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_第1页
语文-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_第2页
语文-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_第3页
语文-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_第4页
语文-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2次月考命题人:支小林审题人:许小羚(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最近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国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作为一个科学家,鲍尔书中的视角显然更专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颜色是艺术家的一门通用语言,它甚至和音乐一样,会通过我们的感官深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不同文明的历史传统、不同地域的动植物世界丰富性的影响,某种颜色从被认知被命名的那一刻起,就天然地带上了我们今天难以琢磨的经验、信仰等元素。不过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从书中找寻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艺术家和我们的不同在于他需要两套颜色体系,要将眼中所看到的色彩世界通过调色板再现于画板画布之上,因而艺术史的长河无法脱离颜料的发明史。颜料并非我们常以为的天然存在或调色板上的简单混合物。人类最初使用的颜色,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主。比如云母、红朱砂、黑石墨、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绿,等等。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界取得,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在一些几万年前的洞穴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岩画,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从很远的地方将矿物运来,将之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磨得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朱砂被称为红色之王,其天然形式,比如矿物辰砂,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颜料。中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和埃及并不知朱砂,绘画中作为红色颜料的是氧化铁,主要来自赤铁矿。到了中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非天然颜料在古代并不多见,特别是蓝紫色,堪称稀罕。迄今为止只有埃及蓝、中国紫和玛雅蓝被确认为是出现于工业社会以前的三种人造蓝紫色。埃及蓝,著名的古埃及玻璃料或陶釉,后来发展为颜料,用于绘制古埃及壁画。在中国,蓝色的矿物颜料主要来自石青。近些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上发现与“埃及蓝”类似的“汉紫”,这种紫色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之后又在秦兵马俑身上发现已经被大量使用,现在人们普遍将其称作“中国紫”。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中外科学家开展了长达多年的研究与合作,并首次在兵马俑的彩绘中发现了人工合成的汉紫。埃及蓝的成分主要是钙铜硅酸盐,汉紫的成分是钡铜硅酸盐,没有太本质的区别。硅酸铜钡(汉紫)的制备条件较为苛刻,需要将青石绿、重晶石、硫酸钡、石英等2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在1000度左右的高温下进行反应。那时的手工业作坊对于高温的控制已有相当的经验,白陶和原始瓷也出现在这个时期,汉紫也许就是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被人们偶然发现并作为颜料使用。作为古代颜料中极为珍贵的一种合成颜料,汉紫在秦兵马俑的彩绘使用中却较为普遍。作者的这本书讲了太多西方艺术史的故事。我们期待他的下一本书会是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五彩缤纷的故事。(摘编自闻白《〈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不一样的颜色故事》)材料二:由于一些原因,我在中国却从未游历过西安,去看看秦始皇的陵墓和他的兵马俑。它们毫无疑问是我一直想参观的。我明白,那些纵横排列的陶土士兵,现在已无人得见其巅峰时期的辉煌。昔日装扮它们的颜料,早已从表面纷纷剥落。如我在本书正文中写到古希腊那些神庙和雕像时所说的,它们留给今人一种印象,似乎古代世界单调黯然。事实并非如此。在西安发掘出土的陶俑上,仍然黏附着一些色料碎片,从中能够看出这些雕像也曾色彩鲜明。兵马俑身上的那些色料,有一些只有中国才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相当复杂,可用来制备多种药物及其他日常用品。在古埃及,情况同样如此。埃及人留下了一种极受推崇的颜色,今人径称为埃及蓝,它可能是制备玻璃时衍生出来的。这是一种蓝色硅酸盐材料,其色调来自铜元素。中国在秦汉两朝,以及时间更早的战国时期,并未使用埃及蓝,但中国也有属于自己的蓝色,今人称为汉代蓝,也称为中国蓝。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们还发现,在制作这种蓝色色料时,可以把颜色调成紫色,两者化学成分相同,只是配比有别。这项创新很难得,毕竟在人类的整个“颜料发明”史上,紫色色料都很难制备;在西方,直到19世纪才有了好用、稳定的紫色色料。更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紫包含两个铜原子,由一个化学键连接,从而成为人类已知最早的具有所谓“金属—金属键”的合成物质,这种单元对现代化学家来说极为重要。我虽未亲见过兵马俑,多年前却在瑞士拜访过苏黎世大学的海因茨·贝尔克教授,海因茨慷慨地送给我一块中国蓝的颜色样品,那是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制成的。写本篇序言的时候,这块样品就在我的面前。海因茨曾写道:“从工艺和化学方面来看,中国蓝和中国紫的发明是一项非凡的功绩。”到这里,读者大概能够看出,为何我对《明亮的泥土》中文版的面世如此欣喜。一直让我引以为憾的是,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也许未来某天,我会决心一试。在中国,颜料的发明有着迥异的故事。我期待,也深信,《明亮的泥土》会在中国读者中引发广泛共鸣。(摘编自菲利普·鲍尔《〈明亮的泥土〉中文版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颜色是艺术家的通用语言,能够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其使用受到地域、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B.朱砂自发现以来就在中外绘画中广泛使用,由此朱砂成为红色之王,同时红色也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C.近些年考古学家先后在中国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秦兵马俑上,发现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紫色颜料。D.汉紫这一紫色色料的制备,必须把多种物质混合并通过高温使其产生反应,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配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A.作为一篇书评,材料一没有面面俱到评述原著,而是围绕原著里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展开介绍。B.材料一第8段在介绍汉紫的发明时,用了“也许”“就”“已经”“偶然”等词语,增强了表达的客观性和准确性。C.作为一篇中文版的序言,材料二用较多笔墨写中国颜料的发明,这弥补了原著没有更多谈论西方以外的艺术的遗憾。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行文过程中都采用了中外情况对举、相互关联的方法,这可以加深读者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3.下列材料,最不可能被鲍尔用到一部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著作中的一项是(3分)A.烟炱是敦煌莫高窟使用的颜色材料之一,它是从烟囱壁分离出来的烟团,将烟炱与胶融合,便生成墨这种颜料,由墨而出便是黑色。B.赤红之色象征福贵,是传统牡丹画常用的颜色,明代画家徐渭画牡丹却不用此色,仅以泼墨为之,水墨润泽又浓淡得宜,富有生气。C.蓝草的叶子含有一种色素,现代的科学名称叫“蓝甙”,它在水浸的条件下逐步水解,染于织物上后,经日晒氧化就生成“蓝靛”。D.铅白一般指碱式碳酸铅,又名铅粉、铅华,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早、记录最丰富、品种最多样的白色颜料,常用在中国古代绘画中。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有关“中国紫”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45.鲍尔把一部有关颜料发明史的著作取名为“明亮的泥土”,书名含义丰富,请简要说明。(6(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太阳发芽老人一直望着外边的树,整个夏天他都这样看树。夏天悄悄逝去,秋天闯了进来,树叶一下子变黄了。两个中年人走进院子,一个是老人的儿子,一个是连里的木匠。他们从东边空房子里抬出又宽又厚的干木板。全是白松木,一条一条摆开,院子里亮晃晃。女孩问老人:“这是干什么呀?”老人说:“给爷爷做棺材。”“爷爷你很健康呀。”女孩眼睛湿了。“健康的时候才能做出好棺材。”几年前,木料从林场拉回来的时候是湿的,女孩可以闻到树液的清香。那时她只有十岁,现在她十五岁了,跟一棵小白桦树一样了,走到哪里都是亮亮的。女孩说:“爷爷你不害怕吗?”“爷爷不怕,爷爷打过仗种过地,爷爷用枪和锄头对付过死亡。”“可它又缠上你了。”“这可不一样,爷爷自己去,”老人敲敲那些木料,“爷爷坐车去。这是我的坦克。”木匠说:“咱给你弄个好坦克。”4院子里全是叮叮的斧子凿子声和嗡嗡的锯子声,两个中年人叼着烟卷一声不吭干活儿。老人坐在小板凳上,半闭着眼睛,里边有一种柔和沉静的光,跟海子里的水一样。老人又干又瘦,可老人很结实。太阳和风把他打磨成现在这个样子。他老得不能再老了,太阳和风也啃不动他了。他坐在阳光和风里,他就跟外边的大戈壁一样,坚硬而辽阔。院子里的木料不见了,棺材蹲在地上,让人望而生畏,就像那里蹲着一头金黄的狮子,威风凛凛。女孩从来没见过这么厚实的木头,女孩用手卡一下,板子很厚,把她的手都卡疼了。老人说:“薄板子盛不下爷爷,爷爷会把它压塌。”来一帮人抬棺材,他们都是连里最壮实的汉子,他们给棺材捆上粗绳,前后两根杠子,壮汉们嘿嘿用劲往前挪。棺材离地面只一道缝,昂首挺胸就像要下水的巨轮。棺材滑进屋里。连长揭掉黄帽子:“当年咱们的万吨巨轮就是这样下水的。”女孩不懂这些,连长叔叔就告诉她:“那是一艘很大很大的船,是咱中国人的骄傲。”女孩说:“我爷爷就是连里的骄傲。”“爷爷打过仗,爷爷在战场上就跟狮子一样;爷爷也能种地,爷爷种的庄稼个个都是好样的。”爷爷说。“你把它们说得跟人一样。”“庄稼是有生命的,只要是你种的你就能听见它们拔节抽穗长个子。”阳光一下子把窗户挤破了,跟彩釉一样浇在棺材上,棺材雄浑而明亮。女孩回到自己屋里画画。她喜欢画画,她的画在整个团中学还是挺有名的,有小画家之称。老人听见梨子咚咚的落地声。梨子很黄很肥,就像毛色光滑的鼠趴在树上。老人吃了一个很大的梨子。他的牙齿只剩下几颗,他的嘴巴几乎是个黑洞洞,梨子喜欢这个黑洞洞,梨子一直钻到老人的脚后跟,老人浑身上下甜丝丝的。有些梨子大半埋在土里,甜甜的梨肉让虫子咬得千疮百孔。梨子在下沉。沉没的地方梨肉变成棕褐色,那已经接近泥土的颜色了。老人看自己的手脚,干硬粗糙黑乎乎的。他也在接近泥土。老人穿过果园,来到荒凉的墓地。他们刚来这里的时候,地上只有一寸厚的土,撒下的种子长不出庄稼。就在上级命令他们撤离的时候,老连长病逝了,老连长成了大漠深处第一个死者。他们挖很深的墓坑,里边全是沙石。大家就刮地上那层薄土,垫在墓坑里,在棺材上也覆了土。他们严守入土为安的古训,谁也不想让自己的老连长风干成木乃伊。他们要看着青草长出来再撤走。那已经是第二年春天了,青草果然爬上连长的坟头。这无疑是一种信号,一种绿色田园的信号。地上的土年年厚起来。土是从连长的坟墓开始变厚的,就像连长身上长出来的。老兵们说:“人都要变成土,埋在新疆变的土就更多。”老兵们全都躺在那里了。活着的寥寥无几,他是这里惟一的老兵。他得好好看看这个秋天。天是青的地是黄的,天地之间的那颗太阳丰满而悠闲。太阳再也不是狮子了,狮子蹲在他家里。女孩问老人:“你干吗要离开我们?”老人说:“人老了就得死,爷爷已经活得太久了。”“我会死吗,爷爷?”“你不会死,死亡不认识你。”“死亡认识你吗?”“死亡认识年纪大的人,它不认年轻人,好孩子你好好活吧,活着是很有意思的。”“我还是感到害怕,爷爷。”“活得越有意思,死亡才会有意思。”“我知道了爷爷,我要画画。”女孩回到她的小屋,继续画画。老人一个人坐在屋里,棺材蹲在他的身边,就像一匹骏马在等待骑手跨上去。5老人睡着了。睡眠中的老人依然能听见梨子咚咚的落地声,梦中的梨子金光灿烂,又圆又大,散发甜丝丝的芳香。酥软的梨子一点一点融入泥土,跟积雪消融一样。太阳也是酥软的,太阳的一半被地平线咽下去了,大地在吮吸黄澄澄的阳光,太阳被大地吸到肚子里去了。老人告诉他的孙女:“爷爷睡一会儿就起来。”老人相信他还会升起来。别人不信,女孩绝对信。这时候,女孩已经画出了那颗太阳。女孩画的是一颗梨形太阳,一头大一头小,大的那头沉下去了,地面露出一点点金黄,太阳好像在发芽。太阳确实在发芽。只有成熟而饱满的种子,才能顶破泥土从大地里长出来。女孩用笔在画面下边写一行字:太阳发芽。(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人一直盯着树看,感受时节的微妙变化,发现树叶变黄,他自知时日不多。B.老人说“这可不一样,爷爷自己去”,这体现了老人积极而豁达的人生态度。C.“薄板子盛不下爷爷”,因为老人认为只有厚棺材才配得上自己辉煌的一生。D.老连长坟头长出的青草,承载着老兵的期望,激励战士长期守土,接续奋斗。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把棺材比作“坦克”“狮子”“骏马”“巨轮”等,形象地表现了爷爷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气质。B.文中划线句子中“挤”“浇”两个动词,使静态之景富有动感,张力十足,描绘出一幅壮美的画面。C.爷孙的对话充满情趣与哲思,凸显了老人对孙女进行生命教育的历程,表现出老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D.小说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节奏自然,同时注重场景的细节描写,为读者呈现了边疆的独特风貌。8.请结合全文,依次分析女孩对不同生命状态的感悟与理解。(4分)9.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太阳发芽》也是一个与死亡有关的故事,“眼前的一切”也同样“不再那么可怕”,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如何达成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武侯①曰:“严刑明赏,足以胜敌乎?”吴子②曰:“严明之事,非所恃也。发号布令,而民乐闻;兴师动众,而民乐战;交兵接刃,.而民安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武侯曰:“致之奈何?”对曰:“君举有功而进之飨,无功而厉之。”.于是武侯设坐庙庭,为三行飨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有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无功坐后行,肴席无重。飨毕而出,乃又班赐有功者之父母妻子于庙门之外,亦以功为差6数,唯无功者不得耳。死事之家,岁使使者劳赐其父母。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介胄不待吏令奋击之者以万数。吴子曰:“臣闻之,人有短长,气有盛衰。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其可乎?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以率讨之,固难当矣。”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以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节选自《群书治要》)材料二:太宗③曰:“严刑峻法,使人畏我而不畏敌,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军当王莽百万之众,非有刑法临之。此何由乎?”靖④曰:“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陈胜、吴广败秦师,岂胜、广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盖顺人心之怨莽也。况又王寻、王邑不晓兵法,徒夸兵众,所以自败。臣按《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若爱未加而独用峻法,鲜克济焉。”。.(节选自《唐李问对》)【注】①武侯:魏武侯,魏文侯之子,名魏击,战国初期魏国国君。②吴子: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魏武侯时期任西河郡守。③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④靖:李靖,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著有《卫公兵法》等。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使一死A贼B伏于旷野C千人D追之E莫不枭视F狼顾G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乐,乐于、乐意,与《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友”用法不相同。B.厉,同“励”,指勉励、激励,与成语“变本加厉”中的“厉”意思相同。C.“五万之众”与《六国论》中“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的“之”用法相同。D.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武侯很想通过赏罚严明的方式来战胜敌人,但遭到了西河郡守吴起的完全否定。B.吴起主动请缨,率领五万无功之人抵御入侵的秦军,在魏武侯支援下,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赫赫战功。C.唐太宗疑惑的是,严刑峻法使百姓怕他而不怕敌人,光武帝没有使用严刑峻法来管理军队却能取得胜利。D.李靖认为,做将领的,首先要用爱心结交士卒,然后才可以用严刑来管理、约束军队。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飨毕而出,乃又班赐有功者之父母妻子于庙门之外,亦以功为差数。(2)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14.同为军事家,在对待“赏罚”问题上,吴起与李靖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3分)7(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刘克庄自古名家岂偶然,虽游于艺①必精专。经生②各守单传旧,国弈③常争一着先。马老于行知向导,鹄腾而上睹方圆。殷勤寄语同袍者,努力磨教铁砚穿。【注】①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②经生,泛指研治经学的人。③国弈,第一流棋手。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名家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努力取得的。B.做学问要有认真的态度,可以在“六艺”中探寻,但必须保持精纯专一。C.作者批评一些做学问的人抱残守缺,在下棋方面却为一步棋斤斤计较。D.磨穿铁砚夸张而形象,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勉励和对学者的殷切期望。16.颈联提到“马”和“鹄”,作者以此表达怎样的治学道理?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两句直接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2)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 ”;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始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他(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中“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榫卯作为中国传统木作的一种接合方式,可谓A。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就已出现了榫卯结构的木构件。而后几千年,榫卯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了多个应用、发展高峰。在建筑领域,辽代的应县木塔是榫卯结构应用的典型案例。全塔主体由数万个木构件搭建而成,900多年来,历经多次地震却始终B,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榫卯结构的设计。在家具领域,明代榫卯家具把中国传统家具推向发展顶峰。①在这一时期,②匠人们不断提高榫卯制作技艺和应用,③制作家具能够不用一钉一胶,④实现构件合理连接,⑤家具结构科学。从应县木塔到美观实用的家具,几块普通的木头因榫卯变得如此牢靠,原因何在?专家认为,榫卯利用错位、限位、避让的设计理念,让构件柔性组合在一体,达到“牢而不固”的效果。错8位,简单理解就是留间隙。很多人认为榫卯(甲:),实则不然。榫与卯之间都存在一定间隙,有一定的灵活性。榫卯间隙让建筑连接的节点如同弹簧一样,能够发生一定的形变。尽管看似因摇晃产生了结构变形,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摇而不倒”。限位,可以理解为(乙:)。榫卯通过榫与卯形状的恰当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限制了构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动。避让是指榫卯构件彼此避让,不在一个交点相遇,不影响家具的美观和坚实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榫卯结构逐渐应用于不同材质,也形成了不同结构形式。但无论是何种材质与形式,本质上都是“错位、限位、避让”理念的体现。榫卯结构在一凹一凸之间,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对方之缺,可以达到巧妙的平衡,这其实就是中国“和”的思想体现。18.文中第三段中加点的“如同”,如果替换为“好像”,虽都能保持基本的比喻意义,但在表达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请简要比较。(4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牢而不固”,有人说自相矛盾,有人说表述恰当。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提出一个新名词,有时能帮助破解难题;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难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东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2次月考高三语文(答案)【答案】1.A2.C3.B4.①突出“中国紫”的发明在“颜料合成”实践上具有典型性,彰显古代中国在工艺和化学方面的非凡功绩。②突出“中国紫”是中国独有的色料,激发中国读者对原著的阅读兴趣。5.①表明人类最初使用的颜料主要来源于天然矿物这一事实。②凸显由天然矿物制成的颜料具有色泽明亮、不易褪色的特点。③暗含着由天然矿物加工而成的颜料与泥土在物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颜料发明史的内容。材料一主要介绍了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强调了颜料在艺术史中的重要性,并详细描述了中西方早期颜料合成的实践。材料二则是鲍尔为中文版所写的序言,补充了中国颜料发明的独特故事,特别是汉紫的发现和意义。两篇文章通过对比中西方颜料发明的异同,展示了颜料在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读者对颜料历史的理解。【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朱砂自发现以来……由此朱砂成为红色之王,同时红色也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错,材料一说“到了中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有“到了中世纪”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时间限制。C.“近些年考古学家先后在中国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秦兵马俑上,发现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紫色颜料”错,材料一原文“近些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上发现与‘埃及蓝’类似的‘汉紫’,这种紫色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没有选项“先后”之说,而且是“还未发现”不是“不存在”。D.“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配比”错,材料二第四段“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们还发现,在制作这种蓝色色料时,可以把颜色调成紫色,两者化学成分相同,只是配比有别”,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这弥补了原著没有更多谈论西方以外的艺术的遗憾”错,材料二第六段“一直让我引以为憾的是,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也许未来某天,我会决心一试。在中国,颜料的发明有着迥异的故事”,可见是说“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选项内容指向颜色的意义、颜色的创新使用及对使用效果的评价,这与颜料发明无关。ACD内容均与颜料有关,与颜色无关。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是书评,评论的是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一书,主要针对原著里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实践进行介绍、评论。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色料,中国紫制备条件苛刻,其发明无疑在“颜料合成”实践上具有典型性;另外,中国紫是工业社会以前三种人造蓝紫色之一,详细介绍这种中国独有的色料,对阅读此书评的读者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进而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材料二是自序,作者指出,制作中国紫“这项创新很难得”,中国紫成为具有“金属—金属键”的合成物质,这对现代化学家来说极为重要,作者还引用了苏黎世大学海因茨教授对中国紫发明的高度评价,这些内容与材料一所说明的中国紫的世界地位(工业社会以前三种人造蓝紫色之一)是相互照应的,从这点来看,详细介绍有关“中国紫”的内容,能够起到突出古代中国在工艺和化学方面功绩非凡的目的;另外,这篇自序是作者为其著作翻译成中文版本而写的,其阅读群体主要是中国读者,因此较为详细介绍中国紫,与材料一同样有助于激发中国读者对原著的阅读兴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题目的含义的能力。“明亮的泥土”这一书名中的“泥土”,指的是“人类最初使用的颜色,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主”。“明亮的泥土”这一书名中的“明亮”则是因为天然矿物在“磨得越细”之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所以书名用了“明亮”一词,含有突显由天然矿物制成的颜料具有色泽明亮、不易褪色的特点之意。“明亮的泥土”指的是由天然矿物制成的颜料,说颜料是泥土,突出二者在物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答案】6.C7.D8.①对生命流逝的感伤,听到要为爷爷做棺材,替爷爷担心,为生命的衰亡而感伤;②对生命不凡的骄傲,从连长叔叔和爷爷口中了解到爷爷丰厚的一生,为此感到骄傲自豪;③对生命延续的理解,通过爷爷的话语,感悟到生命也是昂扬而充满希望的,理解了生命的延续。9.①叙述视角:采用儿童视角,用女孩的天真烂漫和独特的想象力淡化了死亡的悲剧色彩;②人物形象:用老人丰盈的生命历程,表现了他面对死亡的达观和安然(或:通过女孩从担心恐惧到平静坦然的心理变化,衬托了老人达观的生死观);③表现手法:把老人比作太阳,老人就如落下又升起的太阳,肉体死亡但精神传承;④语言特色:用诗意、温情、激昂的语言,冲淡了死亡带来沉重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因为老人认为只有厚棺材才配得上自己辉煌的一生”错误,“薄板子盛不下爷爷”,是为了衬托老人“成熟而饱满”的生命质量。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按照时间的推移进行叙述”错误。小说并非完全按照自然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中间有插叙,如:木料从林场拉回来、老兵们安葬老连长。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感悟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情节,理解爷爷各阶段生命状态的相关情节,联系女孩的反应,分析其感悟和理解。看到爷爷做棺材,女孩说“爷爷你很健康呀”,并且“眼睛湿了”对,这是对生命流逝的感伤,听到要为爷爷做棺材,替爷爷担心,为生命的衰亡而感伤;连长叔叔说“当年咱们的万吨巨轮就是这样下水的”“那是一艘很大很大的船,是咱中国人的骄傲”,爷爷就是这“骄傲”的促成者,爷爷自己也说过“爷爷打过仗,爷爷在战场上就跟狮子一样;爷爷也能种地,爷爷种的庄稼个个都是好样的”,爷爷干什么都是好样的,爷爷爷爷丰厚的一生让女孩感到骄傲,她说“我爷爷就是连里的骄傲”;女孩原本对死亡感到害怕,爷爷说“活得越有意思,死亡才会有意思”“老人相信他还会升起来。别人不信,女孩绝对信”,通过爷爷的话语,女孩感悟到生命也是昂扬而充满希望的,理解了生命的延续。【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①叙述视角:小说从女孩的视角出发来写死亡,写女孩开始对于棺材、死亡感到不解、害怕,但通过爷爷的话,女孩对死亡有了独特的认知,“老人相信他还会升起来。别人不信,女孩绝对信”,结尾女孩画太阳,“太阳发芽”是儿童浪漫的想象。总之,小说采用儿童视角,用女孩的天真烂漫和独特的想象力淡化了死亡的悲剧色彩;②人物形象:老人曾经是新疆建设兵团的一个兵,他们连队在新疆开垦,包括连长在内的很多老兵都留在了那里,变成了丰厚的土壤,而他们建设的万吨巨轮也是中国的骄傲;后来老人留在新疆,退伍后种庄稼,也是一把好手。丰富的人生经历让老人对死亡有着独特的认识,他认为“活得越有意思,死亡才会有意思”,他相信生命的延续,并以此影响了女孩的生死观。总之,小说用老人丰盈的生命历程,表现了他面对死亡的达观和安然(或:通过女孩从担心恐惧到平静坦然的心理变化,衬托了老人达观的生死观);③表现手法:小说结尾,女孩画太阳,“一头大一头小,大的那头沉下去了,地面露出一点点金黄,太阳好像在发芽”,大的那头是老人,小的这头是女孩,老人快要沉下去了,但女孩开始成长。把老人比作太阳,老人就如落下又升起的太阳,肉体死亡但精神传承;④语言特色:用诗意、温情、激昂的语言,冲淡了死亡带来沉重感。如“酥软的梨子一点一点融入泥土,跟积雪消融一样。太阳也是酥软的”,充满了诗意;“活得越有意思,死亡才会有意思”,情感积极昂扬。10.CEG【解析】句意:假如现在让一个不怕死的盗贼潜伏在荒郊野外,派一千个人去追捕他,那些追捕的人没有不瞻前顾后,警惕畏惧的,为什么呢?【解析】A,正确。动词,乐于,乐意/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句意:而百姓乐于听从。/以鱼和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B,错误。意思不同。勉励,激励/猛烈。句意:对没有功劳的人也要勉励他们。/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恶劣。C,正确。都是“的”。句意:如今臣用这五万人的军队。/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D,正确。句意:很少有人能获得成功。/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很少。【解析】“完全否定”说法错误,从材料一“严明之事,非所恃也”“君举有功而进之飨,无功而厉之”等内容可知,吴起并没有完全否定“赏罚严明”,而是更强调奖赏激励的作用。13.(1)宴会结束出来后,又在朝堂门外分发赏赐给有功之人的父母、妻子与儿女,也按照功劳大小而有所差别。(2)军队的胜败,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不能用一件事来推论。【解析】(1)“飨”,宴会;“毕”,结束;“班赐”,颁赐,分赏;“妻子”,妻子儿女;“差数”,差别。(2)“情状”,情况;“万殊”,千差万别;“以”,用;“推”,推论。14.相同点:吴起和李靖都强调对待“赏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不同点:①吴起更强调奖赏激励的作用与价值,要让全国军民都知道建功立业的光荣;②李靖则认为先要关心爱护士兵,然后才可用严刑来约束、管理军队。【解析】相同点:由材料一“君举有功而进之飨,无功而厉之”和材料二“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可知,吴起和李靖都强调对待“赏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不同点:由材料一“于是武侯设坐庙庭,为三行飨士大夫。上功坐前行…次功坐中行…无功坐后行……”可知:吴起更强调奖赏激励的作用与价值,要让全国军民都知道建功立业的光荣。由材料二“此言凡将先有爱结于士,然后可以严刑也”可知,李靖则认为先要关心爱护士兵,然后才可用严刑来约束、管理军队。【参考译文】材料一:魏武侯问:“赏罚严明,就足够用来战胜敌人吗?”吴起回答说:“赏罚严明一事,不是战胜敌人所依靠的。发号施令,而百姓乐于听从;兴师动众,而百姓乐于参战;两军交战,而百姓甘愿效死。这三方面,才是君主所应依靠的。”魏武侯问:“怎样才能做到呢?”吴起答道:“君王选出有功之人并将其召来设宴款待,对没有功劳的人也要勉励他们。”于是魏武候在朝廷设席,分为三排座位宴请士大夫。功劳最大的坐在前排,席上摆有宝器和猪、牛、羊等美味;功劳次一等的坐在中排,席上佳肴、宝器则有所差别和减少;没有功势的人坐在后排,只有佳肴而没有宝器。宴会结束出来后,又在朝堂门外分发赏赐给有功之人的父母、妻子与儿女,也按照功劳大小而有所差别,只有无功之人的家属得不到赏赐。对于为国捐躯者的家庭,每年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这样做了三年之后,秦国出兵到达魏国西河边境。魏国的士民们听到这一消息,不等官吏下令,就主动披甲戴盔、奋勇抗敌的人数以万计。吴起说:“臣听说,人都有短处和长处,士气也有兴盛和衰败。君王不妨试着派遣五万名没有功劳的人,臣请求率领他们来抵挡秦军,可以吗?假如现在让一个不怕死的盗贼潜伏在荒郊野外,派一千个人去追捕他,那些追捕的人没有不瞻前顾后,警惕畏惧的,为什么呢?他们是担心盗贼突然跳出来伤害自己。所以一个人拼命,足以让千人畏惧,如今臣用这五万人的军队共同作为那个拼死一搏的强盗,率领他们去讨伐秦军,敌人肯定很难抵挡。”魏武侯听从了吴起的建议,并加派五百辆战车、三千匹战马,以此大破秦军五十万之众,这就是激励士兵的功效。材料二:唐太宗说:“朕采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结果却使人们害怕朕而不害怕敌人,朕对此感到很疑惑,过去汉光武帝用一支军队对抗王莽的百万之众,并没有使用严刑峻法来管理军队。这是什么原因呢?”李靖说:“军队的胜败,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不能用一件事来推论。例如陈胜、吴广打败秦军,难道是因为陈胜、吴广的刑律比秦朝还严酷吗?汉光武帝起兵,是因为他顺应了百姓怨恨王莽的心理。况且王寻、王邑又不懂得用兵之道,只是空夸军队人数多,因此失败了。臣依据《孙子兵法》中所说:‘士卒尚未亲近依附之前就惩罚他们,他们就会不服;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后,不使用刑罚来对付犯错的人,就不能有效地使用他们。’这就是说,凡是做将领的,首先要用爱心结交士卒,然后才可以用严刑来管理、约束军队。如果没有爱心,只是一味地对士卒使用严刑,很少有人能获得成功。”15.C(3分)①老马在路上是知道、记住方向的能手。治学要像老马识途一样明确研究的方向,不要走弯路。②鹄鸟腾跃而上,看得清四周的情况。治学也要像鹄腾空而上俯视四方一样,拓宽视野。②运用比喻,在同一联使用“马”和“鹄”,说明治学时努力方向与宏观视野不可偏废的关系。(6分。“马”和“鹄”代表的意义阐释各2分,两者关系2分,意思对即可)17.(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3)多于周身之帛缕多于九土之城郭(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18.①虽然“好像”也常用于表示比喻,但它相对“如同”来说,有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或猜测意味。②因此,在本文语境下,“好像”会让读者对榫卯间隙与弹簧之间的相似性产生一丝疑虑,不如“如同”那样肯定和直接。【解析】文中第三段中用“如同”来构建榫卯间隙起到的作用与弹簧形变能力之间的比喻关系,旨在强调两者在功能上的高度相似性。“好像”虽然也能表达比喻意义,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或不确定性,这种微妙的差异在精准的语言表达中显得尤为重要。“如同”更为肯定和直接,它清晰地表明了榫卯间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