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采集与安全保障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数据采集与安全保障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数据采集与安全保障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数据采集与安全保障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数据采集与安全保障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据采集与安全保障作业指导书TOC\o"1-2"\h\u17467第1章数据采集概述 428531.1数据采集的意义与目的 4299531.1.1提供决策依据:数据采集可以为各类决策提供事实基础,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107711.1.2促进科学研究:数据采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4265241.1.3服务社会发展:数据采集有助于了解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支持。 4150271.2数据采集的方法与工具 4308601.2.1手工采集:通过人工方式,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4192221.2.2自动化采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感器等设备,自动收集各类数据。 5232681.2.3数据挖掘:通过对大量已有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觉潜在的有价值信息。 5210351.2.3.1硬件设备:如传感器、摄像头、录音设备等。 53731.2.3.2软件工具:如数据挖掘软件、网络爬虫、数据分析软件等。 5226981.3数据采集的基本流程 5303321.3.1确定采集目标:明确数据采集的目的、对象和范围,为后续数据采集提供指导。 5313961.3.2设计采集方案:根据采集目标,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工具和流程。 5157501.3.3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开展数据采集工作。 536481.3.4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预处理,以提高数据质量。 5311421.3.5数据存储与管理: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合适的介质中,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5250001.3.6数据传输与分发: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需求进行传输和分发,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合规性。 587581.3.7质量评估与反馈:对采集到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采集过程进行优化和调整。 520800第2章数据采集前的准备工作 588832.1明确采集目标与需求 5165312.1.1分析业务需求 5262362.1.2确定数据类型与范围 650142.1.3评估数据采集的价值 660072.2制定数据采集计划 6295002.2.1确定采集方法与工具 6201972.2.2设计数据采集流程 6162372.2.3估算采集周期与成本 6127942.2.4制定数据采集标准与规范 6250472.3数据采集资源的准备 6327412.3.1技术资源 641542.3.2人力资源 613922.3.3数据资源 6169222.3.4法律法规支持 619050第3章数据采集技术选型与实施 7319973.1采集技术的选择 7121393.1.1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7295993.1.2技术选型原则 799113.1.3常见数据采集技术 760843.2数据采集的实施步骤 8187683.2.1制定数据采集计划 8316263.2.2设计数据采集方案 8208483.2.3数据采集 816483.2.4数据存储与传输 835913.3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 8254513.3.1数据质量评估 8161133.3.2数据清洗 8309073.3.3数据校验 820393.3.4质量改进措施 832614第4章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8227564.1数据预处理的方法与步骤 8162504.1.1数据集成 9233464.1.2数据变换 9244654.1.3数据规约 9148674.2数据清洗的基本原则 9269124.2.1完整性 9327484.2.2准确性 9288294.2.3一致性 9236744.2.4时效性 919244.2.5保密性 103064.3数据清洗的工具与技巧 1040254.3.1数据清洗工具 10280654.3.2数据清洗技巧 10740第5章数据存储与管理 1050815.1数据存储技术选型 1055555.1.1技术选型原则 10156575.1.2常见数据存储技术 1177215.2数据存储的基本原则 1165805.2.1数据一致性 1175205.2.2数据冗余 11311405.2.3数据备份 1142045.2.4数据安全 11258665.3数据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维护 1123675.3.1数据管理系统选型 11122025.3.2数据库设计与优化 11224585.3.3数据管理系统维护 1120550第6章数据安全保障策略 1231616.1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 12161696.1.1国家法律法规 12105166.1.2行业标准 12322416.1.3企业内部规定 12149556.2数据安全风险评估 12151006.2.1数据安全风险识别 1286346.2.2数据安全风险分析 12217266.2.3数据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13254156.3数据安全防护措施 13263036.3.1数据加密 1375946.3.2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1332366.3.3安全监控与审计 13157366.3.4数据备份与恢复 13181466.3.5安全培训与宣传教育 1322371第7章数据加密与解密技术 14241457.1数据加密算法与原理 1492537.1.1对称加密算法 14304617.1.2非对称加密算法 14135507.1.3混合加密算法 14116137.2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 14277047.2.1通信加密 14149477.2.2存储加密 14261437.2.3密钥交换 15155817.3数据解密与密钥管理 1553107.3.1数据解密 15314827.3.2密钥管理 1514361第8章数据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15176578.1数据访问控制策略 15221618.1.1访问控制原则 15108268.1.2访问控制策略制定 16169128.1.3访问控制策略实施 16319048.2用户身份认证技术 16223258.2.1密码认证 16145478.2.2二维码认证 16203078.2.3数字证书认证 16275158.2.4生物识别认证 167698.3访问权限管理 1760528.3.1权限分配 17108898.3.2权限审批 1761758.3.3权限审计 17211198.3.4权限回收 17307618.3.5权限销毁 1711834第9章数据安全审计与监控 17262469.1数据安全审计的意义与任务 17325339.1.1意义 17159419.1.2任务 17160189.2数据安全审计的方法与工具 17150409.2.1审计方法 18273649.2.2审计工具 18226889.3数据安全监控与报警 1841949.3.1数据安全监控 18132869.3.2数据安全报警 1816368第10章数据安全应急与恢复 182950710.1数据安全应急预案制定 182493610.1.1确定应急响应组织架构 18494410.1.2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 19268910.1.3应急预案内容 191443410.2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19148810.2.1备份策略制定 19922310.2.2备份数据存储与管理 192119410.2.3数据恢复策略 19498410.3数据安全事件处理流程与方法 192841010.3.1数据安全事件识别与报告 191394910.3.2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93117710.3.3数据安全事件调查与分析 201090610.3.4数据恢复与后续处理 20第1章数据采集概述1.1数据采集的意义与目的数据采集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工作,对于科学研究、企业决策、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1.1提供决策依据:数据采集可以为各类决策提供事实基础,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1.1.2促进科学研究:数据采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1.1.3服务社会发展:数据采集有助于了解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支持。1.2数据采集的方法与工具数据采集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2.1手工采集:通过人工方式,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数据采集。1.2.2自动化采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感器等设备,自动收集各类数据。1.2.3数据挖掘:通过对大量已有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觉潜在的有价值信息。数据采集的工具主要包括:1.2.3.1硬件设备:如传感器、摄像头、录音设备等。1.2.3.2软件工具:如数据挖掘软件、网络爬虫、数据分析软件等。1.3数据采集的基本流程数据采集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3.1确定采集目标:明确数据采集的目的、对象和范围,为后续数据采集提供指导。1.3.2设计采集方案:根据采集目标,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工具和流程。1.3.3数据采集: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开展数据采集工作。1.3.4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预处理,以提高数据质量。1.3.5数据存储与管理: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合适的介质中,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1.3.6数据传输与分发: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需求进行传输和分发,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合规性。1.3.7质量评估与反馈:对采集到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采集过程进行优化和调整。第2章数据采集前的准备工作2.1明确采集目标与需求在进行数据采集工作之前,首先需明确采集的目标与需求。此环节是保证数据采集工作具有针对性、高效性的关键。以下是明确采集目标与需求的步骤:2.1.1分析业务需求深入了解业务背景,分析业务发展过程中所需的数据支持,从而确定数据采集的目标。2.1.2确定数据类型与范围根据业务需求,明确所需采集的数据类型(如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和数据范围(如时间范围、地域范围等)。2.1.3评估数据采集的价值分析采集数据对业务发展的价值,保证数据采集工作的投入产出比。2.2制定数据采集计划在明确采集目标与需求后,制定合理的数据采集计划。以下是制定数据采集计划的要点:2.2.1确定采集方法与工具根据数据类型、范围和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如网络爬虫、API接口等)和工具。2.2.2设计数据采集流程制定详细的数据采集流程,包括数据源选择、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等环节。2.2.3估算采集周期与成本根据采集方法、工具和流程,估算数据采集所需的时间周期和成本。2.2.4制定数据采集标准与规范为保障数据质量,制定数据采集的标准与规范,包括数据格式、数据质量要求等。2.3数据采集资源的准备为保证数据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提前准备以下资源:2.3.1技术资源评估并准备所需的技术资源,如服务器、网络带宽、存储设备等。2.3.2人力资源组建数据采集团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进行相关技能培训。2.3.3数据资源梳理并获取所需采集的数据源,保证数据源的可靠性和合法性。2.3.4法律法规支持了解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数据采集过程的合规性。通过以上准备工作,为数据采集工作奠定基础,保证采集过程的高效、安全与合规。第3章数据采集技术选型与实施3.1采集技术的选择3.1.1数据采集需求分析在进行数据采集技术选择前,首先应对数据采集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需求分析应包括数据类型、数据量、数据来源、数据更新频率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考虑现有技术条件和资源,以保证所选技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适用性。3.1.2技术选型原则数据采集技术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靠性:所选技术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数据采集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2)效率:所选技术应具有较高的数据采集效率,满足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3)扩展性:所选技术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便于后期数据采集规模的扩大和功能升级;(4)安全性:所选技术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数据采集过程的安全性;(5)成本效益: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所选技术应具有较低的成本,提高项目整体的投资回报率。3.1.3常见数据采集技术常见的数据采集技术包括:网络爬虫、数据挖掘、传感器、遥感技术等。根据项目需求,可选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技术进行数据采集:(1)网络爬虫:适用于从互联网上采集非结构化数据,如网页、论坛、社交媒体等;(2)数据挖掘:从大量数据中自动发觉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适用于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3)传感器: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的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等;(4)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无人机等遥感平台,采集地表信息。3.2数据采集的实施步骤3.2.1制定数据采集计划根据项目需求,明确数据采集的目标、范围、时间节点等,制定详细的数据采集计划。3.2.2设计数据采集方案根据采集计划,设计数据采集方案,包括数据源选择、采集方法、采集工具等。3.2.3数据采集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数据采集。在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可靠性;(2)严格按照采集方案进行操作,保证数据质量;(3)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清洗,去除重复、错误和无关数据。3.2.4数据存储与传输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指定位置,并采用加密、压缩等手段进行数据传输,保证数据安全。3.3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3.3.1数据质量评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数据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时效性等方面。3.3.2数据清洗对质量评估中发觉的问题进行数据清洗,包括去除重复数据、纠正错误数据、补充缺失数据等。3.3.3数据校验采用人工或自动化手段,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校验,保证数据质量。3.3.4质量改进措施针对数据采集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质量改进措施,不断提升数据采集质量。第4章数据预处理与清洗4.1数据预处理的方法与步骤数据预处理是数据采集后的环节,其目的在于提升数据质量,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可靠基础。以下是数据预处理的主要方法与步骤:4.1.1数据集成将来自不同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识别数据源;(2)匹配数据字段;(3)统一数据格式;(4)消除数据冗余。4.1.2数据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转换,以满足数据分析需求。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标准化:统一数据单位、量纲;(2)数据归一化:将数据缩放到指定范围;(3)数据离散化:将连续数据转换为分类数据;(4)数据脱敏:对敏感数据进行处理,以保护数据隐私。4.1.3数据规约通过降维、压缩等方式减少数据量,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特征选择:从原始特征中筛选出对数据分析有用的特征;(2)特征提取:通过变换方法提取更有价值的特征;(3)维度降低: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降低数据维度。4.2数据清洗的基本原则数据清洗是消除数据错误、不准确和不完整的过程,其基本原则如下:4.2.1完整性保证数据清洗过程中不丢失任何重要信息,保持数据的完整性。4.2.2准确性对数据进行校验、纠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4.2.3一致性统一数据格式、单位、量纲等,保证数据在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4.2.4时效性对数据进行更新、维护,保证数据的时效性。4.2.5保密性在数据清洗过程中,严格保护数据隐私,防止敏感信息泄露。4.3数据清洗的工具与技巧为提高数据清洗效率,可以采用以下工具与技巧:4.3.1数据清洗工具(1)Excel:便捷的数据清洗工具,适用于小型数据集;(2)Python:具有丰富库(如Pandas、NumPy等)的数据清洗工具,适用于大型数据集;(3)R语言:具有专门的数据清洗包(如dplyr、tidyr等),适用于统计分析领域;(4)数据清洗软件:如DataWrangler、Talend等,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便于非专业人士使用。4.3.2数据清洗技巧(1)使用正则表达式进行数据匹配与替换;(2)运用逻辑判断与循环结构,对数据进行批量处理;(3)利用统计方法(如均值、中位数、众数等)填充缺失值;(4)通过数据可视化,发觉异常值并进行处理;(5)结合业务知识,对数据进行人工审核与修正。第5章数据存储与管理5.1数据存储技术选型本节主要讨论数据存储的技术选型。根据项目需求、数据类型、数据量等因素,合理选择数据存储技术。5.1.1技术选型原则在进行数据存储技术选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a)安全性:保证数据存储过程中安全可靠,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b)可扩展性: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存储技术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便于后续升级和扩容;c)高效性:数据存储技术应具有较高的读写功能,满足业务对数据访问速度的要求;d)兼容性:存储技术应与现有系统、硬件设备等具有良好的兼容性,降低系统整合成本;e)经济性: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存储成本,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5.1.2常见数据存储技术常见的数据存储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a)直接附加存储(DAS):适用于数据量较小、功能要求不高的场景;b)网络附加存储(NAS):适用于文件共享、多用户访问的场景;c)存储区域网络(SAN):适用于大型企业、高功能计算、数据库等场景;d)分布式存储:适用于大规模数据存储、高可用性要求的场景;e)云存储:适用于对弹性、扩展性、成本效益有较高要求的场景。5.2数据存储的基本原则本节阐述数据存储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2.1数据一致性数据在存储过程中应保持一致性,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5.2.2数据冗余为提高数据可靠性,可采用数据冗余技术,如RD等,防止数据丢失。5.2.3数据备份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以应对数据丢失、损坏等风险。5.2.4数据安全采取加密、访问控制等手段,保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5.3数据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维护本节介绍数据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维护工作。5.3.1数据管理系统选型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管理系统(如关系型数据库、NoSQL数据库等)。5.3.2数据库设计与优化进行数据库设计,根据业务发展进行功能优化,提高数据处理能力。5.3.3数据管理系统维护定期对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a)系统监控:对数据库功能、系统资源等进行监控,发觉并解决问题;b)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保证数据安全,并在需要时进行恢复;c)安全防护:加强数据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防止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d)系统升级与优化:根据业务发展需求,进行系统升级和功能优化。第6章数据安全保障策略6.1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本节主要阐述在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应遵循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具体内容包括:6.1.1国家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6.1.2行业标准《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安全指南》《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数据处理安全要求》6.1.3企业内部规定企业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企业数据安全操作规程企业数据安全培训与宣传教育6.2数据安全风险评估为保证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需进行以下数据安全风险评估:6.2.1数据安全风险识别识别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删除等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分析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风险的因素;确定数据安全风险的关键节点。6.2.2数据安全风险分析分析数据安全风险的可能影响范围和程度;评估数据安全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确定数据安全风险的优先级。6.2.3数据安全风险应对措施制定针对不同数据安全风险的应对策略;实施数据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定期检查和更新数据安全风险应对措施。6.3数据安全防护措施为保障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的安全,采取以下数据安全防护措施:6.3.1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定的加密算法;保证加密密钥的安全管理。6.3.2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实施身份认证机制,保证数据访问者身份的真实性;基于最小权限原则,分配数据访问权限;定期审计和调整用户权限。6.3.3安全监控与审计部署安全监控设备,实时监控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异常行为;记录并审计数据访问、修改、删除等操作;对安全事件进行及时响应和处置。6.3.4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保证数据在意外情况下的完整性;制定数据恢复策略,保证数据能够及时恢复;对备份数据进行安全保护,防止泄露。6.3.5安全培训与宣传教育定期组织数据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加强对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教育;建立安全举报和奖惩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数据安全保护。第7章数据加密与解密技术7.1数据加密算法与原理数据加密作为信息安全领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加密算法及其原理。7.1.1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采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其原理是利用加密函数将明文转换为密文,解密函数将密文转换回明文。常见对称加密算法有:(1)数据加密标准(DES)(2)三重DES(3DES)(3)高级加密标准(AES)7.1.2非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使用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其原理是基于数学难题,如大数分解和离散对数问题。常见非对称加密算法有:(1)椭圆曲线加密算法(ECC)(2)RSA加密算法(3)数字签名算法(DSA)7.1.3混合加密算法混合加密算法是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发挥两者优势的一种加密方式。常见混合加密算法有:(1)SSL/TLS协议(2)SSH协议7.2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数据加密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以下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7.2.1通信加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不被非法截获和篡改。例如:、VPN、即时通讯软件等。7.2.2存储加密对存储设备上的数据进行加密,以防止数据泄露。例如:全盘加密、文件加密、数据库加密等。7.2.3密钥交换在安全通信过程中,使用加密技术进行密钥交换,以保证密钥的安全性。例如: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7.3数据解密与密钥管理数据解密是将加密后的数据恢复为原始数据的过程,而密钥管理是保证加密和解密过程安全的关键环节。7.3.1数据解密数据解密是加密的逆过程,根据加密算法和密钥,将密文转换为明文。解密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1)使用正确的密钥进行解密。(2)保证解密操作的安全性和合法性。(3)对解密后的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7.3.2密钥管理密钥管理包括密钥的、存储、分发、更新和销毁等环节。以下是一些密钥管理的最佳实践:(1)使用强随机数器密钥。(2)采用安全的密钥存储方式,如硬件安全模块(HSM)。(3)通过安全的密钥分发渠道进行密钥传递。(4)定期更新密钥,以降低密钥泄露的风险。(5)在不再需要密钥时,及时销毁密钥。第8章数据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8.1数据访问控制策略数据访问控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核心措施之一。本节主要阐述数据访问控制的策略制定与实施。8.1.1访问控制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信息安全标准,制定以下访问控制原则:(1)最小权限原则:保证用户仅拥有完成其工作所需的最小权限;(2)分级控制原则: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及敏感程度,对用户进行分级授权;(3)权限分离原则:将数据的创建、修改、删除等权限进行分离,降低安全风险;(4)审计跟踪原则:对用户的数据访问行为进行记录和审计,以便追踪和监督。8.1.2访问控制策略制定根据以下步骤制定访问控制策略:(1)识别数据资产:对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资产进行分类和识别;(2)评估数据风险:分析数据资产的安全风险,确定数据的安全等级;(3)制定访问控制规则:根据数据安全等级和用户需求,制定相应的访问控制规则;(4)审批与发布:将制定的访问控制策略提交给相关负责人审批,并在信息系统内发布实施。8.1.3访问控制策略实施(1)用户权限分配:根据访问控制规则,为用户分配相应的权限;(2)权限管理:定期审查用户权限,保证其符合访问控制策略;(3)权限审计:对用户权限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发觉违规行为及时处理;(4)策略更新:根据实际情况,对访问控制策略进行适时更新。8.2用户身份认证技术用户身份认证是保证数据安全的关键环节。本节介绍几种常见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8.2.1密码认证(1)密码复杂度要求:要求用户设置复杂度较高的密码,提高安全性;(2)密码变更周期:定期要求用户变更密码,降低密码泄露风险;(3)密码保护策略:限制密码尝试次数,防止暴力破解。8.2.2二维码认证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实现用户身份认证。8.2.3数字证书认证采用公钥基础设施(PKI)技术,为用户发放数字证书,实现身份认证。8.2.4生物识别认证利用指纹、面部识别等生物特征进行用户身份认证。8.3访问权限管理访问权限管理是保证数据安全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8.3.1权限分配根据用户职责和需求,为其分配适当的访问权限。8.3.2权限审批对权限变更、权限申请等操作进行审批,保证权限合理分配。8.3.3权限审计定期对用户权限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发觉异常及时处理。8.3.4权限回收当用户离职或调岗时,及时回收其访问权限,防止数据泄露。8.3.5权限销毁对不再使用的权限进行销毁,保证数据安全。第9章数据安全审计与监控9.1数据安全审计的意义与任务数据安全审计作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环节,对于预防和发觉数据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意义与任务如下:9.1.1意义(1)保证数据安全政策与法规的贯彻落实;(2)评估数据安全风险,提高数据安全防护能力;(3)发觉和纠正数据安全违规行为,保障数据安全;(4)为数据安全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支持。9.1.2任务(1)制定数据安全审计策略和计划;(2)开展数据安全审计工作,包括定期审计和临时审计;(3)分析审计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