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系统备份与恢复策略手册_第1页
IT系统备份与恢复策略手册_第2页
IT系统备份与恢复策略手册_第3页
IT系统备份与恢复策略手册_第4页
IT系统备份与恢复策略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T系统备份与恢复策略手册TOC\o"1-2"\h\u30699第1章引言 3173321.1备份与恢复的重要性 311781.2备份与恢复的基本概念 3130831.3备份与恢复策略的制定 431276第2章备份技术概述 4314022.1数据备份类型 4204272.1.1完全备份 514202.1.2增量备份 5230552.1.3差异备份 5316522.1.4快照备份 5307732.2数据备份介质 5252192.2.1磁带备份 5142832.2.2硬盘备份 578832.2.3光盘备份 527992.2.4云存储备份 587142.3备份软件与硬件选择 5197972.3.1备份软件 6123052.3.2备份硬件 630384第3章备份策略制定 6164633.1备份策略的关键因素 633783.1.1数据重要性 6252743.1.2备份类型 6167033.1.3备份介质 634023.1.4备份存储位置 790973.1.5备份操作人员 777063.2备份频率与时间的选择 7125863.2.1备份频率 7326723.2.2备份时间 734523.3数据保留期限与备份版本管理 719523.3.1数据保留期限 7163153.3.2备份版本管理 711975第4章数据备份操作流程 7150324.1备份前的准备工作 7281794.1.1确定备份目标 7264084.1.2选择合适的备份方法 8144434.1.3保证备份介质可用 8279794.1.4安排备份窗口 8312604.1.5备份软件和工具准备 884584.2备份数据的执行与监控 853934.2.1执行备份任务 8193834.2.2监控备份过程 8184374.2.3处理备份异常 8105124.3备份结果的验证与记录 981874.3.1验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9228524.3.2记录备份结果 9201604.3.3备份日志归档 922517第5章数据恢复操作流程 9220915.1恢复策略与恢复类型 9185865.1.1恢复策略 9143795.1.2恢复类型 10109275.2数据恢复流程与步骤 1044595.2.1数据恢复流程 10236945.2.2数据恢复步骤 1037305.3恢复结果验证与记录 11189225.3.1恢复结果验证 11165555.3.2记录与报告 1119261第6章关键业务系统备份与恢复 11254616.1关键业务系统识别 1196526.1.1定义关键业务系统 11261566.1.2识别关键业务系统方法 11223596.2关键业务系统备份策略 11213886.2.1备份类型 11310986.2.2备份频率 12232946.2.3备份存储介质 1250546.2.4备份策略制定 1230816.3关键业务系统恢复策略 12195076.3.1恢复流程 1278136.3.2恢复策略制定 121360第7章异地容灾备份策略 12135977.1异地容灾备份概述 12166037.2异地容灾备份技术选型 13136017.3异地容灾备份实施与维护 135888第8章备份与恢复的安全策略 14260458.1备份与恢复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14192358.1.1数据泄露 14230538.1.2数据损坏 1451648.1.3业务中断 1411908.2加密技术在备份与恢复中的应用 1472718.2.1数据加密 1421848.2.2密钥管理 1574678.3备份数据的安全管理 15150078.3.1备份权限管理 15237768.3.2备份存储管理 1582438.3.3备份与恢复审计 1518981第9章备份与恢复的合规性要求 15230389.1备份与恢复相关的法律法规 1513079.1.1国家法律与政策 15104279.1.2数据保护法规 15287119.1.3隐私保护法规 16244299.2行业标准与最佳实践 16275619.2.1行业标准 16309039.2.2最佳实践 16154789.3合规性检查与评估 16286549.3.1定期检查 16233219.3.2评估与改进 16173649.3.3内外部审计 1666929.3.4培训与宣传 1630749第10章备份与恢复策略的持续优化 161744310.1备份与恢复策略的评估与更新 162155110.1.1评估现有备份与恢复策略 17560210.1.2更新备份与恢复策略 172066110.2技术演进与备份策略调整 172461410.2.1云计算与备份策略 172944210.2.2数据去重与备份策略 171333310.2.3容灾备份与恢复策略 17315810.3培训与宣传,提高备份与恢复意识 172248510.3.1备份与恢复知识培训 181753910.3.2备份与恢复宣传 18第1章引言1.1备份与恢复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IT)系统已成为组织运作的核心。业务数据、关键信息及系统稳定性对企业的发展。但是系统故障、人为错误、恶意攻击等不确定因素时刻威胁着IT系统的正常运行。为降低这些风险,保证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完整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IT系统备份与恢复策略显得尤为重要。1.2备份与恢复的基本概念备份:备份是指将数据、系统配置文件、应用程序等从原始位置复制到其他存储设备或位置的过程。备份的目的是为了在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到最近的状态。恢复:恢复是指将备份的数据、配置文件、应用程序等重新加载到原始位置或新位置的过程。恢复的目的是使系统尽快恢复正常运行,降低故障对业务的影响。1.3备份与恢复策略的制定备份与恢复策略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备份策略应涵盖所有关键业务数据、系统配置文件和应用程序,保证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全面恢复。(2)可靠性:备份设备、备份方法和恢复过程应具备高可靠性,保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3)灵活性:备份策略应根据业务发展和系统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4)安全性:备份过程中应保证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5)经济性:在满足备份与恢复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成本,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制定备份与恢复策略时,需考虑以下方面:(1)备份类型:根据数据重要性和变化频率,选择全备份、增量备份或差异备份等不同类型的备份。(2)备份频率:根据数据变化情况,确定合适的备份频率,保证数据丢失风险降至最低。(3)备份存储:选择合适的备份存储设备,如硬盘、磁带、云存储等,保证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4)备份验证: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验证,保证在恢复时能够成功还原。(5)恢复流程:明确恢复流程和操作步骤,保证在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恢复工作。(6)培训与演练:对相关人员开展备份与恢复操作培训,定期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通过以上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将有助于降低IT系统故障带来的风险,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完整性。第2章备份技术概述2.1数据备份类型数据备份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2.1.1完全备份完全备份是指将所有数据信息进行备份,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系统设置及用户数据等。这种备份方式的优点是恢复速度快,缺点是占用空间大,备份时间较长。2.1.2增量备份增量备份只备份自上次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这种备份方式节省空间,备份速度快,但恢复时间较长,因为需要逐级恢复所有备份。2.1.3差异备份差异备份是备份自上次完全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这种备份方式在恢复时比增量备份简单,但比完全备份占用更多空间。2.1.4快照备份快照备份是利用快照技术,在短时间内捕获数据的一致性状态。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快速备份和恢复的场景,但快照数量较多时,存储空间需求较大。2.2数据备份介质数据备份介质的选择关系到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下是常见的数据备份介质:2.2.1磁带备份磁带备份是一种传统的备份方式,具有容量大、成本低、安全性高等特点。但备份速度较慢,恢复时间较长。2.2.2硬盘备份硬盘备份包括硬盘、固态硬盘等,具有速度快、易管理、容量灵活等优点。但硬盘介质相对磁带来说,成本较高。2.2.3光盘备份光盘备份利用光盘作为存储介质,具有稳定性高、易携带、成本低等优点。但备份速度较慢,容量有限。2.2.4云存储备份云存储备份是将数据备份到互联网上的云服务器上,具有数据安全、无限扩展、异地容灾等优点。但需要考虑网络带宽和费用问题。2.3备份软件与硬件选择在选择备份软件与硬件时,应根据企业需求、预算和备份策略进行综合考虑。2.3.1备份软件备份软件应具备以下功能:(1)支持多种备份类型(如完全备份、增量备份等);(2)支持多种备份介质(如磁带、硬盘、云存储等);(3)提供数据压缩和加密功能,保证数据安全;(4)支持自动化备份任务设置,减少人工干预;(5)支持数据恢复和验证功能,保证备份数据的可靠性。2.3.2备份硬件备份硬件包括备份服务器、备份存储设备等,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功能:备份硬件应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2)可靠性:硬件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保证数据安全;(3)扩展性:备份硬件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满足企业业务发展需求;(4)兼容性:备份硬件应与现有系统及备份软件兼容;(5)成本: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备份硬件。第3章备份策略制定3.1备份策略的关键因素备份策略的制定需综合考虑多个关键因素,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下为主要考虑因素:3.1.1数据重要性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将数据分为关键数据、重要数据和一般数据。对关键数据实施更频繁的备份,并采用更高可靠性的备份方法。3.1.2备份类型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选择全备份、增量备份或差异备份。全备份指备份所有数据,占用空间较大;增量备份仅备份自上次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备份速度快;差异备份备份自上次全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数据,介于全备份和增量备份之间。3.1.3备份介质根据数据量和备份频率,选择合适的备份介质,如硬盘、磁带、光盘等。同时考虑备份介质的存储容量、传输速度、可靠性和兼容性等因素。3.1.4备份存储位置为提高数据安全性,备份数据应存储在远离生产环境的物理位置。可考虑采用异地备份或云备份,以应对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因素。3.1.5备份操作人员明确备份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保证备份操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备份操作的正确性和效率。3.2备份频率与时间的选择3.2.1备份频率根据数据变化速度和业务需求,合理设置备份频率。关键数据应实行实时或准实时备份,重要数据可每日备份,一般数据可每周或每月备份。3.2.2备份时间备份时间应选择在业务低峰期进行,以减少对业务的影响。同时避免在系统维护、更新等操作期间进行备份。3.3数据保留期限与备份版本管理3.3.1数据保留期限根据法律法规和业务需求,制定数据保留期限。关键数据应长期保留,一般数据可适当缩短保留期限。3.3.2备份版本管理合理管理备份版本,以避免数据混乱。可采取以下措施:(1)按时间戳或备份编号对备份版本进行标识,便于追踪和管理。(2)定期清理过旧的备份版本,释放存储空间。(3)针对不同版本,采取不同的备份策略,如全备份、增量备份等。(4)保证备份版本的可恢复性,定期进行备份恢复测试。第4章数据备份操作流程4.1备份前的准备工作4.1.1确定备份目标在开始备份之前,需明确备份的数据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库、文件系统、应用程序配置文件等。根据业务需求,制定合理的备份策略,保证关键数据得到有效保护。4.1.2选择合适的备份方法根据数据类型和备份目标,选择合适的备份方法,如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等。同时考虑备份的频率和时间,保证备份操作对业务影响最小。4.1.3保证备份介质可用检查备份介质(如磁带、硬盘、云存储等)的容量和状态,保证其在备份过程中可用。对于磁性介质,需定期进行清洗和维护,以提高数据可靠性。4.1.4安排备份窗口与业务部门沟通,确定备份时间窗口,避免在业务高峰期进行备份操作,降低对业务的影响。4.1.5备份软件和工具准备根据备份策略,选择合适的备份软件和工具,并进行配置。保证备份软件具备以下功能:(1)支持多种备份方法(如全量、增量、差异备份);(2)支持多种备份介质;(3)支持备份压缩和加密;(4)支持备份任务调度;(5)提供详细的备份日志和报告。4.2备份数据的执行与监控4.2.1执行备份任务按照备份策略,启动备份软件,执行备份任务。在备份过程中,保证以下事项:(1)备份速度符合预期,不影响业务运行;(2)备份过程中无异常中断;(3)备份文件完整性和一致性得到保障。4.2.2监控备份过程备份过程中,实时监控备份软件的运行状态,包括备份进度、备份速度、错误日志等。对于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记录。4.2.3处理备份异常在备份过程中,如遇到异常情况,如备份速度下降、备份文件损坏等,应立即采取措施,如:(1)检查备份软件配置是否正确;(2)检查备份介质是否正常;(3)检查系统资源使用情况,调整备份策略;(4)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联系技术支持。4.3备份结果的验证与记录4.3.1验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备份完成后,对备份数据进行验证,保证其完整性和可用性。验证方法包括:(1)检查备份数据的文件大小和数量是否与源数据一致;(2)使用备份软件提供的功能,对备份数据进行恢复测试;(3)定期对备份数据进行抽查,保证数据可恢复。4.3.2记录备份结果备份完成后,记录以下信息:(1)备份日期和时间;(2)备份方法(如全量、增量、差异备份);(3)备份介质信息;(4)备份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5)备份数据的验证结果。4.3.3备份日志归档将备份日志和记录归档,保存一定时间,以备日后查询。同时定期对备份日志进行分析,优化备份策略,提高备份效率。第5章数据恢复操作流程5.1恢复策略与恢复类型5.1.1恢复策略数据恢复操作是IT系统备份与恢复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证在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恢复数据。为保证恢复策略的有效性,以下要素需被考虑:数据重要性:根据业务需求,明确各类数据的恢复优先级。恢复时间目标(RTO):定义可接受的数据恢复时间。恢复点目标(RPO):确定需要恢复到的时间点。恢复资源:保证恢复操作所需的人力、硬件和软件资源。5.1.2恢复类型数据恢复操作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完全恢复:将所有数据恢复至故障前的状态。增量恢复:仅恢复自上次备份以来的数据变化。差异恢复:恢复自上次完全备份以来的数据变化。文件级恢复:仅恢复特定的文件或文件夹。数据库恢复:针对数据库系统,将数据库恢复至特定时间点或状态。5.2数据恢复流程与步骤5.2.1数据恢复流程数据恢复流程如下:(1)故障确认:确认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的具体情况。(2)恢复策略选择:根据故障情况和恢复策略,选择合适的恢复类型。(3)数据来源确认:确定恢复所需的数据来源(如备份介质、时间点等)。(4)数据恢复操作:按照选定的恢复类型,执行数据恢复操作。(5)恢复结果验证:验证恢复后的数据是否正确、完整。(6)记录与报告:记录恢复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向相关人员报告。5.2.2数据恢复步骤以下是具体的数据恢复步骤:(1)准备恢复环境:保证恢复所需的硬件、软件环境正常。(2)挂载备份介质:将备份介质挂载到恢复系统中。(3)恢复数据:根据恢复类型,执行相应的数据恢复操作。完全恢复:将备份数据恢复至原系统或备用系统。增量/差异恢复:先进行完全恢复,再应用增量/差异备份。文件级恢复:直接恢复特定文件或文件夹。数据库恢复:使用数据库管理工具进行恢复操作。(4)验证数据一致性:检查恢复后的数据是否与预期一致。5.3恢复结果验证与记录5.3.1恢复结果验证数据恢复完成后,需进行以下验证:数据完整性:确认恢复后的数据是否完整。数据准确性:检查恢复后的数据是否正确。系统功能测试:对恢复后的系统进行功能测试,保证正常运行。5.3.2记录与报告将以下信息记录在案,并向相关人员报告:恢复操作过程:详细记录恢复操作的步骤和所用时间。恢复结果:记录恢复后的数据验证结果。问题与解决方案:如有问题,记录问题现象和解决方案。改进措施:针对恢复过程中发觉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第6章关键业务系统备份与恢复6.1关键业务系统识别6.1.1定义关键业务系统关键业务系统是指对企业运营的信息系统,其故障或数据丢失将对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信誉损害。识别关键业务系统是制定有效备份与恢复策略的前提。6.1.2识别关键业务系统方法(1)业务影响分析:通过分析企业业务流程,识别对业务运行的信息系统。(2)系统依赖性分析:梳理各信息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确定关键业务系统的上下游关联。(3)数据重要性评估:对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类和重要性评估,识别关键数据所在系统。6.2关键业务系统备份策略6.2.1备份类型(1)全备份:对关键业务系统进行全面备份,包括系统数据、应用程序和配置文件等。(2)增量备份:在首次全备份后,仅备份自上次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文件和数据。(3)差异备份:在首次全备份后,备份自上次全备份以来发生变化的文件和数据。6.2.2备份频率(1)根据关键业务系统的数据变化情况和业务需求,确定合适的备份频率。(2)对于数据变化频繁的关键业务系统,应采用实时或准实时备份。6.2.3备份存储介质(1)磁盘阵列:用于存储大量备份数据,具有高速读写、扩展性强等优点。(2)磁带库:适用于长期存储备份数据,具有容量大、成本低等优点。(3)云存储:利用互联网将备份数据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具有灵活扩展、易于管理等优点。6.2.4备份策略制定(1)根据关键业务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备份类型、备份频率和备份存储介质。(2)制定备份计划,明确备份责任人、备份时间和备份操作流程。(3)定期评估备份策略的有效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备份策略。6.3关键业务系统恢复策略6.3.1恢复流程(1)确认故障类型和影响范围,评估恢复需求。(2)根据备份策略,选择合适的备份数据进行恢复。(3)按照恢复操作指南,执行恢复操作。(4)验证恢复结果,保证关键业务系统恢复正常运行。6.3.2恢复策略制定(1)制定详细的恢复操作指南,包括恢复步骤、恢复工具和恢复所需资源。(2)定期进行恢复演练,验证恢复策略的有效性。(3)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保证在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启动恢复流程。(4)对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预判,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第7章异地容灾备份策略7.1异地容灾备份概述异地容灾备份作为企业IT系统备份与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证关键业务数据在面临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时,能够在异地实现数据的快速恢复,降低故障带来的业务中断风险。异地容灾备份通过在不同地理位置建立备份站点,实现数据冗余存储,保证企业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7.2异地容灾备份技术选型在选择异地容灾备份技术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数据传输方式: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同步或异步数据传输技术。同步传输实时性强,但带宽要求较高;异步传输则对带宽要求较低,但存在数据延迟。(2)备份存储设备:选择具有高可靠性和扩展性的存储设备,如磁盘阵列、磁带库等。(3)备份软件:选用成熟、稳定的备份软件,支持多种备份策略和恢复操作。(4)网络技术:采用专用网络或虚拟私有云(VPN)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5)容灾备份中心选址:根据企业业务需求和地理位置,选择合适的容灾备份中心。7.3异地容灾备份实施与维护(1)实施步骤(1)制定异地容灾备份方案:根据企业业务需求、预算等因素,制定合适的容灾备份方案。(2)搭建备份环境:部署备份存储设备、备份软件等,搭建异地容灾备份环境。(3)配置备份策略:根据业务数据特点,设置合适的备份频率、备份类型等。(4)数据初始化:将本地数据同步到异地备份中心。(5)测试与验证:定期进行容灾演练,验证备份效果,保证异地容灾备份的有效性。(2)维护管理(1)定期检查备份设备:保证备份设备正常运行,及时更换故障部件。(2)监控备份任务:通过备份软件监控备份任务的执行情况,发觉问题及时处理。(3)定期更新备份策略:根据业务发展和数据变化,调整备份策略。(4)数据安全保护:加强数据访问权限管理,防止数据泄露。(5)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情况,保证异地容灾备份的可靠性。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企业IT系统在面临灾难时,能够快速恢复业务,降低企业损失。第8章备份与恢复的安全策略8.1备份与恢复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在IT系统备份与恢复过程中,安全隐患无处不在。这些隐患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数据损坏、业务中断等问题。为保证数据安全,以下列举了备份与恢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8.1.1数据泄露(1)备份文件在传输过程中可能被截获。(2)备份存储设备可能遭受物理损坏或盗窃。(3)备份数据在存储介质上未进行加密,导致数据泄露。8.1.2数据损坏(1)备份过程中可能因硬件故障、软件错误等原因导致数据损坏。(2)备份文件在存储过程中可能受到病毒感染,导致数据损坏。(3)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误操作,导致数据丢失。8.1.3业务中断(1)备份策略不当,导致备份时间过长,影响业务正常运行。(2)恢复策略不当,导致恢复时间过长,影响业务恢复。(3)备份设备故障,导致备份任务失败,进而影响业务运行。8.2加密技术在备份与恢复中的应用为了保障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加密技术在备份与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为加密技术在备份与恢复中的应用:8.2.1数据加密(1)对备份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2)采用对称加密算法(如A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提高数据安全性。8.2.2密钥管理(1)采用安全的密钥、分发和存储机制。(2)定期更换密钥,降低密钥泄露风险。(3)建立完善的密钥管理体系,保证密钥的安全性和可用性。8.3备份数据的安全管理为保障备份数据的安全,以下措施应得到有效实施:8.3.1备份权限管理(1)限制备份操作权限,保证授权人员才能执行备份操作。(2)对备份文件设置访问权限,防止未授权访问。8.3.2备份存储管理(1)选择可靠的备份存储设备,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对备份存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防止设备损坏或数据丢失。(3)对备份文件进行分类存储,便于管理和恢复。8.3.3备份与恢复审计(1)定期对备份与恢复过程进行审计,保证备份策略的有效性。(2)审计备份与恢复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潜在风险。(3)对审计结果进行记录和归档,以备日后查询。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保证备份与恢复过程的安全性,降低数据安全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组织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备份与恢复安全策略,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第9章备份与恢复的合规性要求9.1备份与恢复相关的法律法规9.1.1国家法律与政策我国《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要求》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的基本要求。同时各级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也对备份与恢复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9.1.2数据保护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包括对数据进行备份与恢复。还需关注《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具体要求。9.1.3隐私保护法规在备份与恢复过程中,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隐私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用户隐私不受侵犯。9.2行业标准与最佳实践9.2.1行业标准参照国家及行业发布的《信息系统备份与恢复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备份与恢复策略。9.2.2最佳实践借鉴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组织在备份与恢复方面的成功经验,如ISO27001、ISO22301等国际标准,以及我国《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等,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备份与恢复方法。9.3合规性检查与评估9.3.1定期检查建立定期备份与恢复合规性检查机制,对备份与恢复策略的执行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