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基础篇目复习《登高》学案(含答案)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基础篇目复习《登高》学案(含答案)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基础篇目复习《登高》学案(含答案)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基础篇目复习《登高》学案(含答案)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基础篇目复习《登高》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基础篇目复习《登高》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基础篇目复习

《登高》

【回顾旧知】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2.题解

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3.创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了抒发心中深沉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4.文化常识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2)悲秋

对萧瑟秋景而伤感。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国诗人很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而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诵读先行】

依照提醒,尝试背诵默写诗文。

风……,渚……。无……,不……。万……,百……。艰……,潦……。

【解释词语】

重点词语解释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文言翻译】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译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译文: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

今义:一百年的时间。

(2)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

今义:苦和恨。

(3)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

今义:指路程遥远。

(4)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

今义:艰苦困难。

2.词类活用

(1)艰难苦恨繁霜鬓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简要赏析填空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写景,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的悲哀之情。通篇_____________,一二句尚有_____________,被誉为“”。

【知识链接】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表面写景,实质写情。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其中又都暗含着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如《登高》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后四句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全诗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描绘了江边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

【文本赏析】

1.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答案: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颈联和尾联紧扣一个“悲"字,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请分析“悲”的内涵。

答案:深秋叶落猿啼之悲;长年漂泊他乡之悲;衰老多病之悲;孤独无依之悲;忧国伤时之悲;因病断酒,悲愁无以排解之悲。

3.《登高》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1)形象:全诗通过对诗人肖像、身体状况、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壮志未酬的爱国诗人形象。

(2)情怀:诗人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4.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诗人。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你是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的?

答案:观点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人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沉郁,正是感情的博大;顿挫,正是感情的深沉。

观点二:沉郁,应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应指感情抒发得深沉含蓄。如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观点三: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如《登高》,前两联意境雄浑,后两联感情深沉,正体现了沉郁的特点;全诗情感表达沉着蕴藉,正体现了顿挫的特点。

【素材积累】

一、素材提炼

【素材开发】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本诗格调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当时的杜甫生活无靠,又身患疾病,病痛不时发作,心情愁苦至极,难以排遣,这年秋天他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眼望秋江万里,满月秋色,引动了他老病孤愁之伤感,遂成此篇。

【运用角度】

“咀嚼百味人生”“忧国伤时"心忧天下”“漂泊流离"诗魂”等。

【运用示例】

抒情描写型——提示:描写可让人身临其境,抒情可情深意长而感人肺腑。

漂泊的诗魂

星垂平野,月涌大江,涛声依旧,人已沧桑。你是天地间的一只鸟,飞翔在没有归宿的江边。悄然登舟,站在船艄,你就像站在秋天的尽头,远眺家乡,远眺千里之外那片苍老的浮云。江风掠过稀疏的白发,江水打湿了你的记忆。夜未央,长安乱,再回首,梦已殇。

高高的桅杆,是你孤独的守望;漂零的小舟,是你流浪的驿站。远离梦想已经很久了,你高尚的灵魂已经疲惫,你只是一个瘦小的诗人,你那双浸透笔墨的双手,写得出伟大的诗篇,却挽救不了一个朝代衰败的命运。

风不断卷入你破旧的衣裳,当落叶再一次飘零,你饮一杯浊酒,再一次选择了出发。飘泊异乡的诗人,你的梦想在哪里?

于是,你把乱世丢在一边,开始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远征。

滚滚长江水,落木萧萧下。

思辨议论型——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

心忧天下

然而,杜甫这个一度被我蒙上灰色的诗人,却以他伟大光明的照射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杜甫生活维艰,“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他甚至还遭受小儿子饿死的凄惨变故。在杜甫的后半生,生活无论怎样困难,他都勇于严肃正视事实,始终关注着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安史叛军的残酷屠杀,统治阶级的腐朽荒淫,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总之有关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在他的诗中得到深刻反映。当他为自身命运多舛而倍感凄凉时,国家忧患、人民疾苦随即以更悲凉的色彩涂抹在他人生的画卷上。

他因抛弃“小我"而关心大众而得到了人格升华,是同时代诗人所不可比拟的。更让人俯首长叹的是,在那凄风苦雨难寐之夜,杜甫非但没有顿生对天下人怨愤冷漠之心,反而以己及人,甘心牺牲自我而筑起“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厦,这是怎样一颗满溢着赤诚和慈爱的心灵!但遗憾的是,杜甫很少有欢快的诗句,可能是他心中郁结太深的缘故。

深刻议论型——提示:议论,唯有深刻才能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被历史咀嚼的生命

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等,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去品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二、阅读拓展

登高:中国古人的审美方式与文学场域

登高曾是古代祭祀的礼术,也曾作为铨衡才志的手段,后来演变成节日习俗,更重要的是一种文人的审美活动方式。

登高,从字面上讲,主要是指攀登到一定的高度,因此获得较高的立足点和较宽的视野,即人们常说的站得高,看得远。登山、攀岩、登楼、登台、登亭、登阁等等,都属于登高范畴。

登高曾是古代祭祀的礼术

原始民族以狩猎和采集植物为根本生产方式,大自然,尤其是地理、气候诸因素,对种族的生存与发展往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就造成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破坏力的恐惧,由恐惧而对大自然加以神化,于是产生了神话礼术中的祭祀。而祭祀山川的礼俗——“望"便应运而生。

望,谓郊时所望,祭四方群神、日月星辰、风伯雨师、五岳四渎及余山川,凡三十六所。

(《春秋公羊传注疏》)

望者,祭山川之名也,谓海也,岱也,淮也,非其疆则不祭。”(《谷梁》注)

望,又叫“方望"、“三望”、“四望"(《左传》《春秋公羊传注疏》),是郊祭的一种,它“虽以名山大川为主,而实兼上下之神”。望,是一种遥祭,而遥祭的最好方式不外登高。五岳、星辰、日月高高在上,登高而“望"正可“因高告高,顺其类也”(《白虎通义·封禅》)。可以说,古代的登高习俗正是远民祭祀山泽的礼术沉淀。

登高曾作为铨衡才志的手段

“在人类文明前进中产生的其他仪式,不仅被遗传性所固定,而且借助传达,而必须由每个人重新学习"。进入文明社会,登高而赋成为衡量士大夫的“九能”标准之一:

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旌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有此九者,可以为大夫。(《诗经·风·定之方中》毛传)

因此,屈原“登阆风”,“上高岩之峭岸”(《悲回风》);孔子临大川而言“逝者如斯夫"(《论语》);齐襄公筑台以为高位(《国语·齐语》)。登高成为士大夫赋诗言志的表现形态。

登高到汉朝始变节日习俗

登高成为习俗有三种说法。

一是众所周知的登高的传说。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久还,见鸡犬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进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梁·吴均《续齐谐记》)

这一传说,因其具备习俗的功能、仪式形态而广为人们接受。

二是李陵九月九日在番登高望乡。

据清代无名氏小说《春秋配》记载:“九月九日,乃李陵在番登台望乡之日,后登高,依古托言避疫。"此事史无记载。

三是汉张道陵九月九日升遐。

无论何种传说,九月九日这一天成为节日进入民间,在中国已经成为悠久的传统。九月九日这一天人们往往登高、进酒、带茱萸、吃重阳糕,有些地方小孩放风筝、家人展墓、市人祭祀财神。重阳节成为民间的一个重大节日。

登高是一种文人的审美活动

登高作为一种文人的独特审美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先秦时期,就有登高望远之说。

《诗经·氓》中的弃妇在回顾自己与“氓”的交往时,曾经“乘彼境垣,以望复关”,把痴情女子对心爱男子的期盼和守望都在这个“乘彼诡垣”的动作中表现了出来。

//氓(节选)//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屈原《涉江》的登高更显得超脱和高洁:

//涉江(节选)//

(战国)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论语·侍坐》中孔子表述的理想境界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霉"。

//侍座(节选)//

《论语》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荀子《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高成为一种达到理想的阶梯。

//劝学(节选)//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陶渊明《移居·其二》中说:“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移居(其二)//

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文人吟咏诗词为何选择在高台从诗歌内容上我们可以推知:文人在现世生活中常常遭到贬斥,不得志,他们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只有在登高望远的时刻才可以使自己饱受束缚的心灵得到暂时的释放,使自身获得片刻的自由空间。我心飞扬,不能与鸟同飞,也要站到离天更近的地方,去品味飞翔的快感。视野的开阔,心灵的满足,“极目楚天舒”的畅快与激情得以抒发。现实生活不能满足他们指点江山的心愿,于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理感受只有在登高望远的视野中去体验。因此亭台楼阁塔就成了文人登高游心理想之所。

登高抒怀满豪情

古人登高,情怀各异,而其中豪情最是壮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种登高后的极目远望,胸怀天下的豪情为后世文学家所推崇,影响了世代儒家诗人。典型的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气宇轩昂,一派俯视一切,勇登绝顶的雄心气概。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语出天然,千古流传,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给人一种激发和前进的呼唤。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拨云见日,显示出高瞻远瞩、自信满怀的从容气魄。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满江红》)这种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是登高文化的最高境界,长期激励着一代代文人投身社会的洪流中。

//满江红(节选)//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曹操的《观沧海》作为中国第一首纯粹的山水诗,那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使视角更加广阔,表达作者博大胸怀、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都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高赋诗者众,登高著文者奇。王勃少年多才,正因为年少,所以其诗文才更加充满豪情和壮志。他的《滕王阁序》辞藻华丽优美,意境壮阔清新,居高临下从高空鸟瞰洪州的山水,运用全景式的手法来描绘膝王阁的恢弘气势,把一座阁楼写得出神人化:

//滕王阁序(节选)//

唐·王勃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尧诸,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他以滕王阁为中心,将山水、云霞、人物、飞鸟融为一体,表现了他超越时空的想象,把抒情、写景、叙事、议论、用典熔于一炉,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高昂饱满的斗志,也代表了唐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虽然没有亲自登上岳阳楼,但是他以自己丰富的想象中把登临岳阳楼的感受写得那样真切:

//岳阳楼记(节选)//

宋·范仲淹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对此楼台凤舞,他感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最后发出了“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呼喊,这是天下忠君爱国之士的肺腑之言。

登高诗篇凝结着诗人心灵的体验和生命知觉,传承着文人们对精神哲学的多重思考。对于登高吟唱的诗人来说,生命是有为的,他们的志向要在济世安民的伟业中实现。他们怀抱利器,不懈追求,全力以赴寻求着生命价值。

【情景默写】

古诗文背诵默写是积累文言语汇,形成文言阅读语感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课标列出的经典名篇,更值得去探究,通过系统归纳训练,能够达到积累的目的,更能提升古文素养,从而轻松应对古诗文阅读。

一、基础识记与正确书写

在空白处补填上文中的句子。

风急天高哀,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

万里悲秋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_____________,潦倒浊酒杯。

二、语言能力提升

按提示的语境默写

1.杜甫在《登高》开篇写自己登高见闻,以“_____________,"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六种意象自然成对,视觉、听觉融为一体。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落木萧萧、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中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3.在《登高》中,杜甫看到眼前秋景,百感交集,以“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着笔,概括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愁苦生活。

4.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杜甫《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两鬓白发日多,悲愁难遣的状态。

5.《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_____________,"。

三、巩固与提升练习

信息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顿挫”主要指诗歌作品中言辞表现的曲折变化和音律声调的跌宕起伏。在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中,陆机分论各种文体,有“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之说,自此“顿挫”成为文学评论的术语。钟嵘《诗品》评谢眺诗说:“脁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虽是在讲诗人谈诗时的言行风貌,实际上也是通过对比讲诗中表情达意的语言风格。后来唐人卢藏用以“感激顿挫”来评价陈子昂的诗文。

如果说“沉郁"的诗风主要体现了杜甫内在情志、学识修养的自然流露,那么“顿挫”的语言风格则更多地见于他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体现了诗人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随着杜诗影响的增大,“顿挫"也逐渐成为杜甫乃至其他诗人的语言风格的专用语。今天的文学著作,也大都沿袭了释“顿挫”为表达的转折和音律的抑扬的说法。

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否仅把“顿挫"理解为创作形式上的要求就可以了综观古代文学理论对“顿挫”这一范畴的阐释和运用,表现了不同层次的认识:仅视为诗中音律变化的外在特点;不仅在音律,也在于文彩、章法的变化,是一种诗文之“法";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法则,更是内容的要求;更进一步,“顿挫”是“沉郁"的个性、情感必然的言辞音律的表现。

如此种种,虽有认识上的差异,但追求作品的委婉含蓄、变化生新,以求得更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却是“顿挫”说成“沉郁顿挫"说的立论者和运用者的共同目的。不论单称“顿挫”“沉郁"或是并言“沉郁顿挫”,“沉郁"的情志总是或隐或显地处于主导的地位。

(摘编自王南《“沉郁顿挫”论》)

材料二:

学界对“顿挫"的解释,是仅从表现形式上着眼的。或曰“表达方式的回旋纡折”,或曰“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或曰“形式上波澜老成”,或曰“声调、词句有停顿、转折",这些说法均有道理,却都显得不够具体。

先来看“顿挫”一词的本义。唐人张铣注《文赋》云:“箴所以刺前事之失者,故须抑折前人之心,使文清理壮也。顿挫,犹抑折也。"张铣从“箴”这种文体的功能角度来解释“顿挫"一词的含义。既然“箴”是告诫性、劝谏性的文字,当然要“刺前事之失",而要“刺失”,就须“抑折前人之心",就是说要对犯错误的人进行思想批判,借以警示时人。因此,这种批判性的文字,自然要思想清纯、有理有据,也就使“箴”这种文体具有“文清理壮"的特征。张铣等注《昭明文选》(收录了《文赋》)又是开元间完成的,杜甫自应读过此书,他应该知道张铣所诠释的“顿挫”一词的意义。由此看来,他把自己的诗文概括为“沉郁顿挫",首先是指作品的内容而言的:既指思想感情的沉郁,又能讽刺规谏。

其次,还可以从“沉郁顿挫”一词的语境中寻绎答案。杜甫在《进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文中提到扬雄、枚皋,说自己的诗文能够达到他们的水平。仔细品味,会发现“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是分别针对扬雄和枚皋讲的。枚皋性格诙谐,才思敏捷,下笔成章,但他并不以讽谏为创作的宗旨。由此可知,“随时敏捷”是指枚皋。扬雄为人口吃,不能剧谈,作文也不能一挥而就,自然说不上“随时敏捷";那么,留给他的只能是“沉郁顿挫”了。事实上,在汉代的赋家中,也是扬雄的作品最具讽谏和批判精神。那么,杜甫在使用“沉郁顿挫"的概念来评价扬雄的时候,他的心里是装着张铣对“顿挫”一词的解释的。他所说的“沉郁顿挫",就是指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说的这段话,是向玄宗自荐之辞,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又具有枚皋的行文速度;既有质量,又有数量,这样的人才,皇帝是应该使用的。杜甫的措辞很严谨,很有说服力。

“顿挫”一词的本义是“抑折",后来又派生出新的意义。南朝宋人范晔在《后汉书·孔融传赞》中说:“北海天逸,音情顿挫。”李贤注:“顿挫,犹抑扬也。"此后,“顿挫”一词就常被人用来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意义由本来的内容范畴进入到形式范畴。

就杜诗而言,每于一句或两句之中,意思发生逆转,前后形成针锋相对之势,是造成“顿挫"的重要原因之一。且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此诗开头写道:“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一般说来人的年纪变大,阅历增多,就会变得聪明、世故起来,可是老杜却恰恰相反,他说自己是越老越拙笨了。其次,杜诗的“顿挫"风格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他惯以丽景伴愁心,心越愁而景越丽,从而构成情与景的巨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的力度。假如作者一味地引入哀景,使情感在与景物和谐的状态中抒发,那么也许能够造成“沉郁”,却难以造成“顿挫"。

应该说,杜诗的“顿挫”风格,既包含张铣所说的内容层面的意思,也包含着李贤说的艺术层面的意思,不能仅从表现形式的层面去理解。

(摘编自韩成武《“沉郁顿挫"新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顿挫"一词最早见于陆机的文学理论著作《文赋》,被作为文学评论的术语。

B.学界着眼"沉郁"风格一般着侧重于内在情志,而“顿挫”文风侧重于表现形式。

C.唐张铣从文体功能角度来解释“顿挫",即“抑折前人之心”,对人进行劝谏,借以警示。

D.由于"顿挫"从本义“抑折"又派生出新的意义,意义由内容范畴进到了形式范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顿挫”的语言风格是杜甫在创作中对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的自觉追求。

B.材料二认为杜甫在《进表》中肯定扬雄和枚皋,是想表达自己兼具二人文风,并向玄宗推荐自己。

C.材料二从内容和形式层面阐释"顿挫"的内涵和成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摆事实讲道理,逻辑清晰,推理严谨。

D.以丽景伴愁心,以乐景衬哀情,造就了杜甫的“顿挫";以哀景衬哀情,情与景谐,可能造就了他的“沉郁”。

3.下列杜甫诗句不能作为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

D.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早花》)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顿挫”的诗风,请简要分析其异同。(4分)

5.如欲从“顿挫"的角度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写一篇评论,根据材料的观点,结合诗句列出评论要点。(4分)

【即时练习】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句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名词,水中的小洲)

B.潦倒新停浊酒杯(副词,刚刚)

C.惟觉时之枕席(动词,感觉)

D.势拔五岳掩赤城(动词,超出)

2.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3.对下列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飞回:盘旋飞舞

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4.与“万里悲秋常作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无边落木萧萧下

C.锦瑟无端五十弦D.一弦一柱思华年

二、课内阅读

阅读《登高》这首诗,完成5~6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6.《登高》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与解析---

【解释词语】

重点词语解释

风急天高猿啸哀(叫声凄厉),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犹言一生,借指晚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极,极其)恨(遗憾)繁(作动词,增多)霜鬓(白发,如鬓边着霜雪),潦倒(衰颓,失意。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浊酒杯。

【文言翻译】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译文: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晚年(2)极其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