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1年10月4日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由中国科研人员开发的新型光遗传学工具,让一束光用于治疗肿瘤、代谢疾病等多种疾病成为可能。紫外线可使DNA分子同一条链上的相邻的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该二聚体不能和嘌呤碱基进行互补配对。在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中存在的光复活酶,可与该二聚体部位特异性结合,在可见光下,打开该二聚体,使其碱基恢复到正常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后,会影响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B.紫外线的长时间照射可能会使生物体产生变异C.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后,DNA双链的稳定性加强D.可见光可能为二聚体的打开供能2.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计数时应将样方内和边缘上的植株全部统计在内B.利用标记重捕法对2hm2农田中田鼠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2只鼠,第二次捕获38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2只,估算该农田田鼠的种群数量为133只C.对一支试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实体镜或放大镜等用具进行计数D.性别比例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3.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B.无机环境中的C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过程为光合作用C.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的CO2过多,导致温室效应D.植物枝叶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后其中的一些元素归还土壤中,属于物质循环的一部分4.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但消退较快B.过敏反应一般会破坏组织细胞,或引起组织严重损伤C.过敏反应常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D.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外来过敏原过度敏感而引起的5.果园中高湿度、低风速、弱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利于草菇的生长。在某大型果园中进行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从而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草菇和果树的生态位是指它们在群落中占据的空间位置B.物种组成是该群落区别于普通果园群落的重要特征C.由于光照、水分等随季节变化,果园的外貌和结构也随之改变D.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提高了群落对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6.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某同学对植物生长素研究非常有兴趣,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1)实验一实验假设:如果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则能影响胚芽鞘下端的生长。实验材料:小麦胚芽鞘、刀片、琼脂薄片若干。实验设计:见实验设计示意图1实验结论:上述实验假设成立。有同学认为实验设计示意图1不完善,缺少的是______________,你的具体改进是______________。(2)实验二实验假设:如果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小麦胚芽鞘的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则小麦胚芽鞘向光弯曲。实验材料:同实验一。实验设计:在上述示意图1改进后的基础上进行单侧光照射,实验设计及其实验预测结果见示意图2。实验结论:实验假设成立。有同学认为实验设计示意图2中的实验预测结果是错误的,你认为正确的现象应该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应如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8.(10分)如图为人体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1)HIV进入人体后,主要侵染_____细胞。(填细胞名称)(2)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3)B细胞受到抗原、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_____、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_____细胞。(填细胞名称)(4)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HIV,还要依赖细胞免疫产生_____(填字母)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5)图中无识别能力的细胞是_____。(6)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9.(10分)某弃耕的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3kJ)。回答下列问题:食物链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同化量463XY呼吸作用消耗9624.53.8未被利用29229.33.1分解者分解122.10.2(1)在农田弃耕初期,一种新杂草出现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_____、生物措施有_____。(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是_____,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3)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kJ,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部分包括_____两部分。在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变温动物,其主要原因是恒温动物_____。10.(10分)吗啡是一种常见的镇痛剂,其作用机制见图1。长期使用吗啡很容易使机体产生耐受性,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1)如图1所示,伤害性刺激引起痛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沿神经纤维传至脊髓M区,再上行传至_________形成痛觉。吗啡可与M区突触前神经元膜上的受体μ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递质P,阻止突触后膜Na+_________,阻断痛觉形成的上行传导通路而发挥镇痛作用。(2)长期使用吗啡,机体会通过一系列调节使受体μ的敏感度和数量_______,从而产生对吗啡的耐受性,这是一种_______调节机制。(3)河鲀毒素(TTX)是一种毒性极高的神经毒素。为探究一定剂量的TTX和吗啡联合用药对吗啡耐受性的影响,科研人员选用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使用不同药物连续处理3天,第4天将小鼠置于55℃的热板上,测定其痛反应时间(接受热刺激到发生舔后足或抬后足并回头的时间),药物处理与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药物处理(连续3天)痛反应时间(s)注射吗啡前注射吗啡30min后1生理盐水12.8746.7322.5ml/kg吗啡13.9615.5132.5ml/kg吗啡+0.5μg/kgTTX13.1234.2642.5ml/kg吗啡+1.0μg/kgTTX11.9028.72注:实验中TTX的剂量不足以引起小鼠自主活动产生显著变化①注射吗啡前测定痛反应时间的目的是__________。②对比_________组实验结果可知,小鼠对吗啡产生了耐受性。分析以上4组结果,找出支持“TTX与吗啡联合用药能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耐受性产生”的证据____________。(4)微量的TTX就可以引起神经阻滞和呼吸抑制,将TTX与吗啡进行联合用药时,需将TTX应用在适当剂量以内。你对“适当”的理解是____________。11.(15分)油菜是我国南方一种常见且可观赏的油料作物。如图甲表示该种植物某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该植物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向种子后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乙所示,其中酶a和酶b分别由基因A和基因B控制合成。浙江省农科院陈锦清教授根据这一机制培育出高产油菜,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58%。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①、②、③所代表的三个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过程所需的酶是__________,其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图中需要mRNA、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______(填写图中的标号),此过程中一个mRNA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乙所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甲、乙分析,你认为在生产中能提高油菜产油率的基本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据图可知,紫外线可使DNA分子同一条链上的相邻的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该二聚体不能和嘌呤碱基进行互补配对。若将形成二聚体的DNA分子置于黑暗条件下,光复活酶可与该二聚体部位特异性结合,若在可见光下,二聚体可被打开,使其碱基恢复到正常状态。【详解】A、紫外线可使DNA分子同一条链上的相邻的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该二聚体不能和嘌呤碱基进行互补配对。因此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后,会影响DNA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即影响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A正确;B、紫外线能诱发基因突变,因此紫外线的长时间照射可能会使生物体产生变异,B正确;C、嘧啶碱基形成二聚体后,不能和嘌呤碱基进行互补配对,因此DNA双链的稳定性减弱,C错误;D、在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中存在的光复活酶,可与该二聚体部位特异性结合,在可见光下,打开该二聚体,使其碱基恢复到正常状态。可推测可见光可能为二聚体的打开供能,D正确。故选C。2、B【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利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计数时应计样方内的和位于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不计另外两条边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A错误;B、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数×第二次的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即:种群数量=42×38÷12=133只,B正确;C、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采用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计数,不能用实体镜或放大镜进行计数,C错误;D、性别比例不能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年龄结构才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D错误。故选B。3、A【解析】生物群落之间,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A错误;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少数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正确;化学燃料的燃烧可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而导致温室效应,C正确;植物枝叶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后,其中的一些元素归还土壤中,属于物质循环的一部分,D正确。【点睛】注意:生物群落之间,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4、B【解析】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详解】A、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A正确;B、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B错误;C、过敏反应常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C正确;D、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敏原)过度敏感引起的反应,D正确。故选B。5、A【解析】草菇是一种真菌,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分解者。草菇可将落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以被植物吸收,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详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所以草菇和果树在群落中占据的空间位置只是生态位的一方面,A错误;B、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B正确;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之发生规律性变化,这属于群落特征的季节性,C正确;D、果树需要强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草菇需要弱光照,果树的落叶为草菇提供营养,草菇属于分解者,将落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吸收利用,因此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提高了对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物质循环,D正确。故选A。6、D【解析】由曲线可直接看出,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低。生长素浓度较低时,脱落率随其浓度增加而逐渐升高,与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同;生长素浓度较高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乙烯的作用效果相反。因此,可通过增加生长素的浓度来降低该植物的脱落率。考点定位:本题以图像的形式考察考生的迁移思维及对图形的识别和分析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对照组(2).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面上(3).去尖端的胚芽鞘不向光弯曲(或去尖端的胚芽鞘向左弯曲)(4).生长素不会向背光一侧转移(或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5).单侧光处理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放有分隔开的两个琼脂快,一段时间后将两个琼脂快分别放置在去尖端的两个胚芽鞘上(如图)【解析】实验设计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原则,本题中缺少对照实验,应再设置一组无胚芽鞘尖端培养的相同大小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切面上。实验二的目的是要验证:如果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小麦胚芽鞘的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则小麦胚芽鞘向光弯曲。而示意图3中的胚芽鞘不完整,缺少尖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所以还应设计单侧光对胚芽鞘尖端作用的实验。【详解】(1)实验很明显缺乏空白对照组。需要另外一组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面上,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2)因为感光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即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对光不敏感,所以琼脂块中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胚芽鞘下端的生长,导致右边的生长素的浓度高于左边,所以应该是向左弯曲生长。因为此实验是要探究如果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小麦胚芽鞘的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则小麦胚芽鞘向光弯曲。所以应该要考虑光照的影响,而光照的作用对象是胚芽鞘尖端,所以应该是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放有分隔开的两个琼脂快,一段时间后将两个琼脂快分别放置在去尖端的两个胚芽鞘上(如图):这样按照实验的假设会使左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所以A组的弯曲程度要大于B组:【点睛】本题考查与生长素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即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还要求学生熟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部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8、(1)辅助性T细胞(2)①.细胞毒性T细胞②.抗体(3)①.增殖②.浆(4)A(5)浆细胞(6)蛋白质【解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人体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吞噬细胞消灭病原体;②表示细胞免疫;③表示体液免疫;④表示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⑤表示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⑥表示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死亡;⑦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因此B为抗体。【小问1详解】HIV为病毒,主要寄生在辅助性T细胞。进而影响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小问2详解】由分析知,题图中的A是能和靶细胞结合的细胞毒性T细胞;题图中的B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其化学本质是球蛋白(蛋白质)。【小问3详解】B细胞受到抗原、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进而产生免疫反应。【小问4详解】消灭侵入宿主细胞中的HIV病毒,要依赖细胞免疫系统产生的细胞毒性T细胞(A)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此后在抗体的作用下降抗原消灭。【小问5详解】图中无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无识抗原能力的是浆细胞。【小问6详解】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点睛】熟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HIV被机体消灭的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9、(1)①.环境容纳量##K值②.喷施除草剂③.使用生长素类似物(2)制造有机物,固定能量和传递信息(3)①.3.67×105②.11.27%③.植食性动物的尸体残骸和肉食性动物的粪便量④.需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维持体温恒定【解析】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储存在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中。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摄入体内。【小问1详解】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施用除草剂,生物措施有生物防治,如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小问2详解】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或制造有机物),将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被生物利用。【小问3详解】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植物的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463-96)×103kJ=3.67×105kJ;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X=(463-96-292-12)×103=63×103kJ,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Y=(63-24.5-29.3-2.1)×103kJ=7.1×103kJ,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Y/X×100%=7.1/63=×100%=11.27%;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部分包括植食性动物的尸体残骸和肉食性动物的粪便量两部分;在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变温动物,其主要原因是恒温动物需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维持体温恒定。【点睛】本题以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数据表格,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某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能准确判断表中各数据的含义,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10、(1)①.大脑皮层②.内流(2)①.降低②.(负)反馈(3)①.做对照(与注射吗啡30min后的痛反应时间形成对照,以说明吗啡的效果)。②.1、2组③.3组和4组注射吗啡前后的痛反应时间差比2组长,但比1组短(4)既不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又能对吗啡耐受性产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解析】据图可知,吗啡与突触小体的膜上的受体μ结合,可抑制递质P的释放,阻止递质P在突触间传递兴奋信号,因此可抑制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小问1详解】痛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据图可知,递质P与突触后膜上递质P的受体结合后,会促进钠离子内流,而吗啡与M区突触前神经元膜上的受体μ结合,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递质P,进而阻止突触后膜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兴奋的产生,阻断痛觉形成的上行传导通路而发挥镇痛作用。【小问2详解】长期使用吗啡,机体会通过一系列调节使受体μ的敏感度和数量下降,从而产生对吗啡的耐受性,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小问3详解】①本实验是探究一定剂量的TTX和吗啡联合用药对吗啡耐受性的影响,因变量为痛反应的时间,因此需要在实验前测定痛反应时间,与注射吗啡30min后的痛反应时间形成对照,以说明吗啡的效果。②1和2组的自变量为实验前是否注射吗啡,2组实验前注射吗啡,则实验过程中再次注射吗啡前后痛反应时间差明显减小,说明小鼠对吗啡产生了耐受性。对比4组实验结果可知,3组和4组注射吗啡前后的痛反应时间差比2组长,但比1组短,说明TTX与吗啡联合用药能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耐受性产生。【小问4详解】由于微量的TTX就可以引起神经阻滞和呼吸抑制,因此将TTX与吗啡进行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