2024-2025学年邵阳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邵阳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邵阳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邵阳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邵阳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邵阳市高三语文(上)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唐代不仅陆上疆域广阔,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影响也实现了空前拓展。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新的发明。在与日本等国的海战中,唐朝船队多次取得胜利。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泉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对于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等的记述更为详尽,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对外贸易的重心从陆上转至海洋,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各历史阶段的总体性特征的研判,不难看出其鲜明的海洋特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迁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形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精神的一个生动例证。宋代以来,妈祖信仰不断丰富发展,如今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就文化特征而言,妈祖信仰蕴含的大爱精神正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特征的重要体现。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来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在海洋贸易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但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早在两汉时期,中华先民的海洋活动就以各国的相互交流、往来互信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这一自然属性令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黑格尔认为,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国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内陆文化。黑格尔这一观点是片面的。B.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又有辽阔的海疆,中华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陆地和海洋双重品格,其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C.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同构的特点,其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构成特质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精神内涵因之不断得到增强。D.中国海洋文化富有开拓进取精神,西方几百年的海洋史,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就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与海洋关系不大,原因是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如黑格尔就曾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B.汉代时,国人开始走向远海,并且有了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与交流,东至日韩,南达东南亚各国。C.海洋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到明清,几乎每个时期都有大规模的海上航行。D.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促进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观点的一项是()(3分)A.南越王墓出土了多件舶来品或是带有异域色彩的文物,其中有波斯风格的银盒、异域特色的金花泡、乳香、非洲象牙、饰花石髓珠等。B.隋炀帝派屯田主事常骏等人,挑带5000匹绸缎厚礼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赤土国王回赠金芙蓉冠、龙脑等物,两国建立邦交,互通使节。C.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梯航万国”的海上贸易十字路口,吸引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信仰的人们,纷至沓来侨居在这里。D.浙江吴兴、福建连江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发现有木船或木浆的遗存,古籍《物原·器原》中记载“伏羲始乘桴,轩辕作舟楫”。4.请以明清时期海洋文化的发展为例,谈谈你对“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的理解。(4分)5.作者是如何批驳黑格尔观点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橘颂①张炜劈柴燃烧的声音真好。在这个特殊的月份,屋外比屋内暖和得多,特别是入夜之后,屋里有些冷。他坐在桌前,拥着橘颂,把灯苗捻大。端详了一会儿屋子,觉得墙上光光的,应该贴点什么。“我要写一张大字了。”橘颂跳到铺好的宣纸上,他不得不把它抱到一边去。蘸饱了墨,想想要写的字。最后他写了八个字:“深固难徙,更壹志兮②。”署上名字,盖了印章。贴在墙上,退远些看。意犹未尽,再写一张:“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橘颂站在刚贴好的大字下面,仰脸看着。老文公念了两遍,对它说:“这是战国大诗人屈原的诗啊,他在赞美一棵橘树。”夜深了。难以入睡。老文公发现橘颂今夜像自己,毫无困意。他知道这是为什么——明天就是那个大日子,河两岸的槐花要开了。“我们早些睡吧,攒足精神,去看那片槐花。我们不是一直在等这一天吗?”他率先躺下,拍拍橘颂。老文公睡着了。醒来太晚。他对睡眼惺忪的橘颂说:“咱们得抓紧点,今明两天有重要的事情啊!”早餐过后,他去书架上取来请柬。看过槐花后有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要亲自把它们交到两人手中。他在请柬上填写具体时间:明晚七点。“走吧,今明两天有我们忙的哩。”他将请柬放进内衣口袋,按了按。一出门就是熏人的花香。“这可非比寻常啊!河边的槐花是有名的,听说那些采蜜的人,每年春天都来河岸搭帐篷。当然了,这是从前,时代已经发生了变迁。”他揪着橘颂的两只胖爪,迈下石阶。上午十点,多好的太阳,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河北岸,那一片树冠一夜间变得雪白,银色披挂,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他站在最后一级石阶上,屏住呼吸。“颂啊,你该从背上下来了,你要就近看,好好看。这是春天的高潮!一个连一个的高潮!前些天咱们看过了迎春、连翘、桃李、山樱、丁香、梧桐和紫藤!顺着石墙哗哗流下来的紫藤啊!你得记住!”橘颂一边走一边嗅,眯起双眼。它轻手轻脚,像惧怕,像害羞,走到一棵高大的槐树跟前。它仰脸,纵身一跳,向上爬去。它一口气爬到了树顶。老文公从繁花中寻找它的脸庞。好密的花冠。“橘颂,你在哪里?”为了一个盛隆的夜晚,老文公精心准备。这是第一次宴请。他觉得自己正代表亲人,举行一场迟到的宴会。赴宴的只有两户,三人。但这是整个的山村,所有的乡亲。条件所限,菜肴只能如此。他认为这场晚宴既要丰盛,还要讲究。橘颂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它在树顶折下一些槐花,当槐花扑扑落地时,老文公就把它们兜在怀中。那将在最后作为主菜端上:槐花饼,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微咸,有一点蜜的味道。他庆幸自己带来几只高脚酒杯。“我这穷讲究的毛病一辈子都改不了,不过,多尊贵的客人!”他把杯子找出,擦得锃亮。餐具不错。他特别满意的是三叉青铜烛台和一包蜡烛。“我们今晚要点蜡烛了!”他对橘颂说。橘颂跳上桌子,嗅着刚铺上的桌布。他把每一道菜肴写在纸上:腌小黄瓜、火腿、香椿鸡蛋、蒲菜汤、煎鱼、炖蘑菇、肉片白菜。最后:槐花饼。他看着排成诗行一样的菜单,点点头:“不错。”半下午时分,杯子和白瓷碟一一摆上。一瓶上好的干红、一瓶老酒。五点多钟,门敲响了。李转莲提前来到,带来几只松花蛋。她要帮厨,老文公说:“这可不行。您是客人。”李转莲的另一只手里有个布卷,一直没有放下。“那是什么宝贝?”李转莲把布卷放下。随着一点点展开露出了斑斓的颜色——一棵橘树。大伞一样的树冠,墨绿的叶子,累累硕果缀满枝头,而且是上下左右对称生出。老文公站在桌前,一直没有出声。橘颂跃上桌子,老文公赶紧将它揽住。他深吸一口气:“多么棒!这就是我要的那棵橘树!”李转莲两手合在胸前。“咱这就贴在墙上!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待会儿我们要敬它一杯!”他放下橘颂,寻找贴画的地方。它被贴在了墙的正中,桌子对面。老文公摆好凳子,将五个瓷盘端正一下,又加了白色的餐巾。他去灶屋完成最后的菜肴,让李转莲坐在桌前。天就要黑下来,蜡烛插上了青钢三叉烛台。晶莹的杯子和瓷盘映着烛光。一股香气溢出,李转莲坐不住了。她想推开灶屋,可门是合上的。“哎呀,太香了!”李转莲在门外喊。老棘拐一手扯着水根,一手提着布袋出现了。老文公端出一张又大又圆的槐花饼。“老哥啊!”他叫着,放下饼,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我没别的好东西,就带来这个吧。”老棘拐打开布袋,取出一串蘑菇,还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瓶,是一瓶水。“这是最好的,再没有比它们更好的!”老文公双手捧住。大家入座。橘颂坐在垫高的凳子上,在老文公身侧,对面是老辣拐。它和大家一样,大瓷碟上放了一个小碟,不同的是里面盛满鱼丸。老文公举杯站起,看着墙上的橘树。烛光闪闪,枝叶摇动,金色的果实一伸手就能摘下。“尊敬的女士,先生们!在这个槐花盛开的夜晚,请接受我们——我和橘颂我们俩的祝福!”(有删改)【注】①小说《橘颂》讲述了86岁的老文公在冬日将尽之时,为奔赴与故乡春天的约会,带着名叫橘颂的猫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山间石屋,专心整理自己的书稿,并与石头村留守的村民交往的故事。②与后文“青黄杂糅,文章烂兮”都是屈原《橘颂》中的诗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两大主要情节是赏花和举办宴席,它们都与槐花这一物象有一定关联性。B.为做槐花饼宴请乡亲,惧怕、害羞的橘颂负责摇落槐花,老文公负责兜住槐花。C.正准备宴席时,老文公迎来了当晚第一位客人,并亲自张贴起客人带来的橘画。D.“多么棒”“这是最好的”,老文公对客人礼品的赞美体现了他真诚感激之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槐花饼作为宴席桌上的最后一道主菜,作者对它主要通过正面实写来突出了它的甜蜜香气,也以此突出了老文公诚心待客的真挚情怀。B.“有了它,才是真正的晚宴啊!”借老文公对橘画的赞美,照应小说的标题,呼应前文老文公书写《橘颂》诗句的情节,使故事更紧凑集中。C.文中“堆积得像小山,又像浪涌”通过正面描写突出槐花外在特点,而茹志鹃《百合花》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则通过细节烘托人物。D.文中“拍打老棘拐的肩膀,抚摸水根的头发”和鲁迅《祝福》“(祥林嫂)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都能以外在动作刻画人物内在特征。8.请简要分析“橘颂(猫)”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9.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匆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节选自《管子·小问》)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节选自《论语·为政》)[注]共;通“拱”,环抱,环绕。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诛暴A禁非B存亡C继绝D而赦无罪E则仁广F而义大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B.“假而礼之”中的“假”,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C.“厚而无欺”中的“厚”,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字词性不同。D.“牧民”中的“牧”,与《谏太宗十思疏》“思谦冲以自牧”中的“牧”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C.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不但揭露深层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2)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14.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①苏轼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②。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注]①本诗写于徐州任上。②香雪,指杏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围绕题目,既写月与花,又写人与酒,物与人相衬,情与景相融,与《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江、花、月、夜来写有异曲同工之妙。B.“寻幽人”的“寻”字富有意趣,写出明月为主,诗人为客,明月居然入户来寻幽人,引出下文诗人提起衣袍月下漫步的行为。C.“炯如流水”写月光清澈如水,“涵青苹”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后,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D.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则补酒薄之不足。“劝君且吸杯中月”一句,表明诗人对酒之爱远远超出了对月之爱。1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用“,”两句状写云气升起、倦鸟还巢的自然之景,借以表达自己回归田园的惬意与安适。(2)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烧烤文化。“西昌火盆烧烤”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及周边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A的话,火盆烧烤应该说是从彝族人的饮食习惯演变而来。彝人离不开火,(甲),即使是围坐在火盆边拉家常,也不会让火空着,他们把洋芋、苞谷、肉食、荞馍馍放入火盆里烘烤,作为下酒的美食。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种脱胎于当地民俗的“火盆烧烤”,才开始出现在凉山州首府西昌的街头和邛海景区湖边。那时的烤具很简单,一张中间被挖空的矮木桌,桌下放置一个搪瓷盆制成的简易火盆,桌面上再放一张铁丝网,所有食材都可以放在铁丝网上炙烤,故那时的火盆烧烤又名“铁网烧烤”。①西昌烧烤在形式和味道上经历了不少变化。②从最初的客人点菜发展到如今的自助模式,③中间就有数十年左右的光景。④而烧烤的样式,一开始只有单纯的烧烤,之后加入了“烧烤+火锅”的“一盆火上两种吃法”的模式,⑤后来又新增了锡纸包上鱼、肉或蔬菜边烤边吃。从味道上来说,火盆烧烤之前,藿香烧烤、大竹签烧烤曾B,据说这两种烧烤能火起来,是因为食材腌制过程中加入了藿香、茴香、麦冬等中药材,烤出来的食物不仅芳香四溢,还有去火去燥的功效。而大竹签,选用的是新鲜的竹子,(乙),鲜竹会散发出特殊的清香,使烤肉更加鲜香。蘸料是烧烤的灵魂,一份好的蘸料能把食客的味蕾打开。在烧烤的发展过程中,蘸料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海椒面到加入了香料和各类调料的蘸料,从黄豆面到醋碟,不难看出,每家烧烤店的老板都在使出C,只为留住食客。如今,西昌烧烤已成为西昌的名片,还有人将西昌称为“烧烤之城”。18.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加点的“也”与“她会打篮球,也会打网球”中的“也”意义和用法不相同。B.加点的“才”与“一共才十个,不够分”中的“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C.加点的“而”与“他因为暴雪而无法安全抵达”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D.加点的“还”与“小车还通不过,更别提大车了”中的“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19.请在文中ABC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文中第四段用“灵魂”比喻蘸料在烧烤中的重要性,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另外写一个句子。要求:使用文中语境,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根据飞行原理,飞机的升力来自飞机与气流的相对速度,速度越快,升力越大。逆风能够增加相对速度,所以飞机起飞时最好是逆风,这样使飞机有足够升力,飞得更稳定。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1.D2.C3.D4.①明清两朝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明清两朝既有郑和七下西洋,也有“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碍了海洋文化的发展。②但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这种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无法改变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5.①开头陈述黑格尔的观点,直接指出其观点的片面性,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②然后以史实为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精神特质,并且这种海洋文化精神特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开放包容、多元同构、开拓进取等精神特质不断强化,直击黑格尔“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停滞的”观点。③最后进一步指出开放包容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显著特征、基本特质,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总结全文,照应、强化自己的观点,有力驳斥了黑格尔的观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偷换概念,“具有强烈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是海洋贸易的过程”,而不是海洋史。原文是“纵观西方几百年来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用的是“可以说”,选项太过绝对。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原因是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偏概全,这种观点形成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B.“汉代时,国人开始走向远海”错误。原文是指汉代走向远海,有了更具体的记载,并不是汉代才开始走向远海。D.“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促进了……”促进形成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原因是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大海的自然属性促进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B、C项是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对外交往,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特点。D.表明开始航海活动的时间早,不能体现开放包容。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①明清两朝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结合“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可知,明清两朝既有郑和七下西洋,也有“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碍了海洋文化的发展。②结合“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迁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形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可知,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这种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无法改变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开头“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陈述黑格尔的观点,“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直接指出其观点的片面性,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②然后,中间主体论述“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各历史阶段的总体性特征的研判,不难看出其鲜明的海洋特质”以史实为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精神特质,并且这种海洋文化精神特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开放包容、多元同构、开拓进取等精神特质不断强化,直击黑格尔“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停滞的”观点。③最后,最后一段“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从三个角度进一步指出开放包容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显著特征、基本特质,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总结全文,照应、强化自己的观点,有力驳斥了黑格尔的观点。6.B7.A8.①橘颂(猫)是老文公最亲密的伙伴,不可或缺。②橘颂(猫)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情节与之有关,“橘颂”帮老文公摘槐花,还推动了情节发展。③“橘颂”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文章主题是歌颂和赞美那些留守故土、不为物移、善良坚韧者的精神内涵。9.①语言诗意化。引用屈原《橘颂》中的诗句,让小说充满一种诗的意境。②内容诗意化。如,给猫取名“橘颂”;李转莲赠橘树画;邀请乡邻参加晚宴,携橘颂一同送上祝福等。③主旨情感诗意化。老文公奔赴与故乡春天的约会,坚守梦想的“归去来兮”。【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惧怕、害羞的橘颂”错误,根据“橘颂一边走一边嗅,眯起双眼。它轻手轻脚,像惧怕,像害羞,走到一棵高大的槐树跟前”可知,“像惧怕,像害羞”是作者对橘颂轻手轻脚神态动作的推测性描摹,并不是真的“惧怕、害羞”。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正面实写”错误,根据“那将在最后作为主菜端上:槐花饼,外焦里嫩,香气扑鼻,微咸,有一点蜜的味道”可知,这是老文公采摘槐花时想象的情景,是虚写。“‘哎呀,太香了!’李转莲在门外喊”,这是侧面衬托槐花饼香气诱人。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在文中作用的能力。①从内容方面分析,橘颂(猫)是小说中的次要形象,它和86岁的老文公一起住进祖上留下来的山间石屋,是老文公最亲密的伙伴,二者相依为命。②从情节结构方面分析,橘颂(猫)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推动了情节发展,如橘颂(猫)陪老文公一起写书法,一起赏花,一起招待客人;更重要的是橘颂帮助老文公“摘”槐花,“橘颂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它在树顶折下一些槐花,当槐花扑扑落地时,老文公就把它们兜在怀中”,没有橘颂的帮助,老文公就没有办法做宴请客人的最后一道的大餐——槐花饼了。③从主旨情感方面分析,橘颂的名字就来源于屈原的《橘颂》,屈原借助橘颂,歌颂了它高洁的品质,对故土的热爱和坚守;而老文公将猫的名字取为“橘颂”,加上他书写的“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可知,“橘颂”也寄托着老文公,以及坚守故土的李转莲、老棘拐等人对故乡难舍的情结,歌颂了留守故土、不为物移、善良坚韧者的精神内涵。9.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①语言诗意化。引用诗词名句。屈原的重要作品《九章》中,有名篇曰《橘颂》,写的是对橘树的赞美。橘树固守南国土地的形象,是诗人矢志不移的情怀的写照。小说中,老文公曾书写的两句诗——“深固难徙,更壹志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均出自《橘颂》。诗句的引用让全文弥漫着一种诗的意境。②内容诗意化。例如,老文公给自己的宠物猫取了“橘颂”这么儒雅的名字;李转莲带来的礼物是一幅橘树,当画卷打开时,老文公看到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一棵橘树,这正是他一心想要的橘树。这独立不迁的橘树,是老文公家族的几代人坚守梦想、成果丰饶的人生图景的映照;老文公和留在山里的三个人认认真真地举办了一个简单而庄严的宴会,庆祝山里春天的“高潮”。老文公的祝酒辞是:“在这个槐花盛开的夜晚,请接受我们,我和橘颂,我们俩的祝福。”这样的“祝福”既是关于他们几个山中家园的挚爱者,也关乎那些离开家园的游子们,回荡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召唤。③主旨情感诗意化。作者将陶渊明式的“归园田居”的乡土生活赋予老文公,寄寓其中的是淳朴宁静、怡然自得的田园情怀,通过对现实与历史进行诗意化与哲思性的凝视、聆听、对话与怀想,不仅包蕴了丰盈的人文关怀,容纳了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人生等多重旨意,从而展现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精神家园建构的积极努力,为当代人歌吟了诗性芬芳的“归去来兮辞”,引领读者走向生命的高地。10.BDE11.B12.A13.(1)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2)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14.①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②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诛暴禁非”“存亡继绝”,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BD两处断开;“而赦无罪”,动宾结构,句意完整,E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错误。“假”,通“嘉”,嘉奖、赞许。/假借。句意: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善于借助外物啊。C.正确。“厚”,动词,厚待。/形容词,丰厚的。句意:厚待而不欺骗他。/用丰厚的礼物和人质讨好楚国。D.正确。“牧”,统治、治理。/养,此处引申为“约束”。句意:凡治理人民。/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错。原文“力地而动于时”,是合于农时,而不是调整改变。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行”,施行;“利”,使……获利;“奚为”,怎么做。(2)“行军”,出兵;“错”,同“措”,举措;“若何”,怎样、如何。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不忧以德则民多怨”“礼也者,民美之”可知,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由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孔子强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参考译文:材料一: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分清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桓公说:“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桓公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目,要了解敌国地图。”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问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节选自《管子·小问》)材料二:孔子说:“用道德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选自《论语·为政》)15.D16.诗歌前四句写诗人知月惜花,揽衣踏步,在清幽明静的氛围中,诗人内心是愉悦的;中间四句写花间赏乐饮酒,争挽花枝赏花,此时氛围热烈,诗人兴致勃发;后四句情绪渐转低沉,写诗人忧心杯空月落,又想到明日春风恶、花凋零,忧从中来,同时寄寓了诗人命运坎坷的感慨。【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明诗人对酒之爱远远超出了对月之爱”说法有误,诗句的意思是山城酒薄喝起来没有味道,劝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可见诗人更爱月。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思路,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诗歌前四句大意是说,在一个暮春之夜,随风飘落的杏花,飞落在竹帘之上,它的飘落,似乎把春天的景色都给驱散了。而此时,寂寞的月,透过花间,照进庭院,来寻觅幽闲雅静之人。于是诗人应明月之邀,揽衣举足,沿阶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赏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苹的神秘月色。这几句明月是主,诗人是客,先写月光,后写月影。在此诗中,明月那么多情,入户来寻幽人。那么,被邀之人就不能不为月的盛情所感,从而高兴地与月赏花对饮。可见此时诗人内心是愉悦的。中间四句,“花间置酒”两句化用了杜甫、白居易诗意,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香花,趁着酒兴观赏,则赏花兴致也就更高。“山城”两句写借月待客,突出“爱月”之心。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则补酒薄之不足。花与酒互相映发,诗人此时的情怀,是兴致勃勃的。最后四句,重点展现诗人的“惜月”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的流转,悠扬的箫声渐渐停息,月下花间的几案之上,杯盘已空,诗人忧从中来。此时诗人最忧虑的不是别的,而是月落。而此后,月落杯空,夜将尽矣,诗人对月的哀愁又转为对花的怜惜。月下之花如此动人,第二天一阵恶风刮起,便会落英遍地,而满树杏花也就只剩下点点残红。被排挤出朝廷的诗人,虽然此时处境略有好转,但去国之情总会带来凄清之感,更何况面对月落西山和春风恶、花凋零的局面,此处也寄寓了苏轼对自身命运坎坷的感慨。17.(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8.C19.A.追根溯源(追本溯源)B.盛极一时C.浑身解数20.第③句,改为:中间就有数十年的光景。第⑤句,改为:后来又新增了锡纸包上鱼、肉或蔬菜边烤边吃的模式。21.甲:也善于用火乙:经过高温22.示例:太阳是大自然的心脏。【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的语境义的能力。A.正确,不同。连词,和“即使”搭配,表让步假设;/连词,表并列。B.正确,不同。刚刚,形容时间不久;/仅、只,表示数量少,程度低。C.错误,不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因果。D.正确,不同。连词,表递进;/用在上半句话里,表示陪衬,下半句进而推论,相当于“尚且”。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空,“……的话”,表示提出假设,根据后文的解释“火盆烧烤应该说是从彝族人的饮食习惯演变而来”,可知此处假设的是追溯火盆烧烤的来历,可填“追根溯源”(或“追本溯源”)。追根溯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B空,根据后文“据说这两种烧烤能火起来……烤出来的食物不仅芳香四溢,还有去火去燥的功效”,可知此处概括性地指出藿香烧烤、大竹签烧烤曾一度流行,可填“盛极一时”。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C空,此处形容烧烤店老板为了留住食客,各自使出看家本领,可填“浑身解数”。浑身解数:指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技术手段。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③句,成分赘余,“数”和“左右”重复,可改为“数十年”。第⑤句,成分残缺,“新增了”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尾加上“的模式”。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句,此句和前面的“离不开火”形成并列关系,结合后文所举的事例,“即使是围坐在火盆边拉家常,也不会让火空着,他们把洋芋、苞谷、肉食、荞馍馍放入火盆里烘烤,作为下酒的美食”,说明彝人很善于使用火,故可填:也善于用火。乙句,结合后文“鲜竹会散发出特殊的清香,使烤肉更加鲜香”,可知此处指出“鲜竹”怎样才会“散发出特殊的清香”,而烧烤的过程需要经过高温烘烤,故可填:经过高温。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用句式的能力。暗喻,即隐晦的比喻,常用比喻词“是”“就是”“变成”等连接,有时也可以不用比喻词。例句“蘸料是烧烤的灵魂”中,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蘸料”,喻体是“灵魂”,由“是”连接,隐含的逻辑关联(相似性),指的是蘸料之于烧烤,如灵魂之于人一般,是核心所在。仿写时,要选取恰当的本体和喻体,并注意其中的逻辑关联,如太阳(阳光)给大自然带来生机与活力,就像心脏之于人体,是生命的根本所在,据此,可仿写为:太阳是大自然的心脏。23.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比较简单,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根据飞行原理,介绍了飞机的升力来自飞机与气流的相对速度,第二句话根据第一句话所讲的原理,解释了飞机起飞时最好选择逆风的原因。飞机的升力,源自与气流的相对速度,逆风能增加这种速度,进而使得飞机稳定升空。这个原理,乍看之下,似乎只是物理学中的一个简单知识点,然而,细细品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