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灾害防范指南_第1页
农业气象灾害防范指南_第2页
农业气象灾害防范指南_第3页
农业气象灾害防范指南_第4页
农业气象灾害防范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气象灾害防范指南TOC\o"1-2"\h\u2540第1章气象灾害概述 4284261.1农业气象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4226891.1.1气温异常类 517201.1.2降水异常类 5232501.1.3气象灾害性天气过程类 598791.2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3821.2.1突发性 5130111.2.2广泛性 588721.2.3持续性 5107191.2.4严重性 5106281.2.5复杂性 524168第2章洪涝灾害防范 623512.1洪涝发生的特点与规律 6157942.1.1季节性明显:洪涝灾害多发生在降水集中的季节,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梅雨季节、北方地区的夏秋季。 636012.1.2突发性强:洪涝灾害发生突然,短时间内即可造成严重损失。 6281432.1.3范围广:洪涝灾害可影响一个流域内的多个地区,甚至跨越行政区划。 6192842.1.4灾害链效应:洪涝灾害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加剧灾情。 6113542.1.5恢复周期长: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恢复周期较长。 633542.2农田排水与防洪措施 6207592.2.1农田排水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排水能力,降低农田内涝风险。 6157002.2.2河道整治与加固:对河道进行整治,加固堤防,提高防洪标准。 6202672.2.3水库、湖泊调控:合理利用水库、湖泊调蓄洪水,减轻下游洪涝压力。 6226382.2.4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6309762.2.5防洪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防洪预警系统,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6143722.3洪涝灾害后的农业恢复 7221072.3.1灾害评估:对受灾农田进行评估,确定受灾程度和恢复措施。 7282232.3.2清除障碍物:及时清除田间积水、淤泥和杂物,恢复农田排水系统。 7324272.3.3救灾补种:根据受灾程度和季节特点,合理安排救灾补种计划。 7302242.3.4技术指导: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提高农作物抗逆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7171722.3.5资金和政策支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农民渡过难关,尽快恢复生产。 731454第3章干旱灾害防范 735033.1干旱发生的特点与规律 788663.2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7183763.3干旱灾害应对策略 81990第4章低温灾害防范 8264134.1低温灾害的类型与影响 886454.1.1寒潮 87094.1.2低温冻害 871324.1.3春季晚霜 943574.2农业设施保温技术 9210344.2.1增加覆盖层 9181854.2.2选用保温材料 9125334.2.3利用地热资源 913544.2.4优化设施结构 9202034.3低温灾害预防措施 9264554.3.1选择抗寒品种 988574.3.2调整播种期 10301964.3.3增强作物抗逆能力 10298074.3.4加强农业设施建设 10142184.3.5做好低温灾害预警 1031239第5章高温灾害防范 10309335.1高温灾害的特点与影响 10114055.1.1持续时间长:高温灾害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阶段。 10143785.1.2影响范围广:高温灾害可影响较大区域的农田,导致作物减产或绝收。 10152245.1.3突发性强:高温天气往往突然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压力。 10122395.1.4危害程度重:高温灾害可导致作物生长受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引发干旱。 10179085.2农田灌溉与遮阴措施 1082535.2.1农田灌溉 1063125.2.2遮阴措施 11167075.3高温灾害应对策略 11232425.3.1加强高温监测预警: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11146875.3.2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耐高温、生育期短的作物品种,降低高温灾害风险。 11114115.3.3采取适应性栽培措施:如提前播种、覆膜栽培等,提高作物抗高温能力。 11135165.3.4加强农田管理:合理施肥、中耕除草,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轻高温对作物的危害。 1127075.3.5增加农业保险覆盖: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降低高温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11169175.3.6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高温灾害的认识,推广高温灾害防范技术,提高应对能力。 119340第6章风雹灾害防范 1120946.1风雹灾害的特点与规律 1129016.1.1突发性强:风雹灾害发生突然,预测难度大,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 11190396.1.2破坏力大:风雹灾害伴强风、冰雹,可导致作物倒伏、折断,设施农业受损,影响农业生产。 11312846.1.3季节性明显:风雹灾害多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春末至秋初,尤其是68月份,此时正值农作物生长关键期。 1242336.1.4区域性强:风雹灾害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较少发生。 12220096.1.5频次较高:风雹灾害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生频次较高,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压力。 12160126.2农业设施抗风雹设计 1291136.2.1合理选址:选择风力较小、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块建设农业设施,避免在风雹灾害易发地区建设。 12316996.2.2增强结构稳定性:采用高强度、抗风功能好的材料,提高农业设施的承重能力和抗风能力。 12291736.2.3优化设计:采用流线型设计,降低风阻;合理设置通风口,减少风压。 1252026.2.4增设防雹设施:在农业设施上安装防雹网,减轻冰雹对设施的破坏。 12233896.2.5强化维护管理:定期检查农业设施,发觉问题及时修复,保证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1216686.3风雹灾害后的农业恢复 1292566.3.1清理现场:及时清理农作物残体、破损设施,防止病虫害发生。 12199986.3.2修复设施:对受损的农业设施进行修复,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运行。 12263776.3.3补救措施:根据作物受灾程度,采取追肥、灌溉等补救措施,促进作物恢复生长。 12147396.3.4防病虫害: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防治,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1212856.3.5优化农业结构:根据风雹灾害发生规律,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抗风雹能力强的作物,提高农业生产稳定性。 1218601第7章霜冻灾害防范 12323217.1霜冻发生的特点与规律 12175707.1.1地理分布特点 13168847.1.2季节性特点 1317407.1.3突发性特点 13141537.1.4霜冻规律 13185507.2农业防霜技术 1335737.2.1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种 13285657.2.2适时播种 1373687.2.3地膜覆盖 1396417.2.4喷施抗寒剂 1314157.2.5增加农田湿度 13129547.3霜冻灾害应对措施 14206847.3.1灾害预警 1491237.3.2灾后救治 1425047.3.3补种改种 14180617.3.4加强田间管理 1424847第8章冰雹灾害防范 149668.1冰雹灾害的特点与影响 14222378.1.1突发性强:冰雹速度快,发展迅猛,给防范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14138418.1.2空间分布不均:冰雹灾害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带,平原地区相对较少。 14124098.1.3时间分布集中:冰雹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尤其是57月份。 14217378.1.4灾害影响严重: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设施农业、林业以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绝收,设施农业受损,甚至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4229328.2冰雹预警与监测 14119808.2.1冰雹预警:气象部门通过卫星、雷达等手段对冰雹天气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冰雹预警信息,为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决策依据。 1466298.2.2监测手段:利用气象雷达、卫星遥感、地面气象观测站等设备,对冰雹天气进行全天候、多角度的监测。 1469208.3冰雹灾害防范措施 1421208.3.1农业生产布局调整:根据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降低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417268.3.2农业设施加固:对农业设施进行加固,提高其抗冰雹能力,减轻冰雹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 15123288.3.3农作物品种选择:选择抗冰雹功能较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对冰雹灾害的抵抗力。 1579938.3.4植被恢复与保护:加强植被建设,提高地表覆盖率,减少冰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15171588.3.5防雹作业:在冰雹天气过程中,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减轻冰雹灾害的影响。 15112178.3.6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冰雹灾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15162078.3.7灾后救助与恢复:冰雹灾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灾后救助和恢复工作,减轻灾害损失。 1531714第9章台风灾害防范 15324939.1台风的特点与影响 15127219.2农业设施抗台风设计 15294819.3台风灾害应对策略 1614634第10章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防范 161660310.1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162914910.1.1灾害风险评估的意义 161818210.1.2风险评估方法 16350110.1.3风险评估流程 161107810.2农业气象灾害防范体系构建 172918310.2.1防范体系构建原则 17889310.2.2防范体系构建内容 17600410.2.3防范体系运行与优化 17906310.3农业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与救援措施 17114510.3.1应急管理组织架构 171867610.3.2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 17848410.3.3救援措施及实施流程 172089410.3.4救援资源整合与调度 17第1章气象灾害概述1.1农业气象灾害的概念与分类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由异常气候条件引发的一系列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根据灾害性质和影响程度,农业气象灾害可分为以下几类:1.1.1气温异常类气温异常类灾害包括高温热害、低温冻害等。高温热害主要影响作物生长和发育,导致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低温冻害则对冬春季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经济损失。1.1.2降水异常类降水异常类灾害包括洪涝、干旱、暴雨等。洪涝灾害会导致农田积水、作物受淹,影响作物生长;干旱灾害则使土壤水分不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暴雨灾害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破坏农业生产设施。1.1.3气象灾害性天气过程类这类灾害包括台风、冰雹、大风等。台风灾害常带来强风、暴雨,造成作物倒伏、农田积水;冰雹灾害则对农作物造成机械损伤,影响产量和品质;大风灾害易导致作物折断、设施农业受损。1.2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1.2.1突发性气象灾害发生突然,难以预测,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不确定性。农业生产者往往来不及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导致损失严重。1.2.2广泛性气象灾害影响范围广泛,可覆盖一个地区乃至全国范围。不同地区受灾害影响的程度不同,但总体上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1.2.3持续性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持续性。例如,干旱灾害可能导致土壤水分长期不足,影响作物生长多个阶段;洪涝灾害后,农田排水不畅,作物病害滋生,影响后续生产。1.2.4严重性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严重,可能导致作物减产、绝收,甚至引发粮食安全问题。气象灾害还可能导致农业基础设施损坏,增加农业生产成本。1.2.5复杂性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同一灾害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程度不同,且多种灾害可能同时发生,相互作用,加剧农业生产损失。通过本章概述,我们对农业气象灾害有了基本了解,将针对各类气象灾害,探讨其防范措施,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第2章洪涝灾害防范2.1洪涝发生的特点与规律洪涝灾害是指由于强降水、上游泄洪、冰川湖泄溃等自然因素,导致河流、湖泊水位急剧上涨,泛滥出岸,淹没农田、村庄和城镇等地区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具有以下特点与规律:2.1.1季节性明显:洪涝灾害多发生在降水集中的季节,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梅雨季节、北方地区的夏秋季。2.1.2突发性强:洪涝灾害发生突然,短时间内即可造成严重损失。2.1.3范围广:洪涝灾害可影响一个流域内的多个地区,甚至跨越行政区划。2.1.4灾害链效应:洪涝灾害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加剧灾情。2.1.5恢复周期长: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恢复周期较长。2.2农田排水与防洪措施为减轻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采取以下农田排水与防洪措施:2.2.1农田排水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排水能力,降低农田内涝风险。2.2.2河道整治与加固:对河道进行整治,加固堤防,提高防洪标准。2.2.3水库、湖泊调控:合理利用水库、湖泊调蓄洪水,减轻下游洪涝压力。2.2.4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提高水土保持能力。2.2.5防洪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防洪预警系统,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及时采取防范措施。2.3洪涝灾害后的农业恢复洪涝灾害发生后,应采取以下措施尽快恢复农业生产:2.3.1灾害评估:对受灾农田进行评估,确定受灾程度和恢复措施。2.3.2清除障碍物:及时清除田间积水、淤泥和杂物,恢复农田排水系统。2.3.3救灾补种:根据受灾程度和季节特点,合理安排救灾补种计划。2.3.4技术指导: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提高农作物抗逆能力,减少灾害损失。2.3.5资金和政策支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农民渡过难关,尽快恢复生产。第3章干旱灾害防范3.1干旱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干旱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具有以下特点与规律:(1)季节性:干旱多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尤其在北方地区,春旱和秋旱较为严重。(2)区域性:干旱在我国分布广泛,北方干旱带、黄淮海干旱区、江南干旱区等均为干旱灾害易发区。(3)周期性:干旱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北方地区干旱周期约为35年。(4)突发性:干旱发生具有突发性,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压力。(5)严重性: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绝收,严重时还会引发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3.2农田节水灌溉技术针对干旱灾害,采取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1)喷灌:喷灌是一种利用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上的灌溉方式,具有节水、省工、适应性强等优点。(2)滴灌:滴灌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具有节水、节能、减少病虫害等优点。(3)微灌:微灌是将水通过微灌设备均匀地滴入作物根部附近土壤,适用于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4)膜下滴灌:在滴灌的基础上,铺设地膜,提高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适用于北方干旱地区。(5)波涌灌溉:波涌灌溉通过周期性地向田间供水,使水分在土壤中形成波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3干旱灾害应对策略为减轻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加强干旱监测预警:密切关注气象变化,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优先发展耐旱作物。(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4)增强抗旱能力:培育抗旱品种,提高作物自身抗旱能力。(5)合理调配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保证农业用水需求。(6)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开展农业保险,降低干旱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7)提高农民抗旱意识:加强农民抗旱减灾培训,提高农民抗旱自救能力。第4章低温灾害防范4.1低温灾害的类型与影响低温灾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主要包括寒潮、低温冻害和春季晚霜等。这些灾害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具体影响如下:4.1.1寒潮寒潮是指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导致气温骤降的天气现象。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造成农作物受冻,影响生长和产量;(2)引发露地蔬菜、经济林果等冻害;(3)导致农业设施内部温度降低,影响设施内作物生长。4.1.2低温冻害低温冻害是指气温降至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冻害的现象。低温冻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1)造成粮食作物减产或绝收;(2)影响经济作物品质和产量;(3)导致设施农业内部温度不稳定,影响作物生长。4.1.3春季晚霜春季晚霜是指在春季回暖过程中,夜间气温骤降,导致露地作物受到冻害的现象。春季晚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影响粮食作物播种和出苗;(2)造成经济作物减产或绝收;(3)对设施农业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作物生长受阻。4.2农业设施保温技术为降低低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设施保温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农业设施保温技术:4.2.1增加覆盖层在农业设施内部增加覆盖层,如薄膜、棉被等,可提高设施内部温度,降低低温灾害对作物的影响。4.2.2选用保温材料选用保温功能良好的材料,如聚氨酯、聚苯乙烯等,用于农业设施的建造,以提高设施内部温度。4.2.3利用地热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地热资源为农业设施供暖,提高设施内部温度。4.2.4优化设施结构优化农业设施结构,如采用大跨度、高脊高、南北走向等设计,以提高设施内部温度和光照条件。4.3低温灾害预防措施为有效预防低温灾害,农业生产中可采取以下措施:4.3.1选择抗寒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作物自身抗低温能力。4.3.2调整播种期根据天气预报和气候趋势,适时调整播种期,避免低温灾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4.3.3增强作物抗逆能力通过合理施肥、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减轻低温灾害的影响。4.3.4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设施的抗寒功能,如加强保温、改善通风条件等,降低低温灾害对设施内作物的影响。4.3.5做好低温灾害预警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低温灾害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降低低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5章高温灾害防范5.1高温灾害的特点与影响高温灾害是指气温异常升高,超过作物生长适宜温度范围,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的自然灾害。其特点如下:5.1.1持续时间长:高温灾害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阶段。5.1.2影响范围广:高温灾害可影响较大区域的农田,导致作物减产或绝收。5.1.3突发性强:高温天气往往突然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压力。5.1.4危害程度重:高温灾害可导致作物生长受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引发干旱。5.2农田灌溉与遮阴措施5.2.1农田灌溉(1)合理调配水源:根据天气预报和土壤水分状况,提前做好灌溉计划,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2)加强灌溉设施建设:提高灌溉设施的覆盖率,保证高温期间农田水分供应。(3)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5.2.2遮阴措施(1)搭建遮阳网:在作物生长关键期,搭建遮阳网降低气温,减轻高温对作物的危害。(2)种植遮阴作物:在高温季节,合理搭配作物种植,利用高秆作物为低秆作物提供遮阴。(3)施用遮阴剂:在作物叶片表面施用遮阴剂,降低叶片温度,减轻高温伤害。5.3高温灾害应对策略5.3.1加强高温监测预警: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5.3.2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耐高温、生育期短的作物品种,降低高温灾害风险。5.3.3采取适应性栽培措施:如提前播种、覆膜栽培等,提高作物抗高温能力。5.3.4加强农田管理:合理施肥、中耕除草,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轻高温对作物的危害。5.3.5增加农业保险覆盖: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降低高温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5.3.6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高温灾害的认识,推广高温灾害防范技术,提高应对能力。第6章风雹灾害防范6.1风雹灾害的特点与规律风雹灾害是指因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伴有大风、冰雹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风雹灾害具有以下特点与规律:6.1.1突发性强:风雹灾害发生突然,预测难度大,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6.1.2破坏力大:风雹灾害伴强风、冰雹,可导致作物倒伏、折断,设施农业受损,影响农业生产。6.1.3季节性明显:风雹灾害多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春末至秋初,尤其是68月份,此时正值农作物生长关键期。6.1.4区域性强:风雹灾害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较少发生。6.1.5频次较高:风雹灾害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生频次较高,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压力。6.2农业设施抗风雹设计为降低风雹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设施的抗风雹能力。以下是一些建议:6.2.1合理选址:选择风力较小、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块建设农业设施,避免在风雹灾害易发地区建设。6.2.2增强结构稳定性:采用高强度、抗风功能好的材料,提高农业设施的承重能力和抗风能力。6.2.3优化设计:采用流线型设计,降低风阻;合理设置通风口,减少风压。6.2.4增设防雹设施:在农业设施上安装防雹网,减轻冰雹对设施的破坏。6.2.5强化维护管理:定期检查农业设施,发觉问题及时修复,保证设施处于良好状态。6.3风雹灾害后的农业恢复风雹灾害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农业恢复,减轻灾害损失。6.3.1清理现场:及时清理农作物残体、破损设施,防止病虫害发生。6.3.2修复设施:对受损的农业设施进行修复,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运行。6.3.3补救措施:根据作物受灾程度,采取追肥、灌溉等补救措施,促进作物恢复生长。6.3.4防病虫害: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防治,防止次生灾害发生。6.3.5优化农业结构:根据风雹灾害发生规律,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抗风雹能力强的作物,提高农业生产稳定性。第7章霜冻灾害防范7.1霜冻发生的特点与规律霜冻作为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严重影响。霜冻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如下:7.1.1地理分布特点霜冻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在北方地区较为严重。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霜冻在各地发生的时间、频率和强度存在差异。7.1.2季节性特点霜冻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即每年的10月至次年4月。这段时间内,气温波动较大,容易导致霜冻现象。7.1.3突发性特点霜冻发生具有突发性,往往在短时间内给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提前预测和防范霜冻灾害。7.1.4霜冻规律霜冻的发生与气温、湿度、风力等气象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气温低于0℃,湿度较大,风力较小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霜冻。7.2农业防霜技术针对霜冻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农业防霜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7.2.1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抗寒性强的农作物品种,以提高作物在霜冻环境下的生存能力。7.2.2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避免在霜冻敏感期播种。7.2.3地膜覆盖在霜冻来临前,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提高土壤温度,减少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7.2.4喷施抗寒剂在霜冻来临前,对农作物喷施抗寒剂,提高作物的抗寒能力。7.2.5增加农田湿度通过灌溉、喷灌等方式,增加农田湿度,提高土壤的热容量,减轻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7.3霜冻灾害应对措施当发生霜冻灾害时,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7.3.1灾害预警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霜冻灾害预警,提前做好防范准备。7.3.2灾后救治对受灾农作物进行及时救治,如喷施生长调节剂、追施速效肥料等,减轻灾害损失。7.3.3补种改种对受灾严重的地块,及时进行补种或改种,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7.3.4加强田间管理加强受灾地块的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植株,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降低霜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农业丰收。第8章冰雹灾害防范8.1冰雹灾害的特点与影响冰雹灾害是指由冰雹天气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点:8.1.1突发性强:冰雹速度快,发展迅猛,给防范工作带来极大困难。8.1.2空间分布不均:冰雹灾害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带,平原地区相对较少。8.1.3时间分布集中:冰雹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尤其是57月份。8.1.4灾害影响严重: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设施农业、林业以及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绝收,设施农业受损,甚至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8.2冰雹预警与监测8.2.1冰雹预警:气象部门通过卫星、雷达等手段对冰雹天气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冰雹预警信息,为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决策依据。8.2.2监测手段:利用气象雷达、卫星遥感、地面气象观测站等设备,对冰雹天气进行全天候、多角度的监测。8.3冰雹灾害防范措施8.3.1农业生产布局调整:根据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降低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8.3.2农业设施加固:对农业设施进行加固,提高其抗冰雹能力,减轻冰雹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8.3.3农作物品种选择:选择抗冰雹功能较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对冰雹灾害的抵抗力。8.3.4植被恢复与保护:加强植被建设,提高地表覆盖率,减少冰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8.3.5防雹作业:在冰雹天气过程中,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减轻冰雹灾害的影响。8.3.6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冰雹灾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8.3.7灾后救助与恢复:冰雹灾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灾后救助和恢复工作,减轻灾害损失。第9章台风灾害防范9.1台风的特点与影响台风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气象现象,其特点为风力强劲、降水集中、影响范围广。每年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华南、华东等地,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台风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风导致作物倒伏、折断,影响作物生长;(2)强降水引发农田内涝,导致作物烂根、病害滋生;(3)伴随台风的暴雨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4)农业设施如温室、畜禽舍等受损,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9.2农业设施抗台风设计为了降低台风对农业设施的影响,农业设施的设计与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址:尽量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避免低洼地带;(2)结构设计:农业设施应采用牢固、稳定的结构形式,提高抗风能力;(3)材料选择:使用高强度、抗风功能好的材料,如镀锌钢管、高强度塑料等;(4)加强基础:加强农业设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