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作业指导书TOC\o"1-2"\h\u14858第1章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基础知识 4267911.1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原则 4324531.1.1噪声的危害 4186151.1.2噪声控制原则 4121431.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概述 5126221.3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516008第2章噪声源识别与评估 5326462.1噪声源分类与识别 5243112.1.1噪声源分类 610432.1.2噪声源识别 626592.2噪声级评估方法 658212.2.1声级计法 6213152.2.2预测模型法 6313942.3噪声源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分析 7103982.3.1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7167802.3.2噪声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783342.3.3噪声控制措施 73799第3章噪声控制技术 7184273.1噪声控制基本方法 7242603.1.1防源:从声源处降低噪声产生,是噪声控制的首要任务。包括优化生产工艺、选用低噪声设备、实施设备维护及保养等措施。 7105503.1.2传播途径控制:通过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措施,降低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 7238543.1.3受体保护:针对噪声敏感目标,采用个体防护、合理布局作业场所等方法,降低噪声对人员的危害。 821303.2吸声材料与结构 8283973.2.1吸声材料:选用具有良好吸声功能的材料,如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等。 829353.2.2吸声结构:采用特定的吸声结构,如孔板、共振吸声体、微穿孔板等,以实现高效吸声。 8275153.2.3吸声设计:结合实际工况,合理设计吸声面积、布置方式及安装位置,以提高吸声效果。 8303293.3隔声技术 8124353.3.1隔声屏障:设置隔声屏障,阻挡噪声传播,如声屏障、绿化带等。 872893.3.2隔声围护结构:采用隔声窗、隔声门、隔声墙体等,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隔声功能。 8183953.3.3隔声间距:合理规划建筑物、设备布局,增加噪声源与敏感目标之间的距离,降低噪声影响。 8326143.4消声技术 8222403.4.1消声装置:安装消声器、消声弯头等消声装置,降低气流噪声。 852613.4.2声波干涉:利用声波干涉原理,通过设置声源或反射板,实现噪声相互抵消。 850983.4.3声能转换:采用声能转换技术,如声波吸附、声波辐射等,将噪声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87832第4章噪声控制工程设计 836964.1噪声控制工程设计原则 9206594.1.1科学性原则 9205344.1.2综合治理原则 9193794.1.3经济性原则 9175044.1.4可行性原则 9198094.1.5安全性原则 9317324.2噪声控制工程方案设计 9274984.2.1声源分析 9255124.2.2传播途径分析 9159994.2.3噪声控制措施 9237944.2.4设计方案编制 9183374.3噪声控制工程实施与验收 10319154.3.1工程施工 10268064.3.2工程监理 109734.3.3验收标准 10212034.3.4验收程序 1028294.3.5验收合格后,将工程交付使用,并对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保证噪声控制效果持续稳定。 108170第5章噪声个人防护 10246765.1个人防护装备选择 10150265.1.1选择依据 10199095.1.2防护装备类型 1038455.1.3防护装备功能 10313725.2个人防护装备使用与维护 1035985.2.1使用方法 10259715.2.2使用注意事项 10115115.2.3维护与更换 1189665.3噪声防护培训与教育 11312245.3.1培训内容 11115075.3.2培训对象 117635.3.3培训方式 11124625.3.4培训周期 11251275.3.5教育与宣传 1150第6章安全生产作业环境噪声控制 11102676.1生产作业场所噪声控制 1176686.1.1噪声源识别与评估 11226836.1.2噪声控制措施 11259206.1.3噪声监测与评价 1256226.2交通运输噪声控制 1268006.2.1交通噪声源识别与评估 12144636.2.2交通噪声控制措施 12193676.2.3交通噪声监测与评价 12150416.3社会生活噪声控制 12259706.3.1生活噪声源识别与评估 12267086.3.2生活噪声控制措施 12220126.3.3生活噪声监测与评价 1227788第7章噪声监测与评价 137607.1噪声监测方法与设备 1318687.1.1监测方法 13250117.1.2监测设备 1386467.2噪声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1390607.2.1数据收集与整理 1325487.2.2数据分析 13166957.3噪声控制效果评价 1448687.3.1评价指标 14198537.3.2评价方法 142582第8章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管理 14236118.1噪声控制管理制度 14107508.1.1制定噪声控制目标 1486618.1.2噪声监测与评估 14199348.1.3噪声控制措施 14108268.1.4员工培训与宣传教育 15250508.1.5噪声控制设施维护与管理 15187788.2安全生产责任制 15190038.2.1安全生产组织架构 15152708.2.2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 15319188.2.3安全生产考核与奖惩 15259698.2.4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 1593528.3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协同管理 15174878.3.1建立协同管理机制 15128648.3.2跨部门合作 1549448.3.3定期组织协同检查 15305728.3.4应急预案与演练 16239068.3.5持续改进与优化 1615376第9章噪声应急预案与处理 16225389.1噪声应急预案制定 16243199.1.1制定目的 16288369.1.2适用范围 16252409.1.3应急预案制定依据 1622419.1.4应急预案制定原则 1641429.1.5应急预案内容 166079.2噪声应急处理流程 17286269.2.1报告 177909.2.2现场处理 17326089.2.3应急救援队伍行动 17198219.2.4信息报告与沟通 17110039.3噪声分析与总结 17189179.3.1原因分析 17231309.3.2处理评估 17260029.3.3预防与整改措施 1716791第10章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发展趋势 182308810.1噪声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182287910.1.1低噪声技术 182151910.1.2噪声预测与评估技术 181682110.1.3智能化噪声控制技术 181954410.1.4绿色环保噪声控制材料 181116410.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完善 182520310.2.1完善噪声控制相关法规 18242010.2.2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18552310.2.3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1870810.3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协同发展策略 18197310.3.1强化政策引导 182042210.3.2深化产学研合作 193215410.3.3推广示范项目 1950410.3.4加强人才培养 191113610.3.5加强国际合作 19第1章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基础知识1.1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原则1.1.1噪声的危害噪声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其主要危害如下:(1)听觉系统损伤: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可导致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疾病。(2)非听觉系统损伤:噪声可影响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失眠、焦虑等症状。(3)影响工作效率:噪声干扰人们的思维、沟通和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可能引发。1.1.2噪声控制原则(1)源头控制: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降低噪声产生。(2)传播途径控制:通过隔声、吸声、消声等措施,减少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3)个体防护:为员工提供合适的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降低噪声对个体的危害。(4)综合治理:结合生产工艺、设备和环境特点,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噪声问题。1.2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概述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宪法:明确国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原则。(2)安全生产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3)安全生产行政法规:如《生产安全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职业病防治条例》等。(4)安全生产部门规章:包括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各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规章。(5)安全生产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的相关法规和规章。1.3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噪声控制是职业病防治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减少职业伤害。(2)降低噪声污染,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减少因噪声干扰引发的生产安全。(3)噪声控制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4)符合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有利于企业合规经营,避免因噪声问题导致的法律责任。第2章噪声源识别与评估2.1噪声源分类与识别2.1.1噪声源分类噪声源可根据其产生原因及特性,分为以下几类:(1)空气动力性噪声:主要由流体(如气体、液体)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涡流、湍流及气流与物体相互作用引起,如风机、气流调节器等设备产生的噪声;(2)机械性噪声:由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撞击、摩擦等引起的噪声,如发动机、泵、压缩机等;(3)电磁性噪声:由电磁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场变化引起的噪声,如变压器、电抗器等;(4)其他噪声:包括声学反射、声学衍射及声学共振等引起的噪声。2.1.2噪声源识别噪声源识别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观察法:通过观察现场设备运行情况,结合工作经验判断可能产生噪声的设备或部位;(2)频谱分析法:利用频谱分析仪对现场噪声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噪声频率、强度及来源;(3)声级计法:使用声级计对各个设备或部位进行声级测量,比较不同设备或部位的噪声水平,确定主要噪声源。2.2噪声级评估方法2.2.1声级计法声级计法是通过声级计对噪声进行测量,评估噪声级的方法。测量时,需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合适的测量点,保证测量点具有代表性;(2)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测量;(3)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噪声级。2.2.2预测模型法预测模型法是基于声学原理和现场实测数据,建立噪声预测模型,对噪声级进行评估。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噪声预测模型;(2)输入现场实测数据;(3)计算预测噪声级;(4)评估预测结果。2.3噪声源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分析2.3.1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噪声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1)听力损伤: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可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2)生理影响:噪声可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3)心理影响:噪声可导致人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症状。2.3.2噪声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噪声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主要包括:(1)影响沟通与警示:噪声会影响作业人员之间的沟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可能导致发生;(2)干扰设备运行:噪声可能导致设备故障,影响生产过程;(3)影响作业环境:高强度噪声可能导致作业环境恶化,降低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3.3噪声控制措施针对噪声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1)降低噪声源强度:优化设备设计,选用低噪声设备;(2)隔离噪声:采用隔音、吸音等手段,降低噪声传播;(3)个体防护:为作业人员配备防护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4)定期检测与评估:对噪声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估,保证安全生产。第3章噪声控制技术3.1噪声控制基本方法噪声控制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本章首先介绍噪声控制的基本方法,为后续具体技术措施的阐述奠定基础。3.1.1防源:从声源处降低噪声产生,是噪声控制的首要任务。包括优化生产工艺、选用低噪声设备、实施设备维护及保养等措施。3.1.2传播途径控制:通过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措施,降低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3.1.3受体保护:针对噪声敏感目标,采用个体防护、合理布局作业场所等方法,降低噪声对人员的危害。3.2吸声材料与结构吸声材料与结构是降低噪声的有效手段,通过吸收噪声能量,减少噪声反射和传播。3.2.1吸声材料:选用具有良好吸声功能的材料,如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等。3.2.2吸声结构:采用特定的吸声结构,如孔板、共振吸声体、微穿孔板等,以实现高效吸声。3.2.3吸声设计:结合实际工况,合理设计吸声面积、布置方式及安装位置,以提高吸声效果。3.3隔声技术隔声技术通过隔离噪声传播途径,降低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3.1隔声屏障:设置隔声屏障,阻挡噪声传播,如声屏障、绿化带等。3.3.2隔声围护结构:采用隔声窗、隔声门、隔声墙体等,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隔声功能。3.3.3隔声间距:合理规划建筑物、设备布局,增加噪声源与敏感目标之间的距离,降低噪声影响。3.4消声技术消声技术是通过破坏噪声产生的条件,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3.4.1消声装置:安装消声器、消声弯头等消声装置,降低气流噪声。3.4.2声波干涉:利用声波干涉原理,通过设置声源或反射板,实现噪声相互抵消。3.4.3声能转换:采用声能转换技术,如声波吸附、声波辐射等,将噪声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通过本章对噪声控制技术的阐述,为安全生产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类噪声控制技术,保证作业场所的噪声达到安全生产要求。第4章噪声控制工程设计4.1噪声控制工程设计原则4.1.1科学性原则噪声控制工程设计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生产工艺、设备特性及现场环境,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4.1.2综合治理原则噪声控制工程设计应综合考虑声源、传播途径和受体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实现噪声污染的源头防控和综合治理。4.1.3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噪声控制目标的前提下,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4.1.4可行性原则噪声控制工程设计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保证方案的可实施性,便于施工和运行管理。4.1.5安全性原则设计方案应保证在噪声控制过程中,不影响生产安全和人员健康。4.2噪声控制工程方案设计4.2.1声源分析分析产生噪声的设备、工艺和操作条件,确定主要噪声源及其特性。4.2.2传播途径分析研究噪声传播的途径和影响因素,识别关键传播环节。4.2.3噪声控制措施根据声源和传播途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噪声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声源控制:优化设备选型、改进生产工艺、降低噪声产生。(2)传播途径控制:采用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技术手段,阻断或减弱噪声传播。(3)受体保护:合理布局工作场所,设置噪声防护设施,保障员工健康。4.2.4设计方案编制根据噪声控制措施,编制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工程规模、设备选型、施工工艺、投资估算等。4.3噪声控制工程实施与验收4.3.1工程施工按照设计方案,组织施工队伍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4.3.2工程监理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4.3.3验收标准制定明确的验收标准,包括噪声控制效果、工程质量、投资预算等方面。4.3.4验收程序按照验收标准,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验收,对工程效果进行评价。4.3.5验收合格后,将工程交付使用,并对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保证噪声控制效果持续稳定。第5章噪声个人防护5.1个人防护装备选择5.1.1选择依据在选择噪声个人防护装备时,应依据作业场所的噪声级、噪声特性、作业持续时间、作业人员的工作习惯及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5.1.2防护装备类型个人防护装备主要包括耳塞、耳罩、帽盔等。耳塞适用于低至中等噪声级场所;耳罩适用于高噪声级场所;帽盔适用于需要同时防护头部和听力的作业场所。5.1.3防护装备功能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良好的降噪功能、舒适度、耐用性和安全性。5.2个人防护装备使用与维护5.2.1使用方法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前,应保证其清洁、完好。根据产品说明书,正确佩戴耳塞、耳罩或帽盔,保证密封性和舒适性。5.2.2使用注意事项避免将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装备与他人共享,以防交叉感染。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寻求专业指导。5.2.3维护与更换定期对个人防护装备进行清洁、消毒和检查,保证其功能良好。如发觉损坏、老化等现象,应及时更换。5.3噪声防护培训与教育5.3.1培训内容噪声防护培训应包括以下内容: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噪声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噪声防护法律法规及企业规章制度。5.3.2培训对象噪声防护培训对象包括所有在噪声环境中作业的员工。5.3.3培训方式采用理论教学、实操演示、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方式进行培训,保证员工充分了解并掌握噪声防护知识。5.3.4培训周期根据作业场所噪声级、员工岗位变动等因素,定期开展噪声防护培训,以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技能。5.3.5教育与宣传加强噪声防护教育与宣传,提高员工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培养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降低噪声对员工的危害。第6章安全生产作业环境噪声控制6.1生产作业场所噪声控制6.1.1噪声源识别与评估生产作业场所的噪声源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工艺流程及人流物流等。应对各类噪声源进行识别、评估,分析其对作业人员及周围环境的影响。6.1.2噪声控制措施(1)采用低噪声设备和技术,从源头上降低噪声产生。(2)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隔离、封闭、减振等措施,减少噪声传播。(3)优化生产布局,合理规划作业区域,降低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影响。(4)加强设备维护保养,保证设备运行状态良好,降低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噪声。6.1.3噪声监测与评价(1)建立噪声监测制度,定期对作业场所噪声进行监测。(2)评价噪声控制措施的实际效果,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6.2交通运输噪声控制6.2.1交通噪声源识别与评估交通运输噪声主要包括车辆发动机噪声、轮胎与路面摩擦噪声等。应对各类噪声源进行识别、评估,分析其对周边环境及居民的影响。6.2.2交通噪声控制措施(1)优化交通布局,合理规划路线,减少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采用低噪声路面材料,降低轮胎与路面摩擦产生的噪声。(3)在噪声敏感区域设置声屏障、绿化带等,减少噪声传播。(4)加强交通管理,限制高噪声车辆行驶,降低交通噪声。6.2.3交通噪声监测与评价(1)建立交通噪声监测制度,定期对交通噪声进行监测。(2)评价交通噪声控制措施的实际效果,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6.3社会生活噪声控制6.3.1生活噪声源识别与评估社会生活噪声主要包括商业、文化、体育等活动产生的噪声。应对各类噪声源进行识别、评估,分析其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6.3.2生活噪声控制措施(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商业、文化、体育等活动场所,减少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2)对高噪声场所进行隔音、减振处理,降低噪声传播。(3)加强社会噪声监管,制定相应法规,规范社会生活噪声排放。(4)提高公众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引导居民合理使用家用电器、乐器等设备,降低生活噪声。6.3.3生活噪声监测与评价(1)建立生活噪声监测制度,定期对居民区噪声进行监测。(2)评价生活噪声控制措施的实际效果,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第7章噪声监测与评价7.1噪声监测方法与设备7.1.1监测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噪声监测的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声级计法:采用声级计对噪声进行实时监测,获取等效声级、峰值声级等参数;(2)频谱分析法:通过频谱分析仪对噪声进行频谱分析,了解噪声的频率分布特征;(3)声学相机法:利用声学相机对噪声源进行定位和成像,直观反映噪声源分布情况;(4)现场监测与远程监测相结合:结合现场监测与远程监测,实现全面、实时的噪声监测。7.1.2监测设备噪声监测所需设备包括:(1)声级计:用于实时测量噪声声级,具备等效声级、峰值声级等参数测量功能;(2)频谱分析仪:用于分析噪声的频谱特性,了解噪声源的频率分布;(3)声学相机:用于噪声源的定位和成像,辅助判断噪声源位置和强度;(4)数据采集器:用于收集和传输监测数据,实现远程监控;(5)相关辅助设备:如防护罩、校准器等,保证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7.2噪声监测数据统计分析7.2.1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噪声监测数据,包括声级、频谱、噪声源位置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7.2.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噪声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以下方面:(1)噪声级统计分析:计算等效声级、峰值声级等参数,评价噪声级水平;(2)频谱分析:分析噪声源的频率分布,找出主要噪声源;(3)噪声源贡献分析:结合声学相机监测结果,分析各噪声源对总噪声的贡献程度;(4)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分析噪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为噪声控制提供依据。7.3噪声控制效果评价7.3.1评价指标噪声控制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1)声级降低值:评价噪声控制措施实施后,声级的降低程度;(2)频谱改善程度:分析噪声控制措施对噪声频谱特性的改善效果;(3)噪声源削减程度:评价各噪声源的控制效果,找出需进一步改善的噪声源;(4)噪声污染范围缩小程度:评价噪声控制措施对噪声污染范围的影响。7.3.2评价方法结合监测数据,采用以下方法对噪声控制效果进行评价:(1)对比分析:对比噪声控制措施实施前后的监测数据,评价控制效果;(2)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声级降低、频谱改善、噪声源削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现场核查:现场核查噪声控制措施的实际效果,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第8章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管理8.1噪声控制管理制度8.1.1制定噪声控制目标为保障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身体健康,企业应制定合理的噪声控制目标,保证作业场所噪声水平符合国家相关规定。8.1.2噪声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噪声监测体系,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噪声监测,评估噪声危害程度,为噪声控制提供依据。8.1.3噪声控制措施根据噪声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噪声控制措施,如隔音、吸音、减振、降噪等,保证作业场所噪声水平达到规定标准。8.1.4员工培训与宣传教育加强员工噪声危害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对噪声危害的认识,使员工自觉遵守噪声控制规定。8.1.5噪声控制设施维护与管理定期对噪声控制设施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降低噪声对员工的影响。8.2安全生产责任制8.2.1安全生产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职责,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8.2.2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将安全生产目标分解至各部门、各岗位,明确责任人,保证安全生产目标得到有效实施。8.2.3安全生产考核与奖惩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未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进行追责。8.2.4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加强安全生产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8.3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协同管理8.3.1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将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相结合,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工作协同。8.3.2跨部门合作加强跨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解决噪声控制和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8.3.3定期组织协同检查定期组织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的协同检查,及时发觉并整改问题,保证作业场所的安全与卫生。8.3.4应急预案与演练制定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8.3.5持续改进与优化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优化噪声控制与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第9章噪声应急预案与处理9.1噪声应急预案制定9.1.1制定目的为及时、有效地应对噪声,降低造成的损害,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本预案。9.1.2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内部可能发生噪声的场所和岗位。9.1.3应急预案制定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9.1.4应急预案制定原则(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2)快速反应,有效处置;(3)明确责任,协同配合;(4)及时修订,不断完善。9.1.5应急预案内容(1)组织机构:成立噪声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应急工作;(2)应急救援队伍:设立专门的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工作;(3)应急预案启动条件: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启动应急预案:a)噪声监测结果显示,噪声强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b)员工出现噪声性耳聋、高血压等噪声相关疾病;c)发生噪声,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4)应急资源:明确应急所需的设备、物资、人员等资源;(5)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对员工进行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能力。9.2噪声应急处理流程9.2.1报告(1)发觉噪声或异常情况的员工应立即向现场负责人报告;(2)现场负责人核实情况后,立即向噪声应急指挥部报告;(3)噪声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9.2.2现场处理(1)现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