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作业指导书TOC\o"1-2"\h\u32420第1章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概述 468091.1感染控制的定义与重要性 43061.1.1定义 4128491.1.2重要性 4297661.2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现状与挑战 4257291.2.1现状 439171.2.2挑战 532669第2章医院感染病原体的分类与传播途径 5294432.1常见医院感染病原体 5185552.2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57752.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61211第3章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策略 612883.1医疗机构感染预防的基本原则 6265173.1.1全员参与原则 6313593.1.2预防为主原则 690183.1.3分类管理原则 643693.1.4持续改进原则 6107913.2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具体措施 699873.2.1手卫生 6184993.2.2个人防护 631883.2.3环境清洁与消毒 6147843.2.4医疗器械管理 6120813.2.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7220293.2.6患者管理 736813.2.7健康教育与培训 7223683.3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管理体系 7318363.3.1感染预防与控制组织 7193713.3.2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7103443.3.3感染监测与评估 7250643.3.4感染暴发应对 7305143.3.5持续改进机制 77976第4章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教育与培训 7102994.1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知识培训 783984.1.1培训内容 7306194.1.2培训方法 7322134.1.3培训对象 799104.1.4培训时间 8100054.1.5培训效果评估 8276204.2医护人员操作技能培训 8263384.2.1培训内容 820764.2.2培训方法 8252134.2.3培训对象 8315164.2.4培训时间 8215484.2.5培训效果评估 8209004.3感染控制教育的评估与持续改进 8109994.3.1评估内容 899184.3.2评估方法 8259424.3.3持续改进 8307724.3.4反馈与监督 926203第5章医疗机构环境感染控制 9121775.1医疗机构环境分类与要求 9166675.1.1清洁区 931805.1.2潜在污染区 952135.1.3污染区 9168455.2医疗机构空气净化与通风 1084185.2.1空气净化 10265985.2.2通风 10222065.3医疗废物管理 10113915.3.1分类 10149955.3.2收集与运输 10163165.3.3处置 1018879第6章医疗器械及物品的消毒与灭菌 10102866.1常用消毒剂与灭菌方法 11319146.1.1消毒剂 11164596.1.2灭菌方法 11166036.2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与灭菌 11288636.2.1清洁 11206186.2.2消毒 1156876.2.3灭菌 11152856.3医疗物品的储存与管理 11139746.3.1储存 11222916.3.2管理 122224第7章隔离技术与管理 12100647.1隔离原则与分类 12110067.1.1隔离原则 12213667.1.2隔离分类 1222917.2隔离措施的实施 12162547.2.1隔离区域设置 12112117.2.2隔离标识 13144087.2.3隔离防护 13233157.2.4隔离操作规范 1393717.3隔离技术的评估与改进 13210547.3.1隔离技术评估 1327747.3.2隔离技术改进 1315353第8章医院感染监测与暴发调查 13310988.1医院感染监测的意义与内容 13269208.1.1监测医院感染发生率,分析感染病原体种类、耐药情况及感染部位等特征。 1342818.1.2评估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为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14104098.1.3发觉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1475848.1.4监测医院感染病原体的流行趋势,为临床治疗和抗生素使用提供指导。 1436668.2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流程 14316588.2.1监测方法 14109528.2.2监测流程 14224488.3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与控制 147978.3.1暴发调查 1419438.3.2暴发控制 1420059第9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耐药菌管理 1510639.1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15287749.1.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相互作用,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5161189.1.2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及患者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1594269.1.3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优先选择针对性强的窄谱抗菌药物。 1572419.1.4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药物过量或过短疗程。 1586209.1.5避免无指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严格限制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15228739.1.6定期对病原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策略。 15310459.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监管与评价 15105889.2.1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务人员职责,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和监督。 15316059.2.2设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小组,定期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15266909.2.3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体系,收集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分析抗菌药物使用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1566539.2.4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15307399.3耐药菌的监测与管理 15125259.3.1建立耐药菌监测制度,定期开展耐药菌监测工作,掌握耐药菌流行情况和耐药趋势。 15179779.3.2对发觉的耐药菌感染病例,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耐药菌传播。 15233509.3.3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1582699.3.4开展耐药菌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耐药菌防控意识和能力。 15319539.3.5建立耐药菌防控多部门协作机制,共同应对耐药菌带来的挑战。 1631773第10章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质量评价与改进 161411510.1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质量评价指标 161356810.1.1结构性指标 162497110.1.2过程性指标 16428010.1.3结果性指标 161208310.2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质量评价方法 161239910.2.1定性评价 161347110.2.2定量评价 163035710.3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质量改进策略与实践 162113910.3.1改进策略 162883610.3.2实践措施 17第1章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概述1.1感染控制的定义与重要性1.1.1定义感染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预防、监测和管理措施,降低医疗机构中感染的发生和传播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与安全的一系列活动。感染控制旨在识别、预防和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1.1.2重要性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对于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具有的作用。以下几点阐述了感染控制的重要性:(1)降低感染发生率:感染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医疗机构中各种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痛苦和医疗负担。(2)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感染控制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感染控制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3)防止感染传播:医疗机构中存在多种感染源,感染控制有助于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感染在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传播。(4)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有效的感染控制,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1.2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现状与挑战1.2.1现状我国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医疗机构对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感染控制制度不断完善,感染控制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感染控制资源配置不足:部分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资源配置不足,影响感染控制工作的开展。(2)感染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3)感染监测和报告体系不完善:感染监测和报告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地区和医疗机构对感染病例的监测和报告存在漏报、迟报现象。1.2.2挑战面对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工作,以下挑战亟待解决:(1)感染病原体耐药问题:病原体耐药现象日益严重,感染控制工作面临更大压力。(2)新型感染病原体的出现:新型感染病原体的不断出现,对感染控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3)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能力较弱。(4)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不足:部分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不足,导致感染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5)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感染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影响感染控制工作的推进。第2章医院感染病原体的分类与传播途径2.1常见医院感染病原体医院感染病原体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等。(2)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3)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曲霉菌等。(4)寄生虫:如疟原虫、阿米巴原虫等。2.2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患者或医务人员。(2)空气传播:指病原体通过飞沫、气溶胶等形式在空气中传播。(3)血液和血制品传播:病原体通过输血、使用血制品等途径传播。(4)垂直传播:指孕妇体内的病原体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播给新生儿。2.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患者因素:年龄、基础疾病、免疫状态、营养不良等。(2)医疗操作因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过长等。(3)环境因素:病房空气质量、手卫生设施、消毒灭菌效果等。(4)医院管理制度:感染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人员培训不足等。(5)医务人员因素:手卫生不规范、防护用品使用不当等。(6)患者流动与交叉感染:患者转运、探视制度不严格等。第3章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策略3.1医疗机构感染预防的基本原则3.1.1全员参与原则医疗机构的所有工作人员均应参与到感染预防工作中,树立感染预防意识,共同维护医疗安全。3.1.2预防为主原则重视感染预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3.1.3分类管理原则根据不同病种、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感染预防措施。3.1.4持续改进原则不断总结感染预防经验,完善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感染防控水平。3.2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具体措施3.2.1手卫生加强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保证手卫生质量。3.2.2个人防护根据病种和操作风险,正确选用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3.2.3环境清洁与消毒加强医疗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降低环境因素导致的感染风险。3.2.4医疗器械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和保管制度,保证医疗器械安全。3.2.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3.2.6患者管理做好患者隔离、转诊、出院等工作,防止感染传播。3.2.7健康教育与培训加强感染预防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3.3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管理体系3.3.1感染预防与控制组织建立健全感染预防与控制组织,明确各部门职责,协调感染防控工作。3.3.2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制定和完善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制度,保证感染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3.3.3感染监测与评估开展感染监测工作,定期对感染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觉问题并整改。3.3.4感染暴发应对建立感染暴发应对机制,制定感染暴发应急预案,提高感染暴发应对能力。3.3.5持续改进机制通过感染案例分析和质量管理活动,不断优化感染控制策略,提高感染防控水平。第4章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教育与培训4.1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知识培训4.1.1培训内容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应包括以下内容:感染控制的基本理论、病原体传播途径、医院感染类型、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医疗废物管理、消毒与灭菌技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仪等。4.1.2培训方法采用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如集中授课、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操作等。保证医护人员充分理解并掌握感染控制知识。4.1.3培训对象培训对象包括全体医护人员,尤其是新入职员工、实习生和进修生。4.1.4培训时间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应定期进行,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项培训。4.1.5培训效果评估通过考试、问卷调查、实际操作考核等方式,评估培训效果,保证培训质量。4.2医护人员操作技能培训4.2.1培训内容医护人员操作技能培训主要包括:手卫生操作、个人防护用品穿戴与摘除、无菌技术操作、医疗废物分类与包装、消毒剂配制与使用、呼吸机使用与管理等。4.2.2培训方法采用现场演示、模拟操作、分组练习、导师制教学等形式,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4.2.3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全体医护人员,尤其是直接参与患者护理和诊疗的医护人员。4.2.4培训时间操作技能培训应定期进行,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并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专项培训。4.2.5培训效果评估通过实际操作考核、现场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培训效果,保证培训质量。4.3感染控制教育的评估与持续改进4.3.1评估内容对感染控制教育的评估主要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效果、培训资源等方面。4.3.2评估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4.3.3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对感染控制教育进行持续改进,优化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效果。4.3.4反馈与监督建立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医护人员对感染控制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监督,保证培训措施落到实处。第5章医疗机构环境感染控制5.1医疗机构环境分类与要求医疗机构环境根据感染风险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各类环境有相应的感染控制要求,以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5.1.1清洁区清洁区是指未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生物样本的区域。主要包括行政办公区、教学培训区、生活服务区等。(1)环境要求:保持环境整洁、干燥、通风,地面、墙壁、天花板无裂痕、脱落、霉变等现象。(2)感染控制措施: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存放规定。5.1.2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是指有可能接触患者或患者生物样本的区域。主要包括诊疗室、治疗室、护士站等。(1)环境要求:环境清洁、干燥、通风,地面、墙壁、天花板无裂痕、脱落、霉变等现象,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2)感染控制措施:加强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存放规定,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5.1.3污染区污染区是指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生物样本的区域。主要包括病房、手术室、检验科、消毒供应室等。(1)环境要求:环境清洁、干燥、通风,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地面、墙壁、天花板无裂痕、脱落、霉变等现象。(2)感染控制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加强医疗废物分类存放与处理,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对空气、物体表面及医疗器械进行有效消毒。5.2医疗机构空气净化与通风5.2.1空气净化医疗机构应采用以下措施提高室内空气质量:(1)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质量。(2)采用空气净化器、空气消毒机等设备,提高室内空气质量。(3)合理配置新风系统,保证室内外空气质量交换。5.2.2通风医疗机构应合理设置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以下要求:(1)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2)病房、手术室等污染区应设置独立通风系统,保证空气流通。(3)通风系统应定期清洗、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5.3医疗废物管理5.3.1分类医疗废物应按照以下分类进行管理:(1)感染性废物:包括废弃的医疗器械、敷料、病理性废物等。(2)病理性废物:包括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死胎等。(3)药物性废物:包括废弃的药品、试剂等。(4)化学性废物:包括废弃的化学试剂、消毒剂等。(5)放射性废物:包括废弃的放射性药品、放射性废物等。5.3.2收集与运输医疗废物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收集与运输:(1)采用专用容器收集,标识清晰。(2)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应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3)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放射性废物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4)医疗废物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泄漏、流失,保证安全。5.3.3处置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安全、环保处置,防止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第6章医疗器械及物品的消毒与灭菌6.1常用消毒剂与灭菌方法6.1.1消毒剂(1)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等,具有广谱、高效、速效的消毒作用。(2)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具有高效、速效、环保的特点。(3)碘类消毒剂:如碘酊、碘伏等,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消毒效果可靠。(4)醇类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等,具有中效、速效、易挥发的特点。6.1.2灭菌方法(1)高压蒸汽灭菌: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2)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不耐高温、耐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3)低温甲醛蒸汽灭菌:适用于不耐高温、不耐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4)紫外线消毒:适用于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6.2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与灭菌6.2.1清洁(1)手工清洁:用肥皂、清洁剂和刷子等工具,彻底清除器械表面的污物、血迹等。(2)机械清洁:使用清洗机、超声波清洗器等设备,配合清洁剂,对器械进行清洁。6.2.2消毒(1)化学消毒:根据器械的材质和消毒剂的功能,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浸泡、擦拭等消毒处理。(2)物理消毒:采用高温、紫外线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6.2.3灭菌根据器械的材质、耐热性等特性,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进行灭菌。6.3医疗物品的储存与管理6.3.1储存(1)清洁、干燥、通风的储存环境。(2)按种类、规格、使用频率等分类存放,标识清晰。(3)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潮湿、污染。6.3.2管理(1)建立健全医疗物品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2)定期检查、维护、清洁医疗器械。(3)遵循“先进先出”原则,保证物品的有效期。(4)对一次性医疗物品进行严格管理,使用后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第7章隔离技术与管理7.1隔离原则与分类7.1.1隔离原则医疗机构在感染控制工作中,应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和感染风险,遵循以下隔离原则:(1)标准化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统一的感染预防措施。(2)基于风险评估的隔离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特性、传播途径等因素,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3)分级管理原则:根据隔离的严格程度,将隔离分为不同级别,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7.1.2隔离分类根据隔离的严格程度和实施方式,将隔离分为以下几类:(1)严密隔离:适用于高度传染性疾病,如霍乱、肺鼠疫等。(2)接触隔离:适用于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如破伤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3)呼吸道隔离:适用于通过飞沫或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流感等。(4)肠道隔离:适用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如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5)保护性隔离:适用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重症烧伤患者等。7.2隔离措施的实施7.2.1隔离区域设置根据隔离级别,合理设置隔离区域,保证隔离效果。严密隔离区域应设单独出入口,避免与其他区域交叉。7.2.2隔离标识在隔离区域明显位置设置隔离标识,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遵守隔离规定。7.2.3隔离防护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和感染风险,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手套等。7.2.4隔离操作规范制定隔离操作规范,保证医务人员在实施隔离措施时,遵循以下原则:(1)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2)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置。(3)保持隔离区域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7.3隔离技术的评估与改进7.3.1隔离技术评估定期对隔离技术进行评估,包括:(1)隔离措施的实施效果。(2)医务人员对隔离知识的掌握程度。(3)隔离区域设置、设施、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7.3.2隔离技术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对隔离技术进行以下改进:(1)优化隔离区域设置,提高隔离效果。(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隔离知识水平。(3)完善隔离防护用品的配备,保证医务人员安全。(4)及时更新隔离操作规范,适应疾病传播途径和感染风险的变化。第8章医院感染监测与暴发调查8.1医院感染监测的意义与内容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旨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8.1.1监测医院感染发生率,分析感染病原体种类、耐药情况及感染部位等特征。8.1.2评估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为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依据。8.1.3发觉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8.1.4监测医院感染病原体的流行趋势,为临床治疗和抗生素使用提供指导。8.2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流程8.2.1监测方法(1)主动监测:定期对特定人群或环境进行采样检测,发觉感染病例。(2)被动监测:收集和分析医院感染报告数据,了解感染发生情况。(3)实时监测: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收集感染相关信息,提高监测效率。8.2.2监测流程(1)制定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目标、方法、周期等。(2)收集数据:通过监测方法,收集医院感染相关数据。(3)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感染发生的特点和规律。(4)反馈与改进: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制定和落实改进措施。8.3医院感染暴发调查与控制8.3.1暴发调查(1)发觉暴发迹象:通过监测数据或其他途径,发觉医院感染病例短时间内异常增多。(2)成立调查组: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成立暴发调查组。(3)调查内容:分析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史、感染源、传播途径等。(4)采取控制措施: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控制措施。8.3.2暴发控制(1)隔离感染病例:将感染病例及时隔离,防止病原体传播。(2)加强手卫生: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减少交叉感染。(3)消毒与通风:加强医院环境的消毒和通风,降低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率。(4)抗生素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5)培训与宣传:加强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6)持续监测:在暴发控制过程中,持续开展感染监测,评估控制效果,及时调整措施。第9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耐药菌管理9.1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9.1.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相互作用,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9.1.2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及患者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9.1.3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优先选择针对性强的窄谱抗菌药物。9.1.4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药物过量或过短疗程。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