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九 单元学习小结 人民版选修1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九 单元学习小结 人民版选修1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九 单元学习小结 人民版选修1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九 单元学习小结 人民版选修1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九 单元学习小结 人民版选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学习小结1.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从国际上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发展资本主义,改革旧制度已是大势所趋。(2)从中国国内环境来看①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要求,这是戊戌变法的社会基础。②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④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已经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出了变法维新的呼声,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戊戌变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特点?(1)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2)内容: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文化),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3)范围: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民众,没有形成变革的合力。(4)推动: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5)过程: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以致过快夭折。(6)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7)作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3.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内容之间存在哪些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1)差异①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变革官制、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②光绪帝虽然在变法诏书中接受了维新派的许多主张,但对上述政治要害问题,却只字未提。(2)说明①从光绪帝这方面看:说明光绪帝并不是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也不是什么维新派皇帝,仍是封建皇帝。他之所以支持变法,一是在严重民族危机之下不甘心做“亡国之君”,希望通过变法巩固清朝统治,二是企图借变法之机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②从维新派这方面看:说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和妥协性。早在宣传维新思想之初,康有为就高举“托古改制”的大旗,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依据。后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而没有提“变官制、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1.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3.“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鲜明的主题之一,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十九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②其核心主张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的开始④使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5.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题号12345答案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作为中国维新派的著名领袖,康有为亲自编撰了《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法国革命记》等书,并在1898年陆续送呈光绪御览。材料二康有为写道:“臣读各国史,只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翁,暴骨如莽,奔走流离,散逃异国。城市为墟,而革变频仍,迄无安息,遂入洄渊,不知所极。”后来又在《法国革命史论》中写道:“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与法国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既不类,倡革命而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学呻矣。”——《中国近代史料选辑》(1)康有为编撰《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等书并送呈光绪帝的意图是什么?与其在材料二中阐发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2)康有为在材料二中引述的历史史实是否完全准确?请做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三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答案解析】强化训练1.D[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遭受西方侵略的情况即可回答。]2.A[本题为一道最佳选择题。四项都与题干有关,而梁启超作为维新思想的宣传家,发表文章,从根本上必然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3.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从“通晓中外政体”可知为维新派,从“士民公举产生”“议郎”可知模仿西方议会政治,通过这两点可知③④也是正确的。]4.C[本题全面考查学生对于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正确把握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5.B[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茫无可倚”尤其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倚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6.(1)阐述变法的重要性,推动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不矛盾。在他看来,法国革命造成长期流血斗争;而且中国不存在贵族压迫平民的社会现象,实行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是唯一正确的选择。(2)不准确。因为法国“革变频仍,迄无安息”之说明显夸大;而中国虽废除封建(分封制),但仍长期存在贵族压迫平民的现象(君主专制统治强化)。两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