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版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版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版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版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版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二人民教化事业的发展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化方针的变更。2.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化发展的成就,相识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3.“国运兴衰,系于教化”的深刻含义。必备学问·自主学习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化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化(一)社会主义教化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化制度:(1)背景:①新中国的成立;②人民政府的重视。(2)方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化。(3)措施:改造旧教化、旧学制,逐步建立新的教化管理制度。2.建立新的教化制度(1)教化方针。①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②毛泽东: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冲突的问题》中提出:使受教化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③刘少奇:提出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化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2)教化性质: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化的性质是为人民服务。(3)主要成就。①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化体系。②奠定了共和国教化持续发展的基础,培育了一大批新生骨干力气。(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化革命”1.主要表现:(1)上山下乡: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经毛泽东批示,全国掀起学问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教化革命”:各地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高校”,各级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3)高考制度废止:1970年各级高等学校起先招收工农兵学员,废止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2.影响:(1)“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化事业造成了极其严峻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2)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峻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二、教化事业的蓬勃发展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广阔教化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新生。2.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教化:(1)1977年,复原高考制度。建立起中小学老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2)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对”,即“教化要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成为新时期教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3)1995年,中共中心、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1980年以来,中国教化立法取得较大进展。3.主要成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化,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化、成人教化、高等教化发展快速。·易错点拨1.新中国建立人民教化,不是把旧教化完全否定,而是以老解放区教化阅历为基础,汲取了旧教化的有用阅历,同时借鉴苏联阅历而形成的。2.“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化革命”不具有进步意义,是失误。“教化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教学体制、学校领导体制、学生学制和招生制度等进行的一系列不科学的变更,是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化遭到严峻破坏的举措。·情境思索新中国头17年教化与旧中国教化发展的比较1965年学校数比旧中国最高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所1947年的1.1倍67.4万人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80993所1949年的14.1倍1432万人1946年的6.9倍小学1681000所1949年的4.9倍11626.9万人1946年的3.9倍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头17年教化发展怎样的状况。(历史说明)提示:新中国确立了教化方针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从小学到高校的比较完整的国民教化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化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育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气。·核心概念“三个面对”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发展。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分别从人的发展内容、人的发展空间和时间的适应性方面提出相应要求,为教化的发展供应了基本思路,为实施素养教化指明白方向。·图解识记现代中国的教化关键实力·素养探究主题一新中国的教化发展历程一、现代中国教化事业的发展历程1.初具规模: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教化事业在艰难中前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化体系。2.遭遇挫折:“大跃进”时期,“教化大跃进”的口号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化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化事业面临崩溃边缘。3.迎接挑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确立教化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三个面对”,深化教化改革,教化事业迎来春天。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化发展的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化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化服务对象发生变更,优先录用工农子女入学。(3)制定新的教化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化模式,充溢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化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化的目的是使受教化者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史料一“文化大革命”前17年,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化路途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在教化战线上,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大多数老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育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1971年《全国教化工作会议纪要》(1)史料一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其错误的本质是什么?(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提示:观点:基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化的功绩。本质:“左”倾错误发展,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衡量教化。史料二邓小平同志在教化领域提出一系列极具开拓性的改革思想,如“教化要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培育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邓小平同志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对,四有新人”的。又是基于怎样的前瞻基点,把教化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历史说明)提示: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绽开,迫切须要人才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基点:基于中国将来的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把教化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主题二“国运兴衰,系于教化”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化”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1)中国古代史上的汉代、唐代能成为当时的封建大帝国,与其对教化的重视、人才的培育有很大的关系。(2)中国近代,由于遭遇列强的入侵,造成了教化的落后,国家处于危难之中。(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化秩序被破坏,造成中国人才的断层,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其次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是典型的例子。其次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与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首先发展教化培育人才,为两国的崛起振兴奠定了基础。3.从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1)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合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加来说,教化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2)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这就要求必需坚决不移地依靠教化来完成。史料一党的十二大把教化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化为本”,十四大把教化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化改革不断向深层推动,教化事业得到新的发展。1995年,党中心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教化这一“百年大计”,我国政府实行了哪些重大举措?(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提示:复原高考,提出“三个面对”,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化;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化改革;加大教化投入等。史料二2001年,18项国家重点基础探讨项目中,高校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有8项。国家基础探讨重大项目前期探讨专项,高校担当了1/3。当时,“863安排”的250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来自高校的有120名。国家高校科技园发展到22家。(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形势,说明中国教化应实行怎样的发展战略。(历史说明)提示:科教兴国,开展素养教化。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2024·南京高二检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化的权利,各级各类教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广阔人民群众创建了各种受教化机会。该时期我国 ()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化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化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化事业【解析】选D。题干材料“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化的权利,各级各类教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广阔人民群众创建了各种受教化机会”说明新中国人民教化事业的建立,故选D。【补偿训练】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动身点可能是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解析】选A。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不同很简单看出简体字的优点在于好学好认,故A正确。2.(2024·安庆高二检测)某一小学老师任教生涯中,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这段时间应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 D.过渡时期【解析】选A。“停课闹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现象,是对中国教化事业的严峻破坏,故这种状况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A。【补偿训练】“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上述教化发展的指示最有可能出现在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选D。“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生活主题,教化提倡学工、学农、学军,故D正确。3.(2024·庆阳高二检测)从媒体公布的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总理的简历中了解到,他从合肥八中毕业后,参与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并被北京高校法律系录用。其时代背景是 ()A.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化工作B.政治路途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C.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D.思想界绽开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解析】选A。“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是1977年。B、C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D是在1978年,均解除。1977年邓小平复原工作后主抓教化工作,复原高考制度,故选A。【补偿训练】1977年,国家对教化工作进行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是 ()A.开展扫盲和识字教化B.复原高考制度C.制定《义务教化法》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解析】选B。1977年,复原高考制度,是国家对教化工作进行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B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展扫盲和识字教化,1986年制定《义务教化法》,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解除A、C、D。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在精神上进一步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化宗旨,提出了自由、同等、博爱的伦理道德观。1920年在该学制进行修改的过程中,教化部通令,凡国民学校都废止运用文言教材,代以现代语体文,至1922年停止运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材料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教化部长马叙伦在教化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化机构与学校作干脆的政治清理;其次,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化创建条件,加快培育工农出身的新型学问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化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化学理论与教化阅历。——以上材料均摘自叶澜《“新基础教化”论》(1)比较材料一、二内容,指出民国初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教化变革上的相像之处。(2)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化的主要特点。【解析】第(1)题可结合材料一中“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和材料二中“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化的稳态”得出都改革学制。第(2)题从材料二中“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化创建条件,加快培育工农出身的新型学问分子”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注意对工农群众的教化,依据材料二中“大力推行苏联教化学理论与教化阅历”得出借鉴苏联的模式。答案:(1)相像之处:改革学制,对教化进行政治清理,培育新政权须要的人才,注意教化平民化等。(2)特点:以工农为主要教化对象,加强扫盲教化,借鉴苏联模式等。【备选习题】1.(2024·沈阳高二检测)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化方针。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化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气发展和改进高等教化。中小学教化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 ()A.扫盲教化已经基本完成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须要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D.教化政策完全效仿苏联【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化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气发展和改进高等教化’”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须要,故选B。2.“人民政府……供应方针政策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