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阳光·雨露·土壤林清玄阳光、雨露和土壤,是生命的三大要素。没有阳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雨露,植物无法生长;没有土壤,植物无法扎根。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孕育着生命的奇迹。阳光是生命的源泉,它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在阳光的照耀下,植物才能茁壮成长,动物才能活跃地生活。阳光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身体,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在阳光下,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希望和力量。雨露是生命的甘霖,它滋润着大地,滋养着万物。雨露是植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营养。在雨露的滋润下,植物才能茁壮成长,花朵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色彩。雨露也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柔美和温馨。土壤是生命的根基,它是植物扎根的地方。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养分,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生存。土壤也象征着包容和承载,它接纳了所有的生命,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阳光、雨露和土壤,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的生态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生命得以延续,世界得以繁荣。(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阳光、雨露和土壤对生命的作用。(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阳光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身体,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这句话的含义。(3)文章中“土壤也象征着包容和承载,它接纳了所有的生命,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文章标题“阳光·雨露·土壤”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5)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一观点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秋日的私语秋天来了,带着她独有的色彩和气息。叶子从绿转黄,又从黄变红,最后飘落,就像是一场生命的告别仪式。走在林间小径上,脚下落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这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倾听那属于秋天的故事。我喜爱秋天,不仅因为她给大地披上了五彩斑斓的外衣,更因为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宁静与满足。农民伯伯们忙碌着收割庄稼,孩子们欢笑着捡拾落叶,老人们则坐在门前晒太阳,享受着岁月静好的时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让人感到温暖而安心。然而,秋天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思乡之情的季节。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远方的亲人,怀念起家乡的山山水水。那些曾经熟悉的景象此刻却只能出现在梦里,成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感谢秋天,因为它让我学会了珍惜眼前的美好,同时也提醒我要勇敢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1.文章开头提到“叶子从绿转黄,又从黄变红,最后飘落”,这一过程象征了什么?A.生命的脆弱B.时间的流逝C.季节的变化D.自然界的循环2.根据文章内容,“我”喜爱秋天的原因有哪些?(多选)A.秋天给大地带来了丰富的色彩。B.在这个季节里能够体验到宁静与满足感。C.可以享受到丰收带来的喜悦。D.它促使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3.作者说秋天是一个容易引起思乡之情的季节,请问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这一点?A.“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远方的亲人。”B.“那些曾经熟悉的景象此刻却只能出现在梦里。”C.“它让我学会了珍惜眼前的美好。”D.“同时也提醒我要勇敢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4.本文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及个人感受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A.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美B.人生道路上应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C.感恩生活中的每一刻,并勇于迎接挑战D.思念故乡的情感难以割舍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汉文帝刘恒,即位后,重视农业,多次下令减轻赋税,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他提倡以德化民,废除肉刑。他在位二十三年,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粮仓丰满,百姓富裕,史称“文景之治”。文帝十六年,匈奴大举进攻,掠夺财物,抢走人民。文帝想亲自率兵抗击匈奴,群臣都认为皇帝亲自率兵不妥。这时,中郎将袁盎对皇帝说:“我听说匈奴人,他们的攻战,不是像汉人那样讲究阵法,善于利用地形,而且他们的兵种和汉兵不同,他们的武器和战车也和汉兵不同,汉兵没有他们的武器和战车,和匈奴兵交战,往往以少胜多。现在,匈奴进攻汉朝,我们不必亲自率兵,只要命令将军们领兵抗击匈奴就足够了。至于匈奴抢走的财物,我们不必急于收回,可以暂时放弃。等匈奴人掠夺到财物,人数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少,他们就会自相残杀,那时我们再派兵进攻,一定能够打胜。”皇帝认为袁盎的话有道理,于是命令将军们领兵抗击匈奴。匈奴进攻汉朝,将军们领兵迎击,匈奴人撤退。匈奴人回到自己的领地后,粮食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四处抢掠。第二年,汉朝派遣军队,追击匈奴,匈奴人被迫投降,汉朝收回被抢走的财物。【乙】汉文帝,名恒,即帝位,重视农业,多次下令减轻赋税,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他提倡以德化民,废除肉刑。他在位二十三年,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粮仓丰满,百姓富裕,史称“文景之治”。文帝十六年,匈奴大举进攻,掠夺财物,抢走人民。文帝想亲自率兵抗击匈奴,群臣都认为皇帝亲自率兵不妥。这时,中郎将袁盎对皇帝说:“我听说匈奴人,他们的攻战,不是像汉人那样讲究阵法,善于利用地形,而且他们的兵种和汉兵不同,他们的武器和战车也和汉兵不同,汉兵没有他们的武器和战车,和匈奴兵交战,往往以少胜多。现在,匈奴进攻汉朝,我们不必亲自率兵,只要命令将军们领兵抗击匈奴就足够了。至于匈奴抢走的财物,我们不必急于收回,可以暂时放弃。等匈奴人掠夺到财物,人数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少,他们就会自相残杀,那时我们再派兵进攻,一定能够打胜。”皇帝认为袁盎的话有道理,于是命令将军们领兵抗击匈奴。匈奴进攻汉朝,将军们领兵迎击,匈奴人撤退。匈奴人回到自己的领地后,粮食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四处抢掠。第二年,汉朝派遣军队,追击匈奴,匈奴人被迫投降,汉朝收回被抢走的财物。(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匈奴:古代我国北方及西北的一个民族。B.肉刑:古代刑罚,包括剕刑、斩刑、绞刑等。C.中郎将: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警卫。D.剕刑:古代刑罚,割去受刑人一足。(二)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文帝重视农业,多次下令减轻赋税,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B.汉文帝废除肉刑,提倡以德化民,使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粮仓丰满。C.匈奴大举进攻,掠夺财物,抢走人民,汉文帝想亲自率兵抗击匈奴。D.袁盎建议皇帝不必亲自率兵抗击匈奴,只需命令将军们领兵抗击即可。(三)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①我听说匈奴人,他们的攻战,不是像汉人那样讲究阵法,善于利用地形。②等匈奴人掠夺到财物,人数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少,他们就会自相残杀。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离乡赴楚途中所作。B.诗中“山随平野尽”一句描绘了从高山进入平原的景象。C.“江入大荒流”表达的是诗人对于未来旅途充满不确定性的忧虑。D.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2.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离开家乡前往远方的情景。B.通过“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样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C.该诗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D.诗人以自然景观的变化隐喻个人生涯的变化,富有哲理意味。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1.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默写。(3分)《登高》诗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联,并按要求默写。①选项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选项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③选项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题目】1.根据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1)“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中的“滟滟”指的是:A.明亮B.波光粼粼C.江水D.月光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材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传播者。网络社交平台让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然而,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扰。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如何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1)以下关于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播速度快B.传播范围广C.信息过载D.信息真实(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如何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这一问题的看法。1.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学会从多渠道、多角度验证信息的真实性。2.关注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减少对未经证实的信息的信任。3.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快速识别信息中的关键词和关键数据。4.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对于信息来源不明、内容可疑的,要保持警惕。5.积极参与网络信息治理,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筛选的准确性,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八、写作题(60分)题目:请以“青春的足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结合自身经历,抒发对青春岁月的感悟,体现对未来的憧憬。广东省汕头市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阳光·雨露·土壤林清玄阳光、雨露和土壤,是生命的三大要素。没有阳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雨露,植物无法生长;没有土壤,植物无法扎根。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孕育着生命的奇迹。阳光是生命的源泉,它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在阳光的照耀下,植物才能茁壮成长,动物才能活跃地生活。阳光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身体,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在阳光下,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希望和力量。雨露是生命的甘霖,它滋润着大地,滋养着万物。雨露是植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营养。在雨露的滋润下,植物才能茁壮成长,花朵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色彩。雨露也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柔美和温馨。土壤是生命的根基,它是植物扎根的地方。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养分,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生存。土壤也象征着包容和承载,它接纳了所有的生命,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阳光、雨露和土壤,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的生态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生命得以延续,世界得以繁荣。(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阳光、雨露和土壤对生命的作用。(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阳光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身体,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这句话的含义。(3)文章中“土壤也象征着包容和承载,它接纳了所有的生命,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文章标题“阳光·雨露·土壤”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5)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一观点的理解。答案:(1)阳光:生命的源泉,给予温暖和力量;雨露:生命的甘霖,滋润大地,滋养万物;土壤:生命的根基,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2)这句话意味着阳光不仅对身体的生长有益,还能滋养人的精神世界,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土壤比作包容和承载的象征,形象地说明了土壤对生命的接纳和滋养作用,增强了表达效果。(4)文章标题“阳光·雨露·土壤”由三个并列的名词构成,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主题。(5)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指那些对生命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的条件。阳光、雨露和土壤作为生命的基本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的生态环境,为生命的延续和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这一观点强调了自然对生命的重要性,提醒人们珍惜和保护自然。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秋日的私语秋天来了,带着她独有的色彩和气息。叶子从绿转黄,又从黄变红,最后飘落,就像是一场生命的告别仪式。走在林间小径上,脚下落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这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倾听那属于秋天的故事。我喜爱秋天,不仅因为她给大地披上了五彩斑斓的外衣,更因为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宁静与满足。农民伯伯们忙碌着收割庄稼,孩子们欢笑着捡拾落叶,老人们则坐在门前晒太阳,享受着岁月静好的时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让人感到温暖而安心。然而,秋天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思乡之情的季节。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远方的亲人,怀念起家乡的山山水水。那些曾经熟悉的景象此刻却只能出现在梦里,成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感谢秋天,因为它让我学会了珍惜眼前的美好,同时也提醒我要勇敢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1.文章开头提到“叶子从绿转黄,又从黄变红,最后飘落”,这一过程象征了什么?A.生命的脆弱B.时间的流逝C.季节的变化D.自然界的循环答案:D.自然界的循环2.根据文章内容,“我”喜爱秋天的原因有哪些?(多选)A.秋天给大地带来了丰富的色彩。B.在这个季节里能够体验到宁静与满足感。C.可以享受到丰收带来的喜悦。D.它促使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答案:A,B,C3.作者说秋天是一个容易引起思乡之情的季节,请问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这一点?A.“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远方的亲人。”B.“那些曾经熟悉的景象此刻却只能出现在梦里。”C.“它让我学会了珍惜眼前的美好。”D.“同时也提醒我要勇敢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答案:A.“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远方的亲人。”4.本文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及个人感受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A.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美B.人生道路上应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C.感恩生活中的每一刻,并勇于迎接挑战D.思念故乡的情感难以割舍答案:C.感恩生活中的每一刻,并勇于迎接挑战这份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知水平。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汉文帝刘恒,即位后,重视农业,多次下令减轻赋税,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他提倡以德化民,废除肉刑。他在位二十三年,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粮仓丰满,百姓富裕,史称“文景之治”。文帝十六年,匈奴大举进攻,掠夺财物,抢走人民。文帝想亲自率兵抗击匈奴,群臣都认为皇帝亲自率兵不妥。这时,中郎将袁盎对皇帝说:“我听说匈奴人,他们的攻战,不是像汉人那样讲究阵法,善于利用地形,而且他们的兵种和汉兵不同,他们的武器和战车也和汉兵不同,汉兵没有他们的武器和战车,和匈奴兵交战,往往以少胜多。现在,匈奴进攻汉朝,我们不必亲自率兵,只要命令将军们领兵抗击匈奴就足够了。至于匈奴抢走的财物,我们不必急于收回,可以暂时放弃。等匈奴人掠夺到财物,人数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少,他们就会自相残杀,那时我们再派兵进攻,一定能够打胜。”皇帝认为袁盎的话有道理,于是命令将军们领兵抗击匈奴。匈奴进攻汉朝,将军们领兵迎击,匈奴人撤退。匈奴人回到自己的领地后,粮食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四处抢掠。第二年,汉朝派遣军队,追击匈奴,匈奴人被迫投降,汉朝收回被抢走的财物。【乙】汉文帝,名恒,即帝位,重视农业,多次下令减轻赋税,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他提倡以德化民,废除肉刑。他在位二十三年,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粮仓丰满,百姓富裕,史称“文景之治”。文帝十六年,匈奴大举进攻,掠夺财物,抢走人民。文帝想亲自率兵抗击匈奴,群臣都认为皇帝亲自率兵不妥。这时,中郎将袁盎对皇帝说:“我听说匈奴人,他们的攻战,不是像汉人那样讲究阵法,善于利用地形,而且他们的兵种和汉兵不同,他们的武器和战车也和汉兵不同,汉兵没有他们的武器和战车,和匈奴兵交战,往往以少胜多。现在,匈奴进攻汉朝,我们不必亲自率兵,只要命令将军们领兵抗击匈奴就足够了。至于匈奴抢走的财物,我们不必急于收回,可以暂时放弃。等匈奴人掠夺到财物,人数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少,他们就会自相残杀,那时我们再派兵进攻,一定能够打胜。”皇帝认为袁盎的话有道理,于是命令将军们领兵抗击匈奴。匈奴进攻汉朝,将军们领兵迎击,匈奴人撤退。匈奴人回到自己的领地后,粮食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四处抢掠。第二年,汉朝派遣军队,追击匈奴,匈奴人被迫投降,汉朝收回被抢走的财物。(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匈奴:古代我国北方及西北的一个民族。B.肉刑:古代刑罚,包括剕刑、斩刑、绞刑等。C.中郎将: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警卫。D.剕刑:古代刑罚,割去受刑人一足。(二)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文帝重视农业,多次下令减轻赋税,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B.汉文帝废除肉刑,提倡以德化民,使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粮仓丰满。C.匈奴大举进攻,掠夺财物,抢走人民,汉文帝想亲自率兵抗击匈奴。D.袁盎建议皇帝不必亲自率兵抗击匈奴,只需命令将军们领兵抗击即可。(三)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①我听说匈奴人,他们的攻战,不是像汉人那样讲究阵法,善于利用地形。②等匈奴人掠夺到财物,人数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少,他们就会自相残杀。答案:(一)B(二)B(三)①我听说匈奴人,他们的攻战,不是像汉人那样讲究阵法,善于利用地形。②等匈奴人掠夺到财物,人数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少,他们就会自相残杀。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离乡赴楚途中所作。B.诗中“山随平野尽”一句描绘了从高山进入平原的景象。C.“江入大荒流”表达的是诗人对于未来旅途充满不确定性的忧虑。D.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2.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离开家乡前往远方的情景。B.通过“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样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C.该诗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D.诗人以自然景观的变化隐喻个人生涯的变化,富有哲理意味。答案:1.C-正确选项。实际上,“江入大荒流”这句更多的是描述江水流向无垠之地,并非直接表达对未来旅途不确定性的忧虑,而是更侧重于展现一种开阔壮观的自然景象。2.C-正确选项。虽然《渡荆门送别》确实语言优美且情感丰富,但它主要属于边塞诗或行旅诗的范畴,而非专门的山水田园诗。此诗更多地反映了诗人旅行中的感受及对故乡的怀念。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1.阅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默写。(3分)《登高》诗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联,并按要求默写。①选项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选项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③选项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答案:选项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解析:本题要求默写名句,考生应熟悉名句内容,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在默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理解名句的含义,确保默写时无遗漏、无错字。(2)注意易错字词的书写,如“己”“涯”“若”等。(3)遵循名句的原句顺序,确保不增减字词。(4)保持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题目】1.根据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1)“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中的“滟滟”指的是:A.明亮B.波光粼粼C.江水D.月光参考答案:B(1.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中的“霰”指的是:A.雪B.花瓣C.细雨D.小冰珠参考答案:D(1.3)“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中的“流霜”指的是:A.流动的霜B.白色的雾气C.月光下的江面D.飞舞的雪花参考答案:C请根据上述题目格式和提供的信息完成题目设计。注意实际考试中会使用完整的诗句来保证题目的准确性和上下文的一致性。这里我们没有实际的诗句,因此上述诗句内容为示例性质,不代表原文。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应当使用准确的文学文本。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材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传播者。网络社交平台让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然而,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扰。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如何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1)以下关于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播速度快B.传播范围广C.信息过载D.信息真实【答案】D【解析】根据文章第一段“然而,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扰”可知,信息过载是网络社交平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信息传播的特点。因此,D项“信息真实”表述错误。(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如何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这一问题的看法。【答案】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和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学会从多渠道、多角度验证信息的真实性。2.关注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减少对未经证实的信息的信任。3.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快速识别信息中的关键词和关键数据。4.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对于信息来源不明、内容可疑的,要保持警惕。5.积极参与网络信息治理,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筛选的准确性,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八、写作题(60分)题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作之旅:艺术与实践
- 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快递行业服务质量提升合作协议2篇
-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工作负担的风险分析及其化解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项目招投标顾问合同3篇
- 全国川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个性化的桌面设置》说课稿
- 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 湖北省鄂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摸底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泵车知识培训课件视频
-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传热学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理工大学》课件
- 中职班主任培训
- 春节期间安全施工措施
- 建筑工地春节期间安全保障措施
- 2024-2030年中国触摸显示器商业计划书
- 三只松鼠深度分析报告
-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教程 课件 项目九-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 《商务沟通-策略、方法与案例》课件 第一章 商务沟通概论
- 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 大创赛项目书
- 202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