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生理(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1页
口腔生理(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2页
口腔生理(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3页
口腔生理(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4页
口腔生理(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腔解剖生理学颌位与下颌运动颌位: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无论有无牙的接触颌位颞下颌关节下颌骨的位置颌位颌位与的关系:每一种

型均有对应的颌位每一种颌位均不一定有对应的

型颌位颌位下颌骨的三种基本位置: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姿势位牙尖交错位1后退接触位2目录下颌姿势位3下颌姿势位4前伸牙合颌位与侧口颌位51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位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时下颌的位置。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上下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咬合接触最密切和最广泛的。属牙与牙的接触关系。牙尖交错位指的是在这种咬合关系下下颌骨向对于上颌骨的位置关系牙尖交错位1.牙尖交错位的其他概念ICP依ICO而存在,又名牙位或最大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位1.牙尖交错位的其他概念ICP依ICO而存在,又名牙位或最大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位大多数人的ICP都处于正中ICP又名正中he位牙尖交错位观察咬合情况、肌肉收缩情况、颞下颌关节的关系。牙列中线、或ICO不在正中---ICP正常(红)或异常(蓝)牙尖交错位2.牙尖交错位的变化:ICP在人的一生中是相对稳定,但也是逐渐变化的。牙尖交错位通过牙的接触,由牙周、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等本体感觉,为神经肌肉所记忆,反复重复而加强,逐渐形成个体特定的下颌运动型(开闭口),也叫记忆型。牙尖交错位升颌肌收缩,下颌上升,至ICO。下颌肌力闭合道(下颌运动型)的终点,即是ICO,下颌的位置即是ICP。因此:ICO的咬合接触与升颌肌收缩强度有关ICP与升颌肌收缩强度也有关3.牙尖交错位与咀嚼肌牙尖交错位ICP依赖于ICO,依赖于牙的接触。ICO,最大牙尖窝交错大多数人居中,正中位ICP决定了下颌的运动型,下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是ICO(ICP)小结2后退接触位后退接触位定义: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再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左右),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而前牙不接触,同时髁突也受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的限制,不能再向后退,此时,下颌可以作单纯的铰链开口运动,具有可重复性。后退接触位(一)后退接触位的特点1.双侧部分后牙牙尖保持接触而前牙不接触。2.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与关节结节后斜面保持紧密接触。后退接触位3.颞肌后束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等舌骨上肌群收缩完成从牙尖交错位向后退接触位的运动。4.长正中的概念一位与二位。5.可重复性较好。后退接触位一位与二位2.牙尖交错关系(不能后退)1.

后退接触关系(从ICP能后退)RCP=ICP后退接触位(二)后退接触位的意义1.后退接触位为下颌在牙尖交错位时承受的咬合力提供了缓冲余地。2.是口颌系统疾病诊断和进行咬合重建的记录位。3.有学者强调ICP-RCP咬合干扰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磨牙症具有重要病因学意义。3下颌姿势位下颌姿势位当人直立或坐正,两眼平视前方,口腔无功能活动,升颌肌群保持轻微的电位活动,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即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space),大约2~4mm。姿势位(MPP)下颌姿势位1.在牙尖交错位后下方约2~4mm处,无咬合接触;2.受体位的影响,头前倾或后仰影响息止牙合间隙的大小;3.在人一生中可随咬合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但在一段时间内,该位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一)特点下颌姿势位在姿势位时,正常情况下,牙自然分开,保持前大后小的楔状隙,约2~4mm,此间隙成为息止牙合间隙。垂直距离也称为下颌姿势位时的面下三分之一高度,临床上以鼻底到软组织颏下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二)垂直距离与息止

间隙下颌姿势位1)姿势位维持息止牙合间隙是口腔重要的生理现象,对维持TMJ、肌肉、牙周等组织的健康是有益的。2)减少了呀齿的接触时间,避免牙齿过多的磨耗3)会随着肌肉的功能、下颌骨的重量、牙齿的数目而产生相应的一些改变。(三)姿势位的意义4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一)ICP与RCP(二)ICP与MPPCRICPRCPMPP下颌肌力闭合道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一)ICP与RCP的关系1)一致性:RCP=ICP(10%)称为“一位”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一)ICP与RCP的关系2)协调性:可称为“二位”(90%)长正中(longcentric):RCP直向前滑动1mm到ICP,此距离为长正中3)不协调性:RCP到ICP有牙合障碍,偏滑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二)MPP与ICP的关系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小结一致性(一位)协调性(二位)不协调性:障碍RCPICPMPPICP-RCP-MPP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5前伸颌位与侧颌位前伸颌位与侧方颌位1.前伸颌位指下颌相对于上颌位于ICP前方的下颌位置。2.对刃颌位指下颌向前运动到上、下颌前牙切缘相对时下颌的位置,它是前牙咬切食物时下颌的一个功能性位置。3.最大前伸颌位指下颌前伸至最大前伸位并保持咬合接触时的颌位,此时只有后牙接触,前牙不接触。(一)前伸

颌位前伸颌位与侧方颌位1.下颌在保持一侧上、下颌牙接触的同时向该侧移动,运动过程中所有下颌的位置都称为侧颌位,其中下颌移向侧为工作侧,对侧为非工作侧。2.侧方运动中,尖对尖位是后牙发挥咀嚼功能的起始咬合接触位。3.从尖对尖位下颌还可以继续向外侧移动至最大侧向运动的位置,称为最大侧向颌位。(二)侧

颌位口腔解剖生理学咀嚼咀嚼的发育与神经控制1咀嚼运动2目录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3咀嚼时牙的动度与磨耗4舌、唇、颊和腭在咀嚼运动中的作用5咀嚼的作用与影响61咀嚼的发育与神经控制一、咀嚼的发育

下颌与舌的运动始于子宫内的胎儿,协调咀嚼运动生后才出现。多数新生儿靠吮吸进食。咀嚼发育的两种理论:吮吸活动型发展成咀嚼运动型咀嚼的发育独立于吮吸咀嚼的发育与神经控制二、咀嚼运动的发生理论1.“中枢模式发生器”理论咀嚼运动基本摆动型起源于脑干模式发生器到达脑干神经核的感觉传入影响咀嚼运动的形式高级大脑中枢协调脑干起源的咀嚼活动。咀嚼的发育与神经控制2.反射学说周期性咀嚼运动的神经控制咀嚼的发育与神经控制食团刺激牙周、

牙龈、硬腭等处感受器开颌反射刺激提颌肌肌梭闭颌反射咀嚼食团刺激牙周、牙龈、硬腭等2咀嚼运动一、咀嚼运动的过程咀嚼运动咀嚼运动条件:

咀嚼运动形式:

咀嚼运动作用: 开闭、前后、侧方三种基本运动及综合运动咀嚼肌、牙齿、颞下颌关节、唇、舌、颊肌协同发挥作用。复杂的反射性活动对食物的切割、捣碎、磨细1.前牙切割运动咀嚼运动始于牙尖交错或姿势位

准备运动阶段

发挥功能阶段前牙咀嚼运动的基本范围:约1~2mm2.后牙捣碎和磨细咀嚼运动

后牙运循环

准备运动阶段

咀嚼运动阶段

功能运动范围2~4mm工作侧与非工作侧二、咀嚼周期咀嚼运动咀嚼周期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咀嚼运动(%)咀嚼周期可分为:开口相、食块保持、咀嚼相、咬合接触相、食物粉碎相咀嚼运动咀嚼周期的特征:形态与时间变化

1.正常轨迹图形:似滴泪水形态

2.时间变化为:快

慢快

3.一个咀嚼周期所需时间:0.875秒,𬌗接触时间:0.2秒.

4.咀嚼与𬌗接触:

咀嚼时上下牙接触时间<吞咽时牙齿的接触时间与粉碎食物所需力和食物颗粒大小有关。咀嚼运动三、咀嚼运动的类型

1.双侧交替咀嚼运动:78%

意义:功能刺激有利稳定和牙自洁

条件:牙列对称、牙尖协调、功能潜力相等、咬合运动无障碍咀嚼运动三、咀嚼运动的类型

2.单侧及前伸咀嚼运动:非正常约占12%

原因:早接触、牙病或牙周病、牙列缺损等引起

后果:导致颌面部发育不对称咀嚼惯用侧的概念3.双侧同时咀嚼:10~20%正常咀嚼末期、全口义齿咀嚼运动单侧咀嚼运动双侧咀嚼运动咀嚼运动四、咀嚼效率

咀嚼效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嚼细的程度。

1.测定咀嚼效率的方法

1)筛分称重法咀嚼效率={(总量-余量)/总量}×100%

2)吸光度法

3)比色法咀嚼运动四、咀嚼效率

2.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

1)缺牙位置

2)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

3)牙周组织

4)TMJ疾患

5)口腔内软硬组织缺损、炎症、外伤

6)全身性健康

7)其他:过度疲劳、精神紧张、不良咀嚼习惯3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一、咀嚼运动中的生物杠杆作用

1.切咬运动中的生物杠杆

Ⅲ类杠杆:阻力臂长于动力臂,机械效能低

越向前,牙齿承受咀嚼力越小,有利维护狭小单根前牙和牙周组织健康。支点力点重点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一、咀嚼运动中的生物杠杆作用

2.侧方咀嚼运动中的生物杠杆

Ⅱ类杠杆:动力臂较阻力臂力长,机械效能增加生物杠杆由骨骼与肌肉组成与机械杠杆不同。支点重点力点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支点重点支点力点重点力点支点咀嚼运动中的第Ⅱ与Ⅲ类杠杆作用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二、咀嚼中牙齿受力分析AB多根牙受侧向力时的力量A图双根牙受到近远中向力时,侧向力P作用于𬌗面,产生以E为轴心的旋转力。a根产生根向轴向力,b根产生冠向轴向力,同时产生以F为支点的Ⅱ类杠杠力,引起M点和N点的骨损害。

B图双根牙受到颊舌侧向力时,引起同单根牙相同的作用。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三、咀嚼运动中的生物力

1.咀嚼肌力(咀嚼力):为提颌肌收缩时所发挥的最大力。颞肌、嚼肌、翼内肌垂直肌纤维发出的肌力:180kg2.最大力(牙周潜力):牙周组织所能耐收的最大力。3.力(咀嚼压力):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的力。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1)正常人的力:

王毓英报道最大平均力:9.7

50.4kgf

日常食物所需力3

30kgf

牙周组织尚有储备力2)力大小顺序: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尖牙>中切牙>侧切牙最大力男性大于女性力次序不受性别、年龄影响

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4.衡量咀嚼能力的生理指标是咀嚼效率,可以用称重法、吸光度法和比色法测定。5.咀嚼中牙面与牙面之间,或牙面与食物之间的摩擦,使牙齿硬组织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牙齿的磨耗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明显。6.咀嚼时牙齿有轻微的动度,能调节进出牙槽骨和牙髓的血液循环。咀嚼促进和维持

、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3)与力有关因素:

性别、年龄、咀嚼习惯、力线方向、张口距离、其他。

咀嚼系统任何部分发生疾患均可影响正常力。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2)下颌前、后运动及前牙切咬时咀嚼肌活动

前伸:二腹肌前腹、翼外肌

后退:颞肌后束

前牙切咬:颞肌、咬肌(较ICP咬合时弱)

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3)侧方运动时咀嚼肌活动

工作侧:颞肌后束明显电位,到侧方咬合时,颞肌前束及咬肌明显电位。

非工作侧:颞肌前后束、咬肌无明显电位;二腹肌前腹、翼外肌明显电位。

咀嚼运动的生物力与肌肉活动3.咀嚼活动的肌电图

咀嚼时正常EMG与异常EMG的区别

1)正常的放电期与静止期分期明显

2)正常的规则性和周期性保持时间较长3)正常的ICO或非ICO作咀嚼负荷测试时,两则肌肉活动协调4咀嚼时牙的动度与磨耗咀嚼时牙的动度与磨耗一、咀嚼时牙的动度

牙齿轻微的生理性动度可缓冲较大的he力,调节牙髓的血液循环在500g力的作用下:水平方向动度

切牙0.10.12mm尖牙0.050.09mm

前磨牙0.080.1mm磨牙0.040.08mm咀嚼时牙的动度与磨耗二、咀嚼与牙齿磨耗

1.磨耗与磨损

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称为磨耗;牙面与外物机械摩擦而产生的牙体损耗,称为磨损。

最常发生部位:he面、切嵴、邻面(磨牙工作尖、下前牙切嵴磨耗较多)咀嚼时牙的动度与磨耗乳牙的切缘磨耗咀嚼时牙的动度与磨耗2.磨耗的生理意义通过磨耗消除早接触点,使面广泛接触牙尖高度降低,减少侧方力保持临床牙冠和根比例协调邻面磨耗,牙弓持续地向前移动,使前牙不致因后牙的推动拥挤咀嚼时牙的动度与磨耗3.过度磨耗引起的问题前后牙都严重磨耗下牙弓前移,前牙多对刃咀嚼时牙的动度与磨耗后牙面磨耗形成前牙严重深覆he,髁突后移咀嚼时牙的动度与磨耗侧方运动受限,磨耗不均反向横he曲线;易出现牙冠纵裂磨耗前磨耗后邻面磨耗:食物嵌塞,邻面龋,牙周炎,前牙拥挤5咀嚼的作用与影响咀嚼的作用与影响咀嚼的作用:1.粉碎食物,利于消化酶的作用,促进消化,增强味觉,满足食欲。

2.反射性的唾液分泌。3.胃肠蠕动分泌消化液。

4.清洁牙面和按摩牙龈。

5.调节进出牙槽骨和牙髓的血液循环。咀嚼的作用与影响咀嚼的影响:促进和维持𬌗、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1.消除建𬌗初期少数牙的早接触或𬌗干扰。2.对颌骨结构及发育,有功能性刺激。3.促进其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增强代谢

。小结1.咀嚼基本节律运动型由中枢模式发生器产生,皮层活动可以发动和调节咀嚼运动,外周感觉传入反馈地调节咀嚼运动。2.咀嚼食物时,前牙切咬,后牙捣碎和磨细食物。咀嚼运动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咀嚼运动能够单侧、双侧或双侧交替进行。3.咀嚼肌收缩产生的咀嚼肌力受牙周膜本体感受器的调节,最终形成适合的咀嚼压力。小结4.衡量咀嚼能力的生理指标是咀嚼效率,可以用称重法、吸光度法和比色法测定。5.咀嚼中牙面与牙面之间,或牙面与食物之间的摩擦,使牙齿硬组织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牙齿的磨耗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明显。6.咀嚼时牙齿有轻微的动度,能调节进出牙槽骨和牙髓的血液循环。咀嚼促进和维持、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口腔解剖生理学唾液腺与唾液本章重点掌握内容腮腺的毗邻腮腺鞘的特点颌下腺导管的解剖特点颌下腺分泌的神经支配舌下腺的位置和毗邻唾液的作用唾液腺与唾液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内容在此处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内容在此处唾液腺腮

(parotidgland)下颌下腺

(submandibulargland)舌下腺

(sublingualgland)小唾液腺

(minorsalivaryglands)唾液腺与唾液唾液腺腮

(parotidgland)下颌下腺

(submandibulargland)舌下腺

(sublingualgland)小唾液腺

(minorsalivaryglands)浆液性腺混合性腺浆液性腺为主混合性腺黏液性腺为主黏液性腺唾液唾液腺与唾液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内容在此处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内容在此处位置形态底向外、尖向内、不规则楔形颧弓外耳道下颌升支胸锁乳突肌副腮腺唾液腺与唾液浅层筋膜附着于颧弓下颌角咬肌筋膜相连附丽于乳突与胸锁乳突肌筋膜相延续定义:由颈深筋膜浅层向上延续,在腮腺下极分为深、浅两层,包绕整个腮腺而形成的组织结构。腮腺鞘(parotidcapsule)唾液腺与唾液腮腺鞘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内容在此处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内容在此处浅面的筋膜比较致密与腮腺表面紧密相连向腮腺实质内延伸将腺体分为许多小叶深面的筋膜薄弱而且不完整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叶与咽旁相通特点小动脉、小静脉以及神经纤维索状纤维束通入外耳道前下壁软骨部的垂直裂隙茎突和下颌角之间的部分筋膜纤维增厚而形成该韧带茎突下颌韧带Santorni裂隙局部解剖1、长约5~7cm,管径约0.3~0.5cm2、颧弓下缘1.5cm处从腺体前缘穿出向3、越过咬肌表面,在其前缘处几乎成直角向内穿过颊脂垫和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面相对应的颊黏膜4、开口处的黏膜落有隆起,称为腮腺导管乳头 体表投影:耳垂下缘至鼻翼下缘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唾液腺与唾液唾液腺与唾液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面神经颞支、颧支上面

与外耳道紧邻前内侧面

翼内肌,下颌升支、咬肌后缘面横动、静脉、面神经颧支、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下颊支、下颌缘支毗

邻唾液腺与唾液毗

邻后内侧面乳突前缘、胸锁乳突肌前缘、二腹肌后腹、茎突、茎突的诸肌、面神经干浅面

皮肤、浅筋膜、颈阔肌、深筋膜、耳大神经腮腺下极面神经下颌缘支、颈支、面后静脉前内侧面与后内侧面相交的内侧缘与咽上缩肌紧邻唾液腺与唾液血管分布动脉颞浅动脉支、面横动脉以及耳后动脉分支经面后静脉回流至颈外静脉静脉唾液腺与唾液感觉神经耳大神经、耳颞神经腮腺支分泌神经交感干颈上节神经纤维围绕颈外脉及分支分布支配舌咽神经的鼓室神经、鼓室神经丛、岩浅小神经达耳神经节换元后经耳颞神经分布支配唾液腺与唾液淋巴回流腮腺浅淋巴结耳前4个、耳下1~4个接纳额、颞、耳廊、外耳道、上下睑外侧及鼻根部的淋巴输出管流入腮腺深淋巴结和颈深上淋巴结唾液腺与唾液淋巴回流腮腺深淋巴结约5~10个,位于腮腺内在面后静脉和面神经周围接纳腮腺浅淋巴结、外耳道、咽鼓管、鼓室黏膜、颊部、软腭及鼻腔后的淋巴输出管流入颈深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唾液腺与唾液腮腺与面神经唾液腺与唾液下颌骨下缘二腹肌前腹二腹肌后腹位置形态扁椭圆形

分为浅部和深部唾液腺与唾液下颌下腺鞘鞘的浅层筋膜较为致密,附着于下颌骨下缘鞘的深层筋膜较为疏松,附着于下颌骨内侧下颌下腺鞘与腺体的连接较为疏松局部解剖长约5cm,管径约2~4mm管壁较腮腺导管薄起自下颌下腺浅部的深面途中有舌下腺导管汇入开口于的舌下肉阜唾液腺与唾液下颌下腺导管混合腺体:粘蛋白、钙盐高下颌下腺导管走向下-上、导管较长、口底后部有弯曲、开口低唾液腺与唾液下颌下腺导管唾液腺与唾液下颌下腺导管下颌下腺导管与舌神经的关系唾液腺与唾液毗

邻外侧面下颌骨的下颌下腺窝,后缘与翼内肌的前缘下部相邻。面动脉从腺体后上部穿出。下面

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覆盖,表面有面静脉和下颌缘支,下颌下淋巴结。内侧面前份与下颌舌骨肌相邻。中份与舌骨舌肌相邻。后份有茎突舌肌、茎突舌骨韧带以及舌咽神经与咽侧壁相隔。内侧面的下方与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唾液腺与唾液血管分布动脉面动脉、舌动脉经面前静脉和舌静脉回流汇入颈内静脉静脉唾液腺与唾液感觉神经三叉神经的舌神经分支分泌神经交感干颈上节神经纤维围绕颈外脉,伴随面动脉的分支进入腺体节前纤维随舌神经进入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支配下颌下腺神经支配唾液腺与唾液淋巴回流下颌下淋巴结约3~6个,位于腺体表面或者腺体与下颌骨之间接纳下颌下腺的淋巴、口腔其他组织、面部的淋巴回流输出管流入颈深上淋巴结群唾液腺与唾液位置形态呈细长、扁平状口底舌下襞的深面唾液腺与唾液舌下腺管腺体的大部分分泌物直接排入舌下腺大管独开口于舌下肉阜,或与下颌下腺导管汇合腺体的一部分下颌下腺的延长部相融合另一部分位于腺体的浅面直接开口于舌下襞8~20条唾液腺与唾液毗邻唾液腺与唾液血管分布动脉舌动脉、面动脉的分支舌静脉、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静脉唾液腺与唾液感觉神经三叉神经的舌神经分支分泌神经交感干颈上节神经纤维围绕颈外脉,伴随面动脉的分支进入腺体节前纤维随舌神经进入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支配下颌下腺神经支配唾液腺与唾液经颏下及下颌下淋巴结汇入颈深上淋巴结群直接回流至颈深上淋巴结淋巴回流唾液腺与唾液唇腺:黏液腺囊肿好发部位颊腺:与唇腺相连舌腺:黏液腺、浆液腺、混合腺腭腺:黏液腺磨牙后腺:磨牙后三角靠近舌侧唾液腺与唾液唾液的性质和成份:比重1.004~1.009pH值6.0~7.9渗透压100~200mOsm/L水份99.4%固体物质0.6%有机物0.4%无机物0.2%唾液腺与唾液唾液分泌量1000~1500ml/d基础分泌0.5ml/min下颌下腺占60%~65%腮腺占22%~30%舌下腺占2%~4%小唾液腺约占7%~8%进食等刺激反应腮腺分泌大于下颌下腺分泌唾液腺与唾液情绪精神紧张、心里恐惧、抑制唾液的分泌食物美味食物、酸类食物唾液分泌多药物毛果芸香碱促进分泌、阿托品抑制分泌气候变化季节寒冷,分泌量多年龄健康状况影响分泌的因素唾液腺与唾液唾液的作用消化作用

唾液中含淀粉酶能分解淀粉或麦芽糖保护作用

唾液中含的黏蛋白吸附至口腔黏膜表面润滑作用

唾液可保持口腔组织的湿润、柔软、润滑咀嚼辅助作用

唾液使食物湿润,并易于形成食团。溶媒作用

唾液可溶解食物中的有味物质清洗作用

唾液具有流动性唾液腺与唾液唾液的作用杀菌抗菌作用

唾液中含的溶菌酶和分泌性免疫抗体缓冲和稀释作用

唾液可以缓冲口腔内的酸碱度粘附和固位作用

唾液有吸附性,在黏膜表面扩散成薄膜缩短凝血时间作用

血液与唾液之比为1:2时,缩短最多排泄作用

排出血液中异常或过量的成分体液的调节作用

体内水分减少时分泌量减少内分泌作用

下颌下腺分泌唾液腺激素,腮腺分泌腮腺素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感觉内容摘要口腔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压觉、本体感觉和味觉。口腔颌面头部痛觉、温觉、触压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即三叉神经节等、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容摘要口颌面部疼痛分七类:即①炎性疼痛;②创伤性疼痛;③肿瘤性疼痛;④关节疼痛;⑤神经性疼痛;⑥医源性疼痛;⑦心理因素性疼痛。影响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主要因素有:①疼痛刺激的强度;②疼痛的部位;③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④其他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等心理因素。内容摘要口腔黏膜的温度觉感受器为鲁菲尼(Ruffini)小体(热觉感受器)和克劳斯(Krause)终球(冷觉感受器)。口腔不同部位的黏膜对温度有不同的敏感性。口腔黏膜触压觉的感受器有四种:①游离神经末梢;②牙周膜本体感受器;③Meckel环形小体;④Meissner触觉小体。牙周本体感觉为反射性深部感觉,感受器有:①梭形末稍;②游离神经末梢;③Ruffini末稍;④环状末稍。牙周本体感受器与咬合力的感受有密切关系。内容摘要味觉感受器为味蕾。基本味觉包括酸、甜、苦、咸和鲜觉。基本味觉阈值是人体能够感觉和分辨味道的最小味质浓度单位。舌不同部位对基本味觉的敏感性不同。影响味觉的因素有:①全身健康因素;②口腔局部因素;③食物环境因素;④其他因素。目标要求掌握感受器的分类、感受器细胞的换能器机能、感觉的度量、感受器的适应性。掌握口腔颌面头部痛温觉、触压觉传导通路。掌握疼痛的概念、痛阈和耐痛阈、外周组织的致痛和调制因子、痛觉的调控机制。掌握口腔疼痛感受器、口腔温度觉感受器、触压觉感受器和本体觉感受器。目标要求掌握口腔各部对痛觉、温、触压觉的敏感度。掌握口腔常见痛觉敏感的临床现象。掌握口腔颌面颈部疼痛的分类和性质特点。掌握味觉感受器、味觉换能、味觉传导、基本味觉、味质、基本味觉阈值。掌握舌不同部位对基本味觉的敏感性、影响味觉的因素。口腔感觉的感受器和传导通路1口腔颌面部痛觉2目录口腔黏膜温度觉3口腔触觉和压觉4牙周本体觉5味觉61口腔感觉的感受器和传导通路口腔感觉的感受器和传导通路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内容在此处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内容在此处一口腔颌面部感受器(一)感受器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游离神经末梢Meckel环形小体环毛囊的神经末梢巴氏小体口腔感觉的感受器和传导通路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内容在此处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内容在此处一口腔颌面部感受器(二)感受器的功能特点1.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细胞的换能器机能;感受器细胞的传出调节;2.感受器的适应现象3.感受器官的适宜刺激4.感觉的度量感受性感觉阈限

口腔感觉的感受器和传导通路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内容在此处的内容在此处输入您的内容在此内容在此处二、口腔颌面部痛觉、温觉、触压觉传导通路口腔颌面部痛温觉、触压觉传导通路,即浅感觉传导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2口腔颌面部痛觉口腔颌面部痛觉一、痛觉感受器和外周组织致痛物质

(一)概念

(二)分类和生理特点1.快传导的有髓鞘Aδ纤维性感受器2.慢传导的无髓鞘C纤维疼痛感受器口腔颌面部痛觉Að纤维传入的痛的一般特性:

刺痛(锐痛、快痛或第一痛)、呈针刺样、电闪样、切割样的尖锐或刺痛等,其疼痛阈值低,疼痛空间范围局限,部位明确,感受野小。口腔颌面部痛觉C纤维传入的痛的一般特性:

灼痛(钝痛、慢痛或第二痛),呈搏动性、打击样沉重的颤疼、跳疼、钝痛、绞痛等,其疼痛阈值高,疼痛空间范围弥散,感受野大。口腔颌面部痛觉外周组织致痛物质:

组织胺、5-羟色胺、血管缓激肽、血浆激肽、P物质、乙酰胆碱等。口腔颌面部痛觉二、口腔颌面部痛觉调控机制

(一)三叉神经节对痛觉的调制(二)脑干对痛觉调制1.下行抑制系统的结构基础2.下行抑制系统的主要递质3.下行易化系统(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