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素质测评科学试卷(1-3章)解析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一些食品和生活中的物品的pH大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草木灰可用于改良碱性土壤 B.肥皂水可使石蕊试液变红C.胃液过多的人不宜多吃苹果 D.西瓜比酱油的酸性强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A.18K金饰品 B.生铁 C.铁锈. D.黄铜3.下列图示分别是氧气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检验的装置,其中错误的是()A. B.C. D.4.化学反应前后,给出下列各项: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种类;⑥原子种类;⑦电子数目。其中没有变化的是()A.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⑥⑦ C.②③④⑥⑦ D.①③⑤⑥⑦5.将一套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情况是()A.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变质B.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C.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D.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烧碱潮解6.”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得到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在用丙炔(C3H4)合成2-甲基丙烯酸甲酯C8H8O2的过程中,欲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A.CO2和CH3OH B.H2和CO C.CO2和H2O D.CH3OH7.抗氧化剂能吸收氧气,降低食品内部及周围的含氧量,阻止氧气和食品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小明发现新买的高级月饼的包装盒内有一个印着“抗氧化剂”字样的小包,内装灰黑色粉末,该粉末的成分最可能是()A.铁粉 B.氢氧化钠 C.二氧化锰 D.生石灰8.已知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下面的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gB.乙物质为氯化物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7:24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发生改变9.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一结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在碳酸钙中加入某无色液体,产生大量气泡,该液体一定是稀盐酸B.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熄灭,说明瓶内CO2已集满C.用pH试纸测试某溶液,pH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10.将一定质量的a、b、m、n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物质abmn反应前的质量/g6.43.24.02.5反应后的质量/g3.8待测数据7.22.5A.a和b是反应物,n可能是催化剂B.上表中的“待测数据”的数值为0.6C.m物质中所含元素,一定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相同D.该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11.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所示为关于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A.KOH、HNO3、K2CO3 B.NaOH、CuSO4、NaNO3C.Ba(OH)2、CuSO4、CuO D.NaOH、HCl、Ba(NO3)212.现有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B.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C.金属活动性:乙>甲>丙 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13.小明同学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研究中和反应时,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为了确认滴加的盐酸是否已经过量,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某种试剂进行检验。下表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中不正确的是()实验方案使用的试剂判断的方法A铁粉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BpH试纸如果pH<7,表明盐酸已经过量C硝酸银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D紫色石蕊试剂如果溶液变成红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A.A B.B C.C D.D14.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离子K+、Mg2+、Cl-、Ba2+、SO42-、CO32-中的几种,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分析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只含有Mg2+、SO2-B.一定含有Cl-、K+,可能含有Mg2+、SO42-C.一定含有Mg2+、SO42-,可能含有Cl-、K+D.一定含有K+、Mg2+、Cl-、SO42-15.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是BaCl2和MgCl2B.b~c段的沉淀为BaSO4C.m=39.85D.原混合溶液中HCl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7.3%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16.周末,小科去超市采购了大米、猪肉、鲫鱼、牛奶,准备做一顿午餐。(1)牛奶外包装是种塑料制品,塑料属于(填“天然高分子”或“有机合成”)材料。(2)从均衡营养的角度考虑,你会建议小科再采购食材____A.鸡蛋 B.豆腐 C.青菜(3)宁波禁止在超市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该举措的意义是____A.增加超市的利润 B.减少“白色污染”17.将一根部分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可观察到的现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如果稀硫酸足量,将会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这是由于(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18.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小木棍、蔗糖C12H2O11等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脱出”结合成水。用小木棍蘸取浓硫酸少许,一段时间后,小木棍上出现的实验现象是.如果蔗糖完全脱水,则生成C和H19.NaOH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1)将某NaOH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某盐酸中,如图所示图象合理的是(填“甲”或“乙”).(2)向长期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时,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反应产生气泡的原因.20.将6.4g某物质R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R+3O2点燃__2CO2+4H2O则由此得出R由元素组成(用化学符号表示),6.4gR21.金属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用途,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请回答下面问题:(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X是(填写相应的元素符号)元素.(2)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粉,溶液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图中B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填化学式).22.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测定其组成,取适量样品进行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1)取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2)取上述溶液适量,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产生气泡,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3)取步骤(2)实验后的滤液,加入稀硝酸酸化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由此某同学得出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钠。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正确?午说明理由:。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8分23.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1)反应后电子秤示数变小的原因是。(2)实验中如若装置不变,下列各组药品不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A.硫酸铜溶液与铁钉B.水与蔗糖C.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3)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认为使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在(填“敞口”或“密闭”)容器中进行。24.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柯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BaCl2(1)小柯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你认为小柯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3)进一步探究: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丙图中画出“生成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像。25.纳米铁(单质铁)在环保领城应用广泛。以凌铁矿(主要成分为FeCO3,,不考虑杂质)为原料可以制备纳米铁。学习小组对制备得到的某固体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固体成分:猜想一:Fe;猜想二:FeCO3;猜想三:。(查阅资料):①②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金属;③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遇到水燕气变为蓝色(实验探究)该学习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对固体成分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⑴向装置A中加入稀硫酸后,A中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小宁同学判断猜想一正确,小科同学认为小宁的判断不合理,理由是:⑵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变浑浊,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E中固体变蓝,据此判断猜想正确。⑶(反思交流)如果将装置E去掉,(填“能”或“不能”)验证剩余固体中含有Fe。26.在实验课上,发现有些中和反应现象并不明显。老师让同学们以氢氧化钠与盐酸为例,设计方案证明它们发生了中和反应。方案一:甲同学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证明两者反应,进行了下列操作。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小烧杯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滴入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看到现象时,甲同学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了。方案二: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检验是否有氯化钠生成来证明上述反应的发生。于是将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进行了蒸发,发现有白色固体析出,从而得出氢氧化钠确实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的结论。但其他同学立即表示反对,因为白色固体也有可能是。大家经过商量决定将白色固体溶解于少量水中,再检验白色固体成分,下列药品可行的是(填字母)。A.CuSO4溶液B.稀盐酸C.酚酞溶液D.FeCl3溶液方案三:丙同学想到中和反应会放热,于是想利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酸和碱的反应。他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于是认为两者发生了中和反应,但同学们认为丙同学推理不合理,理由是。27.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碳酸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猜想二:氢氧化钠、碳酸钠猜想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猜想四:氢氧化钠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猜想一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实验验证】实验现象结论实验一: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猜想不成立实验二: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猜想二成立【反思与拓展】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四、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28题6分,29题7分,30-32题,每小题8分,共37分28.有些养猪场使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常用的“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Cl2N2O,相对分子质量为277.(1)盐酸克伦特罗属于(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1个盐酸克伦特罗分子共含有个原子。(3)盐酸克伦特罗含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准确到0.1%)。29.Mg(OH)2具有广泛的应用,常用菱镁矿制备。研究人员向一定质量的菱镁矿粉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溶解后除杂,过滤,得到只含Mg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为确定混合溶液中硫酸镁的含量,现取混合溶液100g,再逐渐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30g,产生Mg(OH)2沉淀质量如图所示。(1)实验开始时,并未立即生成Mg(OH)2沉淀的原因是(2)充分反应后,最终溶液中的溶质是。(3)计算100g混合溶液中含MgSO4的质量(需写出计算过程)。30.学习了酸雨及酸的性质后,同学们知道了煤(含有C、H、O、S等元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酸雨形成及危害的模型”来研究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并设计了评价表。图1是小宁制作的模型。评价表:评价指标优秀合格待改进指标一密封性好,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密封性好,能除去小部分污染气体密封性不好,不能除去污染气体指标二能通过实验现象说明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SO2有实验现象,但不能说明煤燃烧产生SO2没有明显实验现象指标三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能通过一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不能通过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1)实验中,小宁认为紫色石蕊试液不能用酚酞试液替代,理由是:(2)根据评价表,该模型的指标一可被评为优秀。据此推测图1中★处的溶液可能是(写出一种)。(3)该模型的指标二被评为合格的原因是,煤燃烧还能产生气体,也能使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变红。(4)该模型的指标三被评为待改进,于是小宁设计了图2、图3两种模型。这两种改进模型中,图的模型能被评为合格。31.取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为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X的成分,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所加试剂均足量):(1)产生的无色气体是。(2)溶液X的溶质是。(3)计算滤液A中氯化钠的质量(需写出计算过程)。32.某些食品包装袋内常放入铁粉作“双吸剂”以防止食品腐败。小檬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包使用过的铁粉(铁粉表面已生锈),他取六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反应。测得部分数据加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实验次数13456取样品质量(g)31.031.031.031.031.0取稀硫酸质量(g)30.090.0120.0150.0180.0产生气体质量(g)0a0.30.50.6(1)食品袋内放入“双吸剂”是为了吸收。(2)上表中a的数值为。(3)第4次实验,所得到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4)计算该31.0克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为多少?(需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一些食品和生活中的物品的pH大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草木灰可用于改良碱性土壤 B.肥皂水可使石蕊试液变红C.胃液过多的人不宜多吃苹果 D.西瓜比酱油的酸性强【答案】C【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解析】【分析】草木炭pH>7,呈碱性;肥皂水pH>7,呈碱性;苹果pH<7,呈酸性;西瓜pH≈6<7,呈酸性;酱油pH≈5<7,呈酸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草木炭呈碱性,可与酸发生反应,只能用于改良酸土壤,故A错误;
B.肥皂水呈碱性,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故B错误;
C.胃液呈酸性,而苹果也呈酸性,胃液过多的人吃苹果会使酸性更强,所以不宜多吃苹果,故C正确;
D.西瓜、酱油虽然pH都小于7而呈酸性,但酱油的pH更小,酸性更强,故D错误。
故选C。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A.18K金饰品 B.生铁 C.铁锈. D.黄铜【答案】C【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解析】【分析】合金是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具有金属特征的混合物。
【解答】A.18K金饰品是金和其它金属组成的,为合金,故A不合题意;
B.生铁是铁和碳组成的,为合金,故B不合题意;
C.铁锈只有一种物质,不是合金,故C符合题意;
D.黄铜是铜和锌组成的,为合金,故D不合题意。
故选C。3.下列图示分别是氧气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检验的装置,其中错误的是()A. B.C. D.【答案】A【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解析】【分析】根据氧气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检验的知识判断。
【解答】A.漏斗的下端没有浸没液体中进行液封,则生成的氧气会从分液漏斗逸出,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洗气时应该是长进短出,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向上排空气法应将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氧气有助燃性,检验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4.化学反应前后,给出下列各项: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种类;⑥原子种类;⑦电子数目。其中没有变化的是()A.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⑥⑦ C.②③④⑥⑦ D.①③⑤⑥⑦【答案】B【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电子数目不变。
分子种类一定会发生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或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种类一定会发生改变;反应前后质量的总质量不变。
故①③④⑥⑦肯定没有变化。
故选B。5.将一套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情况是()A.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变质B.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C.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D.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烧碱潮解【答案】C【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解析】【分析】利用烧碱的吸水性,烧碱吸水质量增加,以及天平的基本原理即哪个盘的质量重,天平的指针往那边偏,即可得出结果.【解答】解:将块状烧碱与不饱和食盐水用橡皮管连接起来,由于烧碱(NaOH)具有吸水性,块状烧碱会吸收不饱和食盐水中的水,从而使得食盐溶液中的水减少,食盐溶液变浓,天平左盘质量减少;烧碱潮解,天平右盘质量增加;对于天平,哪个盘的质量重,天平的指针往那边偏,故指针偏右.故选C.6.”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得到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在用丙炔(C3H4)合成2-甲基丙烯酸甲酯C8H8O2的过程中,欲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A.CO2和CH3OH B.H2和CO C.CO2和H2O D.CH3OH【答案】B【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宏观上,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微观上,参加反应的各种原子的总数反应前后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配平化学方程式可以确定反应物的种类。
【解答】A.如用CO2和CH3OH,碳、氧原子个数比大于1:2,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不可能为1:2:1,故A错误;
B.如用H2和CO,当二者按1:1的比例混合时,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1,故B正确;
C.如用CO2和H2,碳、氧原子个数比等于1:2,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不可能为1:2:1,故C错误;
D.如用CH3OH,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4:1,故D错误。
故选B。7.抗氧化剂能吸收氧气,降低食品内部及周围的含氧量,阻止氧气和食品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小明发现新买的高级月饼的包装盒内有一个印着“抗氧化剂”字样的小包,内装灰黑色粉末,该粉末的成分最可能是()A.铁粉 B.氢氧化钠 C.二氧化锰 D.生石灰【答案】A【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既然是抗氧化剂,肯定是用来吸收氧气的,所以可以根据所给物质的性质来判断能否吸收氧气来选择.
【解答】A.铁粉能够和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反应,可以作为抗氧化剂来使用,且铁粉为灰黑色粉末,故A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能吸收水分,但是不能起到抗氧化剂的作用,故B不合题意;
C.二氧化锰不能够和氧气反应,所以不能用来除去氧气,故C不合题意;
D.生石灰是常用的干燥剂,但是不能和阻止氧气和食品的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A。8.已知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下面的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gB.乙物质为氯化物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7:24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发生改变【答案】C【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相对分子质量【解析】【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和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硫化氢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H2S+3O2=点燃2SO2+2H2O。
A.由上述分析可知,甲的化学式应是H2S,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2=34,没有单位g,故A错误;
B.由方程式可知,乙是氧气,属于单质,故B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1×2)+32]:(3×16×2)9.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一结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在碳酸钙中加入某无色液体,产生大量气泡,该液体一定是稀盐酸B.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熄灭,说明瓶内CO2已集满C.用pH试纸测试某溶液,pH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答案】C【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pH值的测量及方法;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A.碳酸盐和常见的酸反应都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B.根据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判断;
C.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进行分析;
D.根据酸不能使酚酞变色进行分析。
【解答】A.碳酸盐中加入稀硝酸时也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A错误;
B.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瓶内CO2已集满,故B错误;
C.由于pH大于7时溶液呈碱性,所以pH=10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C正确;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所以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有可能是酸过量,故无法判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故D错误。
故选C。10.将一定质量的a、b、m、n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物质abmn反应前的质量/g6.43.24.02.5反应后的质量/g3.8待测数据7.22.5A.a和b是反应物,n可能是催化剂B.上表中的“待测数据”的数值为0.6C.m物质中所含元素,一定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相同D.该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答案】B【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
【解答】A、由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变可知,待测数据为6.4+3.2+4.0-3.8-7.2=2.6,反应后a和b质量都减少,为反应物,n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可能是杂质未参与反应,不符合题意;
B、待测数值为2.6,符合题意;
C、该反应是a+b→m,则m物质中所含元素,一定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相同,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11.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所示为关于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A.KOH、HNO3、K2CO3 B.NaOH、CuSO4、NaNO3C.Ba(OH)2、CuSO4、CuO D.NaOH、HCl、Ba(NO3)2【答案】A【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题意,A、C能与稀硫酸反应,硫酸能转化为B,A与B能发生反应,B与C能发生反应,且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据此结合酸的化学性质、带入验证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KOH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硫酸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碳酸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KOH、K2CO3均硝酸反应,能与且它们分别属于碱、酸、盐,故A符合题意;
B.NaOH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硝酸钠与硫酸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B不合题意;
C.Ba(OH)2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但硫酸铜不能与氧化铜反应,故C不合题意;
D.NaOH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硫酸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但盐酸不能与硝酸钡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A。12.现有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B.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C.金属活动性:乙>甲>丙 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答案】B【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A.根据图像确定生成氢气质量大小;
B.根据一定质量的金属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金属的质量,结合三种金属的化合价及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大小,判断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C.据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较多(即反应剧烈)的金属活动性较强,结合产生氢气的关系图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
D.氢元素来自稀硫酸,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大小确定消耗稀硫酸的质量。
【解答】A.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甲>乙>丙,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三种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甲>乙>丙,因此可判断相对原子质量是丙>乙>甲,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当三种金属都在发生反应时,相同时间内乙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甲、大于丙,可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乙>甲>丙,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氢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与消耗的酸的多少顺序一致,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13.小明同学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研究中和反应时,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为了确认滴加的盐酸是否已经过量,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某种试剂进行检验。下表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中不正确的是()实验方案使用的试剂判断的方法A铁粉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BpH试纸如果pH<7,表明盐酸已经过量C硝酸银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D紫色石蕊试剂如果溶液变成红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A.A B.B C.C D.D【答案】C【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
(3)前面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稀盐酸中都含有氯离子;
(4)紫色的石蕊试剂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解答】A.加入铁粉后,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铁粉和稀盐酸生成了氢气,表明盐酸已经过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使用试纸测试,如果pH<7,那么溶液呈酸性,则表明盐酸已经过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加入硝酸银溶液后,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那么说明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由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中也含有氯离子,所以无法表明盐酸已经过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加入紫色石蕊试剂后,如果溶液变成红色,那么溶液呈酸性,即表明盐酸已经过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14.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离子K+、Mg2+、Cl-、Ba2+、SO42-、CO32-中的几种,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分析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只含有Mg2+、SO2-B.一定含有Cl-、K+,可能含有Mg2+、SO42-C.一定含有Mg2+、SO42-,可能含有Cl-、K+D.一定含有K+、Mg2+、Cl-、SO42-【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的硫酸钡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氢氧根离子能与镁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氢氧化镁是溶于酸的沉淀,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钡离子能与硫酸根离子结合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钡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产生碳酸钡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说明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不是碳酸钡沉淀,故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一定不含有碳酸根离子,由于有硫酸根离子,故一定不会含有钡离子;
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镁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溶于盐酸的氢氧化镁沉淀,故废液中一定含有镁离子;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废液中可能含有氯离子和钾离子;
A.溶液中还可能含有Cl-和K+,故A错误;
BCD.溶液中一定含有Mg2+、SO42-,可能含有Cl-、K+,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15.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是BaCl2和MgCl2B.b~c段的沉淀为BaSO4C.m=39.85D.原混合溶液中HCl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7.3%【答案】C【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氢氧化镁沉淀,然后结合图象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解答】根据图像可知,o-a段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b---c段生成的是氢氧化镁沉淀,所以
A.a点对应溶液中有氯化铜、硫酸镁2种溶质,故A错误;
B.b~c段只发生氢氧化镁和氯化铜的反应,氢氧化钡与氯化镁的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故B错误;
CD.设盐酸中溶质HCl的质量分数为x,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y,
Ba(OH)2--BaSO4↓--2HCl
17123373
100g×y23.3g100g×x23373解得:x=7.3%,171233=100gy23.3则HCl在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7.3%。
设硫酸钡的质量为a,氢氧化铜的质量为b
Ba(OH)2+CuSO4=BaSO4↓+Cu(OH)2↓
17123398
50g×17.1%a50g×17.1%b;
解得:a=11.65g,b=4.9g;
所以m=23.3g+11.65g+4.9=39.85g。
故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16.周末,小科去超市采购了大米、猪肉、鲫鱼、牛奶,准备做一顿午餐。(1)牛奶外包装是种塑料制品,塑料属于(填“天然高分子”或“有机合成”)材料。(2)从均衡营养的角度考虑,你会建议小科再采购食材____A.鸡蛋 B.豆腐 C.青菜(3)宁波禁止在超市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该举措的意义是____A.增加超市的利润 B.减少“白色污染”【答案】(1)有机合成(2)C(3)B【知识点】食物与营养;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白色污染与防治【解析】【分析】(1)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
(2)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3)从环境污染的角度分析。
【解答】(1)塑料制品属于合成高分子材料,是通过聚合反应得到的,属于一种有机合成材料。
(2)大米富含糖类,猪肉富含脂肪和蛋白质,鲫鱼、牛奶富含蛋白质,还缺少维生素,果蔬类富含维生素,故选:C。
(3)宁波禁止在超市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其目的是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故选B。17.将一根部分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可观察到的现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如果稀硫酸足量,将会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这是由于(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答案】铁钉表面的铁锈溶解,同时有硫酸铁生成,溶液逐渐变为黄。;Fe2O3+3H2SO4=Fe2(SO4)3+3H2O;Fe+H2SO4=FeSO4+H2↑【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2)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解答】(1)将一根部分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氧化铁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所以可观察到铁钉表面的铁锈溶解,同时有硫酸铁生成,溶液逐渐变为黄色,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
(2)如果稀硫酸足量,铁再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还会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18.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小木棍、蔗糖C12H2O11等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脱出”结合成水。用小木棍蘸取浓硫酸少许,一段时间后,小木棍上出现的实验现象是.如果蔗糖完全脱水,则生成C和H【答案】蘸有硫酸的部位变黑;8:11【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浓硫酸的稀释【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脱水性分析解答。
(2)根据蔗糖的化学式分析解答。
【解答】(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够使物质发生碳化,故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放置一会儿后,可观察到小木棍蘸有硫酸的部位变黑;
(2)1个蔗糖分子中含有22个氢原子和11个氧原子,如果蔗糖完全脱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从微观上,1个蔗糖分子完全脱水生成12个碳原子和11个水分子,生成C和H2O的质量比是(12×12):(18×11)=8:11。19.NaOH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1)将某NaOH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某盐酸中,如图所示图象合理的是(填“甲”或“乙”).(2)向长期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时,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反应产生气泡的原因.【答案】(1)乙(2)Na2CO3+2HCl═2NaCl+H2O+CO2↑【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解析】【分析】(1)将某NaOH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某盐酸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2)长期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将某NaOH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某盐酸中,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pH等于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大于7;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故所示图象合理的是乙。
(2)长期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会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20.将6.4g某物质R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R+3O2点燃__2CO2+4H2O则由此得出R由元素组成(用化学符号表示),6.4gR【答案】C、H、O;7.2;32【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2)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3)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R的质量计算生成水的质量。
【解答】(1)根据方程式2R+3O2点燃__2CO2+4H2O可知,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R,反应后氧原子是8个,反应前应该是8个,其中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因此R由C、H和O组成,R的化学式是CH4O;
(2)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R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4+16=32;
(3)设生成水的质量为x,
2CH4O+3O2=点燃21.金属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用途,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请回答下面问题:(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X是(填写相应的元素符号)元素.(2)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粉,溶液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图中B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填化学式).【答案】(1)Hg(2)2Al+3CuSO4=Al2(SO4)3+3Cu(3)Cu(NO3)2、Zn(NO3)2【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常见的金属的活动性大小顺序分析缺少的金属即可;
(2)在金属活动性花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置换时先把最弱的金属置换出来。
【解答】(1)由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X是Hg元素。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在铜的前面,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铝,反应的现象是:铝丝上附着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无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3CuSO4=Al2(SO4)3+3Cu。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Cu>Ag,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Zn+2AgNO3=Zn(NO3)2+2Ag
65216
所以析出银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减少的过程;
Zn+Cu(NO3)2=Zn(NO3)2+Cu
6564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B点时锌与AgNO3恰好完全反应,没有与Cu(NO3)2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Cu(NO3)2、Zn(NO3)2。22.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测定其组成,取适量样品进行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1)取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2)取上述溶液适量,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产生气泡,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3)取步骤(2)实验后的滤液,加入稀硝酸酸化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由此某同学得出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钠。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正确?午说明理由:。【答案】(1)CuSO4(2)Na2CO3、Na2SO4(3)不正确;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可能是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也可能是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会溶于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沉淀分析。
【解答】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会溶于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沉淀;
(1)取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CuSO4;
(2)取上述溶液适量,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产生气泡,因此沉淀包括碳酸钡和硫酸钡,所以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Na2SO4;
(3)我认为此结论不正确,理由: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可能是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也可能是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8分23.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1)反应后电子秤示数变小的原因是。(2)实验中如若装置不变,下列各组药品不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A.硫酸铜溶液与铁钉B.水与蔗糖C.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3)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认为使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在(填“敞口”或“密闭”)容器中进行。【答案】(1)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2)C(3)密闭【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注意生成气体会逸散出去;
(2)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①能发生反应;②如果有气体生成,需要在密闭容器内进行;
(3)根据(2)中的分析解答。
【解答】(1)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被称量的物质质量减小,所以反应后电子秤示数变小;
(2)A.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化学反应中无气体参与,A可用该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水和蔗糖不反应,B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可分解产生氧气,该装置为敞口装置,C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BC。
(3)镁在空气中燃烧有气体参与,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在密闭容器中进行。24.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柯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BaCl2(1)小柯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你认为小柯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3)进一步探究: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丙图中画出“生成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像。【答案】(1)不正确;如果氢氧化钠完全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2)部分变质(3)【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3)根据题意分析反应进度,确定反应产物,进而画出对应的图像即可。
【解答】(1)小柯的观点不正确,理由:如果氢氧化钠完全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知,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滴加酚酞试液时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部分变质。
(3)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象如下所示:
25.纳米铁(单质铁)在环保领城应用广泛。以凌铁矿(主要成分为FeCO3,,不考虑杂质)为原料可以制备纳米铁。学习小组对制备得到的某固体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固体成分:猜想一:Fe;猜想二:FeCO3;猜想三:。(查阅资料):①②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金属;③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遇到水燕气变为蓝色(实验探究)该学习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对固体成分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⑴向装置A中加入稀硫酸后,A中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小宁同学判断猜想一正确,小科同学认为小宁的判断不合理,理由是:⑵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变浑浊,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E中固体变蓝,据此判断猜想正确。⑶(反思交流)如果将装置E去掉,(填“能”或“不能”)验证剩余固体中含有Fe。【答案】Fe和FeCO3;是碳酸亚铁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之后溶液也会变成浅绿色并且会有大量气泡产生;三;能【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产物的种数进行猜想;
(2)碳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水和二氧化碳,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二者溶液都呈绿色;
(3)根据装置B、D、E中现象推测产物,进而确定反应物即可;
(4)E用于验证有水生成,对验证铁是否存在没有作用。
【解答】(1)猜想一和猜想二都只有一种物质,那么猜想三可能为两种物质,即:Fe和FeCO3。
(2)小科认为小宁的判断不合理,理由是碳酸亚铁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之后溶液也会变成浅绿色并且会有大量气泡产生.
(3)碳酸亚铁可以和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水和二氧化碳,B为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变浑浊,由题意可以得知,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金属,所以在D装置中是氢气和氧化铜发生反应生成铜和水,因为反应之后的气体通入氧化铜中,物质由黑色变为红色,说明A反应后的气体中含有氢气,故可以判断出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亚铁和铁,所以可以判断出猜想三正确.
(4)因为由D装置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就可以得知氢气和氧化铜发生了反应。故A装置反应后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氢气。由此可以推断出固体中含有铁。故能够验证。26.在实验课上,发现有些中和反应现象并不明显。老师让同学们以氢氧化钠与盐酸为例,设计方案证明它们发生了中和反应。方案一:甲同学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证明两者反应,进行了下列操作。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小烧杯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滴入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看到现象时,甲同学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了。方案二: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检验是否有氯化钠生成来证明上述反应的发生。于是将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进行了蒸发,发现有白色固体析出,从而得出氢氧化钠确实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的结论。但其他同学立即表示反对,因为白色固体也有可能是。大家经过商量决定将白色固体溶解于少量水中,再检验白色固体成分,下列药品可行的是(填字母)。A.CuSO4溶液B.稀盐酸C.酚酞溶液D.FeCl3溶液方案三:丙同学想到中和反应会放热,于是想利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酸和碱的反应。他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于是认为两者发生了中和反应,但同学们认为丙同学推理不合理,理由是。【答案】红色刚好褪去;氢氧化钠或NaOH;ACD;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热【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方案一: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加入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
方案二: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会生成红褐色沉淀进行分析;
方案三: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分析。
【解答】方案一: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加入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若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则此时酚酞由红色变为无色;
方案二:同学们立即表示反对,因为白色固体也有可能是氢氧化钠;
A.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故C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会生成红褐色沉淀,故D正确;
故选ACD。
方案三: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使用氢氧化钠固体和稀盐酸反应放热不能得出中和反应放热的结论。27.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碳酸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猜想二:氢氧化钠、碳酸钠猜想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猜想四:氢氧化钠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猜想一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实验验证】实验现象结论实验一: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猜想不成立实验二: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猜想二成立【反思与拓展】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答案】Ca(OH)2+Na2CO3=CaCO3↓+2NaOH;三;生成气泡;便于携带【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猜想与假设】根据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及反应物的量,对反应后的溶液溶质进行猜想;
【实验验证】实验一、根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分析;
实验二、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分析;
【反思与拓展】比较CaH2、氢气的特点分析回答;
【定量分析】根据反应的方程式,由碳酸钙的质量求出氢化钙的质量及质量分数.
【解答】【猜想与假设】由于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猜想三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不能共存,所以猜想一是不合理的,方程式是:Ca(OH)2+Na2CO3=CaCO3↓+2NaOH;
【实验验证】在实验①中,由滤液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氢氧化钙,即猜想三不成立;
实验②:由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若观察到生成气泡的现象时,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即猜想二成立;
【反思与拓展】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固体便于携带。四、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28题6分,29题7分,30-32题,每小题8分,共37分28.有些养猪场使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常用的“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Cl2N2O,相对分子质量为277.(1)盐酸克伦特罗属于(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1个盐酸克伦特罗分子共含有个原子。(3)盐酸克伦特罗含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准确到0.1%)。【答案】(1)有机物(2)35(3)25.6%【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解析】【分析】(1)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2)根据盐酸克伦特罗的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化学式可C12H18Cl2N2O可知,酸克伦特罗含有碳元素,该为有机物;
(2)每个盐酸克伦特罗分子含有的原子个数是12+18+2+2+1=35;
(329.Mg(OH)2具有广泛的应用,常用菱镁矿制备。研究人员向一定质量的菱镁矿粉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溶解后除杂,过滤,得到只含Mg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为确定混合溶液中硫酸镁的含量,现取混合溶液100g,再逐渐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30g,产生Mg(OH)2沉淀质量如图所示。(1)实验开始时,并未立即生成Mg(OH)2沉淀的原因是(2)充分反应后,最终溶液中的溶质是。(3)计算100g混合溶液中含MgSO4的质量(需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Mg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后与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2)硫酸钠、氢氧化钠(3)解:设100g混合溶液中含MgSO4的质量为x
MgSO4+2NaOH=Mg(OH)2↓+Na2SO4
12058
x0.58g120x=580.58g;【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Mg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后与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结合实验数据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与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以及图象进行分析;
(3)根据图象中沉淀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解答】(1)Mg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后与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因实验开始时,并未立即生成Mg(OH)2沉淀;
(2)从图象可以看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22.0g时,与100gMg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恰好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与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30g,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因此充分反应后,最终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氢氧化钠。30.学习了酸雨及酸的性质后,同学们知道了煤(含有C、H、O、S等元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酸雨形成及危害的模型”来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Module 6 Unit 1 You have got a letter from New York(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5年高性能传输线缆项目合作计划书
- 沧州学校塑胶跑道施工方案
-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24)标签标题
- 五年级下册语文要素归纳
- Unit1 Whats he like(教学设计)五年级英语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PEP版·2024
- 2025年钱包、座套相关皮革制品项目合作计划书
- 三年级数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自我检测模拟题
-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题过关测试模拟题带答案
- Unit 5 Here and now Section A 1a ~ pronunciation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海洋气候预测模型创新研究-深度研究
- 《客户服务基础》教案及课件项
- 2025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丹参原药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物理(A版)-安徽省合肥一中(省十联考)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和答案
- 智能RPA财务机器人开发教程-基于来也UiBot 课件 第1章-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概述
- 2024-2025学年天津市河东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含答案)
- 信永中和笔试题库及答案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6.3.3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说课稿
- 甲流乙流培训课件
- 《视网膜静脉阻塞》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