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目录
第三单元
9.1《阿Q正传(节选)》
9.2《边城(节选)》
10.1《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10.2《再别康桥》
1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12.《秦腔》
第9.1课《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设想
教材、教法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
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
重点。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
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
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
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注意文章前
后内容的照应,注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最后落实到文
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谈“孝”字,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
想。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媒体设计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
识记之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
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
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习三作准备。)
二、解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
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
“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
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
“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
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
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
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结构梳理: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
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
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内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
片。)
2.具体研习1〜2段
①自由诵读第1段。
A.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抓住本段的纲)下面哪些内容属于“闵凶”?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
作用是什么?
(解说:把握作者陈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记忆)
提示: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
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
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
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
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
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一一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
无以……”);夙婴疾病一一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
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D.开头以“险畔”“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主旨蓄
势。
(解说: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回答,回答同时即
解释重点字词句,为词语理解创造语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
解释、记忆。在回答的同时引用、整理、理解、诵读、记忆,并将品
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②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
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
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
式)
提示:
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
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
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
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
“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
“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
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
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解说:将词句理解、内容探究、语言品味及背诵记忆融合起来,
做到读在口中,感在心中,记在脑中。因此穿插在讨论中的朗读必不
可少,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3.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
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
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
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列出“陈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2.与第1段“未曾废离”照应的地方有哪几处?可见作者的什么
感情?
(解说:作业1为识记之用;2为进一步熟悉下文,体察感情。)
第9.2课《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
白描写人的手法。
教学重点:
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介绍归有光: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
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
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
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
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
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
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
《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二、解题
1.“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
怀人?(存疑)
2.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烧,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
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感知全文。
1.听读全文,注音,纠音,标出疑难点。
项脊(ji)尘泥渗漉(sh^nlfi)
修葺(qi)垣墙周庭(yuan)
旧时栏楣(shun)偃(ydn)仰啸歌
冥然兀(wu)坐万籁(1小)无声
迨(ddi)诸父异爨(cudn)逾(yii)庖而宴
家有老妪(yu)先大母婢也(bi)
先妣(bi)呱呱而泣(gu)
以手阖(h6)门象笏(hfi)
令人长号(hdo)不自禁(jin)余扃牖而居(jiongyou)
2.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什么事、什么人?
为什么写?怎么写?
主要篇幅是怀人。写了已逝世的母亲、祖母、妻子。为什么写这
些人物?
一间书房与上述人有什么联系?文章是怎样把书房与这些人建
立联系的?
四、学习第一段。
1.某生读第一段。其余同学疏解字词意义。
2.对于字词的理解,学生质疑。教师补充。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室仅方丈
又北向(倒装句)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旧时栏楣,亦遂增胜
珊珊可爱
3.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A、项脊轩的修葺经过。B、项脊轩环境幽雅。C、项脊轩修葺前
后的不同景象。D、项脊轩之喜。
怎样的概括更能表达作者原意?
综合: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4.为什么写这个?由文字表层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物到“我”。
物皆着“我”色。要看到物内之“我”。
物: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我: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五、接下来,读下面的文段,梳解字词。(略)
初步感知:作者写了什么事或物?表现了一个什么“我”?
人(事、物):分家、母、大母、妻
我:感怀(悲)
怎样由书房之景转入写人?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
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
六、思考
作者是笔下的人物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又是怎样的?请读出
你认为能写出人物形象、或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自主思考,然
后与旁边的同学交换意见,再派代表发言。
教师适当提示、引导或补充。
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
(1)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
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问饥问寒的情景。
讨论:“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一细节能否表现人物精神?这样
的细节描写是否败笔?(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为零,追
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迹亦深深记取。或
日,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
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这一细
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
(2)“妪亦泣”,侧面赞美了母亲的品德,照应“先妣抚之甚厚”。
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
(1)概括事件: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情
旦
0
(2)人物形象:“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
郎也?”话语中既有嬉笑怜爱之态,又含疼宠之情,并有赞许之意,
人物情态跃然纸上。“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
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
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
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己,因此哺哺自
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
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
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
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3)作者情感:既有深深的怀念,又有自我激励之意,或许还
有辜负亲人的期望的沉痛。
3.回忆妻子。
(1)琐事一:“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
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
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
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
(2)琐事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
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
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
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
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
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
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
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
(3)作者之情:“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
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
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
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
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
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
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
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
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
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
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
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
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传达情感的?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
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用白描手法,
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寥寥几笔,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分析略)
八、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
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
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
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
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
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
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
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
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
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
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
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
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
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
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
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K补充工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
项脊生日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
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
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
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注释: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
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禾山禾I」润。
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
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
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
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
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
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
指代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
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⑥人
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
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一说是浅井,
一说是废弃的井。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
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
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作业: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第10.1课《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2.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
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
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
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
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
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
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
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
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
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
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
眼。
(乐一一痛一一悲)
三、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
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
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
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
所以开心。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③“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
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
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吟或援翰,作出诗来。
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
吟吟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
作序,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
院”,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一一女生齐读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
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针对这个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
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
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
(先叫学生翻译,问: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呢?)
如: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
悲。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
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乎,不舍昼
夜。”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
知老之将至。”
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
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
的享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
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
界的变化。这还是悲。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有哪些值得高兴的事?比如文章开头就说了,天时、地利、人和,
心情无比畅快。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瞬之间,
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作者认为死
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
无奈,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
于怀。”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
的观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须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
昔。”
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
十分荒谬的,没有根据的。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
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
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
“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
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一一钱穆
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
代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
引入资料: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
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
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
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
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是谓“一死生”“齐彭殛”。
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
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庄子,逍遥油,我忽
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
就可以了。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
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太虚无了,所
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举例:时人评价毛泽东)时人无法体察自
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一大悲!
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
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
似的感伤。
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不认同郭沫若的看法,
同学们认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据的。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暂、
时光易逝,或悲叹人生无常,死生大事,不得变更,乃至时人活在“当
局者迷”的状态之中,因此觉得十分悲痛。而这个痛与极乐的连贯性
与合理性,同学们在课后仍可以继续探讨。
(看来同学都很厉害,都能和大师级叫板,争一日之长短)
4、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
他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当局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
一死生、齐彭病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
活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明: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
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我
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
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四、课堂总结
1、我们已经知道王羲之的观点是人生在世,当积极入世,实现
抱负。你们怎么看?(机动环节)
2、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既而兴尽悲来,
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
情。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
果然是一篇难得的大作。
3、让我们再次朗诵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情感。
五、作业
归纳重要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第10.2课《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
想进行简单辨析。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
特点。
3.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
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
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
面提到的字H词,理会文义。
二读一一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一一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一一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一一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
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海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
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
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
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
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
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
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
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
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
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
负和“骞翩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
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
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
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
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
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
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
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
To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
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
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
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
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一一“归去来兮,田
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
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
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
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
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
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
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
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
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
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
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一一“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
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
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
“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
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
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
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
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
“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
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
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
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一一主
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
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
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
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
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
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
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
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
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
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
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
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
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
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
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
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
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
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
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
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
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
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
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
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
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
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
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
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
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
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
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
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
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一描绘一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
又可细分为“路上一居室一庭院一郊野”四个小层次。
[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
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
点拨”)
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
学习的小题目。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
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
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
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
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
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
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
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
《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
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
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
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yang”至“亦崎岖而经丘”,
“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
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
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
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
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
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
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
《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
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
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第n课《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
的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
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它们修养生息,以维
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
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书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
1.教书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
涵的理解。
2.教师合理设置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准备。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
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
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
西,琪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
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
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
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
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
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
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
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
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
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
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
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
言等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
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
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
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
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
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
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著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给下列字注音。
病瘦(16u)郭橐(tu6)驼孳(zi)勖(xti)缄(sGo)丝飨
(sun)W(yong)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
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
③实,结果实,作动词。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
捣土。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
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
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
④字:养育⑤病:穷困
(3)辩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固
1.秦孝公据嵯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故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顾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故
1.既克,公问其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且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①②③④
固①坚固②顽固③确实④本来
顾①拜访,探望②却,反而③照顾④看
故①原因,缘故②特意③旧交情④旧,原来
且①况且②尚且③将近④暂且⑤并且
4、研读课文
①阅读上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讨论,明确:
【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
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
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
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
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
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5、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
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
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
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
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
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
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
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
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
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
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
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
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扩展】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第12课《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2.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
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1.噌眩如钟鼓不绝:鼓,《说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词义项即
所敲之鼓外,还有动词的义项即以手击鼓之意,引申为“敲击”。而
“噌咙”课本中的解释是形容钟声宏亮,所以“如钟鼓不绝”中的鼓
应为动词,译为像敲击钟的声音响个不停。
2.钟磬:(磬,qing,这里指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象钵,用铜
制成。)
3.臆断:(臆,yi)仅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4.夜泊绝壁下:(泊,bo,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为四)
5.穴罅:wuexia(罅,裂隙)
6.有大石当中流:(当,dan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7.殆与余同:(殆dai,这里是大概之意;百战不殆,殆的意思
为“危险”。)
8.汝识之乎:(识zhi,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9.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饶,rao)(苏轼的)长子,苏迈要
到饶州的德兴县去任县尉。
【内容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
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
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
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
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
叙部分。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
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
【写作手法】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
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
“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O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
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
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
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一一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一一作铺
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
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
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
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
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
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明篇。
【重点语段研读】
第二段:……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硅硅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
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
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眩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
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
山间,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嶷
坎镇整之声,与向之噌眩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
乎?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霰坎镇整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
人不余欺也!”
分析:这段先写作者有机会去考察石钟山名之来由,非常简洁而
直接地切入正题一一小童择石而叩之,硅硅焉,“余固笑而不信”。写
出李渤之说被世人广泛地接受,而用一个“固”字表明作者对这种不
动脑筋的解释的轻蔑。(固本意为“本来”,这里引申为“自然”,“当
然”。)接着写作者暮夜实地考察,又先写环境,描绘出阴森恐怖的气
氛,从而让人感悟到探求事情的真相是需要有勇气战胜自己内心的软
弱的,同时也点明下一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的原因。
再写心动欲还时有“大声发于水上”,舟人大恐,而作者却一改刚才
的胆怯为欣喜一一“徐而察之”,再具体写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同
时为下文的“叹郦元之简”作伏笔。又用回程中,河中“嶷坎镇整”
的大石与先前“噌眩”的绝壁下的穴罅作比。区别两者的声音不同之
处:绝壁下,水石相搏,有共鸣,声音雄浑,故曰“噌眩”;大石中,
风水相吞吐,风时有时停,水一吞一吐,“霰坎镇整”强调节奏鲜明。
反复写声源,用以证实郦道元的说法,推翻李渤的“谬论”。最后作
者欣喜的告诉独儿子说“古之人不余欺也”。显然,这里的古之人是
指郦道元。此段为破疑而写,在释疑的过程中证明郦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陕西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重庆市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2025年江西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大学课件】工程伦理
- 【大学课件】工程建设监理概论
- 《答谢中书书》课件1
- 物业客服培训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选集人员管理十篇
- 2025年中国航空货物运输保险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单位管理制度收录大合集【职员管理篇】
- SB/T 10412-2007速冻面米食品
- 数控线切割机床的手工编程
- -油水井小修工艺技术课件
- (完整版)儿童医学康复科疾病护理常规
- 2022阀门制造作业指导书
- 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教案课程
-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表格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作文总复习课件
- 无水氯化钙MSDS资料
- 专利产品“修理”与“再造”的区分
- 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