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手册_第1页
农业生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手册_第2页
农业生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手册_第3页
农业生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手册_第4页
农业生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手册TOC\o"1-2"\h\u6310第1章绪论 3251541.1节农业生产与节水灌溉 3158521.2节节水灌溉技术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417057第2章节水灌溉基本理论 4270922.1节灌溉水源与作物需水量 479242.1.1灌溉水源 4244142.1.2作物需水量 479202.2节灌溉制度与灌溉方式 5156712.2.1灌溉制度 5279322.2.2灌溉方式 561922.3节节水灌溉技术分类与适用条件 555992.3.1节水灌溉技术分类 5211242.3.2节水灌溉技术适用条件 59261第3章地面灌溉技术 5241513.1节畦灌与淹灌 542463.1.1畦灌技术 5197263.1.2淹灌技术 6321883.2节膜上灌溉与膜下灌溉 6231433.2.1膜上灌溉技术 6218773.2.2膜下灌溉技术 6229233.3节喷灌与微灌 7133643.3.1喷灌技术 7234033.3.2微灌技术 715457第4章喷灌技术 7248594.1节喷灌系统设计 7311794.1.1设计原则 7169164.1.2设计依据 7320924.1.3设计步骤 8280384.2节喷灌设备选型与布置 8234764.2.1喷灌设备类型 8100074.2.2喷头选型 8198014.2.3水泵选型 889014.2.4管道布置 8260064.3节喷灌系统运行与管理 9165924.3.1运行管理原则 9156944.3.2运行管理措施 9291254.3.3喷灌系统维护 96462第5章微灌技术 9194995.1节微灌系统类型与适用范围 939785.1.1滴灌系统 9267275.1.2微喷灌系统 937295.1.3微灌带(管)系统 9319405.1.4移动式微灌系统 10305375.2节微灌设备与材料 10170995.2.1管道系统 10204205.2.2喷头 10144135.2.3滴灌带(管) 10303425.2.4过滤器 1086545.2.5控制阀 10178715.2.6施肥装置 1084975.3节微灌系统设计与计算 10199845.3.1灌溉制度设计 1027695.3.2系统设计流量 10187185.3.3管道布局设计 10134305.3.4水头损失计算 11132805.3.5设备选型与配置 1153095.3.6系统运行调试 1110890第6章滴灌技术 11324886.1节滴灌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11173226.1.1水源 11261796.1.2首部枢纽 11185696.1.3输水管道 11116366.1.4滴头 11239866.1.5控制系统 11269856.1.6工作原理 1111856.2节滴灌设备选型与布置 12319546.2.1滴灌设备选型 12265936.2.2滴灌设备布置 12225946.3节滴灌系统设计与计算 12115556.3.1设计依据 12195596.3.2设计步骤 1294966.3.3计算方法 131788第7章降水收集与利用技术 13120537.1节降水收集技术 13226337.1.1降水收集系统的组成 1358287.1.2集水区设计 1338737.1.3输送系统设计 1393287.1.4储水设施设计 13243887.2节降水利用技术 1473477.2.1降水直接利用 14164067.2.2降水间接利用 1447487.3节降水收集与利用工程实例 14138847.3.1某地区农田降水收集利用工程 14182147.3.2某城市绿化带降水收集利用工程 1430952第8章农业水土保持技术 14278648.1节农业水土保持措施 1444368.1.1等高耕作 1538798.1.2梯田建设 15202958.1.3墒情保水 15122388.1.4农田覆盖 156238.2节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5269088.2.1土地整理 15101958.2.2沟道整治 15102788.2.3建设梯田、梯地 15296228.2.4建设水土保持林网 15260138.3节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1591118.3.1植被恢复 16149228.3.2植被建设 1685058.3.3耐旱、耐瘠薄作物种植 16216358.3.4植被覆盖 161747第9章节水灌溉管理制度 16158839.1节灌溉用水管理与调配 16219779.1.1灌溉用水管理原则 1677459.1.2灌溉用水调配措施 16319999.2节灌溉水量监测与计量 16170429.2.1灌溉水量监测方法 16285179.2.2灌溉水量计量管理 17182969.3节灌溉水价与水权制度 17240769.3.1灌溉水价制定原则 17201219.3.2灌溉水价制定与调整 17281639.3.3水权制度 17211899.3.4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1722765第10章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与展望 172889110.1节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现状 17481810.2节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182991810.3节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展望 18第1章绪论1.1节农业生产与节水灌溉农业生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繁荣具有的作用。我国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农业用水资源的日益紧张,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节水灌溉技术应运而生,成为缓解农业水资源短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途径。1.2节节水灌溉技术的意义与发展趋势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压力,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同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与集成。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新型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涌现,如滴灌、喷灌、微灌等。这些技术通过优化灌溉制度、提高灌溉均匀度和减少水分蒸发损失,显著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节水灌溉技术与智能控制、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精确、高效的节水解决方案。(2)设备研发与优化。节水灌溉设备作为实施节水灌溉技术的载体,其功能和质量的提升对提高节水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节水灌溉设备研发将更加注重材料创新、结构优化和智能化控制,以满足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作物需求。(3)政策支持和推广。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国际合作与交流。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紧张问题的加剧,各国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节水技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和改进,有助于提高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发展趋势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本章旨在介绍农业生产中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相关内容,为农业生产者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第2章节水灌溉基本理论2.1节灌溉水源与作物需水量2.1.1灌溉水源灌溉水源主要包括地面水源和地下水源两大类。地面水源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人工渠道等,地下水源则指地下水。合理利用各类水源,是实现农业生产高效节水灌溉的基础。2.1.2作物需水量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生长周期内,为维持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量。作物需水量受气候、土壤、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等因素影响。了解作物需水量,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2.2节灌溉制度与灌溉方式2.2.1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是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的灌溉计划。灌溉制度主要包括灌溉次数、灌溉时期、灌溉定额和灌溉周期等。2.2.2灌溉方式常见的灌溉方式包括地面灌溉、喷灌、微灌和滴灌等。各种灌溉方式有其优缺点,应根据作物种类、地形地貌、水资源状况和经济效益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2.3节节水灌溉技术分类与适用条件2.3.1节水灌溉技术分类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和滴灌技术。还包括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和局部灌溉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2.3.2节水灌溉技术适用条件(1)改进地面灌溉技术:适用于地形平坦、土壤透水性较好的地区;(2)喷灌技术:适用于水源充足、风速较小、作物种植较整齐的农田;(3)微灌技术:适用于水源充足、地形复杂、作物种植密度大的农田;(4)滴灌技术:适用于水源缺乏、土壤透水性差、作物需水量小的农田;(5)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和局部灌溉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适用于特定作物和特定生长阶段。本章从灌溉水源与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与灌溉方式以及节水灌溉技术分类与适用条件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节水灌溉基本理论,为实际农业生产中的高效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第3章地面灌溉技术3.1节畦灌与淹灌3.1.1畦灌技术畦灌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地面灌溉方法,适用于各种作物。其技术要点如下:(1)合理规划畦田:根据地形、土壤、作物种类及灌溉水量等因素,合理确定畦长、畦宽和畦高。(2)精确控制灌溉水流量: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特性,调整灌溉水流量,使水均匀分布在整个畦田。(3)提高灌溉效率:采用地膜覆盖、改漫灌为沟灌等方法,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3.1.2淹灌技术淹灌是一种将作物畦田全部或部分淹没的灌溉方法,适用于水稻等喜水作物。其技术要点如下:(1)控制灌溉水位: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特性,合理控制畦田内的水位。(2)改善土壤结构:通过深翻、松土等措施,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和保水性。(3)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采用排水系统,将多余的水分排出,减少水分浪费。3.2节膜上灌溉与膜下灌溉3.2.1膜上灌溉技术膜上灌溉是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地膜上,通过地膜的导流作用,使水分渗透到作物根部。其技术要点如下:(1)选用适宜的地膜: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周期,选择透水性强、耐用性好的地膜。(2)合理布置灌溉系统:保证灌溉水能均匀分布在膜上,减少水分浪费。(3)调整灌溉水量: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条件,适时调整灌溉水量。3.2.2膜下灌溉技术膜下灌溉是将灌溉水输送到地膜下方,通过土壤毛细管作用,将水分传递到作物根部。其技术要点如下:(1)选用适宜的地膜和灌溉设备:保证地膜的透水性和灌溉设备的适用性。(2)精确控制灌溉水量: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特性,调整灌溉水量,避免水分过量或不足。(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检查膜下灌溉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行。3.3节喷灌与微灌3.3.1喷灌技术喷灌是一种将水喷射到作物上方的灌溉方法,适用于各种作物。其技术要点如下:(1)选择合适的喷头:根据作物种类、高度和畦田面积,选择喷头类型和布置方式。(2)调整喷灌参数:根据作物需水量和气象条件,调整喷头的工作压力、喷水量和喷洒范围。(3)提高喷灌均匀性:采用合理的喷头布局和喷洒方式,保证水分均匀分布。3.3.2微灌技术微灌是一种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灌溉方法,适用于精细农业和设施农业。其技术要点如下:(1)选择适宜的微灌设备: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环境,选择滴灌、微喷灌等适宜的微灌设备。(2)精确控制灌溉水量: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条件,调整灌溉水量,实现精确灌溉。(3)加强系统管理与维护:定期检查微灌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行,防止堵塞和漏损。第4章喷灌技术4.1节喷灌系统设计4.1.1设计原则喷灌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节水、节能、高效、环保。在保证农作物需水量满足的前提下,力求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4.1.2设计依据(1)气象资料:包括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2)土壤资料:土壤类型、质地、透水性等;(3)作物资料:作物种类、生长周期、需水量等;(4)水源资料:水源类型、可供水量、水质等;(5)地形地貌:地形坡度、地块大小、地面高程等。4.1.3设计步骤(1)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2)计算作物需水量;(3)选择喷灌系统类型;(4)确定喷灌系统主要技术参数;(5)设计喷灌系统管网及设备;(6)计算喷灌系统投资及运行费用。4.2节喷灌设备选型与布置4.2.1喷灌设备类型喷灌设备主要包括:喷头、水泵、管道、阀门、过滤器等。根据喷灌系统类型、地形地貌、作物种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喷灌设备。4.2.2喷头选型喷头选型应根据以下因素确定:(1)喷头类型:旋转式、固定式等;(2)喷头工作压力;(3)喷头流量;(4)喷头射程和喷洒均匀性。4.2.3水泵选型水泵选型应考虑以下因素:(1)水泵类型:离心泵、潜水泵等;(2)水泵流量和扬程;(3)水泵效率;(4)水泵运行稳定性。4.2.4管道布置管道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尽量缩短管道长度,降低水头损失;(2)合理选择管材和管径,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3)考虑地形地貌,保证管道安全稳定。4.3节喷灌系统运行与管理4.3.1运行管理原则喷灌系统运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2)合理调配水资源,满足作物生长需求;(3)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3.2运行管理措施(1)定期检查喷灌设备,保证设备完好;(2)根据作物需水量和气象条件,调整喷灌制度;(3)合理控制喷灌系统的工作压力和流量;(4)加强水源管理,保证水质清洁;(5)加强管网维护,降低水头损失。4.3.3喷灌系统维护(1)定期清洗喷头,保持喷头畅通;(2)定期检查水泵、阀门等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及时修复管道破损,防止水资源浪费;(4)冬季防冻,保证系统安全过冬。第5章微灌技术5.1节微灌系统类型与适用范围微灌作为一种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节水、节能、增产、改善土壤结构等优点。根据灌溉方式和设备的不同,微灌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5.1.1滴灌系统滴灌系统通过管道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水分利用率高,适用于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5.1.2微喷灌系统微喷灌系统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适用于叶菜类、草坪等作物灌溉。5.1.3微灌带(管)系统微灌带(管)系统将水通过微灌带(管)上的小孔均匀地滴入作物根部,适用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大面积灌溉。5.1.4移动式微灌系统移动式微灌系统适用于不规则地块、山地、果园等,灌溉过程中可调整灌溉位置,提高灌溉均匀性。5.2节微灌设备与材料5.2.1管道系统主要包括输水管、支管、毛管等,材质有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等,具有耐腐蚀、抗老化、抗压功能好等特点。5.2.2喷头根据作物需求和灌溉方式选择合适的喷头,有旋转式、扇形式、脉冲式等。5.2.3滴灌带(管)滴灌带(管)具有均匀出水、抗堵塞功能好等特点,材质有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等。5.2.4过滤器过滤器用于去除灌溉水中的杂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主要有砂石过滤器、网式过滤器、离心过滤器等。5.2.5控制阀控制阀用于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有手动控制阀、电磁阀、自动控制阀等。5.2.6施肥装置施肥装置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通过管道输送到作物根部,提高肥料利用率。5.3节微灌系统设计与计算5.3.1灌溉制度设计根据作物种类、生长期、土壤类型等因素,制定合适的灌溉制度,包括灌溉频率、灌溉时间、灌溉量等。5.3.2系统设计流量根据灌溉制度、地块面积、灌溉均匀性等因素计算系统设计流量。5.3.3管道布局设计根据地块形状、尺寸、作物分布等因素,合理设计输水管道、支管、毛管等布局。5.3.4水头损失计算计算输水管道、支管、毛管等在灌溉过程中产生的水头损失,确定系统运行压力。5.3.5设备选型与配置根据系统设计流量、压力等参数,选择合适的设备,包括泵、管道、喷头、滴灌带(管)等。5.3.6系统运行调试在安装完成后,进行系统运行调试,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达到设计要求。第6章滴灌技术6.1节滴灌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滴灌系统是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主要由水源、首部枢纽、输水管道、滴头及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6.1.1水源水源是滴灌系统的起点,可以是地下水、地表水或再生水。水源的质量应满足灌溉水质要求。6.1.2首部枢纽首部枢纽包括水泵、过滤器、施肥装置、压力调节装置等。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稳定的水压和清洁的灌溉水源。6.1.3输水管道输水管道是将水源从首部枢纽输送到滴头的一段管道,通常采用塑料或金属材质,分为干管、支管和毛管。6.1.4滴头滴头是滴灌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将输送到滴头的水均匀地滴入作物根部土壤。滴头有多种类型,如压力补偿式、流量调节式等。6.1.5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用于实现滴灌系统的自动控制和监测,包括定时、定量灌溉等。6.1.6工作原理滴灌系统通过首部枢纽将水源输送到滴头,在滴头处将水均匀滴入作物根部土壤,实现对作物的灌溉。6.2节滴灌设备选型与布置6.2.1滴灌设备选型滴灌设备的选型应根据作物类型、种植模式、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1)滴头选型: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特性选择合适的滴头类型和流量。(2)输水管道选型:根据灌溉面积、地形、水源距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管道材质和规格。(3)首部枢纽设备选型:根据灌溉系统的规模、灌溉要求和水源条件选择合适的水泵、过滤器、施肥装置等。6.2.2滴灌设备布置滴灌设备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滴头布置:根据作物种植模式、行距和株距合理布置滴头,保证水分均匀分布。(2)输水管道布置:管道应短而直,减少水头损失,同时考虑地形、地貌等因素。(3)首部枢纽布置:首部枢纽应靠近水源,便于管理和维护。6.3节滴灌系统设计与计算6.3.1设计依据(1)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当地气候、作物需水量等确定。(2)灌溉定额:根据作物类型、生长期、土壤性质等确定。(3)水源条件:分析水源的供水能力、水质等。(4)地形、地貌:考虑地形、地貌对滴灌系统的影响。6.3.2设计步骤(1)确定灌溉面积和作物种植模式。(2)计算作物需水量和灌溉水量。(3)选择合适的滴头类型和流量。(4)确定输水管道的材质和规格。(5)计算管道系统的水头损失。(6)选择首部枢纽设备。6.3.3计算方法(1)滴头流量计算:根据作物需水量、灌溉时间和滴头数量计算单个滴头的流量。(2)管道水头损失计算:根据管道材质、长度、直径和流量计算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3)首部枢纽设备选型计算:根据灌溉系统的规模和灌溉要求计算水泵、过滤器等设备参数。第7章降水收集与利用技术7.1节降水收集技术7.1.1降水收集系统的组成降水收集系统主要包括集水区、输送系统和储水设施三部分。合理设计各部分结构,可以提高降水收集效率。7.1.2集水区设计(1)集水区选材:选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如混凝土、砖、石等。(2)集水区形状:根据地形、地貌,设计合适的集水区形状,如方形、圆形等。(3)集水区面积:根据作物需水量、降水规律和土壤特性,确定合适的集水区面积。7.1.3输送系统设计(1)输送方式:采用明渠、暗渠、管道等输送方式,根据地形、距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输送方式。(2)输送设施:选用防渗、耐磨、抗老化等功能良好的材料,保证输送系统的稳定运行。7.1.4储水设施设计(1)储水设施类型:选择水窖、水池、水库等储水设施,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储水容量。(2)储水设施材料:选用防渗、抗裂、耐久性强的材料,保证储水设施的安全可靠。7.2节降水利用技术7.2.1降水直接利用(1)土壤保水: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能力。(2)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选用耐旱、节水型作物品种,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7.2.2降水间接利用(1)地下水补给:通过降水补给地下水,提高地下水位,为农田灌溉提供水源。(2)地表水补给:利用降水补充地表水资源,增加水库、湖泊等水源的蓄水量。7.3节降水收集与利用工程实例7.3.1某地区农田降水收集利用工程(1)工程背景:该地区降水量不足,农田灌溉需求大,采用降水收集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工程措施:建设集水区、输送系统和储水设施,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3)工程效果:降水收集利用工程实施后,农田灌溉保证率提高,作物产量稳定增长。7.3.2某城市绿化带降水收集利用工程(1)工程背景:城市绿化带需水量大,采用降水收集利用技术减少地下水开采。(2)工程措施:在绿化带内设置集水区、输送系统和储水设施,利用降水满足绿化带灌溉需求。(3)工程效果:降水收集利用工程实施后,绿化带灌溉水源得到保障,地下水开采减少,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第8章农业水土保持技术8.1节农业水土保持措施本节主要介绍在农业生产中采取的农业水土保持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农业生产的高效节水。8.1.1等高耕作等高耕作是一种沿等高线进行的耕作方式,可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水土流失。实施等高耕作时,应保持耕作层松软,增加土壤入渗能力。8.1.2梯田建设梯田是改变坡耕地地形,使其成为阶梯状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梯田可有效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减少水土流失。8.1.3墒情保水通过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耕作制度和灌溉制度,提高土壤墒情,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实现节水保水。8.1.4农田覆盖采用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方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8.2节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本节主要介绍在农业生产中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旨在通过工程手段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水分条件。8.2.1土地整理对坡耕地、荒地进行整理,改变地形,降低坡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8.2.2沟道整治对农田排水沟、灌溉渠道等进行整治,提高沟道输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8.2.3建设梯田、梯地在坡地上修建梯田、梯地,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土壤水分入渗,提高土地利用率。8.2.4建设水土保持林网在农田周边、沟道两侧等地种植水土保持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8.3节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本节主要介绍在农业生产中采取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通过植物生长特性,提高土壤固定能力,减少水土流失。8.3.1植被恢复在退化土地上采取人工造林、封禁、抚育等措施,恢复植被,提高土壤固定能力。8.3.2植被建设在农田周边、沟道两侧等地种植适宜的植物,形成水土保持林带,减少水土流失。8.3.3耐旱、耐瘠薄作物种植在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地区,种植耐旱、耐瘠薄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8.3.4植被覆盖采用草本植物、地被植物等进行覆盖,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增加土壤水分入渗,降低水土流失。第9章节水灌溉管理制度9.1节灌溉用水管理与调配9.1.1灌溉用水管理原则灌溉用水管理应遵循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优化调配、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保证农业生产需水得到满足,同时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9.1.2灌溉用水调配措施(1)实施季节性水资源调配,充分利用降水、蓄水、引水等水源;(2)实行灌区内部水量统一调度,合理配置水资源;(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4)加强灌区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9.2节灌溉水量监测与计量9.2.1灌溉水量监测方法(1)地面观测:采用水位计、流量计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2)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获取灌区水资源分布及变化情况;(3)模型预测:建立水量预测模型,为灌溉水量调度提供参考。9.2.2灌溉水量计量管理(1)建立健全灌溉水量计量设施,保证水量数据准确可靠;(2)实行用水计量收费制度,提高用水户的节水意识;(3)加强用水计量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