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作业指导书TOC\o"1-2"\h\u28469第1章企业网络安全防护基础 3242481.1网络安全防护概述 3319181.1.1定义 331331.1.2目标 3216081.1.3基本原则 4158271.2企业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421761.2.1风险识别 4280641.2.2风险评估 484411.2.3风险排序 420921.3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44749第2章物理安全防护 5103512.1物理安全概述 5104702.2机房安全防护 5321562.2.1机房环境安全 5265862.2.2机房设施安全 5286582.2.3机房电力安全 5172512.3网络设备安全防护 613642.3.1网络设备选型与部署 6195542.3.2网络设备物理防护 6193312.3.3网络设备监控与维护 68305第3章网络边界安全防护 6320343.1网络边界安全概述 675043.2防火墙技术与应用 6327553.2.1防火墙概述 673463.2.2防火墙技术 635683.2.3防火墙应用 7254583.3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7102813.3.1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719163.3.2入侵防御系统概述 7106383.3.3技术与应用 727115第4章访问控制策略 7166524.1访问控制概述 738844.1.1访问控制的基本概念 755534.1.2访问控制的原则 8115604.1.3访问控制的方法 8114284.2身份认证与授权 8183654.2.1身份认证 8102994.2.2授权 8138454.3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 9287954.3.1安全审计 9326654.3.2日志管理 96332第5章网络加密技术 9137125.1加密技术概述 9131305.1.1加密技术基本概念 9221905.1.2加密技术分类 1028735.2数据加密算法与应用 10297265.2.1对称加密算法 10158255.2.2非对称加密算法 10193975.2.3混合加密算法 11143815.3证书与公钥基础设施 11271005.3.1数字证书 117755.3.2证书权威机构(CA) 11133275.3.3密钥管理 1121966第6章恶意代码防范 1147936.1恶意代码概述 11295556.2防病毒软件与安全更新 11207376.2.1安装防病毒软件 1198736.2.2安全更新 12212196.3勒索软件防范与应对 1281546.3.1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 12308186.3.2数据备份 12207206.3.3防护策略 12326396.3.4应急响应 1228442第7章应用层安全防护 126757.1应用层安全概述 12257077.2Web应用安全防护 13244777.2.1Web应用安全风险 13274787.2.2Web应用安全防护措施 13295507.3数据库安全防护 13122377.3.1数据库安全风险 13146997.3.2数据库安全防护措施 1327219第8章无线网络安全防护 1342258.1无线网络安全概述 13196328.1.1无线网络安全风险 14162968.1.2无线网络安全威胁类型 1454108.1.3无线网络安全目标 14232298.2无线网络安全协议与技术 1410918.2.1无线网络安全协议 14295328.2.2无线网络安全技术 1548648.3移动设备安全防护 1575468.3.1移动设备安全风险 15290038.3.2移动设备安全防护措施 1519911第9章安全漏洞管理 16234189.1安全漏洞概述 1620789.1.1系统漏洞 168729.1.2应用软件漏洞 16180719.1.3硬件设备漏洞 16296539.1.4网络协议漏洞 1615189.1.5配置管理漏洞 16183309.2安全漏洞检测与评估 1626549.2.1漏洞检测方法 1670849.2.2漏洞评估方法 16184689.2.3漏洞检测与评估工具 1666599.3安全漏洞修复与跟踪 16300189.3.1漏洞修复流程 17114839.3.2漏洞修复措施 17138899.3.3漏洞跟踪与管理 179455第10章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 17971910.1应急响应概述 171295610.2网络攻击应急处理流程 171450010.2.1事件监测与报警 172075310.2.2事件确认与评估 181559410.2.3应急处理 183172810.2.4事件总结与分析 18444410.3灾难恢复计划与实施策略 18283110.3.1灾难恢复计划 18710310.3.2灾难恢复实施策略 18第1章企业网络安全防护基础1.1网络安全防护概述网络安全防护旨在保证企业网络系统正常运行,防止各类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的发生,降低企业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本章将从网络安全防护的定义、目标和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概述。1.1.1定义网络安全防护是指采用技术和管理措施,保护企业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防止因恶意攻击、意外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损失和破坏。1.1.2目标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的主要目标包括:(1)保障企业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2)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3)降低网络安全风险,保证企业业务连续性;(4)提高企业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1.1.3基本原则企业网络安全防护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安全性与业务需求相协调;(2)分级防护,突出重点;(3)整体防护,综合防范;(4)动态防护,持续改进;(5)合规性要求。1.2企业网络安全风险分析企业网络安全风险分析是对企业网络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漏洞和潜在损失进行识别、评估和排序的过程。本节将从风险识别、评估和排序等方面进行分析。1.2.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查找企业网络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和漏洞。主要方法包括:(1)安全审计;(2)安全检查;(3)安全评估;(4)威胁情报收集。1.2.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安全威胁和漏洞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其可能导致的损失程度。评估方法包括:(1)定性评估:根据安全威胁和漏洞的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评估;(2)定量评估:采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安全威胁和漏洞进行量化评估。1.2.3风险排序风险排序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企业网络系统中的安全威胁和漏洞进行优先级排序,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1.3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企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是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的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以降低网络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防护体系架构设计;(2)安全防护技术措施;(3)安全防护管理措施;(4)安全防护运维措施;(5)安全防护培训与意识提高。第2章物理安全防护2.1物理安全概述物理安全是保障企业网络安全的基础,主要涉及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设备、机房及其周边环境的安全防护。物理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防止非法人员接触关键设备、保障设备正常运行、防止数据泄露和损坏、保证机房环境稳定可靠。本章节将重点讨论物理安全防护的相关内容。2.2机房安全防护2.2.1机房环境安全(1)机房选址:应选择远离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和液体存放区的场所,避免自然灾害影响,保证机房安全。(2)机房布局:合理规划机房的设备布局,保证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便于散热、维护和检修。(3)机房温度和湿度:保证机房内温度和湿度在设备正常运行范围内,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过热、过湿或过冷。2.2.2机房设施安全(1)机房入口:设置安全可靠的门禁系统,限制非法人员进入。(2)防盗设施:安装防盗门、窗,配备报警系统,防止设备被盗窃。(3)消防设施:配置合适的消防设备,定期检查,保证火灾发生时能及时扑救。2.2.3机房电力安全(1)供电系统:采用双路供电,保证机房设备正常运行。(2)备用电源:配置不间断电源(UPS),防止断电导致设备损坏。(3)电源管理:合理规划电源线路,避免过载、短路等电力故障。2.3网络设备安全防护2.3.1网络设备选型与部署(1)选择功能稳定、安全性高的网络设备,保证网络正常运行。(2)合理规划网络设备布局,避免单点故障,提高网络冗余。(3)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配置,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2.3.2网络设备物理防护(1)网络设备放置在安全可靠的机架上,避免被非法移动或损坏。(2)网络设备之间保持安全距离,便于散热和维护。(3)网络设备电源线和数据线进行分类管理,避免相互干扰。2.3.3网络设备监控与维护(1)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2)实时监控网络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3)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维护和升级,保证设备功能和安全。第3章网络边界安全防护3.1网络边界安全概述网络边界安全是保障企业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主要目标是防止外部威胁入侵内部网络,保证企业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网络边界安全防护涉及多种技术手段,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等。本章节将重点介绍网络边界的防护措施,以保障企业网络的安全。3.2防火墙技术与应用3.2.1防火墙概述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用于监控和控制进出企业网络的流量,以防止恶意流量入侵内部网络。防火墙可以根据预设的安全策略,对数据包进行检查,允许或阻止其通过。3.2.2防火墙技术(1)包过滤技术:根据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等信息进行过滤。(2)状态检测技术:跟踪数据包的状态,对已建立连接的数据包进行放行。(3)应用层防火墙:针对特定应用层协议进行检查,提高安全性。3.2.3防火墙应用(1)网络边界防护:部署在内外网之间,防止外部威胁入侵内部网络。(2)VPN应用:利用防火墙实现虚拟专用网络,保障远程访问安全。(3)内部网络隔离:通过防火墙实现内部网络的隔离,降低内部威胁。3.3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3.3.1入侵检测系统概述入侵检测系统(IDS)是一种主动防御技术,用于检测和报告企业网络中的恶意行为。IDS通过分析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信息,发觉潜在的入侵行为,并及时通知管理员。3.3.2入侵防御系统概述入侵防御系统(IPS)是入侵检测系统的升级版,除了具备入侵检测功能,还可以主动阻止恶意行为。IPS通过实时分析网络流量,对检测到的恶意行为进行自动响应,如阻止攻击、修复漏洞等。3.3.3技术与应用(1)异常检测:通过分析正常网络行为,发觉与正常行为不符的异常流量。(2)误用检测:根据已知的攻击特征,识别和报告攻击行为。(3)应用场景:部署在关键网络节点,如服务器、核心交换机等位置,实时监控网络流量,保护企业网络安全。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以有效保障网络边界的安全,降低外部威胁对内部网络的影响。第4章访问控制策略4.1访问控制概述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护的核心策略之一,旨在保证企业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仅被授权用户访问,防止未授权访问和非法操作。本章主要介绍企业网络中访问控制的相关概念、原则和方法。4.1.1访问控制的基本概念访问控制是指通过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和授权,限制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和操作。其主要目标包括:(1)保证合法用户能够正常访问网络资源;(2)防止非法用户访问网络资源;(3)限制合法用户的操作权限,防止越权访问;(4)监控和记录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行为,便于安全审计。4.1.2访问控制的原则(1)最小权限原则:用户仅获得完成工作所需的最小权限;(2)分级授权原则:根据用户职责和重要性,给予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3)权限分离原则:将系统管理和操作权限分离,防止内部人员滥用权限;(4)动态调整原则:根据用户行为和系统安全需求,动态调整访问权限。4.1.3访问控制的方法(1)物理访问控制:通过门禁、监控等手段,限制对物理设备的访问;(2)网络访问控制:通过防火墙、路由器等设备,限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3)操作系统访问控制:通过用户账户、组策略等,限制对操作系统资源的访问;(4)应用程序访问控制:通过应用程序的权限设置,限制用户对应用资源的访问。4.2身份认证与授权身份认证与授权是访问控制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确认用户身份和分配操作权限。4.2.1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指通过验证用户提供的身份信息,确认其身份的真实性。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包括:(1)用户名和密码认证:用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系统验证;(2)生理特征认证:指纹、人脸、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3)数字证书认证:通过公钥基础设施(PKI)验证用户身份;(4)二维码认证:用户扫描二维码,实现身份认证。4.2.2授权授权是指根据用户的身份和职责,为其分配相应的操作权限。授权方式包括:(1)静态授权:在系统初始化时,为用户分配固定的权限;(2)动态授权:根据用户行为和系统安全策略,动态调整权限;(3)角色授权:将权限分配给角色,用户通过角色获得相应的权限;(4)权限继承:子用户继承父用户的权限。4.3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是保证访问控制策略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用户行为的监控和记录,为企业网络安全提供保障。4.3.1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指对企业网络中的用户行为、系统资源和安全事件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估。其主要任务包括:(1)监控用户访问行为,发觉异常操作;(2)分析系统资源使用情况,评估安全风险;(3)评估安全事件,提供应急响应支持;(4)定期输出安全审计报告,为网络安全策略优化提供依据。4.3.2日志管理日志管理是指对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日志进行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日志管理的主要作用包括:(1)记录用户访问行为,为安全审计提供数据支持;(2)发觉系统异常,及时采取安全措施;(3)追溯安全事件,定位攻击源;(4)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满足合规性检查。第5章网络加密技术5.1加密技术概述加密技术作为保障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对数据进行编码转换,实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在网络通信过程中,加密技术能够有效防止非法用户截获、窃取和篡改数据。本节将对加密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进行概述。5.1.1加密技术基本概念加密技术是指采用特定的算法将原始数据(明文)转换为不可读或者难以理解的数据(密文)的过程。加密技术的核心是加密算法和密钥,其中加密算法负责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密钥则用于控制加密和解密过程。5.1.2加密技术分类根据加密技术所使用的密钥类型,可以分为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1)对称加密: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相同密钥的加密方式。对称加密算法的优点是加解密速度快,但密钥分发和管理较为复杂。(2)非对称加密:也称为公钥加密,使用一对密钥,分别为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非对称加密算法安全性较高,但加解密速度较慢。(3)混合加密:结合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优点,通常用于数据传输过程中。在数据传输开始时,双方使用非对称加密协商对称加密的密钥,之后使用对称加密进行数据传输。5.2数据加密算法与应用数据加密算法是加密技术的核心,本节将对常见的数据加密算法及其应用进行介绍。5.2.1对称加密算法(1)DES(数据加密标准):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制定的一种对称加密算法,加密速度快,但安全性较低。(2)AES(高级加密标准):是NIST推荐的一种对称加密算法,加密强度高,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3)IDEA(国际数据加密算法):是一种对称加密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效率。5.2.2非对称加密算法(1)RSA:是最著名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广泛应用于数据传输、数字签名等领域。(2)ECC(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是一种基于椭圆曲线数学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低的计算复杂度。(3)SM2:是我国国家密码管理局制定的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具有高强度、高安全性和高效率等特点。5.2.3混合加密算法(1)SSL/TLS: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混合加密协议,用于保障网络通信的安全性。(2)SSH:是另一种常用的混合加密协议,主要用于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等场景。5.3证书与公钥基础设施公钥基础设施(PublicKeyInfrastructure,PKI)是一种基于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安全体系,通过数字证书、证书权威机构(CA)等组件,为网络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服务。5.3.1数字证书数字证书是PKI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于证明公钥拥有者的身份。数字证书包括公钥、私钥和证书内容,其中证书内容包含证书持有者的身份信息、证书有效期、证书序列号等。5.3.2证书权威机构(CA)证书权威机构负责颁发、管理和吊销数字证书。CA通过严格的审核和验证流程,保证数字证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5.3.3密钥管理密钥管理是PKI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密钥、分发、存储、备份、恢复和销毁等过程。有效的密钥管理可以保证加密系统的安全性。通过本章对网络加密技术的介绍,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加密技术,提高网络安全性,防范各类网络攻击和非法入侵。第6章恶意代码防范6.1恶意代码概述恶意代码是指一类具有破坏性、入侵性、潜伏性等特点的计算机程序,其主要目的是破坏、篡改、窃取用户数据或控制计算机系统。恶意代码包括病毒、木马、蠕虫、后门、间谍软件等。本节将对各类恶意代码进行简要介绍。6.2防病毒软件与安全更新为了防范恶意代码,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6.2.1安装防病毒软件企业应选择知名厂商的防病毒软件,保证其具备以下功能:(1)实时监控:对系统、文件、网络等进行实时监控,防止恶意代码入侵。(2)病毒库更新:定期更新病毒库,提高恶意代码识别能力。(3)主动防御:通过行为分析、云查杀等技术,提前发觉并阻止未知恶意代码。(4)系统修复:对已感染的系统文件、注册表等进行修复,消除恶意代码影响。6.2.2安全更新企业应及时安装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的安全更新,修补安全漏洞,降低恶意代码入侵风险。6.3勒索软件防范与应对勒索软件是一种恶意代码,通过加密用户数据,要求支付赎金以获取解密密钥。为防范勒索软件,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6.3.1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勒索软件的认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危害性等,避免不明、不明附件等高风险行为。6.3.2数据备份定期备份重要数据,保证在勒索软件攻击时能够迅速恢复。6.3.3防护策略(1)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阻止勒索软件传播。(2)限制员工对敏感文件的访问权限,降低勒索软件攻击范围。(3)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提高勒索软件识别能力。6.3.4应急响应在发觉勒索软件攻击时,立即采取措施,如断网、隔离感染主机等,防止病毒扩散。同时收集相关日志信息,协助安全团队进行分析和处置。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以有效防范恶意代码,降低网络安全风险。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防护策略,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第7章应用层安全防护7.1应用层安全概述应用层安全是保障企业网络安全的关键环节,涉及Web应用、数据库、邮件系统等多种应用的安全。应用层安全防护旨在保证应用系统在数据传输、存储、处理等过程中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本章节将从应用层安全的各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指导企业有效应对应用层安全风险。7.2Web应用安全防护7.2.1Web应用安全风险Web应用安全风险主要包括SQL注入、跨站脚本(XSS)、跨站请求伪造(CSRF)、文件漏洞等。7.2.2Web应用安全防护措施(1)采用安全编程规范,避免常见的安全漏洞。(2)对用户输入进行严格的验证和过滤,防止恶意代码注入。(3)使用安全的会话管理机制,保证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性。(4)部署Web应用防火墙(WAF),实时检测和防御Web攻击。(5)定期进行Web应用安全测试,发觉并修复安全漏洞。7.3数据库安全防护7.3.1数据库安全风险数据库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库被拖库等。7.3.2数据库安全防护措施(1)制定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策略,防止未授权访问。(2)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存储,保障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3)定期备份数据库,以便在数据泄露或损坏时进行恢复。(4)实施数据库审计,记录并分析数据库访问行为,发觉异常操作。(5)采用数据库防火墙技术,防御SQL注入等攻击手段。(6)对数据库进行安全加固,关闭不必要的端口和服务,减少安全风险。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应用层安全防护能力,降低网络安全风险。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防护策略,保证企业网络安全。第8章无线网络安全防护8.1无线网络安全概述无线网络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员工提供了便捷的移动办公条件,同时也给企业的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本节主要从无线网络的安全风险、威胁类型和安全目标等方面进行概述。8.1.1无线网络安全风险无线网络相较于有线网络,存在以下安全风险:(1)无线信号容易受到窃听和干扰;(2)无线设备易受到物理接触攻击;(3)无线网络接入点容易受到未授权访问;(4)无线网络设备配置和管理不当可能导致安全漏洞;(5)移动设备易丢失或被盗。8.1.2无线网络安全威胁类型无线网络安全威胁主要包括:(1)窃听和中间人攻击;(2)拒绝服务攻击;(3)接入点欺骗和伪造;(4)恶意软件和病毒;(5)非法接入和内部攻击。8.1.3无线网络安全目标为保障企业无线网络安全,需实现以下目标:(1)保证无线网络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2)防止未授权访问和非法接入;(3)检测和防范无线网络攻击;(4)保障移动设备安全;(5)提高无线网络安全意识和培训。8.2无线网络安全协议与技术为应对无线网络安全威胁,国内外制定了一系列无线网络安全协议和技术。本节主要介绍这些协议和技术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8.2.1无线网络安全协议(1)WPA(WiFiProtectedAccess):WiFi保护访问协议,提供了基于IEEE802.11标准的安全解决方案;(2)WPA2:WPA的升级版本,采用了更为强大的加密算法,如AES(AdvancedEncryptionStandard);(3)WPA3:最新的WiFi安全协议,进一步提高了无线网络安全功能。8.2.2无线网络安全技术(1)加密技术:如AES、TKIP(TemporalKeyIntegrityProtocol)等;(2)认证技术:如802.1X、EAP(ExtensibleAuthenticationProtocol)等;(3)访问控制技术:如MAC(MediaAccessControl)地址过滤、无线入侵检测系统等;(4)VPN(VirtualPrivateNetwork)技术:通过加密隧道技术保障远程访问安全。8.3移动设备安全防护移动设备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保障移动设备的安全成为无线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内容。8.3.1移动设备安全风险(1)设备易丢失或被盗;(2)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漏洞;(3)恶意软件和病毒;(4)不安全的网络连接;(5)数据泄露。8.3.2移动设备安全防护措施(1)实施移动设备管理(MDM)策略;(2)安装安全防护软件,如防病毒、防火墙等;(3)对移动设备进行安全配置;(4)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5)使用安全的网络连接,如VPN等;(6)加强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7)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加强培训。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以有效地提高无线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降低安全风险。第9章安全漏洞管理9.1安全漏洞概述本节主要介绍安全漏洞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企业网络安全的影响。安全漏洞是指企业在网络系统、应用软件、硬件设备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攻击,导致企业信息资产损失、业务中断等严重后果。安全漏洞分为以下几类:9.1.1系统漏洞9.1.2应用软件漏洞9.1.3硬件设备漏洞9.1.4网络协议漏洞9.1.5配置管理漏洞9.2安全漏洞检测与评估本节阐述安全漏洞的检测与评估方法,旨在帮助企业及时发觉并评估安全风险。9.2.1漏洞检测方法(1)自动化扫描(2)手动检测(3)漏洞情报收集9.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