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宾川县四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宾川县四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宾川县四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宾川县四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云南省宾川县四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宾川县四校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光照强度不同可以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2.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的液体。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发生过敏反应时,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液增多D.组织液是细胞代谢的重要场所3.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面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在乳酸菌发酵的初期,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助B.进入乳酸菌发酵的中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产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C.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D.进入发酵中期,泡菜坛内各种生物的抵抗力稳定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新物种形成,意味着该生物能以新方式利用环境条件5.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颅腔内的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位于脊柱椎管内,属于外周神经系统B.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一神经中枢可负责调控不同的生理功能C.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憨尿”,说明排尿活动可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脑部结构是小脑6.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图解正确的是()A.B.C.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阅读下列几则资料,回答相关问题。资料一:高原鼠兔是小型植食性动物,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和关键种。它们成群结队大肆啃食牧草,不仅给当地畜牧业造成损失,而且对高山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曾被视为草场退化的“元凶”。高原鼠兔的洞穴是用来躲避严寒的气候和逃避肉食动物的,也可以成为许多小型鸟类和蜥蜴赖以生存的巢穴。资料二:高原鼠兔占藏狐总食物来源的95%,藏狐能有效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因人类弃养的缘故,大量藏獒流落高原,其体型庞大、性格凶猛、食性广,经常咬死藏狐。资料三:为减少鼠兔对高原植被造成的破坏,当地人曾在青藏高原的广大区域投放或喷洒有毒物质。(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2)若调查青藏高原某区域藏狐的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只,则藏狐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只/公顷。藏狐的警惕性非常强,被捕捉过一次后再次被捕到的概率明显降低,那么这样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_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不变”)。(3)住在鼠兔洞穴中的小鸟发现附近有鹰、雕等猛禽时,就会立刻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以此为鼠兔示警。小鸟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_,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资料三提到的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属于_________,其缺点是污染环境,因此最好采用_________的方法来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8.(10分)我国新设立的河北雄安新区将依托白洋淀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蓝天绿水、生态宜居城市,其中白洋淀的水体富营养化的净化成为首要任务。有研究人员对白洋淀生态系统进行了如图所示的设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的能力。(2)污水流入湿地后,经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及_____,污染物最终被分解为无机物,这些物质又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3)下图表示流经白洋淀生态系统中罗纹鸭种群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b、c1、c2表示能量值(单位:kJ)。若被罗纹鸭摄入的能量为84kJ,其粪便中的能量为30kJ,某种鱼以罗纹鸭的粪便为食物,则该种鱼获得罗纹鸭的能量为_____kJ,其中图中b表示_____能量。(4)根据白洋淀能量流动特点合理地确定其载渔量,保证渔产品的持续高产,这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是_____。9.(10分)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的记录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1)从草丛到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______(填“提高”或“不变”或“降低”)。(2)该地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3)一般来讲,与草丛相比,常绿阔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4)在常绿阔叶林阶段,假设该生态系统中有一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树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5)如果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可能发展到____________阶段。(6)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0.(10分)应激是指各种紧张性刺激物(应激原)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应激时人体代谢明显加快,如大面积烧伤病人每日能量需求是正常人的2.5倍。下图表示人体在应激时部分物质代谢变化调节过程,图中↑表示过程加强,↓表示过程减弱。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示应激反应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应激过程中,激素A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__。激素B与糖皮质激素在血糖调节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2)交感神经细胞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之间交流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_____,这种分子必须经过____________的运输,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____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3)人体全身应激反应一般分为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警觉期是人体防御机制快速动员期,这一时期以途径④—⑤(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主,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警觉期使机体处于应战状态,但持续时间____________。(4)大面积烧伤时,应激反应可持续数周,临床上会发现病人出现创伤性糖尿病。试根据图示过程分析,创伤性糖尿病产生的主要机理:在应激状态下,____________。11.(15分)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2)流感病毒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B细胞的增殖分化通常需要两个刺激信号以及细胞因子的刺激,两个刺激信号分别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______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该不能与__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依据本实验结果,研究者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从免疫效果较好的康复者血清中提纯并纯化NA抗体,对其进行结构分析,获取相应的基因并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制备疫苗。(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详解】A、水平方向光照强度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故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B正确;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同动物要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要求不同,所以动物会随着植物的分层而分层,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下层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结构,C正确;D、群落不包括空气、水等无机成分,只包括其中的生物成分,D错误。故选D。2、D【解析】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详解】A、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A正确;B、组织液在与血浆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C、发生过敏反应时,会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而水肿,C正确;D、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重要场所,D错误。故选D。3、D【解析】在发酵初期,乳酸菌较少,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种内互助,泡菜坛内微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表现为种间斗争,A正确;进入乳酸菌发酵的中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产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B正确;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C正确;在发酵中期几乎都是乳酸菌,其他微生物的含量很少,而乳酸菌分泌的乳酸等物质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存,所以其他生物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D错误。4、C【解析】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1、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正确;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C、新物种的产生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C错误;D、新物种的形成经过了选择和隔离,选择过程是对环境的适应,新物种形成,意味着该生物能以新方式利用环境条件,D正确。故选C。5、C【解析】神经系统由中枢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组成。中枢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外周部分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它们组成外周神经系统。【详解】A、颅腔内的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错误;B、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一神经中枢可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错误;C、排尿反射为非条件反射,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可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脑部结构是大脑,D错误。故选C。6、C【解析】A、该选项中的图少了组织液指向血浆的箭头,多了由淋巴指向组织液的箭头,A错误;B、该选项的图中多了由淋巴指向组织液的箭头,B错误;C、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组织液,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同时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C正确;D、该选项中少了组织液指向血浆的箭头,D错误。故选C。【点睛】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同时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①.200②.偏大(3)①.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②.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4)①.化学防治②.生物防治【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叫做食物链。捕食链不包括分解者。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信息的载体为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物理因素,且通过物理过程传递。(2)化学信息:信息的载体为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3)行为信息:信息的载体为动物的特殊行为。【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食物链和食物网。【小问2详解】若调查青藏高原某区域藏狐的种群密度,研究者在1公顷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50只,其中有标记的有15只,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公式为: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故该种鼠的总数=60×50÷15=200(只),则该种群密度约为200只/公顷;藏狐的警惕性非常强,被捕捉过一次后再次被捕到的概率明显降低,估算中会导致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偏小,那么这样估算出来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小问3详解】小鸟扑扇翅膀并高声鸣叫,向鼠兔示警,该过程中小鸟传递的信息类型有行为信息(扑扇翅膀)和物理信息(鸣叫声);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小问4详解】资料三通过投放或喷洒有毒物质控制有害动物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其缺点是污染环境,因此最好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因为生物防治不会污染环境。【点睛】本题考察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准确记忆相关基础知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灵活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1)阳光等环境资源(2)微生物分解(3)①.0②.罗纹鸭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4)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2、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3、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a表示罗纹鸭同化的能量,c1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罗纹鸭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小问1详解】群落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小问2详解】污水流入湿地后,经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及微生物分解最终维持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小问3详解】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因此若某种鱼以罗纹鸭的粪便为食物,则该种鱼获得罗纹鸭的能量为0KJ;a表示罗纹鸭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1表示呼吸作用,所以图中b表示罗纹鸭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小问4详解】根据白洋淀能量流动特点合理地确定其载鱼量,保证渔产品的持续高产。这体现了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识记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传递效率,并能据此进行相关计算。9、(1)提高(2)群落中物种数日的多少(3)①.复杂②.常绿阔叶林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常绿阔叶林的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4)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5)草本植物(或稀蔬灌木)(6)①.变快②.未发生改变【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3.演替使群落的总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4.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顶极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小问1详解】从草丛到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垂直方向上变得更复杂,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小问2详解】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越大,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小问3详解】常绿阔叶林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常绿阔叶林的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因此常绿阔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草丛相比更为复杂。【小问4详解】食物链上的生物彼此之间有调节作用,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小问5详解】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由当地环境决定,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可能发展成草本植物(或稀蔬灌木)群落。【小问6详解】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说明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自然状态下也是演替为沙漠,因此演替方向未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10、(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2).增加(3).拮抗作用(4).神经递质(5).组织液(6).特异受体(7).这一调节途径中有神经参与,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速度快(8).短(9).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病人出现高血糖症状,形成糖尿【解析】据图分析可知:机体受应激原刺激后,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会升高,最终使蛋白质分解加快,脂肪转为糖的速率加快;同时脑干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肾上腺髓质,进而引发机体的一系列反应,此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反应迅速、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暂。【详解】(1)图示既有下丘脑和脑干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多种激素参与的调节,应激反应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应激过程中,激素A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结果为肝糖原分解加快,可判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为增加;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是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激素B(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激素B(胰岛素)与糖皮质激素在血糖调节中的关系是拮抗。(2)交感神经细胞与肾上腺髓质细胞(靶细胞)之间交流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这种分子必须经过组织液的运输,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3)警觉期以途径④—⑤神经调节(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主,主要是因为与体液调节相比,这一调节途径中有神经参与,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速度快,警觉期使机体处于应战状态,但持续时间短。(4)大面积烧伤时,应激反应可持续数周,临床上会发现病人出现创伤性糖尿病。据图分析,创伤性糖尿病产生的主要机理:在应激状态下,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病人出现高血糖症状,形成糖尿。【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关键是考生能明确各种激素的作用,熟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与区别,进而结合题图作答。11、(1)活细胞(宿主细胞)(2)①.记忆细胞②.浆③.抗原的直接刺激④.效应Th细胞(3)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当同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消灭病原体而免于得病(4)①.a、c、e②.D63③.流感病毒(5)①做好隔离防护措施,防止传染他人②及时去医院治疗,避免病情加重③多喝水,多休息【解析】1、体液免疫是指大多数病原体经抗原呈递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值分化大部分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细胞免疫基本过程:(1)一些病原体经过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辅助性T细胞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