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课标导航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1.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2.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一、基础知识梳理:第一区阅读课本28—32页1、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曹魏: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定都,国号魏;蜀汉:221年,刘备,定都,国号汉,史称。东吴:229年,孙权定国号为吴,定都。2)西晋——①公元263年,曹魏司马昭灭蜀,公元266年,称帝,国号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的贵族灭亡。3)士族崛起:逃到南方的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4)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439年统一了。5)这一时期“统一”频频闪现——①局部统一:曹操统一北方、前秦统一北方、北魏统一北方、统一北方。②大统一:短暂大统一、隋朝大统一。2.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表思考:排列PPT中图片顺序二.重点问题探究※任务一:阅读教材P30页及以下材料,探究东晋士族发展历程。材料一:东渡的司马氏与北方士族,在南方并没有声望。为树立威望,当年三月三,在南方人举行祈福活动时,在王导的安排下,司马睿盛大出行。当地的土著大族被司马氏的器宇轩昂所折服,南渡的士家大族也被震慑。材料二:由于琅琊王氏帮助司马氏在南方站稳脚跟,因而获得了较大的权力,王导成为朝中宰相,王敦统率重兵坐镇长江中游。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编自卜宪民《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概括司马氏是如何在南方站稳脚跟的?世家大族王氏获得哪些权力?材料三东床快婿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年轻时很有才华,太尉郗鉴很器重他,想把女儿嫁给他,于是派人向王羲之伯父王导求亲。王导领来人到东厢房去看,只有王羲之独自敞着衣服,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东西。来人回去向郗鉴汇报说东床坦腹的就是。渡江的士族极为重视族谱的修订,因为这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当时流传着一本《百家谱》。——编至卜宪民《中国通史》两晋之际,胡羯交倾,民族危机骤现。南渡士族既是晋室臣民,以避胡羯侵凌晋室而南渡,自然不会也不可能舍弃晋室而另立新朝。他们只有奉晋室正朔,拥晋室名号,才是保全自己家族利益的最好办法。既然武、惠、怀、愍的皇统已没有继承人……据有江左地利的司马睿自然成为他们瞩目的对象,这是司马睿得以继承晋统的有利条件。这就形成了皇权和士族结合的门阀政治较为广阔的社会基础。不过皇权与士族毕竟是两回事,他们之间从来不是交融无间。元帝正位时佯装姿态,并不是王与马完全协调一致的表现,它只是表明王马之间,也就是士族和皇权之间,由于特殊的原因,暂时处于一种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状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材料四:“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初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2)根据材料三、四和结合所学,世家大族通过什么方式巩固自己的势力?材料五(士族)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颜之推《颜氏家训》材料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材料七九品中正制在隋代为科举制度所取代,以九品中正制为依托的门阀制度也早已不复存在。到了唐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们代代相传的政治特权已经所剩无几;而经济上,经过了末唐初的战乱,很多士族“名虽著于州间”,但也“身未免于贫贱”。因此有人断言唐代的士庶已经合流,或是提出不能用士、庶的标准来划分唐的“地主阶级”。然而,翻开两唐书,还是可以找到为数众多的崔姓、裴姓、韦姓、李姓等士族出身的官员。深入进去可以发现唐代依然保存着令人惊异的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所以更多的人认为,尽管士族在唐代已经走向衰落,但它仍然存在。著名的史学家王仲荤先生更是认为:“(在唐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势力,还是不能低估的。(3)根据材料五、六、七并结合所学,说明世家大族最终的命运如何?补充发展历程萌芽:东汉壮大:曹魏、西晋顶峰:东晋(门阀)转衰:南朝※任务二:阅读教材P30页及以下材料,自主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材料一:《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二: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记》(译文)材料三: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材料四:“南贫北富”的局面在东晋建国至陈亡(公元317-589年)将近三百年内逐渐转变。——摘编自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五:傍南山(指汉川以南)杂有僚户,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不别。——《隋书•地理志》材料六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政权长期处于大分裂、大动乱,经济上处于大破坏、大回旋状态。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它继承了汉代农业技术进步基础,生产力又在不断的发展中。“永嘉南渡”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中国整个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北方先进技术传到南方,农垦事业得到扩展。北魏统一北方后,生产力也得到恢复。特别是均田制(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的施行,使十六国时期130多年的巨大战乱,带来的土地无人耕、财赋无所出的局面得以解决。把已荒芜土地利用起来,安置了流散的劳动力。——张履鹏《农业经济史研究》原因:表现:影响:※任务三:阅读教材P31—32页及以下材料,探究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材料一: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洛阳伽蓝记》材料二:(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四: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后出现短暂的反复。——《中外历史纲要》材料五: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原因(1)社会矛盾:北魏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2)有利条件: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创造了有利条件;(3)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②目的:为了接受学习族先进文化,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4)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加速封建化进程。2)措施改革措施迁都洛阳,改籍贯移风易俗(1)服饰:以服饰取代鲜卑服饰;(2)语言: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3)姓氏:改鲜卑姓为;(4)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高门士族通婚其他均田制影响:积极性顺应了北方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盛世出现打下了基础。思考点:孝文帝为什么迁都?※任务四:根据之前所学及以下材料,探究民族交融的表现。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实质是社会发展封建化,社会生产农业化。材料一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汉族人民也学习经营畜牧业。材料二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完不足统治中原,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心理:三、拓展补充【概念阐释】1.八王之乱: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乘虚而入。2.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3.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后,因南方社会较为安定,中原官民为避战乱而向江南地区大规模的移民,东晋政府为安置侨民设置侨州侨郡。史称“永嘉南渡”或“衣冠南渡”。永嘉南渡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开发。4.门阀士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为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