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控制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控制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控制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控制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控制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作业指导书TOC\o"1-2"\h\u3014第1章引言 495431.1背景与意义 4323141.2控制科学与工程概述 425451.3交叉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 420042第2章数学基础 523602.1线性代数 5177122.1.1向量空间与线性空间 5319812.1.2矩阵及其运算 5156092.1.3线性方程组 521742.1.4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5324142.2微分方程 6243562.2.1基本概念 6199882.2.2一阶微分方程 610692.2.3高阶微分方程 6317032.2.4微分方程组 679142.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204002.3.1概率论基础 617432.3.2数学期望与方差 6324582.3.3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745462.3.4数理统计基础 712114第3章系统建模与仿真 7157883.1系统建模方法 7241163.1.1线性建模方法 7224713.1.2非线性建模方法 7245073.1.3混合建模方法 859603.2仿真技术 8148683.2.1连续系统仿真 836583.2.2离散系统仿真 8207413.2.3仿真软件与应用 8110523.3建模与仿真案例分析 8216003.3.1案例背景 855653.3.2系统建模 8120153.3.3仿真分析 8202013.3.4结果验证 825078第4章控制理论 9283674.1经典控制理论 9229024.1.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9318354.1.2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9265814.1.3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 9294014.1.4经典控制理论的应用 9193654.2现代控制理论 9279474.2.1状态空间分析方法 9308614.2.2最优控制理论 9275134.2.3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 9257734.2.4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 939914.3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 9261004.3.1鲁棒控制理论 10198364.3.2自适应控制理论 10182324.3.3鲁棒自适应控制 10144544.3.4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的应用 1015131第5章传感器与执行器 1069145.1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10171475.1.1传感器概述 10139425.1.2传感器原理 1047365.1.3传感器应用 10125085.2执行器原理与应用 10318825.2.1执行器概述 10109215.2.2执行器原理 1173015.2.3执行器应用 118255.3传感器与执行器的接口技术 11182895.3.1接口技术概述 11190085.3.2接口技术原理 11271695.3.3接口技术应用 113458第6章信号处理与滤波技术 11262406.1信号处理基础 11280546.1.1信号与系统 11204386.1.2信号分析 11311066.1.3信号的采样与重构 1298306.2滤波器设计 1242086.2.1滤波器类型 12299236.2.2滤波器设计方法 12168426.2.3滤波器功能指标 1216666.3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12101156.3.1数字滤波器 12252746.3.2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12213326.3.3同态滤波 12255896.3.4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 1228470第7章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12104207.1模式识别基础 13292867.1.1模式识别的定义与分类 13232927.1.2特征提取与选择 1360587.1.3模式分类与聚类 13266287.2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13262977.2.1机器学习概述 13211177.2.2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 13291757.2.3深度学习简介 13235307.3人工智能在控制领域的应用 13130197.3.1智能控制概述 13260797.3.2人工智能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136977.3.3人工智能在控制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1312841第8章优化方法与算法 14232508.1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 1484798.1.1线性规划基本概念 1476288.1.2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 14183628.1.3非线性规划基本概念 14322588.1.4非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 14171848.2粒子群优化算法 14284998.2.1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1476188.2.2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数学描述 14185138.2.3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方法 14312998.3遗传算法与应用 1456318.3.1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1568508.3.2遗传算法的数学描述 15323928.3.3遗传算法的应用 15202808.3.4遗传算法的改进方法 1512942第9章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15276619.1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15107489.1.1系统建模与参数辨识 15128209.1.2控制策略选择 1542419.1.3控制系统仿真与功能评估 1570409.2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15100959.2.1数字控制器设计 15239719.2.2模拟控制器设计 16195719.2.3控制器参数整定 16116299.3优化与自适应控制应用案例 1674739.3.1基于优化算法的控制系统设计 1612799.3.2自适应控制在不确定系统中的应用 1668399.3.3智能控制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 1623256第10章控制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16730610.1工业过程控制系统 163260910.1.1概述 16524910.1.2案例分析 161533410.2控制系统 172927710.2.1概述 172616810.2.2案例分析 171160810.3无人驾驶控制系统 173035410.3.1概述 172739710.3.2案例分析 172290410.4生物医学控制系统 171386610.4.1概述 171782610.4.2案例分析 18第1章引言1.1背景与意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理论、方法及其在各个领域应用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它在国防、工业、交通、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发挥着的作用。在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仍需不断深化,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因此,深入研究控制科学与工程,探讨交叉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2控制科学与工程概述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控制理论、控制方法、控制系统、控制技术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控制理论是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基础,主要包括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自适应控制理论等。控制方法和技术则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智能控制等。控制系统则是将这些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领域,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1.3交叉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交叉学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交叉:控制科学与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使得该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和应用前景。(2)技术创新: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不断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3)应用广泛:控制科学与工程在国防、工业、交通、能源、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4)国际合作: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具有国际性和前沿性,我国学者在该领域与国际同行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未来发展趋势方面,控制科学与工程将聚焦以下方向:(1)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将更加注重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提高系统的自适应性、鲁棒性和智能化水平。(2)网络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带来新的机遇,分布式控制系统、网络化控制系统等将成为研究热点。(3)绿色化:在能源、环保等领域,控制科学与工程将致力于研究绿色控制技术,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4)个性化: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控制科学与工程将发展个性化的控制方法和解决方案,提高系统的功能和效率。(5)安全与隐私:在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控制科学与工程将研究相关技术,保证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第2章数学基础2.1线性代数线性代数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的重要数学工具,为研究线性空间、线性变换以及线性方程组等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2.1.1向量空间与线性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向量空间的定义及性质线性空间的基、维数与坐标2.1.2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定义及性质矩阵的线性运算矩阵的逆与行列式2.1.3线性方程组高斯消元法克莱姆法则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2.1.4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矩阵的对角化特征值分解与奇异值分解2.2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是描述自然界和工程技术中各种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对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2.2.1基本概念微分方程的定义及分类常微分方程的解及其性质2.2.2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方程与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与里卡提方程2.2.3高阶微分方程高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变系数线性微分方程2.2.4微分方程组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解的结构与求解方法2.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为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模型建立和数据分析提供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2.3.1概率论基础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条件概率与独立性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3.2数学期望与方差数学期望的定义及性质方差的定义及性质矩、协方差与相关系数2.3.3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2.3.4数理统计基础统计量及其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本章内容旨在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的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控制理论、算法设计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第3章系统建模与仿真3.1系统建模方法系统建模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实际系统进行抽象和简化,建立数学模型,为后续分析、设计和仿真提供依据。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系统建模方法。3.1.1线性建模方法线性建模方法主要包括状态空间法、传递函数法和频率响应法等。这些方法在建模过程中假设系统具有线性、时不变和稳定等特性。(1)状态空间法:通过状态变量、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建立状态空间方程。(2)传递函数法: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将系统微分方程转化为传递函数,简化系统分析。(3)频率响应法:通过分析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特性,建立频率响应模型。3.1.2非线性建模方法非线性建模方法包括幂级数法、基函数展开法等。这些方法适用于具有非线性特性的系统。(1)幂级数法:将系统输出表示为输入的幂级数形式,通过拟合系数建立非线性模型。(2)基函数展开法:利用一组基函数,将系统输入和输出关系表示为线性组合形式。3.1.3混合建模方法混合建模方法结合了线性建模和非线性建模的优点,适用于复杂系统。常见的混合建模方法有神经网络建模、模糊建模等。3.2仿真技术仿真技术是验证系统模型正确性和分析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本节将介绍仿真技术的相关内容。3.2.1连续系统仿真连续系统仿真主要采用数值积分方法,如龙格库塔法、阿达马斯顿法等。这些方法通过对系统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化,求解系统在离散时刻的输出。3.2.2离散系统仿真离散系统仿真主要针对采样控制系统,采用差分方程或离散状态空间方程进行描述。常见的离散系统仿真方法有前向欧拉法、后向欧拉法等。3.2.3仿真软件与应用现代仿真技术依赖于计算机软件实现。常用的仿真软件有MATLAB、SIMULINK、Modelica等。这些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和函数库,便于用户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3.3建模与仿真案例分析本节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介绍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具体应用。3.3.1案例背景以某无人驾驶汽车控制系统为例,研究车辆在特定道路条件下的行驶功能。3.3.2系统建模根据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状态空间方程,考虑转向、加速度等控制输入。3.3.3仿真分析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对车辆在直线行驶、转弯等工况进行仿真分析,评估系统功能。3.3.4结果验证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模型参数,优化控制系统设计。第4章控制理论4.1经典控制理论4.1.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本节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和传递函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方法。还将讨论线性定常系统的特点及其在控制理论中的应用。4.1.2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是控制系统设计的重要指标。本节将介绍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奈奎斯特稳定判据以及根轨迹法等经典稳定性分析方法。4.1.3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本节主要分析控制系统的时域功能指标,如上升时间、调整时间、超调量和稳态误差等,并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控制器参数来改善系统功能。4.1.4经典控制理论的应用本节将通过案例分析,介绍经典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机械系统和化工过程等领域的应用。4.2现代控制理论4.2.1状态空间分析方法本节将介绍状态空间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状态方程、输出方程以及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等,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概念进行控制系统设计。4.2.2最优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旨在寻找使控制系统功能指标最优的控制策略。本节将介绍庞特里亚金最小原理和动态规划方法等最优控制方法。4.2.3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本节将重点讨论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QR)问题,包括其数学描述、求解方法以及在实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4.2.4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本节将通过实例分析,展示现代控制理论在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4.3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4.3.1鲁棒控制理论鲁棒控制关注控制系统在模型不确定性、外部干扰等不利因素影响下的功能。本节将介绍鲁棒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4.3.2自适应控制理论自适应控制是一种能够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以适应系统动态变化的控制方法。本节将探讨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应用实例。4.3.3鲁棒自适应控制本节将介绍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该方法结合了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的优点,能够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下保证系统功能。4.3.4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的应用本节将通过实际案例,阐述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在工业过程控制、飞行控制等领域的重要性。第5章传感器与执行器5.1传感器原理与应用5.1.1传感器概述传感器作为一种将各种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中。本节主要介绍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5.1.2传感器原理(1)电阻式传感器:利用材料的电阻随物理量变化而变化的原理进行测量;(2)电容式传感器:利用电容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3)电感式传感器:利用电感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4)压电式传感器: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进行测量;(5)磁电式传感器:利用磁电效应进行测量。5.1.3传感器应用传感器在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湿度、位移、速度等参数的测量。5.2执行器原理与应用5.2.1执行器概述执行器是将电信号转换为机械动作的装置,是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主要介绍执行器的原理、分类及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5.2.2执行器原理(1)电动执行器:利用电动机驱动机械部件运动;(2)气动执行器: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机械部件运动;(3)液压执行器:利用液体压力驱动机械部件运动;(4)电磁执行器:利用电磁力驱动机械部件运动。5.2.3执行器应用执行器在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工业生产过程控制、控制、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5.3传感器与执行器的接口技术5.3.1接口技术概述传感器与执行器接口技术是保证控制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本节主要介绍传感器与执行器接口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5.3.2接口技术原理(1)模拟接口: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直接传输给执行器;(2)数字接口: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经过模数转换后传输给执行器;(3)总线接口:利用总线技术实现传感器与执行器之间的数据传输。5.3.3接口技术应用在实际控制系统中,根据传感器与执行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接口技术,以保证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常见的接口技术应用包括:模拟信号调理、数字信号处理、现场总线通信等。第6章信号处理与滤波技术6.1信号处理基础6.1.1信号与系统信号处理是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节首先介绍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线性时不变系统等。6.1.2信号分析信号分析是对信号进行数学描述和处理的过程。本节主要讨论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等信号分析技术。6.1.3信号的采样与重构信号的采样与重构是将连续时间信号转换为离散时间信号的过程。本节介绍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信号重构方法以及抗混叠滤波器的设计。6.2滤波器设计6.2.1滤波器类型滤波器是信号处理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用于滤除不需要的信号成分。本节介绍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等常见滤波器类型。6.2.2滤波器设计方法滤波器设计方法包括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设计。本节重点讨论切比雪夫滤波器、巴特沃斯滤波器和凯瑟滤波器等设计方法。6.2.3滤波器功能指标滤波器功能指标是评价滤波器功能的重要参数。本节介绍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群延迟和通带波动等滤波器功能指标。6.3数字信号处理技术6.3.1数字滤波器数字滤波器是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滤波功能的一种滤波器。本节介绍数字滤波器的原理、分类和实现方法。6.3.2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是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一种高效计算方法。本节讨论FFT的基本原理、算法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6.3.3同态滤波同态滤波是一种非线性滤波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信号中的乘性噪声。本节介绍同态滤波的原理、算法及其在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应用。6.3.4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是一种时频域分析工具,适用于非平稳信号处理。本节介绍STFT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语音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本章学习,读者应掌握信号处理与滤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第7章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7.1模式识别基础7.1.1模式识别的定义与分类模式识别作为一种信息处理技术,旨在从大量数据中识别出有意义的模式。本章首先介绍模式识别的基础知识,包括模式识别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原理。7.1.2特征提取与选择特征提取与选择是模式识别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识别效果。本节将阐述特征提取与选择的方法及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7.1.3模式分类与聚类模式分类与聚类是模式识别的核心任务。本节将介绍常见的模式分类与聚类算法,并分析其在控制领域中的应用前景。7.2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7.2.1机器学习概述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节将介绍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7.2.2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两种主要类型。本节将阐述这两种学习方法的基本原理、算法及其在控制领域的应用。7.2.3深度学习简介深度学习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方法。本节将介绍深度学习的概念、网络结构及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7.3人工智能在控制领域的应用7.3.1智能控制概述智能控制是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节将介绍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发展现状。7.3.2人工智能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本节将探讨人工智能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包括控制器设计、系统建模与优化等方面。7.3.3人工智能在控制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案例本节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人工智能在控制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展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价值。第8章优化方法与算法8.1线性规划与非线性规划8.1.1线性规划基本概念线性规划是数学优化的一个分支,研究在一组线性约束条件下,线性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本章首先介绍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包括线性目标函数、线性约束条件以及可行解等。8.1.2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本节介绍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主要包括单纯形法、对偶单纯形法和大M法等。通过实例分析,阐述这些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8.1.3非线性规划基本概念非线性规划是研究在非线性约束条件下,非线性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本节介绍非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包括非线性目标函数、非线性约束条件以及可行解等。8.1.4非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本节介绍非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主要包括梯度法、牛顿法、拟牛顿法、共轭梯度法等。通过实例分析,展示这些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8.2粒子群优化算法8.2.1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方法,通过模拟鸟群、鱼群等生物群体的行为,寻找最优解。本节介绍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粒子、速度、位置、个体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等概念。8.2.2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数学描述本节对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数学描述,包括粒子更新公式、速度更新公式以及算法流程。8.2.3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方法针对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不足,本节介绍几种改进方法,如惯性权重、压缩因子、邻域搜索等。8.3遗传算法与应用8.3.1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的优化方法。本节介绍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编码、交叉、变异、选择等操作。8.3.2遗传算法的数学描述本节对遗传算法进行数学描述,包括适应度函数、遗传操作、种群更新等。8.3.3遗传算法的应用本节通过实例分析,展示遗传算法在函数优化、工程优化、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应用。8.3.4遗传算法的改进方法针对基本遗传算法的不足,本节介绍几种改进方法,如精英保留策略、自适应遗传算法、多目标遗传算法等。第9章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9.1控制系统设计方法9.1.1系统建模与参数辨识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是对被控对象的准确建模。本节首先介绍系统建模的基本原理,包括机理建模和实验建模。阐述参数辨识的方法,如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法等,为控制系统设计提供准确的模型参数。9.1.2控制策略选择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是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本节主要介绍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常用控制策略,并分析各种控制策略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9.1.3控制系统仿真与功能评估在实际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通常需要通过仿真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节介绍控制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如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同时对控制系统功能评估指标,如稳态误差、调节时间、超调量等进行分析。9.2控制器设计与实现9.2.1数字控制器设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控制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节介绍数字控制器的原理、设计方法以及实现技术,包括采样定理、Z变换、数字滤波器等。9.2.2模拟控制器设计模拟控制器在某些特殊场合仍然具有重要作用。本节主要介绍模拟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如PID控制器、超前滞后控制器等,并探讨模拟控制器与数字控制器的转换。9.2.3控制器参数整定控制器参数整定是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本节介绍常用参数整定方法,如经验法则、ZieglerNichols方法、优化方法等,以及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技术。9.3优化与自适应控制应用案例9.3.1基于优化算法的控制系统设计本节以实际控制系统为背景,介绍基于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的控制参数优化方法,提高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