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视谱能力,并有一定的运用能力。本学期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四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而且对歌曲的喜好很明显,大多喜欢流行歌曲,对课本上歌曲不感兴趣,甚至是说很难听。我想适当的采取“贯通”的方法来调节这样鲜明的对比。二、教学目的1.通过歌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争做文明少年。2.让学生多唱歌、唱好歌,进一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3.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重点:1.歌唱中旋律的概念。2.识谱知识的学习。难点:通过适当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课堂中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不仅可以避免学习理论的枯燥乏味性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真正学到知识。四、具体教学措施1.寓教于乐,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2.教师深挖教材潜力,备好课,上好课,让每节课都有一个闪光点。3.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孩子们既喜欢音乐更喜欢音乐课。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孩子们,在他们乐于接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4.孩子们很喜欢流行歌曲,但现在大多数流行歌曲都是“爱情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可以有选择的给孩子们多听听他们喜好的音乐形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处理好矛盾的“两面性”,在适当时间用通俗歌曲可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适当把握好这个“度”!五、教学进度表周次教学内容节次1茉莉花22知了杨柳青23采茶舞曲小小足球赛24小小足球赛运动员进行曲25音乐家故事第九十四交响曲26力度记号第四十五交响曲27小夜曲我的家乡日喀则28拉萨谣29踩雨大雨和小雨210可爱的家认识乐器萨克斯211吉祥三宝小小鼓号手212草原小姐妹都有一颗红亮的心213天鹅我心爱的小马车214西风的话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215音乐七巧板童心是小鸟216步步高小白船217期末复习218期末测评219期末总结2《茉莉花》教学目标1.能够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演唱歌曲《茉莉花》。2.能够视唱《茉莉花》歌谱,感受歌曲旋律线的起伏。3.欣赏其他地区风格不同的《茉莉花》,了解《茉莉花》这首歌曲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教学重、难点1.学唱歌曲,感受不同风格特点的《茉莉花》。2.感受歌曲旋律线的起伏。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人们喜听爱唱的江苏民间小调。曲调优美、抒情,歌曲旋律进行几乎都为级进(五声调式),歌词朴实。结构为单乐段的分节歌,共四句,但第三句和第四句联系紧密,一气呵成,表达了赏花人对花的赞美。《茉莉花》这首歌曲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他创作的歌剧《图兰朵》中,采用了《茉莉花》的旋律,来表达神秘的东方古国。美国的萨克斯管演奏家肯尼·G也把这首歌改编为独奏曲。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一个来自中国的少年儿童,唱起了《茉莉花》,向世界人民发出邀请——2008,北京欢迎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茉莉花》音乐录像。2.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录像中这段音乐的名字吗?师:你们见过茉莉花吗?茉莉花长的什么样子?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盆茉莉花,你们可以过来看一看,闻一闻,说说茉莉花的香味是什么样的。(出示茉莉花图片)生:茉莉花的花瓣很小,是白色的,发出淡淡的香味,一种暗香。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二、《茉莉花》歌曲学习1.初次聆听歌曲《茉莉花》。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歌曲,然后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生:歌曲的情绪是优美的,抒情的,婉转的。师:对,今天我们学唱的《茉莉花》是一首江苏民歌,旋律没有大起大落,充分表现了江南民歌委婉、柔美的特点。2.介绍歌曲《茉莉花》。师:同学们,其实早在明代的时候就有了《茉莉花》这首歌,不过那个时候歌名不叫《茉莉花》,而是叫做“鲜花调”,它源自于南京,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南京小调。3.学唱旋律。(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随琴用lu哼唱旋律。(2)视唱曲谱。(3)边视唱边用手划出歌曲的旋律线(上下起伏)。4.学唱歌词。(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2)讲解歌词,挖掘情感。(“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生动的表现出茉莉花的特点。)(3)随音乐《茉莉花》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三、艺术表现1.全班跟随《茉莉花》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2.小组讨论:怎样演唱才能更好的表达歌曲的情绪?教师指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来演唱歌曲,根据旋律的走向加上适当的力度、速度标记,感受不同的力度、速度变化可以使歌曲表现的更加完整。四、相关文化师:除了江苏以外,我国还有很多的省市流传着具有自己地域特征的《茉莉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东北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你们来听一听这两首《茉莉花》又有什么特点?(教师出示《茉莉花》对比填空课件)师:东北民歌有什么特点啊?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东北民歌风趣、幽默,衬词很有特点,旋律的起伏很大。师:那河北民歌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河北民歌语言朴实,更趋于普通话,旋律高亢。师:除了江苏、东北、河北流传着名为《茉莉花》的民歌以外,我国还包括山西、陕西、四川等省市也流传着《茉莉花》的民歌。但由于江苏民歌《茉莉花》其旋律婉转、优美,生动恰当地表现出了茉莉花的特点,因此这首《茉莉花》早在18—19世纪便享誉全世界。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歌剧《图兰朵》中就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为主题再现了神秘而美丽的中国。五、课堂小结纯洁、优雅、清丽、芳香的茉莉,我们都很喜爱,应该说它寄托了我们向往幸福、追求美满的浪漫主义情怀,而民歌《茉莉花》,以优美的音乐语言充分的表达了这一切,看着茉莉花,唱着茉莉花的歌,想着茉莉花的美,让我们不由地开始净化心灵、呵护自然、憧憬明天。现在老师再给大家沏上一杯清香的茉莉花茶,让我们在萨克斯独奏《茉莉花》的音乐声中再来品一品茉莉花那令人回味的暗香……《知了》一、教学目标: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和生活中为题的兴趣,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习简单的探究方法。二、教学重点: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和生活中为题的兴趣。三、教学难点: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习简单的探究方法。四、教学准备:1.青蛙、知了的叫声,雷鸣声,大雨声的录音。2.各种夏天常见的动物、植物的图片资料。3.温度计、夏天的卫生保健常识。五、教学过程:活动一:寻找夏天1.夏天的声音。2.夏天的色彩。(1)比较夏天里植物的颜色与春天里植物颜色的不同。(2)夏天开花的一些植物。(3)夏天雨后的彩虹。(4)夏天人们身上五彩缤纷的衣裙。3.夏天里的小动物。(1)找一找,夏天出现较多的小动物。(2)说一说,哪些动物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4.夏天里的人们。活动二:夏日健康小顾问1.请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夏天的卫生保健知识、安全知识。2.小组交流。3.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介绍夏天健康生活注意事项。活动三:夏日里的小奉献1.课前查阅冷饮制作方法的资料。2.与同学相互交换不同冷饮的制作方法。六、课后反思:本节课分三个环节进行,也就是分成三个活动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和生活中的兴趣,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习简单的探究方法,并学会了与同学交流合作,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杨柳青》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扬州民间小调,它以衬词“杨呀杨柳青”而得名。这首小调歌词不固定,常填入诙谐,风趣,欢快的词句,本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曲调变化较自由,旋律起伏大,节奏跳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第一、二两乐句均为6小节,其中末两小节均为衬词,第三乐句,第四乐句则全由浓郁的地方方言特点的衬词构成,造成一种诙谐的情趣,增强了扬州民歌的风格。教学目标:1、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江苏民歌《杨柳青》,感受浓郁扬州民歌风格,尝试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2、通过听赏不同题材的《杨柳青》,加深学生对江苏民歌的了解和认识。3、讲授扬州相关文化,使学生增加对民歌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扬州民歌《杨柳青》。难点:尝试用扬州方言唱歌曲,体会衬词的作用,感受浓郁的扬州音乐特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复习演唱《茉莉花》。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茉莉花》这首歌吗?茉莉花白白的,香香的,很纯,很美,我们一起用优美的歌声唱一唱。师生声情并茂演唱《茉莉花》。师:茉莉花是江苏的一首民歌,你知道江苏有哪些城市吗?2、生: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南通、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盐城、泰州、宿迁、扬州。3、师生读李白的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说到扬州,老师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大家还能记得吗?我们来一起朗读,细细品味诗人的情怀。《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4、播放自制扬州音乐风光片,让学生欣赏,背景音乐民乐合奏《杨柳青》。师: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雨蒙蒙,琼花盛开,花香扑鼻,是个风景很美的城市。想去看看吗?下面就跟一起走进扬州。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不仅有历史悠久的“瘦西湖”、古刹大明寺、“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各园,还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三丁包子、黄桥烧饼,还有闻名遐迩的美食——扬州炒饭,真可谓是色香味俱全。(设计意图:通过配乐欣赏扬州美景,老师配音讲解,视听结合,将音乐美和景色美融入一体,让学生充分感受江南风采和魅力。)二、听赏《杨柳青》:1、听老师范唱,初步了解歌曲。师:扬州美吗?大家已经陶醉了吧?同学们,扬州的民歌也是很有名的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首扬州民歌《杨柳青》。你们想听吗?(全体同学听赏歌曲一遍)2、师:听完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怎样的?生:轻松、活泼,充满活力。3、师:歌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呢?生:劳动者一边唱歌一边劳动的情景。4、师:劳动者的心情怎样?生:快乐、喜悦、兴奋。5、体会歌曲强弱(看谱欣赏)。师:这首歌曲的节拍是2/4拍,它的强弱规律是第一拍强,第二拍弱,所以使歌曲听起来轻快、跳跃。咱们再来感受一下劳动者的愉快心情吧!准备好了吗?注意大家可以加上锄草、割麦、插秧的动作。(再听一次,引导学生边听音乐做动作边体会:可以是除草、割麦。)三、突破歌曲重难点,学唱衬词:1、加筷子伴奏演唱。2、讲解衬词。3、师:这些字你觉得有实际意义吗?它就像湖南民歌“出了个毛主席领导人民得解放,咿呀咿子哟”没有实际意义,这样的词我们叫它“衬词”,一般要轻唱,那它有什么作用呢?生:抒发情感烘托气氛。4、师:《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因衬词“杨呀杨柳青”而得名。唱“杨柳叶子青啊”这一句。5、歌曲中还有衬词吗?找找看。师:带唱“呵呵咿呵呵,杨啊杨柳青啊”(运用听唱法学唱)。6、师:这两句要唱得怎样?生:很轻快。四、学唱《杨柳青》歌词:师:学会了演唱衬词,这首歌就好唱多了,因为只有一句歌词,大家找一找,再读一读。1、读歌词:用普通话朗读一遍:早晨下田露水多,点点露水润麦苗。指导再用扬州方言读一遍:(出示歌词)2、理解歌词: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农民劳动愉快劳动的画面。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再来唱一次吧!3、老师范唱,生跟唱。4、思考:老师演唱这句时是连贯的还是跳跃的?大家可以设计一个动作来表示这种跳跃感吗?生:可以肩膀上下晃动,表现歌曲跳跃感。还可以身体左右一晃一晃。4、我们来唱一唱,动一动。5、指导学生体会歌曲一字多音跳跃的感觉。五、完整演唱歌曲:1、跟琴轻唱一遍,想想歌曲怎样演唱更好?2、我们一起来设计:(出示课件)情绪:欢快活泼。速度:中速稍快。声音:轻亮明快。演唱形式:领唱齐唱。师:因为我们刚刚开始学这首歌,所以速度可稍慢一些,等我们学会了,学好了再加快速度。师:轻快跳跃,衬词要轻。3、加上筷子伴奏衬词部分,加上律动演唱歌曲。4、指名领唱歌曲。(设计意图:这首歌曲有多处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通过念、唱衬词,师生接唱,身体律动,掌握歌曲一字多音的演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将歌曲化难为易,鼓励学生放开胆子找感觉。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掌握,体会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的乐趣。)六、拓展欣赏:师:《杨柳青》这首歌曲歌词不固定,诙谐,风趣,欢快词句加上节奏跳跃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无伴奏合唱《杨柳叶子青》,体会一下不同的感觉。(播放课件)师: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大家来说说。生:我学会了江苏民歌《杨柳青》;了解了扬州的美景美食;还知道了民族五声调式;还学会了扬州方言等。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苏民歌温婉细腻,清新。请将我们的民族音乐好好珍藏,发扬光大!《采茶舞曲》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聆听,分辨出《采茶舞曲》这首歌曲采用了越剧的音调。2、分析歌曲中两部分在描写内容的不同以及情绪上的对比,从歌曲的创作手法上分析歌曲两部分情绪不同的原因。3、通过听、辨、唱,使学生简单了解方言对形成歌曲风格的作用。4、学会采茶时的基本动作,在学习“采茶舞”的过程中,感受采茶姑娘的辛勤劳动,表现采茶姑娘采茶时的愉快情绪。5、感受聆听不同演唱方法的采茶歌以及不同表现形式的《采茶舞曲》。教材分析《采茶舞曲》这首歌曲原系越剧《雨前曲》中舞蹈《采茶舞》的声乐部分。作者周大风曾经在浙江茶区劳动和生活过,他以流行于我国浙江、上海等南方地区的越剧音调为创作素材,使歌曲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全曲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活泼明快,具有鲜明的舞曲风格和特点。歌曲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含四个乐句,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明媚春光;从“插秧插得喜洋洋”起是第二部分,前8小节描绘了茶农灵巧勤快的采茶动作,随后音调上扬,抒发了茶农的劳动热情。教学重、难点感受江南音乐风格的特点以及方言对形成歌曲风格的作用。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播放江南风景与生交流:同学们知道这是哪的风景吗?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就是我国江南一带的风景。从这段上我们可以看到,江南的水特别多,因此,江南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被称为“水乡”,是一个风景优秀美好地方。2、师生问好交流。二、欣赏《采茶舞曲》1、导入。师:好多地方的民歌都采用了戏曲的音调,下面我就要考考同学们,请听下面两首歌曲,你能分辨出哪一首歌曲采用了越剧的音调吗?A、讨论师:你觉得是哪一首歌曲采用了越剧的音调?《采茶舞曲》?同学们都觉得是吗?恩,同学们的分辨能力很强啊!那你们为什么觉得是《采茶舞曲》采用了越剧的音调呢?(引导学生分析出《采茶舞曲》给我们的感觉和越剧一样,都是那么的柔美、流畅、婉转动听的,所以是《采茶舞曲》采用了越剧的音调。)B、导入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具有越剧风格的《采茶舞曲》。2、二次聆听。①感受想象歌曲所表现的情景画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曲,从歌曲中你仿佛都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②说说看到的画面,并学做采茶动作,了解简单的茶文化以及歌曲表现的内容。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是丰富!很多同学都看到了茶农采茶的劳动场景。那同学们,你能模仿一下茶农采茶的动作吗?谁能来做一下?我们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时,动作要美观一些,夸张一些,请同学们来看老师来做一下。(师做:手心朝上,大拇指和中指采,翻一下手腕表示把采下的茶放到竹筐里)你能跟我一起做吗?(师带着生做上下左右采),同学们的采的可真认真啊!快把你采的茶叶放下吧。刚才我们一起模仿了茶农采茶的动作,茶农采下茶,经过加工、制作就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喝的茶了。说到茶,我国可是茶的故乡,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品牌的茶叶吗?(生说)对,有福建的铁观音,苏州的碧螺春,还有杭州西湖的龙井茶。《采茶舞曲》这首歌曲表现的就是西湖边一群采茶姑娘采茶的劳动情景。3、分析歌曲情绪对比,以及从歌曲创作手法上分析造成歌曲前后不同情绪的原因。①教师范唱,生带着问题聆听。(范唱注意前边柔美一些,第一句可伸手,第二部分可背手点头、踮脚)师:这首歌曲分为两个部分(出示两部分歌谱),下面老师来唱一唱,请同学们仔细、安静地听一听,看一看,这两部分从描写的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情绪上又有什么变化?②讨论解决问题描写内容情绪第一部分:江南美景优美抒情第二部分:采茶场景欢快活泼。③从歌曲创作手法上分析造成歌曲前后不同情绪的原因。师:为什么这首歌曲前后两部分带给我们如此不同的情绪感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请同学们先来看第一部分,(师唱)在前两句中,你看有什么音乐记号?旋律上是一字多音还是一字一音啊?在演唱时我们要唱的怎么样?(连贯圆滑起来)你能唱一唱这两句吗?(生唱)唱起来很悠长,感觉那么优美;再来看第二部分,师唱前两句,这里出现了什么记号?(顿音)要唱的怎么样?你能唱一下吗?显的活泼欢快。4、分析方言对歌曲风格的影响以及简单了解江南地区歌曲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①学生演唱歌曲。师:茶农在劳动的时候,常常是边采茶边唱着歌,也让我们来当一次茶农,有感情地唱一下这首采茶歌吧!②讨论分析。师:同学们是用普通话来演唱的,那我们所听到的《采茶舞曲》是用什么语言来演唱的?(方言)具体来说是江南一带的方言。那你觉得用普通话来唱和用江南方言来唱,哪一种更能表现江南民歌的韵味呢?(方言)对,可以说方言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民歌的风格。《采茶舞曲》这首歌曲是用江南一带的方言来演唱的,让人一听感觉就是江南一带的歌曲风格。那么柔美、流畅、婉转动听。5、模仿方言演唱歌曲。①师:我们还是再来欣赏一下原汁原味的《采茶舞曲》吧。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找一找,歌曲中的哪些字最明显的能听出江南地区的方言来?(播放《采茶舞曲》)②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③师点击屏幕出现字词。一起说说屏幕上的字词在歌曲中的发音是什么。④方言演唱。师:下面我们跟着歌曲一起唱一下,听到屏幕上的字词我们试着用江南的方言来唱一唱。(播放歌曲范唱)三、表演“采茶舞”①师跳“采茶舞”。师:歌曲确实非常的美,每当听到这首《采茶舞曲》,我都忍不住地想要跳起舞来,不知道同学们想不想看啊?好,下面我就为同学们跳一段“采茶舞”,我给同学们提个要求:请仔细看,你能记住哪些动作?②说说记住的动作并分析动作含义,生可跟着一起做一下几个动作,坐着做。③跟音乐一起表演。师:好,让我们也当一回茶农,感受一下他们辛勤的采茶劳动吧。同学们请起立。我来看看茶农们都准备好了没有,我们要上山采茶了。表演完毕:今天的采茶劳动结束,小茶农们辛苦了,快坐下休息一会吧。四、聆听感受不同演唱方法的《采茶歌》师:同学们的舞姿实在是太美了。每一个同学都那么投入地在表演这首《采茶舞曲》。这首《采茶舞曲》是一首原汁原味的江南民歌,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另外一首描写采茶的歌曲,你听一听,这首歌又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1、播放《采茶歌》。2、讨论: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有没有觉得这首歌曲更具有现代的气息啊?因为这是一首通俗歌曲。节奏感非常的强,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五、欣赏器乐演奏曲《采茶舞曲》1、导语:我们刚才欣赏的描写采茶的音乐作品都是以歌曲的形式来表现的,其实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作曲家就把《采茶舞曲》这首歌曲改编成了一首器乐演奏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2、讨论:师:这首器乐演奏曲《采茶舞曲》和歌曲《采茶舞曲》在速度上有没有不同?(情绪变的更加的活泼欢快!)六、小结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江南地区的戏曲——越剧,聆听了根据越剧的音调改编的歌曲《采茶舞曲》,还学跳了采茶舞。让我们再一次跳起采茶舞,在我们优美的舞姿中结束这节课吧!《小小足球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歌曲《小小足球赛》,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特别是对足球运动的兴趣。2、学唱歌曲《小小足球赛》,进行即兴表演,增强学生表现歌曲的信心。3、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更多有关足球的知识,树立“我运动、我健康”的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学唱歌曲《小小足球赛》,并根据歌词适当加入表演。教具准备: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1、随《健康歌》做律动。2、教师: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3、教师:大家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很高兴。4、教师:其实这样活动一下不但可以使我们的心情愉快,还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学生齐说)。今天老师想通过一首歌曲向大家介绍一项体育运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欣赏,听完之后请你告诉我这是一项什么运动,好吗?(第一次欣赏歌曲《小小足球赛》)二、歌曲教学1、教师:谁能说说这是一项什么运动?学生:足球运动。教师:那谁知道刚才的比赛,几号球员射门最准?教师:你能模仿一下10号球员进球时高兴的样子吗?学生:(表演)2、教师:我们一起把高兴的心情唱出来吧,先听我来唱:(弹琴范唱)教师:(课件出示难点练习)大家仔细观察这一句的旋律,有几个可爱的休止符?学生:3个。教师:我们碰到休止符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学生:空或休止。教师:我们还可以在休止符那儿不出声的、快吸一口气。我们来唱唱试试。学生:(教师划拍,学生再唱一次)教师:唱这一句的时候,同学们能不能让你的声音像小足球一样弹跳起来?好,我们再来唱一次。学生:(指挥再唱一次)教师:大家唱得真好!可是有时非常精彩的射门动作,球却没能踢进球门里,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懊恼、可惜、遗憾)教师:那你把它唱出来!(弹琴范唱)注意看到休止符,我们要不出声的快吸一口气。再来一次。学生:(师生一起随琴再唱一次)3、教师:哎呀,真可惜,小球员怎么会在这关键的时候摔跤呢?你知道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使他摔了一个大跟斗吗?请你认真的朗读歌词。学生:(学生分头朗读歌词或教师带领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找到答案了吗?你来说说看。学生:倒钩。4、教师: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个“凌空一倒钩”的动作是怎样的一个动作?学生:想。教师: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精彩的图片,请你边看边想哪张图片的脚法是歌曲中唱的“凌空一倒钩”?找出最清楚的一张,大声告诉我,好吗?学生:(学生第二次欣赏歌曲)5、教师:我们班的小球迷真厉害,找的真准。我们一起再来唱唱“凌空一倒钩”这一部分。(课件出示重点练习)学生:(随琴一起慢唱这一部分)教师:你听这里面有两个小过门。(教师弹奏这一句)我们唱这一句的时候不要过门好不好,你听(教师边弹边唱这一句)哪种唱法更好?学生:有过门的更好!教师:有过门的唱法会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小球员在场上的进攻和防守非常积极,或足球在球员的脚下传得很快。教师:我们一起跟随老师的琴再来唱一次。学生:(练唱这一句)6、教师:这会儿小球员的进攻和防守积极主动多了。找找看这首歌曲中还有没有小过门?学生:有。教师:在哪里?学生:注意!射门!后面。教师:对了!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又加上一个过门呢?这个过门能表现出怎样的情景和心情?学生:喊过射门之后,屏住呼吸,等待看结果的情景和紧张的心情。教师:我们一起来试唱这一段。(教师动作示范)学生:(注意!射门!哎呀呀……)7、教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小球员你踢我顶,左铲右传,灵活的足球技术,你能把这一部分也唱得像他们的球技一样灵活吗?(教师动作示范)教师:“守门员”的“员”字应该唱几拍?学生:三拍,因为后面有一个四分休止符。教师:注意看我的指挥,我们一起把这一部分唱一次。(你踢我顶,左铲右传,骗过了守门员。)“倒钩”的“钩”字也应该唱三拍,看老师的手势,我们一起再来唱唱这一句。(小小球儿脚下传,凌空一倒钩)学生:唱(凌空一倒钩……)。8、教师:现在,我们跟随音乐轻声演唱一遍好吗?学生:(随原唱完整演唱第一次)9、教师:现在请用你最美妙的歌声描述一下这场比赛,好吗?学生:(好)教师:我们再随伴奏演唱一次,注意看老师的指挥!学生:(按原速第二次演唱)三、巩固拓展1、教师:紧张、激烈的足球比赛如果少了观众的喝彩就少了几分火热的气氛,想不想到比赛现场为小球员加油、助威?学生:想。教师:现在绿茵场上有两支球队,一个是信心十足的红队、另一个是志在必得的蓝队,你想做哪一队的小球迷?好,南边同学暂且是红队的球迷,北边的同学,你们来做蓝队的小球迷。请你们商量一下,喊出你们的支持口号。2、教师:现在是足球比赛中场休息的时间,我们利用这段时间来一次歌曲对抗赛怎么样?学生:好!教师:哪一队先来唱?好,红队先来唱第一段,蓝队演唱第二段。(两队比赛第三次完整演唱)3、教师:同学们自己评价一下哪个队的演唱更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4、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红、蓝两队各有优点。这次我们吸取经验再分成男、女两队来一次比赛怎么样?学生:好!(女生唱第一段,第四次完整演唱)教师:大家觉得这一次,自己唱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讨论发言。5:教师:其实无论胜负,你们都是足球场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要做一个最棒的小球迷,我建议大家还应该多了解一些足球知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学习,也可以向体育老师和你身边爱好足球的人学习。大家说好不好?学生:好!教师:再一次用歌声完美演唱一遍《小小足球赛》。希望大家不但能把《小小足球赛》的歌曲唱好,平时还能多加强体育锻炼,让运动成为每个人的习惯,让健康永远伴随我们!下课!《运动员进行曲》教材分析:《运动员进行曲》是一首雄壮有力,富有朝气的进行曲。它的旋律热情奔放、跌宕起伏,非常动感,本课教学是感受乐曲雄壮有力的情绪特点,了解音乐的主题旋律。教学目标:1、价值观目标:加深对运动的热爱。2、过程与方法目标:演唱主题,快乐编创,增强节奏感。3、认识与技能目标:体验《运动员进行曲》的情绪和音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对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通过聆听铜管乐合奏《运动员进行曲》,感受其雄壮有力的情绪特点,了解乐曲的主题旋律。通过教师的引导,创编不同的节奏为乐曲进行伴奏。教学重点:体会音乐的情绪和感觉,进行编创节奏的练习。教学难点:三个声部的节奏能够准确合奏在一起。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我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都参加过运动会,你最喜欢什么运动项目?你喜欢的运动明星是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运动员有关的乐曲《运动员进行曲》。”【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与平时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由学生感兴趣的亲身体验引导他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二)快乐欣赏,畅所欲言。1、同学们完整聆听一遍音响,体会音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和内容。【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第一遍对音响的聆听,对音乐的总体情绪特点有了初印象。】2、不同的主题来听赏,听后畅聊自己的感受。教师把截取好的不同音乐主题按照顺序播放给大家听,播放的同时教师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音乐的信息。在每个主题欣赏过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这样做不只吸引学生听赏的注意力,同时也开发着学生对音乐无穷的想象力。】3、再次完整地聆听乐曲,并请同学们加上肢体语言来进行表演。【设计意图:加深对乐曲的印象和理解。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快乐。】(三)简单歌唱,增进了解。1、主题旋律的演唱和之前的“说”穿插进行。【设计意图:有说有唱的方式更符合学生活泼的年龄及性格特征。】2、温习音阶的演唱。【设计意图: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有时容易掌握不准,快乐欣赏,畅所欲言,简单歌唱,增进了解,发挥想象,热情编创,布置作业,音阶的练习可以帮助他们建立音高的概念。】3、各主题旋律。【设计意图:用于欣赏课的乐曲,让学生演唱主旋律,可增进学生对乐曲的更深了解。】(四)发挥想象,热情编创。1、启发学生为音乐编创不同节奏的伴奏。将全体学生分为三组。老师出示三声部节奏(模仿乒乓球运动的节奏:“嘟”“乒乓”“乒乓”),并解释节奏包含的意义。在学生清楚了解之后,由三组同学合奏三声部节奏。【设计意图:教师展示自己编创的节奏,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怎样用运动项目作为编排节奏的材料,怎样将这一运动过程编排成不同的三声部节奏。】2、学生自己创编节奏。老师请学生自行创编节奏,以组为单位,开始之前教师要将要求讲解清楚,要求是:A、编创不同于乒乓球的运动,譬如跳水等。B、编创不同于老师的节奏。C、小组编创好之后要进行实践练习。比一比看哪个组编创得最精彩,表演得最准确。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编创,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运动项目多种多样,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项目为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3、请小组同学展示他们编创的节奏,老师给与及时评价。(五)布置作业,知识拓展。大家下课后,可以自己搜集一些有关运动的乐曲进行听赏学习,譬如《冲出世界》(香港2009东亚运动会主题曲)、《手指运动》等。老师在此时还应点出,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强健体魄。【设计意图:通过其它运动类乐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节奏游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X、XX、XXXX节奏,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这些节奏以及它们的组合。了解节奏与生活的关系,拓宽学生音乐文化视野。2、技能目标:能根据游动物园这一游戏来创编并表现节奏,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大胆创新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音乐与生活的热爱。教学用具:钢琴、节奏卡、动物头饰及人物头饰。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走路和跑步的动作,读出:XXXXXXXXXX、XX。师:老师鼓掌,学生做走和跑的动作。师:XXXXXXXXXXXX节奏,学生按照老师鼓掌的节奏,在原位做走和跑的动作。接着学生听着老师的琴声,边走边跑。二、学习节奏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只小鸟,你可别小看它,它可是鸟中的珍惜动物。(出示小鸟的图片)学生根据老师的题目做题。学习节奏。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联系各种节奏:小鸟:XXXXXXXXXXXXXX,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叽叽喳喳。(1)请你模仿出这种小鸟的叫声。(2)你能用该小鸟的叫声与我们所学过的哪种节奏结合?(3)你能用这种节奏说一个成语吗?(4)你能将这种节奏敲打出来并教会你的好朋友吗?三、总结《“告别”与“惊愕”》教学理念:1、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抽象音乐形象化。采用听音乐说感受绘形象的方法,然后在音乐情境表演中,以比较通俗和快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海顿和他的作品。2、海顿的作品《惊愕交响曲》和《告别交响曲》都和力度记号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力度变化来表现音乐,展现海顿音乐作品的魅力。教学目标:1、以故事引音乐,欣赏音乐片段谈感受,在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参与音乐情景剧的演绎后,逐步体会海顿音乐作品的魅力。2、初步感受海顿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能记住常用力度记号,并了解力度这一要素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分析:海顿是西方音乐史上作品最多的音乐家,他虽然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但并不影响他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海顿的主要成就是交响乐的创作方面。由于在他之前,巴赫和亨德尔等人就尝试过交响乐这种体裁,因此,海顿并非交响乐的首创者,但海顿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为交响乐确立规范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交响乐之父”。海顿的交响乐始终如一地贯穿着一个宗旨,反映他的世界观和音乐观。《音乐家海顿》一课选取他的两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惊愕交响曲》和《告别交响曲》来进行教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的音乐亲切、真诚、爽朗,富于幽默感的特性。他也许无力改变当时那个不幸的社会,但却在努力的医治人们的创伤,使他们乐观地面对人生。作品《惊愕交响曲》和《告别交响曲》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点。所以,海顿的音乐作品是以“建立和谐的世界”这一理性主义为指导,通过理性的镜框反映现实生活,再把生活转化为抽象的音乐规范来表达。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交响曲《惊愕交响曲》和《告别交响曲》中的主题乐段的欣赏和感受。难点:欣赏完《告别交响曲》后,师生合作再现当时乐曲演奏情景,从而体会作曲家的内心情感,引起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和表演水平。教学过程:1、欣赏和表演乐曲《惊愕交响曲》。教师贴课题《音乐家海顿》,讲海顿的音乐故事,在中途故意设下悬疑,引出《惊愕交响曲》音乐片段,说出自己听完音乐的感受。2、师:200多年前,海顿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艾斯特哈奇公爵家任乐队队长,在指挥乐队为公爵演奏的过程中,经常(加重)会遇到一件令他们心烦的事情,不过呢,也正是这件事,让海顿写成了一部特别的交响乐作品!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那就是音乐是有画面的,希望大家轻轻的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你觉得这段音乐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播放到《惊愕交响曲》重音的那部分,观察学生的表情,切断音乐,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3、师:大家表情很夸张啊!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呢?你觉得音乐在讲述什么呢!生:刚才被音乐吓了一跳,可能讲述某个人在搞恶作剧吧?(学生各说己见,谈自己的感受)4、师:大家说的很好!那谁能帮它取个名字呢?谁来试一下!(听到惊愕,古人已经给它取了名字,当学生听到这个强音时,也可以引导他们来为这个音乐作品取一个恰当的名字。)生:惊吓,惊恐。(设计意图:听音乐片段,感受音乐,教师幽默的引导和让学生给乐曲取一个名字正好拉近了学生和古典音乐的距离。)5、师:既然大家取的名字都和惊吓有关!我们也知道,音乐是带给人美的享受的,那海顿作为一名著名的音乐家,没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那他为什么还要拿音乐吓唬人呢,他难道不怕公爵找他的麻烦吗?6、再听音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他难道不怕公爵找他的麻烦吗”,再次设下悬疑,吸引学生。师:海顿怕吗?生:思索中……7、师:请大家看大屏幕。(点击课件,播放海顿的故事。欣赏这个音乐产生时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体会海顿的心情。)看完,大家明白了吧!如果你是乐队指挥海顿,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8、师:下面老师来扮演海顿指挥乐队,大家扮演这些欣赏音乐会的公爵贵族们,把200多年前的那一幕重演一下吧!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作品概述《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作者在力度的表现手法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教学目标1、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2、了解音乐大师——海顿,感受他的人格魅力。3、了解变奏的四种方法。教学重、难点1、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2、感受、体验并表现乐曲中力度的变化。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力度卡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初听):1、同学们,你们知道“惊愕”是什么意思吗?对了,就是“惊奇、错愕”的意思。为什么这首曲子叫“惊愕交响曲”呢?我们还是去亲身体验一番吧!(初听全曲)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a、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b、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引出海顿“惊愕”的设计)2、音乐欣赏完了,说说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用“惊愕”做标题?其实,这段音乐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听音乐会是欧洲古代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但是在音乐会开始之后,很多人都闭上眼睛,陶醉在柔美的音乐之中,有的还忍不住开始打盹。这位幽默的音乐家于是就想出了一条妙计,决定和观众开一个小玩笑。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在静谧安详的曲调中,突然想起几次强有力的震撼声,让那些正在打瞌睡的贵族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哦,原来是音乐家在跟她们开玩笑呢!后来,这首以“惊愕”命名的交响曲就成为世界闻名的交响曲作品之一。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幽默的音乐家到底是谁呢?那就请大家跟随我“走近海顿”吧!3、走近海顿。海顿出生在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他的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一所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廷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善良、质朴、诚恳,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a、生平: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他从小便受到民间音乐、教堂音乐的熏陶,并显示出超人的音乐才华,曾长期在宫廷中任职。b、地位:海顿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先辈的成就,进行摸索、试验、成熟、定型,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c、贡献:海顿是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上百部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54首钢琴奏鸣曲及歌剧、清唱剧、弥撒曲等。他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的交响乐和室内乐的规范,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海顿的创作手法,更是使后人受益非浅,包括莫扎特、贝多芬等著名的音乐家,还被莫扎特、贝多芬称为“海顿老爹”。在把交响曲从贵族客厅中解放出来的道路上,海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是18世纪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d、音乐风格:具有热烈洒脱的主旋律和充满活力的节奏,并应用了活泼明快的乡村舞曲素材。音乐明快、乐观、幽默,充满了生气,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顿是德国国歌的曲作者,海顿更是“倍受尊敬的音乐大师”、“慈祥的音乐家”,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海顿的这首闻名世界的《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三、学习新课(分段欣赏、分析):1、主题:首先,我们来聆听主题,并思考:“音乐的力度、情绪如何?产生了什么效果?”1)分析主题第一段,平静、天真、单纯、典雅的主题,由第一、第二小提琴轻微地齐奏而出,反复时改用了第一小提琴以更弱的力度演奏,在最后一小节弱拍处,突然使用了强力度的全奏,产生了第一次“惊愕”的效果。第二段,先用弦乐器演奏,重复时加进了长笛、双簧管和圆号,效果略微丰满一些。变奏一:(1)这段小提琴的演奏,你感受到什么变化?(2)保持了主题结构,主旋律改用了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第一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相衬托,与主题相比略显活跃,好像在翩翩起舞。变奏二:(1)这段变奏改变了什么?音乐的力度如何?(变调性ff)(2)转到C小调,在第二乐段的第三句,乐队的强奏加之定音鼓的衬托,显现出惊人的力量,再次出现了“惊愕”的效果。变奏三:(1)这段旋律的情绪如何?改变了什么?(幽美、舒展变节奏p)(2)返回到C大调,旋律分别由双簧管和小提琴、长笛奏出,音乐优美而舒展,形成了天使般的二重奏。变奏四:(1)这段的音乐气氛怎么样?(热烈)(2)第一乐段是管乐队的强奏;第二乐段有弦乐和大管轻轻奏出如歌似的柔弱;第三乐段中,乐队再次使用了有定音鼓参加的乐队全奏,气氛更加的热烈,第三次出现“惊愕”的效果。尾声:尾声反复强调了主题的第一句,一个温柔而略显歉意的尾奏降下了这一乐章的帷幕,显现了海顿的风度和幽默。《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交响曲》教学目标:1、从“海顿的故事”和“音乐家小档案”入手,能简要地说出奥地利音乐家海顿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在听赏其作品《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和《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的片段时,能初步感受到交响乐的表现力。2、结合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的听赏,能初步了解弦乐四重奏这一重要的室内乐体裁,体验亲切、纯净、充满生机的海顿音乐,并能在听赏时参与到活动中,记住其美妙的主题旋律。3、在听赏海顿的两首著名交响乐片段时,能了解力度这一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能记住常用的力度术语和记号,并在表现活动中运用。教学重点:了解音乐家海顿的生平及主要作品,通过聆听作品选段,能体验亲切、纯净、充满生机的海顿音乐。教学难点:能认真聆听音乐,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强弱的特色。教学用具:钢琴、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二、故事导入听赏《告别》交响曲。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说一个故事:在几百年前的奥地利,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长期担任了一个埃斯台哈奇公爵的宫廷乐长。有一次,公爵看上了一处遥远的湖畔山林,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行宫,每年夏天都带着家人和仆人来此长住,宫廷乐队免不了随同前进。天长日久,乐手们思乡心切,但谁也不敢言归。一天晚上,公爵和他的亲朋在大厅听赏演奏的音乐。奏到最后,没想到那些乐师轮流轻轻吹灭为乐谱照明的蜡烛,拿着乐器相继退场。最后只留下了两个小提琴手,他们静静地奏完最后一个音符,也悄然退席。善解人意的公爵领会到他们的意思,第二天便宣布:全体人员返回宫廷。这首乐曲由此而被称为《告别交响曲》。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有趣的乐曲?三、听赏歌曲1、播放《告别交响曲》选段,全班同学闭眼聆听。师:你们有没有听出乐曲中乐师一个个离开的情境?为什么?2、请同学们交流。师:没错,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乐曲的主题。3、哼唱主题。4、画旋律线:在唱熟主题的基础上用手指划出旋律进行的方向。5、演唱表现(学生反复演唱音乐主题,并在演唱时逐渐减少演唱的人数,以体验乐手相继退场的音乐场景)。四、总结《小夜曲》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能够感受到海顿《小夜曲》明朗、典雅、质朴的色彩。2、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整聆听作品、视唱主题、吹奏主题等方式感受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的音乐表现力及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3、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弦乐四重奏的含义。教学重点:《小夜曲》曲式结构的辨别,让学生正确认识两个主题并记忆音乐作品片段。教学难点:熟悉《小夜曲》的两个音乐主题和它们的情绪对比。教学过程:师:上节课,我们听了著名的奥地利音乐家海顿的两个有趣的故事,还欣赏了两段有意思的乐段。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海顿这个音乐家。请同学们分组整理一下你们组搜集的海顿的资料,等下请同学说一说海顿的故事。一、请小组交流课外资料。二、请同学们上来说一说海顿的故事,老师总结。师总结:海顿是一位伟大的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有“交响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称。三、欣赏《小夜曲》。师:刚才我们说了海顿不仅是“交响乐之父”,而且还是“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对音乐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形式,而且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著名的《小夜曲》。请你们听完后猜一猜,这里面有哪些乐器在演奏?1、全班同学聆听《小夜曲》。2、猜猜有哪些乐器参与了演奏?3、师介绍弦乐四重奏与小夜曲:弦乐四重奏: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这四种西洋乐器一起合奏的一种演奏形式。小夜曲:小夜曲来源与游吟诗人夜晚唱的一种爱情歌曲,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由少数管弦乐器演奏的管弦乐套曲。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优美的旋律吧,请你说一说对这首乐曲的感觉。4、再次聆听乐曲,请同学们交流对音乐的感觉。师:是不是带了一种夜晚的宁静与轻柔在里面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好吗?5、用“lu”模唱主旋律。6、跟乐曲一起轻声哼唱,感受音乐的旋律。然后试试用竖笛轻轻吹奏音乐主题。四、总结。海顿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的成就与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希望你们也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长大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的家乡日喀则》教学目标1、了解藏族歌舞的风格特点,培养对藏族歌舞的兴趣。2、能够用欢快、热烈的声音演唱《我的家乡日喀则》。3、能够运用藏族基本舞步初步表现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教学重点难点1、用欢快、热烈、奔放的情绪表现歌曲。2、藏族基本舞步的掌握及运用。教学用具钢琴、录放机、多媒体课件等。设计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力求在每个环节中突出音乐课的趣味性、生动性,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音乐、接受音乐、创造性地表现音乐。以培养学生音乐情趣为出发点,突出审美深化歌曲为主题,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创造,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在探究中激发求知欲,培养敢于发现、大胆质疑、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2、感受藏族题材歌曲的风格特点。师:同学们,老师播放一首歌曲,(《走进西藏》)大家听一听是什么民族的歌曲?生:藏族。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那么今天呢,老师要带着大家到西藏去旅游,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听一听他们的藏族歌曲,大家说好吗?(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进一步导入课题。)3、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中唱到了西藏的哪个地方?生:日喀则。4、教师介绍日喀则。师:对,刚才我们听到歌曲中唱到了日喀则,日喀则市已有600多年历史,是西藏第二大城市,也是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实“日喀则”是一句藏语,翻译为汉语的意思是“如意庄园”。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藏族民歌《我的家乡日喀则》。(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对歌曲感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藏族歌曲。)5、学生复听范唱。6、教师范唱:教师自弹自唱,让学生熟悉歌曲。(设计意图:目的让学生感受歌曲,并进一步熟练歌曲的旋律。)7、节奏练习:在学习歌曲以前,我们要进行节奏练习。(设计意图:通过节奏练习,增强学生的节奏感,目的是为学生演唱歌曲做铺垫。)(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1、学唱曲谱。(1)随伴奏轻声视唱,要求划拍。(2)用母音Lu模唱歌曲旋律。(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识谱能力,使学生对歌曲进一步了解。)2、突出重点。3、朗读歌词。(吐字、正音。)4、学唱歌曲:随伴奏轻声唱词。(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熟练地演唱歌曲。)(三)、情感体验1、师:同学们已经熟悉了这首歌曲,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热情、奔放。)2、这首歌曲表现藏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教师伴奏,引导学生用热情、奔放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设计意图:通过处理歌曲,使学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而带动歌曲的情绪。)(四)、课堂总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了解了藏族民俗文化,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对藏族舞蹈的学习及运用)获得了愉悦的感受与美的体验。下节课我们将用舞蹈进一步表现这首歌曲。好,同学们,让我们在一首欢快的藏族歌曲中结束本课!(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一步巩固,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阿坝夜会》教学目标:1、能用饱满的情绪,哼唱钢琴独奏曲《阿坝夜会》。2、能积极参与学跳藏族基本舞步的活动,并能随着乐曲的节奏进行舞蹈。3、初步感受藏族歌舞的风格特点,了解相关文化,对藏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欣赏乐曲《阿坝夜会》。教学难点:体会音乐主题,并用藏族基本舞步参与表演。教学过程:一、走进西藏:1、导语:同学们,扎西得勒!谁知道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吗?师:对,藏族。“扎西得勒”的意思是吉祥如意。西藏是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你对西藏有多少了解呢?(学生畅所欲言)2、播放课件,配音乐,概括介绍藏族相关文化:地理位置、风景、服饰礼仪、特产、歌舞等。二、藏族舞蹈:1、老师范跳。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两段舞蹈,请你们看看这两段舞蹈各有什么特点?(教师表演“踢踏”与“弦子”。)2、引导学生总结:踢踏——欢快,弦子——优美。3、学一学、跳一跳,感受藏族基本舞步。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学生先在座位上学,再起立跳。4、听赏乐曲《阿坝夜会》,体会藏族人民的欢乐、幸福。5、再次听赏乐曲《阿坝夜会》,感受音乐情绪,了解音乐主题。6、熟悉乐曲旋律,体会乐曲的情绪变化。7、师:这样一段欢快、动听的乐曲,应该怎样配上藏族舞步呢?说说哪段适合跳踢踏,哪段适合弦子?为什么?8、学生跟音乐表演藏族舞步,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旋律,用舞蹈表现乐曲的情绪。三、哼唱《阿坝夜会》:1、听老师钢琴演奏,张嘴不出声音的跟唱。师:刚才同学们用优美的舞蹈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下面让我们来学一学这首乐曲吧!首先,让我们听着音乐,不出声音的跟唱。2、小声、有表情的跟钢琴唱。3、学生跟唱旋律,感受并表现出乐曲的情绪变化。4、跟钢琴完整的哼唱乐曲的第一声部。5、情绪饱满,声音富有弹性地哼唱整首乐曲。四、小结:本课时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欣赏《阿坝夜会》,感受藏族音乐欢快热情与高亢嘹亮的特点;学习藏族的舞蹈基本动作,体验藏族音乐,感受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文化特点。《拉萨谣》一、教学内容:学唱藏族民歌《拉萨谣》二、教学重点:了解藏族民歌的创作特点以及相关的人文知识。三、教学难点:熟悉《拉萨谣》的旋律,并能模仿藏族的民歌特点演唱歌曲,用藏族舞蹈表现歌曲。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拉萨谣》,体验西藏民族风情。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感情。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2、学习新歌(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B、请学生谈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C、再听歌曲的范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A、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3)学习歌曲的曲调。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做“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4)学习歌曲的歌词。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3、小结(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踩雨》教学目标1、用欢乐、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并用沙锤为歌曲伴奏。2、通过简单的音乐创作,探索如何应用音乐元素塑造形象,表达情感。3、整合资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艺术的美。教学重难点1、歌曲强弱节奏表现及休止符的掌握。2、有感情的演唱,并为歌曲伴奏。教学过程一、表演《踩雨》1、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2、聆听范唱。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5、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6、最后8小节曲调很容易,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7、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8、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9、我们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10、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二、听《踩雨》1、欣赏《踩雨》。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2、再次欣赏《踩雨》。谈话:听了两遍《踩雨》,能说出歌曲的奥妙吗?3、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地为歌曲伴奏。4、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大雨和小雨》教学内容: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2.学唱《大雨和小雨》。3.听听自己创造的声音。教学目标:1.能寻找并模仿生活中的声音。2.能创造几种声音。3.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教学要求:1.感受并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2.能够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声音(非常规音源)。3.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重点与难点:对声音的联想。教学教具:1.多媒体光盘。2.生活中采集的各种声音的录音带或CD。3.大自然中的事物。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学生听音乐走进教室。(有关大自然中声音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二、寻找生活中的声音1.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启发学生用耳朵仔细听辨生活中的声音。(谜面: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说话听的见,相互难见面。谜底:耳朵。)2.启发学生走进教室时,听到了什么声音。师:刚才我们听到了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想不想去呢?生:想……师:有一个“快乐”团要带着小朋友旅行,看!火车来了,小朋友们上车吧。(多媒体课件:火车开了。)师:大森林到了。三、歌曲《大雨和小雨》1.师:雷公公发怒了,要下雨了,快到小木屋里躲躲吧。(多媒体课件:有关整个下雨过程。)师: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大雨,也有小雨,发现有什么不同吗?生:声音不一样。师:下面我们学唱一首关于雨的歌曲——《大雨和小雨》。2.由教师范唱或听录音。3.跟着教师学唱。4.歌曲处理:启发学生根据大雨和小雨的特点演唱歌曲。5.师:雨停了,太阳出来了,花草痛痛快快洗了个澡,你看,冲着你笑呢!(师生同唱,感受歌曲的整体效果。)四、听听自己创造的声音1.师:雨后的空气真清新,我们到外面做游戏吧。(围圈对坐)师:大自然给予我们很多声音,怎么来回报呢?看,我们的身边有树叶、树枝等。能不能用身边的事物创造声音呢?(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自己创造的声音和别人的不一样。)生:老师你听。(学生从身边寻找声音并进行创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2.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用两三种声音连在一起能表现一个简单的内容。比如:脚步声、开门声、喝水声,好像是一个小朋友放学回家,打开门、口渴了咕嘟咕嘟喝水的情景。你能不能从身边找出几种声音,再把里面的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生:(讨论)3.小结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五、组织下课师:亲身感受大自然是件愉快的事情,虽然很累,收获却很大。最后,就让我们把一段精彩的舞蹈献给大自然。(多媒体课件:愉快的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出教室。)《电闪雷鸣波尔卡》教学任务: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聆听、感受、赏析管弦乐作品《电闪雷鸣波尔卡》,初步了解波尔卡的相关文化。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西洋乐队的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镲。2、赏析《电闪雷鸣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3、初步了解、体验波尔卡舞蹈。教学重点: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能够让学生通过音乐各要素掌握一些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他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各要素赏析音乐作品。2、作品的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以及每一个音乐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讲解是教学中难点。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体验、探究、合作。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谜语导入新课教学。师:这节课老师会给大家介绍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外国音乐作品,上课之前呢,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打一自然现象)】生:雷电、闪电……师:同学们真聪明!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呢,和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电闪雷鸣波尔卡》。二、新课教学1、基础知识的介绍。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和作品有关的知识。(1)、介绍波尔卡:波尔卡原是起源于东欧波希米亚地区的一种快速活泼的舞蹈。舞步多采用半步的组合形式。后形成的背景音乐称作波尔卡舞曲。(2)、介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JohannStrauss,1825~1899),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中剧。其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电闪雷鸣波尔卡》等。2、完整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乐。师: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大家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你们想听这首乐曲吗?生:想!师:让我们完整地聆听音乐,请思考几个问题:(1)、从大的范畴看,乐曲属于哪种音乐形式?(2)、乐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3)、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播放作品的音乐会视频影像,学生聆听,然后逐一解决问题。师:刚才大家完整欣赏了这首乐曲,它从大的范畴来看属于哪种音乐形式呢?生:管弦乐、交响乐。师:对!这首乐曲是由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西洋管弦乐,那么这首作品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呢?生:热烈地、欢快地。师:在作品当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呢?生:大鼓、镲、定音鼓。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展示视频的截图,让学生认识这些乐器。)师:这些打击乐器在音乐的进行中起到了烘托音乐气氛和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师:这首乐曲大致可分为几个部分呢?生:三个、四个。师:作品的最后一个部分和第一部分是相似的,而中间的内容和前后不一样,这种结构形式在音乐术语里称为什么?生:再现三段式。师:很好。三、复习1、老师教唱一遍。2、同学们合唱一遍。四、下课礼仪同学们,这节课到此结束。《可爱的家》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学习歌曲《可爱的家》,并用深情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
2、情感目标: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同情与恩情,了解领唱、合唱的演唱形式。3、能力目标:通过音乐学习,学生能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能关爱父母和身边的人。教学重难点:1,通过歌曲《可爱的家》感受和体会家庭的温暖,欣赏不同生活儿童的图片激发对弱者的同情,通过欣赏古诗歌曲《游子吟》进一步体会父母恩情。2,试用两种不同的感觉演唱歌曲。3,弱起小节在歌曲中的运用。教具准备:PPT幻灯片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很高兴再次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希望在今天的音乐课中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收获知识,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魅力。在学习歌曲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同学们认真观察,等会说说你看了这些图片,心中想到了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课件播放一组表现和谐家庭生活的图片,背景音乐为将要所学的歌曲《可爱的家》)
师:同学们,看完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吗?生答:幸福,快乐,和谐,温馨………..(师选择板书:幸福)师:同学们的感受是对的,这些家庭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非常的幸福,快乐,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歌曲名字就叫《可爱的家》,一起读课题。在学唱歌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歌曲的相关知识吧。二、新授歌曲:1、歌曲词曲作者简介:(课件出示歌曲词曲作者及歌剧《克拉丽》的相关故事情节,初步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对家的思念)2、初听歌曲学生课轻声跟着旋律哼唱,感受歌曲平缓,优美的旋律曲线。师:同学们听的很认真,老师发现已经有很多同学可以哼唱一些句子了,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感觉这首歌曲的旋律是一种怎样的形式呢,是非常舒缓,还是起伏变化很大的呢?(生答:比较舒缓)3、再听学唱师:好,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这次同学们可以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学唱一下,学唱的过程中可以用手指画画歌曲的旋律线,感受一下它的旋律是怎样的平缓而优美。(师生交流)学生选出喜爱的乐句,个人展示。4、师导入复习4/4拍的强弱规律及在节奏中的运用师:同学们唱的真棒,潘老师也喜欢这些乐句,听听老师是怎们唱的,感受一下和你们唱的有什么不同之处。(生发言老师的声音有强有弱)师:对了,但一首歌曲的强弱与什么有关啊?生:节拍师:对了,是节拍,这首歌曲的节拍是几几拍啊?生:4/4拍师:还记得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吗?用我们的身势表现一下吧。(师生共同律动,练习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5、节奏练习xx
|x.
x
xx|x–0||(师读节奏,生拍节奏,注意强弱规律的运用)6、按节奏强弱读歌词7、按强弱规律跟琴学唱歌曲旋律,边学唱边用手指画出旋律线。8、听伴奏音乐演唱歌曲9、歌曲感情处理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但老师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同学们唱的时候觉得这首歌每一句都是同样的感情吗,那一句是歌曲的高潮部分呢?哪一句最能体对家的喜爱?生答:中间两句,开头和结尾都比较平缓,“可爱的家庭啊”最能体现歌者对家的喜爱。师:歌曲的题目叫“可爱的家”,可爱的感觉该怎么用歌声表现一下呢?(听录音伴奏,生试用可爱的感觉演唱歌曲,并注意歌曲中高潮部分的情感表达)10、演唱形式介绍师:唱歌我们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现,大家在一起演唱歌曲叫:合唱;一个同学演唱叫:独唱,你还知道哪些演唱形式?生答:对唱,领唱+合唱,轮唱(师选择板书演唱形式)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下面就让我们选择几种形式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吧!(师生合作,演唱歌曲)三、拓展延伸1、观看感悟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从你们的歌声当中老师已经感受到那种幸福的感觉,想象到克拉丽的家一定是非常和谐而美满的。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孩子,由于许多特殊的原因他们却过着不一样的生活,让我们跟随一组图片来认识一下他们吧!(课件播放一组生活比较困难的孩子图片,背景音乐选择《再见,警察》片段,学生认真观看)师:同学们,看到他们你想到些什么了吗?你想说些什么吗?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呢?(生答:可怜,悲惨,痛苦……..师选择板书“可怜”)2、诵读古诗
师:是的,同样是孩子,他们的生活却和我们截然不痛,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日子里,他们只能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他们还是比较可怜的,其实很多爸爸妈妈离开孩子出去打工挣钱为的是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孩子长大了也会离开父母去追寻自己的生活,无论相隔多远,孩子永远都是父母最深的牵挂,就像唐代大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中写道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都学过这首诗吧,让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诗,回忆一下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子吧》(师生诵读古诗《游子吟》)3、情感体验师:同学们,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父母,无论你们将来长成参天大树,还是一株无名小草,他们都无时无刻都在关爱着你们,同学们也都深深的爱着你们的爸爸妈妈,相信在坐的同学有很多都是天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也有很多同学的父母和图片中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一样外出打工,不能陪在你们身边,如果现在老师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给父母说说心里话,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生思考回答自己心中所感:感谢父母,永远爱他们,好好学习……)师:老师发现你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自己的爸爸妈妈,听了你们的回答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棒,为你们感到骄傲,因为你们都是心怀感恩,充满爱的孩子,真的很棒。好。让我们带这这颗感恩的心,想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再次演唱这首《可爱的家》吧!(请一组同学领唱,全班同学合唱,教师指挥共同完成歌曲)四、总结《回家》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熟悉萨克斯管独奏《回家》。2、情感目标:本课乐曲是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3、能力发展目标:理解现代爵士乐对于“家”这个主题的表现。教学重点:熟悉萨克斯管独奏《回家》,了解乐曲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理解现代爵士乐对于“家”这个主题的表现。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对于现代爵士乐学生接触的很少,它的风格很多人都不是很能接受。在学习中,对于萨克斯这种特有的西洋乐器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聆听《回家》。1、初听乐曲。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2、复听乐曲。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4、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三、小结:家是可爱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爱我们亲爱的父母,爱我们可爱的家吧!《吹竖笛》教学目标:1、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通过吹奏竖笛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竖笛,变“要我吹”到“我要吹”。2、了解音乐源自于生活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探索音乐,用音乐表现生活。3、在学习中体验合作、成功与快乐,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吐奏吹奏方法的掌握。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欢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零部件检测合同
- 商品分销代理合同
- 承揽合同是何种类型合同
- 商业空间装修设计合同2025
- 中保人寿个人养老金保险合同范本
- 兼职人员聘用合同(试聘版)
- 正式合同样本:电子产品供货合同
- 矿产销售合同
- 5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房屋买卖合同新条款解析
- 西安2025年陕西西安音乐学院专任教师招聘2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课题申报参考:养老金融在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中的作用机制与路径仿真研究
- 川教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 HYT 087-2005 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
- (2024年)面神经炎课件完整版
- 《人文关怀与优质护理》医院培训课件
- 世界文明与世界宗教课件
- 50097马工程-国际组织(第二版)全套课件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 《爱国主义教育》开学第一课课件
- 龙门吊重点技术规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