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题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长度单位及单位换算.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4.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5.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6.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2.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3.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4.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刻度尺(量程0~20cm,分度值1mm)、三角尺一副、秒表、电子表、纸条、细线、圆柱体、硬币等.教学难点1.刻度尺的估读.2.秒表的使用和读数.3.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4.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单位.为便于国际间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比它大的单位有千米,换算关系:1m=10-3km=103mm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为刻度尺.测量时,尺要紧靠待测物体.测时间的工具有钟、秒表.常用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钟、秒.其中1h=60min=3600s.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通过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误差.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在于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而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目测自己课桌的长、宽、高,并比较它们的长短.学生大胆估测,并积极发言.(教师提醒学生要给估测结果注明单位)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判断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生:用刻度尺、卷尺等.师:上体育课跑步的时候,你们知道体育老师是用什么来给大家计时吗?生:用秒表.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由此可见,不同的物理量有不同的测量工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问题.进行新课长度的单位1.靠感觉来判断不准教师出示图片(将教材P11图放大后复制到一张硬纸上),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两根小棒,哪根较长?学生思考并回答(说法不一).师:请大家实际测量一下,看估测是否准确.学生动手测量,然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靠感觉来判断不准确.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做一个实验,一位同学看着手表计时,另一位同学闭上自己的眼睛,估计闭眼1min后睁开.然后二人交换操作,看看谁对1min的时间的感觉准确.学生发表看法:靠感觉来判断是不可靠的.教师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明白了,单靠感觉来判断是不准确的,必须进行测量.实际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我们的感觉不一定可靠,为此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板书:靠感觉来判断不准确,为了定量描述,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2.常用的测量工具师:请大家回忆日常生活中碰到了哪些测量工具,分别测量什么物理量.生:测量长度的有直尺、三角尺、卷尺;测量温度的有温度计;测量时间的有钟、表;测量质量的有天平、杆秤等.师:同学们回答正确,很棒!板书:常用的测量工具:尺、天平、钟、表、温度计等.3.单位师:你能用桶量一量我们学校花坛水池中有多少桶水吗?生(抢着回答):那要看桶的大小呢!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为什么呢?生:如果桶的容积小,则量的桶数多;如果桶与水池的容积一样大,则量的只有一桶水;如果桶的容积比水池的容积大,那还不足一桶水.师:出现这些答案的原因是什么?生:桶的容积不同.师:桶的容积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同,那要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的结果呢?生(思考、讨论):桶的容积要一样,要有一个标准.师: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叫做单位.板书: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4.国际单位制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16“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并思考为何要制定国际单位制.生:为了便于国际间交流.师:回答正确.像长度的测量一样,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单位.在国际上为了交流方便,在确定测量标准时,应当选取自然界中比较稳定、世界各国人民都能接受的事物为标准.因此,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采用国际单位制.板书:国际单位制:在国际上为了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例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估测不准确,不值得推广应用B.人们经常用的测量工具有很多,如尺、臂长、步长C.任何测量都必须有个标准量作为衡量,否则无法比较D.某人在测量中记录的数据为50,这一定是体重测量进行新课解析:估测尽管不够精确,但在实际当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为有时不需要那么精确地测量,只是作为比较即可.臂长、步长是我们不要求精确测量时的常用长度单位.任何测量都必须有个用来比较的标准量.记录的数据必须由数值和单位组成,否则无法了解测量的是什么.答案:C5.单位的换算师:在所有的测量中,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之一.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主单位)是米,符号m.(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1m是如何规定的)师: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的了解和数学课上学习的知识,说说长度还有哪些其他单位,它们之间是如何换算的.生1: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符号km;1千米=1000米.生2: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符号dm;厘米,符号cm;毫米,符号mm.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师:有时为了更加精确,我们还用到更细小的单位,如微米,符号μm;纳米,符号nm.1微米=10-6米;1纳米=10-9米.板书: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符号m.2.长度的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m=10-3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师:请同学们在直尺或三角尺上找出1cm、10cm的长度,并画出1cm、10cm长的线段.然后请大家估测自己文具盒中的铅笔、橡皮等的长度,并用刻度尺测量,进行比较.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新课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工具师: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生:直尺、三角尺.师:其实生活中除了直尺、三角尺外,我们还看到装修、建筑工人用到卷尺和皮尺.工厂的工人在加工零件时为了更精确,用到游标卡尺等.(同时展示给学生看)板书:1.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刻度尺;2.更精确地测量用到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等.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好,下面请大家做个实验:用刻度尺测量出物理课本的长、宽.然后请大家观察自己所用的刻度尺,并完成下面的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你所使用的刻度尺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2)它的分度值(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多大?(3)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4)如何放置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5)怎样读出被测物体长度的数值?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实验.实验结束后,请几位学生回答,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板书: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一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的位置;二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有刻度线一边且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三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与尺面刻度垂直,且要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例2】(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A.1cm、5.50cmB.1cm、8.30cmC.1mm、8.30cmD.1mm、2.80cm解析: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分度值)为0.1cm=1mm,且起始端不是在“0”刻度线处,而是从刻度尺的5.50cm开始,再观察金属片的右端在刻度尺8.30cm处,所以金属片的长度为2.80cm,综合各选项可知D正确.答案:D进行新课教师总结:为了使测量值尽量接近真实值,实际中往往要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一般测量3~4次).板书:自然界中不同物体的尺度不同,有的很大,用光年来表示;有的很小,小到肉眼无法辨认,只能用纳米表示.好,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P14“小资料——一些长度和距离”,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宏观物体和微观物体的尺度.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长度和距离.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量教师提问(并展示器材):如果我们测量的物体很小或很薄、很细,如物理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漆包线的直径,而测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测出它们的厚度和直径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手中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有多大,并与一张纸对比,然后提问: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一张纸的厚度太薄,远远不到1mm.师:一张纸太薄,那50张、100张纸叠在一起厚度够吗?生(积极回答):可以测量了.测出50张、10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然后除以纸的张数,即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师:很好,这种测量称累积法测量.好,下面请大家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在累积法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可适当引导)①与课本内的纸厚度不一样的不能测进去.(如课本的封皮、彩图纸).②张数最好凑成容易计算的数量.③每页都要压紧.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出测量中的错误.(如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要垂直;刻度尺要贴紧被测物体;刻度尺不能斜放等)板书:微小物体的测量——累积法:长度l=L/n(L表示n个相同微小物体的总长度;l表示一个微小物体的长度)2.三角尺直尺配合法测量师:像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圆柱体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又如何测量呢?(展示硬币、圆柱体、圆锥体)请大家动手操作测量.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在直尺上很难对齐,难以读数.师:能方便测量吗?生:不能.师:为什么?难在哪里?生:很难与直尺上的两端刻度线对齐,视线难以把握读数.师:用三角尺夹紧被测的硬币(如图甲)并与直尺垂直对齐(教师演示操作要领,并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进行新课师:好,下面请大家测量硬币的直径(如图甲)和圆锥体的高度(如图乙).测量中要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要点:夹紧、对齐(一端与直尺上有刻度线的位置对齐)、垂直(垂直于直尺).板书:圆柱体直径、圆锥体高的测量——三角尺直尺配合法,要点:夹紧、对齐和垂直.3.化曲为直法测量教师拿出一张中国交通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弯曲的铁路线.师:我们看到地图上标示的公路、铁路线是弯弯曲曲的,谁能想个办法测出北京至广州两地间的铁路线的长度?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师:可以设法把弯曲的铁路线转换为直线进行测量.生:可以让一条伸缩性不大的棉线与铁路线重合,在棉线上标出铁路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把棉线拉直,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条铁路线的长度.(学生往往忘掉在棉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师:请某个学生演示给大家看.大家注意观察,并分析这位同学操作的科学性.板书:曲线长度的测量——化曲为直法.要点:要注意起点、终点,拉直时不能用力拉伸.师:最后,请大家再思考,根据这个地图,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全长能求出吗?学生思考、讨论.生:可以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时间的测量师:请大家结合平时的观察,说说时间的单位和测量工具有哪些.生:时间的单位有小时、分和秒;测量时间的工具有手表、钟、秒表等.师:回答正确.那谁能说出时间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呢?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小时,有的说是秒,还有的说是分.教师引导,最后指出,国际计量组织规定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用符号s表示.板书:1.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s.2.时间的其他单位:小时(h)、分(min)等.3.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教师可以就1s时间的规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这些方面的资料,从而拓宽视野,调动学习兴趣.师:测量时间的常见工具有钟、表,在体育比赛过程中看到裁判员使用高级计时器——秒表、多功能电子表等,它们的计量结果更精确.教师演示秒表的操作(如启动和停止),介绍如何读数.教师分发秒表、多功能电子表,让学生分组操作练习(可以选取教师连续击掌10次的时间,让学生同时测量等方案),要求学生用秒表和多功能电子表同时计时测量,便于比较.教师就学生操作、读数进行指导.进行新课板书:1.时间的常用测量工具:钟、秒表.2.专业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多功能电子表.师:我们现在测量时间的工具相当先进,你们知道古代人如何测量时间的吗?请大家阅读教材P14,并结合平时的了解进行思考,看谁知道的多.教师播放视频(如日出日落、季节更替、圭表、日晷、沙漏、单摆等),并向学生讲解.【例3】如下图(出示课件)所示,停表的读数为s,物体的长度为cm.解析:秒表分针指在5与6之间,且超过中线,长针读数应为37s,如果分针未超过5与6之间的中线,长针读数应为7s.长度精确测量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答案:3372.50误差1.误差的概念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师:在前面的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测量的值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别.在物理学中,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在刚才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测量的结果也不同,你们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生1:不同的人操作仪器的反应快慢不同;生2:仪器本身不同;生3:不同仪器的精确程度不同.教师总结,并板书:板书:1.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2.引起误差的原因:(1)可能是测量者估读不准引起的;(2)可能是测量仪器本身引起的;(3)可能是测量方法、测量原理引起的;(4)可能是环境的温度、湿度引起的.2.如何减小误差教师接着提问:那怎样才能使测量的误差尽量小些呢?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使用精确的仪器测量,测量时正确规范地进行操作,完善测量方法、原理.教师归纳,强调常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一般选取3~4次测量,然后求其平均值.板书: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师:下面请大家再次利用刻度尺测量物理教科书的长、宽.看谁的测量更精确.进行新课学生动手实验:请两位同学把自己测量的几组数据书写在黑板上,并求取平均值.教师就学生的测量数据,帮助学生分析,并提醒学生如何区分和判断数据,在求取平均值时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与测量值位数要一致.3.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师:请同学们思考误差是否就是错误.生:不是.师:那误差和错误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误差是无法避免的,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板书: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无法避免的,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例4】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测量时,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可以同消灭错误一样消除误差B.读数时,估读位数越多越准确C.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会使误差增大解析:误差是由于实验方法、实验者、测量工具等因素引起的,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所以A、D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读数时,分度值的下一位是估读的,是一个不准确的值,若再往下一位估读,得出的数字是无意义的,所以B说法错误.答案:C教学板书1.凭感觉来判断是不可靠的:(1)靠感觉来判断不准确.为了定量描述,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2)常用的测量工具:尺、天平、钟、表、温度计等.(3)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4)国际单位制:在国际上为了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2.长度的单位和测量工具:(1)长度的国际单位:米,符号m.(2)长度的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m=10-3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4)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更精确测量用到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等.(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一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的位置.二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且要紧贴被测物体.三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与尺面刻度垂直,且要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熟悉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知识,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熟悉了刻度尺、秒表的正确使用方法,还知道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这对我们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多实践.此外,请大家课后查阅有关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的资料,了解影响单摆摆动周期的相关因素.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谢谢!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14“想想议议”】解:人体上带着几把“尺”,如“一拃”(约15cm)、“一步”(约60cm)、“一庹”(约1.60m,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可以利用这些“尺”估测长度.常人肩宽约为两个头长;上身约为三个头长;腿长约为四个头长;脚长约为一个头长;手长约为头长的三分之一;一个人两手虎口相合的周长约等于自己脖子的周长等.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16“练习与应用”】1.先测量出脚的长度:用粉笔在地上画出脚印的始末位置,再用刻度尺测出这段距离(可测三次,取平均值);也可以用细线拉直测量脚的长度,并在线上做记号,再用刻度尺测出线上记号间的长度,即为脚的长度(可测三次,取平均值).再测量身高:赤脚靠墙站立,取三角尺或书的两个直角边,一边贴在头顶,另一边靠在墙上,在墙上做记号,用卷尺量取地面到记号的距离(可测三次,取平均值).利用所测数据算出你的身高是脚长的几倍.(1)硬币直径的测量方法:①按如图所示方法测;②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划一圈,再剪下对折,用刻度尺直接测圆的直径,即为硬币直径;③用细线和刻度尺测出硬币周长,然后根据公式d=c/π算出直径.(2)硬币周长的测量方法:①在硬币边缘做一记号,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读出周长值;②用细线在硬币上绕一周,用刻度尺量出细线的长度,即为周长;③用直尺和三角尺量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c=πd算出周长.3.解:一年约365天,一天是24小时,一年=365×24h=8760h;1h=60×60s=3600s,一天=24×3600s=86400s.在偏角很小(如10°)的情况下,测出它来回摆动50次所用的总时间,就可以算出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要想做一个周期为1s的摆,可以调整摆线的长度,直到用秒表测出其摆动50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为50s为止,此时摆的周期为1s.摆制作完成后,测出其静止时小铁块的中心到悬挂点的长度即为摆长.测量中的错误之处:铅笔的起始端没有对准零刻度线;读数时,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如果该同学改正这些错误,误差仍然存在.因为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所以改正了这些错误也消除不了误差.难题解答【例5】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哪种规格的尺最合适()A.量程0~3m,分度值1mmB.量程0~10m,分度值1dmC.量程0~30cm,分度值1mmD.量程0~15cm,分度值0.5mm解析:由于人的身体长度不超过3m,而且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差异很小,不可能超过1dm,所以选量程为3m、分度值为1mm的尺最合适.答案:A【例6】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A.12.45cmB.12.34cmC.12.35cmD.12.36cm解析:由测量结果可知所用刻度尺分度值为1mm,因此要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12.34cm、12.36cm、12.35cm三个数据中倒数第二位的准确值是相同的,而12.75cm中的准确值与它们不同,属于错误的结果,在计算平均值时应去掉.答案:C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学生对刻度尺和钟表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准确、科学地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停表的使用方法不是很清楚,因此,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停表的读数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学生一起实验,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感受科学地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最后,教师归纳要点,便于学生注意和记忆.2.本节课还介绍了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就是把一些难以直接测量的长度或距离转化为易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感受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此外,本课还讲授了误差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测量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误差,且明白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提醒学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多从身边的事例着手,让学生展开思考、讨论,并进行比赛.如在教学长度的测量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m的长度,估测教室的高度;在教学时间的测量时,采取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先让学生看他们自己的手表,秒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秒针走几圈?时针走多少?再利用投影仪模拟显示,让秒表走3~4分钟,指导学生观察大针和小针的变化情况,然后让指针走到某几个位置让学生读数,帮助学生较好地读数,从而突破难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关注每位学生,还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互相分享探究成果的快乐,体会物理是有用的.4.本节课教师在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及古代人的计时方法,从而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运动的描述课题运动的描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生: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足球场是静止的.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PAGEPAGE20进行新课机械运动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师:请同学们观察教材P17图1.2-1,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哈雷彗星、飞奔的猎豹、缓慢爬行的蜗牛有没有共同点?共同点是什么?生:它们有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在运动.师:请同学们再观察周围的物体,说说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学生交流、讨论,积极举手发言:生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走路的人是运动的;地球是运动的;分子是运动的;……生2:黑板是静止的;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公路是静止的;大桥是静止的……教师总结:(1)我们身边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3)微观粒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也是在运动的.(4)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板书: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2.机械运动师:同学们,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说明没有运动.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即说物体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机械运动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例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四季更替B.花开花谢C.流星划过夜空D.生物的新陈代谢解析: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它不同于体育锻炼中所说的“运动”.四季更替、花开花谢、生物的新陈代谢都不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所以不是机械运动.答案:C参照物教师进行实验:将书本放在讲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思考题:(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进行新课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师:请同学们根据机械运动的概念来判断书本和钢笔的运动情况.生1:书本和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书本和钢笔是运动的.生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钢笔是静止的.师:一个说钢笔是运动的,另一个又说钢笔是静止的,这两种说法矛盾吗?请同学们讨论.生:选择作标准的物体不一样,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一样.如果以桌面作标准,书本和钢笔就都是运动的;如果以书本作标准,钢笔就是静止的,因此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师:同学们讲得很好.可见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以哪个物体作标准,我们把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板书: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教师总结:如果我们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的物体(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若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教师播放一段视频(A、B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一会儿后,在B火车开动过程中,坐在A火车中的甲感觉到自己在向后运动),引导学生说说A火车中甲的运动情况.学生观看、思考、回答.生1:以站台为参照物,坐在A火车中的甲是静止的;生2:以B火车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而且感觉到自己在向后运动.师:可见,同一物体可以有不同的参照物,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当然,选择的参照物是不是只有一个呢?请举例说明.生:当然不是.如我们观察一辆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作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作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是只有一个.板书: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也不一样.师:请同学们都来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生1:放学后我和同学一起回家时,以同学为参照物,我就是静止的,以房子为参照物,我就是运动的.生2:一个人在公路上行走,如以路旁的树木作参照物,他是从西向东走,这时如果从他身后开过一辆汽车,以汽车为参照物时,这个人就是在从东向西走.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参照物的选择”,并引导学生思考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参照物的选择(多媒体课件)(1)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选作参照物后必须假定该参照物静止.(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结果往往是不同的.(3)有时参照物的选择并不唯一,但应该便于研究问题.进行新课(4)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本身,因为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5)通常情况下,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往往略去不提.板书:参照物的选择(1)不要将研究对象选作参照物.(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3)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例2】(贵州安顺中考)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婷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婷“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B.路旁的树木C.迎面走来的行人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解析:“别动”是相对于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不要动,而小婷相对于树木、迎面走来的行人、从旁边超越的汽车是运动的,即位置是变化的,故A正确.答案:A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师: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同一情景下的物体,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回答: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老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相对静止的情况;飞机空中加油情景.学生观察、感悟,加深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板书: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19图1.2-4甲、乙两个图,帮助学生理解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不一定相同,进一步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3】(多媒体展示)我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只有当加油机与运输机或战斗机保持状态时才能加油.此时加油机与运输机或战斗机的运动快慢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运动方向是(选填“相同”或“相反”)的.解析:空中加油要求加油机与受油机运动快慢及运动方向必须完全一致.答案:相对静止相同相同【例4】(多媒体展示)一条东西走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车上的乘客感觉甲车比乙车快,甲车比丙车慢,乙车上的乘客的这种感觉是以为参照物;选取甲车为参照物时,则乙车向行驶,丙车向行驶.解析:由题可知,甲、乙、丙三辆车都是向东运动的,且丙车最快,然后是甲车,最后是乙车;因此选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向西行驶,丙车向东行驶.答案:自己(乙车)西东教学板书课堂小结我们知道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好,今天的课就到这,谢谢!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17“问题”】解:哈雷彗星相对于地球有位置变化,猎豹相对于地面有位置变化,蜗牛相对于叶子有位置变化.【教材P18“想想议议”】解: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是以旁边列车为参照物,由于两辆列车之间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前进了;当你的列车“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时,又以地面为参照物,发现自己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真正运动的是旁边的列车.造成两次判断不相同的原因是选择的标准不同.【教材P19“想想议议”】解:(1)甲图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时,人是运动的;以自动扶梯为参照物时,人是静止的.乙图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时,加油机是运动的;以空中加油机为参照物时,战机是静止的.【教材P19“练习与应用”】1.解: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时,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火车头、车厢的座椅是静止的,相对于树木、房屋是运动的.教材习题解答2.解:山相对于船是运动的,故所选的参照物是船.3.解:在梦天实验舱靠近天和核心舱的过程中,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梦天实验舱是运动的;对接完成后,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梦天实验舱是静止的;若以地面指挥中心为参照物,在这两个过程中,梦天实验舱都是运动的.4.解:以观光电梯为参照物,若电梯外的建筑物在向下运动,则观光电梯在上行;若电梯外的建筑物在向上运动,则观光电梯在下行.难题解答【例5】如图所示,小玉乘汽车到姥姥家去度假,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小玉的感觉是:远处的村庄相对于电线杆在向(选填“前”或“后”)运动;近处的小树相对于电线杆在向(选填“前”或“后”)运动;电线杆周围的景物看起来好像在绕电线杆做(选填“顺”或“逆”)时针转动.解析:小玉以自己和电线杆所在的直线为参照物,汽车向右运动时,这条直线绕电线杆逆时针转动,村庄向前远离这条直线,小树向后远离这条直线,周围的景物在绕电线杆做顺时针转动.答案:前后顺教学反思1.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这方面学生有体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正确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2.本节课内容较少,但学生对有些基础知识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如运动是绝对的,他们容易理解,可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和静止又是相对的,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把看似矛盾的二者结合起来,是这节课的难点,需要老师多举例,多提出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第3节运动的快慢课题运动的快慢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教学课时1课时PAGEPAGE42课前预习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2)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公式为v=s/t.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符号为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4.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作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那么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们认为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新课导入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呢?学生讨论、交流.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新课速度的比较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师:平时我们是怎样比较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生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得远.生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谁用的时间短.师:(播放视频1“110m跨栏比赛”)请大家观看视频,并思考怎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师:(播放视频2“110m跨栏比赛现场的观众和裁判的结论”)请你们说说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1)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运动快,路程短则运动慢;(2)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运动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2.速度的概念师:这就是平时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而在实际当中,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同,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生(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人为地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1)让它们运动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2)让它们通过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经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师:鉴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引进了速度的概念,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即速度是路程与时间之比,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板书: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作速度.师:请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生1:如果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那么所用的时间越长,则运动越慢;反之,所用时间越小,则运动越快.它们是反比例关系,按理说应该还是可以的.生2: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由此可见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3.速度的定义式师:请大家利用平时的生活验推导出速度的定义式.进行新课生(踊跃回答):速度=路程/时间,用符号表示是v=s/t.师:回答正确,很好.下面让我们看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及单位: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板书:1.速度定义式:速度=路程/时间,用符号表示是v=s/t.2.速度的单位: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还用到千米每小时作速度的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两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s=1×1/1000km÷1/3600h=3.6km/h.师:不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如我们上学步行的速度通常约为1.1m/s,骑自行车时的速度约5m/s,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轿车的速度通常可达33m/s.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P21“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师生一起阅读,并举例,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物体的运动速度.【例1】(多媒体展示)火车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为146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少时间?解:由公式v=s/t变形可以得到t=s/v,因此,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t=s/v=1463km÷104km/h=14h.4.交通工具上的速度表师:教材P21图1.3-2是汽车速度表.注意它上面的单位是千米每小时,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几千米每小时.中间的计数器显示累计里程,下面的计数器显示临时里程.在运用速度公式计算时,要善于进行变形,根据已知量求出未知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上的速度表有时指示的数值大,有时指示的数值小,那么它测量的是什么速度.学生交流、讨论并积极举手发言.教师总结: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安装的速度表,它的示数在不断变化,它指示的是汽车等交通工具在行驶时,每时每刻的速度,当汽车做匀速行驶时,速度表会指在某一位置不动.因此,它显示的是汽车的瞬时速度.5.频闪摄影师: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到一种“频闪摄影”的实验方法,来观察、分析物体运动的情况.就是每间隔相等的时间拍摄一次物体运动的位置,然后对运动的路程进行分析,即可判断物体做何种运动.好,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P22“想想议议”,并思考甲、乙图中汽车分别做何种运动.生1:从甲图中可以看出,在间隔相等的时间内,汽车移动的距离几乎相等,因此,速度不变;生2:观察乙图可知,乙图中汽车移动的距离逐渐变大,因此汽车做加速运动.从两个图中还可以看出,汽车运动的路径是直线的.匀速直线运动师: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如在平直轨道上运行的列车便可看作是做直线运动,而同学们在游乐场玩的摩天轮便是做曲线运动,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过程是直线运动;电风扇的转动是曲线运动.进行新课板书:机械运动按运动轨迹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师: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在教材P22“想想议议”的甲图中,汽车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相同(即速度不变),且运动的路径是直线的,这种运动方式叫匀速直线运动.而在乙图中,汽车虽做直线运动,但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不同(速度改变),这种运动方式叫变速直线运动.板书: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但运动速度在改变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师:请同学们思考匀速直线运动有什么特点.生: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①速度的大小不变;②运动的路径是直线的.板书: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它的特点:①速度大小不变;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的.【例2】(多媒体展示)下列有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速度v=s/t可知,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由速度v=s/t可知,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则路程越大D.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不能由公式v=s/t计算解析: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①速度大小不变,也就是说速度是恒定的;②运动方向不变.因此,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当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则通过的路程就越长,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当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公式v=s/t计算.答案:C平均速度师:实际中物体的运动很难保证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不变,也就是说实际中物体的运动是变速运动.如我们平时上学的过程中,出门下楼的速度较慢,路线是曲线.在平直的马路上,当人、车不拥挤时走得较快,赶上人多拥挤的时候速度变慢,在上教学楼时速度变慢……请同学们再举些变速运动的例子.学生举例,教师评价.师:我们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的直线运动,其速度可以由v=st计算.而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得多,变速运动的速度虽然是不固定的,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作平均速度.也就是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表示它的运动情况,那么什么叫平均速度呢?其大小如何计算呢?生1:平均速度就是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生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通过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v就是平均速度.板书:1.平均速度的定义: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作这段路程(或时间)的平均速度.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教师总结: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②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在哪段时间内,或在哪段路程中,否则平均速度的含义就不确切了.在公式v=st中,s和t之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s一定是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进行新课③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④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中,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或路程中,平均速度一般不同.【例3】(多媒体展示)小明同学早晨7:30从家出发,骑自行车上学,行驶了1200m到街上,此时他看了手表时间为7:35,紧接着又行驶了5min到达学校,已知学校距离他家3000m,小明骑自行车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多大?解:由题可知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经过的路程s=3000m,所用时间t=7h35min-7h30min+5min=10min=600s,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得,v=3000m/600s=5m/s.因此小明骑自行车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速度这个物理量,知道了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明白了速度的概念是路程与时间之比.物体运动速度可以由v=st公式计算,如果计算出的值大,表明它的速度大,即运动快.我们还知道了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的大小不变,经历的路径是直线的一种运动.实际中的运动是变速的,在粗略的研究中,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20“问题”】解:在相同时间内,谁经过的路程长(即谁跑在前面),谁就跑得快.裁判员是通过他们到达终点时的时间来计算成绩的,用时最少的,跑得最快,用时最多的,跑得最慢.我和裁判员所用的方法不一样,我是通过在相同时间内,教材习题解答比较经过的路程来判断,而裁判员是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的时间来判断.【教材P20“想想议议”】解:比较甲同学和乙同学单位时间内所跑的路程来判断.【教材P22“想想议议”】解:甲图中的汽车做直线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它的速度是不变的.乙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速度也不相等.【教材P23“想想议议”】解:因为时间确定,但车速不确定,所以路程不确定.【教材P23“练习与应用”】1.解:该老师通过的路程s=4.5km,所用时间t=45min=0.75h,利用公式v=s/t,可以算出他在这段时间内行走的速度v=s/t=4.5km/0.75h=6km/h=1.67m/s.2..解:图中显示汽车行驶的速度是60km/h,按此速度匀速行驶10km,则汽车行驶的时间t=s/v=10km/60km/h=1/6h=10min.3.解:大巴车的速度v=72km/h=20m/s,大巴车由第1根路灯杆到第6根路灯杆的时间t=10s,从第1根路灯杆到第6根路灯杆的距离s=vt=20m/s×10s=200m.第1根路灯杆到第6根路灯杆间有5个相邻路灯杆距,则相邻两根路灯杆之间的距离s’=s/n=200m/5=40m.难题解答【例4】甲车以3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相邻的平行铁路上,迎面开来一列长300m的乙车,速度是20m/s,坐在甲车窗口的乘客看到乙车从他眼前经过的时间是()A.30sB.15sC.10sD.6s解析:由于两车的运动方向是相对的,以坐在窗口的乘客为参照物,甲车的速度为v=v1+v2=30m/s+20m/s=50m/s,从乙车车头经过乘客到车尾离开共经历的路程为乙车的车长,所以,乙车从他眼前经过的时间为t=s/v=300m÷(50m/s)=6s,故选D.教学反思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氛围.可以结合学生平时乘车时,看到的速度表上面的指针和里程计数器的变化,理解速度的概念,同时还结合公路上的限速标识牌等,进行安全教育,养成良好的文明交通习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第4节速度的测量课题速度的测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能用秒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秒表、金属片、卷尺、小红旗(或发令枪)、自行车等.教学难点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算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v=s/t(公式).3.实验器材:刻度尺、斜面、秒表、金属片、小木块、小车.4.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确定起点位置.实验中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运动速度较慢,便于测量时间.(2)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3)测量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视频课件:我国体育健儿刘翔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110m跨栏比赛中以12秒87追平了世界纪录.师:在上述展现的情景中,你发现了几个物理量?生:路程、时间.刘翔在110m跨栏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呢?学生动手计算:v=s/t=110m1/2.87s=8.55m/s师:由此可见,要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必须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长度)和运动的时间.我们这节课就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进行新课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5“实验”,然后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本次实验的原理是什么?(3)要完成本次实验,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4)本次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去测这些物理量?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1)实验目的是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秒表)测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是v=.(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4)需要用刻度尺去测路程,用停表去测时间.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指导.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1.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s2的平均速度v2.将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填入右表中.路程s1s2运动时间t1t2平均速度v1.v22.实验指导:(1)斜面的坡度要相对小一些,这样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较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2)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教师总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索:(1)实验1: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即教材P27“实验”)(2)实验2:测量正常行走、竞走和跑步的平均速度.(3)实验3: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要求:实验1在课堂上完成,实验2和实验3可以在课后完成,但要求在课堂上设计出实验2、3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表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完成实验1.【例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把照相机固定在地面上,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0.02s闪亮一次,闪亮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1/1000s.光源发光时,物体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观察图中甲、乙两小球的频闪照片,由图可以看出(选填“甲”或“乙”)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利用自己的刻度尺,粗略求出乙球从a到d的平均速度:.进行新课解析:观察图中频闪照片应明确:①每张照片相邻两球之间运动的时间间隔相等;②间隔时间均为0.02s.图甲中照片间隔距离相等,说明此物体速度一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乙中照片间隔距离依次增大,说明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从a到d所用时间t=0.06s,距离由刻度尺量得s=3.8cm,则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s/t=3.8cm/0.06s=63cm/s=0.63m/s.答案:甲0.63m/s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7“科学世界——超声波测距”,并讲解.用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就立即返回来,超声波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后就立即停止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计时器记录的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的时间t声,就可以计算出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s,即:s=v声t声.教学板书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了超声波测距的原理.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在生活中测平均速度时,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身边已知长度的物体测路程,如公路两旁的里程牌,平直公路旁电线杆间的距离等.课后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还有哪些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26“想想议议”】不相等.小车从斜面顶端释放到达中点时的速度大于从中点由静止开始释放时的速度,因此小车从中点释放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时间更长,根据速度公式v=s/t可知,路程相等,时间越长,速度越小,所以从中点释放测得的速度偏小.【教材P27“练习与应用”】1.需要测量滑梯顶端到底端的距离和该同学从滑梯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测量工具依次为卷尺和秒表.3.第一种情况: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通过斜面全程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速度v2不同.第二种情况:因为甲、乙两同学用同一装置测量数据时会存在误差,所以测得的v2不同.4.能估测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v和家到学校的路程s.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测量绕学校操场的跑道正常步行一圈所需的时间t0和从家正常步行到学校所需的时间t.正常步行时的速度v=l/t0,家到学校的路程s=vt=lt/t0.
难题解答【例3】(河南中考)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m/s.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BC段的平均速度应(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B段的平均速度.解析:(1)从标尺上可直接读出AB段的路程40cm,再由速度计算公式,算出AB段的平均速度vAB=sAB/tAB=0.4m/1.6s=0.25m/s;(2)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记时,会使记录时间大于实验所用时间,因而计算出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3)不正确,因为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通过下半程BC段的时间.小车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比通过AB段所用的时间少些,故vBC>vAB.答案:(1)400.25(2)小(3)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因而算出的速度也不是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安排实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方式,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和完善.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2.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在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求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3.教师在讲解“科学世界——超声波测距”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多搜集些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PAGEPAGE64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具准备橡皮筋、塑料尺、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振动停止,发声也立即停止.不同发声体的发声部分一般不同.钢琴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的;瀑布是靠水的振动发声的;青蛙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还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章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习题(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哪些与声有关的问题呢?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2: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音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我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实验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①能听到什么?②发声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③振动停止时,还能听到声音吗?生1: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2: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3:用鼓槌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生4: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5: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感受声带振动发出声音.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师:关于声音的产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到的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们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2.实验探究:如何扩大不明显的发声振动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实验1:敲击桌面时,我们能听到“咚咚”声,但却很难发现桌面在振动.实验2: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但却很难看到音叉振动.从上面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有的物体发声时,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振动扩大呢?生1:实验1中,我们可以将纸屑放在桌面上,敲击桌面时,桌面上的纸屑被弹起.用手按住桌面,桌面不发声了,纸屑跳动停止.生2: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振动的音叉触及人体面颊,面颊会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也可以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飞溅.生3: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泡沫塑料球接触音叉,会发现球跳动.进行新课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知道,这是运用“转换法”将不明显的现象扩大.【例1】(多媒体展示)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解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的产生就会停止,故A正确,D不正确;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但需要有介质传播才能听到声音,故B、C不正确.答案:A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声音怎样从声源处向远处传播.生1:声音由声源处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2: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敲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作介质.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过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学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教师演示实验: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直到最后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如果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空气的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的,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板书: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2.真空不能传声.进行新课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教师引导学生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并认真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师:以击鼓为例(录像):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板书: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例2】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巨大爆炸声.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科学性错误:.答案: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可能传播,因而不会听到飞船的巨大爆炸声声速和回声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师: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请你举例说明.生: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听到回声;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教师鼓励学生的积极发言,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2.声速师:我们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介质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5“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还可以发现什么?学生回答:(1)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2)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50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3)一般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板书:1.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3.回声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药品器材安全警示标识
- 实验室事故报告流程
- 电子产品生产资产管理指南
- 2024年艺人演艺事业发展规划3篇
- 油气开采挖机设备租赁合同
- 高铁工程预应力施工协议
- 轨道车物料成本优化
- 铁路建设临时用电服务合同
- 保险服务合同管理细则
- 体育场馆车辆管理规定
- 工厂铣工安全培训课件
- 餐饮组织架构图(完整版)-20210618215128
- 科研管理年终总结汇报
- 部编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 2024重庆城建控股(集团)限责任公司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附答案
- 儿科吸痰小讲课
- 12S522-混凝土模块式排水检查井
- 2024-秋季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英语单词
- 中国上市及新三板挂牌公司低空经济发展报告2024
- 2025届浙江省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