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长的一段以分裂为主的时期,政权最多,头绪复杂。本课将相关内容分为三个子目进行叙述首先讲授时间最早的三国和西晋。西晋灭亡之后全国进人长期分裂状态,基本格局是南北对峙。除西晋短暂统一外,都是处于分裂状态。从短时段来看,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但从长时段来看,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尤其是江南的开发初见成效: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三、学情分析学生情况: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尚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认知层次,且逻辑思辨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民族交融与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对于他们来讲具有不小的难度。但是,中职新生初中时期就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也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储备。教学策略: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用史料,图片等方式,在深度挖掘历史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引导学生思考民族融合的意义,以期落实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大迁徙的趋势。了解民族交融与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基本史实。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增强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3.素养目标(1)通过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2)通过史料解读,分析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严重的特点,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3)学生解读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等等重要历史概念、影响、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的素养。(4)追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时空意义,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对中华乃至人类文明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五、重难点重点:民族交融与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难点: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六、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图1四川成都武侯祠)武侯祠(WuhouShrine),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占地15万平方米,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
。武侯祠是民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也是三国遗迹源头,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
。教师解读:二、三世纪之交,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207年,号称出自汉朝皇族的刘备拜访隐士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分析局势说:北方的曹操实力强大,而且控制了东汉皇帝,“诚不可与争锋”;东南的孙权割据多年,基础坚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能争取控制西南地区,站稳脚跟,然后待机发展。这一“三分天下”的预言,后来得到应验。诸葛亮生前获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因此其祠名为“武侯祠”。诸葛亮预言的三分天下,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身边的建筑,以及学生熟知的历史人物,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学熟悉的事物、人物做导入,衔接历史与生活,能够加强学生学好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新课学习1.政权更迭教师结合教材讲解三国时期的政权(图2三国鼎立形式图<262年>)国名建国时间都城建立者关键战役影响魏220洛阳曹丕官渡之战继承汉制,巩固了对黄河地区的统治,在西域设置己校尉。蜀221成都刘备赤壁之战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229建业(今南京)建业赤壁之战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199年-200年208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教师总结补充知识点:官渡之战是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指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至此,三分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设计意图】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就进行了相关的学习,加上教材对其简洁的描述,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较好的理解,并且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梳理知识,方便形成线索与记忆。通过教师的补充,使学生更加完备的了解当时的历史。提问一:“司马昭之心”是什么意思?材料一: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参考答案: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想取代曹髦。)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教师分析:魏帝见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五月,己丑(初七),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日我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所以,司马昭想废除魏迪,他成功了吗?学生结合教材回答:263年,魏出兵灭蜀。266年,司⻢炎废魏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晋。280年⻄晋灭吴,统⼀全国。任务一:浏览教材,标注西晋的建立、统一和灭亡时间等标志性事件和知识点。提问二:为什么西晋存在时间如此短暂?结合教材,从史料中分析原因。材料二:(图3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材料三:及天下慌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晋书·惠帝纪》材料四:“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阔。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责可使贱,生可使杀……今之人,惟钱而已!”。——西晋人鲁褒《钱袖论》。材料五: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晋书列传二十九》(参考答案:材料二:少数民族内迁导致民族矛盾加剧,“永嘉之乱加剧了西晋政权的灭亡;材料三:统治集团的奢靡腐败;材料四:崇拜金钱,社会风气奢靡;材料五:八王之乱。)学生借助教材合已有知识储备,解读材料,教师对此进行梳理总结。材料二:反映了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和北方流民南迁的大致情况。当时少数民族的内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匈奴、羯、氏、羌,基本已经迁入传统上汉族活动的区域;第二层次为鲜卑活动与长城边缘。材料三:“何不食肉糜”是说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然而晋惠帝是非常善良的,他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就是:“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意思就是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材料四:它没有地位却受人尊敬,没有势力却那么红火,它能够推开富贵官宦之家的朱门、紫闼。有钱的地方,可以化危机为平安,可以让死的重新复活;可要是没钱了,那贵的就要变成贱的,活的也得把它杀了。凡今之人,就像钱上的寄生物。
材料五:晋武帝司⻢炎裁撤州郡军队,州郡᯿镇改由皇室诸王据守。这些封王⼿握᯿兵,掌管⺠事财政,势⼒⽇益强⼤。晋武帝死后,继位的晋惠帝⽆⼒掌握管朝政。⼋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组建军队。起兵混战,史称“⼋王之乱”。【过渡】西晋末年,经历了“衣冠南渡”,宗室成员司马睿在健康重新建立政权,史称东晋。东晋偏安一隅的局面维持了大约一个世纪,魏晋时期,士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优势。提问三:为什么东晋会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材料六: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虽与两汉无异,而所谓从辟召举孝廉之人,则皆贵胃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4《选举考七》材料七:(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参考答案:士族专权)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分析作答,教师总结引导:材料六:尽管士族专权仅出现于东晋一朝,但在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时候,士族在仕途上都享有明显的世袭性特权,士族阶层统治的保障是九品中正制。材料七:政治因素:皇帝通常依靠士族的支持,得以维持统治。教师补充:历史渊源:东汉建立以来地主和豪强力量的膨胀。经济方面:地主豪强经营庄园。土地兼并严重,渐成割据之势。南方政权的演变:北方政权的演变(南朝420——589年)肥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发生的一场战役,东晋以少胜多,安定的北方重新陷入混乱,并最终确定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历史格局。肥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发生的一场战役,东晋以少胜多,安定的北方重新陷入混乱,并最终确定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历史格局。特点:政权更迭频繁。【设计意图】该子目与七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相结合,通过史料的分析,让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在解读史料的过程,培育学生的是历史核心素养。并且在政权的频繁更迭中,感悟民族融合。【过渡】439年北魏统⼀北⽅,6世纪前期北魏发⽣动乱,分裂为东魏和⻄魏,稍后分别被北⻬和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朝与南朝⻓期对峙,合称南北朝。在南北朝的更迭过程中,各民族不断地迁徙,交融,这个时期的民族关系如何?2.民族交融提问四:以下两则不同时期的史料,反映民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徙戎论》材料九:(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刘知几《史通·书志》(参考答案:随着时间推移,民族关系经历了由西晋的胡汉对立到民族差异的缩小再到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加强)材料解析:材料八:《徙戎论》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文中提出了“徙戎”主张,即将内迁各少数民族一律迁回其故土,使得“戎晋不杂”。材料九:各民族杂居、互相影响,结果彼此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减少,共同点增加。区分胡汉往往不以血缘,而以文化为标准,任务二: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孝文帝为民族差异的缩小做了哪些努力?北魏孝文帝改革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牛耕地图(魏晋墓葬壁画) 牛耕地图(魏晋墓葬壁画)鲜卑人乐俑鲜卑人乐俑改革措施影响政治上迁都洛阳制定管官吏禄制度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了内迁各族对中原⽂化的认同,增强了北魏的实⼒,为隋唐时期统⼀多⺠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思想文化穿汉服改汉姓接汉亲【设计意图】民族融合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通过史料可以让学生自己感悟,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图片,直观的让学生看的孝文帝的改革,表格总结,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过渡】由于民族迁徙,融合,也促进了各个地方的经济交流,这个时候出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为什么会如此呢?3.江南地区的开发提问五:结合教材回答,促进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因素?人口南迁,劳动力充足;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发展条件优越;统治者的开发和经营;提问六:结合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十:(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十一:在北魏前期的官制里,既有汉文化的执政机构——尚书制度,又有鲜卑文化的大人制度:既有文化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等,又有鲜卑文化的监察机关。——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参考答案:政治:内迁民族认同接受汉族政治模式。经济:恢复北方经济,并促使南方地区开发。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部相互渗透、影响,在冲突中走向融合。)【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突破本课的重点,既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阳光房门窗采购合同
- 购销活动帐篷合同
- 防空工程建设项目招标
- 水泥采购合同书样式
- 苗木购销合同简单范本
- 教育培训服务合同
- 正式签署的房屋地基交易合同
- 幼儿食材选购协议
- 建设工程监理招标文件编制指南
- 商务保安服务合同样本
- 大学生劳动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中国成人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指南解读专家讲座
-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
- 埃美柯阀门检验报告汇总6199铁制闸阀
- 科学版二年级《游戏投掷纸飞机》说课稿
- 高中思想政治-高三一轮复习课文化创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高中美术-文化变革 美术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品管圈标准化作业书模板
- 尊敬师长遵守纪律课件高中生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班会
- 部编人教版小学低段语文随文识字教学例谈
-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助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获奖科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