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他的理论主旨是,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沿着荀子的思路,势必要引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呢?既然人生来就有恶端,那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若没有在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人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荀子认为,从个人生存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靠各种行业的物品供养,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兼通各种技艺,一个人也不可能同时管理各种事物,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困境。荀子还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由于这两点,人们需要社会组织。为了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礼”是由何而来的呢?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就是说,先王制定“礼(个人行为准则)”“义(道德)”,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在这里,荀子指出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所爱的和所恨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假如有一个人喜欢征服别人,而另一个人喜欢被征服,那么这两个人和睦共处便不成问题;或者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气那么多,那也就不成问题;又或者人们在生活中隔得很远,互不相干,彼此之间的问题也会简单得多。但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在一起生活,又无法避免竞争,于是对每个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违“礼”而行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认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在人类社会里,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这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的精神成就。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来看,人的道德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于人的需要。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可以指仪式、礼节,也可以指社会行为准则。在上述有关荀子的论证中,“礼”更多的是指后者。这时,“礼”所起的是规范作用,在人满足欲望时,对人的行为加以规范。而在用于礼节、礼仪时,“礼”有另一种作用,就是文化教养,即净化人的情感,使它纯洁、典雅。在这一方面,荀子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人性观对人性给予了很低的评价,但却比孟子的人性观更有文化哲学上的价值。B.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人,但他们观念的立足点其实并不相同。C.在荀子看来,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所以才需要联合起来。D.荀子论证了人类道德的起源,即人类由于不同于禽兽,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礼”的约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荀子人性主张而时时与孟子思想相参照,在优劣对比中使论点更鲜明。B.文中引述观点时或摘取《荀子》原文,或仅转述文意,显出论据剪裁上的灵活。C.文中时现举例论证,借助读者熟悉的生活现象,将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简易明了。D.文章围绕荀子性恶论展开论述,既正本清源,又纠错指谬,思路明晰,层次井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强调人的地位,将人与天、地并列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并认为人的作用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B.孟子认为,人只要充分发展“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成为圣人不仅要具有善的本性,还要积极地行善、扬善、发展善。C.“礼”是人类为了组织社会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因此人必须遵“礼”而行,做有德之人。D.既然“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是人类社会出现问题的根源,那么当物质满足人的需要时,很多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荀子对人性看法的一项是(
)A.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B.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C.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D.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5.《论语·为政》中认为对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规范人民的行为。荀子丰富完善了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荀子是怎样阐释“礼”的作用和意义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老来割麦蒲楠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一样,弯不下,直不起。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做派。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顺爷说:真的呀!真好。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8月)文本二:土地是乡土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同样离不开对土地的描述,“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陈述了乡下人为什么离不开土地,乡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使定居成为常态,迁移成为变态。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伟大的农民多是善于耕种的形象,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选自李如彬《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栀子花香引出麦香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B.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等针锋相对、极不礼貌的回话,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熟的人们,即使厌恶对方,生活中也无法避而不见。C.顺爷和六哥曾为了一拃宽的土地打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生活的窘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依附土地、重视土地的态度。D.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地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在外儿孙返乡的期盼。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入城青壮年疏于耕作、淡于收获的侧面叙写,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B.小说中使用了借代、拟人以及整散结合的错落句式,生动地写出了宁静优美的乡村景色,寓情于景。C.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顺爷和六哥之间一次平常的农事闲话,反映出部分农民把农业当成立国之本,仍然坚守在土地上。D.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既自然和谐,充满意趣,又隐约闪现着伤逝之情。8.文本一最后一段颇具意味,作者以此结尾有何用意?9.请结合文本,评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六哥这类形象的现实意义。二、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辟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摒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凡专一业一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告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节选自曾国藩《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线上。且书信A既详B则C四千里D外之兄弟E不啻F晤言一室G乐H何如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曾经.与《陈涉世家》中“尝与人佣耕”的“尝”意思相同。B.假,借助,利用。与成语“狐假虎威”中的“假”意思不同。C.竟日,从早到晚,一整天.与材料一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终日”意思相同。D.古文,唐时称先秦两汉之文为古文,后泛指文言写成的文章。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假于物”。B.材料一中,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说明了积累、坚持和专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C.材料二中,朋友认为曾国藩猛火式做学问不妥,建议他搬家到城里,向师友学习。D.材料二中,曾国藩认为学习要专一,每日都要打起精神,心无旁骛,否则一无所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辟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14.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求学方法,有哪些共同点?请从主要观点和论证手法两方面简要概括。三、文言小题15.下列选项中关于“而”和“其”字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蟹六跪而二螯
④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⑥其可怪也欤
⑦其出人也远矣
⑧其皆出于此乎A.①和③相同;⑤和⑦不同B.②和③相同;⑥和⑧相同C.①和④不同;⑤和⑦不同D.②和④相同;⑥和⑧不同1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不拘于时,学于余。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劝学
③金就砺则利
④蚓无爪牙之力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⑦吾从而师之
⑧今之众人
⑨小学而大遗
⑩年十七,好古文
⑪师不必贤于弟子
⑫下饮黄泉A.“博学”指“博学多知”;“从而”指“跟从并且”;“不必”指“不用、无需”。B.“劝”指“规劝”;“金”指“金属”;“寄托”指“安身”。C.“爪牙”指“爪子和牙齿”;“学者”指“知识渊博之人”;“众人”指“多数人”。D.“小学”指“小的方面学习”;“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黄泉”指“地下的泉水”。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偶书赵师秀此生谩与蠹鱼同①,白发难收纸上功。辅嗣易行无汉学②,玄晖诗变有唐风③。夜长灯烬挑频落,秋老虫声听不穷。多少故人天禄贵,犹将寂寞叹扬雄④。[注]①蠹鱼:蛀蚀书籍衣服的小虫。②辅嗣:三国时代经学家王弼,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③玄晖:南朝诗人谢朓,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④扬雄: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辞赋著作和正统儒学思想留名后世。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蠹鱼”和“白发”分别运用比喻和借代,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勤于读书却老而无功的感慨。B.颔联用典,在“无汉学”与“有唐风”的褒贬对比中寄寓诗人对谢朓文学成就的仰慕之情。C.“夜长灯烬挑频落”与“闲敲棋子落灯花”两句都写了“灯烬”,但表现的意趣并不相同。D.颈联描写秋虫的鸣叫声,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烘托出诗人在深秋长夜勉力苦读的形象。19.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2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白落梅曾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曹操在《短歌行》中用“
,
”两句写出了朋友间久别重逢的场面。(2)在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小坚为说明学与思的关系,引用了古诗文中的名句“
,
”。(3)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积累的重要性,并用行路来加以形象化论述,《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
,
。”(4)韩愈《师说》中的“
,
”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六、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始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维系文明传承发展的关键纽带。阅读究竟该采取何种方式?人们看法各不相同,可谓
①,但毋庸置疑的是,要想真正构建系统性、有效性的知识体系,唯有依靠大量系统的深度阅读,纸质书籍无疑是最好的载体。人要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无论选择怎么样的阅读方式,最基本的是要能够保持一颗安静的心。知识的获取与构建需要一个
②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功利主义与焦虑情绪都不是应有的心绪,
③样的肤浅阅读也不是应有的态度,只有让自己真正沉浸到书籍的世界,书籍中蕴藏的丰富信息才能被获取,才能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得到良好的阅读体验与实际收获。阅读还得有恒心和毅力,有的人读书只有开头,每次结尾总是草草了事,这样糊弄的只是自己,遗憾也只能留给自己。要读书好,要善读书,以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长期坚持下去必然不会有非同一般的收获,显著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一组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七、作文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材料二:有人说,阅读本是乐事雅事,可一旦跟考试挂钩,就成了苦事、俗事;有人则认为,阅读无所谓苦、乐、雅、俗,关键在于阅读者。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自己阅读的经历,写一篇文章加以辨析与阐说。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A
3.D
4.B
5.①人需要社会组织,为使社会组织起来,必须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礼),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②人生活在一起,欲多物少,存在竞争,必须用“礼”对每个人的欲望加以节制;③“礼”的意义在于可以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它还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是人类的精神成就。
【导语】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荀子“人性恶”与文化哲学的联系,并与孟子的“人性本善”进行了对比。文章指出,荀子认为人类凭借智性和文化成就,通过“礼”来规范行为,实现道德善行。文章通过引用荀子的原文和具体论证,解释了“礼”的起源和重要性,揭示了荀子思想中人的创造性及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在明辨荀子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比孟子的人性观更有文化哲学上的价值”错误。原文没有根据,原文只是说“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没有对它们在“文化哲学上的价值”作比较。C.“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错误。曲解文意,也不符合事实,原文“荀子还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强调的是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没有强调“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D.“由于人类不同于禽兽,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礼’的约束”错误。颠倒因果,应该是有了道德和“礼”的约束,才使人异于禽兽。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在优劣对比中使论点更鲜明”错误。根据第一段“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文章只是比较思想的异同,并未对比思想的优劣。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当物质满足人的需要时,很多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错误。推断片面。原文倒数第三段“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气那么多,那也就不成问题”,是说“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气那么多”不等于“物质满足人的需要”。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及观点的能力。荀子对人性看法是“人性恶”,应当受到教养成为善。A.指出人性“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符合观点。B.“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C.意思是,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好利之心。如果依顺这种人性发展,争夺就会产生,而谦让就会消失。指出人性“好利”“争夺”,符合观点。D.意思是,人的眼睛喜欢看美色,耳朵喜欢听动听的声音,嘴巴喜欢品尝美味,这些都是从人的本性中产生的。指出人性“好色”“好听”“好味”,符合观点。6.B7.D
8.(1)增强审美意蕴。作者以麦茬地的优美景象来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2)深化小说主题。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
9.①顺爷和六哥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代表,他们热爱家乡、珍视土地、勤于劳作、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②他们的思想相对保守,安于现状,对进城务工、土地流转等现象存有偏见,这可以理解,但也需要科学引领和合理指导;③顺爷和六哥的形象极具真实性和典型性,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能够引发人们对农村改革的思考。【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即使厌恶对方,生活中也无法避而不见”错误。“还活着”等话语看似针锋相对、极不礼貌,其实是老人家们日常“亲切”互动的表现,说明他们的关系好。而由文中“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等句子可知,二老互相之间非常关心。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错。入城青壮年不回乡收麦不是因为好逸恶劳,而是因为种地收入比不上在城里务工。B.“借代”错,文中没有借代手法。有拟人,如“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句式整散结合,如“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但文中没有借代手法。C.“反映出部分农民把农业当成立国之本,仍然坚守在土地上”错,农民不离开土地是因为舍不得,而不是把土地当做“立国之本”,选项拔高了。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最后一段是麦地里的环境描写,“一浪浪地腾着涟漪”写出了麦地里生机勃勃的景色,而这一切,是顺爷和六哥通过辛勤劳作换来的,除了小麦,“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更是两人辛勤劳作的证明,是两人的劳动,带来了如此美丽的景象。由此可概括:增强审美意蕴。作者以麦茬地的优美景象来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绿色是希望的颜色,象征着新生,正好承接了上文“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这一情节。新生代年轻人又重新重视乡村土地,愿意回到乡村,耕作土地,暗示着将有下一代新人继承顺爷和六哥的衣钵,农村土地不会荒芜,深化了主题。由此可概括:深化小说主题。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并对文章进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文章中顺爷和六哥一个七十二岁,一个七十四岁,“都是村中老人了”,他们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代表;“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他们勤劳,大早上就起床割麦;“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他们热爱家乡和土地,在村里青壮年都出城务工时,还能坚守土地,坚持种田;“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他们热情淳朴,互相帮衬,乐于助人。但他们虽然坚守土地,但对进城务工的看法是保守的,总认为到麦收时节了就得回家割麦——“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同时,他们对农村土地流转抱有偏见——“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认为土地就是他们的根。现实意义:由文本二“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谋生的手段,是因为土地上可以种植庄稼,生产粮食,而粮食才是养育人类的根本”可知,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根。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土地流动是必然趋势。因此,对于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需要科学引领和合理指导,让他们明白土地流动,农村人口流动的必然趋势,消除他们的偏见。而在农村土地从“定居成为常态”,到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市流动;从“守护土地与庄稼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职责”到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反对派和顽固派是正常趋势,而文中的顺爷和六哥就是典型代表,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能够引发人们对农村改革的思考。10.BEG11.B
12.C
13.(1)(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2)好比没有煮沸的热水,马上用温火温,越温越不热。
14.(1)观点上:①都强调学习要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和条件。②都强调学习中专一的重要性。(2)手法上:都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导语】两篇文言文皆论述求学之道,主张积累与专注。荀子以自然现象比喻学习,强调持久努力和利用外物的重要性。曾国藩则通过书信分享个人求学经验,提倡专注和反思。他勉励弟弟们以专注的态度学习,逐步研精致思。两者皆采用类比和对比手法,表明学问需长久积累,坚韧不拔,专心致志方能有所成。通过生动的描述,论证了持之以恒与专注学习在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而且书信写得极详细的话,我们四千里外的兄弟,就像在一个屋子里见面交流一样,那是多么快乐的事啊!“书信”作主语,“详”作谓语,中间不断开;“则”连词,连接句与句,表示顺承关系,其前即B处断开;“四千里外之兄弟”是“不啻晤言一室”的主语,主语较长,其后E处断开;“不啻晤言一室”作谓语,单独成句,“乐何如乎”,“乐”作主语,其前即G处断开。故选BE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B.错误。两个“假”均指借助,利用。句意:借助车马的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后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C.正确。句意:来了就作一整天的谈话。/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D.正确。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朋友认为曾国藩猛火式做学问不妥,建议他搬家到城里”错误,原文“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待,虽懦夫亦有立志”意思是,吴廷栋一定要我搬进北京城里居住,因为城里的镜海先生可以以师礼相待,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以朋友之礼相待,老师和朋友一起帮助,即使是软弱无能的人也会树立志向。可见不是因为曾国藩猛火式做学问不妥,而是因为搬家到城里可以向师友学习,有利于人立志。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1)“锲”,雕刻;“而”,表假设,如果;“镂”,雕刻。(2)“譬如”,好比;“汤”,煮沸的热水;“遽”,立刻、马上。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和论证手法的能力。(1)观点上:结合材料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材料二“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待,虽懦夫亦有立志”可知,都强调学习要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和条件。结合材料一“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材料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可知,都强调学习中专一的重要性。(2)手法上:材料一第一段使用比喻论证,结合严谨的说理结构,先说明论点“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后连举“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多个比喻句说明该观点,最后以“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收束总结本段内容。第二段,作者又使用了正面设喻的方式,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积累,便可幻化风雨,蛟龙翻腾,具备圣心。随后便以一连串的对比设喻,在强烈的反差中论证了在学习中坚持与用心的重要性。材料二“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使用了比喻论证。都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参考译文:材料一: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材料二:
吴廷栋最近和我往来很频繁,来了就作一整天的谈话,说的都是关于修身养心治国齐家的事情。吴廷栋一定要我搬进北京城里居住,因为城里的镜海先生可以以师礼相待,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以朋友之礼相待,老师和朋友一起帮助,即使是软弱无能的人也会树立志向。我想朱子说过: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的工夫,全都没有用猛火煮过。虽然有些知识,是从领悟的境界中得到的。偶尔下点功夫,也不过悠闲自得玩味索求罢了。好比没有煮沸的热水,马上用温火温,越温越不热。所以,着急想搬进城里去,排除所有杂念,从事“克己复礼”的学问。追求学业精深,没有别的办法,专一罢了。谚语说:“技艺多了不能够维持生活”,是说他不专一。我挖井多却没有泉水可以饮用,是不专一的过错啊。各位弟弟要力求专一于学业,像九弟志向在书法,也不一定要全部废弃其他学业,但是每天写字的时候,不可不提起精神,随便什么时候随便什么事情,都可以触动灵感。四弟六弟,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有专门的爱好没有?如果志向在研习所有儒家经典著作,那么应该专门研究一种经书。如果志向在八股文,那么应该专门研究一个人的文章。如果志向在作古文,那么应该专门看一个人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也一样;作试帖诗也一样;千万不可以同时兼顾,样样去学就一定一无所长,一再嘱咐!千万牢记!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会有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跟你们一起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一起分析。而且书信写得极详细的话,我们四千里外的兄弟,就像在一个屋子里见面交流一样,那是多么快乐的事啊!1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而:表假设,如果。句意:如果雕刻一下便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折断。②而:表修饰,地。句意:我曾经整日地思索。③而:表示并列,和,并且。句意: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④而:表转折,却。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⑤其:代词,它,指书。句意: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它的断句。⑥其:副词,表反问。句意:真是令人奇怪啊!⑦其:代词,他,他们。句意: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⑧其:副词,表推测,大概。句意: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①和④不同;⑤和⑦不同。故选C。1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A.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解忧?唯有杜康”。句意: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D.被动句,“于”,被,受;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不拘于时,于余学”。句意: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故选B。17.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博学:广泛地学习。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②劝:鼓励。句意:鼓励学习。③金:金属,指金属制的刀和斧等。句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④爪牙:爪子和牙齿。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⑤寄托:安身。句意: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⑥学者:求学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⑦从而:跟从并且。句意:我跟从并且向他学习。⑧众人:一般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⑨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句意:小的方面要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建筑材料加工生产合同范本4篇
- 专业出国留学辅导协议样本(2024)版B版
- 2025年度医疗器械紧急运输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度数据中心场地租赁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度食品试用及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合同4篇
- 2025年度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市政基础设施改造铲车租赁协议书4篇
- 二零二四全新建筑工程施工联营协议书下载3篇
- 2024重庆离婚协议书标准范文
- 二婚再婚2024年度财产共有协议
- 2024年黑河嫩江市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
- 第22单元(二次函数)-单元测试卷(2)-2024-2025学年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含答案解析)
- 蓝色3D风工作总结汇报模板
- 安全常识课件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2024年江苏省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表格型解题技巧讲解(含练习题及答案)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保安公司市场拓展方案-保安拓展工作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