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成绩评定测试卷八年级语文(全卷四个大题,24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语文知识积累(1~6小题,每小题2分,第7小题8分,共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颁发(bān)遗嘱(zhǔ)镌刻(juān)抑扬顿挫(yì)B.潇洒(xiāo)轻盈(yíng)悄然(qiāo)殚精竭虑(dān)C.教诲(huǐ)炽红(chì)秀颀(qí)锐不可当(dāng)D.嶙峋(lín)蹒跚(pán)倔强(jué)潜滋暗长(qiǎn)【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B.悄然(qiāo)——qiǎo;C.教诲(huǐ)——huì;D.潜滋暗长(qiǎn)——qián;故选A。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警剔泄气磅礴催枯拉朽 B.愚钝胆怯锃亮正襟危坐C.倦怠狼籍辟邪纵横绝荡 D.推崇嶙峋雕镂唯妙唯肖【答案】B【解析】【详解】A.警剔——警惕,催枯拉朽——摧枯拉朽;C.狼籍——狼藉,纵横绝荡——纵横决荡;D.唯妙唯肖——惟妙惟肖;故选B。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可是最美逆行者的背影依然历历在目。B.为了尽快实现高铁通车,技术调试人员以一丝不苟的精神严格把好最后的质量关。C.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入木三分的进行了揭示。D.百亿企业“权健”经媒体曝光后,卫健委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其内幕真是危言耸听。【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历历在目,意思是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句中形容“最美逆行者的背影”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正确;B.一丝不苟,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形容“技术调试人员严格把好最后的质量关”正确;C.入木三分,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句中形容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问题”见解深刻,使用正确;D.有误,“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本句运用不合语境,可用“骇人听闻”;故选D。4.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相继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确保民众饮食安全。(语序不当,“相继”与“先后”对调顺序)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在……中”和“常常能够使”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C.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这是提高语文写作水平的基础。(“会不会”“能不能”和后面的句子形成两面与对一面的矛盾)D.“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这一项工作,不仅要落实到位,而且要宣讲到位。(“落实到位”和“宣讲到位”语序颠倒)【答案】A【解析】【详解】A.有误,句子表意重复,应将“相继”与“先后”删去一个;故选A。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读书,是人生的享受。②从春花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A.①⑤④②③ B.⑤①③②④ C.①⑤②④③ D.①②④③⑤【答案】D【解析】【详解】本语段叙述读书对生命的意义,①句是总起句,提出观点。作为第一句;

②两个“从上”句及④句都是具体读书意的所在,从句意可判断为④在②后;

③句中的“起起伏伏”正好承接上句中的”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句小结段意,作为尾句。

综合以上分析,可排序为①②④③⑤。

故选:D。6.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A.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B.《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C.《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以“月光”为线索,根据作者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D.《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本文为一篇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答案】C【解析】【详解】C.有误,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不是唐代;故选C。7.根据提示或要求填空。①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②_____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③《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以景衬情,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决定战争和治国成败的三个重要因素,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就是在经历过诱惑仍能在波澜中保持那份平淡;在经历过失落后依然满怀最初的希望;在孤独与守望中依然执着前行。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含“心”字的古诗词(课内外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学诗谩有惊人句②.相顾无相识③.无可奈何花落去④.似曾相识燕归来⑤.天时不如地利⑥.地利不如人和⑦.人生自古谁无死⑧.留取丹心照汗青【解析】【分析】【详解】“谩、顾、曾、燕、利”是易错字,注意正确书写。含“心”字的古诗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本大题含8~10题,共8分)8.阅读材料,完成语文实践活动。材料1: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昨天,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材料2:“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1)请用简洁的文字给材料1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2)假如你所在的学校要举办有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活动,学校已经设计了两项活动,请你参照已给项目,再设计两项活动。A.“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知识竞赛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专家讲座【答案】(1)示例:“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诗歌背诵比赛;②.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给新闻拟写标题。拟写新闻标题要注意抓住导语部分,然后用“对象+事件”的格式来回答,要注意字数的要求。根据导语部分“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提取对象为:“二十四节气”,事件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压缩为:“二十四节气”被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如果题目中给出某些活动,还要注意所补充活动的格式要与之相同。要围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来设计,还要体现语文性。示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讲故事比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征文比赛。9.中华书法往往喻示做人的道理(1)你的同桌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即将转学。你希望同桌志存高远,方正质朴,扎实稳重。辨析下面四种书体的喻意,最适合赠予他的一幅是()A.隶书 B.草书C.楷书 D.行书(2)请你把上一题中的四个字用正楷准确、规范地抄写在下列格子内。【答案】(1)C(2)志存高远【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分析题干要求,“方正质朴,扎实稳重”是楷书的特点;故选C。【小问2详解】解答本题注意用正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即可;“遠”的简体字是“远”。10.名著阅读。【A】他的身体是魁梧奇伟的,像老虎一样强悍。他虽然已是五十岁以上的人,还是非常健旺。他从来不会觉得疲乏。据说在长征中,他曾经携带许多伤兵。【B】他在哥老会的声望,是全国皆知的。据红军说,他可以赤手空拳到随便哪一个乡村去,通知哥老会,组成一支军队。【C】他憎恶富人这一件事情,已经成为传奇。……据说,地主士绅们只要听到他距离他们还有两百里路的消息,即使在南京军队严密保护的地方,也往往争先逃避,因为他的敏捷是大家知道的。(1)以上语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该书又名《___________》,作者是埃德加·斯诺。(2)语段中的他是_________。【答案】(1)西行漫记(2)贺龙【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和理解。阅读所给三个语段,根据其介绍的人物特征及事件,如“身体是魁梧奇伟的,像老虎一样强悍”“他在哥老会的声望,是全国皆知的”“他憎恶富人这一件事情,已经成为传奇”,可知语段中的他是贺龙。语段A中的“身体是魁梧奇伟的,像老虎一样强悍。他虽然已是五十岁以上的人,还是非常健旺。他从来不会觉得疲乏”等句写出贺龙是一个身体健旺的人;语段B中的“他在哥老会的声望,是全国皆知的”写贺龙威望极高,“可以赤手空拳到随便哪一个乡村去,通知哥老会,组成一支军队”写贺龙不仅威望高,而且英勇善战,有号召力;语段C中的“他憎恶富人这一件事情,已经成为传奇”“地主士绅们只要听到他距离他们还有两百里路的消息,即使在南京军队严密保护的地方,也往往争先逃避”写贺龙是个嫉恶如仇的人。三、阅读(本大题含11~23小题,共32分)(一)诗歌赏析。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1.诗句中的______一词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12.请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诗。【答案】11.最爱。12.本句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早莺”“新燕”“争”“啄”写出了钱塘湖早春的活力与生机,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作者对钱塘湖早春风光的喜爱之情和喜悦心情。【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2)尾联“最爱”两个字直抒胸臆,点明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故“最爱”一词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2)赏析。赏析思路:手法,内容分析,作用,感情。“争”是人的行为,这里用来形容“早莺”“新燕”,这是把他们拟人化了,运用了拟人修辞。“争”和“啄”两个动词生动描绘了早莺、新燕争着向阳的暖树、衔泥筑巢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湖早春的活力与生机,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进而表达作者对钱塘湖早春风光的喜爱之情和喜悦心情。这一联上下两句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运用了对偶修辞,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二)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2)人恒过_________(3)身自耕作_________(4)越王勾践反国_________14.翻译下面的句子。(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女忘会稽之耻邪?15.甲文中,一个国家要想避免“灭亡”的命运,必须具备:_____。乙文越王最终灭掉吴国的原因是:_____。1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答案】13.①.违背;②.犯错误;③.亲自;④.同“返”,返回。14.(1)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2)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15.①.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②.能够卧薪尝胆,居安思危,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16.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或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拂:违背;(2)句意为:人常常犯错。过:犯错误;(3)句意为:他亲自到田间种地。身:亲自;(4)句意为: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反:同“返”,返回。【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困:困苦。于:在。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喻,知晓,明白。(2)女:通“汝”,你耻:耻辱。邪:通“耶”,吗。【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一个国家国内有法家拂士,国外有敌国外患,才能使一个国家具有忧患意识,避免灭亡的命运。从乙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可知,卧薪尝胆,苦思焦虑;从“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可知,礼贤下士;从“身自耕作”“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可知,与百姓同甘共苦。【16题详解】本题考查启示。甲文的中心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题是“卧薪尝胆”,这两者都有忧患意识。从甲文的论证来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乙文越王勾践历尽艰苦才复国成功;这两者都蕴含着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的道理。选择一点来谈即可。示例: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越王勾践失国复国的教训就是很好地例子。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三)(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关于新冠疫苗,你了解多少?①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3日,各地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3667.7万剂次。目前,我国已有5款新冠病毒疫苗获批使用。这5款疫苗有何区别?打哪个品种更好?②按技术路线划分,5款疫苗分为三类:一是灭活疫苗,包括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国药中生武汉公司、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生产的3款灭活疫苗;二是腺病毒载体疫苗,为天津康希诺公司生产的5型腺病毒载体疫苗;三是重组蛋白疫苗,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③这三类疫苗有什么区别呢?(一)灭活疫苗是将培养扩增的活病毒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杀灭以后,经过系列纯化技术制备的疫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介绍,其主要特点是疫苗的成分和天然的病毒结构比较相似,免疫应答也比较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疫苗比较稳定,能在2—8摄氏度的环境中保存两到三年,运输方便;采取两针免疫。(二)腺病毒载体疫苗是采取5型腺病毒作为载体,导入新冠病毒抗原基因,通过生物反应器制成活载体疫苗。王军志说,疫苗制备工艺相对比较简单,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比较低,因为它是在我们国家原有的5型腺病毒埃博拉疫苗这个平台基础上研发成功的。疫苗能很好地诱导抗体产生,增强细胞免疫;可以采取单针免疫。(三)重组蛋白疫苗是将最有效的抗原成分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在体外细胞中来表达。体外细胞是工程细胞株在生物制品中常用到的细胞,类似于工业发酵的方式,最后制成疫苗。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严景华介绍,整个生产过程是蛋白表达和纯化的过程,没有活病毒参与,所以生产过程是安全的,也容易大规模生产。从过去重组蛋白疫苗的使用过程和前期实验结果来看,重组蛋白疫苗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不良反应率比较低。疫苗采取2—8摄氏度冷藏,对运输和储存条件要求低;采取两到三针免疫。④这三类疫苗哪种疫苗更有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表示,三种路线的新冠病毒疫苗各有特色,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最重要是结合抗原本身的特性、病原体本身的特性,采用适合的工艺研制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疫苗,是疫苗成功的关键标准。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说,目前国内上市新冠病毒疫苗都是经过药监部门审查批准的,其安全性、有效性都是有一定数据做支撑的,可以放心接种。⑤那么,单针和双针怎么选?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邵一鸣介绍,对于有临时或紧急任务需要前往疫区、却没有足够时间等待的人群,更适合注射单针腺病毒载体疫苗。此外,单针接种能避免因各种原因打不上第二针,造成免疫效果不好。单针疫苗也有不足之处。邵一鸣提示,单针腺病毒载体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强度一般弱于两针疫苗,在预防早期流行病毒时没问题,换成后期突变病毒时,保护效率大多会下降。所以,选择疫苗时,要根据需保护人群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流行病毒的最新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判断、科学决策。(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7.找出第⑤段划线句子中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一个词语,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8.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19.文章③④⑤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答案】17.答案:示例一:大多;“大多”表示大多数情况下,但也存在有其他少部分情况。准确地说明了单针腺病毒载体疫苗换成后期突变病毒时,保护效率下降的程度。使说明更严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示例二:一般;“一般”表示普遍情况,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存在。准确说明了单针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程度弱于两针疫苗是普遍现象,但也会存在特殊情况。使说明更严谨准确。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18.第②段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我国五款获批使用的疫苗类别,使文章更清晰,更具说服力。19.不能调换,这三个段落分别从疫苗的区别、有效性及选择的三个方面对五款疫苗进行了介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如果调换顺序,不符合逻辑规律,所以不能调换。【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要准确和科学。文章第5段画线句子“单针腺病毒载体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强度一般弱于两针疫苗,在预防早期流行病毒时没问题,换成后期突变病毒时,保护效率大多会下降”中的“一般”和“大多”两个词。“一般”是指通常情况,是普遍的情况,是说在通常的情况下,单针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程度是要弱于两针疫苗的,但也不排除有特殊情况,使说明的内容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大多”是指地多数的情况下,是说单针腺病毒载体疫苗换成后期突变病毒时,保护效率多数会出现下降的情况,但也不排除少部分不下降的情况,使说明的内容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大多”一词的使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特点。【18题详解】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阅读文章第2段,根据“按技术路线划分,5款疫苗分为三类……”可知,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分门别类、条理清楚地说明了我国获批使用的疫苗种类,从而使说明更有条理性。【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3段说明的是这三类疫苗有什么区别;第4段介绍的是三类疫苗哪种疫苗有效性;第5段介绍的是单针和双针怎么选的问题。由此可知,这三个段落分别从疫苗的区别、有效性及选择三个方面对五款疫苗进行了介绍,采用的是逻辑顺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所以是不能调换顺序的。(四)(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屋行云①有几个年头没有回老家了,今年清明时节,我便随几个儿时的朋友回了趟老家。②一进村口,我不由得像那个向阳的暖风口望去。那里便是老屋的居所,那里会有一缕炊烟缭绕,烟里飘来饭的香味。每到我疯玩的肚子饿了的时候就会朝着老屋去看,看到了那缕炊烟,就知道能吃饭了,便赶快往家跑。我的母亲也必然是站在大门口在眺望,或是在等待着我们几个孩子和父亲回家吃饭。③离家门口还老远我就会喊一声“妈”,然后直嚷着“饿”跑进了门,这时母亲总是面露微笑,慈祥的看着我说:“快去洗手,你爹回来就吃。”④可今天那里什么也看不到,只能望到那个土坡,那土坡黄得有点泛白,就像一位久病虚弱的老人,就那么直直的悬挂在蓝天下。那蓝天也蓝得有点不像话,居然连一丝云雾都找不到,蓝得有点让人感觉不真实。就连那平时飞来飞去的乌鸦、喜鹊、麻雀,也似乎看不见飞翔。那里很安静,静得有点瘆人。⑤老屋离我越来越近了,我的心反而一阵忐忑。走进院落,我的心彻底乱了。那个干净、整洁、齐楚的院落不见了。大门就像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一位老人,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显出无尽的沧桑与凄凉。大门一边的院墙倒塌了,那砖头碎片像被人遗弃的垃圾,滚了一坡。院子里杂草丛生,废纸片、啤酒瓶、石头、柴棍扔得到处都是。那两间老屋像两位孤寂的老人在默默的承受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⑥记得每天中午,母亲早已做好了饭,父亲也回来了,在等我们这些还没有放学的孩子回家吃饭。母亲总是拿一小板凳坐在门口,那里很暖和,被太阳晒得热哄哄的。父亲也总是坐在另一边抽着那永远抽不够的旱烟卷。院子总被父亲收拾的干干净净,没有一根杂草。母亲还在院畔种着一圈花。每到夏秋之际,老屋就徜徉在花的海洋里了。⑦可是,现在老屋不仅没有被人收拾的迹象,就连那一直站在电线上叽叽喳喳说个没完的喜鹊、麻雀也不见一只。老屋窗棂上的窗纸早已破成了一个个的黑洞,就像穿着一件凌乱不堪的破衣服一样,门上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满院的萧索,满院的荒凉,我的心也不免悲凉起来。⑧老屋曾是那样的温馨。这里有我的快乐,有我们一家人的欢声笑语。这里培植、沉淀着我们一家人浓浓的亲情。那一景景,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那样的清晰,那样的温馨,那样的令人难以忘怀。⑨我没有打开那锁,我甚至没有动院子里的一棵杂草,慢慢地退了出来,我不愿再打扰老屋的清净,也不愿打破这里的一切。我知道这里不会有人回来住了,我们这些孩子都在城里,早已有了另一个温暖的小屋。就连父亲也在母亲离开我们的时候,被我们接到了城里。这里除了还有一点回忆之外,已变得无牵无挂了。⑩老屋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里,慢慢的一天天的在变老,直到死亡,她失去了曾经无可替代的价值。它的存在,甚至有些多余。⑪我又想到人,我们每个人都不正像这老屋吗?有过童年、壮年、老年,我们也有过辉煌的时代,我们也曾是那么的重要,无可替代。但我们也会老,老了的我们同样什么也做不了了。老了的我们难道也像这老屋一样已显多余的等待死亡,或者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享受子女的孝顺吗?⑫不,我们人跟老屋不一样。我们不能活成老屋那样,在死亡的等待中承受煎熬,我们可以趁着还未老,去创造价值,创造我们一生一世也用不完的价值,创造那永不过时的价值。我们活在世上一趟,不能像老屋一样,只留下了一些回忆,我们还应该留下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文章,比如字画,还比如宝贵的经验……⑬要离开老屋了,我的心已不像起初那样的悲凉了。春风欢快的吻来,一阵清爽从心底升起。天还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湛蓝。我不再去想那老屋了,贪婪的享受着这清新自然、暖和柔顺的乡村才特有的空气。(摘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20.请简要概括老屋在“我”记忆中有哪些“温馨”的印记?21.第⑤段划线句“老屋离我越来越近了”,为什么“我的心反而一阵忐忑”?22.请结合文意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要离开老屋了,我的心已不像起初那样的悲凉了。23.新农村建设,老百姓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大批老屋闲置,逐渐破败。有人认为老屋应该推倒还原成土地;有人认为老屋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应保存下来。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简述理由。【答案】20.①母亲会站在向阳的暖风口、老屋的大门口,等待丈夫和孩子回家吃饭。②在父母的料理下,老屋干净整洁。③母亲在老屋暖烘烘的太阳下晒太阳,父亲在她旁边抽旱烟卷。④母亲在院里种一圈花。每到夏秋之际,老屋就徜徉在花的海洋里了。⑤老屋周围到处有飞来飞去的乌鸦、喜鹊、麻雀。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1.清明节回老家,离老屋越来越近,睹物思人,可母亲已逝,内心动荡不安;远望老屋,土坡黄的泛白,蓝天蓝的让人感觉不真实,四周寂静得有点瘆人,让人内心忐忑;现实老屋的环境萧索、荒凉和心中美好的记忆,形成强烈的反差,所以“我的心反而一阵的忐忑”。22.①“起初”指“当初”之意,“我”看到老屋满院的萧索和荒凉时心中悲凉起来,与下文“我”的不那样悲凉形成对比,为深化主题做铺垫。②“悲凉”是“悲伤、凄凉”之意,表达“我”此时情感的变化,已从“悲凉”转为“积极开朗”,也明白了人的一生应该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努力创造生命价值的道理,突出文章主题。23.示例一:应该保存下来。可以将这些老屋进行修整,变得牢固美观;可以用来开民宿,也可以把它开发为学生的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等,这样既保留了老屋在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也可以它他不再闲置,重新焕发了老屋的生命活力。示例二:应该将这些老屋推倒,开发成土地。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退住还地”的号召,将闲置土地开发利用,种植粮食或栽植树木,还自然“绿水青山”,这样既做到了可持续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解析】【分析】【20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文中围绕“老屋”写了作者的回忆,在②③回忆了“母亲站在大门口眺望,等待着我们几个孩子和父亲回家吃饭”的场景,第④段写了“平时飞来飞去的乌鸦、喜鹊、麻雀”,第⑤段写在父母的照料下“那个干净整洁、齐楚的院落”,第⑥段写每天中午,“母亲总是拿一小板凳坐在门口,那里很暖和,被太阳晒得热烘烘的。父亲也总是坐在另一边抽着那永远抽不够的早烟卷”,还有“院子总被父亲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一根杂草。母亲还在院里种着一圈花”等。可分条概括作答。【21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心情的理解。虽然老屋留给了作者很多的回忆,但这次清明节回家,已物是人非,昔日在村口伫立的母亲已经不再人世,结合第④段“只能望到那个土坡,那土坡黄得有点泛白,就像一位久病虚弱的老人,就那么直直的悬挂在蓝天下。那蓝天也蓝得有点不像话,居然连一丝云雾都找不到,蓝得有点让人感觉不真实。就连那平时飞来飞去的乌鸦、喜鹊、麻雀,也似乎看不见飞翔。那里很安静,静得有点瘆人”理解,与作者记忆中的景象截然不同,此情此景让作者感到心情悲凉,所以“我的心反而一阵的忐忑”。据此理解作答。【22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要离开老屋了,我的心已不像起初那样的悲凉了”句中的“起初”是当初的意思,作者刚回到老屋时,想到了逝去的母亲,看到了故乡老屋的凄凉凌乱,于是内心产生了“悲凉”的感觉,所以“起初”的感情和文章最后的感情形成对比,为作者抒发感慨做铺垫。作者在目睹老屋的变化后,内心产生了许多感慨,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豁达的人,从⑫段“我们人跟老屋不一样、我们不能活成老屋那样,在死亡的等待中承受煎熬、我们可以趁着还未老,去创造价值,创造我们一生一世也用不完的价值,创造那永不过时的价值”一句我们可以看出此时作者的心理变化,他已经不再纠结于对老屋的感伤,而是变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3题详解】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结合题目,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找出充足的理由来阐述即可。示例:①我认为应该保存下来。因为老屋中保存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寄托了人们对往事和亲人的温馨的回忆。老屋的建筑风格也是一种美好,这些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将老屋保存下来。②认为不应该保存下来。大批老屋闲置,逐渐破败,再加上无人打理,对于我们美丽乡村建设是一种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将其推倒,再重新规划,让我们的农村风貌变得更好。四、作文(40分)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