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十月历史每周好题(第3周)_第1页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十月历史每周好题(第3周)_第2页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十月历史每周好题(第3周)_第3页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十月历史每周好题(第3周)_第4页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十月历史每周好题(第3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月历史每周好题精选(第3周)1.春秋末期的“儒家”是政教合一的教士和乡绅,战国初期的“儒家”是国家治理之学及其衍生学科的世俗学派和学者。春秋末期的“儒书”指人神杂糅的六艺和孔子师徒语录,战国初期的“儒书”指孔子师徒的政治语录。这一变化表明()A.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B.儒学成为社会显学C.世俗政治日益发展 D.百家争鸣解放思想2.秦汉时期,卜、祝等一些专业技术性和医、御等实用性较强的职业,被政府以世代相传的方式管控,并为政府提供长期的专业服务,被称为“畴官”。“畴官”的设立()A.沿袭了先秦世官制度 B.提高了工商业者地位C.推动了汉代科技进步 D.有利于政权平稳运行3.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A.正统思想的确立 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 D.社会风俗的变迁4.下表为西汉皇帝扶助弱势群体次数统计表:皇帝在此期间颁布的扶助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诏令的次数汉文帝2次汉景帝1次汉武帝8次汉昭帝1次汉宣帝9次汉元帝7次汉成帝4次汉哀帝1次汉平帝1次据上表可以得出的认识是()A.西汉庶民阶层十分重视社会福利政策及其宣传B.西汉统治者以抚弱加强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C.抚弱诏令颁布次数越多意味着在位皇帝越贤明D.抚弱诏令体现了西汉时期政治文化的一个侧面5.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辽史·太祖纪》也曾载“太祖……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A.牛耕技术的发展 B.统治思想的异变 C.政权更迭的频繁 D.经济结构的变化6.“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 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 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7.唐朝士人存在“觅举”的风气。时人薛登批评说:“方今举士,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举”反映了当时()A.科举取士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B.士族仍然把持着选官权力C.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重要途径 D.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8.下图为唐代农民家庭经济运行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A.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B.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保障C.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商品经济已经取代自然经济9.宋代设置的银台司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公文传达机构,还负责监督、审查各职能部门的公文处理情况,“急速事限五日,常事限半月,仍令诸处行遣讫,旋具事宜关报银台司点检勾凿,有稽滞者,依条举奏”。据此可知,宋代银台司的设置()A.解决了朝廷冗官问题 B.有助于提高政务运行效率C.完善了中枢决策机制 D.有利于推行重文轻武政策10.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年份地区赋役总额(两)役银分摊前役银分摊后丁银(两)田赋(两)丁银(两)田赋(两)1572福建漳平993267473185218977431582浙江开化224561264898083457189991585广东顺德3458016628179525304292761621南直隶歙县486092366924940765740952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11.康熙统治期间,继续沿用八旗制度,定期举行木兰秋狝;提倡理学,重用徐乾学、李光地、熊赐履等理学名臣;任用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甚至授意传教士写信给教皇选拔具有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等学问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这反映了康熙时期()A.博采众长的治国理念 B.兼容并蓄的社会气象C.满汉一家的民族关系 D.四方来朝的外交局面12.咸丰七年,曾国藩向清文宗奕詝申诉:“臣前后所奉援鄂、援皖、筹备船炮、肃清江面诸谕,皆系接奉廷寄,未经明降谕旨。外间时有讥议,或谓臣系自请出征,不应支领官饷;或谓臣未奉明诏,不应称‘钦差’字样。”曾国藩主要是在抱怨()A.机密的廷寄制度 B.落后的船炮装备C.推诿的官僚作风 D.内讧的太平天国13.清代小说《镜花缘》中多次借书中人物之口论及经学,涉及版本、文字校订、读音等问题,也谈到释义。如书中第52回若花论完《春秋》,亭亭提出“三礼”的问题,唐闺臣用了很长的一段篇幅谈“三礼”。作品还借唐闺臣之口,将《宋书·傅隆传》对于“礼”的阐释加以复述。可见,《镜花缘》()A.促进了文学体裁创新 B.体现了文人雅趣和市井风情C.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 D.迎合了工商业者的价值追求14.下表为洋务运动时期企业性质与资本组织关系表。这说明当时的企业()企业性质资本组织形态资本与经营之关系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国营近代企业)官办(独资)官资官营官督商办(股份制)商资官营官商合办(合伙、股份制)官商合资、官营民间商办企业(民营近代企业)独资投资者自营合伙资本家合伙经营股份制大股东经营A.受制于西方列强 B.融资手段多样C.分化了封建势力 D.发展理念混乱15.据记载,清苑县(含保定城内)1915年有织布机661台,到1920年增加到3162台,到“七七事变”前,保定城内拥有织布机1500多台,从事织布业人数达2000多人,年产量达3万多匹。织造技术不断提高,可以织出各种花纹代替平面布,深受大众欢迎。这表明当时保定()A.逐渐成为北方经济中心 B.经济近代化得到发展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抵制了西方商品输出16.狮子山遗址位于两河流域北部,该遗址6B层(约公元前3080-2900年)T1号墓由一个椭圆形墓坑和一具石棺组成。棺内随葬品有大量铜制矛头和剑以及一顶刻有浮雕图案的精美头冠。这反映出当时两河流域()A.手工业生产实现专业化 B.社会矛盾有所缓和C.早期国家政权职能形成 D.国家统一基本实现17.罗马法中的家是指在家父权下一切人和物的总和,包括妻子、家子、养子、门客及奴隶等。到共和国后期和帝国初期,家本位逐渐松弛并趋向瓦解,个人逐渐成为法律的基本单位。这一变化()A.体现了对个人的重视 B.导致了家庭观念的淡薄C.反映了家庭规模缩小 D.说明罗马法使人人平等18.中世纪,欧洲庄园手工业技术落后、产品低劣,不能满足领主日益增长的对高档手工业品乃至奢侈品的需求,因此需要专门的人员来从事工商业,这就为初兴的城市工商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据此分析,中世纪城市最初是()A.农村地区的工商业中心 B.交通便利的商品集散地C.领主财富膨胀的发源地 D.西欧人文精神的凝聚地19.1347—1348年,黑死病席卷了整个英国,下图反映了这一事件前后英国社会的变化。据此可知,该时期英国()A.农奴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B.领主经济实力的增强C.庄园经济走向瓦解趋势 D.区域间人口流动加快20.“这一时期的宗教还是神圣的,然而由于广泛吸收了希腊罗马的古典美、世俗的对美好人生的渴望,使该时期的美术、雕刻、建筑、音乐、文学,表现出迥异于肃穆、苦涩、古板的中世纪特征,鲜活反映了人间的关怀。”该时期的学者侧重于()A.提出未来理想王国的构想 B.抨击基督教的禁欲主义C.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 D.理性科学化的思维方式21.《法国公务员总章程》规定:“无论哪一等级的公务员有义务执行委托给他的任务。承担一项公职的公务员应对主管部门的行政首长负责,应保证执行行政首长交给他的指令。”《瑞士联邦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不得操办私事,应将全部劳动投入公务。”这些规定要求公务员()A.保持政治中立 B.忠实履行职责 C.具备专业素养 D.遵守职业道德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春秋末期的“儒”是政教合一的教士和乡绅,而战国初期的“儒家”只是国家治理之学及其衍生学科的世俗学派和学者。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和“儒家”越来越关注世俗政治,也就是越来越关注实际的国家治理,C项正确。官僚政治是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题目里主要说的是“儒”和“儒家”的变化,没有提到官僚政治的形成,排除A项;题目里只是说了“儒家”和“儒书”的变化,并没有说儒学成为了社会上的主流学说,排除B项;D项虽然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关系,但是题目里并没有提到百家争鸣或者解放思想的内容,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畴官”是由专业技术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职业人员世代相传,能够为政府稳定地提供专业人才的支持,从而有助于政权的平稳运行,D项正确。先秦世官制度是按照血缘关系世袭官职,而“畴官”是基于专业技术的世传,两者性质不同,排除A项;秦汉时期工商业者地位不高,排除B项;“畴官”制度虽然有利于专业技术的传承,但并未明确体现其对汉代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的政治形势下,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和塑造会有所不同,在东汉时期,出于外戚专政的政治形势的需要,执政者更倾向于塑造一个忠诚、稳重、有责任感的周公形象,以此来满足自身政治需求,B项正确。正统思想的确立在西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政治形势的需要”,而“抑制王侯的诉求”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后,已经严重削弱了王侯势力,排除C项;虽然社会风俗的变迁会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但它并不能直接解释周公形象的这种特定变化,排除D项。4.答案:D解析:A项从材料中无法直接得出,排除;B项仅从材料看不出效果,排除;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比如文景时期,颁布次数不多,但得不出文景二帝不贤明这一结论,排除;D项的意思是本材料可以为透视西汉时期政治文化提供一个视角,正确。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北魏时期皇帝下诏禁止杀牛,这体现了少数民族由游牧到农耕的转变,即经济结构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没涉及牛耕技术,排除A项;统治思想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北魏时期北方统一,政权更迭不频繁,排除C项。6.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其作者张鷟在吏部参加铨试(选拔官员的考试)时“凡四恭选判,荣为铨府之最”。由于判词考查在选官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像《龙筋凤髓判》之类的优秀“范文”被应试举子奉为圭臬。这本书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反映出唐代注重通过判例解读来提升官员的司法素养,C项正确。唐朝重视道德礼义,编制了《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判例集提升官员司法素养,与家训以及教化渗透至基层无关,排除B项;明朝的法律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觅举”是指在科举考试之前,应试的举人寻找王公贵族或者其他名人,向他们展现自己的作品和能力,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说明在唐朝时期的科举制中,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中的选官特点,并没有体现选官范围的扩大,排除A项;唐朝时期科举制是实行,士族已经不再把持选官权力,排除B项;士人是向官员自荐,希望得到官员的推荐,而不是在求仕,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据材料示意图可知唐代农民家庭经济运转与宗族、村社关系密切,同时农村经济与城镇商品经济互补,与国家经济也存在互动,说明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商品经济及国家权力的保障,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土地兼并主要反映为农村土地买卖,材料主要反映为农村经济与不同社会主体的互动,并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农村经济与不同社会主体的互动,不能反映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据所学可知唐朝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主要受到赋税制度变革的影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且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置的银台司是公文传达、监督、审查机构,其的设置有助于提高政务运行效率,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朝廷冗官问题,排除A项;宋代银台司并非中枢决策机构,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10.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役银分摊前,丁银(两)较多,役银分摊后,丁银(两)较少,这意味着人丁的负担减轻,有利于人口增长,B项正确。役银分摊的做法减轻了人丁税额,排除A项;税收使用银两,有利于商业发展,排除C项;役银分摊人丁税额降低,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涉及康熙时期,不仅保留了本民族的八旗制度。还推行理学,学习西方的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的知识,说明治国理念博采众长,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康熙的主张,未涉及这些措施对社会的具体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论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朝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清制,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此即廷寄,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因其秘密性,不像明发上谕那样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故而执行起来诸多掣肘,曾国藩正是对这一点展开抱怨。A项正确。“筹备船炮”体现不了“落后”,排除B项;封建官僚不配合曾国藩,是因为没有“明发上谕”,而不一定是有意推诿。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对于‘礼’的通俗阐释加以复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镜花缘》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C项正确。小说明代就已出现,且材料也没有相关文学体裁创新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文人雅趣和市井风情的信息,也无法反映工商业者的价值追求,排除B、D两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从资本组织形态来看,类型多样,说明融资手段多样,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的企业受制于西方列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当时企业分化封建势力、发展理念混乱的相关信息,排除C、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保定纺织业发展较为迅速,织造技术不断提高,表明经济近代化得到发展,B项正确。没有其他地区信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保定逐渐成为北方经济中心,排除A项;C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