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作业指导书TOC\o"1-2"\h\u14485第1章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概述 3299801.1水污染防治背景 3137971.2水质改善的意义 4121921.3我国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现状 428829第2章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政策 5153062.1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596702.2主要政策文件 5254682.3法律法规在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623755第3章水污染防治技术 6105573.1物理污染防治技术 6275773.1.1沉淀技术 6312323.1.2过滤技术 698333.1.3离心分离技术 6210283.1.4膜分离技术 6225273.2化学污染防治技术 760063.2.1化学氧化技术 7249373.2.2化学沉淀技术 7143943.2.3化学吸附技术 7278363.2.4电化学处理技术 7244533.3生物污染防治技术 7257693.3.1活性污泥法 7208533.3.2生物膜法 762333.3.3厌氧处理技术 7220193.3.4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730581第4章水质监测与评价 739684.1水质监测方法 8284554.1.1采样方法 8169064.1.2监测项目 8307984.1.3分析方法 8315964.2水质评价标准 8103094.2.1国家标准 8182544.2.2地方标准 8248094.2.3行业标准 8147554.3水质监测与评价在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8250274.3.1污染源识别 8106694.3.2污染防治措施制定 9193234.3.3污染防治效果评估 925894.3.4环境管理决策支持 9286794.3.5公众参与 928424第5章河流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 9238605.1河流污染特点与成因 963585.1.1河流污染特点 9154725.1.2河流污染成因 9213305.2河流污染防治措施 10148575.2.1工业污染防治 10129275.2.2农业污染防治 10305225.2.3生活污染防治 10171265.2.4生态环境修复 10260395.3河流水质改善实践案例 10126595.3.1案例一:某城市河流水质改善工程 1083545.3.2案例二:某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10202545.3.3案例三:某农业区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1013829第6章湖泊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 11140626.1湖泊污染特点与成因 11115946.1.1湖泊污染特点 11207696.1.2湖泊污染成因 11149216.2湖泊污染防治措施 1111456.2.1工业污染防治 11189106.2.2生活污染防治 11120286.2.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1154056.2.4船舶污染防治 1224736.2.5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25046.3湖泊水质改善实践案例 12304536.3.1案例一:某湖泊工业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 12157956.3.2案例二:某湖泊生活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 12312416.3.3案例三:某湖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 12200336.3.4案例四:某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217691第7章地下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 1262637.1地下水污染特点与成因 12325977.1.1自然因素 12199307.1.2人为因素 13100187.2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1387577.2.1监测与预警 13235297.2.2污染源控制 13120267.2.3治理与修复 13292947.3地下水水质改善实践案例 13313707.3.1案例一:某化工企业地下水污染治理 1344727.3.2案例二:某城市生活污水渗漏处理 1427767.3.3案例三:某农业区地下水氮污染治理 1416494第8章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水质改善 14261118.1饮用水水源污染特点与成因 14245778.1.1污染特点 14145398.1.2成因分析 1413238.2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 14231078.2.1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 14125438.2.2水源保护区划分与管理 14237278.2.3污染源防控 15297298.2.4生态修复与保护 1581208.2.5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5171218.3饮用水水质改善实践案例 15134528.3.1案例一:某城市水源地重金属污染治理 15100618.3.2案例二:某农村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5113138.3.3案例三:某城市水源地生活污染治理 1510425第9章工业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 15269949.1工业污染特点与成因 15154959.1.1工业污染特点 1569079.1.2工业污染成因 16292409.2工业污染防治措施 16265359.2.1污染源治理 16238269.2.2污染物排放控制 16261389.2.3生态修复与保护 1640589.3工业水质改善实践案例 175179.3.1案例一:某化工企业废水处理工程 17254589.3.2案例二:某钢铁企业烧结机烟气治理 17176209.3.3案例三:某电镀园区重金属污染治理 17182709.3.4案例四:某造纸企业黑液处理 1725757第10章城镇生活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 17498910.1城镇生活污染特点与成因 172136410.1.1污染特点 171957710.1.2成因分析 17681610.2城镇生活污染防治措施 18632510.2.1源头控制 182669610.2.2过程控制 182093910.2.3终端治理 181113610.3城镇生活水质改善实践案例 181608510.3.1案例一: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 181482810.3.2案例二:某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工程 18974610.3.3案例三:某城市生活污水分布式处理项目 18494610.3.4案例四:某城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 18第1章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概述1.1水污染防治背景水污染防治是关系国计民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水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排放的废水、废渣和废气,严重影响了水体质量,给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害。为此,我国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改善水质,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1.2水质改善的意义水质改善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人民饮水安全。水质改善有助于提高饮用水质量,降低水性疾病发病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维护生态平衡。水质改善有助于恢复和保持水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生物多样性。(3)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质改善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环境治理成本,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4)提升国家形象。积极参与国际水环境治理,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1.3我国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现状我国在水污染防治和水质改善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1)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我国已制定《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为水质改善提供了法制保障。(2)水环境治理投入加大。各级加大水污染防治投入,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推动水质改善。(3)水污染防治成效初显。部分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4)水质监测能力提升。我国水质监测网络不断完善,监测技术不断提高,为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我国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仍面临以下问题:(1)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水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水质超标现象仍然突出。(2)污染源治理任务艰巨。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治理仍存在短板,污染减排压力较大。(3)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水资源浪费现象仍然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4)水环境治理体系不完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考核体系、执法监管等方面仍需加强。面对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的严峻形势,我国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治理模式,努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质量根本改善。第2章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政策2.1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层次。以下是涉及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法规:(1)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宪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2)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明确了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3)水污染防治法:专门针对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明确了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和措施。(4)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预防水污染的产生。(5)水法:规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原则,为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依据。2.2主要政策文件我国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和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以下为主要政策文件:(1)《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了水污染防治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2)《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3)《“十三五”国家水污染防治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水污染防治的具体目标和任务。(4)《长江保护法》:对长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3法律法规在水质改善中的应用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在水质改善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水污染防治责任: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各级企业和个人都应承担水污染防治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格局。(2)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依据法律法规,各级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明确水质改善目标和任务,指导水污染防治工作。(3)实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通过法律法规,对水污染物排放实行许可管理,保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4)强化水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依据法律法规,加强水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及时发觉和处理水污染问题。(5)推动水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与应用:通过法律法规鼓励水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为水质改善提供技术支持。(6)加强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利用法律法规,加大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水污染防治意识。通过以上措施,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在水质改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第3章水污染防治技术3.1物理污染防治技术3.1.1沉淀技术沉淀技术是通过加入絮凝剂使水中悬浮物聚集成絮体,利用重力作用使絮体沉降,从而实现水质净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混凝沉淀、气浮沉淀等。3.1.2过滤技术过滤技术是通过特定介质,如砂、活性炭等,对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微生物等进行截留,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3.1.3离心分离技术离心分离技术利用离心力将水中的悬浮物与水分离,适用于处理浓度较高的悬浮物污水。3.1.4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通过半透膜对水中的溶质和悬浮物进行分离,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3.2化学污染防治技术3.2.1化学氧化技术化学氧化技术通过加入氧化剂,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部分无机污染物氧化成无害物质,如臭氧氧化、过氧化氢氧化等。3.2.2化学沉淀技术化学沉淀技术是利用化学反应使污染物不溶于水的沉淀物,从而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如铁盐、铝盐沉淀等。3.2.3化学吸附技术化学吸附技术是通过吸附剂与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将污染物吸附在吸附剂表面,如离子交换、活性炭吸附等。3.2.4电化学处理技术电化学处理技术利用电解原理,通过电化学反应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如电解絮凝、电渗析等。3.3生物污染防治技术3.3.1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包括传统活性污泥法、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等。3.3.2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在固定填料上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内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如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等。3.3.3厌氧处理技术厌氧处理技术是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如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滤池等。3.3.4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和膜分离作用共同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第4章水质监测与评价4.1水质监测方法4.1.1采样方法水质监测的首要步骤是采集水样。本指导书推荐采用以下几种采样方法:(1)随机采样:在监测区域内的不同位置进行采样,以获取全面的水质信息;(2)等距采样:按照一定距离间隔在河流、湖泊等水域设置采样点,进行采样;(3)时间序列采样:在相同位置,按照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多次采样,以分析水质随时间的变化情况。4.1.2监测项目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和标准,监测以下项目:(1)物理指标:水温、色度、浊度等;(2)化学指标:pH、溶解氧、总氮、总磷、重金属等;(3)生物指标:微生物、底栖动物、浮游动植物等。4.1.3分析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或行业公认的有效方法进行水质分析,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2水质评价标准4.2.1国家标准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等国家标准进行水质评价。4.2.2地方标准如地方有特殊要求,可参照相应的地方标准进行水质评价。4.2.3行业标准针对特定行业,可参考相关行业标准进行水质评价。4.3水质监测与评价在污染防治中的应用4.3.1污染源识别通过水质监测与评价,分析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和迁移规律,为污染源识别提供依据。4.3.2污染防治措施制定根据水质监测与评价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保证水质改善目标的实现。4.3.3污染防治效果评估通过定期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评估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为调整污染防治策略提供依据。4.3.4环境管理决策支持水质监测与评价数据可为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环境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3.5公众参与通过公开水质监测与评价结果,提高公众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促进全社会共同保护水资源。第5章河流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5.1河流污染特点与成因5.1.1河流污染特点河流污染具有以下特点:(1)污染源多样,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2)污染范围广泛,涉及河流全流域;(3)污染程度严重,部分河流水质恶化,影响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4)污染具有累积性和潜伏性,一旦发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5.1.2河流污染成因河流污染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直接排放到河流中;(2)农业排放: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导致农业面源污染;(3)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和粪便等未经过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直接排入河流;(4)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城市雨水、生活污水等非点源污染加剧;(5)生态环境破坏: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河流生态环境,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下降。5.2河流污染防治措施5.2.1工业污染防治(1)加强工业废水处理,保证废水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2)推动工业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产生;(3)实施园区集中治理,提高工业废水处理效率。5.2.2农业污染防治(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推广农业环保技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5.2.3生活污染防治(1)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2)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垃圾对河流的污染;(3)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5.2.4生态环境修复(1)加强生态保护,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2)开展河流生态治理,提高河流自净能力;(3)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土壤侵蚀和泥沙淤积。5.3河流水质改善实践案例5.3.1案例一:某城市河流水质改善工程该工程通过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使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水体功能恢复。5.3.2案例二:某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采用河道整治、湿地建设、生态护岸等手段,提高了河流自净能力,降低了污染物浓度,使流域水质得到全面提升。5.3.3案例三:某农业区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该项目通过推广农业环保技术、优化施肥结构、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河流水质。第6章湖泊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6.1湖泊污染特点与成因6.1.1湖泊污染特点湖泊污染具有以下特点:(1)污染源多样,包括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2)污染范围广,涉及湖泊水体、底泥和周边生态环境;(3)污染周期长,湖泊污染治理和水质恢复需要较长周期;(4)污染影响因素复杂,包括气象、水文、地质等多种因素。6.1.2湖泊污染成因湖泊污染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直接排放;(2)生活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粪便等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处理;(3)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养殖废弃物等;(4)船舶污染:船舶排放的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5)湖泊周边开发活动:过度开发、乱砍滥伐等导致湖泊生态环境恶化。6.2湖泊污染防治措施6.2.1工业污染防治(1)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提高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2)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工业污染物产生;(3)加强监管,保证工业废水达标排放。6.2.2生活污染防治(1)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能力;(2)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3)提高生活污水中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6.2.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药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3)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6.2.4船舶污染防治(1)建立船舶污染防治制度,规范船舶废弃物排放;(2)加强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建设;(3)推广环保型船舶和清洁能源。6.2.5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1)加强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退耕还湖、湿地保护等措施;(2)开展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湖泊自净能力;(3)加强湖泊资源开发利用监管,防止过度开发。6.3湖泊水质改善实践案例6.3.1案例一:某湖泊工业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通过实施工业废水治理、清洁生产和监管措施,该湖泊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6.3.2案例二:某湖泊生活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使该湖泊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6.3.3案例三:某湖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业废弃物处理,该湖泊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6.3.4案例四:某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施退耕还湖、湿地保护等措施,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该湖泊水质逐步恢复,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第7章地下水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7.1地下水污染特点与成因地下水污染作为一种隐蔽性污染,具有以下特点:污染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污染范围广泛,影响深远;治理难度大,周期长。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7.1.1自然因素(1)地质构造条件:地下水流动受地质构造控制,不同地质构造条件影响污染物的传输和分布。(2)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的渗透性、孔隙度等特性影响污染物的运移和扩散。(3)气候条件:降水、蒸发等气候因素影响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动态变化。7.1.2人为因素(1)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来源。(2)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等污染物进入地下水。(3)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等对地下水的污染。(4)矿业活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尾矿等对地下水的污染。7.2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针对地下水污染特点与成因,采取以下防治措施:7.2.1监测与预警(1)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和水位。(2)开展地下水污染源调查,评估污染风险,制定预警方案。7.2.2污染源控制(1)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实现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2)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生态农业、精准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3)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实现生活污水达标排放。(4)加强矿业活动监管,规范矿产资源开发,防止矿业废水、尾矿等污染物泄漏。7.2.3治理与修复(1)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等方法,对污染地下水进行治理与修复。(2)实施地下水水质改善工程,如含水层清洗、原位化学氧化等。7.3地下水水质改善实践案例以下是几个地下水水质改善的实践案例:7.3.1案例一:某化工企业地下水污染治理该企业针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泄漏问题,采取了废水处理设施升级、污染源隔离、地下水修复等措施,成功实现了地下水水质的好转。7.3.2案例二:某城市生活污水渗漏处理针对生活污水渗漏导致的地下水污染,该城市实施了污水管网改造、渗漏点修复、原位生物降解等技术,有效改善了地下水水质。7.3.3案例三:某农业区地下水氮污染治理该区域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化肥使用,采用生物有机肥、深施等技术,降低了氮污染物的输入,使地下水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本章完)第8章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水质改善8.1饮用水水源污染特点与成因8.1.1污染特点饮用水水源污染具有以下特点:(1)突发性污染与累积性污染并存;(2)无机污染物与有机污染物交织;(3)生物性污染与非生物性污染相互影响;(4)污染来源多样,涉及工业、农业、生活等多个领域。8.1.2成因分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主要成因包括:(1)工业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导致水体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2)农业排放: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3)生活污染: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体中病原微生物增多;(4)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影响水源地水质;(5)生态环境破坏:水源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水质。8.2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8.2.1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大执法力度。8.2.2水源保护区划分与管理根据水源地实际情况,科学划分保护区,实施分级管理,保证水源地安全。8.2.3污染源防控(1)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实现达标排放;(2)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3)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能力,降低生活污染排放。8.2.4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水源地生态建设,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提高水源地生态环境质量。8.2.5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监测预警体系,实时掌握水质状况,保证水源安全。8.3饮用水水质改善实践案例8.3.1案例一:某城市水源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针对水源地重金属污染问题,采取以下措施:(1)切断污染源,对污染企业实施关停并转;(2)开展污染土壤修复,降低污染物浓度;(3)强化监测预警,保证水质安全。8.3.2案例二:某农村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采取以下措施:(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2)实施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3)加强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排放。8.3.3案例三:某城市水源地生活污染治理针对生活污染问题,采取以下措施:(1)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保证污水处理达标;(2)实施雨污分流,减少污水直接排放;(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通过以上实践案例,可以看出在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水质改善方面,需综合运用法律、管理、技术等多种手段,形成合力,保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第9章工业污染防治与水质改善9.1工业污染特点与成因9.1.1工业污染特点工业污染具有以下特点:(1)污染源复杂多样,包括化工、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多个行业;(2)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等;(3)污染程度严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较大;(4)污染范围广泛,涉及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个环境介质;(5)污染具有累积性和长期性,治理难度较大。9.1.2工业污染成因工业污染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过程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2)设备老化:生产设备老化、磨损导致的污染物泄漏;(3)管理不善: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4)技术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污染治理技术水平较低;(5)政策法规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不够。9.2工业污染防治措施9.2.1污染源治理(1)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产生;(2)提高设备功能,降低污染物排放;(3)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环保意识;(4)完善污染治理设施,保证稳定运行。9.2.2污染物排放控制(1)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2)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3)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保证达标排放;(4)实施排污许可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