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16392第1章引言 414781.1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概述 458691.2应急响应技术发展历程 4315531.3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现状 42591第2章灾害风险评估 5246752.1灾害风险识别 5290972.1.1灾害类型识别 5275392.1.2灾害影响范围识别 5304212.1.3灾害风险源识别 590862.1.4灾害风险受体识别 5178882.2灾害风险分析 5272872.2.1灾害风险概率分析 625782.2.2灾害风险损失分析 6120782.2.3灾害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6286392.2.4灾害风险相互作用分析 6116972.3灾害风险评估 612072.3.1灾害风险等级划分 6239662.3.2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6191202.3.3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6100102.3.4灾害风险应对策略 617969第3章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 6118643.1应急预案编制原则与方法 6159443.1.1编制原则 6110673.1.2编制方法 7277263.2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7140203.2.1应急预案封面及目录 7322583.2.2总则 713693.2.3应急组织体系 795513.2.4预警与监测 7317233.2.5应急响应 828923.2.6救援与处置 8162473.2.7信息报告与发布 8266863.2.8应急保障 865293.3应急预案的实施与评估 8206403.3.1实施要求 885683.3.2评估与修订 81922第4章应急资源与装备 9230754.1应急资源概述 9268074.1.1人力资源 9111414.1.2物资资源 9209124.1.3信息资源 994374.1.4技术资源 9261054.1.5社会资源 940144.2应急装备的种类与功能 9134764.2.1救援装备 9255834.2.2通信装备 9118314.2.3监测装备 10283724.2.4防护装备 1058414.2.5生活保障装备 10186414.3应急资源与装备的配置与管理 10160284.3.1配置原则 10237504.3.2配置方案 10232534.3.3管理制度 1044684.3.4培训与演练 1027617第5章应急通信与信息处理 11285865.1应急通信技术 11167205.1.1通信技术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 11130035.1.2通信网络架构及优化 11293775.1.3通信设备选型与配置 11242235.2信息处理技术 1174155.2.1信息采集与传输 1132105.2.2信息处理与分析 11278215.2.3信息共享与协同 11296005.3应急通信与信息处理系统设计 1233005.3.1系统总体架构 1226065.3.2关键技术选型 12319365.3.3系统实现与部署 12216755.3.4系统运维与保障 1212592第6章灾害监测与预警 12218216.1灾害监测技术 12186776.1.1地面监测技术 12266596.1.2空间监测技术 1235246.1.3深部监测技术 12319516.2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 1250166.2.1预警信息处理 12226446.2.2预警信息发布 1339486.2.3预警信息传播 13139016.3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1322986.3.1系统架构 13314776.3.2系统功能 13264146.3.3系统应用 137033第7章救援队伍与行动 1354817.1救援队伍的组织与管理 1376987.1.1救援队伍的构建 13122497.1.2救援队伍的管理 1324787.2救援行动的实施 13223677.2.1救援行动的策划 136827.2.2救援行动的启动 1445767.2.3救援行动的执行 1416417.3救援行动的评估与改进 145067.3.1救援行动评估 1412067.3.2救援行动改进 14228897.3.3持续优化救援体系 1419721第8章灾后恢复与重建 14173248.1灾后恢复规划 14141248.1.1恢复目标 14129628.1.2恢复原则 14270918.1.3恢复任务 1413328.1.4恢复计划 15304998.2灾后重建策略与措施 15848.2.1重建策略 1515938.2.2重建措施 1553258.3灾后恢复与重建的评估 15149038.3.1评估目的 151868.3.2评估内容 15190368.3.3评估方法 1545178.3.4评估报告 157215第9章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法律法规 15134599.1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法律法规体系 15306719.1.1宪法 16111529.1.2法律 16286379.1.3行政法规 16154789.1.4部门规章 1686069.1.5地方性法规 1628149.1.6规范性文件 16223429.2主要法律法规解析 1682949.2.1突发事件应对法 1696159.2.2安全生产法 16299959.2.3消防法 1699879.2.4传染病防治法 17137349.3法律法规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 17191119.3.1预防与应急准备 171499.3.2应急处置与救援 1763759.3.3恢复与重建 1758389.3.4法律责任与监督 1710480第10章国际合作与交流 172808310.1国际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组织 17457810.1.1概述 172511910.1.2联合国灾害风险管理与人道主义援助组织 171599410.1.3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 183069210.1.4其他国际组织 183254910.2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 181282010.2.1概述 182192010.2.2国际合作协议 181296610.2.3国际论坛与会议 18371910.2.4人才交流与培训 18108110.3我国在国际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领域的参与与发展 18833210.3.1我国参与国际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事务的历程 181818410.3.2我国在国际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181796010.3.3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实践案例 1857610.3.4我国在国际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领域的发展方向 18第1章引言1.1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概述公共安全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应急响应技术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有效的应对和处置,降低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章将从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的定义、特点、分类等方面进行概述,为后续章节深入研究应急响应技术提供理论基础。1.2应急响应技术发展历程应急响应技术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应对。但是现代应急响应技术的快速发展主要始于20世纪后半叶。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应急响应技术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自然灾害应对为主,侧重于灾害预警和救援队伍建设。(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逐渐关注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技术体系初步形成。(3)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应急响应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应急响应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3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现状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现状:(1)政策法规体系: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为应急响应技术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2)应急管理体系: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包括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各级应急办、相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3)技术支撑体系:我国在应急响应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遥感技术、通信技术、监测预警技术等,为突发事件应对提供了技术支持。(4)人才队伍:我国已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的应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为应急响应技术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5)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应急响应技术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第2章灾害风险评估2.1灾害风险识别灾害风险识别是评估公共安全的基础,主要针对可能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进行全面梳理。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2.1.1灾害类型识别识别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暴雨、山体滑坡、火灾、爆炸、疫情等。2.1.2灾害影响范围识别分析各类灾害可能影响的区域,包括人口密集区、重要基础设施、关键经济领域等。2.1.3灾害风险源识别识别可能导致灾害的风险源,如地质隐患点、易涝区域、传染病源地等。2.1.4灾害风险受体识别确定灾害风险影响的对象,包括人员、财产、生态环境等。2.2灾害风险分析灾害风险分析是在识别灾害风险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深入剖析,为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2.1灾害风险概率分析分析各类灾害发生的概率,采用历史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为风险评估提供参考。2.2.2灾害风险损失分析评估灾害发生时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2.2.3灾害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分析灾害风险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为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提供依据。2.2.4灾害风险相互作用分析研究不同灾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地震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等。2.3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风险评估是对灾害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2.3.1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根据灾害风险概率、损失程度等因素,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如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等。2.3.2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风险概率、损失程度、应对能力等指标。2.3.3灾害风险评估方法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风险评估矩阵、模糊综合评价等,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2.3.4灾害风险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预防、减轻、应急响应等。第3章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3.1应急预案编制原则与方法3.1.1编制原则(1)合法性原则:应急预案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规范要求。(2)全面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全面覆盖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和突发事件类型。(3)实用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具备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便于应急响应人员掌握和执行。(4)科学性原则:应急预案编制应依据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保证预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5)动态性原则:应急预案应适应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3.1.2编制方法(1)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明确编制任务和分工。(2)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确定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数据。(3)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应急预案的目标、范围和应急响应级别。(4)结合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制定应急组织体系、预警与监测、应急响应、救援与处置、信息报告与发布、应急保障等主要内容。(5)组织专家评审,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修改完善应急预案。3.2应急预案主要内容3.2.1应急预案封面及目录(1)封面:包括应急预案名称、编制单位、批准日期等。(2)目录:列出应急预案的章节和节标题。3.2.2总则(1)编制依据:列出应急预案编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规范等依据。(2)适用范围:明确应急预案适用的区域、场所、事件类型等。(3)应急预案体系:描述应急预案的组织架构、分类和层级关系。3.2.3应急组织体系(1)应急领导机构:明确应急指挥部的组织架构、职责和人员组成。(2)应急工作机构:列出各应急工作机构的职责、人员组成及协作关系。(3)应急专家组:明确专家组的职责、人员组成和主要任务。3.2.4预警与监测(1)预警信息来源:列出预警信息的来源渠道和获取方式。(2)预警信息发布:明确预警信息发布的流程、方式和要求。(3)监测与预警:描述监测方法、手段和预警级别划分。3.2.5应急响应(1)应急响应级别:明确应急响应的级别划分和启动条件。(2)应急响应流程:描述应急响应的启动、执行、调整和终止等流程。(3)应急响应措施:列出各应急响应级别的具体措施和任务分工。3.2.6救援与处置(1)救援力量:明确救援力量的组成、职责和资源配置。(2)救援行动:描述救援行动的组织实施、现场指挥和协同配合。(3)处置措施:列出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3.2.7信息报告与发布(1)信息报告: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流程和时限要求。(2)信息发布:描述信息发布的方式、内容和审批程序。3.2.8应急保障(1)人力资源保障:明确应急队伍的组建、培训和管理。(2)物资装备保障:列出所需物资、装备和保障措施。(3)通信与信息保障:描述通信网络、信息系统和设备设施的建设与维护。(4)其他保障:包括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保障措施。3.3应急预案的实施与评估3.3.1实施要求(1)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人员的业务素质。(2)建立健全应急演练制度,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战能力。(3)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应急预案内容。3.3.2评估与修订(1)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分析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2)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保证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3)将应急预案修订情况及时报告上级管理部门,并通知相关单位和人员。第4章应急资源与装备4.1应急资源概述应急资源是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及社会资源等。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应急资源,对提高应急响应能力、降低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4.1.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应急响应工作的主体,包括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人员、志愿者等。应根据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应急队伍的素质和能力。4.1.2物资资源物资资源包括救援设备、生活物资、医疗救护设备等。应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制度,保证应急物资的充足、适用和及时更新。4.1.3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应急响应工作的重要支撑,包括灾害预警信息、应急预案、救援队伍信息、物资储备信息等。应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4.1.4技术资源技术资源包括救援技术、通信技术、监测技术等。应加大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提高应急响应工作的科技含量。4.1.5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响应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4.2应急装备的种类与功能应急装备是应急响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4.2.1救援装备救援装备包括消防设备、搜救设备、破拆设备、救生器材等,主要用于现场救援和紧急处置。4.2.2通信装备通信装备包括固定通信设备、移动通信设备、卫星通信设备等,用于保障应急响应过程中的通信联络。4.2.3监测装备监测装备包括气象监测设备、环境监测设备、地震监测设备等,用于实时监测灾害发展态势,为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4.2.4防护装备防护装备包括个人防护装备、集体防护装备等,用于保护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4.2.5生活保障装备生活保障装备包括帐篷、折叠床、棉被、食品、药品等,用于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4.3应急资源与装备的配置与管理4.3.1配置原则应急资源与装备的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需求导向:根据灾害风险和应急管理工作需求,合理配置应急资源与装备。(2)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各类应急资源与装备的相互关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动态调整: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和优化应急资源与装备配置。(4)先进适用:优先选用技术先进、功能可靠、操作简便的应急装备。4.3.2配置方案应根据灾害类型、规模和影响范围,制定应急资源与装备的配置方案,明确各类应急资源与装备的配置数量、种类、存放地点等。4.3.3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资源与装备的管理制度,包括采购、验收、保管、维护、更新、报废等环节,保证应急资源与装备的完好、适用和高效利用。4.3.4培训与演练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人员的培训,提高应急资源与装备的操作技能和应对能力。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应急资源与装备的实战效果,不断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第5章应急通信与信息处理5.1应急通信技术5.1.1通信技术在应急响应中的应用应急通信是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卫星通信等技术。在应急响应过程中,通信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指挥调度、救援力量协同及灾情信息传递具有的作用。5.1.2通信网络架构及优化应急通信网络应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架构,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覆盖范围。针对应急场景下的通信需求,对网络进行优化,保证在极端环境下通信的稳定性和实时性。5.1.3通信设备选型与配置根据应急响应的实际需求,合理选型与配置通信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台、卫星电话、车载通信系统等。同时考虑设备的便携性、耐用性、抗干扰能力等因素,以满足复杂环境下的通信需求。5.2信息处理技术5.2.1信息采集与传输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实时性。利用各种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进行现场信息采集,并通过高效的数据传输技术,将信息实时传送到指挥中心。5.2.2信息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预处理、清洗、融合等操作,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价值。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灾情、资源分布、人员疏散等情况进行智能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5.2.3信息共享与协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应急响应的协同性。通过应急平台、移动APP等手段,为相关人员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支持。5.3应急通信与信息处理系统设计5.3.1系统总体架构应急通信与信息处理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通信模块、信息处理模块、指挥调度模块等。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兼容性和安全性。5.3.2关键技术选型根据应急响应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关键技术,如5G、物联网、云计算等,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5.3.3系统实现与部署结合应急场景,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与实现。在部署过程中,充分考虑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易用性,保证在关键时刻能够为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5.3.4系统运维与保障建立完善的系统运维与保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维护、网络监控、数据备份等,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应急通信与信息处理能力。第6章灾害监测与预警6.1灾害监测技术6.1.1地面监测技术地面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面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网等固定监测设施。这些设施负责收集实时气象、水文、地震等信息,为灾害监测提供基础数据。6.1.2空间监测技术空间监测技术主要依赖于遥感卫星、无人机等手段,对地表、大气、海洋等区域进行全方位监测,获取灾害发生前的征兆信息。6.1.3深部监测技术深部监测技术主要用于监测火山、岩溶、地下水位等深部灾害信息。主要包括地下地震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地热监测等。6.2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6.2.1预警信息处理预警信息处理包括数据收集、分析、评估和预警等级划分等环节。通过专业人员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6.2.2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发布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网络等渠道进行。根据预警等级,制定相应的发布程序和范围。6.2.3预警信息传播预警信息传播要求迅速、准确、广泛。各级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承担起预警信息传播的责任,保证预警信息覆盖到每一个可能受到影响的群众。6.3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6.3.1系统架构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预警发布等模块。系统具备高度集成、实时性强、稳定可靠等特点。6.3.2系统功能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具备以下功能: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评估、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接收与处理、应急响应与指挥调度等。6.3.3系统应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广泛应用于气象、地质、水利、地震等多个领域,为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提供决策依据和应急响应指导,有效降低灾害损失。第7章救援队伍与行动7.1救援队伍的组织与管理7.1.1救援队伍的构建救援队伍应按照专业化、模块化、标准化的原则进行构建。根据公共安全的实际需求,明确救援队伍的规模、专业构成和技能要求。7.1.2救援队伍的管理(1)建立健全救援队伍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救援行动的高效实施。(2)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与考核,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应急响应能力。(3)制定救援队伍的规章制度,保证队伍的纪律性和执行力。7.2救援行动的实施7.2.1救援行动的策划(1)根据类型和现场情况,制定具体的救援方案。(2)明确救援目标、任务分工、资源配置和行动步骤。7.2.2救援行动的启动(1)接到救援指令后,迅速启动救援行动。(2)通知相关救援队伍和部门,保证救援力量的及时到位。7.2.3救援行动的执行(1)按照救援方案,有序开展救援工作。(2)及时向上级报告救援进展,保证信息的畅通。(3)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救援合力。7.3救援行动的评估与改进7.3.1救援行动评估(1)救援行动结束后,组织相关人员对救援过程进行评估。(2)评估内容包括:救援方案的科学性、救援队伍的执行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等。7.3.2救援行动改进(1)根据评估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2)完善救援队伍的组织管理、培训考核和规章制度。(3)加强应急救援技术研发和装备更新,提高救援能力。7.3.3持续优化救援体系(1)建立健全救援队伍和行动的长效机制,保证公共安全。(2)定期组织救援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8章灾后恢复与重建8.1灾后恢复规划8.1.1恢复目标确定灾后恢复工作的短期与长期目标,明确恢复重点区域与关键领域。8.1.2恢复原则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原则。8.1.3恢复任务明确各部门职责,协同推进灾后恢复工作,包括基础设施修复、公共服务设施恢复、生态环境修复等。8.1.4恢复计划制定详细的恢复时间表、路线图和资源需求计划,保证灾后恢复工作有序进行。8.2灾后重建策略与措施8.2.1重建策略根据灾后损失评估,制定合理的重建策略,包括重建规模、重建标准、重建布局等。8.2.2重建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保证重建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保障。(2)优化重建项目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3)引入先进的重建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重建质量和效益。(4)强化重建过程中的监督与检查,保证重建工程质量。8.3灾后恢复与重建的评估8.3.1评估目的对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灾害应对提供参考。8.3.2评估内容(1)恢复与重建工作的进度与质量。(2)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3)各级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情况。(4)灾区群众满意度。8.3.3评估方法采用实地调查、资料分析、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8.3.4评估报告撰写评估报告,客观反映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的成效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第9章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法律法规9.1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国家公共安全、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法律保障。该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多个层次。9.1.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为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提供了法律依据。9.1.2法律我国法律层面关于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传染病防治法》等。9.1.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对法律的具体实施规定,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等。9.1.4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各部门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公安机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9.1.5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制定的规范性文件。9.1.6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是各级及其部门为实施法律法规制定的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文件。9.2主要法律法规解析9.2.1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的基本法律,明确了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环节的工作要求。9.2.2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法》规定了安全生产的基本制度和要求,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及其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等。9.2.3消防法《消防法》旨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