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押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押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押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押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押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犯罪学(一)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

1、“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托皮纳尔】在1879年出版的【《人类学》】一书中提出的。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

加罗法洛】于1885年出版了著作【《犯罪学》】成为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学术著作。P1

2、狭义犯罪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犯罪发生的原因】,因此也被称为【犯罪原因学或犯罪解释学】。P2

3、广义的犯罪学包含的内容:P2

4、犯罪学的学科性质:P14-16

(1)【犯罪学属于“正题法则”的学科】;由犯罪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体现出的学科性质。

(2)【犯罪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当代犯罪学提出犯罪的多原因论,从众多学科中汲取营养,反映出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5、刑事政策学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我们【并不否认】刑事政策学的独立性,犯罪学和刑事政策学联系与区别:P22-23

(1)二者研究的对象:【犯罪的概念是一致的】。

(2)【犯罪学对犯罪的认识】是刑事政策学研究的基础。

(3)从预防犯罪对策的角度来看,【犯罪学研究内容较刑事政策学广泛】。

6、【中世纪时期的犯罪研究】:这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犯罪研究及理论观点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将犯罪原因归结为人的与生俱

来的、源自于人类祖先的、被称为【原罪的恶的意志】。P28

7、在关于犯罪的认识上,科学社会主义者认为,作为社会差别及社会矛盾的产物之一的犯罪现象,也无疑根源于【私有制】。P29

8、刑事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贝卡利亚、英国的边沁、德国的保罗•费尔巴哈】等。P31-41

(1)贝卡利亚,1764年其出版的传世名著【《论犯罪与刑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系统阐述犯罪与刑罚问题的专著,被

誉为【刑法学】的圣经。其犯罪学思想的主要体现:①犯罪原因论。贝卡利亚的犯罪原因观可归结为【“自由意志”】说。②刑罚理

论。确立了为现代刑法所遵循的三大原则的基本框架,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原则】;并分析了有效刑罚的

基本特征。③犯罪预防论:【制定明晰的法律并公之于众;完善刑事司法;奖励美德;改善教育(预防犯罪的最可靠但也最困难的手

段)】。

(2)边沁学说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

(3)保罗•费尔巴哈对犯罪学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其【心理强制说上】。

9、实证犯罪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发表,到【菲利的《犯罪社会学》】及【加罗法洛的《犯罪学》】

的出版,标志着犯罪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P42-54

(1)龙勃罗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观点,成为犯罪人类学派(或犯罪【生物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犯罪学

的鼻祖”。

(2)菲利的犯罪学理论包括:①犯罪原因论,提出了著名的【“犯罪三原因”:一是人类学因素,二是自然地理因素;三是社会因素】;

②【“犯罪饱和”】论;③犯罪人类型论,天生犯罪人,又被菲利称为【“本能性的犯罪人”】;④犯罪对策论:刑罚理论和犯罪预

防论。

(3)加罗法洛赞成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论”,提出了【“自然犯罪”】的概念。其以犯罪者有无【同情心和正义感】为标准,

将犯罪人划分为四类。

2

10、犯罪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龙勃罗梭、格林、胡顿】。犯罪社会学派:一般的观点是将【菲利】视为犯罪社会学派的创建者,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斯特、塔尔德】等。李斯特将犯罪原因归结为【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两类,这个观点被后人称为【“犯

罪原因二元论”】,【“模仿规律”】理论是塔尔德学说的核心之一。P57-59

11、先秦各派在各自的立场上提出了的关于犯罪的观点:P62-64

(1)【法家】认为:发展经济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富国富民预防犯罪之道。而欲有效治理犯罪,应严刑峻法;代表人物【商鞅】明确

指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2)【墨家】认为:犯罪是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3)【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强调用道德礼仪教育人民,预防犯罪。

12、犯罪学研究方法体系的三个层次:P70-71

(1)【方法论】: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一般包括四种类型,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3)【具体方法和技术】: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13、18世纪古典学派的研究代表着【思辨研究】的成果;19世纪中后期的实证学派的研究开创了【犯罪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时代】;进

入20世纪后,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兴起,开始出现了【反实证主义研究】。P72-74

14、【思辨研究】是人们用自觉进行辩证思维的逻辑手段。思辨方法一般主要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建立科学理论体系】,思辨方法主

要有【演绎、溯因、分析、比较】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演绎】方法。P74-75

15、【定量研究】也称量化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

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典型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实验、测量、问卷调查、数据比较】等。P75-76

16、【定性研究】也称质化研究,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

种方法或角度。典型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分类法、事实归纳法、实施比较法】等。P76

17、【描述性研究】又称发现式研究,通过科学方法发现并叙述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和具体状况。一般采用【问卷、访谈记忆、随机

抽样】等具体方法。P78

18、【探索性研究】主要是在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大致印象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对象与其他现象的关系,探究问题的实质。

P78

19、在美国,犯罪被害者的调查有许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犯罪调查方法最复杂的一种是【全国犯罪调查】。它采用【多段取样法】。

P80

20、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步骤:【选题;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五个环节。其中研究设计

阶段包括【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P81-82

21、通过【调查研究】来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种:【自填问卷法和结构访问法】。P85

22、【实验研究】是指在研究者的精心设计和高度控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

具体的社会背景下的实验】。P85-86

23、【文献研究】是对第二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文献分析按文献资料的形式可分【内容分析和二次分析】。【二次分析法】是犯罪

学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P86

24、实地研究主要包括【个案研究、观察法(局外观察法和参与观察)、非结构访谈】等。使用【个案研究】的关键在于所选择对象

的典型性。P86

25、社会学将【社会的运行、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目的是【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学认为犯罪

行为是指【违反社会规范并损害社会秩序,应当受到规范处罚的行为】。P89-90

26、【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及应受刑罚处罚性】,同时这三个特征的行为才被刑法学认定为犯罪行为。P92

27、【社会学之犯罪行为】概念内容范围更广。犯罪学研究犯罪行为的目的是【对社会危害性最严重的行为防控】。P93-94

28、【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是犯罪的法律概念,在法学领域,对犯罪的定义要以法律的规定为准,目的是【准确地定罪量刑】。P95

29、刑法学对犯罪行为的分类标准:【(1)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客体,(2)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P96

30、【暴力犯罪】是强调犯罪手段的一种犯罪行为类型,其主要特征是【行为人对受害者使用武力或使用武力威胁】。P97

31、【财产犯罪】是指那些以非法占有、挪用或者毁坏公私财物为目的的犯罪行为。其所强调的特征是【以公私财物为目标,以财产

权益的损害为结果】。P99

32、【性犯罪】是一种与性有关的犯罪行为类型。其特征主要是【“与性有关”】,其含义有二:一是此类犯罪行为的实施主要是为

3

满足行为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性欲需要,二是违背受害人意愿并对受害人实施性侵害。P100

33、【经济犯罪】在我国主要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破坏经济运行秩序的犯罪行为。P101

34、【无被害人犯罪】是以行为各方自愿同意或都积极参与为特征的犯罪行为类型。典型的无被害人犯罪包括【安乐死、卖淫、吸食

毒品及药物滥用、赌博、销售和阅读色情作品】等行为,还有些国家将【同性恋、堕胎、高利贷、流浪、公开酗酒】等行为视为无被

害人犯罪。P103

35、犯罪人的特征:P106-111

(1)犯罪人的社会学特征:【性别特征;年龄特征;职业特征;社会地位特征;家庭情况特征;居住区域特征;人际关系特征】。

(2)犯罪人的心理学特征:【需要特征;人生观特征;认知能力特征;情感反应特征;意志特征】。

36、在我国,【18岁以下】的犯罪人被称为未成年犯罪人,我国对于未成年犯罪人一贯坚持【挽救】的方针。P111-112

37、青年犯罪人,是指年龄在成年线以上【35岁以下】的成年犯罪人;壮年犯罪人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上60岁以下】的成年犯罪人;

老年犯罪人,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犯罪人。P112

38、以【反社会程度】标准,可将犯罪人依次分为【初犯、偶犯、累犯、惯犯、职业犯】。P113

39、以【组织形式】为标准,可将犯罪人分为【个人犯罪人、犯罪团伙、犯罪集团化和黑社会】。P115

40、以【个人的需要或动机类型】为标准,可将犯罪人分为【复仇型犯罪人、贪利型犯罪人、淫欲型犯罪人、游戏型犯罪人和其他需

要类型】的犯罪人。P117

41、以实施犯罪行为时的【情绪状态】为标准,可将犯罪人分为【预谋犯罪人和激情犯罪人】。P118

42、以实施犯罪行为时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为标准,可将犯罪人分为【常态犯罪人和病态犯罪人】。P119

43、【家庭环境】对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二是对【个体生活】

产生的直接影响。可能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结构不完整或存在缺陷,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家庭关系紧张,

家庭成员中有不良行为榜样】等。P120

44、犯罪现象的内容,主要包括:【犯罪状况,犯罪特点,犯罪规律】。P125

45、犯罪现象的特性:P126-129

(1)【阶级性】

(2)【历史性】,表现在它的【阶级性、相对性和暂时性】上。

(3)【社会性及社会危害性】,犯罪现象的产生、变化的原因、条件、犯罪危害都体现着【社会性】。犯罪现象的社会危害性是指【它

既危害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也同样危害公共利益】。

(4)【法律性】,按照近代罪刑法定主义者来看,法律性是犯罪的首要特性。

(5)【文化性】。

(6)【时间性】。【犯罪在年度内的时间变化】:我国刑事发案年度内的走向是:1月份高,2月低,3至8月逐渐升高,9至12月

的犯罪统计,也显示出了较高的水平;【犯罪在时辰上的变化】:盗窃案、杀人案、强奸案、抢劫案发生在夜间(前半夜)的相对较

多,这些犯罪通常被称作【“夜间犯罪”】。【伤害、诈骗等案件】多发生在白天。

(7)【空间性】,是指犯罪在不同空间表现出不同分布的规律性特征。

46、【犯罪数量与犯罪率】是反映犯罪水平与犯罪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犯罪数量即【犯罪数】,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合;

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犯罪案件数,二是犯罪人数】。犯罪学中一般多用【发案数】。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

之比。犯罪率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指年度内【刑事案件数与年均总人口数】之比即【发案率】,一般以【万分比】表示,这是在犯罪

学研究中常常使用的指标。二是按照犯罪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P133

47、【暗数】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它又分为绝对暗数与相对暗数。【绝对暗数】,

是指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犯罪数。【相对暗数】,是指已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以统计的犯罪数。【阿道

夫•雅克•凯特莱】提出了“恒比定律”。P133-134

48、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均以【警察部门】为主。一般使用的【“犯罪数量”】实为警方统计的接报案数量。P136

49、【1950年】就出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刑事犯罪高峰期】。P136

50、1959年至1961年犯罪现象的状况与特点,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

【第二个刑事犯罪高峰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犯罪案件数量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犯罪类型多是侵财犯罪;主体以

新滋生的犯罪分子为主体;流窜犯罪增多】。P139

51、犯罪被害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犯罪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或潜在承受者。【狭义被害人】,

4

仅指刑事被害人。犯罪学中的被害人是指【广义被害人】。P163

52、对犯罪被害人概念的理解:P163-165

(1)本概念中的犯罪是指【犯罪学中的犯罪】;

(2)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损失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3)被害人既可能是【已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者】,也可能是【尚未遭受犯罪行为侵害,但具备被害性者】;

(4)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

53、犯罪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门德尔松】。P166

54、本书将犯罪被害人分为八大类:P167-172

(1)根据被害人【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有无责任】,可以将其分为【无责性被害人与有责性被害人】。

(2)根据被害人【是否已遭受侵害或承担了被害后果】,可以将其划分为【既然被害人和潜在被害人】。

(3)根据被害人【是否具备被害性】,可以将其划分为【机会性被害人和状态性被害人】。

(4)根据被害人【是否是犯罪行为和被害后果的直接承受者】,可以将被害人分为【直接被害人和间接被害人】。

(5)根据被害人的【人格特征】,可以将被害人划分为【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暴躁型被害人、怯懦型被害

人、贪婪型被害人、纵欲型被害人、孤独型被害人、抑郁型被害人】。

(6)根据被害人的【人生经历、生活方式、职业的特殊性】,可以将被害人划分为【挫折型被害人、流动型被害人和职业型被害人】。

(7)根据被害人的【生理特征】,可以将被害人作如下的划分:

①依据年龄的不同,被害人分为【未成年被害人、青年被害人、壮年被害人和老年被害人】。

②依据性别的不同,被害人分为【男性被害人、女性被害人】。

③依据身体、智力状况,被害人分为【身体残疾的被害人、智能低下的被害人、精神不健全的被害人】。

(8)根据【犯罪类型】,可以将被害人划分为【侵财犯罪的被害人、侵犯人身犯罪的被害人、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的被害人】等

类别。

55、在被害现象中,有的被害人存在着多次反复被害的情形,其中,如果被害人遭受同样或类似犯罪侵害的,是【重复被害现象】;

如果被害人遭受不同性质犯罪侵害的,是【多次被害现象】。重复被害现象在世界各国有一致性的表现:其最集中的重复被害对象是

【妇女】。P186

56、最先提出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关系的学者是德国的【汉斯·冯·亨悌】。P187

57、被害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以色列学者、被害人学的创始人之一【本杰明•门德尔松】首先提出来的。【被害性】是从被害人的角度

表示导致犯罪发生的因素的总称谓。P198

58、【生活方式暴露理论】是美国犯罪学家【迈克尔•亨德兰,迈克尔•戈特弗雷德森和詹姆斯•加罗法洛】在三人合著的《个体犯罪的

被害人——对一个个体被害理论的实证研究》一书中提出并予以阐述的。生活方式暴露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生活方式】。P199

59、日常活动理论的研究视角同样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该理论是由美国犯罪学家【劳伦斯•科恩和马库斯•费尔森】于1979年提

出,提出的目的在于【说明二战后美国犯罪率的变化】。P202

60、英国犯罪学家【理帕克斯•査德斯】创立了【个人被害性理论】。P203

61、【被害人化理论】是由日本著名刑事法学家【宫泽浩一】提出的。【被害人化】是指个体、法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继而被害后

果不断恶化的过程。他将该过程划分为【第一次被害人化、第二次被害人化和第三次被害人化】三个阶段。P205

62、【犯罪生物学理论】是对有关犯罪人的生物学特征与其犯罪行为关系的理论学说的总称。起源于【古相术及人的身体形态与犯罪

研究】。P218

63、犯罪心理学具体研究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三点展开:【一是人为什么会实施暴力和攻击行为;二是是否有所谓的犯罪人格;三是

幼儿时期的经历是否会影响成年时期的犯罪行为】。包括的理论有:【心理分析理论(提出者是弗洛伊德)、情绪冲突论、挫折—攻

击理论、道德发展论、人格障碍理论(主要探讨犯罪与精神病态的关系问题)】。P224-231

64、【犯罪社会学】是指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学说及理论观点的总称,其核心是【解释犯罪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理论包括:P233-244

(1)【失范理论】,提出者是【迪尔凯姆】。【默顿】根据迪尔凯姆的理论,提出了【“紧张理论”】。

(2)【社会控制理论】,是指用社会控制的强弱来解释犯罪行为产生原因的一组理论。①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论】,主要研究【城市

中的犯罪和少年犯罪】。②【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赫希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

(3)【学习理论】。①塔尔德及其【模仿理论】;②萨瑟兰及其【差别交往理论】;③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现代社会,青

5

少年行为模仿的主要对象:【家庭成员;亚文化群及其成员;大众传媒】。

(4)【文化冲突理论】。①塞林的【文化冲突论】,犯罪的文化冲突理论首先由塞林提出;②沃尔夫冈和费拉柯蒂的【暴力亚文化理

论】,暴力是学会的,而且是在一种亚文化中代代相传的。

(5)【标定理论】又译称标签理论,它并不强调研究犯罪行为本身,而是着重调查那些被称之为犯罪行为或犯罪的人是如何被认定为

犯罪的。

65、从广义角度来说,犯罪的刑事对策包括【刑事惩罚对策与防控犯罪有关的犯罪社会预防对策】。从狭义角度来说,【犯罪的刑事

对策】仅指犯罪的刑事惩罚对策。P254

66、我国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还包括【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特殊预防,是指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一般预防,是指预防【尚

未犯罪】的人实施犯罪。P266-267

67、保安处分大致可分为【对人的保安处分和对财产的保安处分】。对人的保安处分又分为【监禁性处分和非监禁性处分】两种。监

禁性处分主要有:【保安监置监护隔离、收容矫正、强制劳作、少年保护等】。非监禁性处分有:【保护观察、更生保护、限制居住、

禁止从业、驱逐出境、禁止出入一定的场所】。对财产的保安处分主要有:【没收物品、善行保证】等。P280-281

68、保安处分的适用对象:【无责任能力和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特殊危险者(主要包括累犯、常习犯和常业犯)、刑罚不适用

者、未成年人】。P283-284

69、宽严相济的“宽”,表现为:【非犯罪化、非监禁化、非司法化】;“严”,是指【严格、严厉和严肃】;“济”有以下三层含

义:【救济、协调、结合】。P290-292

70、刑事执行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执行刑罚的种类有:【死刑执行政策、监禁刑执行政策、非监禁刑执行政策】。P293

71、罪犯矫正的原则包括:P314-318

(1)【人道化原则】,体现为:【刑罚目的人道化、刑罚过程的人道化、罪犯处遇人道化】。

(2)【个别化原则】,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较准确而详尽地指出了实行罪犯评估和处遇个别化的内容和措施。

(3)【教育化原则】,教育刑理论脱胎于德国犯罪学家【李斯特】所主张的教育刑,

(4)【社会化原则】,行刑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监狱向社会开放,广泛接受社会因素的介入;社会成为一些罪犯矫正的场所】。

72、目前我国罪犯矫正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管理矫正、教育矫正、劳动矫正和心理矫治】。P327

73、犯罪预防应坚持下列七项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科学决策原则、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法制化与规范化原则、

预防为主原则、人权保障原则】。P342

74、犯罪预防的分类:P345-348

(1)依据犯罪发生的阶段划分,可分为【犯罪前预防、犯罪中预防和犯罪后预防】;

(2)依据犯罪预防的所保护、针对的对象地位重要程度和犯罪预防的作用划分,可分为【一般预防、重点预防和特殊预防】。一般预

防作用对象是【普通的社会成员】。

(3)依据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与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人防、物防、技防】。

(4)依据犯罪预防的方法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保护性预防、疏导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惩戒性预防和改造性预防】。保

护性预防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指【青少年群体】。

75、实证学派的犯罪预防理论:【社会防卫论(实证学派的核心理论)、刑罚的个别化、刑罚的替代性措施(菲利提出来的)、最好

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代表人物菲利和李斯特)】。P356-358

76、【三级犯罪预防理论】是美国犯罪学学者史蒂文•拉布提出的。第一层次预防鉴别犯罪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采取的

方法包括【环境设计、邻里照看、一般威慑、私人保安和就预防犯罪进行的教育】。第二层次的预防的重点是对【已经表现出犯罪征

兆的人】进行鉴别并采取预防其犯罪的措施。第三层次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已然犯罪人】,预防他们重新犯罪。P358-359

7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国实施的犯罪预防体系,是中国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P372

7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特定内容,主要包括【“打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防范”(治

本手段)、“教育”(战略性措施)、“管理”(加强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改

造”(特殊预防措施)】六个方面的工作。P379-382

二、名词解释题

1、犯罪学:就是研究被称为犯罪的现象的科学。P1

2、狭义的犯罪学:是指探索犯罪发生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P2

6

3、广义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及犯罪预防和控制的学科。P4

4、犯罪原因:是指增加犯罪发生概率的各种事物或现象。P8

5、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

原则、措施及其体系。犯罪对策包括犯罪的预防和控制。P8-9

6、菲利:意大利著名的刑法学家、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实证派犯罪学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否认古典学派的“自由意志论”,提出了

著名的“犯罪三原因论”,是犯罪学的创始人之一。P50

7、天生犯罪人:是指龙勃罗梭等提出的在生理上及精神上具有多种人类异常的退化特征的犯罪人,这些退化现象是隔代遗传的结果。

P46

8、研究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或课题研究的计划、手段和过程的总称,是研究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程序的统一体。P69

9、犯罪测量:是指为把握犯罪现状、结构和变化趋势而采取的借助专门的方法和手段对犯罪现象量化调查和分析的方法。P79

10、犯罪统计:是一种定期地、有计划地收集、比较、汇编(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公开发表)关于犯罪的数字材料的活动,其内容主要

包括特定时期内、特定地区里的犯罪行为、犯罪人、犯罪被害人以及刑事司法系统做出的反应等情况。P79

11、调查研究:简称调查,是指采用自填式问卷或者结构式问卷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整体的样本中收集

资料,并通过资料分析来认识犯罪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P85

12、除罪化的犯罪行为:是指一直以来被当做犯罪而今通过刑法的修正不再以犯罪论处的行为。P95

13、毒品犯罪:在我国,毒品犯罪是指那些违反毒品管理法规,非法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非法持有毒品、非法种植毒品原

植物及与此直接有关的破坏国家禁毒活动,危害公民健康,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P102

14、恐怖主义犯罪:是指犯罪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

政治目的的行为。P104

15、惯犯:是指故意地、多次地实施同种犯罪行为,实际上是一个人犯了多个同种罪行。P114

16、具体生活环境:是指个人直接接触并与个人的生活关系较密切的那部分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P119

17、犯罪现象:是社会现象中的一种,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它是犯罪

学研究的最基本范畴之一。P124

18、犯罪特点:是指犯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犯罪和犯罪人的特殊性或共性。P125

19、犯罪规律: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犯罪变化发展的一般趋势或必然趋势,也就是指犯罪的流量、流向的一般运动过程。P125

20、犯罪明数:犯罪数量统计一般是犯罪的明数,明数即官方统计,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P133

21、无责性被害人:是指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道义责任的被害者,又称“非参与性被害人”“无过错被害人”“无辜的

被害人”“纯粹的被害人”“理想的被害人”“典型的被害人”。P168

22、直接被害人:又称为首要被害人,是犯罪行为及其危害后果的直接承受者。P170

23、间接被害人:又称为次要被害人,是指尽管没有直接受到犯罪行为的伤害,但同样会遭受具体的情感痛苦和经济损失的人。P170

24、犯罪被害现象: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被害人、被害事件所表现出来的、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的总和、概括与抽象。

P176

25、犯罪被害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是指犯罪被害人的人口统计变量的表现。这些人口统计变量一般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

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犯罪被害人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总结是为了确定重点被害人群、分析被害性,以提出针对性的预防

对策。P176

26、被害后果:是指被害人由于犯罪行为所遭受的损失和引发的反应。P180

27、被害人的精神损害:是指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精神利益损失,精神利益包括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

以及心理健康权。P181

28、创伤后应激性障碍(PTSD):是一种对超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的反复回忆而引起临床表现害怕、无助、恐惧感的精神障碍,伴有

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行为。P182

29、共同被害:是指因同一犯罪使范围广泛的不特定的被害人遭受侵害的现象。P185

30、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是指被害人与犯罪人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使犯罪得以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P188

31、犯罪的刑事惩罚对策:是指国家机关运用刑事法律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一切手段、方法和措施。P254

32、犯罪的社会预防对策:就是指国家/执政党或社会为减少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而制定的一系列防控犯罪的公共对策和社会对策。

P254

7

33、刑事立法对策:是指在刑事立法领域发挥作用的刑事对策,主要指刑罚对策。犯罪的刑事立法对策是通过国家的刑事立法活动来

实现的。P256

34、刑罚:国家为了防止犯罪行为的侵犯,由人民法院根据刑法规定,对犯罪人适用的建立在剥夺性痛苦基础上的最严厉的强制措施。

P265

35、保安处分:是指以特殊预防为目的,以人身危险性为适用基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特定人所采用的,以矫正、感化、医疗等方法,

改善适用对象,预防犯罪的特殊措施。P280

36、刑事司法对策(广义):是指在刑事司法领域发挥作用的刑事对策,主要包括刑事侦查对策、刑事起诉对策和刑事审判对策三部

分。P284

37、罪犯矫正:是指纠正或改变罪犯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缺陷,通过监禁隔离、教育感化、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培训等措施,使

罪犯逐步适应社会生活而进行的活动。P298

38、社区矫正:是将罪犯放在社区内,遵循社会管理规律,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使其尽

快融入社会,从而降低重新犯罪率,促进社会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P298

39、激励矫正:是指罪犯服刑期间可能获得某种待遇或奖励,并实行刑期折抵奖励的矫正方法。P321

40、教育矫正: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罪犯认罪悔罪,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使其成为守法公民的过程。P322

41、犯罪预防:是指为消除各种犯罪原因和条件,动用一切社会力量而采取的防止和减少犯罪发生的综合防治措施。P335-336

42、人防:是指犯罪预防主体组织人力、发动群众为预防犯罪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建立治安巡逻队等。P347

43、技防:是利用技术设施预防犯罪发生的一种手段,如运用光学、声学、化学、电子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设计预防犯罪的设施,

加以装备,预防犯罪。P348

44、犯罪预防体系:是指参与犯罪预防的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各种举措围绕着犯罪预防和控制这个共同目标而构成的有机联系、协

调运行的工作体系。P350

45、情境犯罪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式,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

过减少犯罪之机会而预防犯罪。P361

三、简答题+论述题

1、试论述犯罪学的三大研究对象在犯罪学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P6-9

答:(1)犯罪学的三大研究对象是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

(2)三大研究对象在犯罪学中的地位分别是:

①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和主干;

③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

(3)三大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①犯罪现象是深入研究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的基础;

②只有科学地研究犯罪原因,才能更深入地认识犯罪现象,并制定出有效的犯罪对策及其体系。

2、简述犯罪学的研究意义。P9-13

答:(1)认识犯罪;

(2)指导刑事政策;

(3)促进刑事司法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4)推动犯罪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3、试论述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与联系。P19-21

答:区别:(1)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研究目的不同,犯罪学的研究目的是预防犯罪,刑法学的研究目的是正确制定和适用刑法。

(2)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犯罪现象及发生规律,犯罪生成原因,犯罪防治对策,刑法学的研

究对象是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3)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研究方法不同,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多为事实分析和实证研究法,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多为规范分析和逻辑推理。

联系:(1)犯罪学研究为刑事科学研究提供素材与经验性证据。

(2)刑法学研究为犯罪学研究明确重点。

8

4、简述犯罪学与心理学的关系。P24-25

答:(1)联系:犯罪学与心理学都研究犯罪行为。

(2)区别:①犯罪学研究范围较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广,不仅包括犯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而且研究犯罪行为形成的社会原因。

②犯罪学在从全面的角度解释犯罪行为的同时,也从最全面的视角来发展预防和治理犯罪的措施。

③犯罪学除研究具体的犯罪行为外,还研究具体犯罪行为的整体犯罪现象。

5、论述刑事古典学派的犯罪学思想。P40-42

答:(1)意志自由论。古典犯罪学派主张犯罪是人基于自由意志而理性选择的结果。

(2)行为中心论。古典学派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客观主义立场,也就是说,由于人们都有同等的意志自由,人们的主客观条件

是完全平等一致的,因而判处刑罚必须以客观表现出来的犯罪行为作为标准。

(3)报应刑论。每个犯罪人都应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责,也应当承受刑罚的报应。

(4)犯罪预防论。古典学派主张通过实施刑罚,对犯罪人进行报应,实现犯罪预防的目的。

6、简述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思想。P45-47

答:(1)天生犯罪人论。该主张认为: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其生物特征决定了他们出生时起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

及行为特征。

(2)犯罪原因论。该主张偏重于用生物决定论来指导犯罪原因研究当然,其中也不排斥先天遗传、自然气候、社会因素对个人犯罪行

为发生的影响。

(3)犯罪人类型论。该主张将犯罪人分为天生犯罪人、有犯罪倾向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激情犯罪人和机会犯罪人五个类型。

(4)犯罪对策论。该主张包括对天生犯罪人实施的社会防卫论、对犯罪人的鉴定和识别、对刑罚制度的改革建议等内容。

7、简述实证派犯罪学与古典犯罪学派在关于犯罪的研究和理论观点上的区别。P56-57

答:(1)研究方法的区别。古典学派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犯罪研究,实证派犯罪学则采用实证(经验)的方法和归纳的方法。

(2)犯罪原因理论的区别。古典学派注重研究犯罪行为,主张“自由意志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犯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实证派犯罪

学重视研究犯罪人,认为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非受其“自由意志”决定,而是受其自身的或其所在环境的因素所左右。

(3)犯罪对策理论的区别。古典学派将刑罚视为最重要的犯罪对策,实证派犯罪学则认为,刑罚只是诸多犯罪对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在预防犯罪的方面,社会的、科学的预防及矫正措施更能保证社会不受犯罪的侵害。

8、简述20世纪之后的现代西方犯罪学研究呈现的特点。P60-62

答:(1)犯罪学研究呈现出学派众多、理论多元的景象。

(2)犯罪社会学理论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主流。

(3)犯罪预防理论得到更多研究。

(4)青少年犯罪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5)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拓展了犯罪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6)犯罪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日益密切

9、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犯罪形式与犯罪学研究的主要特点。P66-68

答:(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论研究犯罪问题。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和丰富社会主义犯罪学理论。

(3)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犯罪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4)广泛开展了犯罪学理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5)及时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为预防和治理犯罪服务。

(6)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得以进一步改进。

10、简述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P77

答:(一)定量研究方法

优点:(1)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更加准确的认识。

(2)能够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关系的精确分析。

(3)能够对大量的对象进行研究。

局限性:(1)不能对事物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甚至有一些人认为,这类方法只能用来研究一些表面的、肤浅的现象,而无法探

索事物的本质特征。

9

(2)容易忽略研究对象深层次的动机等心理因素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3)很难用来研究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关系或者十分独特的对象。

(二)定性研究方法

优点:(1)能够比较深入、比较全面地认识研究对象,有助于探讨事物的本质特征。

(2)能够用来研究内在的心理问题和其他社会互动过程。

(3)可以用来研究十分复杂的犯罪现象和犯罪问题。

局限性:

(1)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够精确。

(2)研究结论的基础不够广泛,往往根据典型的或者少量的个案资料得出结论。

(3)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即因人而异,所以,对研究者自身素质的依赖性大。

(4)研究结论缺乏客观性,难以进行重复检验。

11、简述探索性研究的主要目的。P78

答:(1)探索和形成关于研究课题的假设。

(2)发展可用于更为周密的研究的方法。

(3)探讨开展更为周密的研究的可能性。

12、简述学校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P121

答:(1)学校中的不良人际关系;

(2)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

(3)学校教育出现了教育不当或失误;

(4)因制度和政策的因素导致学生辍学而流失于社会。

13、简述社区环境对犯罪行为产生的影响。P121-122

答:(1)社区文化的影响。

(2)社区内人际关系的影响。

(3)社会环境的影响。

14、简述犯罪现象的历史性。P126-127

答:(1)犯罪的产生、发展与阶级的产生、发展密切相连。

(2)从犯罪的界定看,在特定的刑法规范中,将什么样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往往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3)从犯罪的发展变化看,随着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于犯罪的界定,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15、简述形成犯罪暗数的原因。P135

答:(1)有的是被害人担心个人名誉、利益受到损害;

(2)有的是因作案人是被害人的亲戚、朋友,被害人碍于情面;

(3)有的是被害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害;

(4)有的是犯罪发生后没有被任何人发现;

(5)还有的是警察部门效率不高,统计不准,对轻罪重视不够,以及警察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对犯罪数量有意截留等。

16、简述犯罪数量统计“漏斗效应”的主要内容。P135-136

答:(1)在犯罪数量统计中,存在着警察、检察院、法院三个职能部门不同的统计数量,各部门统计的数量呈现着依次递减的现象,

即“漏斗效应”。

(2)警方统计的发案数量即实际接报的案件数量。

(3)检察院统计的起诉数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检察机关依法决定向审判机关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数。

(4)法院统计的判决数是法院最终判决定为罪犯的人数。

17、简述改革开放以后犯罪现象的主要规律。P149-154

答:(1)犯罪数量持续增长;

(2)犯罪结构比以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3)犯罪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单一的自然人主体变为自然人与法人主体并存;

(4)犯罪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手段突出;

10

(5)犯罪现象的地理格局初步形成,向东南倾斜、向城市偏移、城镇犯罪严重。

18、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现象增长的主要因素。P155-161

答:(1)社会政治因素,包括社会转型;政治体制弊端;政策失误。

(2)经济因素,包括新旧体制转化中的真空和漏洞;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及犯罪诱因增多;“权贵资本主义”的形成与中国社会的“结

构性紧张”。

(3)文化因素与教育因素,包括文化市场管理失范;学校及家庭教育问题。

(4)个人因素,包括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激烈冲突,心理制约因素缺失;价值观蜕变。

19、简述如何理解犯罪被害人概念中的“承受者”。P165-166

答:(1)从承受者的性质而言。既可能是自然人、法人,也可能是国家。

(2)关于无被害人之犯罪问题。无被害人犯罪的研究核心是:是否应当将该类犯罪除罪化,其被害人是抽象的国家。

(3)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或间接承受者。

20、简述既然被害人与潜在被害人的区别。P169-170

答:(1)根据被害人是否已遭受侵害或承担了被害后果,划分为既然被害人和潜在被害人。

(2)这一划分是为了区别两类被害人的预防措施。

(3)既然被害人主要是通过公正的裁判、恰当合理的赔偿、补偿和援助,降低被害后果,避免被害人的恶性转化和重复、多次被害。

(4)对于潜在被害人则是改变、防范其被害性,减少和避免被害的发生。

(5)以潜在被害人为象的被害预防比针对既然被害人的预防更具有积极作用。因为对潜在被害人的预防是被害前预防,对既然被害人

的预防只能是被害后预防,防患于未然的被害前预防效果显然超出已经承受了犯罪后果的被害后预防。

21、简述研究犯罪被害人的意义。P172-174

答:(1)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有助于犯罪黑数问题的解决;

(2)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有助于完整掌握犯罪现象;

(3)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犯罪原因;

(4)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刑事司法的发展;

(5)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有助于犯罪预防的有效开展。

22、简述被害人的物质损失的种类。P180-181

答: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是指由于犯罪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直接或间接的财产损失。

(1)根据损失的种类,分为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

(2)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分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由于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性物质损失。间接损失是指由

于未来可得收益的损失和未来必要收益的损失。司法实践中,衡量的主要还是直接物质损失。

23、简述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模式。P188-191

答:(1)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又称为“单向利用”加害模式,是指犯罪人觉得被害人具有某些可予“利用”的特征,或者,被害人

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实施了某些令犯罪人感到系属诱惑的行为。

(2)被害人推动模式,又称为“单向诱发”加害模式,被害人促成模式,是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促使、诱引、暗示或激惹犯罪

人实施了针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被害人要对自己的被害承担一定的责任。

(3)冲突模式,又称为“双向推动”模式或“相向加害”竞合模式,是指被害人与犯罪人在互动过程中经常出现易位现象,侵害与被

害结果只有在互动中止时才能确定的互动模式。在该冲突模式中,很难分清双方的责任。

(4)斯德哥尔摩模式,是一种非常态的互动模式,又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人质情结”。是指在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中,被

害人逐渐对犯罪人产生情感,进而支持、帮助犯罪人的一种互动模式。

24、简述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关系的具体体现。P192-195

答:(1)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被害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以二者存在人际交往为前提。

(2)被害中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被害人对犯罪的反应模式可以总结为激烈反抗、顺应、巧妙应对三种类型。

(3)被害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双方互动关系包括告发、直接报复、息事宁人、私了。

25、论述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P196-197

答: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着被害人转换为犯罪人或者犯罪人转换为被害人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转换。

类型:(1)防卫过当型,是被害人所采取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严重损害后果时,被害人与犯罪人发生的角色互换,

11

先前犯罪行为的被害人转换为犯罪人,犯罪人转换为被害人的转换形式。

(2)报复型,在犯罪中或犯罪后,有的被害人会对犯罪人、犯罪人亲属或社会采取犯罪性的报复行为。

(3)认同型,认同型的转换是指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接受犯罪观念,并最终变为犯罪人的转换形式。

(4)堕落型,是指被害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为犯罪人的转换形式。

(5)双重角色型,是指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行为人同时兼具犯罪人、被害人双重角色,最终的角色取决于犯罪结果的转换形式。双重

角色型主要发生在暴力斗殴事件中,参与斗殴的人既可能是犯罪人,也可能是被害人。

(6)暴力循环型,又称为代际转换,是指暴力行为在代际之间的循环,即在成长早期受到暴力及其他形式虐待的个体,在成人后也具

有暴力倾向或虐待他人的现象。

26、比较早期古典犯罪学与近代新古典犯罪学理论。P210-212

答:(1)早期古典犯罪学派:自由意志论;自由意志论基础上的犯罪对策及影响。

(2)近代新古典犯罪学派:相对自由意志论;相对自由意志论基础上的犯罪对策。

(3)新古典犯罪学派对早期古典学派的修正,主要表现在定罪量刑中开始考虑犯罪人的因素,这意味着除了自由意志,犯罪原因还有

其他。可见新古典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古典派的理论缺陷,对近代刑法学和犯罪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7、试论当代古典犯罪学理论及其对策主张。P213-216

答:当代古典犯罪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犯罪学派。由于它是以古典犯罪学派的思想为基础的犯罪学思潮,故

称“现代古典犯罪学派”。

(1)理性选择理论:①犯罪人的犯罪倾向;②犯罪人的犯罪机会,是理性选择理论的重心;③犯罪结果的诱惑力。

(2)当代古典学派的对策主张:①威慑理论,是现代古典犯罪学派的核心理论;②隔离主义与特殊威吓主义;③恢复死刑;④报应主

义。

28、论述犯罪生物学研究的几条主线。P218-224

答:(1)体质因素与犯罪。体质因素身体与犯罪的关系是犯罪生物学理论研究的最早领域,迄今已横跨近五个世纪的历程,其研究内

容包括面部长相、头盖骨形状、身体整体结构、体型与犯罪的关系。

(2)遗传因素与研究。从遗传的角度研究犯罪发生的原因应当始于犯罪学鼻祖龙勃罗梭,他认为天生犯罪人是隔代遗传的结果,即一

种返祖现象。

(3)神经系统与犯罪研究。神经系统对人的行为起支配作用,研究神经系统与犯罪的关系是犯罪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该领域

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犯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特征及其对犯罪的影响展开的。

29、运用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论述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P239

答:(1)实施宵禁法令。宵禁法令要求青少年在规定的时间之后必须待在家里,这可以增加他们对父母的依恋并增强父母对其的监管。

(2)增加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可以增加青少年对合法活动的参与,以避免因游手好闲而实施违法犯罪。

(3)为贫民区青少年提供工作。这措施可以增加他们对经济活动的投入和赢得回报,也能让他们知道如果因犯罪被抓将会失去更多。

(4)开展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课可宣传个人将从人人守法的有序社会中受益的观点,可增强人们对法律和道德的信念。

30、论述刑事惩罚对策与犯罪社会预防对策的联系与区别。P254-256

答:(1)刑事惩罚对策与犯罪社会预防对策的联系:

①制定主体基本相同。

②实施所依靠的强制力相同。

(2)刑事惩罚对策与犯罪社会预防对策的区别:

①二者的核心不尽相同。

②二者的内容范围不尽相同。

③二者运用的手段不同。

④与刑事法律关系不同。

31、简述刑事立法对策的主要范畴。P257-264

答:(1)确立科学的刑罚哲学;刑罚哲学又称“刑罚理念”,它是指导刑罚制定、适用和执行活动的基本观念。

(2)建立合理的刑罚体系;所谓刑罚体系,是指国家以有利于发挥刑罚的功能、实现刑罚的目的为指导原则,通过刑法的规定而形成

的、由一定刑罚种类按其轻重程度而组成的序列。

(3)对犯罪规定合理的刑罚;根据罪刑相适应这一现代刑法基本原则,犯罪与刑罚应当相适应,避免重罪轻罚或轻罪重罚的不合理现

12

象。

(4)合理划定犯罪圈。包括:犯罪化;我国刑事立法中的犯罪化;非犯罪化。

32、简述保安处分与刑罚的联系与区别。P281

答:保安处分是一种刑事制裁措施。保安处分区别于刑罚但更接近刑罚。保安处分是以预防未然犯罪为其主要功能,主要适用于对刑

罚反应迟钝或者没有刑罚感受能力之人或者有严重危险性的初犯。同刑罚一样,保安处分也表现为对适用对象一定权利的剥夺,这种

权利通常是自由和财产。

33、论述保安处分与行政制裁措施的区别。P281-282

答:(1)保安处分与行政制裁措施的适用对象不同。前者主要适用已经犯过罪的人,或者具有严重的人身危险性的初犯;后者则只能

适用于轻微的不构成犯罪的危害行为的实施者,常表现为轻微的违法行为人。

(2)保安处分与行政制裁措施的适用目的不同。前者的适用目的在于预防犯罪、保卫社会;后者的适用目的虽也有一般预防与特殊预

防功能,但主要是纠正轻微违法行为。

(3)保安处分与行政制裁措施的适用条件不同。保安处分由于涉及处理有关当事人的重大权利,所以在适用时要求的条件与程序都很

严格。而行政制裁措施则没有这么严格的条件与程序。

34、简述刑事司法对策的主要内容。P286-288

答:(1)重证据、重调查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