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业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方案TOC\o"1-2"\h\u11613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423267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443241.1.1绿色建筑的核心要素 4121801.1.2绿色建筑的分类 423578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573461.2.1国际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5103951.2.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5315501.3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516880第2章建筑节能设计原理 633232.1建筑能耗分析 6321642.1.1建筑能耗构成 6268112.1.2建筑能耗影响因素 663852.1.3建筑能耗评估方法 6311882.2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 6288732.2.1节能设计原则 6134382.2.2节能设计方法 6203052.2.3节能设计流程 6281422.3建筑节能技术 687102.3.1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6323522.3.2供暖、空调与通风节能技术 7179492.3.3照明与电气节能技术 7175282.3.4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7176352.3.5智能化控制技术 77326第3章建筑选址与规划布局 7266653.1建筑选址的绿色原则 7133763.1.1顺应自然地形地貌 738413.1.2优化水资源利用 782253.1.3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7115953.1.4绿色交通衔接 756603.2建筑规划布局的绿色策略 7299383.2.1合理确定建筑朝向 7281633.2.2优化建筑空间布局 8240063.2.3绿色景观设计 8272723.2.4创新建筑形式与结构 8105733.3建筑群布局与节能 846863.3.1建筑群空间组织 8107613.3.2建筑群绿化配置 8252323.3.3节能建筑设计 846103.3.4建筑群能源互补 812295第4章建筑体型与结构设计 8272904.1建筑体型对节能的影响 8286574.1.1体型系数与能耗关系 8102204.1.2建筑朝向与采光 8129074.1.3建筑体形与风环境 872454.2建筑结构设计的绿色策略 983154.2.1结构选型与材料 9298614.2.2高效结构体系 990804.2.3结构空间布局优化 9278334.3体型优化与结构节能技术 9186174.3.1体型优化方法 988624.3.2结构节能技术 9193754.3.3体型与结构一体化设计 927372第5章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9168525.1墙体保温隔热设计 9213595.1.1保温材料选择 9325375.1.2保温层厚度设计 10123825.1.3保温结构设计 10160535.2门窗节能设计 10123955.2.1门窗选型 10152405.2.2门窗保温隔热设计 1056685.3屋面与地面保温隔热设计 10318505.3.1屋面保温隔热设计 10270005.3.2地面保温隔热设计 1131775第6章建筑室内环境质量 11190466.1室内空气质量与通风设计 11209396.1.1空气质量标准与要求 1156626.1.2通风系统设计 11261326.1.3空气净化技术与应用 11230596.2室内热环境与湿度控制 11251816.2.1热环境设计标准与要求 11114856.2.2建筑保温与隔热设计 11129816.2.3湿度控制策略 127236.3室内光环境与声环境设计 12308386.3.1室内光环境设计标准与要求 1212206.3.2光源选择与照明设计 12314016.3.3室内声环境设计 1224894第7章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12191067.1太阳能利用技术 1254397.1.1太阳能热水系统 12180417.1.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12202997.1.3太阳能通风与空调系统 13123587.2地热能利用技术 13266737.2.1地源热泵系统 1321277.2.2地热供暖与制冷技术 1318037.2.3地热能发电技术 1324357.3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 13292507.3.1风能利用技术 13253417.3.2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13239597.3.3水能利用技术 1324157第8章绿色建筑材料选择与应用 14177878.1绿色建筑材料的概念与分类 14251528.1.1生态型绿色建筑材料:以天然材料或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具有生物降解性、环保无毒、可再利用等特点。 14108238.1.2节能型绿色建筑材料:通过优化材料配方和工艺,提高材料的热工功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14310058.1.3环保型绿色建筑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14210088.1.4可再生型绿色建筑材料:以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为原料,如竹、木、麻等,具有可再生的特点。 1421188.2常见绿色建筑材料及其功能 14118128.2.1生态型绿色建筑材料 14327558.2.2节能型绿色建筑材料 14106208.2.3环保型绿色建筑材料 14216158.2.4可再生型绿色建筑材料 1540008.3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与评价 15209608.3.1应用 15306758.3.2评价 1510065第9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5160059.1建筑废弃物的分类与处理 15109639.1.1建筑废弃物分类 15100689.1.2建筑废弃物处理 16102389.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6215489.2.1破碎与筛分技术 16212679.2.2再生骨料制备技术 16251509.2.3焚烧发电技术 1637219.2.4热解技术 16173919.3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案例 16240289.3.1案例一:某城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17263429.3.2案例二:某地区建筑废弃物焚烧发电项目 17306629.3.3案例三:某建筑工地废弃物处理项目 1728640第10章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检测与评估 171518110.1建筑节能检测方法与标准 172509310.1.1建筑节能检测概述 17981010.1.2建筑节能检测方法 173014010.1.3建筑节能标准 17857810.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方法 171723810.2.1绿色建筑评价概述 182171510.2.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81845810.2.3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18434910.3节能与绿色建筑案例分析及优化建议 181648110.3.1节能案例分析 183212910.3.2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82660010.3.3优化建议 18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等因素,以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类建筑。1.1.1绿色建筑的核心要素(1)生态环保: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资源、植被、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节能降耗:绿色建筑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低碳减排:绿色建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建筑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4)以人为本:绿色建筑关注人的健康和舒适,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满足使用者的需求。(5)和谐共生:绿色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1.2绿色建筑的分类绿色建筑可分为以下几类:(1)节能建筑: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选用高功能建筑材料、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等手段,降低建筑能耗。(2)绿色生态建筑:注重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3)健康建筑:关注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空间。(4)低碳建筑:采用低碳技术和材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2.1国际绿色建筑发展历程绿色建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主要历程如下:(1)20世纪60年代:绿色建筑理念诞生,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开始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2)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促使各国重视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开始关注节能降耗。(3)20世纪80年代:绿色建筑开始关注室内环境质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逐渐兴起。(4)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开始关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各国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5)21世纪初至今: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1.2.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支持: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政策,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2)标准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包括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3)市场规模:绿色建筑市场规模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投身绿色建筑领域。(4)技术创新:绿色建筑相关技术不断创新,如节能技术、环保材料、智能家居等。1.3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衡量绿色建筑功能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功能:评价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等指标。(2)环保功能:评价建筑物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程度,如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等。(3)室内环境质量:评价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的功能。(4)建筑运营管理:评价建筑物的运营管理水平和绿色功能。(5)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绿色建筑在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6)其他评价指标:如建筑物的美观、结构安全、施工质量等。第2章建筑节能设计原理2.1建筑能耗分析2.1.1建筑能耗构成建筑能耗主要包括供暖、空调、照明、电器设备等各方面的能耗。其中,供暖和空调能耗占据建筑总能耗的主要部分。2.1.2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包括建筑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筑形式、围护结构功能、设备系统效率等。2.1.3建筑能耗评估方法常见的建筑能耗评估方法有静态能耗分析、动态能耗模拟和现场实测等。2.2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2.2.1节能设计原则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围护结构热工功能、优化建筑形式、选用高效设备系统、实现能耗最小化。2.2.2节能设计方法节能设计方法包括:被动式设计、主动式设计、集成式设计等。其中,被动式设计主要通过优化建筑布局和围护结构来实现节能;主动式设计则侧重于高效设备系统的选型和优化;集成式设计则将被动式和主动式设计相结合,实现建筑整体节能。2.2.3节能设计流程节能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模拟分析、评价与优化等环节。2.3建筑节能技术2.3.1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包括:高功能保温材料的应用、节能门窗设计、遮阳与隔热技术等。2.3.2供暖、空调与通风节能技术供暖、空调与通风节能技术包括:热泵技术、变频技术、热回收技术等。2.3.3照明与电气节能技术照明与电气节能技术包括:高效光源与灯具、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节能型电器设备等。2.3.4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热能利用等。2.3.5智能化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通过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实现建筑能耗的实时监测、分析与优化,提高建筑节能功能。第3章建筑选址与规划布局3.1建筑选址的绿色原则3.1.1顺应自然地形地貌建筑选址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特点,利用自然高差,避免大规模的地形改造,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2优化水资源利用选址时考虑水源保护,避免占用重要水源地,同时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1.3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选址应靠近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为建筑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3.1.4绿色交通衔接选址时要考虑与公共交通的衔接,提倡绿色出行,降低私家车使用频率,减少交通污染。3.2建筑规划布局的绿色策略3.2.1合理确定建筑朝向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日照规律,合理确定建筑朝向,以利于采光、通风和节能。3.2.2优化建筑空间布局采用紧凑型建筑布局,减少建筑体形系数,降低能耗。3.2.3绿色景观设计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地率,利用植被改善建筑环境,降低热岛效应。3.2.4创新建筑形式与结构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实现建筑形式与结构的创新,提高建筑节能功能。3.3建筑群布局与节能3.3.1建筑群空间组织通过建筑群空间组织,实现建筑之间的相互遮挡和通风,降低建筑能耗。3.3.2建筑群绿化配置合理配置建筑群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建筑群生态环境。3.3.3节能建筑设计采用节能建筑设计,如绿色屋顶、节能门窗等,降低建筑能耗。3.3.4建筑群能源互补利用建筑群之间的能源互补,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第4章建筑体型与结构设计4.1建筑体型对节能的影响4.1.1体型系数与能耗关系建筑体型系数是衡量建筑物与外界环境能量交换效率的重要参数。本节分析了不同体型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探讨了降低体型系数、提高建筑能效的途径。4.1.2建筑朝向与采光建筑朝向对室内采光、日照及通风具有显著影响。本节从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出发,阐述了建筑朝向对节能的影响,提出了优化建筑朝向的建议。4.1.3建筑体形与风环境建筑体形对风环境的影响涉及室内外舒适度及能耗。本节分析了建筑体形与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改善建筑风环境、降低能耗的设计策略。4.2建筑结构设计的绿色策略4.2.1结构选型与材料绿色建筑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结构选型与材料对环境的影响。本节介绍了绿色建筑结构选型及材料的应用,分析了其对节能的贡献。4.2.2高效结构体系高效结构体系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本节阐述了高效结构体系的设计原则,探讨了其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4.2.3结构空间布局优化合理的结构空间布局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本节从结构空间布局的角度,分析了绿色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4.3体型优化与结构节能技术4.3.1体型优化方法体型优化是提高建筑能效的关键。本节介绍了建筑体型优化的方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等,并分析了这些方法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4.3.2结构节能技术结构节能技术包括被动式节能和主动式节能。本节从这两方面入手,介绍了绿色建筑结构节能技术的原理及实际应用。4.3.3体型与结构一体化设计体型与结构一体化设计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方向。本节阐述了体型与结构一体化设计的原则,分析了其在绿色建筑中的优势及实践案例。通过本章的阐述,旨在为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提供绿色建筑体型与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期为我国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第5章建筑围护结构设计5.1墙体保温隔热设计5.1.1保温材料选择在选择墙体的保温材料时,应综合考虑其热工功能、耐久性、环保性及经济性等因素。常用的保温材料包括岩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板(XPS)及聚氨酯泡沫等。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建筑需求,合理选用保温材料。5.1.2保温层厚度设计根据我国相关节能标准,墙体的保温层厚度应满足热工功能要求。在设计过程中,需结合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使用功能等因素,计算保温层的最佳厚度,以保证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5.1.3保温结构设计墙体的保温结构设计应考虑保温层的固定、防潮、防火及耐久性等问题。保温层与主体结构之间应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保证其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保温层应具备良好的防水功能,防止水分侵入导致保温效果降低。5.2门窗节能设计5.2.1门窗选型门窗的选型对建筑物的节能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应选择断热桥铝合金、塑钢、木材等节能门窗材料。同时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合理选择门窗的开启方式、型材及玻璃种类。5.2.2门窗保温隔热设计门窗的保温隔热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门窗的气密性:采用密封条、密封胶等材料,提高门窗的气密性,减少室内外热交换。(2)选用低辐射玻璃:低辐射玻璃具有较低的辐射率,能有效阻挡室内外热量交换,提高门窗的保温功能。(3)增加玻璃层数:采用双层或三层玻璃,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效果。(4)优化窗墙比:合理控制窗墙面积比,降低窗户的热损失。5.3屋面与地面保温隔热设计5.3.1屋面保温隔热设计屋面保温隔热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选用合适的保温材料:根据屋面的使用条件和节能要求,选择具有良好保温功能的材料。(2)保温层厚度:根据我国相关标准,计算屋面保温层的合理厚度。(3)防水层设计:保证屋面保温层具备良好的防水功能,防止水分侵入。(4)通风隔热:对于坡屋面,可设置通风层,降低屋面温度。5.3.2地面保温隔热设计地面保温隔热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保温材料选择:根据地面使用条件和节能要求,选用合适的保温材料。(2)保温层厚度:计算地面保温层的合理厚度,以满足节能标准。(3)防潮层设计:在地面保温层下方设置防潮层,防止水分上升影响保温效果。(4)地面与外墙连接处处理:合理处理地面与外墙连接处的保温隔热问题,防止热桥现象。通过以上设计措施,可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功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基础。第6章建筑室内环境质量6.1室内空气质量与通风设计6.1.1空气质量标准与要求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空气质量是关乎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本节首先介绍我国现行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并对相关要求进行详细阐述。6.1.2通风系统设计通风系统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通风设计:(1)自然通风设计原则及措施;(2)机械通风系统设计要点;(3)通风系统优化策略。6.1.3空气净化技术与应用介绍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包括物理过滤、静电除尘、光催化氧化等,并对这些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6.2室内热环境与湿度控制6.2.1热环境设计标准与要求分析我国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并对绿色建筑热环境设计的要求进行详细阐述。6.2.2建筑保温与隔热设计介绍建筑保温与隔热设计的原则、方法及常用材料,并对绿色建筑保温与隔热设计要点进行讲解。6.2.3湿度控制策略分析室内湿度对建筑室内环境的影响,提出以下湿度控制策略:(1)合理设置室内湿度标准;(2)湿度控制设备选择与应用;(3)湿度控制与其他环境因素协同设计。6.3室内光环境与声环境设计6.3.1室内光环境设计标准与要求阐述室内光环境设计标准,分析绿色建筑室内光环境设计要求,包括光照度、光色、显色性等。6.3.2光源选择与照明设计介绍绿色建筑室内照明设计原则,探讨以下内容:(1)光源类型及特点;(2)照明系统设计要点;(3)照明控制系统应用。6.3.3室内声环境设计分析室内声环境对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影响,介绍以下声环境设计内容:(1)声环境设计标准与要求;(2)噪声控制技术;(3)吸声、隔声材料选择与应用。通过以上章节的论述,本章旨在为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提供全面、系统的设计指导,以实现舒适、健康、节能的室内环境。第7章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7.1太阳能利用技术7.1.1太阳能热水系统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该系统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本节将介绍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在建筑中的应用。7.1.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为建筑物提供绿色、清洁的电力。本节将阐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类型、功能及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案例。7.1.3太阳能通风与空调系统太阳能通风与空调系统利用太阳能为建筑提供制冷和通风功能,降低建筑能耗。本节将介绍太阳能通风与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7.2地热能利用技术7.2.1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热能进行制冷和供暖的技术。本节将分析地源热泵系统的原理、优势及在建筑中的应用。7.2.2地热供暖与制冷技术地热供暖与制冷技术利用地下稳定的温度,为建筑物提供舒适的环境。本节将介绍地热供暖与制冷技术的原理、分类及在我国的应用案例。7.2.3地热能发电技术地热能发电技术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利用方式。本节将探讨地热能发电的原理、技术途径及发展前景。7.3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7.3.1风能利用技术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建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节将介绍风力发电系统、通风系统等风能利用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7.3.2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是指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存储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可通过燃烧、发酵等方式转化为热能、电能等。本节将分析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7.3.3水能利用技术水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适用于建筑领域的小型水力发电系统、水源热泵等。本节将介绍水能利用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将对建筑业的绿色发展和节能降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8章绿色建筑材料选择与应用8.1绿色建筑材料的概念与分类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原材料采集、生产、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全过程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并能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建筑材料。其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8.1.1生态型绿色建筑材料:以天然材料或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具有生物降解性、环保无毒、可再利用等特点。8.1.2节能型绿色建筑材料:通过优化材料配方和工艺,提高材料的热工功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8.1.3环保型绿色建筑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8.1.4可再生型绿色建筑材料:以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为原料,如竹、木、麻等,具有可再生的特点。8.2常见绿色建筑材料及其功能8.2.1生态型绿色建筑材料(1)木材:具有优良的力学功能、环保无毒、可再利用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装饰等方面。(2)竹材:强度高、生长周期短、可再利用,适用于建筑结构、装饰、家具等。(3)工业废渣材料:如粉煤灰、矿渣等,可用于生产混凝土、砖、板材等。8.2.2节能型绿色建筑材料(1)高功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低渗透性、良好的耐久性,可降低建筑物自重和能耗。(2)节能玻璃:具有优异的隔热功能,可减少建筑物的空调负荷。(3)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聚氨酯等,具有良好的保温功能,可降低建筑物的能耗。8.2.3环保型绿色建筑材料(1)低辐射涂料:具有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负荷等功能。(2)环保胶粘剂:无毒、无害、低污染,适用于建筑装修和家具制作。8.2.4可再生型绿色建筑材料(1)生物基塑料:以植物淀粉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可替代传统石油基塑料。(2)生物质能源:如生物质颗粒燃料,可用于建筑供暖、热水等。8.3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与评价8.3.1应用(1)在新建建筑中,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地理位置,选择合适的绿色建筑材料。(2)在既有建筑改造中,采用绿色建筑材料降低能耗、改善室内环境。(3)在建筑拆除和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提高绿色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率。8.3.2评价(1)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供应:考察其原材料来源、生产过程、环保功能等方面。(2)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效果:评价其在建筑物中的节能、环保、舒适度等方面的表现。(3)绿色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评价:从原材料采集、生产、运输、使用到废弃物处理,全面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第9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9.1建筑废弃物的分类与处理建筑废弃物是指在建筑施工、维修、拆除等过程中产生的固态废物。对其进行合理分类与处理,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建筑废弃物的分类及处理方法。9.1.1建筑废弃物分类建筑废弃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土石方类:包括渣土、弃土、弃石等;(2)混凝土类:包括混凝土块、砖块、瓦块等;(3)金属类:包括废钢筋、废铁丝、废铝合金等;(4)木材类:包括废木材、木屑、竹材等;(5)塑料类:包括废塑料管材、废塑料薄膜等;(6)玻璃类:包括废玻璃、玻璃碎片等;(7)纸品类:包括废纸、纸板等;(8)其他类:包括废陶瓷、废橡胶、废电器等。9.1.2建筑废弃物处理建筑废弃物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填埋:将建筑废弃物运输至指定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2)破碎:将废弃物进行破碎,减小体积,便于运输和再利用;(3)分选:根据建筑废弃物的物理性质,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选,提高资源利用率;(4)焚烧:将有机废弃物进行焚烧,产生能源;(5)稳定化/固化:对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行稳定化或固化处理,降低环境污染。9.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将建筑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节主要介绍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9.2.1破碎与筛分技术破碎与筛分技术是将建筑废弃物进行物理处理,减小废弃物粒径,提高资源利用率。主要包括颚式破碎、圆锥破碎、反击破碎、振动筛分等。9.2.2再生骨料制备技术再生骨料制备技术是将废弃混凝土、砖块等经破碎、清洗、筛分等工序处理后,制备成具有一定级配和品质的再生骨料,用于生产再生混凝土、再生砖等。9.2.3焚烧发电技术焚烧发电技术是将有机废弃物进行高温焚烧,产生热能,进而转化为电能。该技术具有能源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体积等优点。9.2.4热解技术热解技术是将塑料、橡胶等有机废弃物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进行加热,使其分解为可燃气体、液体燃料和固体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合同范本8篇
- 2025版明光幼儿园食堂改造与绿色校园建设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平房产权继承与赠与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员工停薪留职员工培训补贴合同
- 产前检查讲解
- 二零二五年度员工劳动合同转移至新公司员工晋升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体育场馆租赁及赛事组织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美容院美容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影视特效制作合同标准范本
- 2025版奶牛养殖场安全生产与应急预案合同3篇
- 垃圾处理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天疱疮患者护理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5章-特性分析
- 2025年高考物理复习压轴题:电磁感应综合问题(原卷版)
- 2025年蛇年新年金蛇贺岁金蛇狂舞春添彩玉树临风福满门模板
- 《建筑制图及阴影透视(第2版)》课件 4-直线的投影
- 2024-2030年中国IVD(体外诊断)测试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碎纸机设计说明书
- 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2024年股权代持协议经典版(3篇)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联中学2024年八年级下册物理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