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县一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南邵阳县一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南邵阳县一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南邵阳县一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南邵阳县一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邵阳县一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统考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过程,哪些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A.②④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①③⑥2.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倍体的体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基因重组D.动物细胞中的DNA上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3.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4.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为显性,种子黄色(Y)对绿色为显性。假如要对某高茎绿粒豌豆进行测交,则与之测交个体的基因型是()A.DDYY B.DdYy C.ddYy D.ddyy5.下列人类遗传病中依次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是①原发性高血压②先天性愚型③软骨发育不全④青少年型糖尿病⑤性腺发育不全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⑦哮喘病⑧猫叫综合征⑨抗维生素D佝偻病A.③⑥⑨②⑤⑧①④⑦B.③⑥⑨①④⑦②⑤⑧C.①④⑦②⑤⑧③⑥⑨D.②⑤⑧③⑥⑨①④⑦6.在纯种圆粒豌豆(基因型为RR)的一条染色体的R基因中插入一个DNA片段导致该基因序列被打乱而成为r基因。将该圆粒豌豆自交,后代既有圆粒豌豆又有皱粒豌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在R基因中插入一个DNA片段,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插入一个DNA片段导致由R基因变成r基因,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C.在R基因中插入DNA片段会导致该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均发生变化D.后代出现皱粒豌豆,是亲本圆粒豌豆产生的雌雄配子受精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麦维尔角地区发现一种独特的壁虎(壁虎甲)。它们有一条像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修长的身形和四肢,还有一双巨大的眼睛,而这些特征利于该壁虎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1)麦维尔角地区还有一种普通壁虎,若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也能产生后代,能否说明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___,理由是______。(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这是长期___的结果。(3)壁虎甲种群若要保持基因频率不变,要符合哪些条件(多选)___。A.种群非常大,雌雄个体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B.没有基因重组C.没有自然选择作用D.没有突变E没有迁入迁出(4)若壁虎甲符合题(3)的条件,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测得该种群雌性个体中显性性状个体占19%。则雄性个体中显性性状个体占比为_____(用分数表示)8.(10分)通过检测空腹时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血清葡萄糖等物质的含量可以了解肝、肾功能和血糖是否正常。回答下列问题:(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检测肝脏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受损导致葡萄糖转化为___________的过程受阻,引起血糖浓度偏高,从而不断刺激____________细胞分泌激素,长期以往可能造成肝性糖尿病。(2)肌酐和尿素氮是检测肾脏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肾脏的严重损伤会进一步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失衡,即使位于____________处的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也难以通过调节过程使其恢复正常。(3)血清葡萄糖是检测糖尿病的指标。血清葡萄糖浓度高或低时,机体均可通过___________调节使其恢复正常。(4)内环境的稳态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9.(10分)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下丘脑、垂体及甲状腺进行的生理活动过程,a、b、c分别代表三种激素;乙图表示垂体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的示意图;丙图是人体中水平衡调节过程示意图,A、B代表结构,C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调节过程是: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_________会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体温调节中枢——__________,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进行调节。(2)人进入寒冷环境时,图甲中过程________(填数字)产生的激素会增加,其中激素________(填字母)作用于机体细胞促进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①②过程产生的激素会促进激素a的合成和分泌,而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①②过程的进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调节。(3)图乙中垂体产生的激素TSH释放进入血液,随血流达到全身各个部位,但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发生变化,就会改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人体内渗透压的调节机制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A,促使A合成、分泌物质[C]________的量增加,经[B]________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重吸收增强,使尿量减少;同时,引起____________兴奋,产生口渴感觉,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10.(10分)PD-1是表达在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PD-L1是一种能够与之结合的蛋白质(见图1)。PD-1和PD-L1结合会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增殖。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数量较多,更有一些类型的肿瘤细胞除了表面有PD-L1,还分泌出大量的PD-L1(见图2)。(1)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如下图。在方框中填写相应的免疫细胞名称。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2)研究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类似PD-L1的膜蛋白一旦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便可避免______。(3)目前已研发出针对PD-L1的抗体(mAb)。结合图1信息,mAb能治疗肿瘤是因为使用mAb时,mAb通过与______结合,阻止了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从而______。(4)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相同剂量的mAb对肿瘤A患者治疗有效,对肿瘤B患者无明显效果。请根据以上信息分析相同剂量的mAb对肿瘤B患者无明显效果的原因。_____。11.(15分)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众多湖泊连续爆发“水华”,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研究投放经济鱼类罗非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对水华的治理效果,研究人员进行相关实验。(1)在湖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造成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藻类吸收的N、P等元素可在_____和_____之间不断循环往复,这种循环具有全球性。(2)6月10日,研究人员分别向1~3号养殖池塘投放密度为1200、1500和1800尾/亩的罗非鱼,每日定时投放适量饵料。定期测定3个池塘中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结果如图1、图2所示。①由图1可知,6月份_____密度的罗非鱼抑藻效果较好。②图2显示,7月22日3号养殖池浮游动物生物量比1、2号养殖池低,从营养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③研究人员认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数值比密度值更能反映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理由是_____。(3)水华藻类中的蓝藻能产生毒素(MC),成人(平均体重60kg)每天摄入MC不能超过2.4μg。综合上述所有信息,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评估投放罗非鱼治理水华的可行性并阐述理由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A【解析】(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2)抗体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能与存在于细胞外的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3)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详解】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于细胞内,①错误;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于细胞外的内环境,②正确;③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③错误;④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才能和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④正确;⑤血浆中存在碳酸氢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可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⑤正确;⑥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综上分析,②④⑤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故选A。2、A【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多倍体植株形成的单倍体植株中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B、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可以因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D、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D正确。故选A。3、C【解析】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说明它的作用部位在突触间隙。【详解】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纤维是轴突的上的一部分。由于题中提出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结构,因此可排除ABD三项,而突触间隙中存在神经递质的传递,因此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故选C。4、D【解析】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据此答题。【详解】测交是指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的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基因型。因此,要对某高茎绿粒豌豆(D_yy)进行测交实验,则与之测交个体的基因型是ddyy。故选D。5、B【解析】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由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①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②先天性愚型是由于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③软骨发育不全属于单基因遗传病;④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⑤性腺发育不全为性染色体异常导致的遗传病,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基因突变导致的单基因遗传病;⑦哮喘属于多基因遗传病;⑧猫叫综合征为染色体缺失导致的遗传病,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⑨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单基因遗传病。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是③⑥⑨;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的是①④⑦;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是②⑤⑧。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6、A【解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由题干可知,r基因是在R基因内部插入了一个DNA片段导致的,所以产生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插入一个DNA片段导致由R基因变成r基因,不能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B错误;C、由题意可知,在R基因中插入一个DNA片段导致该基因序列被打乱而成为r基因,说明该变化导致该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发生变化,但基因数量未改变,C错误;D、基因重组是指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不能称为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不能(2).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3).自然选择(4).ACDE(5).1/10【解析】1.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但是不清楚该后代是否可育,因此不能判断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形态发生较大变化,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3)壁虎甲种群若要保持基因频率不变,需要符合种群非常大,雌雄个体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其性状没有作用,基因不发生突变等条件,但可以发生基因重组,即ACDE。故选ACDE。(4)若壁虎甲符合理想条件,即为遗传平衡群体,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测得该种群雌性个体中显性性状个体占19%,则雌性个体中隐性性状个体占1-19%=81%。说明a的基因频率为90%,A的基因频率为1-90%=10%。因此,雄性个体中显性性状个体占比为1/10。【点睛】熟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用基本知识解答相关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遗传平衡群体的特点及其相关规律的应用是本题的重要考点。8、(1).肝糖原和非糖物质(2).胰岛B(3).下丘脑(4).神经—体液(5).神经—体液—免疫【解析】1、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当血糖含量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2、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1)肝细胞受损导致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和非糖物质的过程受阻,血糖水平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甘油三酯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2)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饮水不足或吃的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后,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3)血糖浓度变化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或升高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血糖浓度变化还可以间接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相关激素,从而调节血糖浓度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因此当血清葡萄糖浓度高或低时,机体均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其恢复正常。(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可保证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识记人体水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9、①.冷觉感受器②.下丘脑③.①②③④.③⑤.负反馈(或反馈)⑥.只有甲状腺细胞上存在TSH的受体⑦.抗利尿激素⑧.垂体⑨.大脑皮层(渴觉中枢)【解析】分析图甲:①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过程,②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过程,③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过程,其中a为甲状腺激素。分析图丙:A为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B为垂体,C为抗利尿激素。【详解】(1)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调节过程是: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冷觉感受器会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进行调节。(2)图甲中,①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过程,②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过程,③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过程,人进入寒冷环境时,图甲中过程①②③产生的激素会增加,其中a甲状腺激素作用于机体细胞促进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①②过程产生的激素会促进激素a的合成和分泌,而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①②过程的进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负反馈(或反馈)调节。(3)图乙中垂体产生的激素TSH释放进入血液,随血流达到全身各个部位,但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原因是只有甲状腺细胞上存在TSH的受体。(4)人体内渗透压的调节机制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重吸收增强,使尿量减少;同时,引起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产生口渴感觉,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能运用所学知识,能灵活运用。10、①.辅助性T细胞②.记忆T细胞③.靶细胞④.巨噬细胞(吞噬细胞)⑤.正常细胞被裂解(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细胞)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⑦.①解除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②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增殖分化,③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能够发挥有效的杀伤作用⑧.①患者肿瘤B细胞表面含有PD-L1且能大量分泌PD-L1。②相同剂量的mAb能结合部分体内PD-L1,或不能完全结合病人体内的PD-L1,③那么肿瘤细胞仍有可能抑制T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治疗无明显效果【解析】正常情况下,PD-1是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可以识别肿瘤抗原。PD-1识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的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当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详解】(1)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为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②记忆T细胞。①辅助性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③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最终被④巨噬细胞吞噬掉。(2)图1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故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类似PD-L1的膜蛋白一旦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从而避免正常细胞被裂解。(3)mAb是针对PD-L1的抗体,使用mAb后,mAb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特异性结合,阻止了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从而解除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增殖分化,使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能够发挥有效的杀伤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4)据图2信息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数量较多,更有一些类型的肿瘤细胞除了表面有PD-L1,还分泌出大量的PD-L1”,肿瘤A患者的肿瘤细胞分泌PD-L1量少或不分泌,所以细胞毒性T细胞PD-1能特异性结合全部PD-L1,从而有效的杀死肿瘤细胞。肿瘤B患者细胞表面含有PD-L1且能大量分泌PD-L1,因此,相同剂量的mAb不能使肿瘤B患者体内的PD-L1全部被mAb特异性结合,那么肿瘤细胞仍有可能抑制T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治疗无明显效果。【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做答。11、①.生产者②.生物群落③.无机环境④.低(1200尾/亩)⑤.高密度养殖的罗非鱼摄取的藻类和浮游动物多,同时浮游藻类的减少造成浮游动物的食物减少,进一步抑制浮游动物的生物量⑥.生物量代表某时刻生物体内含有的有机物总量,能反映各营养级的能量多少(生物密度只是反映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与营养级所固定能量相关性差)⑦.可行只要投放的罗非鱼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