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新时代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新时代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新时代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新时代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新时代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新时代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十月语文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材料一:达尔文雀隶属于雀形目燕雀科,一共14种,其中13种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另一种分布在距加拉帕戈斯群岛600km的可可岛上。达尔文雀羽毛颜色均为暗色,体形相似,体长7—12cm不等,种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据考证,这14种达尔文雀是在过去的100万年至300万年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1835年9月,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在岛上发现一些羽毛颜色暗淡的雀形目鸟类,并采集了标本带回英国。后来,英国鸟类分类学家古尔德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雀形目鸟类是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种。达尔文也因此受到了启发,在《物种起源》中论述到:“这些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雀形目小鸟实在令人感兴趣,它们由一个种分化出来而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形目小鸟促使达尔文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后人为了纪念达尔文就把这些雀形目小鸟称为“达尔文雀”。(摘编自邓文洪、郑光美《达尔文雀与生物进化》)材料二:1938年12月,28岁的英国帅小伙大卫·拉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登上了圣克里斯托巴尔岛,研究不同种“达尔文雀”的繁殖和觅食行为。每天上午他外出观察这些小鸟,下午则捕捉个体尝试进行圈养,看不同种之间是否会发生杂交。正如达尔文曾指出的那样,“达尔文雀”非常温顺,不怕人而易于接近。这些“很傻很天真”的鸟,是拉克在野外非常难得的理想观察对象。1939年4月,拉克一行和4种共计40只地雀一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加州科学院。从4月底至9月初,拉克在加州科学院、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地的馆藏做研究,还专程去大英博物馆检视了达尔文当年采集的标本,最后他竟总共测量了近6400号“达尔文雀”标本!根据掌握的翔实资料,拉克很快撰写出了题为《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的专著。而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面对同样的原始资料,194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拉克的新作《达尔文雀》,书中竟得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拉克在第一本书中依据野外观察和标本测量数据对“达尔文雀”的分类进行了修订,并把主要篇幅放在了阐述种间以及种内变异上。比如喙的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种之间和同一种但分布于不同岛上的种群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受到当时主流观点认为亚种之间形态差异不具备自然选择上的适应性的影响,拉克在“达尔文雀”身上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认为上述差异主要是在不同种间生殖隔离当中发挥作用,即同种的雌鸟主要通过喙型来识别同种的雄鸟。而生活在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由于具有介于两种之间的喙型,而被认为可能是杂交的产物。在回到达丁顿会堂学校又教了一年中学生物之后,拉克开始为军方工作,主要是与其他科学家一道为刚刚投入实战不久的雷达提供智力支持。在这期间,生态学上一项名叫高斯原理的理论引起了拉克的注意,并最终改变了他关于“达尔文雀”的研究结论。他明确地指出竞争导致了“达尔文雀”在食物资源利用上的分化,产生了已知的14个种和它们形态各异的喙。以地雀为例,在同时有大、中、小地雀的岛上,3种鸟喙的大小都不重叠,对应着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喙的大小却介于两种的正常值之间,这两个小岛上各只有一种食种子的地雀,因此表现出了竞争释放,即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拓展实际的生态位。就是说这两个岛的中地雀和小地雀可以选择利用的种子大小更为多样化。拉克的新书用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学方面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予以佐证,并揭示了地理隔离和生态位分化在物种形成上的重要作用。稍显遗憾的是,拉克的新书更多提供的还是一种描述性的结论,定量性统计分析有限。比如,尽管他指出了对食物资源的竞争是主要的演化驱动力,却没有提供大、中、小地雀在取食种子大小上是如何分化的例证。又如,他指出了对于同域分布的种群而言,生殖隔离是最后形成物种的关键一步,却没能说清楚究竟是何种机制导致了生殖隔离的实现。这些遗憾被开始于34年之后并延续至今的一项长期研究弥补。1973年,英国鸟类学家格兰特夫妇开始在大达夫尼岛展开持续40多年的研究,这段经历,将他们的名字与“达尔文雀”紧紧联系在一起。对“达尔文雀”的研究,研究者们手中的工具从达尔文时代的猎枪,到拉克的望远镜,再到格兰特夫妇的雾网和录音机,发展到了今天的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对于“达尔文雀”的认知,既有最初达尔文的慧眼未识珠,也有拉克两本著作之间观点的骤然转变,更有格兰特团队42年的荒岛坚守。“达尔文雀”的传奇,生动地展现了追求真知的人们在旅程中可能会遭遇的起伏波折和不经意间的曲径通幽。在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的研究中应当去追求长期的开放式的持续工作,因为从逻辑上来讲,演化及生态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尽头。(摘编自Robbi《迈入基因组时代的“达尔文雀”传奇》)1.下列关于“达尔文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达尔文雀”并非特指某一种鸟,只是它们在体形和羽毛颜色上存有相似的特征。B.如果“达尔文雀”的喙部形状和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则表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种。C.受主流观点影响,拉克认为“达尔文雀”喙型差异主要在种间生殖隔离中起作用。D.受高斯原理启发,拉克提出,食物资源的竞争导致“达尔文雀”的喙型变得不同。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尔德发现达尔文带回的雀形目鸟类是未被描述过的新种,这启发了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思考。B.“达尔文雀”性情温顺,不怕人而易于接近,这有利于研究者进行野外观察以及标本采集工作。C.在资源充分、缺乏竞争的小岛上,“达尔文雀”拓展了实际的生态位,可以取食的种子范围更广。D.目前科学家已经使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进行研究,弥补了“达尔文雀”演化研究中的遗憾。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具有介于两种之间的喙型,这是不同种间生殖隔离发生作用的表现。B.拉克的新书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得出重要结论:不同岛屿的地雀喙型有异是由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造成的。C.拉克的两本书中关于“达尔文雀”的研究结论截然不同,是因为随着研究推进他掌握了更翔实的研究资料。D.演化及生态过程没有确定尽头,因此对“达尔文雀”的研究不应止步,需开展长期的开放式的持续工作。4.材料二标题为“迈入基因组时代的‘达尔文雀’传奇”,研究“达尔文雀”有哪些“传奇”?请根据材料概括。5.“达尔文雀”的研究历史,给了我们关于科学研究的哪些启示?请概括分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报施茅盾文书上尉张文安得了一种军医也不大有办法的疙瘩病,向师长请了长假,师长给了他一千元盘缠,他离开了服务三年多的师部。回家路上他盘算着钱的用途,他一直想着买一头牛回家,给两位老人家一种难以形容的惊喜。自从他家损失了那壮健的花牛以后,父亲好几次筹划款项,打算再买一头,都没有成功。到家已经不早,两位老人兴奋得很,连夜告诉左邻右舍。第二天一早,①东边山峰上那一轮血红的旭日还没驱尽晨雾的时候,探望的人就挤满了张家堂屋。他们七嘴八舌地把一大堆问题扔到张文安面前,竟使得这位见过世面的小伙子手足无措,不晓得回答谁好!他只能笼统回答道:“好,好,都好,前方什么都好!打得很好!吃的么?那自然,到底是前方呢,可是也好!”几位年轻人向张文安探听在前方打鬼子的同村人消息。“不知道。”他摇头说,又怕对方误会,解释道:“你想,前方部队那么多?知道在哪一个战区,哪一个部队呢?”“哦,早猜到你都不知道啦!”有人讥讽一句。张文安着急起来了,正想辩白,却有一个比较老成的人插嘴道:“算了,算了!我来问一个人,要是你再不知道,那就算是个黑漆皮灯笼了。山那边村子里喂驮马的陈海清上了前方,带着四匹驮马、一个伙计。”“陈海——清!”他记起来,自己还没上前方时,村里曾经议论陈海清丢下老母和妻子,带着四匹驮马投奔了后方勤务,被编入运输队,万里迢迢地去打日本的事。“怎么不知道!”他戛然缩住,他又感到了惶惑。到了前方以后的陈海清,究竟怎样呢?在前方的紧张生活中,这名字早从他记忆中消褪了,然而由于一种受不住人家嘲笑的自尊心,更由于不愿老给人家一个失望,他昧着良心勉强说:“他过得很好!”问的人接着说:“唉,过得很好。可是他的驮马都完了。他儿子前年接到信,两匹给鬼子飞机炸得稀烂,一匹吃了炮弹,剩下一匹,生病死了,他要给驮马报仇,不把鬼子打出中国去他不回家!你说他过得很好,是个喜讯,他家里两年接不到他的信了。”“原来是——”张文安惘然,感到众人的眼光都射住了他,忙改口道,“原来是两年没信了。陈海清是好人,炮弹有眼睛,不打好人!”他越说越兴奋,“我想他应该是一个上等兵了,也许升了排长。陈海清,他是我们村子里的光荣!”“老天爷还有眼睛!”众人赞叹说。张文安伸手抹一下头上的汗珠,惘然一笑,不再出声了。午后,浮云布满空中,淡一块,浓一块,天空像幅褪色不匀的灰色布。张文安到集市找董老爹,董老爹告诉他“千把块钱只好买半条牛腿”。一千元如何运用的打算整个儿被推翻了!他带着满肚子的懊恼和气愤走出市镇。云阵似乎降得更低了,好像直压在头上,呼吸不方便。张文安懒懒地,不情不愿地回家。②一个年轻人奔过来,见了他就欢天喜地地招呼着。这个年轻人满脸通红,眼里耀着兴奋喜悦的光彩,拦住了张文安,杂七夹八说了一大篇。张文安听到一半,也就明白了,这个年轻人是陈海清的儿子,刚到他家里去过,现在又赶回来,希望早一点看见他,希望多晓得一些父亲的消息。“你是陈海清的儿子?你父亲带着四匹驮马到前方?”张文安惊讶地说。年轻人的兴奋和快乐感染了他,他忘记了自己和陈海清在前方并未见过一面,压根儿不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了不起,你父亲是一个英雄!”他随口回答了年青人喜不自胜的询问,完全忘记这是他自己编造出来应付村里人的。陈海清的儿子说:“我祖母还要问你一些话。她老人家不亲自听见不放心。”张文安突然心一跳,像从梦中醒来。呆了半晌,才看清在自己面前的,除了那儿子,还有一位老太太和一位有病的中年妇人。“妈妈的病是急出来的,”儿子说,“今天听得喜讯,就精神多了!”“谢天谢地,到底是好好儿在那里,”老太太脸上的皱纹展开了。“好人总该有好报!”那病人喃喃地说。张文安见祖孙三代高兴,心中惴惴不安,支支吾吾编造陈海清的生活状况;又将陈海清编派在某师某营某连,大胆地给陈海清创造极有希望的前途。祖孙三代静静地听着,虔敬而感奋,从他们那哆开的嘴巴和急促而沉重的鼻息就可以知道。突然那位老祖母颤声问道:“张先生,海清没有请你带个信来么?”张文安窘住了,一只手无意中碰到藏在贴身口袋里那叠钞票,莫明其妙地兴奋起来,大声说:“信没有,带了钱了!”老祖母和孙儿惊异地“啊”了一声,中年妇人轻声吐了口气。张文安心突突地跳,很艰难地从贴身口袋里掏出那一叠票子,慌慌张张地把它塞到陈海清儿子手里。“啊,多少?”那年轻人问。张文安没回答,老太太插嘴:“嗯,这有五百吧,海清……”还没说下去,张文安的回答吓了她一跳。“一千!”张文安从牙缝里进出两个字。祖孙三代齐声问道:“多少?”“一千,够半条牛腿了。”张文安说,心里有一种又像痛苦又像辛酸的异样感觉。老太太哽咽了,中年妇人低声啜泣,年轻人捧着票子发愣。张文安松一口气,好像卸脱了一副重担,从祖孙三代颤声道谢的包围中,逃也似地走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张文安从前方回到家中,父母连夜把消息告诉左邻右舍,致使第二天一早就客满堂屋,这表现了二位老人炫耀的心理。B.张文安走出集市以后,不情不愿地回家,这是因为他想为父母买一头牛的愿望落空了,想着如何再为家里做些贡献。C.陈海清带着四匹驮马上前方打日本,人们很是佩服,两年没有音信,人们也很关心,向从前方回来的张文安询问他的情况。D.收到一千块钱以后,陈海清的亲属激动不已,万分惊喜,怕祖孙三代对自己一再感谢,张文安“逃也似地走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大量的对话、细腻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展开情节,呈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微妙的变化,表现人物性格。B.文中①句属于自然环境,不仅能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体现“早”,还能暗示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出小说的主旨。C.②句中一个“奔”字既精炼传神,又生动准确,写出了年轻人的速度之快,体现了其想见张文安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D.文章开篇就交代了一千元钱的来历,结尾又交代了这一千元钱的去处,这让文本首尾照应,让选文部分的故事相对完整。8.本文以“报施”为题,请分析其含义。9.对于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张文安,有人认为是陈海清,请联系选文,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襄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节选自姚鼐《李斯论》)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设所遭值A非始皇二世B斯之术C将不出D于此E非为F仁也G亦以趋H时而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竟然,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用法意义相同。B.“业”,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乐”活用类型不同。C.“坐”,连坐,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坐”用法意义不同。D.“逆”,猜测,与《出师表》中“凡事如此,难以逆料”的“逆”用法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对比分析了“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驳斥了驱逐客卿之策,比喻形象贴切,气势充沛雄厚。B.姚鼐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凭借地势、逐步富强、兼并诸侯的过程,这些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也有相对应的叙述。C.商鞅在秦中期就让孝公焚毁《诗》《书》,到了李斯进一步推进严法酷刑,是因为秦始皇本来赞同法术之学而非习惯延续。D.李斯严惩儒生,毁灭夏商周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并非推行荀子学说,而是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只是为了趋附时事罢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②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14.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姚鼐提出自己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解连环·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③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基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②因循:沿用旧习不改,此处指孤雁因为离群而耽搁。③谩:同“漫”,徒然。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被弃置幽居的冷宫。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境界暗淡、空阔、寂寥,把雁置于空旷中,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了低沉的基调。B.从“自顾影”到“相思一点”,描绘出孤雁自怜、迟疑的神态和离群失伴、无法成字的境况。C.借“残毡拥雪”“锦筝弹怨”两个典故中被幽囚的苏武和被废黜的陈皇后表达对雁群的怨恨。D.全词注重描写孤雁内心情感的变化,由“怅”到“怨”,由“怨”到“呼”,再到“怕”,于自然流转之中包含着起伏跌宕。16.“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古诗词中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世事变幻,时代兴衰。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认为自己出仕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也表达了相似的想法。(2)“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为喻,表达自己想要为祖母尽孝的句子是:“,”。(3)暑期研学之旅,同学们来到湖北省博物馆,见到了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以及戈、戟等多种兵器,脑海中浮现出中国古代诗、词、文里将士挥舞兵器的热血场景,不由地朗诵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绘画至晚明,苏州的文脉渐渐势弱,流转至两个地区——南京与上海。董其昌于文人山水画中____,一时之间,以他为首的“松江派”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南京则在“金陵画派”的____之下,直至清中期。唯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明清之际,朝代易帜,____,一大批文人画家纷纷遁迹于山林之间,恪守着大明朝汉族正统的意志,形成了“遗民画家”的艺术群体。其中有出家为僧的八大山人与石涛,为中国绘画增添了异彩。展览场地的一幅《游鱼图》,为八大山人的作品。画上大面积的留白,一尾瘦鱼游弋于上部。鱼脊由一笔绘出,贯穿头尾。鱼眼一笔圈成椭圆形,靠近上眼眶处以重墨点睛,是八大山人早期标志性的“白眼向人”的画法。下方几抹水草,两条小鱼,突出了上方瘦鱼的____之感。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另辟蹊径统制地动山摇孤傲B.别具匠心统摄地动山摇高傲C.另辟蹊径统摄天崩地裂孤傲D.别具匠心统制天崩地裂高傲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唯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进一步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B.唯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承接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进一步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风。C.只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D.只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这真是一群强盗!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D.李时珍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初夏,在阿勒泰生活的最大乐趣,就是走出家门,踏上通往牧草地深处的小径。搜寻野生小草莓是户外漫步的一件乐事。在牧草地上,野草莓是一年中最早收获的果实。不经意间俯身,扑面而来的是泥土的气息,暖烘烘的,是草地因受热而释放出来的。将及膝深的草丛拨开,只见野草莓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红宝石,挨挨挤挤,在锯齿形的绿叶间闪耀——牧草地进入了野草莓旺季,而“野草莓日”也正是在六月的上半月。信手采摘一捧,尝上一口,来自大自然的甘甜瞬间在口腔里漫溢,在舌尖融化,让你忍不住来上第二口、第三口……然而,牧民们绝不会贪心到将所有的野草莓都采下,够吃了就行,剩下的,留给天上的飞鸟和草丛里的昆虫。这是牧民们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一组短句,请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仿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仍以野草莓为陈述对象,句式相似,修辞相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生活中人们常常以“种树”喻“育人”,如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柳宗元笔下郭橐驼的种树诀窍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细细思忖,这又何尝不是育人之法呢?然俗语也说“小树要砍,小孩要管”。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B2.D3.D4.①同一个人面对同样的资料却得出了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②在研究了一百多年后,“达尔文雀”仍有许多未解之谜;③团队坚守荒岛42年观察研究。5.①科学研究会受同时代观点的影响,因此需要有自己的理性选择和判断;②科学研究需要持久地探索,要有恒心和毅力;③科学研究的深入需要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则表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种”错,原文“比如喙的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种之间和同一种但分布于不同岛上的种群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可见单凭喙的大小和形状无法确定它们是否属于不同的种。

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弥补了‘达尔文雀’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中的遗憾”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在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的研究中应当去追求长期的开放式的持续工作,因为从逻辑上来讲,演化及生态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尽头”,没有谈到利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得到的研究成果。

故答案为:D。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这是不同种间生殖隔离发生作用的表现”错,原文“而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喙的大小却介于两种的正常值之间,这两个小岛上各只有一种食种子的地雀,因此表现出了竞争释放,即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拓展实际的生态位。就是说这两个岛的中地雀和小地雀可以选择利用的种子大小更为多样化”,可见应是“食物资源的竞争”的作用。

B.“不同岛屿的地雀喙型有异是由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造成的”错,原文“拉克的新书用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学方面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予以佐证,并揭示了地理隔离和生态位分化在物种形成上的重要作用”,可见“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影响的是“物种形成”,而不是“喙型有异”。

C.“是因为随着研究推进他掌握了更翔实的研究资料”错,原文“在这期间,生态学上一项名叫高斯原理的理论引起了拉克的注意,并最终改变了他关于‘达尔文雀’的研究结论”,可见是高斯理论促使他进一步研究,改变了“达尔文雀”的研究结论。

故答案为: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根据掌握的翔实资料,拉克很快撰写出了题为《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的专著。而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面对同样的原始资料,194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拉克的新作《达尔文雀》,书中竟得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可知,同一个人面对同样的资料却得出了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

②由“这些遗憾被开始于34年之后并延续至今的一项长期研究弥补”可知,在研究了一百多年后,“达尔文雀”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③由“更有另一个研究团队42年的荒岛坚守”可知,团队坚守荒岛42年观察研究。

故答案为:①同一个人面对同样的资料却得出了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②在研究了一百多年后,“达尔文雀”仍有许多未解之谜;③团队坚守荒岛42年观察研究。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受到当时主流观点认为亚种之间形态差异不具备自然选择上的适应性的影响,拉克在‘达尔文雀’身上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但后来“生态学上一项名叫高斯原理的理论引起了拉克的注意,并最终改变了他关于‘达尔文雀’的研究结论”,可见科学研究会受同时代观点的影响,因此需要有自己的理性选择和判断;

②由“1938年12月……大卫·拉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登上了圣克里斯托巴尔岛”“1939年4月,拉克一行和4种共计40只地雀一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加州科学院。从4月底至9月初,拉克在加州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地的馆藏做研究,还专程去大英博物馆检视了达尔文当年采集的标本,最后他竟总共测量了近6400号‘达尔文雀’标本”“194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拉克的新作《达尔文雀》,书中竟得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更有另一个研究团队42年的荒岛坚守”可知,科学研究需要持久地探索,要有恒心和毅力;

③由“对‘达尔文雀’的研究,研究者们手中的工具从达尔文时代的猎枪,到拉克的望远镜,再到后来的雾网和录音机,发展到了今天的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可见科学研究的深入需要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

故答案为:①科学研究会受同时代观点的影响,因此需要有自己的理性选择和判断;②科学研究需要持久地探索,要有恒心和毅力;③科学研究的深入需要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答案】6.C7.B8.①报施指师长给张文安的一千元,这是对有贡献的战士的报施;②张文安想给父母买一头牛,这是儿子给父母的报施;③报施还指张文安把钱送给了前线战士陈海清的家属,这是对为国离家,捐物奉献的抗日战士的报施。9.观点一:张文安是主要人物。①从情节上来看,全文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张文安来展开的;②从篇幅上来看,写张文安的篇幅较多。③从主旨上来看,张文安最后把钱给了陈海清家人,凸显了对有贡献于国家的战斗英雄的肯定。观点二:陈海清是主要人物。①从情节上来看,主体内容是围绕陈海清的下落展开的;②从人物上来看,乡人的关注,张文安最后把一千元钱给了陈海清家人,都从侧面了体现了张海清爱国奉献精神的伟大和感人;③从主旨上来看,陈海清的下落让众人挂念,张文安也把一千元钱给了其家属,凸显了对有贡献于国家的战斗英雄的肯定。【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表现了二位老人炫耀的心理”错,“到家已经不早,两位老人兴奋得很,连夜告诉左邻右舍”,两位老人是兴奋;

B.“这是因为他想为父母买一头牛的愿望落空了,想着如何再为家里做些贡献”错,“不情不愿地回家”是因为给父母买牛的愿望落空,内心懊恼气愤;

D.“逃也似地走了”不是因为“怕祖孙三代对自己一再感谢”,而是与他撒谎的不安和把钱拿出去的慌乱有关。

故答案为: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还能暗示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出小说的主旨”错。“东边山峰上那一轮血红的旭日还没驱尽晨雾的时候”只是自然环境描写,暗示社会环境过分拔高,且自然环境不能揭示小说主旨

故答案为: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标题含义一般分为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①浅层含义。张文安得了无法治愈的疙瘩病,请了长假,“师长给了他一千元盘缠”,这笔钱是作为对有贡献的战士的报施。因此报施指师长给张文安的一千元;

②再浅层含义。“回家路上他盘算着钱的用途,他一直想着买一头牛回家,给两位老人家一种难以形容的惊喜”,张文安想给父母买一头牛,这是儿子给父母的报施;

③深层含义。陈海清是张文安的同乡,“上了前方,带着四匹驮马、一个伙计”,四匹马都死了,他“要给驮马报仇,不把鬼子打出中国去他不回家”。回家后的张文安被问及陈海清的情况时撒了谎,说陈海清一切都好,尤其面对找来询问情况的陈海清的老母、病妻和儿子,张文安为了安慰他们,把自己的一千元钱当做报施送给了前线战士陈海清的家属,这是对为国离家,捐物奉献的抗日战士的报施。

故答案为:①报施指师长给张文安的一千元,这是对有贡献的战士的报施;②张文安想给父母买一头牛,这是儿子给父母的报施;③报施还指张文安把钱送给了前线战士陈海清的家属,这是对为国离家,捐物奉献的抗日战士的报施。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此类题目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无论认同谁是主要人物,都可以从情节、人物、主旨等角度分析。

观点一:张文安是主要人物。

①从情节上来看,全文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张文安来展开的。小说写张文安因病请假回家,带回一千元想给父母买头牛;接着写乡邻来看他,向他询问情况,尤其有人询问陈海清,张文安撒了谎,怕人嘲笑自己什么也不知道,于是说他一切都好;后来张文安去市场买牛,发现一千元根本买不了牛,回来途中遇到陈海清一家,他不仅安慰对方说陈海清是个英雄,还把一千元当做陈海清带给家人的钱送给了他们。

②从篇幅上来看,写张文安的篇幅较多。文章就是从张文安的视角来写的,全文基本都在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做所为。

③从主旨上来看,张文安之所以把钱给了陈海清家人,是基于对陈海清的崇敬,他带着自家的四匹马和一个伙计上了战场,抛家舍业去打日本鬼子,两年了都没有消息,一家人都很担心。张文安把钱送给他们,凸显了对有贡献于国家的战斗英雄的肯定。

观点二:陈海清是主要人物。

①从情节上来看,虽然出场人物是张文安,但主体内容是围绕陈海清的下落展开的,先是有人询问陈海清的情况,后面陈海清的家人也跑来问张文安陈海清的情况,所以小说主要内容与陈海清有关;

②从人物上来看,同乡关注陈海清,是因为他“带着四匹驮马、一个伙计”去打日本鬼子,乡人很敬佩他;张文安最后把一千元钱给了陈海清家人,也是出于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赞颂。这些都从侧面了体现了张海清爱国奉献精神的伟大和感人;

③从主旨上来看,陈海清的下落让众人挂念,表明人们对这样的抗日英雄的崇敬;张文安也把一千元钱给了其家属,同样出于对他的认可。小说凸显了对有贡献于国家的战斗英雄的肯定。

故答案为:观点一:张文安是主要人物。①从情节上来看,全文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张文安来展开的;②从篇幅上来看,写张文安的篇幅较多。③从主旨上来看,张文安最后把钱给了陈海清家人,凸显了对有贡献于国家的战斗英雄的肯定。观点二:陈海清是主要人物。①从情节上来看,主体内容是围绕陈海清的下落展开的;②从人物上来看,乡人的关注,张文安最后把一千元钱给了陈海清家人,都从侧面了体现了张海清爱国奉献精神的伟大和感人;③从主旨上来看,陈海清的下落让众人挂念,张文安也把一千元钱给了其家属,凸显了对有贡献于国家的战斗英雄的肯定。【答案】10.BEG11.A12.C13.①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②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14.①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一直都是法家治国,并不是荀子儒家仁术。②李斯只是归附时势所趋,并不是实行荀子之学。⑨法家学说让秦国灭亡,而不是李斯让秦国灭亡。【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使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材料二: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为秦国办事。

当秦国中叶,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经》《尚书》等典籍,明确国家的法令,设立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游说谋官的人(进入)。(商鞅)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商鞅)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时候,秦国全用商鞅的现成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方便有利,越发造成了秦朝的暴乱,但即使李斯不说它方便,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采用而不厌弃。为什么呢?秦始皇喜欢刻薄寡恩,因而偏于严峻的法治已经很久了,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

李斯窥探、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觉得不这样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经》《尚书》,严惩犯禁的儒生,毁灭三代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李斯并不是推行他的学说,只是趋附时势罢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做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出来,但他不是要实行仁政,也是因为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况且人做善事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没听说过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荀子称颂先王时极力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

推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李斯。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李斯的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世人议论法家学说足以使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做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出来,但他不是要实行仁政,也是因为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所遭值”作主语,“非”作谓语,“始皇二世”作宾语,句意完整,应在B处断开;

“非为仁也”,判断句,“非”是否定判断词,“也”是句末语气词,语意完整,故其前后EG两处断开。

故答案为:BE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乃”,副词,竟然,却。/连词,且,又。句意: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又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B.正确。“业”,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喜爱。句意:拒绝宾客去使诸侯成就功业。/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

C.正确。“坐”,连坐。/通“座”,座位。句意:设立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

D.正确。句意:李斯窥探、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凡事都是这样,很难事先料到。

故答案为: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因为秦始皇本来赞同法术之学而非习惯延续”错。根据原文“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可知,秦统治者喜欢刻薄寡恩,偏于严峻的法治已经很久了,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所以秦始皇就是沿袭和喜欢刻薄寡恩。

故答案为:C。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让”,拒绝;“择”,舍弃;“就”,成就。

(2)“游宦”,游说求官;“术”,方略;“其始之不同术也”,判断句式。

故答案为:①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②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1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用其法”“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可知,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一直都是法家治国,并不是荀子儒家仁术。

结合“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亦以趋时而已”可知,李斯只是归附时势所趋,并不是实行荀子之学。

结合“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可知,法家学说让秦国灭亡,而不是李斯让秦国灭亡。

故答案为:①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一直都是法家治国,并不是荀子儒家仁术。②李斯只是归附时势所趋,并不是实行荀子之学。⑨法家学说让秦国灭亡,而不是李斯让秦国灭亡。【答案】15.C16.①“一事”为孤雁。本词为咏物词,通过歌咏孤雁,托物言志。借一只离群失侣的孤雁独自在江野彷徨的凄苦情景,抒发了情志。②全词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以雁喻己,借孤雁“怅”“怨”“呼”“怕”的身世沉浮喻指自己的身世沉浮,烘托渲染了孤雁及词人离群失伴、孤苦无依的处境。③借身世沉浮寄托家国盛衰,抒发了南宋灭亡后词人的故人之思、亡国之痛和漂泊之苦。【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的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的鉴赏能力。

C.“表达对雁群的怨恨”错误,“残毡拥雪”句是说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苏武,“锦筝弹怨”句是说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陈皇后,用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此处不是对雁群的怨恨,而是对失群孤独的怅恨。

故答案为: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为咏物词,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歌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志,即借一只离群失侣的孤雁独自在江野彷徨的凄苦情景,抒发了作者自己羁旅漂泊的愁怨之情,运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全词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的孤独。从“自顾影”到“相思一点”描绘出孤雁自怜迟疑的神态和离群失伴、无法成字的境况。全文看似写雁,实则以雁喻己,从而烘托渲染了孤雁及词人自己离群失伴、无依无靠的心境。

本词以小见大,借孤雁的“怅”“怨”“呼”“怕”的身世沉浮喻指自己的身世沉浮,从而寄托家国盛衰之情,委婉地流露出南宋灭亡后词人的故人之思和亡国之痛,抒发了漂泊之苦。

故答案为:①“一事”为孤雁。本词为咏物词,通过歌咏孤雁,托物言志。借一只离群失侣的孤雁独自在江野彷徨的凄苦情景,抒发了情志。②全词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以雁喻己,借孤雁“怅”“怨”“呼”“怕”的身世沉浮喻指自己的身世沉浮,烘托渲染了孤雁及词人离群失伴、孤苦无依的处境。③借身世沉浮寄托家国盛衰,抒发了南宋灭亡后词人的故人之思、亡国之痛和漂泊之苦。17.【答案】(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3)示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乞、实的书写。

故答案为:(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18.C19.B20.D【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新路。比喻另创一种新方法或新风格。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此处是说董其昌另创了一种风格的画风,故选“另辟蹊径”恰当。

第二空,统摄:统辖。统制:统一控制。此处是说“金陵画派”统领了南京的画坛,故选“统摄”恰当。

第三空,天崩地裂:天塌下,地裂开,形容声响强烈或变化巨大。地动山摇:地被震动,山被摇撼。形容震动强烈或声势浩大。此处是说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故选“天崩地裂”恰当。

第四空,孤傲:孤僻高傲。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极其骄傲。此处是说八大山人的画所凸显的高傲、超然的画风,故选“孤傲”恰当。

故答案为:C。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错误:一是搭配不当,应把“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改为“承接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把“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改为“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风”;二是语序不当,应先说“承接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再说“进一步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风”。

A.“完善”与“承接”顺序颠倒。

C.“进一步”语序不当,“大写意花鸟画风”与“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顺序颠倒。

D.“进一步”语序不当,“完善”与“承接”顺序颠倒。

故答案为:B。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破折号是表示语音延长。

B.破折号表示说话中间的停顿。

C.破折号表示转移话题。

D.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D项和文中破折号作用一样,都是引出对破折号前面词语概念内涵的具体解释。

故答案为:D。【答案】21.示例:①扑面而来的是草地因受热而释放出的暖烘烘的泥土气息。②草地因受热而释放出的暖烘烘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③扑面而来的暖烘烘的泥土气息是草地因受热而释放出的。22.例:野草莓像一个个玲珑精致的小红灯笼,热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