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寒假作业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作业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探讨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也许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2.1956年,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党纲作了如下评语:“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提社会主义的革命,是空想的。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则是基本正确的。”这一评语说明()A.初创时期党在理论上尚未成熟B.社会主义是党的最终目标C.一大制定的奋斗目标是错误的D.共产党最初排斥民主革命(一)选择题1.对于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村镇的社会变更,时人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接连,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说明()A.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B.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C.贸易中心已由广州转移到上海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影响中国2.据《广东军务记》载:“十一日,(三元里)乡民仍鸣锣传递,富者捐资,贫者出力.不约而同者遥遥百有余里……逆夷各孤凭鼠伏,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这反映了()A.列强侵略斗争必定失败B.英国发动斗争的非正义性C.民众自发进行抗英斗争D.民族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3.1853年冬,南京城内出现告示:“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凡二十五家中,全部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鳏寡孤独废疾者,—律由国库供给。”该告示出自()A.《资政新篇》B.《土地法令》C.《临时约法》D.《天朝田宙制度》4.1860年,容闳访问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并向干王洪仁玕提出了革新方案:如设立武备学校,培育有学识军官、建设和善政府、创立银行制度、颁定各级学校教化制度、设立各种实业学校等。容闳的这些设想当时受到洪仁玕的欢迎和认同,是因为这些志向()A.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建国思想B.契合了太平天国的现实状况C.与洪仁玕的改革方案产生共鸣D.动摇了天平天国的陈旧观念5.严复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即撰写《救亡决论》一文,喊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梁启超也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认为“敌无日不行以来,国无日不行以亡。数年之后,乡井不知谁氏之藩,眷属不知谁氏之奴,血肉不知谁氏之俎,魂魄不知谁氏之鬼”。这反映甲午战败()A.引起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分化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推动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D.促使中国社会两大冲突汇流6.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时评:“曰人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我中国则守战和三者俱可操纵自如而又万众同仇,义形于色,虽当政者老成持重似不愿轻启兵端而民间谈及曰人辄裂毗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尚何有所畏忌而让曰人以争先战。”由此可知()A.清廷因迟疑不决而贻误战机B.国人的民族民办法识普遍增加C.洋务新政已初步实现近代化D.中日民族冲突已成为主要冲突7.《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峻的不同等条约。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赐予日本的全部特权。它所带来的严峻危害不包括()A.列强起先在中国设厂开矿B.中国的国际地位下降C.列强逐步限制了中国经济命脉D.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8.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以汉族为中心的种族革命为口号,推动反清斗争,然而武昌起义以后,革命党人马上宣示“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一律同等”。这一变()A.标记着民族民办法识起先形成B.有助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C.反映了民主革命任务发生转变D.是革命党与清政府妥协退让的结果9.视察下图,当时()A.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B.共和政体得到法律制度保障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调D.进步力气起先主导政治局面10.“烟雨楼台蕴藕香,嘉兴水碧溢凉爽。南湖萍聚流芳古,赤色方舟诞党纲。”该材料中的党纲()A.提出歼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B.标记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是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D.阐述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思想11.1930年头,国民党认为五四运动是“本党数年来植于社会中革命思想所促成的救国救民的运动”,五四运动使多数青年“不求实学,徒事奔跑示威”,要求学生“用心求学,努力教化建设”。国民党这一相识()A.旨在探究新的救亡图存道路B.表明反帝斗争和启蒙相互冲突C.反映国内主要冲突发生变更D.由阶级立场及其意识形态确定1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规定县及县以下各级组织均为自治单位。1932年,鄂豫皖《清剿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改自治为保甲,晚清以来扩大地方政治参与的潮流随之中断。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A.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始终没有变更B.国民党缺乏改造地方政治的阅历C.中共农村革命政权不断发展壮大D.日本侵华冲击了中国内政的发展13.1935年4月27日,中共中心召开会议分析,红军由于大胆穿插,已把蒋介石的尾追部队甩在侧后。中心红军北上进入四川西部,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革命依据地,已经有实现的可能。这一推断()A.策应了中心革命依据地的创建B.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为中心红军战略转移打算条件D.体现了长征途中军事路途的重大转变14.毛泽东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他认为,抗日民主政权是可以允许那些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和接受民主政治的人们参与的政权,只要不是汉奸和反革命分子就能参与政权建设。由此可知抗日依据地政权建设()A.彻底解决了抗日依据地阶级冲突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为其次次世界大战成功作出贡献D.是保障整风运动顺当开展的前提15.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究竟》,明确提出建国的基本目标,即“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一目标提出的背景是()A.平津战役已经成功结束B.解放军起先进入战略反攻C.敌我力气对比发生变更D.解放区土改即将全面进行(二)材料题16.依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兆麟在探讨会上提出:“湖北军界怜悯革命者,占十之六七;军队训练程度较优,而且武汉供应军队需用之军资亦甚多。军队最重要者:弹药、粮秣、被服耳。汉阳的兵工厂,弹药不行胜用也;汉口之大商埠,粮秣不行胜用也;武昌有各大工厂,被服不行胜用也。且按兵要地理之关系:以中国形势,占据扬子江,则可左右南北。况湖北居扬子江中心,即孙子所谓衢地是也。我日知会所安排革命战略,要……由湖北首义。然后向北进展,以北京为作战目标。但孙中山之主见,皆有胜算,宜分途进行。”——吴丹军《论吴兆麟:中国之拿破仑、鄂军之毛奇、民国之父》材料二毛泽东在《如何探讨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说到革命的打算,1921年起先的第一阶段,事实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打算的”。……1912年至1918年6年间投资总额达1.4亿多元,比甲午斗争至辛亥革命16年间的投资总和还多3000多万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工人阶级壮大的过程。……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中,就说自己青年时代常读《民报》,明确地反对军阀和反对帝国主义。……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最初几批党员中,具有干脆或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经验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其中约有10%出身于同盟会会员。——史艺军、宋成东《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1)依据材料一,分析吴兆麟“所安排革命战略,要……由湖北首义”的缘由。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之主见”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辛亥革命为1921年起先的革命所作的“革命的打算”。结合所学,概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完成辛亥革命的遗留任务做了哪些重大探究?

1.【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看法,解除B项;《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解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解除D项。2.【答案】A【解析】毛泽东指出中共一大的革命纲领“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提社会主义的革命,是空想的”,说明当时中共在理论还不成熟,A正确;党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解除B;“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则是基本正确的”说明一大制定的奋斗目标是正确的,解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合,中共进行的第一阶段就是属于民主革命的内容,解除D项。1.【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接连,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可知,随着鸦片斗争国门大开,中国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被卷入到世界市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变更,故选D项;“彻底”说法错误,解除A项;据材料“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可知,长江三角洲村镇的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确定程度发展,解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贸易中心的变更,解除C项。2.【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三元里乡民”和“不约而同者遥遥百有余里”,可知反映的是鸦片斗争时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抗拒英军的侵略,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三元里乡民的抗拒斗争,并没有强调列强的侵略斗争的结果,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三元里乡民自发抗拒英军的侵略,并不能体现出斗争的性质,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危机时一个地区人民的自发活动,不能体现出民族冲突成为主要冲突,解除D项。3.【答案】D【解析】从教材内容识记可得出D正确。4.【答案】C【解析】容闳的革新方案与洪仁开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有诸多相像之处,表明容闳的这些设想与洪仁开的改革方案产生了共鸣,故选C项;容闳的革新方案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建国思想,解除A项;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状况与这一方案不符,解除B项;容闳的设想只是受到洪仁玎的欢迎和认同,但不行能动摇太平天国的陈旧观念,解除D项。5.【答案】C【解析】严复、梁启超等人在甲午战后发表忧国忧民的言论反映了甲午战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是对民族生存、发展的感知和维护,故选C项;梁启超并非统治阶级的代表,解除A项;严复、梁启超的言论反映的其是对民族将来的担忧,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无关,解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两大冲突趋于汇流,解除D项。6.【答案】A【解析】贻误战机,与材料中“当政者老成持重似不愿轻启兵端”“尚何有所畏忌而让曰曰(应为日)人以争先战”相符,故选A项;“普遍增加”与材料中的清朝不符,解除B项;甲午斗争表明洋务运动失败,解除C项;华北事变后成为主要冲突,与材料中的清朝不符,解除D项。7.【答案】A【解析】列强起先在中国设厂开矿是在鸦片斗争后,不是《马关条约》带来的严峻危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马关条约》使得列强在中国攫取了更多的权益,导致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赐予日本的全部特权”,表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深,尤其是《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开办工厂,列强逐步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8.【答案】B【解析】材料中“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一律同等”表明革命是为了政治改造而非汉人种族革命,缓和各民族的心理,与汉人共同努力实行共和,故选B项;起先形成,与材料中“武昌起义以后,革命党”不符,没有民族民办法识也不会有辛亥革命,解除A项;近代民主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解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解除D项。9.【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的议员中,既有原清朝的官员、士绅,也有资产阶级、革命家等,体现了新旧调和特征,故选C项;材料议员构成主要是学问分子、资产阶级、官僚等社会上层,没有涉及广阔工农群众,解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国国会议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到共和制度和法律体制,解除B项;从材料可知民族资产阶级和革命党等先进力气在国会议员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清政府旧官僚所占比例较大,故体现不出进步力气主导政治,解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嘉兴”“南湖”“赤色”可知,这是中共一大的召开,其党纲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歼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故选A项;五四运动标记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解除B项;中共二大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解除C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解除D项。11.【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20世纪30年头是国共对峙时期,据材料“1930年头,国民党”可知当时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故选D项;材料中“要求学生用心求学,努力教化建设”是对学生的要求,不是探究新的救亡图存道路,解除A项;“革命思想所促成的救国救民的运动”表明是促进而非冲突,解除B项;“不求实学”“用心求学”是学习看法,不能反映国内主要冲突,解除C项。12.【答案】A【解析】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持续的一种社会统制制度,它最本质的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而这种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是自然经济,20世纪三四十年头保甲制度重新被推行,其根本缘由是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基础始终没有根本转变,保甲制度的根基依旧坚固,故选A项;缺乏阅历与史实不符,解除B项;中共农村革命政权不断发展壮大依旧是表面现象,不是重新推行保甲制度的根源,解除C项;1932年日本侵华的主要范围在东北地区,不在鄂豫皖地区,解除D项。13.【答案】D【解析】1934年10月,中心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起先长征,短短三个月内,红军损失过半,处于危急中。1935年1月,中共中心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订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途错误,确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见,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心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中心红军奇妙地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与材料中“已把蒋介石的尾追部队甩在侧后”“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革命依据地,已经有实现的可能”相符,故选D项;1934年10月,离开中心革命依据地起先长征,创建中心革命依据地,与材料中“1935年4月”“中心红军北上进入四川西部”不符,解除A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了红军长征,解除B项;不是打算条件,1934年10月,中心机关和红军已经起先长征,解除C项。14.【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毛泽东指出,在抗战时期,可以允许那些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和接受民主政治的人们参与抗日依据地政权建设,只要不是汉奸和反革命分子就能参与政权建设,这调动了人们参与抗战热忱,为反法西斯斗争贡献了力气,故选C项;彻底解决了抗日依据地阶级冲突说法错误,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冲突为主要冲突,所以首先解决的是民族冲突,解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于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而材料体现的是抗日依据地政权建设,解除B项;整风运动是中共在延安和各抗日依据地进行的整顿党的作风的运动,而材料反映的是如何进行抗日依据地的建设问题,解除D项。1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学问,1948年底,解放斗争的形势已经明朗,敌我力气对比发生转变,因此毛泽东明确了建国目标“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故选C项;平津战役在1949年1月结束,解除A项;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解除B项;1947年《土地法大纲》颁布,解放区的土改随即起先,解除D项。16.【答案】(1)缘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