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零模)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平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零模)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平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零模)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平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零模)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平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零模)语文试卷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谷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语文试卷2024.3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包括五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和姓名。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它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汉字成为系统的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关于汉字的起源,最有名的说法是仓颉造字说,不过,这个传说没有办法证实。但在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发现了最早的观测天文的遗迹,这里发掘的陶罐上出现了“文字”的“文”。这个字肯定是汉字的前身。这个时代相当于夏代,可见,从夏代开始才有完整的世系记载,文字实物给我们一个信号,汉字在夏代已经形成的推论是完全可能的。从夏代再到殷商甲骨文,这中间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甲骨文是成系统的、完善的文字体系。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即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把物象画下来随着物象的形状形成弯弯曲曲的线条,“见形知义”。例如“象”字。有些字不太好用象形表示,例如“上”“下”。但是古人很聪明。“上”“下”是相对应的概念,画一横做一个参照,然后在长横上面画短横就是“上”。这就是指事字。还有很多符号没有办法画出来,如“哼、哈”“之乎者也”等。这样,汉字的构形出现危机,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表现,无形可象。面对困难,古人想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假借。要表示大概、可能,甲骨文用“其”表示,“其”没法造出来,就借同音的簸箕的“箕”来表示,于是形成了一个方法叫假借。那么多符号本来有自己的用法,又用做别的用途,借来借去一团混乱,就分不清楚了。现在对甲骨文进行抽样统计,70%的字是假借。为什么现在破译甲骨文很难?除了一些字我们认不出来之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假借字还解决不了。除了假借,还有一种形声造字法,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把意义和声音合在一起。例如“鸡”字(繁体字“鷄”),拿一个“鸟”字加上“奚”声就造出来“鸡”字。形声字的出现,使汉字突破以形表意,走上“形声化”道路。而且,任何新词新语都可以用形声造字法,我们现在还在用这个方法造字。材料二:早期的文字,需要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地去写。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人们越来越追求书写的简省。为了满足这一用字要求,有些人开始草率地书写,改变它原来的样子,写得很潦草。人们通过这个办法来突破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这种突破就改变了古文字的书写系统,带来了整个文字系统的古今转型。在战国时期,秦简上出现了早期的改变篆书曲线,变得平直方正的写法,这就是早期的隶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字”的文字政策,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但是一般的日常用字使用的是隶书,隶书就是小篆的简写,把小篆的弯弯曲曲变成平直方正,所谓“解散篆法”。这种发展一直延续到汉代。马王堆帛书,是隶书,但还带有点篆体的味道。汉武帝时期,隶书成熟了。到东汉,隶书就已经很成熟了。隶书的成熟,形成了新的字体,改变了古文字的形态和面貌,汉字的结构古今就完全不同了。形象性很强的篆书形体到了隶书阶段,看不到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了,例如甲骨文中手抓着大象鼻子是“为”,是一个动作,是用手牵着大象,金文还能看到样子,但是小篆已经看不清楚了。正因为隶书的变化,古文字变成今文字,今文字指的是隶书,古文字指的是小篆以前的文字。隶书写得很美化,但是用笔“波挑”,写起来也慢,最快的办法是直来直去,到东汉的时候,进一步发生变化,直来直去的结果就产生了新隶体,从东汉开始,慢慢地就到了今天的样子,整个过程就是从隶书到楷书的过程。隶、楷都是今文字,楷书只是隶书的楷正化,所以早期的楷书也叫隶书,我们现在把它们分开了,这种隶变,突破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彻底完成了汉字的古今转变,这个转变最后使汉字形体从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走出来,变得更加快捷。楷书是汉字形体发展的极致,汉字的笔画系统和方块字形态至楷书最终确立。材料三:18世纪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现代化历程。东方的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学习西方,晚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危机,随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国家民族陷入危亡之际,封建王朝风雨飘摇。这时候,一部分人从文化层面反思,认为中国落后是因为教育不发达导致科技不进步。1902年吴汝纶到日本考察,回来以后建议要像日本人那样重视教育,改革语言文字,统一国语。为什么语言文字跟现代化有关呢?他们发现欧洲人用的是拼音文字,日本人学习欧洲,用五十音图,学习拼音文字很快,而汉字太难学,于是想从语言文字上进行改革。真正对汉字改革影响比较大的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当时汉字改革的讨论非常热烈,社会上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支持拼音文字、废除汉字,这方面,蔡元培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另外像胡适、陈独秀、赵元任、黎锦熙、傅斯年、鲁迅等等,都支持钱玄同的观点,要废除汉字,搞拼音文字。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方案,例如赵元任等提出罗马字的拼写方案。可以说从晚清开始,有识之士想改变中国,走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各种汉字改革方案。这些方案中,有的是在汉字基础上的改造方案,有的是全盘学习拼音文字的方案,同时推进了民族共同语,统一国语这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觉得发展成拼音文字要有一个过程,不能一下就变成拼音文字,于是使用了一个过渡办法即简化字,所以简化字在民国时期就推出了,也是钱玄同提出来的,胡适则建议说用老百姓使用的俗字就可以了,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后来没有推行。1949年新中国成立,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国家建设初期即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吴玉章、郭沫若是关键人物。周恩来1958年政协报告《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提出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这三项措施基本上是继承了近代以来的语文现代化成果。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1956年《简化字方案》公布,在中国大陆推行简化字,2004年统计显示,大陆95.25%的人会用简化字,同时繁体字还在一部分小范围内使用。《汉语拼音方案》很快也推行了,并且成为联合国拼写中国人名地名的规范。这样,汉字放弃了完全拼音化的道路,完成现代转型。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仓颉造字说,不能成为汉字起源的史学依据。B.发掘的夏代文字实物,确准了汉字形成年代。C.殷商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完善的文字体系。D.早期汉字通过描摹客观物象,创造表意符号。2.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描写物象来“见形知义”,出现了象形字。B.借助具体符号来指代抽象事物,创造了指事字。C.借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新的字,形成假借字。D.表意符号和表声符号结合在一起,组成形声字。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隶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改变篆书的曲线,最早出现于战国后期。B.书写笔画讲究平直与方正,属于今文字。C.不再具体体现汉字字形和字义间的关系。D.楷正化后就是楷书,是汉字的极致形体。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借字增加了甲骨文的辨识难度。B.新化学元素命名可以借用造字法。C.小篆是秦时官方通用的规范字体。D.楷书的形象性会减弱,甚至消失。5.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曾遇到哪些困境危机?如何突破?依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B2.B3.B4.D5.①汉字以形表意,很多汉字无形可象,出现构形危机;突破以形表意,走上“形声化”道路。②古体汉字书写效率低下,和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汉字书写隶变,突破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③工业革命后,部分人认为汉字难以适应现代化历程,要求废除汉字;放弃拼音化道路,实行汉字简化,完成现代转型。【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详细介绍了汉字的发展历程。材料一探讨了汉字从甲骨文到形声字的演变,材料二描述了隶书和楷书的形成及其对书写效率的提升,材料三则讲述了近现代汉字改革的背景和措施。整体来看,文章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展示了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确准了汉字形成年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从夏代开始才有完整的世系记载,文字实物给我们一个信号,汉字在夏代已经形成的推论是完全可能的”可知,发掘的夏代文字实物,并不能确准汉字形成年代。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B.“借助具体符号来指代抽象事物”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上’‘下’是相对应的概念,画一横做一个参照,然后在长横上面画短横就是‘上’。这就是指事字”可知,指事字不是借助具体符号来指代抽象事物。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最早出现于战国后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在战国时期,秦简上出现了早期的改变篆书曲线,变得平直方正的写法,这就是早期的隶书”可知,改变篆书的曲线,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C.“不再具体体现”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形象性很强的篆书形体到了隶书阶段,看不到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了”可知,隶书看不到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了。D.“是汉字的极致形体”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楷书是汉字形体发展的极致,汉字的笔画系统和方块字形态至楷书最终确立”可知,“汉字的极致形体”不是隶书的特点,是楷书。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D.“楷书的形象性会减弱,甚至消失”错误。根据材料二二三段的内容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楷书的形象性会减弱,甚至消失。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这样,汉字的构形出现危机,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表现,无形可象”及材料一第三段“形声字的出现,使汉字突破以形表意,走上‘形声化’道路”可概括出,汉字以形表意,很多汉字无形可象,出现构形危机;突破以形表意,走上“形声化”道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早期的文字,需要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地去写。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人们越来越追求书写的简省”及材料二最后一段“隶、楷都是今文字,楷书只是隶书的楷正化,所以早期的楷书也叫隶书,我们现在把它们分开了,这种隶变,突破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彻底完成了汉字的古今转变,这个转变最后使汉字形体从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走出来,变得更加快捷”可概括出,古体汉字书写效率低下,和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汉字书写隶变,突破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根据材料三第一段“为什么语言文字跟现代化有关呢?他们发现欧洲人用的是拼音文字,日本人学习欧洲,用五十音图,学习拼音文字很快,而汉字太难学,于是想从语言文字上进行改革”、材料三第二段“当时汉字改革的讨论非常热烈,社会上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支持拼音文字、废除汉字”、材料三最后一段“周恩来1958年政协报告《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提出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这三项措施基本上是继承了近代以来的语文现代化成果。……这样,汉字放弃了完全拼音化的道路,完成现代转型”可概括出,工业革命后,部分人认为汉字难以适应现代化历程,要求废除汉字;放弃拼音化道路,实行汉字简化,完成现代转型。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皇甫百泉①《三州集》序王世贞在昔唐宋时,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往往屈为荒远郡佐员外署置。其禄虽有之,仅自给妻子耳。为之上者,不以责其吏②能;为之下者,亦不谓其能吏我:以故鲜钱谷法比③、簿书期会之烦。其余日,则足以竭其工于诗。虽其诗之工,然不过以之发其羁孤无聊、磊落不平之思而已。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如沈宋元白刘柳诸君子之言,固具在其探幽造微,穷变尽态,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然要之有出于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者乎?有能如风人④之所谓可以兴、可以群且怨者乎?明世则不然。士大夫坐谪者,仅少镌⑤其秩级,而不限以地之远近。为之上者,少优以礼而不废其事;为之下者.以叙迁之吏待之而忘其端。其外既有所縻于职,而内又无所大概于念,宜其人工事而拙言也。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何也?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之明是使天下无风人也。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嘉靖中诸名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先生绮岁⑥通朝籍,三事公卿,皆折行而与之礼。先生既负才,有重名,然秉执劲节,多所抵牾。以故从虞部郎始谪佐黄州,稍迁南司勋部郎,辄又谪佐开州,量移婺州,最后迁滇宪⑦以罢。黄,故楚饶郡,又邻天子汤沐之邑;开,属魏,为三辅地;婺,属越,越又天下首藩。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而先生亦不以谪故,遂厌薄其吏道。其为吏,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其诗之工不待言。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吾不知其后先于风人,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盖三复而略得之矣。(节选自《弇州四部稿》)注释:(①皇甫百泉:皇甫访,号百泉,与作者同乡。②吏:同“使”,被使用。③钱谷法比:钱谷,财政方面的事物;法比,法律条例。④风人:诗人。⑤镌:裁减,削职。⑥绮岁:年少时。⑦宪:官名。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去:被流放B.以故鲜钱谷法比鲜:少有C.固具在其探幽造微造:建造D.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渝:改变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禄虽有之其山川之奇丽B.则足以竭其工于诗明世则不然C.而不限以地之远近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D.吾郡以诗名天下最后迁滇宪以罢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日之骀荡

(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B.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

本不可凭借我的一些言辞就废弃他们诗歌的工巧(成就)C.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

(故而)他们擅长处理事务而言辞拙讷,是很适宜的D.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

也最终不肯为了文饰世俗的爱好而让自己的诗歌屈心抑志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时期,被贬士大夫所作的诗歌,内容与主题多以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为主。B.嘉靖年间能作诗之辈,以皇甫一家为最;皇甫一家兄弟四人,又以皇甫访为最。C.皇甫访坚守节操,很有盛名,但因恃才自负而常与人发生冲突,故多次遭贬谪。D.本文行文脉络清晰,写皇甫访,叙其事论其诗,谓其得“兴、群、怨”之要旨。10.皇甫访的诗歌具有哪些特点?结合结尾段内容概括说明。【答案】6.C7.C8.B9.C10.①形式工整。②恢宏大气。③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唐宋与明代被贬士大夫的境遇,探讨了诗歌创作与政治环境的关系。作者认为唐宋时期的贬谪士大夫因境遇艰难,诗歌多表达孤独、不平之情,而明代则因待遇较优,诗歌缺乏深刻的情感。文章重点介绍了皇甫访的经历和诗歌特点,赞扬其在逆境中坚持节操,不随波逐流,诗歌内容丰富,能触发读者的共鸣。文章结构清晰,论述有力,体现了对诗人品格和作品的高度评价。【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朝中士大夫因获罪而被流放。B.正确。句意:因此很少有财政方面的法律条例。C.错误。造:造访。句意:固然详细在他们探访幽微之处。D.正确。句意:因为到了唐代让诗人改变了自己的道义。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其:代词,他们的/连词,表假设,假如、如果。句意:他们的俸禄虽然有。/如果山川奇险秀丽。B.正确。则:副词,就/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就能够竭尽自己的才能去写好诗。/明朝却不这样。C.错误。“而”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句意:却不限于流放地的远近。/我却依然对他们都不满。D.正确。以:介词,凭借/连词,表顺承,不译。句意:我们郡县凭借诗歌名满天下。/最后升任云南按察司佥事而后罢官。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错误。“余”,其他的,剩余的,并不是代词“我”。正确的理解为:本来不可凭借他们的其他感想来废弃他们工巧的文笔。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恃才自负而常与人发生冲突”错,原文为“先生既负才,有重名,然秉执劲节,多所抵牾”,意思是“先生既身负才华,有了盛名,然而依然秉执刚劲的节操,与他人多有矛盾”,应是“身负才华”,不然会前后矛盾。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其诗之工不待言”可知,皇甫访的诗歌“形式工整”;由“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可知,皇甫访的诗歌“恢宏大气”;由“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可知,皇甫访的诗歌“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参考译文:皇甫百泉《三州集》序王世贞在从前唐宋时,朝中士大夫因获罪而被流放的,往往屈居到荒僻遥远的郡县,以正官以外的官职处置。他们的俸禄虽然有,但仅仅只能供给妻子儿女使用。在他们之上的人,不会要求他们有被使用的才能;在他们之下的人,又不认为他们能够使唤自己:因此很少有财政方面的法律条例、公文簿书定时会集之类的烦恼。他们闲暇的日子,就能够竭尽自己的才能去写好诗。虽然他们的诗很精美,然而不过是以此抒发自己羁旅孤独、百无聊赖、怀才不遇等不平的思想罢了。如果山川奇险秀丽,他们就辱称这些山川是险恶之地;如果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他们就辱称其为凄凉伤感。以至于物候稍微偏移一点时节,民俗稍微不同,就辱称这些为瘴气疠气,有魑魅魍魉,好像一天也不能居住。比如沈佺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各位先生的诗文作品,固然详细在他们探访幽微之处,写尽他们的形态变化,本来不可凭借他们的其他感想来废弃他们工巧的文笔,然而关键是他们这些诗文,有超出叹息老病穷困、忧愁谗言、恐惧讥讽之外的吗?有能够像诗人们所说的可以兴、可以群且怨的吗?明朝却不这样。士大夫因获罪被贬谪的,仅仅只是降低他们的官阶品级,却不限于流放地的远近。作为他们的上级,稍稍以礼有待而不荒废他们的公务;作为他们的下级,就按照资历或劳绩升迁的官员来对待他们,而忘记了他们的罪责。他们在外既然羁縻于职务,在内又没有什么念头在心中无法排遣,故而这些人擅长处理事务而言辞拙讷,是很适宜的。明代诗歌(的工巧),确实不足以和唐诗的工巧相比;但是在臣子的节操方面,(明代)也是很好的了。而我却依然对他们都不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唐代让诗人改变了自己的道义,而到了明代是让天下再也没有诗人。我们郡县凭借诗歌名满天下,到嘉靖年间为最;嘉靖年间众多号称能作诗的人,又独以皇甫氏为最;皇甫氏兄弟四人,又独以皇甫子循先生为最。皇甫子循先生少年就入了官籍,多次侍奉公卿,公卿都折节而对他礼遇。先生既身负才华,有了盛名,然而依然秉执刚劲的节操,与他人多有矛盾。因此从工部虞衡司郎中开始贬谪辅佐黄州,逐年升迁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就又贬谪去担任开州同知,遇赦酌情调迁婺州,最后升任云南按察司佥事而后罢官。黄州,是以前楚国富饶的郡县,又毗邻天子的汤沐邑;开州,属于魏国,是京城附近地区;婺州(应该是处州,疑王误),属于越国,越国又是天下首屈一指的繁盛郡县。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而先生也不因为自己贬谪的缘故,就厌恶轻视他的为官责任。他做官吏,也最终不肯为了文饰世俗的爱好而让自己的诗歌屈心抑志,他的诗歌工整自然不必说。然而最重要的是,他的志向稍微动摇,就一定会引咎以疏通狭隘;他的气息稍有阻碍,一定多方晓喻以恢宏他的风尚。那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然获得其意境来接近自己的情意,而不刻意在某种意境上抒发自己的情意。大概先生诗歌的好,是从其窘迫取得的佳妙,而不是在其窘迫处境中使用他巧妙的诗词。我不知道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比起那些诗人谁早谁迟,但是对于所说的兴与群与怨的原因,大概读了三遍而略略领会了一些。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②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③子贡曰:“有关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④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公冶长》)(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患所以立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不易得也贤贤易色C.有美玉于斯先王之道,斯为美D.求善贾而沽诸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3)漆雕开对出仕没有信心,孔子对此却感到高兴。结合选文内容,说明原因。【答案】(1)C(2)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做到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3)示例1:漆雕开表示没有信心,是对出仕能力没有信心。孔子认为做官最应该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能力,他因漆雕开对自身从政的素质高要求和严于律己感到高兴。示例2:漆雕开表示没有信心,是委婉地表示不急于出仕。孔子认为学业有成却不急于出仕做官,难能可贵,他为漆雕开以修身为要和笃志求学的精神感到高兴。【解析】【导语】《论语》选段展示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孔子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应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而非外在的职位和名声。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反映了孔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待机会的态度。漆雕开对出仕的犹豫,孔子却感到高兴,表明孔子欣赏其自知之明和慎重态度。这些言论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即修身、立德、知人善任,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现实意义。【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词义不同,立身的本领、才能/站立。句意:而担心没有立身的才能。/想要自己站立,也要使别人站立;想要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B.词义不同,容易/改变。句意:这是不容易的。/贤人贤能的地方在于改变言行举止。C.词义相同,都理解为“这”。句意:在这有一块美玉。/以前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好。D.词义不同,好的/善于。句意:找一个好的商人卖掉它呢?/晏平仲善于跟别人交往,时间长了,(人们)就敬重他。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不患莫己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患莫知己”;“求”,追求;“为”,做到;“知”,使……知道。【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示例1:从能力角度分析:在《论语》的思想体系中,孔子一直强调为官者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如在①中提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思是不担心没有职位,而担心没有胜任职位的才能。漆雕开说自己对出仕没有信心,表明他对自身能力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到胜任官职的程度。这种对自身从政素质的高要求和自我审视是孔子所认可的,因为只有对自己有严格要求、不盲目追求官职的人,在具备能力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所以孔子为此感到高兴。示例2:从修身治学角度分析:在②中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体现了他对不急于追求功名利禄而专注于学业之人的赞赏。漆雕开对出仕没有信心,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他并不急于追求仕途,而是更注重自身修养和学业的提升。这种以修身为要、笃志求学的精神符合孔子对君子的期待,孔子认为只有自身修养达到一定境界,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所以对漆雕开的态度感到高兴。参考译文:①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而担心没有胜任职位的才能。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而要去追求做到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②孔子说:“学习了三年,还没有产生做官的念头,这是不容易的。”③子贡说:“这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好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④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木兰花慢秦观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爱清景风蛩①,吟鞭②醉帽,时度疏林。秋来政③情味淡。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渔村。望断衡门④。芦获浦、雁先闻。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𬞟。凭高正千嶂黯,便无情到此也销魂。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注释:①蛩:蟋蟀。②吟鞭:本指诗人的马鞭,这里指行吟的诗人。③政:同“正”。④衡门:简陋的房屋。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写词人过秦淮河时所见之景,勾勒出一幅天高地迥、凄清明净的秋色图,为后文状物抒情做铺垫。B.“爱清景”句,写词人沉醉之余,且行且吟,听秋虫鸣叫,穿行于稀疏秋林之中,在清冷秋景中获得了慰藉。C.“对触目”句,运用象征手法,虚实结合,极力渲染蓼花红,汀𬞟翠,色彩丰富,满目皆悲,具有婉约风格。D.“便无情”句,运用夸张手法,直抒胸臆,“无情”更是“有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无法承受的悲苦。13.词的上片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14.简要赏析“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句的妙处。【答案】12.C13.①“旷望”句写视野之空旷,“绝纤尘”句突出风景之清丽洁净,“爱清景”三句借景抒情,写出词人经过秦淮河时,见到辽阔清幽的秋景,心境旷达,表达出词人舒畅平和的心情。②上片最后两句写仿佛千百年来行旅的愁苦都总和起来,施加在现在的羁旅之人(词人自己)身上,表达了词人深重的羁旅之愁。14.①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江月善解人意,仿佛看懂了词人心思(“知人”),黄昏时分就早早爬上半空(“上”),照亮山川(“照”),以便词人更好地望乡。②词人凭倚高处,触景生情,表达了词人思乡怀人的浓郁忧愁。【解析】【导语】这首词通过描写秦淮河的秋景,表达了词人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上片写秋景的清冷和凄凉,抒发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伤;下片通过对渔村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最后以“江月知人念远”寄托思念之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运用象征手法,虚实结合”“具有婉约风格”错误,“红凋岸蓼,翠减汀𬞟”是写秋天景物的凋零和萧瑟,并没有运用象征手法,也没有虚实结合的手法,且整体风格偏向豪放而非婉约。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词的上片“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写词人过秦淮河时所见的清幽景色,表现了对秋景的喜爱。“爱清景风蛩,吟鞭醉帽,时度疏林”写词人沉醉于秋景,听秋虫鸣叫,行吟于疏林之间,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陶醉。词人过秦淮时,看到天高地迥、清新明净的秋景,听到秋虫鸣叫,穿行于稀疏的秋林之中,感受到秋景的清幽和怡人。“秋来政情味淡。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则表达了秋天到来时的淡淡愁绪和对人生的感慨。“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则是千百年来漂泊在外的人,他们所有的愁思,现如今都集于我一人身上。表达了对历史上行人旧恨的感叹,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深重的羁旅之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江月知人念远”写月亮仿佛知道词人思念远方之情,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上楼来照黄昏”写月亮升起,照亮黄昏的景象,既描绘了美丽的月夜景色,又暗示了词人登楼远望的孤寂心情。词人饱尝漂泊之苦,看到天上的明月,想到不能团圆的家人,触景生情,“江月”引发了词人思乡怀人的浓郁忧愁。整句诗通过月亮的拟人化描写,巧妙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情感,使得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意境深远。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拟行路难》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2)《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写到“________,________”,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3)《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怀古的不满之情。【答案】①.心非木石岂无感②.吞声踯躅不敢言③.前辟四窗④.垣墙周庭⑤.至丹以荆卿为计⑥.始速祸焉⑦.千古凭高对此⑧.谩嗟荣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写法,“踯躅”“垣”“卿”“焉”“谩”“嗟”。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方饭亭①这个地方并不起眼。一座不高的山丘,坡度舒缓,山顶上有一个不大的亭子。从远处望,任何人都会忽略它,认为不过是一处再寻常不过的小景点,是如今公园里随处可见的亭台楼阁等点缀性的建筑之一。亭子八柱八角,双层重檐结构,高度十米左右,顶部为攒尖形状,无论是体量还是形状,它都不具备能够格外吸引眼光的特别之处。②我从山脚下走了三十多级台阶,来到亭外,俯瞰四周,视野中楼厦密集,街巷纵横,店铺林立,但因为有大片树林草坪相隔,那些原本喧嚣嘈杂的市声传递过来时,已经被过滤掉不少,变得若有若无,仿佛一阵阵轻微的松涛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中的句子,完全可以移来描绘这座山、这个亭子。亭子中间位置,竖着一块高约三米、宽约一米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文天祥的半身画像。画像上方,用篆体字刻着文天祥就义前写下的句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两旁的石柱上,用苍劲遒峻的字体,刻着一副对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方饭亭”三个字,则刻在文天祥画像上方的石柱横梁上,对联横批所在的位置。这个亭子,因为连接了一个伟大的名字,便有了海拔,有了气魄,有了非凡的风貌。方饭亭的名字虽然有些奇怪,却恰恰是一个故事的起点,从这里,文天祥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人心。③南宋祥兴元年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坡,名为五坡岭。这一年的十二月,文天祥率抗元宋军驻扎于此,多日来连续征战,人困马乏,准备在此稍作休整后,再转入莲花山脉,结营固守。二十日中午时分,宋军埋锅造饭,饭刚刚做熟,正欲就餐,元军骑兵突袭,猝不及防的宋军仓促应战,遭遇惨败。文天祥自知克敌无望,不肯被俘受辱,试图自杀,却未能成功,终被元军俘获。④五坡岭之败,是文天祥人生的根本转捩点。此前,他是朝廷重臣,为了收复失地,散尽家资,招兵买马,组织义军,辗转苦战于东南一带。五坡岭之后,他是一名俘虏,一介囚徒,一个丧失了自由的前朝高官。⑤一段悲壮的历史,一种高贵的精神,也以此为开端,铺展生发开来。⑥文天祥被俘后,见到了进攻五坡岭的元军统帅张弘范。左右官员要文天祥下跪,他坚决不从,这一副铮铮铁骨,反而让张弘范心生尊敬,予以礼遇。他多次要文天祥写信,招降正在顽强抗元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一次次拒绝了,最后一次面对胁迫时,他将途中写下的《过零丁洋》拿给张弘范,作为回答。尾句鲜明地剖白了心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后为之动容,把纸张小心地收藏了起来。第二年,南宋覆亡,张弘范再一次劝降。文天祥垂泪回答: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张弘范深为感动,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置,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诏令将文天祥押送到大都。⑦自五坡岭战败,到踏上前往元大都的漫漫长路,半年的时间里,一名手无寸铁的俘虏,却能让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敌方将领由衷地尊重敬佩,不难想象,文天祥病弱的躯体内,蕴藏着怎样一股至大至刚、所向披靡的人格力量和精神气节。⑧忽必烈得知文天祥是南宋群臣中的翘楚,便派人去劝降,许以宰相高位,长达四年的软硬兼施,也无法让他改变初衷。问其愿望,回答是只求一死。临刑,“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几天后,妻子来收尸,在衣带中发现了丈夫的遗书,便是铭刻在方饭亭中画像上方的那三十二个字,也被称为《衣带铭》。⑨文天祥诀别人世之际写下的句子,隔了两百多年才被铭刻在石碑上。为纪念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海丰知县在五坡岭修建了表忠祠,又于其北建亭,因祠内联语“一饭千秋人不死,五坡万古宋长存”取名“方饭亭”。其后五百年间,亭子修复毁,毁复修。一九三八年,抗战初期,日机将表忠祠和方饭亭炸毁,现存的方饭亭是解放后重修的。⑩方饭亭的前面,数十级台阶外的一个月台上,矗立着一块长方形石碑,上面镌刻着四个大字:一饭千秋。一顿饭的工夫所发生的事情,足以为千秋万代所铭记。一种气壮山河的精神诞生于此地荒野草木之间,又经过此后数年间的风雨浇灌,终于成长为一棵名为气节的大树,吸天地之气,映日月之光,超越时间而永恒地生长耸立。于是,方饭亭便成为了一座祭台,祭奠的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⑪站在方饭亭前,一些思绪也不由地生发和升腾。首阳山,伯夷叔齐的隐居地,他们采薇而食,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于此踏上刺秦的不归路,悲歌慷慨,天地变色;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畔,抗联八位女战士弹尽粮绝,英勇投江,为民族解放将年轻的生命献祭……古往今来,使这些地方具备了精神气息的人们,彼此之间尽管时空暌违,却有着一种相通的东西。他们内心深处都是坚守了一种原则,并且将这种原则看得远远胜过生命。任何高贵卓绝的行为,定会让一个简单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拥有另外的维度。千百年后,后人置身于这样的地点场所,心情仍然难以平静。盘桓于方饭亭旁侧,是凭吊一位彪炳千秋的英雄志士,也是向一个民族优秀卓异的灵魂致敬。⑫不知不觉中,黄昏已经降临,金黄色的阳光自西天斜射过来。位于山坡顶端的亭子,完整地沐浴在阳光中,被涂抹上了一层斑斓的色彩,熠熠闪光。我相信,这最自然不过的景色,分明是大自然安排的一个隐喻,为了宣示、颂扬精神的伟大和永恒。(选自彭程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经被过滤掉不少过滤:筛选净化B.是文天祥人生的根本转捩点转捩点:转折点C.忽必烈得知文天祥是南宋群臣中的翘楚翘楚:高官D.彼此之间尽管时空暌违暌违:分离,不在一起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概述文天祥兵败被俘,誓死不降,最终向南就义,语言简洁有力,充满悲痛敬仰之情。B.文中引用的两副对联,选取与人物密切相关的地点事件,用词精准,语句凝练,意蕴丰厚。C.方饭亭数次毁后重修,表明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朝拜永无休止,舍生取义的气节相承至今。D.结尾段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方饭亭在夕阳中熠熠闪光,融情于景,含蓄隐晦,耐人寻味。18.从全文看,文中第①段的叙述有何作用?19.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⑪段画线句的理解。20.本文题目“方饭亭”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答案】16.C17.D18.①结构上:开篇点题,开门见山,从远处描绘方饭亭。②手法上:欲扬先抑,先写方饭亭的普通,为后文高度颂扬作铺垫,使文脉有了起伏变化,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③情感上:为全文定下庄重肃穆的感情基调。19.一个普通平常的地方,由于有了为国家民族而英勇壮烈的行为和事迹,这些地方便具备了精神气息,变得非同寻常。于是人们把它写进历史,赋予它让人感佩景仰的精神,成为人们崇敬的所在。20.寓意:①方饭亭的位置是文天祥兵败被俘的地方,有着沉重的历史故事。②方饭亭是文天祥就义后,人们为纪念文天祥而修的亭子。③方饭亭是文天祥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文天祥舍生取义精神的象征。好处:①以此为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和拜谒对象。②题目是全文的结构线索。【解析】【导语】这篇散文通过描写方饭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天祥的英勇事迹,展现了文天祥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方饭亭的外观描写到历史事件的叙述,再到精神内涵的升华,逐步引导读者深入理解文天祥的伟大人格。结尾段落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深刻性。整体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艺术感染力。【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C.“翘楚”一词,原意是指高出杂树丛荆树,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或事物。在文中,“忽必烈得知文天祥是南宋群臣中的翘楚”这句话中,“翘楚”是用来形容文天祥在南宋群臣中的杰出地位,而非指他担任高官。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结尾段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含蓄隐晦”错,结尾段实际上是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对方饭亭在夕阳中熠熠闪光的描写,来象征和颂扬文天祥及无数英雄志士的精神的伟大和永恒,这是一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并非浪漫主义手法。同时,“含蓄隐晦”的表述也不恰当,因为这里的情感表达是直接而强烈的,通过景物描写来直接传达对英雄精神的颂扬和敬仰之情。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①首先,从全文结构来看,第一段直接从远处描述了方饭亭的外观和位置,如“一座不高的山丘,坡度舒缓,山顶上有一个不大的亭子”以及“从远处望,任何人都会忽略它”,这种描述方式实际上是在开篇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方饭亭,做到了开门见山,直接引入主题。②其次,从写作手法上来看,第一段对方饭亭的描述显得较为普通,甚至可以说有些不起眼。但后文却对方饭亭进行了高度的颂扬,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不仅为后文的颂扬作了铺垫,还使得文章在结构上有了起伏变化,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同时,这种手法也使得作者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从最初的平淡无奇到后来的高度赞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文脉有了起伏变化,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③最后,从情感基调上来看,第一段对方饭亭的平淡描述,实际上已经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庄重肃穆的基调。因为方饭亭虽然外观普通,但它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精神却是极为庄重和肃穆的。这种基调贯穿全文,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始终感受到一种对历史和精神的敬畏之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能力。理解句子表层含义: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任何具有高尚、卓越品质的行为,都会让一个原本只是地理上存在的简单地点,获得超越其物理特性的精神层面的价值和意义。联系文本内容:文章开篇描述了方饭亭作为一个普通小景点的地理特征,即“一座不高的山丘,坡度舒缓,山顶上有一个不大的亭子”。这里强调的是其物理上的普通与不起眼。随着文章的深入,方饭亭因文天祥在此地的英勇事迹而变得非凡。文天祥在此被俘,但他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忠贞爱国的精神,使得这个原本普通的地点具备了深厚的精神内涵。挖掘深层含义:这些地方之所以能被后人铭记和崇敬,不仅因为它们的地理位置,更因为发生在这里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这些精神气息赋予了这些地方新的生命和价值。这些地点和事迹被写进历史,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它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和传承。【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意蕴及作用的能力。寓意:①从表层看,历史故事的承载:从文中可以看出,方饭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亭子,它更是文天祥兵败被俘的地点,承载着一段沉重而悲壮的历史故事。因此,方饭亭在此寓意着这段历史的见证和承载。②从深层看,纪念意义:文中提到,方饭亭是人们在文天祥就义后为了纪念他而修建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纪念,因此,方饭亭在此寓意着对文天祥的敬仰和纪念。③从主旨看,人生转折和精神象征:方饭亭还是文天祥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由朝廷重臣变为俘虏,但他始终坚守气节,舍生取义。因此,方饭亭也寓意着文天祥的精神象征,代表着他的忠诚和坚贞。好处:①明确目的地和对象:题目“方饭亭”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拜谒对象,使读者一目了然,知道文章是围绕方饭亭展开的。②结构线索:文章从介绍方饭亭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到讲述文天祥的故事,再到对方饭亭的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探讨,始终围绕着“方亭饭”来展开。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21.语言基础运用。①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传统图案,再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添充上丝绵、香料,就制成了古拙质朴的庆阳香包。②庆阳香包兼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于一身,绣法多样。③藏针绣造型状物,不见针线、形神兼备;立体刺绣类更讲求神似,可作双面挂、立体挂等;线盘香包,多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棱形的“粽子”,可随身携带或挂在门庭上。④老一辈手艺人都有一颗“花心”,就是要绣出花朵在自然界中最真实的样子。________。⑤有一款呈葫芦形的香包,中间的蝴蝶呈飞翔姿势,蝴蝶的肚皮、脑袋跟葫芦浑然一体。⑥蝴蝶翅膀与葫芦采取的是同一块布料,从外面一脚针线也看不出来。(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的“添”应该改成“填”。B.②句中的“立体造型”与“平面刺绣”不可以互换位置。C.③句的两个分号均应该改成逗号。D.④句中的“花心”应该改为“匠心”。(2)将下列各句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用渐变手法呈现出不同光线的照射下一朵花瓣的阴阳不同②绣制时至少使用三种颜色过渡③能看出新叶和老叶的色差④花样图案要做到阴阳对称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③②(3)第⑥句有语病,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答案】(1)A(2)C(3)蝴蝶翅膀与葫芦用的是同一块布料,从外面看不出一脚针线来。【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短语关系和标点符号的能力。A.正确。填充:指填补某个空间。B.“不可以互换位置”错,两者是并列关系,不分轻重主次,可以互换。C.“均应该改成逗号”错,分号不可以改成逗号,分号表示多重复句层次之间的停顿,如果换成逗号,层次关系不明了。D.“应该改为‘匠心’”错,用“花心”与下句“要绣出花朵”相呼应,改为“匠心”则缺少这种双关修辞效果。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根据原文段语境,句子是解释前句“要绣出花朵在自然界中最真实的样子”,依照事理,应先写④图案效果,②再写用色,①再写针法,③最后写效果。故选C。【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⑥句中语病有两处:一是搭配不当,“采取”和“布料”搭配不当,可将“采取”改为“采用”或“用”;二是语序不当,“从外面一脚针线也看不出来”语序不当,“从外面看”作状语,“一脚针线”作“看不出来”的宾语,应放在“看不出来”后面,可改为“从外面看不出一脚针线来”或“从外面看,一脚针线也看不出来”。故句子应修改为:蝴蝶翅膀与葫芦用的是同一块布料,从外面看不出一脚针线来。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22.按要求作文。随着“书香中国”的持续推进,“城市书房”在各地落地生根,立足畅通群众与优质文化资源的“最后一公里”。①请你为我区的“城市书房”设计一个主题,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主题鲜明。设计有特色,理由充分。②请你替学生会拟写一份倡议书,动员同学们“城市书房”踊跃捐书。要求:理由充分,语言得体,有号召力。③请以“城市书房里的灯,亮了”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答案】①主题设计:“心灵驿站,书香之湾”。设计理由:“心灵驿站”强调城市书房是人们心灵的休憩之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疲惫和焦虑,城市书房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让人们在这里放松心情,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力量。“书香之湾”突出了城市书房的文化氛围和知识海洋的特点。“湾”字给人一种宁静、包容的感觉,寓意着城市书房是知识的港湾,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游书海,汲取智慧的养分。同时,“书香”二字也直接点明了城市书房的主题,即充满书香气息的文化场所。②“书香传递,爱心共享”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书香中国”的热潮中,我们区的“城市书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们追求知识的道路。它不仅是一个阅读的场所,更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为了丰富城市书房的藏书,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书籍的滋养,我们学生会特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踊跃为“城市书房”捐书。城市书房,是我们与优质文化资源连接的重要桥梁。在这里,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书籍,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然而,目前城市书房的藏书还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一本好书,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我们心灵的大门;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可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当我们把自己喜爱的书籍捐献给城市书房时,我们不仅仅是在分享知识,更是在传递爱心和希望。也许你曾经读过一本让你受益匪浅的书,也许你有一些闲置的书籍正等待着新的主人。那么,现在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城市书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你的一本旧书,可能会成为别人的新宝贝;你的一次捐赠,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共进,用书籍传递爱心,用知识铸就未来!让我们的城市书房成为知识的海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倡议人:学生会日期:XXXX③抒情文字:城市书房里的灯,亮了。那柔和的光芒,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洒落在每一个角落。它照亮了书架上一本本沉默的书籍,仿佛唤醒了沉睡的智慧精灵。在这宁静的空间里,时间仿佛静止,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和思绪的流淌。那一盏灯,是希望的灯塔,引领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它温暖着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灵,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方宁静的港湾。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流;在这里,我们可以忘却烦恼,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城市书房里的灯,不仅照亮了书籍,更照亮了我们的人生之路。小诗:《城市书房的灯》城市书房里的灯,亮了,如星子洒落,静谧的光。照亮书页的沉默,唤醒智慧的精灵在歌唱。时间静止,思绪流淌,翻书声轻响,心之所向。那是希望的灯塔,引领我们在知识海洋远航。温暖心灵,宁静港湾,与古人对话,与智者共谈。忘却烦恼,沉浸书海,灯光照亮人生的漫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材料类微写作题目。这段材料围绕“城市书房”展开,强调了随着“书香中国”的推进,“城市书房”在各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旨在畅通群众与优质文化资源的“最后一公里”。这体现了城市书房对于提升民众文化素养、丰富精神生活以及促进文化传播的积极意义。写作任务有三个:①为我区的“城市书房”设计一个主题并写出设计的理由。所写主题应该紧扣城市书房的作用,用语简洁有文采。理由阐述要紧密结合社区人们的精神生活展开,具体说明这个这个主题的拟定思路。②写一份倡议书,倡议的内容为“为‘城市书房’踊跃捐书”。文本要符合倡议书的格式(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层次上要条理清晰,要把捐书的理由说的详细具体。语言上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且具有鼓动性,使大家看了倡议书后,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认识上的共振,从而在行动上按要求去做。③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紧扣书籍或城市书房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语言上可以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加它的生动文采性,感情要真挚自然,打动人心。散文语言要细腻亲切,小诗语言要简洁凝练,优美生动,富有诗意。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3.按要求作文。2023年9月23日召开的杭州亚运会会徽的主体图形是潮涌,象征着大潮的涌动和发展。其中的钱塘江和钱江潮头是会徽的形象核心,江潮奔涌表达了浙江儿女勇向潮头立的精神气质。材料中“勇向潮头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踏奋斗之路,绽理想之花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青年当勇向潮头立,高扬理想大旗,踏奋斗之路,绽放理想之花。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青年是祖国未来之栋梁,肩负时代重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坚定理想,自强不息,持身修为长弓,做锐思如利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