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1页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2页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3页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4页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为发现于距今约八、九千年前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是迄今世界已知最早的可吹奏乐器。经专家测定,贾湖骨笛已具备七声、八声音阶,发音准确,音质较好,今天仍可吹奏旋律。贾湖骨笛()贾湖骨笛A.证明远古时期中华文明领先世界 B.说明贾湖地区已经进入到阶级社会C.折射出中华先民丰富的精神世界 D.是研究旧石器时代音乐的一手资料2.在云梦秦简中有一篇秦南郡郡守向属县颁布秦法,并命令属县官吏向百姓传达贯彻的文告。为确保属县官员认真执行该命令,“令人案行之,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论及(县)令、丞”,如果发现有人多次违犯法令“而令、丞弗得者,以令、丞闻。”由材料可推知,秦朝()A.崇尚以严刑峻法治国 B.重视整顿地方吏治C.郡守可任免属县县令 D.法律条文繁多细密3.里坊制源于周代,鲜卑人入主中原后在洛阳城依据身份、职业区分里坊。孝文帝命当世大儒常景、刘芳负责“经途里邑之号”,将孝义、孝悌、孝敬、崇义、昭德、修仁、归正等命为里名。这一举措()A.延续了鲜卑族习俗 B.是汉化政策的反映C.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对后世有深远影响4.读下表信息,据此可知唐代()“唐大历中,有邹和尚者,始来小溪之伞山,教民黄氏以造霜之法,伞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前后为蕉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容斋随笔》唐赋役法所云“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绝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绝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绢三尺”《旧唐书》卷48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茶税成为独立税种,征得40万缗,后来经常维持在50万~60万缗之间。《旧唐书·食货志上》A.人民赋役负担极为沉重 B.商税是财政主要来源C.商品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D.自耕农经济走向瓦解5.宋真宗朝官至知代州的柳开说:“上自中书门下为宰相,下至县邑为簿尉,其间台省郡府公卿大夫,悉见奇能异行,各竞为文武中俊臣,皆上之所取贡举人也。”这可用来说明北宋()A.统治具有强大的人才基础 B.面临冗官冗兵冗费的困境C.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D.有效分化事权提高效率6.元代疆域超越汉唐,故驿站比之前代,更往边疆延伸。“东极三韩,南尽交趾……西逾于阗,北逾阴山,不知各几万里,驿传往来,不异内地。非与前代虚名羁縻,而异方物产邈不可知者比”。据此可知,元代驿站()A.推动元朝统一的完成 B.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C.促进元代版图的拓展 D.提高元朝边疆治理成效7.商人入仕这类故事在明清小说中屡见不鲜,其入仕途径,大致有以雄厚财力助子孙科考入仕、通过捐纳钱财买官入仕、与士人联姻或攀附权贵以步入官场等。商人致力于步入官场的现象()A.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四民秩序 B.促进阶层流动推动社会转型C.提高商人地位变革生产关系 D.强化封建体制影响社会心理8.明成化四年(1468年),专管马政的太仆寺修建常盈库,开始有了货币性的财政支出——购买马匹。随着时间的推移,常盈库的支出项目日渐复杂。如图统计了万历朝(1573~1620年)常盈库各支出项目支出金额所占比重。材料可用来说明,明朝后期()万历朝常盈库各支出项目支出金额比重图A.国家财政危机严重 B.官僚体系效率下降C.辽东边防压力巨大 D.太仆寺职能的转变9.《大清律例》规定:“十岁以下杀人应死者可上请(请皇上裁定),七岁以下杀人应死者免罪。”乾隆十年规定:10岁以上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被年长者欺辱而杀人可以从宽免死减等发落。乾隆四十年又进一步规定,十岁以下杀人应死的未成年人,要综合考量案件情实,根据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和未成年人的主观恶意,判断其是否有适用宽宥的必要。材料所述的变化体现出清朝时期()A.法律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B.注重国家治理的合理性C.坚持以人为本德治为先 D.罪情相符实现司法公正10.清朝前期,地主土地所有权分解为田底权(即对土地的所有权)、田面权(即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农民取得田面权后,可以耕种,也可以转让、买卖佃权,还可以把田面传给子孙,田主均无权干涉。地主转让田底,也不影响农民继续拥有田面权,形成了“一田二主”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A.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 B.瓦解了传统的封建生产关系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 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等国围绕《天津条约》换约问题产生分歧(见下表)。据表可知()换约地点换约方式中国上海如上海换约不能实现,则必须由海口进入北京;随员“不得超过十人,不得携带军械,不得坐轿摆队”英法北京必须由天津进入北京;必须有“充足海军武力”“光荣的接见仪式”与平等礼节A.清朝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外交礼仪引发中西冲突C.体制差异影响国家交往 D.英法在华权益得以扩大12.1842年,魏源在其著作《圣武记》中记述了清朝开国至道光年间的一系列重要军事行动,尤其高度颂扬了清太祖、清圣祖等帝王在严峻形势下采取正确策略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这反映出,魏源()A.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B.受时代与阶级的双重影响C.首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之风 D.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13.在筹建钢铁企业时,因湖广总督张之洞认为“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冶铁厂最终定址湖北汉阳。因需从大冶运输矿砂,从开平(属河北省)运输焦煤才能完成生产,汉阳铁厂长期处于亏损。这主要反映出()A.中体西用思想受到质疑 B.传统体制不利于近代化发展C.近代企业逐渐走向衰落 D.中国工业化历程的曲折艰难14.1898年,谭嗣同等人在湖南成立南学会的同时,全省各府州县也纷纷成立了各种名目的学会。有人形容当时这一局面:“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这反映出()A.救亡图存运动推动学会发展 B.维新变法引起全社会共鸣C.民族资本主义壮大学会力量 D.启蒙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15.东晋桓温在《请还都洛阳疏》中有“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一语,“中华”一词正式出现;《唐律疏议》中“中华”被赋予了地理和文化的双重内涵;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告“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内涵在近代的变化反映出()A.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得到国民认同C.辛亥革命实现了全民族的解放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形成社会共识16.民国政府建立初期颁布了诸多经济领域的法规。这些法规种类齐全,内容比较周详,包括了商法、劳动法等法律类型,公民的经济权利也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反映了()A.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自然经济迅速解体C.国家经济治理水平提高 D.实业救国浪潮初显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治世”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追求的最高形态之一。揆诸古籍,“治世”“之治”的概念运用极广,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三代、汉代、唐代。“周公之治”“成康之治”等常在典籍中和“三王之治”共现,史载:“先王治世,贵在爱民,省徭轻赋,以宁天下。”汉文帝时,“刑措不用”(置刑法而不用)同时充足武备,文景之治“与民休息,六十余岁,民众大增,是以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新唐书》描绘贞观之治“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太宗能够开创贞观之治,主要得益于擅长纳谏、实行偃武修文的仁义之政、运用君子治国。——摘编自秦中亮《论中国古代“治世”的概念、内涵及其影响》材料二北宋司马光在总结战国至后周1360多年的史事时说:“自古以来,治世至寡,乱世至多,得之甚难,失之甚易也”,到了清初,又有人把两汉以后历代王朝的治乱情形概括为“治世十一二,乱世十八九”。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权力“系于个人”,从秦汉至于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治理结构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人们对于国家、权力以及国家治理的认识也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每一代王朝都无法摆脱财政窘困以致崩溃的结局,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大众基本生存条件的恶化。直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仍然没有走出周期性的治乱循环。——摘编自孙晓春《中国传统治理观念的现代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治世”的基本内涵。(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史实,谈谈你对两汉以来历代王朝“治世”的认识。(8分)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世纪末,英王亨利五世正式在法律文件上使用英语。而后,莎士比亚的戏剧,使英语不仅成为一种流行的语言文字,而且最终成了一种“文化”,极大地增强了民众的“英国意识”。在这种逐渐成型的民族意识基础上,英国历史上王权优于教权的传统对英国民族的形成也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当民族遭受外来侵略的时候,执掌者也求助于民族主义这个精神武器,以此来激发民族情感,献身于反对侵略、维护民族主权的斗争。——陈晓律《现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出现及其对欧洲格局的影响》材料二学者爱麦白恩斯曾指出:“争取民族的伟大,争取使每个民族有权把自己的统治扩张到相似的民族或有关的民族中去,而不管后者是否愿意。”因此,统治阶级对外以民族利益为掩饰,煽动和驱使本民族人民压迫其他民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爱瑞竞·霍布新鲍姆《帝国的年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民族意识逐渐增强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影响。(8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保证贵州省教育事业顺利推行,1937年省教育厅将全省划分为30个视导区,每区设视导员1人,以督促各县推进义务教育及民众教育。1938年,又增设社会督导员,省、县督导组织不断完善。1943年贵州省政府调整教育行政机构,将教育厅机构改为三科四室(秘书室、督导室、编审室、会计室)以及附设的若干委员会,并重新制定机构训则以明职责。除了对教育体系和教育行政机构进行调整,在全国抗战期间,贵州还特别重视通过教育,发扬民族精神,构建国家意识,为抗战服务。不管是民众扫盲识字运动还是学校教学,都紧紧围绕“救亡运动”展开,培养出一批批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爱国志士。——摘编自陈宏明《抗战时期贵州的乡村教育(1937~1945)》材料二1937~1943年贵州省教育经费来源表项目年份学产收入(元)学费(元)盐税协款(元)屠税(元)省库拨款(元)中央补助(元)总计(元)1937520020520120000363972363698800000167339019411278021200--20672561492360359359619422660022960--236960800000108652019432610030000--8860880543914614356126——整理自《贵州省志—教育志》(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国抗战期间贵州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国抗战期间贵州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6分)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对“中国”的看法辽辽人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