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上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上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上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上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寄韩潮州愈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首联中回忆往事,不胜感慨:我曾经追随韩公,一直到远在天涯的潮州。B.诗人在长安读到韩愈左迁诗篇,并想象寄给韩愈的书信已翻山越岭过泷水了。C.“瘴烟”点出了蛮荒之地的特点,瘴烟散尽,明月初上,则寄托了作者的祝福。D.昔人称赞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也可移用于评价贾岛的这首诗。19.贾岛写诗讲究“推敲”炼字,也因而受到韩愈的赏识。请简要分析颈联“悬”“浸”二字的妙处。【答案】18.A19.“悬”字描绘出了山高路险的画面;“浸”字写潮州地卑潮湿。诗人忧虑韩愈此去道路艰险,想象韩愈到任后的凄苦处境,透露出对韩愈深沉的忧虑和关切之心。【解析】【导语】这首诗表达了贾岛对韩愈的深厚感情和对遥远潮州的思念。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如“峰悬驿路”“海浸城根”,展现出潮州的孤远和险峻,同时月明瘴烟卷尽的景象寄托了对友人生活改善的祝愿。整首诗风格朴实,情感真挚。【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A.“作者在首联中回忆往事,……我曾经追随韩公”错误。首联中诗人说我的心早与您同乘兰舟,水宿风餐,一直流到岭南韩江潮水的尽头了。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而不是“回忆往事”,也没有“曾经追随韩公”。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明确词语所描绘的对象。“悬”指“高悬”“悬挂”;“浸”指“浸蚀”。从诗句来看,“悬”是形容“驿路”的状态,“浸”是形容海涛侵蚀“城根”的状态。然后将词语的意思代入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表达效果。“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意思是“险峰上驿路高悬被片片流云遮断,海涛汹涌浸蚀城根棵棵老树含秋”,由此可以看出山路的险峻和潮州地势的低洼潮湿。“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对韩愈深沉的关怀心情。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C.颈联从前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16.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A(3分)16.(6分)①《沁园春•长沙》中意象繁多且色彩亮丽,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②李白的《太原早秋》选择了“大火”“霜”“云”“月”“汾水”等常用意象,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解析】15.本题考查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说法错误。《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而且根据题目中的“早秋”,诗歌中的“霜威”,也可以得知,此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了,并非“天气依然炎热”。故选A。16.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情感意蕴的能力。从意象的角度看,《沁园春•长沙》中意象繁多且色彩亮丽,诗人视野广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船只。诗人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这些生机勃勃、竞争向上的意象,表现出诗人的立意积极奋进,昂扬豪迈。而李白的《太原早秋》选择了“大火”“霜”“云”“月”“汾水”等常用意象,在诗歌的首联就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塞”指边塞。“河”指黄河,“霜威”“云色”直接点出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汾水”这一意象则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诗人强调了自己“思归”之情的深远。从情感意蕴上看,《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太原早秋》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传递出诗人在早秋季节滞留太原,却“心飞故国楼”,归心似箭,以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因此,诗歌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韩愈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睛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中“日薄”照应标题,交代时间;“旷”表明天气晴朗,视野开阔。B.第二句写诗人出门归来后躺倒在房前屋檐下,自然引出颔联描写的景象。C.颔联以撕碎了的棉絮喻云朵,以磨亮了的镰刀喻新月,描写准确而生动。D.这首诗前两联写人事和景物,后两联转为抒情,景中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16.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15.D16.①颈联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或隐逸生活)的向往。②尾联写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无奈一年又将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时光流逝之慨。【解析】15.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景中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理解错误,这首诗没有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向往。“田野”指田园,“衣冠”借代官场,“厌”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吾生可携手”照应诗题,抒发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时光飞逝的慨叹。“岁将淹”,岁月蹉跎,令人惆怅。【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广东省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滴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关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D.“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13.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二)诗歌鉴赏12.B

【解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寒冷,生活很艰苦。13.上片侧重描写(1分);下片侧重抒情(1分)。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凄凉悲苦”、“愤懑不平”,答对两点给3分)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金砖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合检测语文试题(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游西湖苏辙①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①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B.颔联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C.颔联出句较平淡,但对句的拟人手法使诗味倍增,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D.尾联“归去无言掩屏卧”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这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11.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诗人在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0.A11.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向往田园生活。“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复得返自然”,如鸟儿离开樊笼一般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内心的快意不言而喻。而苏辙虽是辞官归隐,但由注释可知,是迫于无奈。通过“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无投身自然的乐趣。通过尾联“古人时向梦中来”可知诗人不与外界交往,只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写出了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A.“强调‘梦’带来的快乐”说法错误,从“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一句可知,其感情应是郁郁寡欢、苦闷的,只有古人入梦能成为作者的知音,更衬托出作者现实的苦闷。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的是远离官场重返自然的快乐心情。其中“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一直向往过清新自然、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此时终于脱离官场,如鸟儿离开樊笼一般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其中的快乐溢于言表。而苏辙的辞官与陶渊明的辞官不同,因为朝廷的党争,苏辙受到新党的政治迫害被迫辞官,作者此时为避祸隐居于颖昌,从诗中“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无投身自然的乐趣。自己只是“古人时向梦中来”,通过读书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这与陶渊明投身自然的快乐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所表现的是他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情。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1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起兵讨伐董卓,在孟津会师。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诗人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D.“势利”句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的程度,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13.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答案】12.C13.①憎愤。“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对袁绍、袁术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给予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②失望。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由此诗人对诸将感到失望。③同情。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给予同情。【解析】【导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