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_第1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_第2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_第3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_第4页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二全部

说课稿

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

说课教师:彭妙玲

•说教材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是他们

不知道原子核是有什么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排布的。学

生在《化学(必修1)》中学习了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但是他们不知道

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本节将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

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

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

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原子结构的知识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离子

键、共价键)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原子结构知识也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说目标

关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全日制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要求:知道核素和同位

素的概念(A级),了解原子序数(B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习

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基于大纲和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zA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

微粒间的关系。

2.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

3.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

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

性,从而

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

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是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

究方法和

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难点: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的理解与区分

•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通过联想质疑、实验探究、分组讨论以及数据分

析促进学

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

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说课时

本节知识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一)导入

①学生回忆初中学习的原子结构,然后引出核心知识和科学研究

方法,根

多媒体动画演示“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据实验现象提出原子结构

模型,初

②与葡萄干蛋糕模型的进行的预测对比,步体会假说、模型在科学

研究中的

分组讨论两者不同的原因何在。作用

③学生代表发言。

(二)重点突破

①分析课本第三页表中的数据,交流讨论初步学会利用数据获取有

用信息,

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深化对原子结构以及后面

对元素、

②分组展示核素、同位素概念的的认

③教师总结

④补充练习:构成阴、阳离子的各微粒间强化核心知识点

的关系

(三)难点突破

①结合课本中的定义,总结元素、核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

同位素的关系图

②学生展示

③补充练习:给出一些微粒符号,找出哪课标评价要求,强化核心

知识点

些是同种元素,哪些互为同位素

(四)学生课堂小结,教师指出重点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基础巩固

•说板书

§1.1原子结构

一、原子核核素

1、原子核的构成

「质子:带正电(决定元素的种类)

「原子核T

4〔中子:不带电(质子数和中子数确定原子的种类)

原子©xX

【核外电子:带负电(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2、构成原子或离子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量关系)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阳离子所带电荷数I电性关系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十阴离子所带电荷数

3、核素

①概念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z^)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

②三个概念的联系

•说作业

课后第8页至第9页,1题的(1)和(4)以及2题

•说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探究空间、更活泼的活动

氛围、更为积极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因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这就

要求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充分准备,授课中精心组织及及时调控。从本节课的授

课情况来看,教学目的基本达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但不足

之处在于:学生的课堂汇报时间上不易控制;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准

确性有待提高。

问题是打开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本节课设计了学生自主探究、讨论、

自主获得知识的活动,给了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这无疑对学生的能力起到很好

的培养作用。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

和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3课时: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

第3课时: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

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关于第2课时《元

素周期表》的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

必修1中曾经用现过元素周期表,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

了解和应用上(如查寻某元素的相对原子量等)。在本节的第1课时《元素周期

律》的教学中,已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归纳总

结出元素周期律。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元素周期表

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元素化

学构建了认知心理地图,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

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课标及学生实际,本节课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②将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有机的结合起来,分析同周期、同主族元素

性质的递变规律。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③了解元素的位、构、性关系等内在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的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

成表规则;

②通过对已有元素周期律的认识,进一步归纳和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

构、性关系;③通过对周期表内在规律的归纳,学会“发现”规律并学会运用。(3)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组织开展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和发现规律,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自主

学习的习惯;②通过认识周期表的成表规则和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体验辩证唯物主义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3、重、难点分析:

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课时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重

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难点:元素的“位、

构、性”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的,故设

计了“以问题为索弓I,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诱思探究法进行教

学,致力于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主要采用发现、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1、基本思路:以问题诱思一观察分析一归纳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元素周期表作为教学的主题背景,使课堂教学“学不离表,表不离学”,

突出重点。3、将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有机结合在一起,设疑诱思,步步深入,

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三、说学法

以发现、探究为重点,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充分体

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建

构知识,提升能力。

1、基本学习环节:问题导入一分析归纳一理论升华一具体应用一作业中的

研究性课题。2、本节课的基本结论较多,要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发现和

探索,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的研究者。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显得比较枯燥。作为

高一学生,化学知识的自主构建能力水平较低,而充分的准备与合作交流可弥补

其不足。为此,在课前将教材中“交流•研讨”栏目前置,作为学生的预习作业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在前一课时已完成“元

素周期律”教学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由以下五个阶段组成:

1.概念形成阶段一创设情景、直观导学

(1)创设情景:1、目前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的周期性,如何用一种形

式表现出来?

2、为解决这一问题,哪位科学家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

(对这两个问题,学生在预习之后,一般都有正确结论,由学生自由交流

预习成果,将他们的答案板书为课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2)观察发现:让学生观察分析周期表结构,讨论交流后,将自己对周期

表结构的认识表达出来。

(学生对表结构的基本认识将是正确的,在肯定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概括

板书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周期、族的分类。此时,特别强调短周期的概念,

并说明不完全周期是自然科学给同学们预留的发展空间,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3)导入下一阶段:短、长、不完全周期的周期序数和元素起止、元素种

数、核外电子层数

2.规律发现阶段一设疑诱思、自主探究

(1)提出疑问:对元素周期律在周期表中怎么体现?

问题: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

么?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引导:引导学生绘制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参考IA、VIIA、。族元

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已有认知或周期表相关内容,循序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表述的问题基本内容一般是较准确的,此时,要针对问题实质渐进

地鼓励学生将表述趋于科学准确后,将其板书为周期表的成表规则。让他们收获

成功。)

(2)深化认识: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的位、构关系问题:3、同

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如何变?

4、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如何变化?

(对于问题3和问题4的第一部分,学生可得出准确完整的结论,应予以

板书肯定。对于问题4的同主族元素原子序数递增规律,学生会用不同方法,从

不同视角进行探讨分析,但得出的结论又不尽相同,这时要诱导学生计算各主族

相邻元素原子序差)

3.理性认识阶段一学用结合、深化内涵

(1)创设情景:展现第3周期和IA、VHA

问题:5、第3周期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变

化规律?

6、IA的碱金属元素、VHA的卤素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

有什么特点或递变规律?

(这两个问题的主体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进行从

特殊到一般的逻辑升华,以便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设疑诱思、总结归纳

问题:7、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为什么有相似性和递变性?

8、金属性最强或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哪个位置?9、金

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

引导:引导学生对第3周期和IA、VHA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点和递变规律与元素性质(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

性)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的关系依次进行分析探讨,并要求表述结论。

(在学生思考、探究后表述的结论中很可能会出现离题较远的对映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面对挑战,在他们达到或接近问题实质时,进行点评归纳来。使学

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巩固应用阶段一反馈练习、检测效果

目的:检测学生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

子结构的关系。设计:引用2010年高考9题

小结: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和预期目标进行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时,首先提醒学生通过回忆,想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然后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学生参照学习目标自主小结并表述小结内容。)

5.教学延伸阶段一课外拓展、提升能力

目的:在于强化主干内容,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突出重点、突

破难点。使学生的学习具

有连续性和开拓性。

设计:1、教材习题练习:一、1-7,三、1-3;2、课外探究题:

绘制主族元素周期表

五、板书设计: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族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

二、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金属性、非金属性

化合价

电子层结构

原子序数

短周期

长周期不完全周期副族第VIII族

0族

主族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同周期(从左到右):同主族(从上到下):

同主族(从上到下):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鲁科版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编排在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础

上,通过对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相对强弱的探究和整合VIIA足及其

化合物的性质,归纳得出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

律,体会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下简称“位、构、

性”)的关系,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的学

习方法。

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

“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确立依据:

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位、构、性”

之间的关系是元素周期表指导生产实践的依据,所以确立其为教学重点;由于其

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化所以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第3周期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以VIIA族元素为例

使学生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递变规

律。

2、了解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钠、镁、铝失电子能力的递变”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总结能力。

2、通过“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的递变”阅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并

整合信息的能力。

3、通过整合VIIA族元素化合物主要性质来学习IA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培

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门捷列夫的预言和一些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

喜悦

2、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贡献,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

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学生分析】:高效课堂的落实,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具备,思维比较

活跃,以此为契机主要采用小组交流研讨,分组实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并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法】:采用启发式,分组实验法,交流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手

段辅助教学,让学生不仅动耳听,还要动手写,动口说,动脑想,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法】:自学教材,分组实验,组内讨论,主动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法与学法的落实将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展开。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的整体思路是:

在方法上引导学生学会用原子结构的理论分析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

能力的相对强弱,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结论钠、镁、铝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最后

通过阅读自学,获取并整合信息,找出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的依

据,在第二部分通过对氯气漠碘单质性质的学习来整合VIIA族元素化合物主要

性质让学生归纳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应用新获得的知识让学生预测

IA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整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下面是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元素周期表的作用总结已有物质的知识,预测未知的物质

世界,多媒体展示门捷列夫预言的准确性,设问门捷列夫是怎样作出如此准确的

预言的?这样克服了传统复习枯燥乏味的缺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引导他们关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二)新课讲解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画出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教材中的交

流研讨,思考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启发学生预

测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

学生通过让动手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很好的观察到递变规律,进而达到学

生上课能够动耳听,动手写,动口说,动脑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

预测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让学生初步体会元素“位、构、

性”之间的关系。

由于“活动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是一个大的探究活

动,它承载着知识教学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双重任务。将其拆成两部分:即“钠、

镁、铝失电子能力的递变”和“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的递变”,以分散难

点。

1、“钠、镁、铝失电子能力的递变”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结合“方法导弓「’及已知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小组交流研

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教师点评,然后分组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围绕着实验目的选择有价值的实验现象,获得有针对性的结论,以突破难点。

分组实验的设计让学生之间有一个交流,有一个碰撞,有一个互助,所以既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由于该部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所以板书设计要详细具体,并借助具有

强调性的语言来集中学生的兴奋点。

2、“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的递变”阅读探究

在学习该部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方法导弓「’通过阅读教材的方式从

中获取信息,验证对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相对强弱的预测。通过“阅读探

究”和“概括”,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3、VIIA族元素化合物主要性质的整合

通过交流研讨归纳出VIIA族元素原子的性质,再通过复习氯气漠碘单质性

质,来归纳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然后运用此来预测钾的性质。培养学

生知识迁移能力。

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突破:

①板书设计详细②以前面学习的内容为生长点,运用迁移规律,帮组学生建立知

识之间的联系。③学以致用,交流讨论学案上的相关练习题

【小结】可由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概括整合能力。

【当堂反馈练习】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运用并检测学生的接受程度。

【布置作业】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

四、效果分析

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掌握好课堂节奏,使学生始终处于张弛有度的

课堂气氛中。做分组实验时由于部分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过程不是很熟,动手能力

不强,所以在教师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探究过程。鉴于此,教师做好后宏观调

控,课前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设计好实验方案。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落实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圆满完成教学准备。

谢谢大家!

五、板书设计

§1-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一、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预测:同同期:(L右)失电子能力/得电子能力/

1、失电子能力:Na>Mg>A1

碱性:NaOH>Mg(0H)2>Al(0H)3

2、得电子能力:Si<P<S<Cl

酸性:H4SiO4<H3PO4<H2SO4<HC1O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1

同周期:(L右)碱性/酸性/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二、认识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失电子,得电子能力/

「相同点:最外层1个

IA族元素原子结<

L不同点: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相似性:都是活泼金属,+1价,单质都能与氧气、

IA族元素的性质•水等物质反应,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有

递变性:从锂到葩,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表现在

与氧气和水的反应程度上。

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是《化学(必修)2)中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继初中

的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之后,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

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

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后面研究化学反应的利用奠定基

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进学生对物质结

构的认识。②通过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学

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

识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

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变化的实

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对化学反应的实质的理解。难点:

对离子键、共价键形成特点的理解。

二、说教法1、情景激发

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2、小组讨论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思考、分析

和总结。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使抽象概念形象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通过观看动画、问

题讨论,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

学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又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思考为何目前已有的一百多种元素却形成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物

质,通过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

积极的思考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鼓励。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索,建立概念

1、关于化学键与物质变化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动画,提出问题:1、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生成氢气

与氧气的?2、为什么要通电?通电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对学生

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整合,从而引出化学键的定义,并对定义加以强调:(1)首

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

(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

通过学生对化学键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

的实质即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让学生观看Na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1、如何运用核外电子

排布规律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运用化学键的知识分析这个反应的实

质。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在讲述离子键概

念时,对于学生易于忽略的排斥作用加以强调。通过对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直观演

示和具体的分析,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离子键的形成

过程。3、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HC1的形成过程是否和NaCl类似?让学生观看

HC1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出MCI的形成过程,从而得出共

价键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根据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列表从概念、成键粒子、成键作用、成键条件等方

面去比较二者。培养学生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最后得出哪些原子之

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离

子键、共价键的理解,突破难点。(三)巩固基础,拓展提高1.下列关于化

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键是指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B.化学键既存在于相邻原子之间,也存在于相邻分子之间C.化学键通常

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D.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

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2,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哪些含

有共价键Na2S、K20、MgC12、H2、NH3

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A、H20B、CaC12C、

KOHD、C12(四)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讨论,回顾本节课内

容,对自己所学知识做出总结。最后教师及时给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练习中评

价自己,体会成功。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1.化

学键与物质变化

(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

成。2.化学键的类型(1)离子键

定义: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成键微

粒:阴、阳离子成键方式:静电作用

离子键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

成。(2)共价键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成键微粒:原子成

键方式:共用电子对

共价键形成条件:一般在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说课稿

项城三高邙中海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三课时:

第1课时:化学反应速率及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体会五个方面谈一谈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及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

速率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认识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后,引入化学反应

进行的快慢和限度,使学生从化学反应快慢和限度这一全新的视角,继续认识化

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但外界条件的改变如:反

应物的浓度、反应的温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光、波、以及气体反应体系的

压强等因素的变化都可影响反应的快慢。催化剂的使用同样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快

慢。从分析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优化工业生产的条件的选择。新教材的主要特

点:新教材中将此部分知识分解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与旧教材相比,

降低了知识要求和难度。更简洁、易懂,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

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素养。2、教学目标分析

目标内容的选择依据:化学反应速率是在研究浓度、温度、催化剂的基础

上归纳出来的,是对浓度、温度、催化剂研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对前者的经验

事实作出高度的理论总结,比前者有更深刻的内涵和应用价值。

目标的层次-理解:这是由于本节教材在全章和整个高中的地位作用决定

的,确定为“理解”层次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为以后的学习

打下坚实基础。根据新大纲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

学目标。

二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知道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

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

2、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探究

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半定量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化学反应、工业生产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

样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半定量实验的研究方法。

2、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

考”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

考”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对化工生产资料的学习,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的学习热情。

二、说教学方法

教师在把握本节内容的深度、广度时一定要注意与旧教材进行区分:本节

教材只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实验认识到不同反应的化学反应的速率

不同,知道反应条件的改变(温度、浓度、催化剂)会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怎样的

影响,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不需要学生对上述内容进行理论分析和定量计算,

也不需要他们了解平衡移动规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重要的化学基本理

论,是解决生产、生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

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设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由浅入

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

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一提出新的概念一提出研究题目一组织探

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巧妙引入正题,设置学生探究的“空白点”。通过生生互动,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再通过师生互动,教师点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并引

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实验能力、自学能力,体现新课标理念。

三、说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

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

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

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

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

识记的效果。四、教学过程

1.本节教材内容框架为: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使学生知道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条

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

(2)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半定量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

能力。

(3)通过“硫酸制造工业的发展”“催化剂与化学工业”等资料介绍,

使学生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处理

(1)知识上重点、难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探究活动是本节课解

决问题主要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分析一讨论一

设计一实验的程序完成探究任务;也可以从随机的实验入手,在实验过程中,通

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另外,由于本探究任务需要得到

的结论较多、较复杂,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和组

间交流。

(2)方法上重点、难点:学会对照实验和半定量实验的实验方法,实践-

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思维

方法。

3.教学步骤

(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思考:如何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哪些条件可以

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从实验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

应都进行得很完全?如何优化化工生产的条件?将学生每4-5人编为一组,设

计“活动・探究”的实验方案。

(2)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3)教学过程: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

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

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密

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

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

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可从镁、锌和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现象有

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生活或学习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反应是较快的、哪些

反应进行缓慢?实验室制氧气为什么要使用二氧化镒?让学生讨论思考进行活

动探究解决问题。

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

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

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

浓度、表面积等。4.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一、化学反应速率1、概念:2、表示方法:

3、表达式:v(B)=Ac(B)/14、单位:mol/(L・s)或mol/(L・min)二、影

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5、2、外因:[1]温度的影响

[2]催化剂的影响

[3]浓度的影响

五、设计体会

1、充分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

这是能力结构的较高层次,是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最基本的手段,是学生

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本节主要突出以下内容:

(1)实验方法。

①对比实验方法:通过设置比较标准,比较反应速率。

②实验条件控制方法:即在研究一个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固定其他

条件,只改变一个条件来探索其影响规律。

(2)实验的功能。

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出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

反应速率的影响。

2、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3、采用CAI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助

于学生分析规律的本质。

4、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控制反应条

件,提高那些对人类有利的反应速率,降低那些对人类不利的反应速率。

5、通过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进

一步达到学习目,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一环节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形成技

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点评、归纳、纠正错误,揭示解题规律,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

色。

《化学反应的利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叫杨俊花,来自德州二中团结协作的化学组。我说课的课题是必修2模

块中的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敬请各位多加指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生分析、教法及学法、教学过程、效

果分析六个方面谈一谈关于《化学反应的利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以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让学生体会怎样利用化学反

应制备新物质的一般思路,并总结曾经学过的常见物质的制备方法。第二部分承

接本章第一节中化学反应中能量释放问题,以“化学能如何转变成电能”为例解

释了“为什么说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并说明了化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

方面的作用。

作为化学必修模块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最后一节,

本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的应用

价值的双重任务。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物质和将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

确立依据:物质的制备和合成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它成为本

节的一个重点;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作用,并能学以

致用因此“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成为本节的又一个重难点。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以下教学目

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尾气处理方法,了解制备装置

及收

集方法,以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

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利用“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

料,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

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交流•研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2、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2、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

的贡献。

三: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具备,思维比较活跃,喜欢表现自己,

掌握了一些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以此

为契机主要采用交流研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他们严谨

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法及学法

教法:采用直观展示法、演示实验法、填表法、交流研讨法、对比法、启

发式等多种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不仅动耳听,还要动手写,动

口说,动脑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陶行知

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

生会学”要使学生随老师的设问,观看多媒体课件,自学教材,分组讨论,组间

评价,主动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这节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是:以“利用化学反应造

福人类”为线索,以学生掌握本节的重难点为目标,讲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学

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认识化学在能源开发和物质制备方面的作用。下面我给

大家讲的是第一课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一)巧妙复习,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消毒剂和漂白剂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它们的有效成分,如次氯

酸盐和二氧化氯,里面都含有氯元素,它们都可以由氯气和其它物质反应制得,

那么,氯气又是如何制备的呢?从而引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及其装置图。这

样做克服了传统复习枯燥乏味的缺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同时起

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新课讲解

1、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

让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角度分析教材“活动探究”部分给出的两个

反应,分析其异同之处。这样做既使学生复习了旧知又使学生学习了实验室和工

业制取氯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多媒体展示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氨气时所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

法示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得出在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取上遵循的

一般原则。进而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组装成制取氯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最后通过

演示实验示范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一般方法。3、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

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为: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反应原理及发生装置,

设计实验过程应符合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

由于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突破:(1)板书设计

详细(2)以前面学习的内容为生长点,运用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

间的联系。(3)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讨论、提问,咨询,消化。⑷学习完该

部分之后辅助一定量练习,以便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4、化学前沿一分子设

计与新物质的合成

媒体演示药物、防晒霜等物质相应图片。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

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

(三)小结:教师对本节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六:效果分析

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掌控好课堂节奏,使学生始终处于张弛有度

的课堂气氛中。做演示实验时教师要做好宏观调控,课前引导学生认真预习。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学会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并总结物质制备的

一般方法,重视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落实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

难点,圆满完成教学准备。谢谢大家!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

一、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1、探究实验室制取氯气

①反应原理:MnO2+4HCl=MnC12+C12T+2H20

②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2、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

3、化学前沿一分子设计与新物质的合成

第3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知识脉络

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开发利用太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

活质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初中已有的个别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的

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发展过程以及对科研、生产、生

活、环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典型性质和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

利用已有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了解

有机化合物多样性的原因。认识生活中接触到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环境与化学的关

(二)知识框架

有机化合物(几千万种)

t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体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从

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新教材较旧教材更符合知识的逻

辑关系,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的关系

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

掌握同分异构现象以及简单的命名规律

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种类不同的有机物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

中归纳、总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

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

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用模型组装有机分子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

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的性质、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有机化合物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一部分(60页--62页);

要求提前准备一种有机材料了解它的性质、用途并向同学做介绍。

教师:要求对学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虑;适当的补充实验,例如溶解性、受热

时状态变化等,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联想……质疑”

问题:你认识的有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什么用途?

这个问题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言;介绍生活中接触到的有机物

讨论:1、哪些是有机物的共同性质?

2、从溶解性、耐热性、可燃性、电离性等五个方面比较无机物有哪些区别?

3、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用到哪些方法?

演示实验:

归纳:有机物性质特征

大多数有机物:1、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易燃烧。

3、大多数是非电解质,难电离。

4、熔点低,易熔化。

5、反应慢、反应复杂、副反应多。

(二)师生共同活动"观察……思考”(能进行学生探究实验更好)

以甲烷为例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性质

1、完成书中实验1、实验2;

2、按小组讨论、记录实验现象。

3、归纳甲烷的性质。(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甲烷的结构特点:阅读63页知识点击

第二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二部分(63页--65页);

用球棍模型组合丁烷分子,体会有机物的样性。

教师: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阅读63页工具栏,由学生写出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结构简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