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田土壤修复与改良技术手册_第1页
三农田土壤修复与改良技术手册_第2页
三农田土壤修复与改良技术手册_第3页
三农田土壤修复与改良技术手册_第4页
三农田土壤修复与改良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土壤修复与改良技术手册TOC\o"1-2"\h\u3691第1章土壤修复与改良概述 4148701.1土壤退化的原因与影响 4316651.1.1自然因素 4101061.1.2人为因素 4222731.2土壤修复与改良的意义 4250091.2.1提高土壤质量 581961.2.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29021.2.3保护生态环境 5210371.2.4保障人体健康 5123331.2.5促进农民增收 522480第2章土壤物理性质修复与改良 5205932.1土壤结构修复技术 5150112.1.1疏松耕作技术 5224622.1.2生物改良技术 596122.1.3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 6256532.2土壤压实改良技术 6106722.2.1轻量化机械作业技术 6101832.2.2轮胎充气压力调节技术 623302.2.3表层土壤松土技术 6155612.3土壤水分调控技术 670272.3.1灌溉技术 6205472.3.2节水保水技术 6178232.3.3排水技术 6224192.3.4水肥一体化技术 6841第3章土壤化学性质修复与改良 6297953.1土壤酸碱度调整技术 7147393.1.1土壤酸性调整技术 72523.1.2土壤碱性调整技术 711613.2土壤养分补充技术 7206003.2.1氮素补充技术 7320203.2.2磷钾素养分补充技术 7188033.3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 790743.3.1物理修复技术 7304843.3.2化学修复技术 7149763.3.3生物修复技术 819380第4章土壤生物学性质修复与改良 86094.1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 8269884.1.1概述 8300184.1.2微生物接种技术 8103144.1.3生物有机肥施用技术 8325834.1.4微生物固化技术 838414.2土壤动物修复技术 8130364.2.1概述 8231224.2.2蚯蚓修复技术 8177554.2.3昆虫修复技术 8206084.2.4微型动物修复技术 9149834.3土壤酶活性调控技术 9188194.3.1概述 999964.3.2外源酶添加技术 9230144.3.3酶激活剂施用技术 9241024.3.4土壤酶生物工程 9157234.3.5植物生长调节技术 921562第5章有机物料施用技术 9184075.1堆肥制备与应用 97065.1.1堆肥原料选择 956275.1.2堆肥制备工艺 9165495.1.3堆肥质量控制 10175535.1.4堆肥应用 10231055.2生物有机肥施用技术 10279745.2.1生物有机肥种类 10201345.2.2生物有机肥施用方法 10223175.2.3生物有机肥施用量 109845.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016705.3.1农业废弃物种类 1046375.3.2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 10274945.3.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1116835.3.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果 1111872第6章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 11162986.1物理调理剂应用 11214216.1.1物理调理剂种类 11230906.1.2应用技术 11287776.2化学调理剂应用 1172006.2.1化学调理剂种类 11191636.2.2应用技术 12292396.3生物调理剂应用 12178966.3.1生物调理剂种类 12546.3.2应用技术 1214616第7章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13325737.1农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386707.1.1物理修复技术 13175367.1.2化学修复技术 13163807.1.3生物修复技术 13231797.2化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3323237.2.1改良剂修复技术 13106547.2.2淋洗技术 13209817.2.3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13204577.3土壤有机污染修复技术 13201157.3.1热脱附技术 1342767.3.2生物通风技术 13227617.3.3土壤淋洗与固化/稳定化技术 13147717.3.4植物修复技术 1431625第8章生态农业与土壤改良 1461708.1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14123168.1.1生态农业模式构建原则 1490038.1.2生态农业模式构建方法 14194988.1.3生态农业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14287568.2转换农业与土壤改良 14300358.2.1转换农业的特点与优势 14258758.2.2转换农业的关键技术 14245828.2.3转换农业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14320688.3低碳农业与土壤固碳 15300108.3.1低碳农业发展策略 15287968.3.2土壤固碳技术 1578678.3.3低碳农业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156046第9章农田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 15140839.1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15153219.1.1采样原则 15165709.1.2采样方法 156699.1.3采样步骤 15274729.1.4样品处理与保存 1516239.2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16218389.2.1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16271249.2.2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16169799.3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16259699.3.1单项指标评价 16270989.3.2综合指标评价 16317529.3.3动态监测与评价 1627955第10章土壤修复与改良技术综合应用 162067010.1三农田土壤修复与改良案例 161392210.1.1案例一:某地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 162978810.1.2案例二:某地区盐碱地土壤改良 172014610.1.3案例三:某地区农田土壤肥力提升 17820610.2技术集成与优化 172951610.2.1技术集成 171082810.2.2技术优化 17795010.3政策与推广建议 171221410.3.1完善政策体系 171546410.3.2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 173071910.3.3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17182810.3.4加强宣传与普及 17第1章土壤修复与改良概述1.1土壤退化的原因与影响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农田土壤面临着严重退化的现象。土壤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1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土壤形成和发育产生直接影响。(2)地形因素:地形差异导致土壤类型、质地和肥力的空间分异。(3)母质因素:不同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决定了土壤的基本特性。1.1.2人为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施肥方式、灌溉等,导致土壤质量下降。(2)工业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使土壤受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3)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破坏了土壤结构和功能。土壤退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土壤肥力:土壤退化导致养分流失、土壤酸化和盐渍化,从而降低土壤肥力。(2)减少生物多样性:土壤退化使生物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降低。(3)加剧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导致土壤结构疏松,抗侵蚀能力减弱,加剧水土流失。(4)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土壤污染使农产品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增加,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1.2土壤修复与改良的意义土壤修复与改良是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提高土壤质量通过土壤修复与改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1.2.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修复与改良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利用的土壤资源。1.2.3保护生态环境土壤修复与改良可减少土壤侵蚀、降低污染负荷,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1.2.4保障人体健康通过土壤修复与改良,降低农产品中污染物含量,保障人体健康。1.2.5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土壤修复与改良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土壤退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加强土壤修复与改良技术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第2章土壤物理性质修复与改良2.1土壤结构修复技术土壤结构是土壤的基本属性之一,良好的土壤结构对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土壤结构修复技术。2.1.1疏松耕作技术疏松耕作技术是通过改变耕作方式,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孔隙度,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具体方法包括深翻、深松、轮耕等。2.1.2生物改良技术利用生物措施,如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结构。2.1.3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合理使用土壤调理剂,如聚丙烯酰胺、硅酸盐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2.2土壤压实改良技术土壤压实是农田土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节主要介绍几种土壤压实改良技术。2.2.1轻量化机械作业技术采用轻量化机械作业,如减少轮胎压力、增大轮胎接地面积等,降低对土壤的压实作用。2.2.2轮胎充气压力调节技术根据土壤含水率和作物生长阶段,合理调节轮胎充气压力,减轻土壤压实。2.2.3表层土壤松土技术定期对表层土壤进行松土处理,可缓解土壤压实,促进根系生长。2.3土壤水分调控技术土壤水分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合理调控土壤水分对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1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选择适宜的灌溉方法,如滴灌、喷灌、畦灌等,实现土壤水分的合理供应。2.3.2节水保水技术采用覆盖保水、秸秆还田、施用保水剂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2.3.3排水技术针对低洼地区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农田,采用排水沟、渗井等设施,降低土壤湿度,改善土壤通气性。2.3.4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实现水肥同步供应,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率,减轻土壤盐渍化等问题。第3章土壤化学性质修复与改良3.1土壤酸碱度调整技术土壤酸碱度是衡量土壤化学性质的重要指标,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显著影响。调整土壤酸碱度是修复与改良土壤化学性质的关键环节。3.1.1土壤酸性调整技术(1)施用石灰:石灰是一种常用的土壤酸性调整剂,可以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pH值。(2)有机物料施用:有机物料如作物秸秆、绿肥、有机肥等,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缓解土壤酸性。3.1.2土壤碱性调整技术(1)硫磺施用:硫磺可以降低土壤pH值,缓解土壤碱性。(2)硫酸亚铁施用:硫酸亚铁可提高土壤中铁含量,降低土壤pH值,改善土壤碱性。3.2土壤养分补充技术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补充土壤养分是提高土壤肥力的关键。3.2.1氮素补充技术(1)施用尿素、硫酸铵等化学肥料:快速补充土壤氮素,提高土壤供氮能力。(2)种植豆科植物:豆科植物具有生物固氮作用,可提高土壤氮素含量。3.2.2磷钾素养分补充技术(1)施用磷肥、钾肥:补充土壤磷、钾素养分,提高土壤磷、钾肥力。(2)利用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含有丰富磷、钾素养分,可提高土壤磷、钾肥力。3.3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3.3.1物理修复技术(1)土壤置换:将污染土壤挖除,换上清洁土壤。(2)电动修复:利用电场力将重金属离子迁移至电极,实现重金属的去除。3.3.2化学修复技术(1)土壤稳定化:通过添加稳定剂,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2)土壤淋洗:利用淋洗剂将重金属从土壤中淋洗出来。3.3.3生物修复技术(1)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吸收、积累重金属,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2)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的转化作用,降低土壤重金属毒性。第4章土壤生物学性质修复与改良4.1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4.1.1概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及土壤环境质量具有显著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以促进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良。4.1.2微生物接种技术微生物接种技术是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菌剂,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生物学性质。接种菌剂包括根瘤菌、解磷菌、解钾菌等。4.1.3生物有机肥施用技术生物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促进土壤生物化学过程。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4.1.4微生物固化技术微生物固化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理代谢活动,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固定,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危害。4.2土壤动物修复技术4.2.1概述土壤动物在土壤结构、肥力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章主要介绍土壤动物修复技术,以改善土壤生物学性质。4.2.2蚯蚓修复技术蚯蚓可通过其消化作用、混合作用和排泄作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4.2.3昆虫修复技术昆虫修复技术是利用某些昆虫对土壤环境的适应性和生物降解能力,修复土壤污染,提高土壤质量。4.2.4微型动物修复技术微型动物如原生动物、线虫等在土壤食物网中具有重要地位,可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生物学性质。4.3土壤酶活性调控技术4.3.1概述土壤酶是土壤生物过程的关键催化剂,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营养元素的循环和污染物降解具有重要作用。本章主要介绍土壤酶活性调控技术。4.3.2外源酶添加技术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外源酶,可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有机质分解,增加土壤肥力。4.3.3酶激活剂施用技术酶激活剂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加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常见的酶激活剂包括金属离子、有机酸等。4.3.4土壤酶生物工程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具有高效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土壤酶,并将其应用于土壤修复,以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环境质量。4.3.5植物生长调节技术植物可通过其根系分泌物影响土壤酶活性,通过种植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可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善。第5章有机物料施用技术5.1堆肥制备与应用堆肥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物料,对于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堆肥的制备与应用技术。5.1.1堆肥原料选择堆肥原料主要包括植物残体、动物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原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其碳氮比、含水量、粒径等因素,以保证堆肥质量。5.1.2堆肥制备工艺堆肥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原料预处理、堆置、翻堆、腐熟等环节。具体工艺参数可根据原料种类、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调整。5.1.3堆肥质量控制堆肥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碳氮比、病原菌等指标的检测与调控。通过合理的堆肥工艺,保证堆肥质量达到农田土壤修复与改良的要求。5.1.4堆肥应用堆肥应用于农田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堆肥施用方法包括撒施、条施、穴施等,应根据土壤状况、作物需求和堆肥特性合理选择。5.2生物有机肥施用技术生物有机肥是集有机物、微生物于一体的土壤调理剂,具有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5.2.1生物有机肥种类生物有机肥主要包括微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物有机复合肥料等。根据土壤状况和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生物有机肥。5.2.2生物有机肥施用方法生物有机肥施用方法包括基施、追施、叶面喷施等。基施应在作物播种前进行,追施应在作物生长期进行,叶面喷施适用于作物生长后期。5.2.3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和肥料特性确定。过量施用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不足施用则影响作物产量。5.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农田土壤修复与改良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5.3.1农业废弃物种类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农膜、畜禽粪便等。合理利用这些废弃物,可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5.3.2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通过处理,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能源等资源。5.3.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包括直接还田、堆肥化、生物质能源等。根据当地农业特点和废弃物种类,选择合适的利用模式。5.3.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6章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6.1物理调理剂应用物理调理剂是指通过物理方法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的物质。其主要作用包括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调节土壤温度、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等。6.1.1物理调理剂种类物理调理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有机物料:如作物秸秆、绿肥、有机肥等,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矿物质:如沸石、蛭石、珍珠岩等,可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3)土壤改良剂:如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等,可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土壤渗透性。6.1.2应用技术(1)有机物料施用:将作物秸秆、绿肥等有机物料翻耕入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矿物质施用:将沸石、蛭石等矿物质按一定比例掺入土壤,提高土壤保水性和通气性。(3)土壤改良剂施用:根据土壤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土壤改良剂,通过撒施、冲施等方法施入土壤。6.2化学调理剂应用化学调理剂是指通过化学反应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的物质。其主要作用包括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离子平衡、提高土壤肥力等。6.2.1化学调理剂种类化学调理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石灰类:如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等,用于调节酸性土壤pH值。(2)硫磺类:如硫磺粉、硫酸钙等,用于调节碱性土壤pH值。(3)磷酸盐类:如磷酸二铵、磷酸氢二铵等,用于提高土壤磷素养分。6.2.2应用技术(1)石灰类施用:根据土壤酸度,选用合适的石灰类调理剂,通过撒施、冲施等方法施入土壤。(2)硫磺类施用:根据土壤碱度,选用合适的硫磺类调理剂,通过撒施、冲施等方法施入土壤。(3)磷酸盐类施用:根据土壤磷素养分状况,选用合适的磷酸盐类调理剂,通过基施、追施等方法施入土壤。6.3生物调理剂应用生物调理剂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制出的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作用的物质。其主要作用包括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植物生长等。6.3.1生物调理剂种类生物调理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微生物菌剂:如根瘤菌、解磷菌、解钾菌等,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肥力。(2)生物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等,可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有机质分解。(3)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可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性。6.3.2应用技术(1)微生物菌剂施用:将微生物菌剂按一定比例稀释后,通过滴灌、喷施等方法施入土壤或植物叶面。(2)生物酶制剂施用:将生物酶制剂按一定比例稀释后,通过叶面喷施、冲施等方法施入土壤。(3)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根据植物生长需求,选用合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叶面喷施、滴灌等方法施入植物。第7章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7.1农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7.1.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替换、隔离覆盖、蒸汽提取等方法。这些方法通过改变土壤环境、减少农药在土壤中的含量,达到修复目的。7.1.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土壤稳定化等方法。通过添加化学试剂,改变农药在土壤中的化学性质,降低其毒性。7.1.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对农药的降解作用,修复农药污染土壤。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7.2化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7.2.1改良剂修复技术通过施加有机肥、生物肥等改良剂,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化肥残留量,改善土壤生态环境。7.2.2淋洗技术淋洗技术通过向土壤中注入水或溶液,将土壤中的养分和污染物溶解出来,并通过排水系统排出,达到修复目的。7.2.3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利用电场作用,驱动土壤中的离子迁移,从而去除土壤中的化肥污染物。7.3土壤有机污染修复技术7.3.1热脱附技术热脱附技术通过加热土壤,使有机污染物挥发,然后进行收集和处理,以达到修复目的。7.3.2生物通风技术通过向土壤中注入空气,提高土壤中氧气含量,促进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7.3.3土壤淋洗与固化/稳定化技术利用淋洗技术去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并结合固化/稳定化技术处理淋洗液,降低污染物的毒性。7.3.4植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吸收、转化和积累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达到修复目的。主要包括植物萃取、植物稳定化和植物降解等技术。第8章生态农业与土壤改良8.1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生态农业是一种以提高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效率为核心,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农业发展模式。本节主要介绍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方法及其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8.1.1生态农业模式构建原则遵循循环经济、物种多样性、生态平衡和资源高效利用等原则,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8.1.2生态农业模式构建方法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养殖种类和农业技术,构建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8.1.3生态农业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通过实施生态农业,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质量。8.2转换农业与土壤改良转换农业是指在保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本节主要探讨转换农业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8.2.1转换农业的特点与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8.2.2转换农业的关键技术包括生物防治、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等技术,以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8.2.3转换农业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通过实施转换农业,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从而提高土壤肥力。8.3低碳农业与土壤固碳低碳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碳汇能力的一种农业发展方式。本节主要讨论低碳农业与土壤固碳的技术措施。8.3.1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等。8.3.2土壤固碳技术包括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生物质炭应用、植树造林等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碳储量。8.3.3低碳农业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实施低碳农业,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碳汇功能,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通过本章的介绍,可以了解到生态农业、转换农业和低碳农业在土壤改良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合理运用这些技术,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9章农田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9.1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9.1.1采样原则土壤样品的采集应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则,保证所采集的样品能够真实反映研究区域土壤质量的状况。9.1.2采样方法采用随机、系统或分层采样方法,结合研究区域的地形、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等因素,合理布设采样点。9.1.3采样步骤(1)确定采样点,清除地表杂物;(2)采用土钻或挖土工具,按照预设深度进行采样;(3)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混合均匀,剔除植物残体和石块;(4)采用四分法或对角线法,逐步缩减样品量,直至达到所需样品重量。9.1.4样品处理与保存(1)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去除细小石子、植物残体等杂质;(2)采用研磨或筛分方法,制备分析所需的土壤样品;(3)将处理好的土壤样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污染。9.2土壤理化性质分析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