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曲折发展和历史命运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1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曲折发展和历史命运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2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曲折发展和历史命运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3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曲折发展和历史命运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4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曲折发展和历史命运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曲折发展和历史命运邓世昌孙中山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经济结构的变更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同时也使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详细可归纳出三条线索:线索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更鸦片斗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更,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起先听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须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世纪六七十年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头,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斗争和解放斗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逆境。线索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鸦片斗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头以后,社会生活面貌面貌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殊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渐渐增加。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曲折发展和历史命运知能提升课Ⅰ“欧风美雨”下的求富求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0页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1.缘由(1)鸦片斗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2.表现(1)倾销商品——传统手工业破产:鸦片斗争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别;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农家“织”“耕”分别。东南沿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标记着自然经济起先解体。(2)掠夺原料——农产品商品化: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部分农副产品(如丝、茶)日趋商品化。3.影响(1)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供应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2)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1.背景:其次次鸦片斗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3.活动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兴办近代教化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4.特点(1)经验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2)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验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3)由经济领域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化领域渗透,教化近代化启动。但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日程。5.结果中日甲午斗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6.影响(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育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肯定的抵制作用。(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肯定的推动作用。(4)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三、晚清民族工业的发展——从官营工业到民营工业(一)第一阶段(鸦片斗争后到中日甲午斗争前):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背景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供应了客观条件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头地区在沿海地区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气产生(二)其次阶段(中日甲午斗争后至清末新政时期):民营企业起先成为主力并主导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全面酝酿启动。1.民族资本主义(民营企业)的初步发展(1)缘由:①中日甲午斗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②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并“恤工惠商”,激励民营经济发展。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嘉奖实业的政策。③“实业救国”思潮兴起。(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气,起先登上历史舞台。2.官办洋务企业民营化趋势明显(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须要仍有发展。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渐渐走向市场。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留意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渐渐扭亏为盈。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1928年以后的国家资本企业,全部是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创建的。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1页主题(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留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近代中国主要经济形式的相互联系2.全面相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1)含义: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渐渐分别并日益商品化。(2)缘由: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干脆也是最主要的缘由。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③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④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3)特点: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解体的速度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快速解体的结果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4)影响:①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打算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②客观上加强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从根本上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③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创建了条件,使中国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④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变更。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鸦片斗争后,①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1842~1846年,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长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为适应外资的需求,②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殊是锡和猪鬃,③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思索]依据史料,该时期中国出口商品的特点从本质上说明白什么问题?[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留意变更的时间“鸦片斗争后”。①处画线部分说明传统的丝茶贸易不断增长;②处画线部分说明当时中国的出口以农副产品为主,品种不断增加;③处画线部分说明受外资需求影响较大。[自主分析][提示]中国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史料二]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更。④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⑤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思索]闻名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更分开来”。依据史料和所学学问,依照这一思路,应如何分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西方近代工业化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解读史料时留意第一句话的引领作用。④处画线部分说明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⑤处画线部分说明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别。[自主分析][提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主题(二)洋务运动一、留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影响洋务企业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运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使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些达到世界水平。③军事工业是官办的,由国家出经费,民用工业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经费上有肯定的保障。(2)不利因素:①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②采纳封建衙门式管理,用管军队的方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主动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表现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供应了物质条件及管理阅历外交上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起先向近代化转变,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军事上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起先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教化上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育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是中国教化近代化的开端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见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的这辆列车。——《历史教学》2005年其次期[思索]依据史料和所学学问,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在客观上又带来了哪些影响?[教你读史]第一段史料中“旧轨”指封建制度,“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对封建制度的冲击。主要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有机结合。其次段史料关键信息“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的这辆列车”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自主分析][提示]主观动机:挽救清政府统治。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史料二]“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90年头起,尤其是甲午斗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冲突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见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思索]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缘由。[教你读史]史料中“‘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冲突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说明企业全部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冲突尖锐;“‘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说明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自主分析][提示]企业全部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冲突尖锐;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抵制。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2页1.下表为鸦片斗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状况表,造成表中反映的现象的主要缘由是()时间(年)1842184418461848185018521854输华货物总值(万英镑)96.9230.5179.1144.6157.4250.4100.1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B.中国人不喜爱英国的货物C.中国人民抵挡外侮的表现D.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解析:1842~1854年,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增长并不明显,英国发动鸦片斗争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从材料看并没有实现其目标,主要缘由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剧烈的抵制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2.下表为1840~1894年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状况。据此可知()项目投资额(千两)占总数(%)交存外商企业保证金10000050.0附股于外商企业120006.0投资城市房地产3000015.0投资商业、银钱业5300026.5投资近代工业、航运业50002.5A.外商企业基本限制中国经济B.中外反动势力起先公开勾结C.买办资本推动民族经济发展D.近代工业缺乏资金发展艰难解析:“1840~1894年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状况”的所占的比例合计占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大部分,代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故选C项;“交存外商企业保证金”等这两个项目与外商有关,仅占一半左右,而民族资本主义仅占中国经济的极少部分,解除A项;“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无法确定中外反动势力,解除B项;“买办资本的投资去向状况”不能说明资金的困难,解除D项。答案:C3.洋务派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官府监督之下。由此可知,近代“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C.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D.协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肯定程度上监管商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C项正确;官督商办企业肯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解除A项;B、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解除。答案:C4.“‘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全部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在近代中国,类似状况屡见不鲜。这主要说明中国当时()A.经济发展受外部环境制约B.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C.侧重轻工业而偏废重工业D.民族工业忽视了市场开发解析:材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设备、技术、人才、市场条件,说明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故B项正确。答案:B知能提升课Ⅱ内外交困下的生存竞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3页一、第一阶段——“短暂春天”(1912~1919年):在与外资竞争中改革发展1.缘由(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嘉奖发展实业。(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短暂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5)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的懦弱限制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在1912~1927年间,北洋中心政府对全国经济的限制实力很弱,各行业自组的经济团体已经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组织网络。民营商业银行的实力超过中心的国家银行。袁世凯死后,地方势力割据自治,实业建设全由社会力气自相筹划。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资本主义可以自由发展。2.表现(1)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2)化工、皮革和卷烟业也有相当发展。(3)为了增加竞争实力,民营企业起先出现产业集团化。荣氏的申新棉纺织企业和无锡面粉业连续兼并扩张。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3.特点快发展速度快短时间短暂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没有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4.结局:20世纪20年头初,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快速萧条。二、其次阶段——“白银时代”(1928~1936年):民营工业发展,国家资本初步建立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1)措施:①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限制。②限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心银行和中国农夫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③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集中货币发行和运用权。以中心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夫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运用法币;白银归国家全部,禁止流通,全部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肯定作用。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蒋介石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做了简要说明。(2)评价:主动方面法币政策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防止白银外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特殊是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的发展,重工业也有所发展。关税自主政策使列强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肯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消极方面国民政府依靠帝国主义,便利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列强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事实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官僚资本的形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2.民营工业的发展(1)民营工业在发展中出现资本集中、联合经营的状况,如以周学熙为主的华北企业集团、荣氏家族的企业集团、以张謇为首的南通企业集团,银行业中的北四行集团、江浙财团的南四行等等。(2)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3)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意国内须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3.国家资本初步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依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起先创办国家资本企业,主要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于经营的领域,如重工业、能源工业、军事工业、铁路航空等。1936年之前,国家资本企业没有与民营企业争利,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三、第三阶段——日益萎缩,陷入绝境(1937~1949年):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1.走向衰落的缘由(1)日本侵华斗争的影响:①日本侵华斗争对民族工业打击沉重。日本侵华斗争打断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1937年后沦陷区经济全部成为日本的斗争资源,民营企业严峻萎缩。②抗战以来,国家干脆干预生产,官僚资本膨胀,“国进民退”,压制了民营经济发展。(2)美国商品倾销的影响:民营产品还面临美国货的竞争。战后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和商品,通过正常渠道和走私途径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美国资本在华投资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商品和美国资本不仅重创了民营资本,国家资本也感到了巨大压力。(3)第三次国内革命斗争的影响:对民营经济的致命性打击则是通货膨胀。内战带来的军费大幅度增加,使赤字愈演愈烈。浩大的军费完全靠中心银行垫支,也就是靠无限发行纸币解决。恶性的通货膨胀干脆摧垮了民营经济。2.全面抗日斗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1)缘由: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据。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2)过程: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②其次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3)影响: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快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阅历和众多的技术人才。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气。③工厂内迁快速变更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变更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4页主题(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地位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夹缝中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头)→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短暂春天(1912~1919年)→陷入萧条(1919~1927年)→短暂发展(1927~1936年)→日益萎缩(1937~1945年)→陷入逆境(1946~1949年)→重获新生(1949~1952年)→接受改造(1953~1956年)2.二、留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产生与发展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诞生环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结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发展历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及作用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供应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打算了阶级条件思想上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供应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境况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①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②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详细发展状况③见下表。行业纺织业缫丝业面粉业火柴业水电业机器业矿冶业数量(家)82705328602073资本额(万元)1332.1556.9786.81303813.8352.12272.9——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思索]结合所学学问,简述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缘由。[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1901年到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解读时留意“而”“其中”等词语的运用。解读表格材料的基本方法是比较,通过前后上下全方位的比较,可以找出有效的信息。①处画线部分说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②处画线部分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③处表格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自主分析][提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激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史料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其次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供应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气。依据国内学者计算,④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思索]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出现“中国的其次次工业化浪潮”的缘由。[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其次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及其特点。解读史料时首先要粗读史料,找关键信息。最关键的信息是时间,找到时间,就可以对学问进行精确定位。④处画线部分说明中国的其次次工业化浪潮是在1912年到1920年间,这一时期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受到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较大。[自主分析][提示]缘由: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列强短暂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国政府激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答出随意三点即可)主题(二)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一、留意历史说明,挖掘“深层隐含”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促进因素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供应了条件政府激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须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激励兴办实业“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忱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殊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气源泉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坚韧发展的因素阻碍因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确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气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二、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①有伤风化……工匠操纵机器,技术不纯熟,简单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1874年《捷报》卷12[思索]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制约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解读时留意按句号逐层归纳信息。①处画线部分说明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与传统观念相悖。[自主分析][提示]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确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②封建观念和旧习俗的制约。③动荡担心的时局,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史料二]闻名的实业家宋棐卿②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③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④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逆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百年巨商》[思索]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东亚”公司在20世纪30年头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缘由是什么?[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民族工业“东亚”公司曲折发展的历程,它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了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解读史料时留意随着时间的变迁,“东亚”公司的境况也随之变更。②处画线部分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③处画线部分说明民族工业发展快速;④处画线部分则反映了民族工业渐渐陷入绝境。[自主分析][提示]发展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技术设备先进。衰败缘由:长期的战乱与政局的动荡。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6页1.导致下表中工厂数和资本数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缘由是()时期工厂数资本(千元)1870~1894年1648291894~1913年136103153A.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国民政府嘉奖实业政策的推动D.清政府放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解析:本题时间定位于1870~1913年,考查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缘由。19世纪末,清政府为支付《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2.据记载,1935~1942年间,陕西共设立大小新式工厂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厂19个;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有59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资本总额5202万元,为民国前期新式工业资本总额的28倍。这表明抗战时期()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B.抗日依据地建设效果明显C.西部地区近代化取得成就D.政府加大中西部发展投入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陕西在1935~1942年间,与民国前期相比,新式工厂数量及资本都比较多,这说明西部地区的近代化效果比较明显,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能推断出经济发展不平衡,A项错误;抗日依据地的建设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文化教化等多个方面,题干只是涉及了经济方面,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D项错误。答案:C3.1935年吴蕴初先生创办我国第一家合成氨工厂——天利淡气制品厂股份有限公司,采纳当时最新技术,领先在国内制造硝酸类、液体氨类等产品。经审核批准,被国民政府实业部授予“在上海市区域内享有五年专制权工业嘉奖执照”“减免产品转口税、运输费工业嘉奖执照”,以资激励。这段材料可干脆用来探讨()A.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C.民国初民族工业发展D.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解析: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斗争后到一战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目中显示的是近代民族工业,并非官僚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民国初期是指辛亥革命之后到20世纪20年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与题目中的时间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4.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A.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B.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解析:依据材料“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可知政府通过经济立法,爱护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益,促进了其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答案:A

高考探讨课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料考纲卷别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更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情分析全国卷Ⅰ2024·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动;2024·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2024·中国卷入世界市场;2024·洋务运动;2015·小农经济坚韧反抗外国经济;2014·自然经济坚韧反抗;2013·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既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考查主干学问,还坚持实力立意的考查目标,如洋务运动与时空观念的养成,晚清经济格局的变动与史料实证的形成,同时呼应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本讲内容,尤其是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年年必考且时考时新,今后的备考中,应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多史观分析历史事务,加强历史素养的培育全国卷Ⅱ2024·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逆境;2024·中国卷入世界市场;2024·16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移民;2015·日本经济侵略2024·抗战成功后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全国卷Ⅲ2024·经济发展对社会阶层的影响;2024·晚清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2024·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自开商埠2024·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全国卷201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7页(2024·高考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加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念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限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学问定位]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更——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两个方面,详细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开平煤矿正式投产”隐含着时间是洋务运动时期历史说明本题涉及到开平煤矿税负问题,须要结合历史史实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说明。开平煤矿的减税有利于增加洋务派创办企业的信念[尝试解答]________[解析]依据材料“土煤……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到“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可知,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税负削减,这有利于增加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信念,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只是开平煤矿税负问题,与开平煤矿的管理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列强限制煤矿业,故C项错误;税负减轻只是煤矿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其稳健发展的关键还在于内部的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条件,因而“保证”一词言过其实,故D项错误。[答案]A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7页(一)已考视角1.命题点: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2024·高考全国卷Ⅰ)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加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士农工商分立的传统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解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加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解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解除D项。答案:B2.命题点:经济发展对社会阶层的影响(2024·高考全国卷Ⅲ)19世纪六七十年头,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解析:“外国人的名字”代表外国人的身份,在中国近代受领事裁判权的影响,往往意味着特权,成为民族工业创立之初的护身符,故选B项。答案:B3.命题点: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2024·高考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日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维新变法运动快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削减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解析:题干中“邮政、银行、铁路、小轮”反映的是近代实业的兴办,再结合题干中时间“1897年”,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起先于1898年,A项错误;官督商办企业一般都是洋务企业,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B项错误;甲午战后列强增加了对华资本输出,C项错误。答案:D4.命题点:抗战成功后国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2024·高考全国卷Ⅱ)抗战成功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说明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逆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先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解析:抗战成功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并不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所接收之敌伪纱厂,而不是对整个轻纺工业的统制,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抗日斗争时期就已出现逆境,并不是抗战成功后才起先衰落的,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由国民政府合并的日伪纺织企业,事实上仍需政府予以维持,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故D项正确。答案:D5.命题点:晚清中国经济卷入世界市场(2024·高考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起先丢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亲密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解析:鸦片斗争后,中国市场上的日常洋货已经充斥到“穷乡僻壤”,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亲密,故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