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昭通市高二上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云南省昭通市高二上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云南省昭通市高二上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云南省昭通市高二上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云南省昭通市高二上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云南省昭通市高二上生物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果蝇的眼色受多对基因控制且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四种基因在果蝇的体细胞中均成对存在C.v基因的遗传不一定与性别相关联D.w基因是一段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构成血红蛋白的元素均为大量元素B.核酸中只有DNA能携带遗传信息C.蔗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D.细胞中含C、T、U碱基的核苷酸共有4种3.共享单车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下列关于共享单车骑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小脑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脑干D.骑行过程中,维持语言活动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4.某学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学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A.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C.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D.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死亡率极高,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B.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要三种途径传播C.健康人和艾滋病人握手、拥抱或共同进餐都会患艾滋病D.艾滋病患者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关怀而不是排斥歧视6.欲测定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量是否正常,应采集的分析材料是()A.血液 B.甲状腺组织 C.甲状腺周围的组织液 D.淋巴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体液中的电解质是一些阳离子和阴离子,组织液和血浆中的电解质、蛋白质的构成分别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填“基本相同”或“差异较大”)。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出现肺水肿的原因是________。(2)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若监测到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浆肝酶浓度明显高于参考值,则说明患者的肝细胞膜通透性_____,使肝酶进入内环境。血液生化检查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是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原因是内环境中的成分都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3)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缺氧时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组织液中的乳酸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进入血浆。8.(10分)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_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______型增长。年份植物20102011201220132014甲10.09.28.06.85.5乙3.02.11.10.30.1丙0.30.61.11.52.3丁3.02.00.400(2)下面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填“<”“=”或“>”)死亡率。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____型。9.(10分)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的记录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1)从草丛到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______(填“提高”或“不变”或“降低”)。(2)该地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3)一般来讲,与草丛相比,常绿阔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4)在常绿阔叶林阶段,假设该生态系统中有一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树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5)如果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可能发展到____________阶段。(6)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0.(10分)氮是对农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的元素。研究人员为探究不同浓度的氮素对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他们采用水培的方法培养植物。取若干植物幼苗均分成多组,每天定时浇灌含不同浓度氮素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各组植物幼苗叶片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注:羧化酶能催化CO2固定:气孔导度指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分布在_____,主要吸收_____光。光反应产生_____提供给暗反应利用。(2)据图可知,培养液中的氮素浓度在_____mmol•L-1范围内时,随着氮素浓度的增如,叶绿素含量和羧化酶含量均增加,且_____增大,导致净光合速率增大。(3)培养液中的氮素浓度在8~16mmol•L-1范围内时,叶绿素含量增加,但净光合速率减小,据图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4)在培养液中的氮素浓度为4mmol•L-1的条件下,该植物幼苗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O2有进入_____和释放到外界环境中。11.(15分)植物体内GA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步骤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GA和IAA等激素通过在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从而对植物体生命活动起着_____________作用。(2)研究表明,IAA参与GA的生物合成,当缺少IAA时会抑制豌豆茎间细胞的伸长生长,推测可能原因是缺少IAA时无活性的GA20向有活性的GA1的转化减弱;为验证上述推测正确与否,做了如下实验:将豌豆的茎切段浸入含有14C的GA20的培养液中,施加适宜浓度的IAA或不施加IAA,后者茎切段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含有14C的无活性GA29,而前者茎切段中则是含14C的有活性GA1。研究者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技术追踪GA20的转化途径。结果表明IAA具有促进GA1的合成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3)某植物激素X也可促进植物伸长生长,当加入药物完全抑制DNA复制后,激素X诱导的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被抑制了54%,说明激素X影响茎芽伸长生长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但基因与性状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生物某一性状可由多个基因控制。分析题目可知,控制朱红眼和暗栗色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控制辰砂眼和白眼基因位于同一条X染色体上。【详解】A、果蝇的眼色受多对基因控制,但并不完全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如控制朱红眼和暗栗色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四种基因在雌果蝇的体细胞中均成对存在,但雄果蝇中因只含一条X染色体,因此控制辰砂眼和白眼基因只存在一个,B错误;C、v基因在X染色体上,其遗传一定与性别相关联,C错误;D、w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此w基因是一段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正确。故选D。2、D【解析】血红蛋白中含有铁元素;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其中DNA含有A、G、C、T四种碱基,RNA含有A、G、C、U四种碱基,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蔗糖是二糖,由1分子果糖和1分子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详解】A.构成血红蛋白的铁元素属于微量元素,A错误;B.核酸是遗传信息携带者,DNA和RNA都能携带遗传信息,B错误;C.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C错误;D.细胞中含DNA和RNA两种核酸,C可以构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T形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U形成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形成的核苷酸共有4种,D正确。3、D【解析】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小脑,A错误;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B错误;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C错误;D、骑行过程中,维持语言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故选D。4、B【解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保持体温恒定,A错误;B、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增加,B正确;C、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最终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D、早晨一般气温较低,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D错误。故选B。5、C【解析】艾滋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而健康人与艾滋病患者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共同公共交通工具等都不会传播病毒。【详解】A、由于HIV主要攻击人的T细胞,导致人的免疫能力降低,所以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A正确;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B正确;C、健康人和艾滋病人握手、拥抱或共同进餐不会传播艾滋病,C错误;D、艾滋病患者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关怀,一般正常交流沟通不会传染艾滋病,所以不能排斥歧视艾滋病患者,D正确。故选C。6、A【解析】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详解】人的激素由专门的腺体分泌,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者靶器官。故欲测定某人甲状腺激素分泌量是否正常,应采集的分析材料是血液。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①.基本相同②.差异较大③.细胞内液或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增多④.增大⑤.相对稳定(或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⑥.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⑦.淋巴循环和毛细血管壁【解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1)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成分基本相同,所以其电解质基本相同,但血浆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所以二者蛋白质差异较大。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液或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肺水肿。(2)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浆肝酶浓度明显高于参考值,则说明患者的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大,使肝酶进入内环境,血液生化检查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是一个变化范围,原因是内环境的成分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3)血氧饱和度正常保证了机体的含氧量,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缺氧时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组织液可以转变为淋巴和血浆,所以组织液中的乳酸可以通过淋巴循环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意义等基础知识,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态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8、(1).随机取样(2).丙(3).J(4).20(5).=(6).衰退【解析】(1)取样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以保证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具有科学性。甲、乙和丁的种群密度逐年减小,而丙种群密度逐年上升,则很有可能丙是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刚入侵时,由于没有敌害,当地环境适宜,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裕,故会类似于J增长。(2)由图可知,10到20年之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所以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20年,第20~30年间种群,种群数量变化为零,所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15年时,种群数量下降最快,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9、(1)提高(2)群落中物种数日的多少(3)①.复杂②.常绿阔叶林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常绿阔叶林的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4)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5)草本植物(或稀蔬灌木)(6)①.变快②.未发生改变【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3.演替使群落的总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4.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顶极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小问1详解】从草丛到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垂直方向上变得更复杂,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小问2详解】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越大,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小问3详解】常绿阔叶林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常绿阔叶林的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因此常绿阔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草丛相比更为复杂。【小问4详解】食物链上的生物彼此之间有调节作用,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小问5详解】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由当地环境决定,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可能发展成草本植物(或稀蔬灌木)群落。【小问6详解】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说明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自然状态下也是演替为沙漠,因此演替方向未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10、(1)①.(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②.蓝紫光和红光③.[H]和ATP(还原氢、还原型辅酶Ⅱ、NADPH、能量)(2)①.0~8②.气孔导度(3)在此浓度范围内,羧化酶含量减少,植物叶肉细胞固定的CO2减少(4)线粒体【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随着培养液中氮素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多,气孔导度先增加后不变,羧化酶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净光合速率先增加后降低。【小问1详解】叶绿素能够吸收利用光能,其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光反应可产生氧气、ATP和NADPH,而ATP和NADPH可用于暗反应的C3还原过程。【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培养液中的氮素浓度在0~8mmol•L-1范围内时,随着氮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