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处理流程预案_第1页
医院急诊处理流程预案_第2页
医院急诊处理流程预案_第3页
医院急诊处理流程预案_第4页
医院急诊处理流程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院急诊处理流程预案TOC\o"1-2"\h\u7407第一章:急诊科概况 3295761.1急诊科设置 4282931.1.1地理位置:急诊科应位于医院便捷入口附近,便于患者快速就医。 418281.1.2功能分区:急诊科应设有候诊区、诊室、处置室、观察室、抢救室、留观室等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救治需求。 4201501.1.3绿色通道:急诊科应设立绿色通道,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4310121.1.4信息化建设:急诊科应配备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患者信息、诊疗信息、物资信息等数据的实时共享。 456591.2人员配备 4192921.2.1医生:急诊科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具备急救技能,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各专业医生。 493041.2.2护士:急诊科护士应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能够熟练操作急救设备,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 460381.2.3辅助人员:急诊科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助人员,包括药剂师、检验师、放射科技师等,协助完成诊疗工作。 4189361.3设备配置 4149631.3.1急救设备:急诊科应配备以下急救设备: 436611.3.2辅助检查设备:急诊科应配备以下辅助检查设备: 4118501.3.3通讯设备:急诊科应配备以下通讯设备: 564961.3.4环境设施:急诊科应具备以下环境设施: 524040第二章:急诊接诊流程 525982.1患者接诊 5139152.1.1接诊人员要求 59202.1.2接诊流程 5143982.2信息登记 6203262.2.1登记内容 630902.2.2登记要求 6110942.3急诊分诊 6313972.3.1分诊原则 6160192.3.2分诊流程 6290972.3.3分诊要求 624182第三章:急诊病情评估 6158303.1病情评估方法 6180613.2病情分级 7121163.3紧急病情处理 717902第四章:急诊救治流程 8169594.1急救设备使用 8133424.1.1急救设备准备 8298264.1.2急救设备使用流程 8209964.2常见急诊病症救治 8315844.2.1心脏骤停 881454.2.2脑血管意外 8241594.2.3创伤 8140154.3危重患者救治 9272534.3.1危重患者识别 9281684.3.2危重患者救治流程 918334第五章:急诊药物应用 932275.1常用急诊药物 931575.1.1抗休克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954495.1.2镇静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咪达唑仑等,用于缓解急性疼痛和焦虑。 9177835.1.3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罗帕酮、胺碘酮等,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 9270085.1.4抗高血压药物:如硝普钠、硝酸甘油、拉贝洛尔等,用于迅速降低血压。 9242185.1.5抗感染药物:如头孢菌素、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等,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978975.1.6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止血敏、凝血酶等,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9301875.1.7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用于抗炎、抗过敏等。 915255.1.8其他药物:如抗癫痫药物、抗过敏药物、解毒药物等,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用。 9163865.2药物不良反应处理 1055165.2.1识别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108475.2.2停药:一旦发觉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10170425.2.3给予对症治疗: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10123095.2.4报告上级医生:及时向值班医生或上级医生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10222355.2.5记录和报告:详细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症状、处理措施等,并按照规定报告至相关部门。 102645.3特殊药物使用 1086275.3.1心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需根据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调整剂量。 10128085.3.2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等,需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10312875.3.3抗感染药物:根据患者感染病原体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1014285.3.4抗癫痫药物:根据患者癫痫类型及发作频率调整剂量。 1024205.3.5激素类药物:需注意激素的剂量、疗程及副作用,避免长期大量使用。 10222425.3.6解毒药物:如阿托品、碘解磷定等,需根据中毒原因及程度调整剂量。 10170535.3.7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及剂量。 1096745.3.8高风险药物:如抗凝血药物、抗肿瘤药物等,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 1025049第六章:急诊手术处理 10130216.1手术适应症 10200756.2手术流程 11136666.2.1术前准备 11254206.2.2手术实施 11169116.2.3术后处理 11310906.3术后监护 1128855第七章:急诊护理工作 12105737.1急诊护理措施 12737.2护理交接 1295487.3护理质量控制 1229644第八章:急诊协调与沟通 13239098.1内部协调 13144008.1.1目的 13235358.1.2职责 1388458.1.3工作流程 1336758.2与家属沟通 13199468.2.1目的 141318.2.2职责 14262008.2.3工作流程 1419638.3与其他科室协调 1420918.3.1目的 146258.3.2职责 14257888.3.3工作流程 1415668第九章:急诊突发事件处理 1576019.1突发事件分类 15181099.1.1按事件性质分类 1549939.1.2按事件严重程度分类 1579859.2突发事件应对 1523339.2.1应对原则 15152539.2.2应对措施 15199449.3应急预案 16272429.3.1预案制定 16267239.3.2预案实施 1618986第十章:急诊质量管理与改进 162027510.1质量管理方法 161860410.1.1全面质量管理(TQM) 162750710.1.2医疗标准化 17684610.2质量改进措施 171392810.2.1加强急诊服务流程管理 172187810.2.2提高急诊救治技术水平 17565710.2.3改善急诊服务环境 172431810.3质量考核与评价 173054710.3.1考核指标体系 172328510.3.2考核方法 172281710.3.3考核结果应用 18第一章:急诊科概况1.1急诊科设置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救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任务。急诊科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1.1地理位置:急诊科应位于医院便捷入口附近,便于患者快速就医。1.1.2功能分区:急诊科应设有候诊区、诊室、处置室、观察室、抢救室、留观室等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救治需求。1.1.3绿色通道:急诊科应设立绿色通道,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1.1.4信息化建设:急诊科应配备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患者信息、诊疗信息、物资信息等数据的实时共享。1.2人员配备1.2.1医生:急诊科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具备急救技能,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各专业医生。1.2.2护士:急诊科护士应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能够熟练操作急救设备,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1.2.3辅助人员:急诊科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助人员,包括药剂师、检验师、放射科技师等,协助完成诊疗工作。1.3设备配置1.3.1急救设备:急诊科应配备以下急救设备: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吸氧设备注射泵输液泵气管插管设备紧急救治药品1.3.2辅助检查设备:急诊科应配备以下辅助检查设备:X射线机B超心电图机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血气分析仪1.3.3通讯设备:急诊科应配备以下通讯设备:通讯电话无线对讲机互联网1.3.4环境设施:急诊科应具备以下环境设施:空调系统供暖系统供水系统排污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第二章:急诊接诊流程2.1患者接诊2.1.1接诊人员要求接诊人员应具备专业素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临床技能。在接到患者时,需热情、耐心,保持冷静,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2.1.2接诊流程(1)接待患者:接诊人员应及时接待患者,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2)评估病情:接诊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是否符合急诊救治标准。(3)询问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病时间、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4)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面色、体位等。(5)紧急处理: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如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等。2.2信息登记2.2.1登记内容接诊人员应详细记录以下信息:(1)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联系方式等。(2)就诊时间:接诊时间、就诊科室、就诊医生等。(3)病情摘要:患者主诉、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等。(4)治疗经过:急诊救治措施、用药情况、转诊情况等。2.2.2登记要求信息登记应做到准确、完整、规范,字迹清晰,便于查阅。接诊人员应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实时更新信息,保证信息真实、可靠。2.3急诊分诊2.3.1分诊原则急诊分诊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救治需求和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2.3.2分诊流程(1)评估病情:接诊人员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四级:一级(危重)、二级(重症)、三级(中度)、四级(轻度)。(2)分诊级别: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诊至相应级别的救治区域。(3)救治顺序: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先救治危重患者,再救治重症、中度、轻度患者。(4)转诊:对于病情稳定、需进一步治疗的患者,根据病情和救治需求,及时转诊至相关科室。2.3.3分诊要求分诊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保证分诊准确、及时。在分诊过程中,应加强与接诊人员的沟通,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第三章:急诊病情评估3.1病情评估方法急诊病情评估是急诊处理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为紧急救治提供依据。以下是常见的病情评估方法:(1)病史采集:通过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既往史、过敏史等,为病情评估提供基础信息。(2)体格检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进行观察,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3)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验、影像学检查等,以帮助判断病情。(4)病情评估量表:采用国内外公认的病情评估量表,如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快速急诊病情评估(RapidEmergencyTriage)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量化评估。3.2病情分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急诊患者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一级:病情危重,需立即进行紧急救治,如心跳骤停、严重呼吸困难、大量出血等。(2)二级:病情较重,需尽快进行救治,如严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中毒等。(3)三级:病情较轻,但需密切关注,如轻度创伤、感冒、轻度胃肠炎等。(4)四级:病情稳定,但需观察,如轻微外伤、轻度头痛、轻微发热等。3.3紧急病情处理针对不同级别的病情,采取以下紧急处理措施:(1)一级病情:立即启动紧急救治程序,实施心肺复苏、止血、气管插管等紧急救治措施,同时通知相关科室会诊。(2)二级病情:迅速进行救治,如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等,同时通知相关科室会诊。(3)三级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如补液、抗感染、止痛等。(4)四级病情:对患者进行观察,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转入相应科室进一步治疗。在紧急病情处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范,保证患者安全,同时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救治成功率。第四章:急诊救治流程4.1急救设备使用4.1.1急救设备准备医院急诊科需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呼吸机、吸氧设备、急救药品等。所有设备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4.1.2急救设备使用流程(1)接诊护士根据患者病情,迅速评估并启动急救设备。(2)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急救方案,并指导护士使用急救设备。(3)护士按照医生指示,正确使用急救设备,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4)护士长或急诊科负责人对急救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指导,保证设备使用安全、有效。4.2常见急诊病症救治4.2.1心脏骤停(1)迅速识别心脏骤停,立即启动急救流程。(2)进行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3)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4)及时转诊至心血管内科或重症医学科。4.2.2脑血管意外(1)迅速识别脑血管意外,进行急救评估。(2)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3)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4)根据病情,选择溶栓治疗或手术治疗。4.2.3创伤(1)评估患者伤情,进行急救处理。(2)控制出血,给予止血药物。(3)包扎伤口,固定骨折。(4)转诊至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4.3危重患者救治4.3.1危重患者识别(1)根据患者病情,迅速识别危重患者。(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制定救治方案。4.3.2危重患者救治流程(1)迅速建立有效的呼吸通道,给予吸氧。(2)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3)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调整救治措施。(4)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转诊至重症医学科。(5)与家属沟通,告知病情及救治措施。(6)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救治方案。(7)加强与相关科室的沟通与协作,保证患者救治顺利进行。第五章:急诊药物应用5.1常用急诊药物5.1.1抗休克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5.1.2镇静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咪达唑仑等,用于缓解急性疼痛和焦虑。5.1.3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罗帕酮、胺碘酮等,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5.1.4抗高血压药物:如硝普钠、硝酸甘油、拉贝洛尔等,用于迅速降低血压。5.1.5抗感染药物:如头孢菌素、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等,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5.1.6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止血敏、凝血酶等,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5.1.7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用于抗炎、抗过敏等。5.1.8其他药物:如抗癫痫药物、抗过敏药物、解毒药物等,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用。5.2药物不良反应处理5.2.1识别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5.2.2停药:一旦发觉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5.2.3给予对症治疗: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给予相应对症治疗。5.2.4报告上级医生:及时向值班医生或上级医生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5.2.5记录和报告:详细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症状、处理措施等,并按照规定报告至相关部门。5.3特殊药物使用5.3.1心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需根据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调整剂量。5.3.2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等,需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5.3.3抗感染药物:根据患者感染病原体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5.3.4抗癫痫药物:根据患者癫痫类型及发作频率调整剂量。5.3.5激素类药物:需注意激素的剂量、疗程及副作用,避免长期大量使用。5.3.6解毒药物:如阿托品、碘解磷定等,需根据中毒原因及程度调整剂量。5.3.7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及剂量。5.3.8高风险药物:如抗凝血药物、抗肿瘤药物等,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第六章:急诊手术处理6.1手术适应症急诊手术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急性外伤导致的器官损伤,如脑挫裂伤、肝破裂、脾破裂等;(2)急性梗阻性疾病,如胆管结石引起的胆管炎、肠梗阻等;(3)急性出血性疾病,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4)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5)急性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6)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等。6.2手术流程6.2.1术前准备(1)评估患者病情,确定手术适应症;(2)完善相关检查,如血液、影像学等;(3)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手术风险及预后;(4)制定手术方案,包括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5)准备手术器械、物品及术中用药。6.2.2手术实施(1)按照手术方案进行手术操作;(2)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手术安全;(3)术中遇到意外情况,及时调整手术方案;(4)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6.2.3术后处理(1)术后即刻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2)根据手术部位及患者状况,给予相应护理;(3)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防止感染;(4)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术后治疗方案。6.3术后监护术后监护是保证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2)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3)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定期换药,防止感染;(4)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及护理;(5)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加强营养;(6)定期评估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第七章:急诊护理工作7.1急诊护理措施急诊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的关键环节。具体措施如下:(1)病情评估:接到患者后,迅速进行病情评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按照病情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类。(2)救治原则: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3)紧急救治: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紧急救治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伤口处理等。(4)药物应用: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药物,如止痛、抗感染、抗休克等。(5)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救治措施。(6)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给予关爱、安慰和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7.2护理交接护理交接是保证急诊护理工作连续性的重要环节。具体要求如下:(1)床头交接:护士在床头与接班护士进行详细交接,包括患者病情、救治措施、药物使用等。(2)书面交接: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将患者病情、救治经过、护理措施等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便于接班护士了解患者情况。(3)口头交接:护士在床头交接时,向接班护士口头说明患者病情、救治措施、注意事项等。(4)交接班记录: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在交接班记录本上记录患者病情、救治经过、护理措施等,以便查阅。7.3护理质量控制护理质量控制是保证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根据急诊护理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病情评估、救治措施、护理操作等。(2)护理培训与考核:加强护士的急诊护理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定期进行护理技能考核。(3)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急诊护理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4)患者满意度调查: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护理工作的不足之处,持续改进护理服务。(5)护理不良事件报告:鼓励护士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原因,制定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6)护理质量管理:护士长加强对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定期组织护理查房,提高护理质量。第八章:急诊协调与沟通8.1内部协调8.1.1目的内部协调旨在保证急诊科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信息畅通,提高急诊救治效率,保障患者安全。8.1.2职责(1)急诊科主任负责急诊科内部协调工作的领导与监督。(2)急诊科护士长负责组织、协调急诊科护理工作。(3)急诊科医生、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应积极参与内部协调,保证工作顺利进行。8.1.3工作流程(1)急诊科内部协调包括以下内容:a.接诊登记:接诊护士负责登记患者信息,及时传达给相关岗位。b.急诊救治:急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救治方案,并与护士、检验、放射等相关岗位沟通,保证救治顺利进行。c.病房转诊:急诊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转入病房,并与病房护士长沟通,保证患者及时转诊。d.信息反馈:各岗位工作人员应主动向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反馈工作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工作计划。8.2与家属沟通8.2.1目的与家属沟通旨在向家属传达患者病情、救治方案及注意事项,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共同参与患者救治。8.2.2职责(1)急诊科医生、护士负责与家属沟通。(2)急诊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指导、监督与家属沟通工作。8.2.3工作流程(1)急诊科工作人员在与家属沟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a.尊重家属:以礼貌、尊重的态度与家属交流,关注家属的感受。b.简洁明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属传达患者病情及救治方案。c.客观真实:向家属传达患者病情时,应客观、真实,避免夸大或隐瞒。d.及时反馈:及时向家属反馈患者救治进展,解答家属疑问。8.3与其他科室协调8.3.1目的与其他科室协调旨在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急诊救治水平,保证患者得到全面、有效的救治。8.3.2职责(1)急诊科主任负责与其他科室的协调工作。(2)急诊科医生、护士负责具体协调事宜。8.3.3工作流程(1)急诊科与其他科室协调包括以下内容:a.会诊:急诊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向相关科室发出会诊邀请,共同制定救治方案。b.转诊:急诊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转入其他科室,并与相关科室沟通,保证患者及时转诊。c.信息共享:急诊科与相关科室共享患者救治信息,以便各科室之间相互了解患者病情及救治进展。d.资源调配:急诊科与其他科室协调,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效率。(2)急诊科与其他科室协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a.主动沟通:主动与其他科室沟通,寻求合作与支持。b.互相尊重:尊重其他科室的工作职责与专业特点,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c.密切协作:与其他科室保持密切协作,共同提高急诊救治水平。第九章:急诊突发事件处理9.1突发事件分类9.1.1按事件性质分类急诊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具体如下:(1)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2)灾难:如火灾、爆炸、交通、建筑倒塌等;(3)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药物不良反应等;(4)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暴力事件等。9.1.2按事件严重程度分类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可分为一般突发事件、较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别重大突发事件。9.2突发事件应对9.2.1应对原则急诊突发事件应对应遵循以下原则:(1)快速反应,及时救治;(2)统一指挥,协同作战;(3)科学救治,合理调配资源;(4)注重防护,保证人员安全。9.2.2应对措施急诊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2)迅速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开展救治工作;(3)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发布事件信息;(4)做好物资保障,保证救治需要;(5)开展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及家属度过心理创伤;(6)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9.3应急预案9.3.1预案制定急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预案目标;(2)组织体系;(3)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