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01课时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_第1页
第三单元-第01课时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_第2页
第三单元-第01课时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_第3页
第三单元-第01课时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_第4页
第三单元-第01课时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上好课】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第1课时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学校授课班级授课老师学习目标1.经受探究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并把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初步进展同学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力量。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培育同学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重点探究和理解加法运算定律。难点会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并能正确地运用。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学情分析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做了一些铺垫。本节内容先支配加法交换律。再教学加法结合律,由易到难,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促进同学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留意教给同学学习数学的方法:发觉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让同学用自己宠爱的方式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文字、符号、字母表示出来,既有利于培育同学的符号意识,又有助于同学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教学帮助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老师自行增加)教学流程复习导入【设计意图:】通过口算练习,唤起同学的认知阅历,初步感知规律。为加法运算律的教学奠定基础,做好铺垫。1.复习旧知。(1)计算下面各题。34+50=180+25++75=420+280=()+42050+34=180+(25+75)=49+34+51=51+()+34说一说:在加法算式34+50=84中,34、50和84分别叫什么?预设:34和50叫作加数,84叫作它们的和。(3)想一想:观看第一组和其次组的算式,你能发觉什么?预设1:第1组两个算式中的两个加数相同,前后位置不同,但它们的和相同。预设2:其次组三个数连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不变。2.揭示课题。今日我们一起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运算定律,这节课先来争辩“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习任务一:探究加法交换律【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先观看、再沟通,让同学初步感知规律,然后猜想验证,争辩沟通,进而发觉、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让同学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汇报探究结果,并且把探究的结果用自己宠爱的符号表示出来,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同学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有利于培育同学的符号感,提高同学对抽象学问的概括力量,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1.谈话引入,呈现问题师: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观看情境图,查找题中的数学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预设:已知李叔叔今日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要求李叔叔今日一共骑了多少千米。3.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1)你会用线段图表示出所要数学信息和解答的数学问题吗?同学画出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2)同学生独立解答,说说不同思路,呈现不同算法。预设1:上午骑行的路程+下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40+56=96(km)预设2:下午骑行的路程+上午骑行的路程=全天一共骑行的路程56+40=96(km)(3)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4)同样的一张旅行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说明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预设: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老师板书:56+40=40+56)(5)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两道算式,说说你的发觉?生: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4.提出猜想,举例验证。(1)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老师随即将同学给出的结论中的“。”改为“?”)。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做什么?预设:验证。(2)验证猜想,需要怎样的例子?预设:应当多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多观看几组不同的算式,才能从中发觉规律。(3)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吗?(同学举例验证)能举完吗?5.总结规律,得出结论。(1)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认真观看,它们却隐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觉了吗?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发觉的规律吗?预设1:我发觉不管这两个加数是多少,把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它们的和都不变。(概括得真好,你能给发觉的规律起个名字吗?)预设2:加法交换律。(2)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宠爱的方式来表示?预设:同学可能用文字、图形、字母或其他符号表示,如: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这些表示方式都可以。(3)这里的“甲、乙、△、☆、a、b”分别表示什么?(4)哪种表示方法最简洁?6.依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师:25+65=78+64=学习任务二:探究加法结合律【设计意图:】渗透“观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习方法,重视方法的科学性,体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同学自己说,自己想,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乐观主动地探究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同学的归纳总结以及语言表达的力量。1.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1)读上面的情景图,说说你发觉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预设1:所求的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预设2:已知李叔叔第一天骑行了88km,其次天骑行了104km,第三天骑行了96km。你能解决所求的问题吗?集体沟通,呈现算法。通常同学会按挨次计算,或者通过“凑整”来巧算。(4)同学比较两种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预设1:先把第一天骑的路程和其次天骑的路程相加,再加上第三天骑的路程。预设2:先把其次天骑的路程和第三天骑的路程相加,再加上第一天骑的路程。由于我发觉104和96能凑成整百数,所以,计算时先把104和96相加,再加上88,这样计算比较简洁。(5)比较:两种解法所表示的意义都是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计算结果相同。所以这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老师板书:(88+104)+96=88+(104+96)(6)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预设1: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都有三个加数,且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预设2:运算挨次不同,等号左边是先把88与104相加,等号右边是先把104与96相加。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1)通过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猜想?预设: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2)怎样证明你的想法?预设:可以举例进行验证。(3)你能再举几组这样的例子吗?试一试。同桌之间相互出题,计算并验证。 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1)全班沟通、观看列举的例子,说一说你发觉了什么,并给你发觉的规律命名。同学独立思考后,小组争辩,全班沟通。老师引导同学总结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2)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预设:有前面学加法交换律的基础,同学不会有太大困难。同学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如(△+☆)+○=△+(☆+○)等,老师都要赐予确定。老师板书:(a+b)+c=a+(b+c)学习任务三:探究加法运算律的拓展【设计意图:】引导同学观看算式的特点,说说算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推断的依据是什么,加深同学对运算定律的理解与延长,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1.思考:(1)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3+4+5=4+3+5小结:若干个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2)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了吗?28+52+74+26=(28+52)+(74+26)小结:加法结合律不止限于三个数相加,可以把它们推广到四个和四个以上的数相加。(3)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哪些运算律?148+(a+52)=(148+52)+a小结:加法结合律经常与加法交换律一起使用,这样可以使几个数相加时,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交换再结合这样计算比较简便。2.想一想,说一说:在刚才学习加法运算律中,有哪些留意事项?学习任务四:达标练习,巩固成果。【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既巩固了今日所学的新学问,又拓展了同学的思维。练习中的习题并不是为算而算的,它们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要“算”与“思”相结合,体会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1.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1题。同学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2题。同学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教科书P19“练习五”第1题。(1)让同学看懂题目要求,独立思考。(2)指名同学汇报沟通,要求说出自己的想法。4.教科书P19“练习五”第3题。(1)引导同学观看表格,说一说怎样相加,所得的和填在哪个格子里。(2)同学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入表中。(3)让同学观看表中的数有什么规律,思考怎样填简便一些。让同学发觉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界,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所以,填表可以利用这个规律,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对填表结果进行检验。5.教科书P19“练习五”第4题。(1)同学独立完成。(2)汇报时请同学思考:先算哪两个数的和?你为什么这样算?你的依据是什么?6.教科书P19“练习五”第5题。(1)同学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2)明确:找出和为100的两个数,是一种运算技能的训练,为后续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打好基础。7.你能快速度算出下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