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的防护体系构建与实施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信息安全的防护体系构建与实施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信息安全的防护体系构建与实施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信息安全的防护体系构建与实施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信息安全的防护体系构建与实施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安全的防护体系构建与实施作业指导书TOC\o"1-2"\h\u8809第1章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概述 3128951.1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重要性 395511.2防护体系的基本构成与原则 4259781.3国内外信息安全政策与标准 45558第2章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5163132.1风险评估方法与流程 5109462.1.1风险评估方法 589272.1.2风险评估流程 5290692.2风险识别与分类 6308202.2.1风险识别 68782.2.2风险分类 6233142.3风险评估工具与技术 691012.3.1风险评估工具 6283732.3.2风险评估技术 69734第3章安全策略制定 7245233.1安全策略的层次与类型 7217953.1.1层次划分 728373.1.2类型划分 7280293.2安全策略的制定方法与步骤 799813.2.1调查与分析 7204793.2.2制定安全目标 8116233.2.3设计安全策略 8166683.2.4审核与修订 888683.2.5批准与发布 817323.3安全策略的发布与更新 8256433.3.1发布 87223.3.2更新 817854第4章物理安全防护 856364.1物理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 8145944.1.1威胁分析 8142834.1.2防护措施 9231914.2数据中心安全防护 9208434.2.1数据中心设计原则 9228354.2.2防护措施 980034.3网络设备安全防护 936584.3.1网络设备安全风险 9126024.3.2防护措施 107501第5章网络安全防护 10111655.1网络安全威胁与防护策略 10218935.1.1常见网络安全威胁 10133035.1.2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10133265.2边界安全防护 1045275.2.1防火墙配置与管理 1037245.2.2VPN技术与应用 1021475.2.3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11298285.3内部网络安全防护 11251855.3.1网络隔离与访问控制 1111535.3.2终端设备安全防护 1150375.3.3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 1170265.4无线网络安全防护 11252065.4.1无线网络安全威胁与防护策略 11143065.4.2无线网络安全设备部署 11102135.4.3无线网络身份认证与加密 1130709第6章系统安全防护 1252896.1操作系统安全防护 1241796.1.1基本要求 12324356.1.2安全措施 12193036.2应用系统安全防护 12107486.2.1基本要求 12234546.2.2安全措施 12195296.3数据库安全防护 13247086.3.1基本要求 13195336.3.2安全措施 1315864第7章应用安全防护 13324067.1应用安全威胁与防护策略 1376277.1.1应用安全威胁概述 13305067.1.2防护策略 13305987.2Web应用安全防护 14319337.2.1Web应用安全概述 1459277.2.2防护措施 14212227.3移动应用安全防护 1489917.3.1移动应用安全概述 14314297.3.2防护措施 14252957.4云应用安全防护 14179007.4.1云应用安全概述 14210767.4.2防护措施 1413714第8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5136758.1数据安全威胁与防护策略 15123728.1.1数据安全威胁概述 15109258.1.2数据安全防护策略 15110288.2数据加密与解密技术 1524248.2.1数据加密技术概述 1514608.2.2数据解密技术 15266788.2.3数据加密与解密技术的应用案例 1588948.3数据脱敏与水印技术 15219978.3.1数据脱敏技术 15146498.3.2数据水印技术 15269388.3.3数据脱敏与水印技术的应用案例 1567148.4隐私保护法规与合规要求 1661758.4.1我国隐私保护相关法规 16122788.4.2国外隐私保护法规与标准 16100638.4.3隐私保护合规要求 16272278.4.4隐私保护合规案例分析 1613538第9章安全事件监测与响应 16116439.1安全事件监测方法与手段 16167869.1.1实时监测方法 16144199.1.2定期巡检与审计 16299379.1.3传感器与蜜罐技术 16283309.1.4外部情报收集 16317969.2安全事件响应流程与策略 1718309.2.1安全事件分类与定级 1783369.2.2安全事件响应流程 17263109.2.3安全事件响应策略 17228389.3安全事件分析与取证 17320949.3.1安全事件分析 17323679.3.2取证技术与方法 17211979.3.3安全事件追踪与溯源 17118889.4安全事件预防与预警 17130579.4.1安全风险评估 17148029.4.2安全防护策略 1758969.4.3安全预警机制 17237689.4.4安全培训与演练 187104第10章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运维与管理 182967910.1信息安全运维组织与管理 18688010.2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审计与评估 18332910.3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培训与意识提升 182494510.4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持续改进与优化 18第1章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概述1.1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重要性信息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能够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信息泄露、篡改和破坏,降低安全风险,为组织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环境。1.2防护体系的基本构成与原则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安全:保障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的安全,包括机房、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2)网络安全:保护网络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防止非法侵入、数据窃取和篡改。(3)主机安全:保证服务器、客户端等主机系统的安全,防止恶意软件、病毒等威胁。(4)应用安全:保护应用程序的安全,包括Web应用、移动应用等。(5)数据安全:对数据进行加密、备份、恢复等措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6)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制定应急预案等。构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分层防护:根据不同安全级别,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形成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2)整体防御:将各个安全防护措施有机结合,形成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3)动态调整:根据安全威胁的变化,及时调整安全防护策略和措施。(4)重点保护:对关键业务、核心数据进行重点保护,保证其安全。1.3国内外信息安全政策与标准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政策和标准,以保证国家信息安全。主要包括:(1)国家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安全的法律地位,规定了网络运营者的安全责任和义务。(2)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对信息系统进行等级划分,提出相应的安全保护要求。(3)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国际信息安全政策与标准主要包括:(1)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2)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框架:为组织提供了一套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的参考框架。(3)GDPR(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规定了个人数据保护的要求,对全球范围内的组织产生广泛影响。遵循国内外信息安全政策与标准,组织可以更好地构建和实施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提高信息安全水平。第2章信息安全风险评估2.1风险评估方法与流程本节主要介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流程,以帮助组织全面、系统地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安全风险。2.1.1风险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组织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主观分析。(2)定量评估: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信息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3)混合评估: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的优点,对信息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2.1.2风险评估流程(1)确定评估目标:明确评估的范围、目的和预期成果。(2)收集信息:收集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资产、威胁、脆弱性等数据。(3)识别风险:分析资产、威胁和脆弱性之间的关系,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4)分析风险: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可能性。(5)评估风险: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和可能性,对风险进行排序和分级。(6)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7)风险监控与评估:定期对风险进行监控和评估,保证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2.2风险识别与分类本节主要阐述如何识别信息安全风险,并将其进行合理分类,以便于后续的风险分析和应对。2.2.1风险识别(1)资产识别:识别组织的信息资产,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力资源等。(2)威胁识别:识别可能对信息资产造成损害的威胁,如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3)脆弱性识别:识别组织信息系统的潜在脆弱性,如安全配置错误、系统漏洞等。2.2.2风险分类(1)按照风险来源分类: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和内外部交互风险。(2)按照风险性质分类: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3)按照风险影响范围分类:局部风险、全局风险和跨区域风险。2.3风险评估工具与技术本节主要介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和技术,以提高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2.3.1风险评估工具(1)安全扫描工具:用于自动检测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如漏洞扫描、配置审计等。(2)风险管理软件:辅助完成风险评估的各个环节,如风险识别、分析、评估等。(3)数据分析工具:用于对收集到的风险评估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可视化。2.3.2风险评估技术(1)威胁建模:通过构建威胁模型,分析威胁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2)漏洞分析:对已识别的脆弱性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其可能导致的威胁和影响。(3)安全审计:对组织的信息系统进行定期审计,以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4)安全演练:通过模拟攻击和安全事件,检验组织的安全防护能力和应急预案。第3章安全策略制定3.1安全策略的层次与类型安全策略的制定需按照不同层次和类型进行系统规划,以保证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以下为安全策略的层次与类型划分:3.1.1层次划分(1)总体安全策略:明确组织整体信息安全目标、范围和基本原则,为各类具体安全策略提供指导。(2)业务安全策略: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业务运行的安全。(3)系统安全策略:针对具体信息系统,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保障系统安全运行。(4)物理安全策略:针对组织物理环境,制定安全措施,防止非法入侵、破坏等。3.1.2类型划分(1)技术安全策略:主要包括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的策略。(2)管理安全策略:主要包括组织架构、人员管理、制度管理等方面的策略。(3)操作安全策略:主要包括日常操作、应急响应、备份恢复等方面的策略。3.2安全策略的制定方法与步骤安全策略的制定应遵循以下方法与步骤:3.2.1调查与分析(1)了解组织业务、信息系统、物理环境等基本情况。(2)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3)分析组织现有的安全风险和需求。3.2.2制定安全目标根据调查与分析结果,明确安全策略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3.2.3设计安全策略(1)按照层次和类型,设计总体、业务、系统、物理等安全策略。(2)明确安全策略的具体措施和实施要求。3.2.4审核与修订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安全策略进行审核,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订。3.2.5批准与发布将制定好的安全策略提交给组织高层领导审批,批准后进行发布。3.3安全策略的发布与更新为保证安全策略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安全策略的发布与更新应遵循以下要求:3.3.1发布(1)通过适当方式,将安全策略传达至组织全体员工。(2)对员工进行安全策略培训,保证员工了解并遵守安全策略。3.3.2更新(1)定期对安全策略进行审查,根据组织业务发展、技术进步、法律法规变化等情况进行更新。(2)发生重大安全事件时,及时对安全策略进行修订,以应对新的安全威胁。(3)更新后的安全策略应重新发布,并对员工进行培训。第4章物理安全防护4.1物理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4.1.1威胁分析物理安全威胁主要包括盗窃、破坏、自然灾害、等。针对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非法入侵: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重要区域,进行非法操作;(2)设备损坏:设备遭受恶意破坏或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坏;(3)数据泄露:存储介质丢失、被盗或损坏,导致数据泄露;(4)电源故障:电力系统故障导致设备停机,影响业务运行;(5)通信中断:网络设备或通信线路遭受破坏,导致通信中断。4.1.2防护措施(1)加强门禁管理:采用身份验证、权限控制等技术,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重要区域;(2)安装监控设备:对重要区域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入侵防范能力;(3)设备保护:对重要设备进行固定、加锁等保护措施,防止设备被非法移动或损坏;(4)数据备份: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降低数据泄露风险;(5)电源保障:配置不间断电源(UPS),保证设备正常运行;(6)通信线路保护:采用光纤、双绞线等抗干扰功能强的通信线路,降低通信中断风险。4.2数据中心安全防护4.2.1数据中心设计原则(1)安全可靠:保证数据中心在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的安全性;(2)模块化设计:便于扩展和升级,提高数据中心的灵活性;(3)绿色节能: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智能运维:采用自动化、智能化手段,提高运维效率。4.2.2防护措施(1)物理隔离:采用隔离区域、安全门禁等措施,实现数据中心的物理隔离;(2)环境监控:实时监测数据中心内部的温度、湿度、烟雾等参数,保证环境安全;(3)消防系统:配置自动消防系统,防止火灾;(4)入侵检测: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对数据中心进行实时监控;(5)数据备份:建立异地数据备份中心,提高数据安全性。4.3网络设备安全防护4.3.1网络设备安全风险(1)设备自身安全:网络设备可能存在漏洞,被黑客利用;(2)配置不当:设备配置错误,导致安全风险;(3)网络攻击:遭受DDoS攻击、网络扫描等安全威胁;(4)设备老化:设备功能下降,影响网络安全。4.3.2防护措施(1)设备选型:选择安全性高、功能稳定的网络设备;(2)安全配置:遵循安全配置规范,对设备进行安全配置;(3)访问控制:采用身份验证、权限控制等技术,限制对网络设备的访问;(4)安全审计: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审计,发觉并修复安全漏洞;(5)设备更新换代:及时更换老化设备,保证网络设备功能和安全。第5章网络安全防护5.1网络安全威胁与防护策略5.1.1常见网络安全威胁(1)病毒、木马和恶意软件(2)网络钓鱼、社交工程攻击(3)拒绝服务攻击(DoS、DDoS)(4)数据泄露、信息窃取(5)网络嗅探、中间人攻击5.1.2网络安全防护策略(1)防火墙策略(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3)防病毒与恶意软件防护(4)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5)安全审计与日志分析5.2边界安全防护5.2.1防火墙配置与管理(1)确定防火墙部署位置(2)制定防火墙规则策略(3)防火墙日志审计与监控5.2.2VPN技术与应用(1)VPN工作原理与类型(2)VPN设备选型与部署(3)VPN连接的配置与管理5.2.3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1)IDS/IPS选型与部署(2)IDS/IPS规则策略配置(3)IDS/IPS日志审计与报警5.3内部网络安全防护5.3.1网络隔离与访问控制(1)网络架构优化与隔离(2)访问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3)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5.3.2终端设备安全防护(1)终端设备安全策略制定(2)终端设备防病毒与恶意软件(3)终端设备补丁管理5.3.3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1)数据加密技术与应用(2)身份认证方式与实施(3)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5.4无线网络安全防护5.4.1无线网络安全威胁与防护策略(1)无线网络安全威胁分析(2)无线网络安全防护策略制定5.4.2无线网络安全设备部署(1)无线接入点(AP)安全配置(2)无线网络控制器(WLC)配置(3)无线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WIDS/WIPS)5.4.3无线网络身份认证与加密(1)无线身份认证方式与实施(2)无线网络加密技术与应用(3)无线网络安全监控与维护第6章系统安全防护6.1操作系统安全防护6.1.1基本要求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是整个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基础。应保证操作系统自身安全,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具体要求如下:(1)采用正版、可信的操作系统。(2)定期更新操作系统补丁,保证系统漏洞得到及时修复。(3)禁止使用弱口令,加强用户身份认证。(4)合理配置操作系统权限,遵循最小权限原则。(5)关闭不必要的系统服务,降低系统风险。6.1.2安全措施(1)安装操作系统安全加固工具,提高系统安全性。(2)使用安全审计功能,监控操作系统运行状态。(3)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及时发觉并响应安全威胁。(4)定期进行操作系统安全检查,评估系统安全风险。6.2应用系统安全防护6.2.1基本要求应用系统的安全防护是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应保证应用系统在设计、开发、部署和运维过程中遵循安全原则。具体要求如下:(1)应用系统应符合国家信息安全相关标准和规定。(2)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遵循安全编码规范,避免潜在安全风险。(3)应用系统应具备安全防护措施,防止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等常见网络安全威胁。(4)应用系统应实现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功能。6.2.2安全措施(1)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测试,发觉并修复安全漏洞。(2)部署应用层防火墙(WAF),防止针对应用层的攻击。(3)实现应用系统的访问控制,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敏感数据。(4)定期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审计,评估安全风险。6.3数据库安全防护6.3.1基本要求数据库安全防护是保障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的核心。具体要求如下:(1)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应采用正版、可信的产品。(2)数据库应进行定期备份,保证数据可恢复。(3)严格控制数据库访问权限,遵循最小权限原则。(4)加强数据库审计,监控数据访问行为。6.3.2安全措施(1)对数据库进行安全加固,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功能。(2)实施数据库访问控制,防止非法访问。(3)部署数据库防火墙,防止SQL注入等攻击。(4)定期进行数据库安全检查,评估数据安全风险。(5)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保障数据安全。第7章应用安全防护7.1应用安全威胁与防护策略7.1.1应用安全威胁概述本节主要介绍应用安全面临的各种威胁,包括但不限于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XSS)、跨站请求伪造(CSRF)、文件漏洞等。7.1.2防护策略针对上述威胁,本节提出以下防护策略:(1)输入验证:对用户输入进行合法性检查,防止恶意输入;(2)输出编码:对输出数据进行编码处理,防止恶意脚本执行;(3)使用安全框架:采用成熟的安全框架,如SpringSecurity、ApacheShiro等;(4)权限控制:实施最小权限原则,保证用户只能访问授权资源;(5)安全审计:定期对应用进行安全审计,发觉并修复潜在安全漏洞。7.2Web应用安全防护7.2.1Web应用安全概述本节主要介绍Web应用面临的安全威胁,包括SQL注入、XSS、CSRF等。7.2.2防护措施(1)使用安全的Web服务器:配置安全的Web服务器,如Apache、Nginx等;(2)部署WAF:使用Web应用防火墙,对Web应用进行保护;(3)安全开发:遵循安全开发规范,如使用预编译语句、避免使用动态拼接SQL等;(4)漏洞扫描:定期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发觉并修复Web应用安全漏洞;(5)安全传输:使用协议,保证数据传输加密。7.3移动应用安全防护7.3.1移动应用安全概述本节主要介绍移动应用(Android、iOS)面临的安全威胁,如数据泄露、恶意代码注入等。7.3.2防护措施(1)数据加密:对移动应用中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2)代码混淆:对移动应用的代码进行混淆处理,提高攻击者逆向工程的难度;(3)安全加固:使用安全加固工具,对移动应用进行安全加固;(4)权限管理:合理申请和使用系统权限,避免滥用权限导致的隐私泄露;(5)安全更新:及时发布安全更新,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7.4云应用安全防护7.4.1云应用安全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云计算环境下应用面临的安全威胁,如数据泄露、服务滥用等。7.4.2防护措施(1)云平台安全:选择具备安全认证的云平台,保证基础设施安全;(2)身份认证与权限控制:实施严格的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策略,防止未授权访问;(3)数据加密:对存储在云平台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安全;(4)安全监控:利用云平台提供的监控工具,实时监控应用安全状态;(5)安全合规: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云应用合规性。第8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8.1数据安全威胁与防护策略8.1.1数据安全威胁概述本节将阐述数据安全所面临的各类威胁,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丢失、拒绝服务攻击等。8.1.2数据安全防护策略本节将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终端安全等方面,详细阐述数据安全防护策略,以保障企业数据安全。8.2数据加密与解密技术8.2.1数据加密技术概述本节将介绍数据加密的基本概念、加密算法(如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等)及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优势。8.2.2数据解密技术本节将阐述数据解密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数据安全防护中的应用。8.2.3数据加密与解密技术的应用案例本节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数据加密与解密技术在保障数据安全中的应用效果。8.3数据脱敏与水印技术8.3.1数据脱敏技术本节将介绍数据脱敏的定义、分类(如静态脱敏、动态脱敏等)及其在数据安全防护中的作用。8.3.2数据水印技术本节将阐述数据水印的基本原理、技术实现方式及其在数据版权保护、数据追踪等方面的应用。8.3.3数据脱敏与水印技术的应用案例本节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数据脱敏与水印技术在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的应用价值。8.4隐私保护法规与合规要求8.4.1我国隐私保护相关法规本节将简要介绍我国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8.4.2国外隐私保护法规与标准本节将分析国外隐私保护法规与标准,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为企业合规提供参考。8.4.3隐私保护合规要求本节将从组织架构、制度流程、技术手段等方面,详细阐述企业应遵循的隐私保护合规要求,以保证企业合规经营。8.4.4隐私保护合规案例分析本节将通过实际案例,剖析企业在隐私保护合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改进方向。第9章安全事件监测与响应9.1安全事件监测方法与手段9.1.1实时监测方法本节主要介绍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中安全事件的实时监测方法,包括入侵检测系统(IDS)、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SIEM)系统、流量分析以及异常检测等技术手段。9.1.2定期巡检与审计对信息系统进行定期巡检与审计,以保证监测手段的有效性,并发觉潜在的安全隐患。包括系统日志、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方面的检查。9.1.3传感器与蜜罐技术利用传感器和蜜罐技术收集安全事件信息,对潜在攻击者的行为进行诱捕和监测。9.1.4外部情报收集通过收集外部情报,了解最新的安全威胁和漏洞信息,为安全事件监测提供参考。9.2安全事件响应流程与策略9.2.1安全事件分类与定级根据安全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