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七章细读梳理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七章细读梳理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七章细读梳理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七章细读梳理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七章细读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男女有别

01前章回顾02章节导读男女有别,是乡土社会里的一种常态,也是构成乡土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乡土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分工是十分明确的,他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种分工不仅体现在生理上,更体现在心理上。男女有别的观念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当代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男女有别”这一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了解男女角色分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源: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分工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传统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职责和角色定位,以及这种分工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思考男女角色分工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男女角色分工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影响。例如,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分工是否仍然存在?这种分工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培养跨文化视角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可以结合其他文化和社会背景,了解不同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分工差异。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男女角色分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角和批判性思维。关注性别平等和性别歧视问题:学生可以关注性别平等和性别歧视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在当代社会中的表现和影响。例如,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和权益保障、性别暴力和性骚扰等问题。在这一章节的细读中,我们一共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点:一、感情的淡漠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二、乡土社会区别男女以维持生育事业稳定。三、“男女有别”对强调稳定的乡土社会造成的影响。03原文解析第一部分①在上篇我说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这里我们碰着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了。在上篇我虽则已说到了一些,但是还想在本篇里再申引发挥一下。②我用“感情定向”一词来指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而这方向却受着文化的规定,所以从分析一个文化形式时,我们应当注意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简称作感情定向。【作者对“感情定向”概念加以解释】“感情”又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却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在不同学术领域中对“感情”理解不同】喜怒哀乐固然是生理现象,但是总发生在人事圜局之中,而且影响人事的关系,它们和其他个人的行为一样,在社会现象的一层里得到它们的意义。【谈论“感情”不能脱离社会学的角度,人生活在社会中,感情也是人行为的一种,必然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只有在社会现象中“感情”才有意义】③感情在心理方面说是一种体内的行为,导发外表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对“感情”做出定义】WilliamJames(威廉·詹姆斯,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说感情是内脏的变化。这变化形成了动作的趋势,本身是一种紧张状态,发动行为的力量。【威廉·詹姆斯的观点认为感情是一种“激动”状态】如果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关联,经过了练习,已经相当固定的话,多少可说成为自动时,就不会发生体内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不带着强烈的感情。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生活中的愤怒、恐慌、喜悦、悲伤等情感,多发生于第一次遇到,如果习以为常了,就很少有感情波动了】④这里所谓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甚至说动了火。用火来形容感情,就在指这动的势和紧张的状态,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某一次带有感情的冲动,必然导致他所生活的社会关系改变,我们常常说某人意气用事,往往会导致不好的后果,其实也就是同样的道理】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所以我在上篇曾说纪律是排斥私情的。【同时这里也进一步解释了上篇中作者“纪律是排斥私情”这一观点的内在原因】⑤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了解”的含义: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我在论“文字下乡”的两篇里,已说起过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不相同的。它是契洽,发生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进一步用前文已经论述过的内容还作证,“了解”带来的亲密感觉就是一种契洽,这不同于感情的激动性,其实这里的“了解”也就是上面我们所理解的感情的习以为常了】感情的淡漠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①-⑤段为本文第一部分,论述并解释本文中“感情定向”“感情”“了解”等几个基本概念,阐述“感情”淡漠才能稳定社会关系,“了解”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的观点。第二部分⑥Oswald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德国哲学家,其著作现今一般译为《西方的没落》)一种他称作阿波罗式的(Apollonian),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Faustian)。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阿波罗式”是西方古典精神的代表,认为有一个超然的稳定秩序,人只需要去维持就可以】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浮士德式”是现代文化精神的代表,认为冲突才是社会的根本,人需要在不断克服冲突中实现创造自我】⑦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乡土社会自有一个稳定的秩序,人们只是去维持,所以可以看作是“阿波罗式”;现代社会则相反,是一个竞争冲突的社会,需要人不断的去认识和接触外界,不断实现自我来适应外在社会,所以是“浮士德式”】⑧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因为群体中成员的固定和不流动】好恶相投,连臭味(读音为“xiù

wèi”,意为气味,志趣)都一般。要达到这境界,却有一个条件,就是没有什么差别在阻碍着各人间的充分了解。空间的位置,在乡土社会中的确已不太成为阻碍人了解的因素了。人们生活在同一的小天地里,这小天地多少是孤立的,和别群人没有重要的接触。【首先,空间上,乡土社会范围有限,往往就是一个村落,自然人们不会有空间的阻隔感,空间也就不会妨碍人与人的了解】在时间上,每一代的人在同一的周期中生老病死,一个公式。年轻的人固然在没有经历过年长的生活时,可以不了解年长的人的心情,年龄因之多少是一种隔膜;但是这隔膜却是一方面的,年长的人可以了解年轻的人,他们甚至可以预知年轻的人将要碰着的问题。年轻的人在把年长的人当作他们生活的参考蓝图时,所谓“不了解”也不是分划的鸿沟。【其次,时间上,尽管时间造成了个体上年龄的隔膜和情感的阻隔,但是从社会角度看,乡土社会具有稳定性,世代传承之间却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所以,时间也不会构成人与人彻底的阻隔,不会妨碍人与人的了解】⑨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因此,唯有生理不同这种关键的差异还会造成人与人的阻隔】这差别倒并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太显著的。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这种“生理不同”并非指人的其他的遗传特质,比如身高、体重等,而就是指性别这个概念,只有性别的差异才造成了人与人的阻隔】正因为还没有人能亲身体会过两性的差别,我们对于这差别的认识,总是间接的;所能说的差别多少只限于表面的。在实际生活上,谁也会感觉到异性的隔膜,但是差别的内容却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现实生活中,男女之间总是很难沟通和理解,比如夫妻之间的争吵,比如男女朋友之间的矛盾,很多都是根源于性别思维的不同,这一点结合现实很好理解】⑩在以充分了解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中,这性别的鸿沟是个基本的阻碍。只在他们理想的天堂里,这鸿沟才算被克服:宗教家对性的抹煞,不论自觉或不自觉,决不是偶然的。【这也就是中国古代人们忌讳谈论“性”的根本原因,这生理上的鸿沟显然无法消除,那就只能假装视而不见】完全的道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无所隔,这就不能求之于生理上早已划下了鸿沟的男女之间。⑪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男女不同,比如谈恋爱就要互相理解,这其中就必然产生冲突,在冲突中求一个暂时统一,自然就是“浮士德式”】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恋爱完成了一个阶段的暂时统一后,没有了冲突了,但因为男女两性不同,必然又有新的冲突产生,永远不断】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恋爱中的男女双方随着了解,看似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暂时的统一,但是双方深入的了解后,一旦再产生冲突就必然会远胜于前】⑫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显然,上面那样“浮士德式”谈恋爱不能进入生育手段,要不然社会就处于不稳定之中了】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点明恋爱与友谊的差别】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所以说爱情是美好的,可以无关乎其他,只是男女双方互相的求同共鸣,而一旦涉及婚姻与生育,这成为一种社会事业了,需要考虑更多因素】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如果社会的成员个个都不断追求新鲜恋爱而“出轨自由”,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同时生育的孩子如何抚养又造成了更大社会问题】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社会来经营,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⑬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即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说到底仍旧是乡土社会为了维护稳定而使用的一种手段】“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生理上要隔断,自然“男女授受不亲”,心理上更要隔断,便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无需也不应求取心理上的共鸣】乡土社会区别男女以维持生育事业稳定⑥-⑬段为本文第二部分,借“阿波罗式”与“浮士德式”两种文化形态理论论述我国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产生的原因。作者阐释了在“阿波罗式”的乡土社会不能容许“浮士德式”的恋爱关系存在,以防破坏社会生育事业的稳定。同时提出,性别差异是妨碍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了解的重要因素,为了维护乡土社会稳定,只能选择无视差异,将男女性分别开来。第三部分⑭在社会结构上,如上篇所说的,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这在我们乡土社会中看得很清楚。【乡土社会更加强调“父父子子”“同宗同族”,而非“夫妻”】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为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因之,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乡土社会的家族中重要的是父子关系,而非夫妻关系,妇女只是一种附属,这在上一篇也已经论述过】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⑮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回到开头感情定向的问题上,再一次说明“男女有别”在感情定向上的影响】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究竟普遍到什么程度,我们无法确说;但是乡土社会中结义性的组织,“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亲密组合,多少表示了感情方向走入同性关系的一层里的程度已经并不很浅。在女性方面的极端事例是华南的姊妹组织(即“自梳女”,也就是封建时代妇女不愿盲婚哑嫁,决心不婚,所以自行梳髻,她们会组成“自梳女”团体,成员互相帮助,自食其力),在女性文学里所流露的也充满着冯小青(明朝女词人,有才名。被嫁给了一个富贵人家做妾,因此自怨自艾,最后病亡。代表作《小青词》)式的自恋声调。【可见乡土社会下的女性同男性一样,要不然像华南的姊妹组织那样重视同性之间的结义,要不然就是像冯小青一样只能陷入自恋之中,作者看来,这都是“男女有别”造就的影响】可惜我们对于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太少分析,关于这方面的话我们只能说到这里为止了。⑯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也减少了一个不在实利上打算的刺激。中国乡土社会中那种实用的精神安下了现世的色彩。【进一步阐述“男女有别”造就乡土社会中人们更加追求现实稳定化,而非追求刺激冲突】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一般人民更会把天国现世化:并不想把理想去改变现实,天国实现在这世界上,而把现实作为理想的底稿,把现世推进天国。【孔子不谈论怪力乱神,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也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神话存在,而是对现实社会的美化;太平天国直接把基督教思想改造成农民的人人有地可耕的天国。这些其实都是乡土社会不追求“另一个世界”,而是关注于当下,理想的世界也只是对当下现实的反映】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当自己和外界产生冲突时,不是加以改变外在世界,而是克制自己满足外在世界的秩序】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古典的,也是阿波罗式的。⑰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浮士德式”的恋爱自然也就是这种会破坏秩序的要素】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男女有别”对强调稳定的乡土社会造成的影响⑭-⑰段为本文第三部分,论述强调秩序和稳定的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对社会的影响:家族中强调父子关系而非夫妻关系,社会成员的情感指向同性伙伴。秉持实用的生活态度,克制感情,减少情感激动。04思维导图05巩固检测在乡土社会中,为什么会出现“男女有别”(隔阂)的原则?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为什么传统社会强调男女有别?在小说《百合花》中,通讯员小战士与“我”同行,为何要与“我”保持“几丈远”的距离?关于这一点,原文解说道:“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请用本章的相关阐述并结合所读所学过的具体事例,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第七章“男女有别”中提到了两种婚恋模式,“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具体内容如下:“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浮士德式”则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地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爱是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请借助以上两种婚恋模式分析《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称作阿波罗式的,一种称作浮士德式的。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浮士德式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恋爱是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社会来经营,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阿波罗式的。它强调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这在我们乡土社会中看得很清楚。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为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因之,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究竟普遍到什么程度,我们无法确说;但是乡土社会中结义性的组织,“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亲密结合,多少表示了感情方向走入同性关系的一层里的程度已经并不很浅。在女性方面的极端事例是华南的姊妹组织,在女性文学里所流露的也充满着冯小青式的自恋声调。可惜我们对于中国人的感情生活太少分析,关于这方面的话我们只能说到这里为止了。缺乏两性间的求同的努力,也减少了一个不在实利上打算的刺激。中国乡土社会中那种实用的精神安下了现世的色彩。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一般人民更会把天国现世化;并不想把理想去改变现实,天国实现在这世界上,而把现实作为理想的底稿,把现世推进天国。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古典的,也是阿波罗式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男女有别》)材料二:《周易·家人·彖辞》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痕迹。《内则》说:“札,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这大致说出了男女的不同活动范围。古人还经常引用《周易》来论证这个理论。《左传·昭公元年》:“近女室,疾如蛊……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如饮食、洗浴等也可以看出两性的隔离,《内则》说,“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外内不共井,不共福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的隔离,如“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它指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里,为了保守属于男子的秘密,女子很自然地就被排斥在外了。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最先见于《孟子·离委上》,《礼记·坊记》则从礼制的层面对“男女授受不亲”作了规范。前面我们在谈到两性初期教育时,已经知道“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坊记》所说还可以看到这一原则在现实中的强大束缚力和贯穿两性始终的精神,其中说:“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这是就常时、常事而言,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礼制又有特殊的规定。《坊记》就说:“礼,非祭,男女不交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女子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非此即为越礼。男女之防,著于叔嫂。礼书中特别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札记·杂记》:“嫂不抚叔,叔不抚嫂。”《札记·曲礼》:“叔嫂不通问。”《札记·奔丧》:“无服而为位者,唯嫂叔。”考《仪礼·丧服》家庭同辈成员如兄弟、兄弟姊妹、娣姒之间,死后皆有相应服制,唯叔嫂无服。古代人死大殓,哭者必以手抚尸,而《杂记》所说是人虽死,彼此不得接触。淳于髡与孟子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孟子·离娄上》中,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者,权衡也,权而得中。在遵循礼制精神的同时,可以对礼的某些教条作出变通,这在孟子看来,并非越礼之举。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见,这种观念在当时来说,仍然对两性的接触有着规范作用。(摘编自肖发荣《“男女有别”观念探源》)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恋爱从结果说不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因此说恋爱是一种落后的观念。“男女有别”使得男女之间在生活和心理上加以隔离,只在行为上接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事业,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D.“男女有别”原则通行的结果便是在社会结构上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就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在阐述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的观念,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材料二引用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遵循“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是可以变通的。C.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阿波罗式的,它追求稳定,拒绝破坏,所以它不欢迎激动的、热烈的感情。D.在中国乡土社会,家族取代家庭,成为基本社群,表明当时人们认可同性原则比异性原则更重要。8.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忒勒玛科斯就曾对他的母亲说:“去做你的事情,谈话是我们男人的事。”B.《内则》记载:“三月之末,择日剪发,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C.《诗经·静女》中的描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D.《吕氏春秋·乐成》记载:“孔子始用于鲁……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9.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二段论证的严密性。10.现代社会的两性关系是浮士德式的,而乡土社会崇尚的两性关系是阿波罗式的。根据材料一有关的内容,谈谈你对“阿波罗式”两性关系的理解。参考答案1.(1)因为力求稳定的乡土社会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故遏制一切破坏秩序的要素。(2)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是社会中共同生活的人相互间充分了解的障碍,而克服两性间阻碍的求同的努力,不仅使生育事业摇摇欲坠,而且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家族社群不能顺利经营(影响到纪律、效率)。(3)男女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而感情淡漠是稳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所以出现了要求男女有别的原则。即男女间不必求同,不仅在生活上有男女授受不亲的隔离,而且在心理上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只在行为上按一定规则经营好分工合作的生育和经济的事业即可。2.(1)因为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