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孟宪堂《美学课(选修)》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30/23/wKhkGWcWLRqAGlZTAAKjwV6pAo0901.jpg)
![天津大学孟宪堂《美学课(选修)》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30/23/wKhkGWcWLRqAGlZTAAKjwV6pAo09012.jpg)
![天津大学孟宪堂《美学课(选修)》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30/23/wKhkGWcWLRqAGlZTAAKjwV6pAo09013.jpg)
![天津大学孟宪堂《美学课(选修)》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30/23/wKhkGWcWLRqAGlZTAAKjwV6pAo09014.jpg)
![天津大学孟宪堂《美学课(选修)》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30/23/wKhkGWcWLRqAGlZTAAKjwV6pAo090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概论》
绪论
美学概论亦称美学原理、哲学美学,是美学科学的基础学科。
一、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它是研究美的社会科学。
1、哲学美学或称理论美学。
A:它研究“美本身”、美的基本问题、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内容和形
式等;
B:它研究审美意识:审美感受、情感、形象等;
C:研究创造美的方法和过程等。
(其中心问题是“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到现在,一直没有
公认确切的答案。在古希腊,柏拉图在《文艺对话录》中,假借他的老师苏
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对话,讨论这个问题。经过辩论,认为美与善有区别,
善的不一定美,所以美不就是善,不是物的有用性;但是善与美又有联系。
柏拉图以汤罐、年轻小姐和女神为例,证明美的相对性:汤罐是美的,
但比年轻小姐就不美了;年轻小姐是美的,但比女神就不美了。既然是这样,
那么,年轻小姐究竟是美还是不美呢?
柏拉图首次提出了“美本身”,看到“美本身”不同于美的事物。他说,
这个美不是指别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
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
动作,还是一门学问。”讨论到最后,得出了一个什样的结论来呢?柏拉图
说r希庇阿斯,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了一句谚语:美
I
是难的‘。"
在我国,最早为美下定义的,是春秋末年楚国的伍举。楚灵王建章华台,
与伍举登台同游,问伍举“台美夫?"答日r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
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以为美,而
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
为聪。”
伍举答非所问,问的是章华台这一建筑美不美,回的答却是应该以什么
为美。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反对奢靡之美。
伍举对‘美本身”的定义r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
故日美"。这是一种逻辑的观点。
两千多年过去了,人类一直在探索,答案千百种,却无一准确。所以:美
本身”这一问题,是一个真正的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Sphinx)希腊神话中带肢膀的狮身人面女妖。传说赫拉派她
到忒拜,给忒拜人出了个谜语:什么动物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
走路,而晚上用三只脚走路?谁猜错了,她就把谁吃掉。忒拜人解不开这个
谜。后来,奥狄浦斯揭开了她的谜底,说是人,她因羞愧投崖而死。
我们只有破解了“美本身”这一千古之谜,才能拯救和升华人类理性,
才标志人类理性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人类终将破译这个谜。
2、应用美学或门类美学。
服装美学、建筑美学、文艺美学等。演着社会发展,应用美学将日日增
多,趋近无限。
(其中心问题是“什么是美的?”)
各时代、各民族各有自己以之为美的事物。唐代以肥腴为美,所以杨玉
环比较胖。现代人都在减肥,较瘦者为美。西方有西服,东方有旗袍,各美
其美。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不同于中国的故宫,却各呈辉煌。
综上所述,研究美学,一是逻辑研究;二是历史研究。逻辑研究与哲学
美学相一致;历史研究与应用美学相一致。
二、美学的产生:
人类对美的认识和研究,从人所以为人的那一天就已开始,但美学作为
一门科学,直到十八世纪才产生。
美学(aesthetics)源于希腊文,原文意为感官感知的。德国美学家A、
G鲍姆嘉通(1714-1758)于1750年出版他的美学专著《Aesthetics》,美
学从此诞生。A、G蜿姆嘉通亦因而被誉为美学之父。他认为r美学(美
的艺术理论,低级知识的理论,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比推理的艺术)
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
三、美学研究的方法:
一切思维方法,必然源于实践方法,并与实践方法相一致。
哲学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应用美学的方法:前者重在探讨各物之所以
美的共性规律,后者重在探讨其个性规律。
哲学方法(寻求普遍规律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形式逻辑相一致的
方法、与辩证逻辑相一致的辩证方法。我们采用的是与四维时空逻辑相一致
的方法:它是指辩证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体。
关于辩证思维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论及“政治经济学
的方法”时的一段话: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
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二卷,103页)
3
这里所讲的辩证思维方法含如下两条:一是归纳各客观具体形成“思维
抽象(一个概念y的方法;二是分析这一概念的内涵(一个思维整体),产
生各思维具体(内部各层次上的各对立部分)的方法,亦即展示“一物”内
部之辩证结构(即辩证逻辑)的方法;
【关于伏羲64卦次序图:(以小汽车与太阳系为例)
A、它是完整的和严谨的关于辩证逻辑体系的公式;(每一层次上的每
一对矛盾的每一对立面均既或是一物,亦或由多物组成。)
B、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分为一百二十八等;
C、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应为大阳中有少阴,大阴中有少阳;
D、任一整体的“一物”都是太极;
EJ一物(或太极y内,只有内部第一层次上的一对矛盾才是其本质,
其他可说是深层矛盾,但不是说是其深层本质;
F、客观的辩证逻辑体系可以下图示之:
G、依照“四维时空逻辑”的原理r一物”与外部直接矛盾对立面间
的矛盾是双方间的历史矛盾,只有第一对矛盾才是现实的和确定的,与其它
间接矛盾对立面间的矛盾都是未来之历史的和不确定的。】
四维时空逻辑的方法:即在辩证方法的基础上,进而展示“一物”与他
物间的外部矛盾运动(即历史)过程的方法。
4
逻辑与方法的一致性问题是极为重要。它又涉及本体论哲学和认识论哲
学的关系问题。认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本质是方法;
本体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客观事物自身的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质和■、
现象和规律等的关系,本质是逻辑。罗素曾讲过一句话:逻辑是哲学的本质
(即哲学研究的结果必将形成一种逻辑b在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只对了一
半,因为方法论也是哲学的本质(即哲学研究的结果将产生出一种或多种正
确的方法。
【说明:2。世纪我国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格局是注经的方法、总结文
化史的方法、从西方泊取新概念的方法。
严重脱离客观现实生活是其基本特征,只写了一些感觉的、体会的、华
而不实的文章,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递ol
四、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1、以“实践”为辩证逻辑的起点。
第一条路线:归纳各“客观具体”形成‘思维抽象(一个概念T的方法:
对人类各种具体活动(种地、开机器、建房等)加以抽象,产生出一个概念:
“实践”
(这一概念最简单、最丰富、包含了人的一切活动。)
这是一条从客观到主观的思维路线,它要求作为思维抽象而存在的概念
的外延应当包含一切客观具体,一个也不能少。
第二条路线:分析“思维抽象(把概念的内涵作为一个整体T产生“思
维具体(整体内各层次上的各部分的方法。
这第二条路线是在主观中实现的,它是采用逐层分析(作为思维抽象而
存在的)概念的内涵的方法,即把概念的内涵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将其分为
5
各层次上的各部分,形成一个宠大的辩证逻辑体系。
现在开始对“实践”这一概念的内涵(即一个思维整体)进行辩证分析。
(1)对“实践”进行辩证(对立面)分析:
“人实践过程对象"o
三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实践不能成立。
(2)对三要素中的‘对象(即自然界一方进行划分(非辩证的划分):
“人实践过程对象,,o
地理
海洋
天文
化工
生物
物理等
“人(全人类J'分别以被划分出来的这些部分为“实践对象”,就产生
了天文学、地理学、海洋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
(3)对“实践”三要素中的“人”一方进行划分:
【说明:A、关于“人”的概念:每个人都在为他人创造具体劳动成果的同
时,(以产品交换为桥梁)也为自己创造抽象劳动成果;在享有别人的具体
劳动成果的同时,(以产品交换为桥梁)也必须给别人抽象劳动成果。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类的本质属性(即逻辑规定,亦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
互创造、相互享有的社会间接功利关系”;不是“制造和使用工具”--这
是人的历史规定。
B、人是主体:人,既是一个个单个的人,又是社会整体;单个人和社
6
会整体的关系是“个体”和“社会(他个体y的关系。双方通过相互创造、
相互享有而实现了类联合,从而成为以自然为对象并通过改造和利用自然来
实现自身发展和完善的主体。
c、个体与社会(他个体)是一对辩证概念r个体”的内涵等于“社会
(他个体T的外延,“个体”的外延等于“社会(他个体)的内涵。
所以美学研究对象的空间存在范围等于人类社会的空间存在范围。】
个
体创造过建践对象
交
间
换
接
产
享
品
有
社会(他个体)创造建嘴对象
以个体和社会(他个体)在相互创造和相互享有中实现发展和完善,我
称之为广义伦理实践;以广义伦理实践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我称之为广义伦
理学。
(4)继续划分“主体”一方:以个体(A*)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中
心而存在着的个体与社会(他个体)与自然对象三者间的关系,是个体伦理
实践;反之,以社会(B@)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中心而存在着的三者关
系则是社会伦理实践。
A
个体自为过费践对象
交
间
换
接
产
享
品
有
B@社会(他个体)自为过箧罩对象
7
(说明:以个体伦理实践为研究对象的是个体伦理学,以社会伦理实践
为研究对象的是社会伦理学。)
(5)继续对个体伦理实践和社会伦理实践进行划分,产生出美、善、
教育和法:
以个体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中心,并以个体、社会(他个体)以及实
践对象三者间的功利性质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善,是狭义伦理学。
以个体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中心,并以个体、社会(他个体)及实践
对象三者间的功利水平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美,是美学。
以社会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中心,并以社会肯定或否定个体的三者关
系为研究对象的,是教育学。
以社会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中心,并以个体肯定或否定社会的三者关
系为研究对象的,是法学。
2、以“存在论”为历史起点(经“意识论”和“创造论”形成一个实
践周期):
第一,存在论:(个体的社会自在存在过程|:
美的本质:事物在与对象的作用过程中存在着的与美的主体(个体)的
社会自在存在水平和谐一致的社会功利关系。
第二,意识论(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自在存在过程的伦理认识过程)
个体认识社会(他个体)创造过程中的全部内容以及对个体的间接存在
功利的性质和水平,建立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将展示个体精神世界的全部丰
富性。
8
主观乂(认识与感受》“
A*@体C
客观
个功
利
体享
同有
接
社会《他个体)自为过程
美的本质:事物在与对象的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美的主体(个体)
的社会自在存在水平和谐一致的社会功利关系。
第三,创造论:(个体的社会自为存在过程):
9
主观(理智与意志).,
A*上体,,
观
客
自为过程一实践对象
功
社
利
会*
同
兵lw
社会(他个体)
美的本质:事物在与对象的作用过程中实现了的与社会(他个体)的自
在存在水平和谐一致的社会功利存在关系。
这便形成一个从“存在论”到“意识论”又到“创造论”的完整的社会
实践周期。三个阶段周而复始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因而美的历史(乃至
人类的历史)既可上推到人类社会产生的始点,又可下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
即同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和死亡。
存在论
美的本质:事物在与对象的作用过程中存在着的与美的主体(个体)的
社会自在存在水平和谐一致的社会功利关系。
A*体
t±
"■
体
利
享
间~
有
接
社会(他个体)自为过程一实践对象“
第一节:美的主体:
1、“美的主体”的概念:
A、它区别于学术界通常使用的“审美主体”,是指客观存在主体,而非
精神或意识性的主体。在本书的“意识论”阶段,也称个体主体为“审美主
体”。
10
B、美的主体是个体:美的本质所含的各种关系是以个体的生存、发展
和完善为中心而存在着的,所以个体是全部关系的主体。
2、美的主体的自在存在。
A、自在存在是与对象的间接存在,不介入与对象的直接作用过程。
B、自在存在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对立统一。(参见:教材第2。页
中的表。)
C、自在存在是以前的自己与社会(他个体)共同创造(自为)的成果。
3、个体主体自在存在内容的具体性、特定性、纯粹现实性。
AJ具体性”:每一个体主体自在存在内容都区别于他人,是某一具体
的人的自在存在内容。
B、“特定性”:每一个体主体现在的自在存在内容都不同于他的过去和
将来的自在存在内容。过去或将来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我”不是我。
CJ纯粹现实性”:处在正在进行中的生活过程中的个体主体的自在存
在内容,即个体主体的纯粹的‘现在”的自在存在内容:当我说“现在”时,
这“现在”就已经成为过去了。
4、个体主体自在存在的可转换性与可测定性。
AJ可转换性”:一是指个体主体的自然物质存在的肉体可在自然物质
时空中移动,二是指个体主体拥有的各种具体劳动成果与抽象劳动成果可以
在社会功利时空中随需(或随意)转换。
B、“可测定性”:是指他的自然自在存在的内容与社会功利存在的内容
都是可测定的。
5、个体主体自在存在的性质和水平:美的主体以自身的性质和水平去
衡■美的对象时,这性质和水平就成为标准。这便过渡到了“美的对象”。
II
第二节、美的对象:
1、“美的对象”的概念:
A、它区别于学术界通常使用的“审美对象”,是指含有美的主体所需客
观功利的客观存在对象,而非主体的主观认识和感受的对象。在本书“意识
论”阶段,我们也称之为“审美对象”。
B、美的对象是指社会(他个体)改造物质对象为个体创造具体劳动成
果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人、事、物和过程。
2、美的对象的具体性、特定性、纯粹现实性:
AJ具体性”:美的对象是“一”(不论是一个部分、一个整体、一个具
体、一个方面,还是一种关系、一种内容、一种质料等'
B、“特定性”:同一个美的对象在因处在不同时、地,所以必然不同,
各有其特定时空的特定存在。
CJ纯粹现实性”:处在正在进行的生活过程中,不是过去,不是将来,
是纯粹的“现在”,是此时此刻。
4“物质”和“功利”的二重性:物质性规定着美的对象的自然性,功
利性规定着美的对象的社会性,若二者缺一,便不再是美的对象了。
第三节、美的关系:
1、关于“美的关系”概念:
A、它是指“存在论”阶段中的美的主体与美的对象间的社会间接功利
存在关系。
B、区别于学术界通常所用的“审美关系”:主体的主观对美的对象的认
识和感受关系),本书只在“意识论”阶段也称“审美关系创造论”则
称“创造关系”。
I2
2、自然物质关系和社会功利关系的统一:
A、自然物质关系:美的主体与美的对象是间接物质关系;美的对象中
的“社会(他个体)与其创造对象是直接物质关系。
B、社会功利关系:美的对象中的社会(他个体)的创造过程既为间接
存在着的美的主体创造具体劳动成果,又为自己创造抽象劳动成果。
3、创造与伦理分配的统一:
A、要区别经济分配(价值分配)与伦理分配(使用价值分配'前者如
国家发工资,后者如个体买商品。
B、创造(美丑)的开始也就是伦理分配(之所以创造美非创造丑,或
之所以创造丑而非创造美)的开始。
4、现实过程(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历史过程的统一:
(说明:纯粹现实即空间,历史即时间)
A、自然物质性的现实过程(内部空间结构、逻辑)与外部历史过程的
统一:自在个体主体与自为社会(他个体)双方间接并存为内部空间结构关
系;社会(他个体)由改造此一对象转到改造其它对象的过程为历史发展关
系。
B、社会功利性的现实过程(内部空间结构、逻辑)与外部历史过程的
统一:每一对象所含功利在性质上或肯定(善)或否定(恶)个体主体的社
会存在性质;在数■或水平上或提高(美)或降低(丑)个体主体的社会存
在水平。
(说明: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提出了“美是关系”的论
断。我引了一个高乃依剧本中的例子:公元前670-前630年,罗马第三王
都卢.荷提留斯时代,荷拉士三兄弟与亚尔伯城勇士库里亚斯三兄弟作战。
13
初次交锋,荷拉士两死,库里亚斯三伤。荷拉士仅存者佯逃,老荷拉士听女
儿说她哥哥逃了,很生气,说r他就死”。这句话因关系不同,意思也就不
同。因敌人伤有轻重,追赶速度不同,故逐一杀死。因反映出对祖国的爱,
终于成为绝妙好词。)
第四节“美本身”:
【简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学界围绕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结
果产生出的四个美学派别:
(-)高尔太:在《论美》、《论美感的绝对性》两文中说“美是主观的”,
“人的心灵就是美的源泉建刊于《新建设》1957年第二、七期。
从认识论角度着眼:人有自然物质和社会功利双重存在关系,不单有主
观意识,高尔太只看主观,忽视客观,当然是不全面的,应当受批评。
(二)蔡仪在《新美学》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r我们认为美的东西就
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
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从认识论角度,只见物质,不见功利;只见对象的物质性,不见对象对
人的功利性,因而只是物类典型,不是功利典型。
(三)朱光潜:《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见《人民日报》1956年12
月25日。从认识论角度着眼,以客观对象对物甲”,以认识或感受到的物
甲”而在主观中产生的意象为“物乙”,并以“物乙”为“美本身”。朱是走
向了主观。
(四)李泽厚:《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见《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82年版。李看到了社会性,却未说即功利,仍以认识论为主,却不自觉地涉
及了本体论的问题。】
14
1、“美本身”与“美的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A、在我国学界,二者同义,均指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源。
B、在我们的教材中:存在论"、“意识论工“创造论”三个阶段中的美
的本质”都是指美学之客观对象的宏观存在范围,它与“善的本质”、“教育
的本质”、“法的本质”相区别,划定了四者相互间的宏观空间界限,是量的
规定:‘美本身”是指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源,是质的规定。
2、“善本身”:
美的主体是个体,若个体主体以自身的自在存在性质为标准,去衡量每
一对象所含社会功利的性质,则肯定者是善的,否定者是恶的;主体与对象
功利性质上的相互肯定或一致足善本身”,相互否定或对立则尾恶本身”。
3、绝对美与绝对丑:
美的主体以自身纯粹现实性的社会存在水平为标准,去衡■善的对象所
含功利的数■或水平,若高于主体的水平是绝对美的对象,反之,则是绝对
丑的对象。对象所含功利的数量或水平高出美的主体的现有水平或数量而呈
现出来的历史差额,是“绝对美本身”,反之则是“绝对丑本身”。
按照绝对美的标准,同类各善的对象只能分为高于、低于和等于美的主
体社会自在水平的三种,每一种对象中各对象间的差别的程度尽管很大,却
被掩盖了。这种缺憾当由相对美的标准来克服。
4、相对美与相对丑:
在所含功利都是肯定美的主体的社会存在性质的同类对象中,任取其中
一个所含的功利■为标准,其它各对象所含功利・若高于这对象,就是相对
美的对象,反之,若低于这对象,则是相对丑的对象。二者间功利■的正的
差额是“相对美本身”,负的差额是“相对丑本身”。
I5
按照相对美的标准,同类各对象之间的大小差别被反映出来了,但是距
美的主体的自在水平却越来越远。这一缺憾当由绝对美的标准来克服。
5、“美本身”是功利历史差额:
“美本身”是美的主体的社会存在水平与对象所含肯定性功利■(或水
平X同类善的对象中的这一对象所含功利,(或功利水平)与其它对象各
自所含功利■(或功利水平)相比而形成的“差额屋
这一社会功利■(或功利水平)上的差额,既是“美本身”,又是“丑本
身”:
就此来看:‘美本身”与“丑本身”在综合的意义上本是同一个东西。而
在分析的过程中又是有区别的。--请注意辩证的分析和综合:是对立双方
的综合,不是杂多事物的综合。
【介绍几家观点:康德《判断力批判》与黑格尔《美学》必须读。朱光
潜《西方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从这两本书中,可找到
历代名家名著。】
6、善、恶、美、丑的相互依存:
善、恶、美、丑,都是功利;但是,善是肯定性现实功利,恶是否定性
现实功利,美是肯定性历史功利,丑是否定性历史功利。
四者都是社会功利,研究四者关系,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功利关系。四者
在历史中的各种变化,必然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功利关系的变化。牢记这一点
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态度,才能正确地面对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
16
水平高者为美-I
水平低者为丑.
-<y.»;,壬
目定者为香
B,否定者为恶
【按:交点C为个体主体纯粹现实性的社会存在。AB为个体主体的社
会存在性质之肯定与否定的界限,CD为个体主体的社会存在水平之高与低
的界限,园内的全部空间代表生存在人类社会间接功利关系中的无限多样的
具体事物。】
第五节美的基本问题:
1、关于美的基本问题的概念:
A、它是指美的主体因自身发展而必然遇到的客观存在性质的问题,而
不是主观思维性质的问题。
B、它是指最一般、最重要、最普遍的问题。
2、基本的逻辑问题:(对于纯粹现实性美的主体;以善为前提。)
A、每一对象所含功利,是否高于(绝对美、绝对丑)他的社会存在水
平;这一对象所含功利・是否高于同类其它对象(相对美、相对丑\
B、他现在拥有的抽象劳动成果可换取的具体劳动成果能否提高自身的
社会存在水平(如果他有抽象成果而不用,那就不可能使自己的水平得到现
实的提高\
3、基本的历史问题:
A、在以后,哪一对象(或其某一色彩、形体、结构、线条、款式等)
所含功利能否比那时的美的主体的社会存在水平更高(或更低);在以后,
这一对象所含功利=能否比同类其它对象更高(或更低'
I7
B、在以后,美的主体能否创造出更多的抽象劳动成果,以便提高自身
的社会存在水平。
第六节:美的基本矛盾
1、基本的逻辑矛盾:(对于纯粹现实性美的主体;以善为前提)
A、对象所含较多肯定性功利量(或较高水平)与美的主体较低的社会
存在水平之间的矛盾是绝对美的矛盾;反之,则是绝对丑的矛盾。
这一对象所含肯定性功利・与同类其它对象所含肯定性功利・谁多谁少
(或功利水平谁高谁低)的矛盾是相对美或相对丑的矛盾。
B、他现在拥有的大,(或少•)抽象劳动成果与对象所含功利・太少
(太多)之间的矛盾。(他虽有大■抽象劳动成果,却或因换不到或因不换
取美的产品,而不能使自己的水平得到现实的提高。)
2、基本的历史矛盾:
A、在以后,美的对象(或其某一色彩、形体、结构、线条、款式等)
所含大(或小)功利・与主体社会存在的低(或高)水平之间的矛盾。在以
后,这一对象所含功利量之多(或少)与同类其它对象所含功利■之少(或
多)之间的矛盾。
B、在以后,美的主体创造出的抽象劳动成果比现在更多或更少,从而
造成自己的社会存在水平会更高或更低之间的矛盾。
第七节美的基本规律
1、从具体劳动成果看:
A、美的主体纯粹现实性的社会存在水平低于(或高于)某一(或某些)
对象所含肯定性功利■标志的水平的规律(即绝对美和绝对丑的规律);
B、这一对象所含肯定性功利量低于(或高于)同类其它对象所含肯定
I8
性功利■的规律(即相对美和相对丑的规律b
2、从抽象劳动成果看:
美的主体现有肯定性抽象劳动成果的量多于(或少于)某一(或某些)
对象所含肯定性功利量的规律。
第八节美的内容和形式
一、内容和形式是生存在“关系”中的辩证范畴(这一点黑格尔看得最
清楚卜
1、美的本质含三种内部(逻辑)关系:
AJ事物”、“对象”、“美的主体”三者各为“一物屋
BJ事物”、“对象”、“美的主体”三者各有自身内部关系。
c、美的对象中的外部关系r事物”与“对象”的外在直接依存关系:
D、美的对象C事物“与’对象”在外部直接作用过程中实现的)对‘美
的主体”的社会间接功利存在关系。
2、美的本质有三种外部(历史)关系:与善、教育和法的关系。(略过)
二、单就“一物”是内部无分别且外部无分别的独立自存的“一”来看:
二、单就“一物”是内部无分别且外部无分别的独立自存的“一”来看:
因无他物相区别而成了无质无・、无大无小、无轻无重、无色无味之物。
这样的“一物”虽有,却是不可言说之物,因而也就是无物,就是“零”。
这样的“一物”既可说是内容与形式相同一(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之
物,又可说是无内容无形式之物。
--因无关系,故无内容和形式的分别。
三、单就“一物”是内部有分别的整体来看:
“一物”的内部形式是内部各部分、各关系、各具体、各因素等相互间
I9
的结构,其内容是内部各部分、各关系、各具体、各因素等相统一的整体(注
意:内形式也是内容的一个方面)--这是辩证逻辑意义上的内容和形式。
--因有内部关系,故有内容与形式的分别。
四、就“一物”与各异时空中的各物间的类属关系来看:
内容是同类各物所含相同物质的量,形式则是异类各物的相同结构。-
-这是形式逻辑意义上的内容和形式。
五、单就“一物”与他物间的外部直接依存关系来看:
二者各自作为“一物”,既有内部各层次上的各具体,所以各有内容和形
式;同时,只因处在外部直接依存和制约的过程中,便互为外部存在形式一
-外形式(注意:外形式与外形是不同的卜黑格尔首次提出“外形式”这
一辩证范畴,并以文艺书为例作了说明。
--因既有内部关系又有外部直接依存关系(自然物质关系),故有内容、
形式、外形式在三者相互间的联系与分别。
六、就社会(他个体)创造过程中的人、事、物对美的主体的社会间接
功利关系看:
1、外内容是区别于自然物质内容的对于美的主体的社会间接存在的功
利内容。
2、外形式(物质形式)只是人们在相互创造、相互占有的社会间接功
利关系中实现其社会间接功利内容(外内容)的一个工具。
--因既有自然物质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直接依存关系),还有社会间
接功利存在关系,故有内容、形式、外内容与外形式两对范畴相互间的联系
与分别。
七、“美本身”的内容和形式:
20
1、绝对美的内容:以美的主体的社会功利水平(或数■)为标准,若
美的对象所含肯定性功利量(或水平)比主体高,则二者间的功利差额就是
绝对美的内容;反之,则是绝对丑的内容。
2、绝对美的形式:美的主体与美的对象之间的肯定性间接功利关系既
是绝对美的形式--在对象水平比主体高时,又是绝对丑的形式--在主体
水平比对象高时。
3、相对美的内容:以某一对象所含肯定性功利■(或水平)为标准,
若其他对象所含肯定性功利量比这一对象高,则二者间的功利差额就是相对
美的内容;反之,则是相对丑的内容。
4、相对美的形式:某一美的对象与另一(些)美的对象之间的肯定性
间接功利关系,对功利含量少者来说,是相对美的形式;对功利含量少者来
说,是相对丑的形式。
第九节间接存在距离
一、“间接”存在是一绝对距离。
1、美的主体与美的对象的“间接”存在是一绝对距离。这距离使双方
在纯粹现实性关系中不能是“直接依存”关系。
【按:德国美学家里普斯(185-1914)的‘移情说”、“距离说”、“第四
堵墙”: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是法国戏剧家的让.柔链,它对观众是透明的,
对演员是不透明的。】
2、这距离是自然物质时空和社会功利时空这双重距离的统一体。
(-)自然物质性时间和空间
1、自然物质空间
A、本体空间(总空间):若以自然界为内部各层次上的各具体事物联结
2I
而成的物质整体(或实体),则其内容是内部各具体事物所含物质的总■<,
这种物质总量就是本体空间(或称总空间b物质总■(或总内容)与物质
总空间(本体空间)二位一体,异名同实。
——空间的一切属性(比如各向是否同性等)必然是某物之■的物质属
性。
(此所谓“■”,单指与质相对的体积之=;此所谓“内容”,是指自然
整体的内容,所以与自然物质的■亦相同一。)
B、具体空间:自然物质总量(或总内容)既为总空间(或本体空间),
那么,物质世界内部每一层次上的每一具体物体所含的物质■(或具体物体
的内容)都是具体空间。
C、空间应用:把那些密度、硬度、强度等方面小的物体的量(比如:
空气、磁场、吸力场等),作为物质密度、硬度、强度等较大的物体的生存
空间(即具体空间)——可入空间;反之,则是不可入空间。比如以金属为
电的可入空间,以橡胶为电的不可入空间,二者结合才能实现人的功利需求。
D、标准空间与空间计・:当人类设定某一物体的■为标准,去计量其
它物体所含物质之■时,这一物体之量就成为标准空间。比如,1875年,
十八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巴黎开会,确定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
一为一米,并以“米”为长度单位的主单位;然后又以主单位为中心,规定
出米与公里、米与分米、厘米、毫米等相互间的阶■关系,并由此推及面积
单位、体积单位。这些单位被各国的人们承认并运用之后,就成了国际社会
共用的空间计,单位。
2、自然物质时间
A、本体时间:各具体事物相互间的外部矛盾运动过程就是本体时间(或
22
自然时间卜时间与各具体物体间的外部矛盾运动过程二位一体,异名同实。
B、标准时间:当人们从万物万殊的运动过程中选取一物的运动过程为
标准去衡■他物的运动时,这物的运动过程就成为标准时间(或人为时间卜
比如,以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为标准,是阴历;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为标准,是阳历;以先行过程为标准,是光年;以钳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
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福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为一秒。
以天体周年视差(一秒)的距离为标准,是秒差距。
C、具体时间:每一具体物体与其它物体的外部矛盾运动过程都是具体
时间(与本体时间相对应);或者以标准时间来计■某物与他物的外部矛盾
运动过程,就产生了关于某物运动过程的标准化具体时间。
3、标准时间和标准空间是实现人类有序生存的第一法规!
(二)社会功利性时间和空间
1、社会功利性空间:
A、本体空间:人类社会所拥有的功利总■(或总内容),就是社会功利
总空间(本体空间卜社会功利总量(或总内容)与社会功利总空间二者同
O
B、具体空间:具体事物所含的肯定或否定性功利量是具体空间。
C、空间应用:
a从功利性质看,只要每一具体事物所含功利的性质与善的主体的社会
性质相一致,那么其所含的功利・就是个体的可入空间;反之,则是不可入
空间。比如:解放前的延安是革命战士的可入空间,是国民党兵的不可入空
间。
b从功利量上看,以每一具体事物所含功利的性质与个体社会存在性质
23
一致为前提,只要个体拥有的功利,比它多(或功利水平较高),那么它(或
他)所含的功利量就是个体的可入空间;反之,则是不可入空间。比如:某
人若是亿万富翁,就可进住五星级宾馆,五星级宾馆是他的可入空间;若是
贫民,这宾馆就不是他的可入空间,它对他有等于无。
D、空间计量与标准空间。如何进行空间计量呢?善的主体(或是具体
社会,或是单个人)总是以自身社会存在性质为标准进行社会空间的计
a从具体社会看,它总是以教育和法律的方式,确定某一(或某些)具
体事物所含的功利•作为衡量其它具体事物所含功利量的标准。比如,以国
家名义确定的英雄人物、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公民的各种社会公德等。
b从单个人看,每个人都以自身社会存在的性质和水平为功利计■(或
评价)标准,
2、社会功利性时间
A、本体时间:善的主体(或指具体社会,或指单个人)在与社会(他
个体)每一周期中的相互创造过程结束后获得的肯定性社会功利量,与前一
实践周期所获得的肯定性社会功利量相比而发生的增减变动的幅度,就是社
会功利时间--本体时间。
(由于个体的生活水平必由他所享有的肯定性功利・确证着,必与其相
一致;因此,个体所获肯定性功利■、个体的社会功利水平、个体的社会功
利时间,三者直接同一,异名同实。)
B、标准时间:当确定某人、某事、某物在前后两实践周期所含特定功
利■间的变动幅度作为单位功利一,并以之为标准去计■同类他物所含特定
功利■变动的幅度(百分比、倍数等)时,这一被设定为标准的单位功利■,
就是标准时间。
24
某人居住面积在70年代为15平米,80年代为30平米,提高幅度是
100%o若以“100%”为社会功利性时间的单位时间,那么90年代要达到
120平米的水平,就必须在原有30平米的基础上提高200%,即跨越两个单
位时间(两个100%)的距离。
C、社会功利时、空的各种性质:空间的可分割性与不可分割性、空间
的可入性与不可入性、空间各向不同性与各向同性、社会功利时间的客观性
与主观性、社会功利时间(或历史)的可进性与可退性、社会功利时间(或
历史)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四、双重时、空距离之间的复杂关系:
1、自然时、空物质和社会功利时、空都很近,则对象的自然现实实用
性和社会现实实用性都很强。
2、两种时、空都很远,则其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实用性都很强;
3、自然时、空距离近而社会时、空距离远,则对象的自然现实实用性
和社会历史实用性都极强。
4、自然时、空距离远而社会时、空距离近,则对象的自然历史实用性
与社会现实实用性都很强。
五、美的主体的自在选择(审美):
1、选择的本质:通过选择某个(或某些)美的对象来选择未来的自己。
2、选择的标准:(以善为基础)美的主体的社会存在水平(美卜
3、选择的范围:人类社会范围内的一切对象。
4、选择的内容:自身未来所需的同类对象中哪一(些)对象所含功利
数・(或水平)最高;未来的自己需要多少抽象劳动成果。
5、“选择”是一种审美精神活动:由此过渡到“意识论
25
意识论
第一节审美关系
主观k(认识与感受〉一
A*上体
客观,
个t功
体利
问本
接有
社会(他个体)自为过程实践对球
一、“审美关系”的确切含义:审美主体的主观对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
间的社会历史功利存在关系的认识和感受关系。
【按:在确切意义上:意识论”阶段的美的本质中的审美对象,就是存
在论”阶段的美的本质的全体。漠视、否认这一点,必然陷入机械唯物论,
必然脱离社会实践的唯物论原理。】
二、审美能力:
1、审美能力包括:审美认识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2、审美能力是审美主体的社会存在能力在其主观中的反映,它的强弱、
大小及其特点,必与审美主体的自然自在、社会自在、意识自在这三种社会
存在(参见:54)的性质和水平相一致,是三者特定比例的综合体。
A、与自然存在性质和水平相一致。
B、与社会存在性质和水平相一致。
C、与意识存在性质和水平相一致。
3、审美能力的个性与共性:
A、个性特点:每个人的三种存在性质和水平各不相同,有的人自然存
26
在水平高,对审美对象的自然感受能力强;有的人社会存在水平高,对审美
对象的社会功利价值感受能力强;还有的人意识水平高,则对人类文化艺术
的认识和感受能力强。
B、共性特点:只要各审美主体的三种存在性质与水平相近或相同,其
审美能力就必然相近或相同。
第二节审美认识过程
一、知觉与物象及形象
1、感觉是对客观对象的单一属性的主观反映。
2、知觉是人的主观对一具体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的
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3、物象:主观知觉到整体的、物质的审美对象,就在主观中形成完整
的“物象”(表象\
4、形象:主观知觉到整体的、物质的和功利性的审美对象,就在主观
中形成完整的“形象”(表象卜
二、知觉与类比判断
主观知觉某一对象形成的“物象”或“形象”,是此后认识同类客观对象
所凭依的知识。
【按:在审美过程中,类比判断分为知性判断和个体伦理判断。知性判
断又可分为对对象自身自然物质属性和规律的知性判断和对对象自身社会
功利属性和规律的知性判断;个体伦理判断又可分为道德判断和审美判断。
现分述如下。】
三、知性判断与物象
1、对客观对象的自然物质性进行判断就是自然物象判断。
27
2、对客观物质对象所含社会功利进行判断就是社会物象判断。
五、道德判断与善。
对客观对象所含社会功利的性质与主体的社会存在性质是否一致的判断
是善恶(或道德)判断。
六、审美判断与美
对客观对象所含肯定性功利的数,或水平能否提高审美主体的社会存在
水平的判断是绝对美、绝对丑的判断。对这一客观对象所含肯定性功利是否
高于同类其他对象所含肯定性功利的判断是相对美、相对丑的判断。
第三节审美感受过程:
一、自然物象感受过程与自然情绪。
人体感受对象之物质属性的直接剌激而生自然情绪。
二、社会物象感受过程与社会情绪
人体感受对象所含社会功利的直接剌激生社会情绪。
三、道德感受过程与道德感情
主体间接感受对象所含功利在性质上对他的肯定或否定而生道德感
情。
四、美感感受过程与美感感情
主体间接感受对象所含功利的数■是否高于他的社会存在水平而生美
(丑)感感情。
第四节知、情、意与审美符号
一、知、情、意的关系
西方美学史上常以“知识”、“情感”、“意志”与客观的真、善、美主客
对应。最突出的是康德在“三大批判”中的观点。
28
我国学界流行了半个世纪的错误观点:真与善的统一是美。试简证之。
二、物质对象与艺术对象
物质存在事物、艺术、记忆与想像中的事物三者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
并且照人们通常的不无偏颇的看法,艺术的审美价值竟高于物质存在事物。
二者的同异何在呢?
1、同:
A、因与主体互为“间接”存在,故二者均无直接物质实用功利,都是
审美符号。
B、二者作为“符号”均含有外在功利・--同类其它对象所含的实用
功利
2、异:物质实存对象有内在功利,艺术和想象、记忆中的对象则无。
三、审美符号与文化
1、审美符号只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式。文化分广、狭两义。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广义的文化,或称大文化。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
因此,就物质产品和艺术产品作为审美符号来说,则归属狭义的文化。
2、审美精神生活过程的相对独立性:
A:人的精神生活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审美的精神生活过程产生于物质
生活过程,(在个体与社会他个体相互创造、相互占有的社会间接功利关系
中,每一方不论在创造前还是在消费前均须首先进行认识和感受过程),并
永远以此为基础。但它一经产生,就获得了相对独立性,成为与人的物质生
活过程并存着的又一种生活过程。
B、两种生活过程虽并行,但却不同步:一些人固然既有很高(或很低)
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很高(或很低)的精神生活水平;另一些人却不是物
29
质生活水平高而精神生活水平低,就是精神生活水平高而物质生活水平低。
四、精神生活过程中的三种对象
1、物质实存事物为审美对象。
2、艺术为审美对象。
3、记忆或想象中的事物为审美对象。
第五节审美意识
一、“审美意识”的概念:
审美意识是审美主体的主观认识对象而生的形象与感受对象所含肯定性
功利■:(或水平)是否高于审美主体水平而生的情感相统一的整体。
其根本特性r形象性”与“情感性”
可见,审美意识既是审美主体认识和感受到了的审美对象的功利数,或
水平,又是认识和感受到了的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水平。
二、心理时空:
1、大量审美意识在心理中的积累形成了关于美丑的心理时空。
2、这种心理时空与存在时空相比:
A、从范围看,在存在时空中,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含肯定性功利■的对
象都有是否高于主体存在水平的关系;而心理时空只是主观认识和感受少数
对象在功利数■上对主体的关系而形成的。
B、从真实性上看,在存在时空中,一切都真实而必然;心理时空只能
近似地反映客观时空,比如谁也无力在心理中展现太阳的真实体积,又如孙
悟空并不存在于客观时空中。
三、审美观
1、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消防泵房电气设备检修与更新合同
- 新华联门店合作协议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票据代理与银行票据业务合作协议3篇
- 氮气机放置安全协议书(2篇)
- 2025年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合作聘用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幼儿托管班双人合作运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版矿产资源探矿权转让协议书
- 2025至2030年中国碎木板托盘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普通车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拉毛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硫酸钾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课题申报参考:社会网络视角下村改居社区公共空间优化与“土客关系”重构研究
- 乡镇卫生院2025年工作计划
- 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初中学业水平生物试题含答案
- 住建局条文解读新规JGJT46-202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
- 机械工程类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关于水浒传的题目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冠心病课件完整版本
- 2024年卫生资格(中初级)-中医外科学主治医师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全32册)08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