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三农村林业生态建设手册_第1页
农业生产三农村林业生态建设手册_第2页
农业生产三农村林业生态建设手册_第3页
农业生产三农村林业生态建设手册_第4页
农业生产三农村林业生态建设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三农村林业生态建设手册TOC\o"1-2"\h\u611第1章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概述 3124801.1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352411.1.1农业生产对生态建设的影响 423831.1.2生态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4177911.2我国农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442921.2.1我国农业生态建设现状 4326751.2.2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442071.2.3发展趋势 46018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基本原理 484062.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21442.1.1生物群体 5270412.1.2环境因素 5222582.1.3人类活动 545302.2农业生态平衡与调控 5306042.2.1合理利用资源 5269102.2.2生态保护与修复 5150322.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6255802.3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应用 670332.3.1生态农业模式类型 6296322.3.2生态农业模式应用 625811第3章农村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与设计 6327273.1林业生态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641623.1.1目标 6302173.1.2任务 634053.2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与布局 711903.2.1规划原则 7251803.2.2布局 7195593.3林业生态建设的关键技术 7228943.3.1森林培育技术 748173.3.2生态修复技术 7162383.3.3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71823.3.4森林灾害防控技术 8131053.3.5生态产业技术 85563第4章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 8105954.1农田土壤生态保护 82634.1.1土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8135564.1.2土壤侵蚀防治 8206254.1.3土壤污染治理 8245094.1.4土壤质量提升 8132164.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 8321154.2.1水利设施建设 8129174.2.2生态水利设计 8294844.2.3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931404.3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9327594.3.1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9137884.3.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9141754.3.3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 917164.3.4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99419第5章林业资源培育与经营 9202765.1林木良种选育与繁殖 918185.1.1林木良种选育 9108695.1.2林木繁殖 9199525.2造林技术与模式 10119795.2.1造林技术 1037215.2.2造林模式 10317005.3林业资源抚育与管理 1051375.3.1抚育措施 10230205.3.2管理措施 104052第6章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 11322966.1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述 11204096.1.1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1243956.1.2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11220036.2森林碳汇与气候变化 11110956.2.1森林碳汇功能 11170926.2.2森林碳汇的影响因素 12109146.2.3森林碳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2188846.3森林水文生态功能 1211796.3.1森林对降水的影响 12302286.3.2森林对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12152616.3.3森林水文生态功能对水资源的调控作用 1223898第7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 1283267.1农村水土保持与治理 1280697.1.1水土流失原因及影响 13173967.1.2水土保持措施 13167927.1.3治理案例及成效 13231087.2农村面源污染防控 1392507.2.1面源污染来源及危害 13288867.2.2面源污染防控措施 1366557.2.3防控案例及成效 1315697.3生态脆弱区修复与重建 1327137.3.1生态脆弱区特征及问题 13254867.3.2生态修复技术及措施 1389017.3.3修复案例及成效 1420298第8章农村林业生态经济模式 14291648.1林业生态产业链构建 1475218.1.1林业生态产业链概述 14320398.1.2林业生态产业链构建原则 1489208.1.3林业生态产业链构建措施 14246828.2林下经济与多功能经营 14252698.2.1林下经济概述 1456328.2.2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14194668.2.3多功能经营 15324788.3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 15229058.3.1生态旅游概述 15231938.3.2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1596828.3.3休闲农业 155126第9章农村林业生态建设政策与法规 15263049.1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政策体系 15122279.1.1国家林业和草原发展战略规划 1514289.1.2林业生态建设政策 15215749.1.3地方林业生态建设政策 1640159.2林业生态建设法律法规 16243559.2.1宪法 16171949.2.2森林法 16229429.2.3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6249869.2.4林业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 16283669.3农村林业生态建设政策创新 165559.3.1政策激励机制 16224909.3.2政策引导机制 1695789.3.3政策合作机制 1659109.3.4政策评估和监督机制 178301第10章农村林业生态建设案例与启示 172484010.1国内外林业生态建设典型案例 172515410.1.1国内案例 171910710.1.2国外案例 172810410.2案例分析与启示 172001510.2.1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172953810.2.2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17122110.2.3生态保护与恢复 18438110.3农村林业生态建设未来发展展望 18第1章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概述1.1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农业生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而生态建设则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1.1.1农业生产对生态建设的影响(1)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2)农业开发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破坏生态平衡。(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方式改变,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1.1.2生态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作用(1)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和水源涵养能力。(2)减少农业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病虫害等。(3)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1.2我国农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1.2.1我国农业生态建设现状(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政策措施逐步完善。(2)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局部地区污染问题仍然严重。(3)农业生态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但仍存在投入不足、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1.2.2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现状(1)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林业资源总量持续增长。(2)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取得显著成效。(3)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旅游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1.2.3发展趋势(1)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2)农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林牧、林粮、林渔等多种经营模式。(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4)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农业与林业生态建设协同发展。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基本原理2.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包括农作物、家畜、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如土壤、气候、水资源等)以及人类活动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复杂系统。以下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1.1生物群体(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2)动物:分为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参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参与土壤肥力的形成与循环,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2.1.2环境因素(1)土壤:提供植物生长的基质,储存水分和养分,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气候: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和动物的生长繁殖,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3)水资源: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2.1.3人类活动人类通过农业耕作、养殖、施肥、灌溉等手段,调控农业生态系统,提高生产力。2.2农业生态平衡与调控农业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农业生态平衡的调控措施如下:2.2.1合理利用资源(1)水土资源合理配置:根据土地资源类型和水资源状况,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2)节约资源:采用节水灌溉、节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2.2生态保护与修复(1)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2)生态修复: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治理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3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应用生态农业模式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管理措施,构建具有较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2.3.1生态农业模式类型(1)立体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土地产出。(2)循环农业模式:利用废弃物资源,实现物质循环利用。(3)生态畜牧业模式:优化畜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2.3.2生态农业模式应用在实际生产中,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现状,选择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推动生态农业模式的广泛应用。第3章农村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与设计3.1林业生态建设的目标与任务3.1.1目标农村林业生态建设旨在构建稳定、健康、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区域生态安全;(2)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3)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4)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3.1.2任务(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严格林地保护与监管;(2)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优化森林结构;(3)推进生态脆弱区治理,提高生态修复能力;(4)加强森林火灾、病虫害防治,保证森林生态安全;(5)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助力农民增收。3.2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与布局3.2.1规划原则(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3)科学布局,合理配置;(4)生态优先,绿色发展。3.2.2布局(1)优化森林空间布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2)实施分区治理,突出重点区域;(3)加强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提高生态服务功能;(4)发展特色林业,促进产业融合。3.3林业生态建设的关键技术3.3.1森林培育技术(1)良种选育与推广;(2)苗木繁育与质量监管;(3)造林模式与技术集成;(4)森林抚育与经营。3.3.2生态修复技术(1)水土保持与侵蚀控制;(2)沙化土地治理与植被恢复;(3)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4)湿地保护与恢复。3.3.3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1)珍稀濒危物种保护;(2)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3)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护;(4)生态廊道构建。3.3.4森林灾害防控技术(1)森林火灾监测与预防;(2)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防治;(3)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4)森林灾害应急管理与救援。3.3.5生态产业技术(1)特色经济林培育与加工;(2)林下经济与循环农业;(3)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4)生物质能源与碳汇林业。第4章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4.1农田土壤生态保护4.1.1土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具有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等功能。加强农田土壤生态保护,对提高农田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4.1.2土壤侵蚀防治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有效防治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植树造林、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合理耕作等。4.1.3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降低农田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风险。采取源头控制、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技术手段,提高土壤环境质量。4.1.4土壤质量提升通过有机肥、生物肥、土壤调理剂等手段,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4.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4.2.1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排水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主要包括:灌溉渠道、排水沟、小型水库、泵站等。4.2.2生态水利设计在水利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生态保护需求,采用生态型设计,保障水生生态系统健康。如:设置生态缓冲带、采用透水铺装、建设生态沟渠等。4.2.3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源地保护,防止水污染,保证农田灌溉水质。4.3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4.3.1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农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提高农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减轻农业生态环境压力。4.3.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增加作物种类;保护农田边缘、湿地等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采用生物防治、天敌昆虫等绿色防控技术。4.3.3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充分挖掘农田生物多样性潜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经济效益。4.3.4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开展退化农田生态恢复。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资源合理调配等措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第5章林业资源培育与经营5.1林木良种选育与繁殖林业资源培育的基础在于选用优质的林木良种。良种的选育与繁殖是提高森林质量和产量的关键步骤。应针对不同地域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育出适宜的树种。还需关注树种的抗病虫害能力、生长速度及木材质量等性状。5.1.1林木良种选育(1)收集国内外优良树种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库。(2)开展树种遗传改良研究,采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方法,选育出具有较高生长速度、优良木材特性及抗逆性的林木良种。(3)加强良种审定与推广,保证良种质量和数量。5.1.2林木繁殖(1)采用种子繁殖:包括种子采集、处理、储藏和播种等环节,保证种子质量。(2)采用无性繁殖:如扦插、嫁接、分株等,保持优良树种的遗传特性。(3)组织培养:对珍贵及濒危树种进行组织培养,实现快速繁殖。5.2造林技术与模式造林技术是实现林业资源快速、高效增长的关键。根据不同地域和树种特点,选择合适的造林技术和模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森林质量。5.2.1造林技术(1)整地:根据地形、土壤条件,采用全面整地、带状整地等方法,为苗木生长创造良好条件。(2)苗木选择:选择适宜的良种苗木,保证苗木质量。(3)栽植:采用合理的栽植密度、栽植技术和抚育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4)灌溉与施肥:根据苗木生长需要,合理灌溉与施肥,促进苗木生长。5.2.2造林模式(1)纯林与混交林: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选择纯林或混交林造林模式。(2)林农复合经营:结合农业和林业,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3)生态防护林:针对水土流失、风沙等自然灾害,营造生态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5.3林业资源抚育与管理林业资源抚育与管理是保证森林健康、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通过合理的抚育与管理,提高森林质量和产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5.3.1抚育措施(1)幼林抚育:主要包括松土、除草、修枝、间伐等,促进幼林生长。(2)中龄林抚育:调整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木材质量。(3)成熟林抚育:加强病虫害防治,合理调整采伐周期,保证森林可持续利用。5.3.2管理措施(1)森林资源监测:开展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估,为林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森林防火:加强森林防火工作,降低火灾风险。(3)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法,有效防治病虫害。(4)林业法规与政策:加强林业法规宣传与执法,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第6章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6.1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述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节主要从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服务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概述。6.1.1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为众多物种提供生活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2)碳循环调控: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化。(3)水资源调节:森林对降水进行再分配,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资源。(4)土壤保持与肥力维持:森林植被和枯枝落叶层对土壤具有保护作用,提高土壤肥力。(5)净化空气和水质:森林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降低水质污染风险。6.1.2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1)直接价值:包括木材和非木质林产品、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等。(2)间接价值:主要指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保持水源、减缓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作用。(3)潜在价值:指森林生态系统在未来的潜在服务功能,如新药开发、生物技术等。6.2森林碳汇与气候变化6.2.1森林碳汇功能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6.2.2森林碳汇的影响因素森林碳汇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1)森林类型:不同类型的森林碳汇能力差异显著。(2)森林年龄:幼龄林向成熟林过渡期,碳汇能力逐渐增强。(3)森林密度:合理密度的森林有利于提高碳汇能力。(4)气候条件: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对森林碳汇能力具有重要影响。6.2.3森林碳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森林碳汇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反之,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森林碳汇能力,导致碳循环失衡。6.3森林水文生态功能6.3.1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森林通过林冠层的截留、树干的蒸腾和土壤的水分蒸发等过程,影响降水的再分配。6.3.2森林对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森林植被和枯枝落叶层能够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渗入土壤,从而影响地下水资源。6.3.3森林水文生态功能对水资源的调控作用森林水文生态功能对水资源的调控作用主要包括:(1)减缓洪水:森林能够降低洪峰流量,减小洪水灾害风险。(2)保持水源:森林植被和土壤结构有利于维持水资源平衡,保障供水安全。(3)改善水质: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降低水质污染风险。通过本章的阐述,我们可以认识到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碳循环调控、水资源调节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和服务价值。这对于指导我国农村林业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7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7.1农村水土保持与治理7.1.1水土流失原因及影响农村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人为因素则涉及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工程建设等。水土流失对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及农村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7.1.2水土保持措施针对水土流失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实施梯田、梯地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等高植物篱技术,增加植被覆盖;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规划农村土地利用,保障生态用地。7.1.3治理案例及成效介绍我国农村水土保持治理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治理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借鉴。7.2农村面源污染防控7.2.1面源污染来源及危害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包括农药、化肥使用、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等。这些污染源对农村生态环境、水资源、土壤质量及农产品安全产生严重影响。7.2.2面源污染防控措施针对面源污染问题,采取以下措施: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建设,提高农民环保意识。7.2.3防控案例及成效介绍我国农村面源污染防控的成功案例,分析其防控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借鉴。7.3生态脆弱区修复与重建7.3.1生态脆弱区特征及问题生态脆弱区通常具有生态环境敏感、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这些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植被破坏、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等。7.3.2生态修复技术及措施针对生态脆弱区的特点,采取以下修复技术及措施:植被恢复与重建,提高植被覆盖率;土壤改良与培肥,提高土壤质量;水资源合理调配与保护,保障水资源安全;生态移民政策,减轻人口压力。7.3.3修复案例及成效介绍我国生态脆弱区修复与重建的成功案例,分析其修复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借鉴。第8章农村林业生态经济模式8.1林业生态产业链构建8.1.1林业生态产业链概述林业生态产业链是以森林资源为核心,通过上下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间的融合,形成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产业链。构建林业生态产业链,有利于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8.1.2林业生态产业链构建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产业链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效益,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布局产业链。(3)产业融合原则:促进林业与农业、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益。8.1.3林业生态产业链构建措施(1)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提高森林质量。(2)发展林产品加工产业,提高资源附加值。(3)拓展林业服务业,如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4)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链的运行效率。8.2林下经济与多功能经营8.2.1林下经济概述林下经济是指在林地上开展的一种复合型经济活动,旨在充分利用森林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多元化经营。8.2.2林下经济发展模式(1)林下种植:种植药材、食用菌等,提高林地产出。(2)林下养殖:发展林下养鸡、养羊等,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3)林下旅游:开发森林旅游、休闲度假等,提升林业的经济效益。8.2.3多功能经营(1)生态功能: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2)经济功能:提供木材、果实、药材等林产品。(3)社会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休闲、游憩场所。8.3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8.3.1生态旅游概述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旅游形式,旨在实现旅游、生态和经济的共赢。8.3.2生态旅游发展模式(1)森林观光旅游:以森林景观为核心,开展观光、摄影等活动。(2)森林体验旅游:开展徒步、探险、露营等体验活动。(3)森林康养旅游:利用森林资源,开展养生、康复等活动。8.3.3休闲农业(1)发展休闲农业的原则:以农业为基础,融入旅游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2)休闲农业的类型:观光型、体验型、教育型等。(3)休闲农业的发展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创新农业产业体系,丰富农业体验项目。第9章农村林业生态建设政策与法规9.1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政策体系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政策体系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的。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9.1.1国家林业和草原发展战略规划国家林业和草原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总体遵循。9.1.2林业生态建设政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政策,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旨在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事业发展。9.1.3地方林业生态建设政策各地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林业生态建设政策,保证政策落实和工程实施。9.2林业生态建设法律法规林业生态建设法律法规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事业的法律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9.2.1宪法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最高法律依据。9.2.2森林法森林法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法律,明确了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和建设的原则、任务和制度。9.2.3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法律支持。9.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