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大气污染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大气污染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大气污染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大气污染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气污染与控制作业指导书TOC\o"1-2"\h\u24419第1章大气污染概述 480771.1大气污染的定义与成因 482511.2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与特性 4247971.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11211.4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趋势 48519第2章大气污染源识别与评价 5197612.1大气污染源的种类与识别 5140332.1.1污染源种类 546802.1.2污染源识别 5219012.2大气污染源排放量的估算 5283412.2.1估算方法 537172.2.2估算步骤 5288392.3大气污染源评价方法 6151652.3.1污染源强度评价 6101062.3.2污染源影响评价 6250782.3.3污染源风险评价 6192902.4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 6167262.4.1污染源指纹识别技术 648222.4.2污染物传输模拟技术 6261592.4.3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 6117882.4.4污染源卫星遥感技术 61128第3章大气污染物传输与扩散 6236563.1大气边界层特性 6216013.1.1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垂直分布 7309713.1.2大气边界层的湍流特性 7733.2大气污染物传输机制 7314853.2.1水平传输 7187423.2.2垂直传输 748593.2.3湍流扩散 725703.3大气扩散模型 747883.3.1高斯扩散模型 8118753.3.2拉格朗日模型 8319343.3.3数值模型 897693.4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模拟 8169933.4.1模拟方法 8252133.4.2案例分析 8105783.4.3模拟结果验证 83848第4章大气质量监测与评价 8246244.1大气质量监测方法 848774.1.1采样方法 9163634.1.2分析方法 9326704.2大气质量监测网络 9270194.2.1国家级监测网络 9319744.2.2省级监测网络 9109794.2.3市级监测网络 957414.2.4县级及以下监测网络 9108134.3大气质量评价标准与指标 917184.3.1国家标准 961434.3.2地方标准 9257804.3.3指标体系 9242794.4大气质量评价方法与应用 10271004.4.1评价方法 10199564.4.2应用 1032229第5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10220985.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10239295.2燃烧过程污染控制技术 10315305.3工业废气处理技术 1070015.4粉尘污染控制技术 1122263第6章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策略 11306666.1城市大气污染特点与问题 11250236.2城市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11103076.3城市交通污染控制策略 11190686.4城市大气污染应急措施 1214773第7章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 1212317.1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及其成因 12189157.1.1区域大气污染问题 12300647.1.2区域大气污染成因 12308817.2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策略 12150917.2.1制定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规划 12143327.2.2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12158337.2.3强化污染物排放源头控制 1267957.2.4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 13189517.3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13311117.3.1建立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组织 13176917.3.2制定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 13226147.3.3建立信息共享和监测预警机制 13287217.3.4加强执法监管和应急处置 13229537.4区域大气污染控制案例分析 13228117.4.1案例一: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控制 13313317.4.2案例二:长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13322867.4.3案例三:珠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控制 1310467第8章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31658.1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相互作用 14172508.1.1大气污染物转化为温室气体 14262558.1.2温室气体促进大气污染物的形成 1478178.1.3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效应 1499958.2大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4321048.2.1大气污染对辐射平衡的影响 14263898.2.2大气污染对降水的影响 14282778.2.3大气污染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4110238.3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14238738.3.1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14118008.3.2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物传输的影响 14263648.3.3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物沉降的影响 14217638.4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控制策略 14122958.4.1优化能源结构 1587348.4.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5110418.4.3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 15307678.4.4发展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1517798.4.5增强国际合作 1511850第9章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与政策 15238179.1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15172679.1.1概述 15218769.1.2宪法 15143719.1.3法律 15196319.1.4行政法规 1513269.1.5部门规章 15136949.1.6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588569.2大气污染防治主要法律法规内容 16324739.2.1大气污染防治法 16262069.2.2环境保护法 16179579.2.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165769.3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分析 1682679.3.1政策背景 16248409.3.2政策目标 16226349.3.3政策措施 16263429.4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实施 16146509.4.1加强执法监管 16301709.4.2完善政策体系 16241499.4.3强化责任追究 16241329.4.4促进社会共治 1713571第10章大气污染控制与可持续发展 172587110.1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与大气污染控制的关系 172054810.2大气污染控制与绿色经济发展 17513510.3大气污染控制与社会责任 17463710.4大气污染控制与生态文明建设 17第1章大气污染概述1.1大气污染的定义与成因大气污染是指在大气中出现的有害物质浓度超过自然环境容量和人类生存、健康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导致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而人为因素则涉及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生活排放等多个方面。1.2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与特性大气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颗粒物:如PM2.5、PM10等,具有悬浮时间长、传输距离远、易携带有害物质等特点。(2)硫氧化物:如二氧化硫(SO2),主要来源于燃煤、石油加工等工业活动,易导致酸雨。(3)氮氧化物:如氮氧化物(NOx),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均有危害。(4)碳氢化合物:如甲醛、苯等,主要来源于化工、家具、装修等行业,具有毒性和刺激性。(5)光化学氧化剂:如臭氧(O3),在太阳光照射下,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发生光化学反应,对人体呼吸系统有害。1.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广泛且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肺癌等,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更为敏感。(2)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日益明显。(3)免疫系统损伤:大气污染物可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人体抵抗力。(4)生殖系统损伤:部分污染物可通过母体影响胎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死胎等。1.4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趋势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范围广泛: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问题。(2)污染程度严重: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超标,严重影响居民健康。(3)污染源复杂:工业、交通、生活等多方面排放导致污染物种类繁多。(4)季节性特点明显:冬季供暖期和夏季臭氧污染期,大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气污染趋势正在逐步改善。但是大气污染防治仍面临严峻挑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第2章大气污染源识别与评价2.1大气污染源的种类与识别2.1.1污染源种类大气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自然源。工业污染源涉及各类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交通污染源主要包括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生活污染源主要是指居民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废气排放;自然源则包括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自然现象引起的大气污染。2.1.2污染源识别大气污染源的识别主要依赖于现场调查、监测数据、文献资料和技术手段。现场调查可通过实地考察、询问企业等方式了解污染源的基本情况;监测数据可以为污染源的识别提供直接的证据;文献资料可以提供历史数据和研究成果;技术手段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可提高污染源识别的准确性。2.2大气污染源排放量的估算2.2.1估算方法大气污染源排放量的估算主要包括排放因子法、物料平衡法和监测法。排放因子法是通过已知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数据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物料平衡法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物料输入输出的平衡关系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监测法是通过实地监测获取污染源排放数据,进而计算排放量。2.2.2估算步骤(1)收集相关数据,包括排放因子、活动水平、生产过程等;(2)确定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排放量估算方法;(3)进行排放量计算,按照选定的方法进行计算;(4)分析不确定性,评估排放量估算结果的不确定性;(5)提交报告,将排放量估算结果整理成报告。2.3大气污染源评价方法2.3.1污染源强度评价污染源强度评价主要针对单个污染源,通过对排放污染物浓度、排放量等指标的对比,评价污染源的强弱程度。2.3.2污染源影响评价污染源影响评价主要是分析污染源对周边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包括污染物的扩散、沉降、暴露评价等。2.3.3污染源风险评价污染源风险评价是基于污染物对人体、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和可能性,对污染源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2.4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2.4.1污染源指纹识别技术污染源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分析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组分、浓度等特征,确定污染源的类型和来源。2.4.2污染物传输模拟技术污染物传输模拟技术是利用数值模型模拟污染物的扩散、传输过程,从而分析污染源对周边区域的影响。2.4.3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是通过安装在污染源排放口的监测设备,实时获取污染物排放数据,为污染源识别和评价提供数据支持。2.4.4污染源卫星遥感技术污染源卫星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地面监测数据,识别和监测大气污染源,具有广泛覆盖、快速响应等特点。第3章大气污染物传输与扩散3.1大气边界层特性大气边界层(ABL)是地球表面与自由大气之间的交界面层,其厚度约为12公里。该层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扩散具有显著影响。本章首先介绍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的垂直分布,以及大气边界层的湍流特性。3.1.1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垂直分布大气边界层的温度、湿度和风速垂直分布对污染物的传输与扩散具有重要影响。温度和湿度分布受到地表加热、冷却以及大气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风速垂直分布则与地表粗糙度、大气稳定度以及地转风切变等因素密切相关。3.1.2大气边界层的湍流特性大气边界层中的湍流运动对污染物的传输与扩散具有关键作用。湍流运动使得污染物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发生混合,从而影响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本节将介绍大气边界层湍流运动的特性及其对污染物传输与扩散的影响。3.2大气污染物传输机制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主要包括:水平传输、垂直传输和湍流扩散。本节将详细阐述这三种传输机制的作用原理及其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3.2.1水平传输水平传输是指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的迁移。其主要受到风向、风速和地表粗糙度等因素的影响。本节将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污染物水平传输的特点和规律。3.2.2垂直传输垂直传输是指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迁移。它受到大气稳定度、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本节将探讨不同大气条件下,污染物垂直传输的规律及其对浓度分布的影响。3.2.3湍流扩散湍流扩散是指污染物在湍流运动作用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湍流扩散系数是描述湍流扩散能力的重要参数。本节将介绍湍流扩散系数的确定方法及其在污染物传输与扩散中的应用。3.3大气扩散模型大气扩散模型是预测污染物浓度分布的重要工具。根据模型建立的基础,可分为高斯扩散模型、拉格朗日模型和数值模型等。本节将介绍这些模型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3.3.1高斯扩散模型高斯扩散模型是一种基于正态分布假设的污染物浓度分布模型。它适用于稳定或不稳定大气条件下的污染物传输与扩散。本节将阐述高斯扩散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参数选取和计算方法。3.3.2拉格朗日模型拉格朗日模型是一种基于污染物颗粒轨迹追踪的模型。它能够描述污染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输过程。本节将介绍拉格朗日模型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3.3.3数值模型数值模型是利用数值方法求解大气扩散方程的模型。它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适用于复杂地形和气象条件下的污染物传输与扩散。本节将介绍数值模型的基本原理、求解方法和应用。3.4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模拟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模拟是大气污染物传输与扩散研究的重要环节。本节将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不同大气扩散模型在模拟污染物浓度分布中的应用,以及模拟结果的验证方法。3.4.1模拟方法本节将介绍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模拟的方法,包括解析法、数值法和模拟实验法等。3.4.2案例分析本节将选取典型的大气污染事件,运用不同的大气扩散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3.4.3模拟结果验证模拟结果的验证是评价模型可靠性的关键步骤。本节将介绍验证方法,如地面观测数据对比、卫星遥感数据验证等,以保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第4章大气质量监测与评价4.1大气质量监测方法大气质量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种方式。现场监测包括固定站点监测和移动监测,涉及以下几种技术手段:4.1.1采样方法(1)气体样品采样:采用泵吸式、扩散式等方法进行气体样品的采集;(2)颗粒物样品采样:采用滤膜法、撞击法等方法进行颗粒物样品的采集。4.1.2分析方法(1)化学分析: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2)物理测量:如激光雷达、光散射法、黑碳仪等。4.2大气质量监测网络大气质量监测网络是为了全面、实时地掌握大气质量状况而建立的。主要包括以下层次:4.2.1国家级监测网络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大气质量监测,制定监测计划,协调各地监测工作。4.2.2省级监测网络负责本省范围内的大气质量监测,按照国家级监测网络的要求进行监测工作。4.2.3市级监测网络负责本市范围内的大气质量监测,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4.2.4县级及以下监测网络负责本地区范围内的大气质量监测,及时发觉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4.3大气质量评价标准与指标大气质量评价标准与指标是对大气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4.3.1国家标准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等,规定了各类大气污染物的限值。4.3.2地方标准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对国家标准进行细化和补充,制定更严格的地方大气质量标准。4.3.3指标体系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污染负荷指数(PLI)、综合污染指数(CPI)等,用于综合评价大气质量。4.4大气质量评价方法与应用4.4.1评价方法(1)污染指数法:通过计算各类污染物的污染指数,评价大气质量状况;(2)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对大气质量进行综合评价;(3)灰色关联度法:通过分析污染物之间的关联度,评价大气质量。4.4.2应用大气质量评价结果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管理: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污染源控制:识别重点污染源,实施有针对性的污染治理;(3)环境监测:指导监测网络的布设和监测工作;(4)公众信息发布: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第5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5.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概述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对大气污染物进行去除、分解或转化的技术。这些技术旨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大气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本章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包括燃烧过程污染控制技术、工业废气处理技术以及粉尘污染控制技术。5.2燃烧过程污染控制技术燃烧过程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低氮氧化物(NOx)燃烧技术:通过优化燃烧参数、采用分级燃烧等方法,降低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2)脱硫技术:利用石灰石/石膏法、烟气循环流化床法等,去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SO2)。(3)除尘技术:采用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设备,去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5.3工业废气处理技术工业废气处理技术主要包括:(1)物理净化技术:利用吸附、冷凝、膜分离等方法,对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2)化学净化技术:采用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化学反应,将废气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3)生物净化技术: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处理。5.4粉尘污染控制技术粉尘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湿式除尘技术:利用液体捕集剂,如水、碱液等,对粉尘进行去除。(2)干式除尘技术:采用机械式、过滤式、电除尘等方法,对粉尘进行捕集。(3)袋式除尘技术:利用布袋过滤材料,对含尘气体进行过滤,达到除尘目的。(4)静电除尘技术:利用静电力,使含尘粒子带电并在电场力作用下迁移,从而实现除尘。第6章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策略6.1城市大气污染特点与问题城市大气污染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污染源复杂多样,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燃煤等多个方面;污染物浓度高,影响范围广;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由此引发的问题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恶化,危害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受损,影响作物生长;城市能见度下降,影响交通安全。6.2城市大气污染控制措施针对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与问题,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发展。(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3)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实施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保证稳定达标排放。(4)强化移动源污染控制,提高新车排放标准,加快老旧车辆淘汰。(5)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空气质量。6.3城市交通污染控制策略城市交通污染控制策略主要包括:(1)优化交通布局,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2)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控制机动车总量,缓解交通拥堵。(3)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交通污染。(5)实施严格的车辆排放标准,加强在用车排放监管。6.4城市大气污染应急措施针对重污染天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预案。(2)实施强制性减排措施,如限产、限排、停工、停驶等。(3)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实时掌握污染状况。(4)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5)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共同应对大气污染。第7章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7.1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及其成因7.1.1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环境问题。区域大气污染具有污染范围广、污染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影响人群多等特点。本节将分析我国区域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7.1.2区域大气污染成因区域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污染、生活污染等。本节将从多角度分析区域大气污染的成因。7.2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策略7.2.1制定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规划为实现区域大气污染的有效控制,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协同控制规划。规划内容包括污染源排查、控制目标设定、控制措施制定等。7.2.2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先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7.2.3强化污染物排放源头控制加强污染物排放源头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7.2.4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加大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7.3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7.3.1建立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组织设立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组织,负责协调区域内各级及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工作。7.3.2制定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结合区域大气污染特点,制定联防联控规划,明确控制目标、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7.3.3建立信息共享和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区域内大气污染信息共享,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区域大气污染防控能力。7.3.4加强执法监管和应急处置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大气污染事件的能力。7.4区域大气污染控制案例分析7.4.1案例一: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分析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问题及其成因,介绍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的主要措施及成效。7.4.2案例二:长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探讨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问题,阐述长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做法及成果。7.4.3案例三:珠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分析珠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特点,介绍珠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策略及实施效果。(本章节内容结束)第8章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8.1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相互作用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系统中相互作用,影响全球气候和环境。本节将探讨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1.1大气污染物转化为温室气体大气中的某些污染物,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8.1.2温室气体促进大气污染物的形成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可影响大气化学反应平衡,从而促进大气污染物的。8.1.3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效应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系统中产生协同效应,共同影响气候和环境。8.2大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气污染对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2.1大气污染对辐射平衡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如气溶胶、臭氧等,可影响地球辐射平衡,导致气候变暖或变冷。8.2.2大气污染对降水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可通过改变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8.2.3大气污染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可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分布。8.3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气候变化同样对大气污染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3.1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气候变化可改变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影响空气质量。8.3.2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物传输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8.3.3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物沉降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进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沉降过程。8.4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控制策略针对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本节提出以下协同控制策略:8.4.1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发展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8.4.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8.4.3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气候的影响。8.4.4发展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研究和发展碳捕捉与封存技术,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8.4.5增强国际合作加强全球范围内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第9章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与政策9.1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9.1.1概述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这些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制框架。9.1.2宪法宪法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制度保障,如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等。9.1.3法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9.1.4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律的细化和补充,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9.1.5部门规章部门规章主要由环境保护部门制定,针对具体行业和领域的大气污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