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动力学_第1页
弹塑性动力学_第2页
弹塑性动力学_第3页
弹塑性动力学_第4页
弹塑性动力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弹塑性动力学

冲击动力学实验室

闫鸿浩

2009-9-10

目录

第一讲:概论.....................................................................1

1、弹塑性动力学意义.........................................................1

2、弹塑性动力学研究内容.....................................................1

2.1应力波的传播........................................................1

2.2动力响应............................................................2

3、弹塑性动力学课程主要安排.................................................2

4、参考教材..................................................................2

5、应力波应用...............................................................3

5.1应力波应用..........................................................3

5.2应力波在实际中的应用...............................................3

5.3动力响应............................................................4

第二讲:杆中弹性波的相互作用...................................................12

一、两个半无限长的弹性杆的共轴撞击........................................12

二、弹性波的相互作用(弹性波的叠加原理)..................................13

三、有限长杆与半无限长杆的共轴撞击........................................15

四、弹性波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投射....................................20

第三讲:弹性波、塑性波以及特征线求解波动....................................23

不同问题的的特征线法(差分方法)..........................................32

一、初值问题(Cauchy问题)............................................32

二、Goursat问题........................................................33

三、混合边界问题.......................................................34

第四讲:塑性波基本理论.........................................................35

4.1塑性波的定义..........................................................35

4.2一维塑性应力波.......................................................36

4.3有限杆的撞击..........................................................41

4.3.1泰勒试验.......................................................41

第五讲: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48

材料本构关系的简化.........................................................49

材料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49

凹型应力-应变曲线......................................................50

三、凸凹变向的应力-应变曲线............................................50

5.2弹塑性加载波的相互作用................................................54

521两弹塑性波迎面加载(不考虑波在边界的反射)......................55

第六讲:两弹塑性波迎面卸载.....................................................57

第7讲一维应变弹塑性波........................................................66

一维应变问题与一维应力问题的异同点........................................66

第八讲:一维应变波在自由而反射及在不同介质中传播规律.........................73

一、一维应变弹塑性波在自由面的反射........................................73

二、一维应变弹塑性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78

第九讲:固体应变率效应及其本构关系............................................83

霍普金森杆的测试技术.......................................................83

一、系统测试标定...........................................................83

二、试样准备设计...........................................................84

三、试验方案的建立.........................................................84

四、测试原理及基本方程.....................................................84

第十讲:理想塑性梁的动力响应...................................................87

第十一讲:简支弹塑性梁受到冲击波作用时的动力响应..............................96

弹性变形能和塑性变形能....................................................102

第十二讲:刚塑性梁动力分析的基本方程..........................................104

塑形较的运动连续条件为....................................................104

第二部分:刚性区和塑性区的运动方程.......................................108

第一讲:概论

1、弹塑性动力学意义

弹塑性动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各种弹塑

性物体或在短时强加载作用下的运动、变形及其破坏规律。

在穿甲弹及装甲板的研究中,在传播与飞行器的设计中,在原子

弹爆炸所产生的强击冲击波的防护工程结构设计中,以及在机械工

业、土建水利工程、抗震结构设计等广泛的领域中,都会遇到弹塑性

应力波、应变波和动力响应问题。

弹塑性动力学区别与塑性力学(静力学),主要在于弹塑性材料

在动荷载下具有一系列重要的、与静载荷作用下不同的力学特性(这

些特性反映在本构关系中);同时分析动力学问题时,必须计入介质

的惯性。

2、弹塑性动力学研究内容

2.1应力波的传播

研究局部扰动向未扰动区的传播,它是将动力效应作为一个传播

过程来研究;当物体在局部受到突然加载时,由于物体的惯性,突加

载荷对于各个部分质点的扰动不可能同时发生,而是要经过一个传播

过程,由局部扰动区逐步传播到未扰动区。

1

2.2动力响应

忽略扰动的传播过程,研究结构的变形与时间的关系。

对于梁、拱、薄板、薄壳这样一类结构,在三个方向上,总有一

个或两个尺度方向上比较小,而常常突加的载荷作用的方向又往往就

是尺寸最小的方向。此时,应力波在这个方向上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比

起载荷作用的时间短些,因此应力波的传播现象很快消失,结构的动

力响应主要表现在结构的变形与时间的关系;这就是动力响应研究问

题。

3、弹塑性动力学课程主要安排

3.1一维弹性应力波

3.2杆中弹性波的相互作用

3.3塑性波理论

3.4弹塑性波的相互作用

3.5试验技术(霍普金森测试技术获得材料动态本构关系)

3.6梁的动力响应

4>参考教材

《应力波基础简明教程》郭伟国、李玉龙编西北工业大学

出版社;

《应力波基础》第二版王礼立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塑性动力学》杨桂通、熊祝华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

5、应力波应用

5.1应力波应用

a、爆炸和冲击载荷下结构动态响应;

b、冲击载荷下材料的动态性能;

c、动态断裂问题。

5.1.1、弹性波理论可以解释一般强度的瞬态载荷作用;

5.1.2、弹塑性波理论可以解释高强度的瞬态载荷作用下局部分析;

5.1.3、远离区域可以用弹性时预估;

5.1.4、在无损探伤、地震波的测量、煤、矿田勘探方面也可以用到。

5.2应力波在实际中的应用

a、铁丝在重锤的影响下,出现断裂的地方可能发生在A点,也

可能发生在B点。因为在撞击的瞬间会有应力在铁丝中传播,应力

波在固定端B点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应力大于初始应力,可以在初

始应力的2〜4倍之间。这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具体讨论。

图3・物对铜丝的冲击

3

b、炸药爆炸引起的层裂,因为大多数脆性材料固体中,抗压能力

比抗拉能力强。压缩波不能引起破坏。然而当压缩波到达背面反射为

拉伸波,在往返传播过程中往往在自由面附近出现层裂,当然后续学

习过程中可以自己进行分解。

5.3动力响应

《简支梁在突加载荷作用下的响应》

q

o

t

这里有相概念,如果在静力分析中,很容易求出该结构的挠度,

梁的应力等。但在突加载荷下,’是惯性力的影响,即运动加速度的

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几种工况下梁的动力相应问题。

在静态载荷下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如图2所示,此时,载荷对

试件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试件的应变能。但当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

下,材料内部出现不均匀的变形,外力对试件所做的功,除一部分使

4

试件产生应变能,还存在一部分用于产生试件的惯性。此时的应力-

应变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2材料的单向压缩本构关系

在介绍本课程之前,我们要先理解一些概念:

质点、波阵面、波速、质点速度、纵波、横波、弥散波、冲击波、

加载波、卸载波。

弥散波:高应力水平增量波,某介质改变,波速减小,周期拉长,

散开。

冲击波:高应力水平增量波,某介质改变,高波速。追赶低波速,

强间断波,连续波变为冲击波。

加(卸)载波波阵面材料压实(稀疏)。

一维弹性应力波

物体受到冲击载荷后,扰动传播,先后、时间、次序反复传播。

波的分类:纵波和横波。区别:质点扰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

“平行”或“垂直”。

在波的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两种速度:1、扰动传播速度C;2、

质点移动速度Vo

5

图2.1圆柱杆的冲击压缩

是突然加到杆的另一端,均布于表面,设压缩波开始以某个速

度CL沿杆向右传播,经过一段时间t后,传播到C』设质点的速度

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Ldt=mdvL

式中,m是受到扰动质点部分的质量,m=Adi(A是杆的横截面的

面积,是材料密度),因为=FJA,所以

Adt=AdldvL

dl」

=—av.

dtL

式中dl/dt为速度CL(脉冲速度)。所以

=CL(乙)

类似的,横向脉冲速度可以写成

=C,s(%)

式中是剪应力,Cs是横向扰动速度,%是质点的速度在剪切时的

变化。

A-~A(—x)

X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6

[AA(—x)]Ax——

xt

化简后得

丁-1

由于杆变形是弹性的,所以

/=E(*=)U是位移。所以1式可以写成

X

22厂2

「「Ur~uuEu

-[£-]=下一

对于一维条件下,令c0=产,所以J=c;]。下面我们对1式进

行求解,我们知道一般偏微分方程

222

A—^-+2B—^-C-^+D—E—+FuG+0

xxyyxy

当笈AC0时,为双曲线型方程;

B-AC0时,为抛物线型方程;

B2AC0时,为椭圆型方程。

22

上式中V0

所以A=C;;B=0,C=-lo所以公AC4C;=0为双曲线型方程。

求解双曲线型方程的方法由(波动求解)驻波

a、分离变量法;

b、变换法。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变换法,谐波分量分离后得

一/、/.〃Xncor

U(x,Z)=w()(sincos-)

式中1为特征长度,Co为波速,其三角函数项可以进一步写成

7

所以

U(x,f)=^[sin,(xCor)sin-^-(xCot)]

这里假设存在非谐波函数F和G,将有

U(x,t)=F(xCo/)G(xC0Z)

这里可以证明x和x+C。/是方程的正解。作如下变换=xC°t,

=XCQt得

du=(±)d(-)d

XX

X

XX

因此

uu

对y/2同样推导得

"c。

8

7=9c°4c。

所以得

?=孰(------)"上上)=c;(WC2〃2〃、

2--------------F)3

将2式和3式代入1式得

222222

C:(T22-4)=C:(T+2UU.

即方程u(,)=F()+G()成立,因此方程的通解为

U(x,Z)=F(xCQt)G(xCot)

这里假设传入波引起的位移山沿X正方向传播,设反射波引起

的位移U2沿X负方向传播。

波的反射叠加

当波在材料中传播时,遇到自由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如果入射波

是压缩波,那么反射波是拉伸波。这里设传入波引起的位移5沿X

正方向传播

U〃=F(xCot)

设反射波引起的位移沿x负方向传播,

UR«=G(XCot)

因为在自由表面上(x=l)其应力恒等于零,即

net—InRe

9

而=EE(j/Y),所以

nel=E[F'(lCot)G\lC(/)]+0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看出,放射波与入射波的脉冲方向相反。

在x=l处速度为

%=匕"%+号号=6(*+G)

=2G'Co或2F,C0

上式为入射波的2倍。

若右端固定,则右端位移和速度为零,即s0,v=0o

%=CqF'G'CU0

F'=G

进而

“,“=£(%&)+E(尸G)=2EF'

XX

所以叠加后的脉冲重合后,质点的速度是任一脉冲的2倍。从而

达到叠加的效果。

不同材料,变截面杆中应力波

图2.6在横确面变化时波的反射和透射

।为强度弹性压缩波向右传播,在1和2的界面处,该压缩波将一

10

部分透射,一部分反射。反射强度为R,透射强度为「,则在界面

处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1、两侧杆内力相等;

2、质点速度连续。

通过条件1,我们可以得到

4(7+R)"2T1

通过条件2,我们可以得到

匕VRVT2

应力表达式为=。0匕,贝h/=——,VR=——,vT=——,代入上

1G1G2c2

式,得

1R7'3

CiiG2G

C称为波阻抗,是材料本身的特性,是密度和声速的乘积。

联合1、2、3式解得

=242c24

Af|C|+A-,2c2

_42c24Cl5

L4G+42c2'

分析上式可知

1、透射波不改变入射波的性质,因为24c—恒为正。

]G+2G

2、界面不发生反射时则R=0,所以%2。2=46,

11

3、在以后如果想改变透、反射强度,可以根据4式和5式调

整材料、面积利密度。

第二讲:杆中弹性波的相互作用

一、两个半无限长的弹性杆的共轴撞击

当两个物体相互碰撞时,应力会在两个物体从接触界面处各自传

播,本讲中研究两根半无限长纵杆向共轴碰撞后应力传播现象。

图3.1两半无限长杆共轴撞击

如图3.1(a)两杆的截面积相等,在撞击之前,两杆中均无应力,

且分别具有初始质点速度V]和V2,这里假定VyV2。但自从撞击后,

应力波以相反的方向在各自的材料中传播,设碰撞后的质点速度分别

为VA和VB,应力分别为,和B。由动量定理可以得到

尸1(乙匕)(la)

12

B=2%)(lb)

定义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波阻抗为C,符号为。由上式可

以看出符号为负,表示受压

在界面上满足以下条件

1、相同的质点速度;

2、应力相等。

V=VA=VB,=AB(2)

根据条件,所以

二1(VV,)2(vv2)(3)

忏M+2.,=।2(…)(4)

1+21-*■2

分析4式,我们可以知道

V

b、如।,Vi=O,则v=0,=22(A杆为刚壁)

c、如2,则v=V2,=(v2V]),这相当于刚性杆B对弹性

杆A的撞击。

二、弹性波的相互作用(弹性波的叠加原理)

多列弹性波共同作用下的应力和质点速度,只要将它们的应力和

质点速度叠加即可。

叠加原理成立的理由:各种强度,各种类型的波都具有相同的波

13

速,即弹性区范围内材料具有唯一的现行应力-应变关系。

图3.2两弹性波的相互作用

通过图3.2我们可以看出,AE,BF分别为加载面A和B的特征

线,CG和DH分别为加载面C和D的特征线。我们可以把物理平面

分成9个区域,其中1、3、5、9不受任何一列波的影响;2和8区

只受到右行波的作用;4和6区受到左行波的影响;7受到左右两列

波的共同作用。我们要重点研究各区在受到左行和右行波的作用下应

力、质点速度和应变的变化。

设右行波的波幅为1,左行波的波幅为2,干扰产生的波幅为

3,质点速度为V3,由波阵面上的动量守恒条件得

v(右行)

V(左行)

C

图中M是瞬间作用面,在该面上质点的速度相同。

14

L.(0,)7

C3(.(3.))5

内2(02)%

V

R3(2(32))R

先考虑右侧(M)

,0,

由上述两式得

因为在瞬间碰撞面上质点的速度相同,得

□—也

321_223

-312

而1=0C0Vl和2=0。0匕得

丫二匕匕

三、有限长杆与半无限长杆的共轴撞击

对于两根半无限长杆的碰撞,只是一次弹性波,未涉及反射,本

节将分析波在有限长杆中的反射后的情况。

15

M0=0______________

「B-|IA

J

V0

Ch(CJ,

图3.4有限长杆共轴碰撞

碰撞后的质点的速度和应力可以采用前节所述的半无限长杆共轴撞

击求得。

y=-।2%

I+2I+2

当右行波(反射后)满足n=0,所以由压缩波被反射成拉伸

波,

_(2])匕

当仁七时一,左行压缩波到达自由端产生反射。

c2

1、当I=2时

16

图3.5有限长杆与半无限长杆豉撞

(n)物理平面।(b)速度平面;(O典型时刻的应力分布;(d)典型时刻的速度分布

如果A杆有限长,则满足

图3.6物理平面和速度平面

这时我们可以自己分析。

17

2、若<1,即由软杆碰撞硬杆,依据

即得V3<0,由于两杆接触界面处的质点速度不同,两杆将脱离,即杆

B以反向速度脱离界面,撞击过程结束。此时杆A中有=2L2CJC2,

压缩应力脉冲,因为界面断开,所以没有卸载波跟上。整个撞击过程

在物理平面和速度平面上表示,如图3.7所示。

图3.7(p0G)2/(p0G)x<1时撞击结果

如果杆A也为有限长杆,在特殊情况下,其长度也满足

L\l(6=L/6

撞击结束后,杆B处于质点速度为VB=V3<0,=0的状态,(如图3.8

中的点4),而杆A处于

的状态,如图3.8中的点5。即撞击结束后,入射杆B以一个速度回

弹,而杆A则以速度

飞出。

18

图3.8(p.G)JW.GLVLA杯也是有限长杆的情形

3、当>1时

如果入射杆B的波阻抗大于被撞杆A的波阻抗时,杆B中由于

撞击产生的左行波在杆的自由端反射后,应力降为零,质点速度变为

唳=__o

2+1

此时,杆A和杆B的应力和速度分别为

2+1

=12匕

2+1

1,_(21)V2

3一丁

2T1

_12V2

■『

此时的物理平面和速度平面分别为

19

图3.9撞击过程在物理平面和速度平面上的表示

四、弹性波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投射

上节我们讲述了不同截面,不同材料波的反射与投射,这里我们

重点研究弹性应力波垂直入射截面集合形状相同的两种介质截面上

的反射与投射。

假设A和B具有相同的截面面积,其波阻抗分别为।和2,在

界面两侧取两个紧邻界面的质点M,N,如图3.10所示。

图3.10弹性波在不同介质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

当入射波的波阵面到达界面左侧时,由波阵面上的相容条件可得

质点获得的速度的增量为

vi=­

2

20

当入射波在界面上反射后,质点又获得一个速度增量

V2=—

2

因此,反射和入射叠加后紧邻界面左侧的质点M的速度和应力分别

L

VM=Vi彩+——

22

M~12

在界面的右侧,只有投射波通过,因此,质点N的速度和应力

分别为

%=匕­

2

N=3

根据连续性条件,在界面上的质点速度和应力应该相等,即有

VM-VNJM-N

3=I2

_L_2__3_

221

用|和V1来表示2,3,%,匕,则有

2=2.];v2=-I-?.V)

1+21+2

—2].i,-乙22”

3—],丫3一

1+21+2

定义尸=」一为反射系数,7=3—为投射系数。我们可以把上式

I+91+2

21

简写成

2=F„V2=F%

3=71,匕-Tv\

I

注意到T总是为正值,因此投射波总是和入射波的性质相同,但

是,反射系数可正可负,因此反射波的性质必须视条件而定。我们来

讨论波阻抗对反射和入射波的影响。

1、2>>>此时F<o,0<T<lo因此,反射波与人射波的应力符

号相反,而透射波虽然和人射波的应力符号相同,但是幅值要小于入

射波。这种情况也就相当于波从较“硬”的材料传入较“软”的材料。

2、2此时F>0,T>l0因此,反射波与入射波的应力符号

相同,而透射波虽然和入射波的应力不但符号相同,但是幅值要大干

入射波。这种情况也就相当于波从较“软”的材料传人较“硬”的

材料。

3、2=1,此时F=0,T=l。因此,当波到达两种介质的界面时

将全部透过,并无反射波产生。这说明:两种不同的介质,虽然。和

Co不同,但是只要波阻抗相同,弹性波在通过其界面时就不会产生反

射,这称为波阻抗匹配。在不希望产生反射波的情况下.选材时就可

以通过考虑波阻抗匹配的问题来满足要求。

22

第三讲:弹性波、塑性波以及特征线求解波

本节讲述弹性波、塑性波转变以及用特征线法求解波动,进一步

过渡到塑性波理论基础。

23

首先限制波在半无限长细杆中传播。对于小变形情况下,分析杆

中的微单元可知

2

—=-4(1)成立,U,为X方向上的位移和应力,为

xr

密度。

依据材料本构关系不同,该方程具有不同的形式性质,波的传播

也将出现不同情况。

例如:弹塑性材料有:

当II。,=

“>0,=

其中。为屈服应变,对应的屈服应力为。,且有。=,那么1

式进一步成立

—一凡―即—

txdxx

所以

21z722

c2—⑵

tdx'x

大家可以看到其中系数为c2=Jj,该值不一定是定值,可能

a

变化。

对于这种材料可知:弹性波在前传播,塑性波在后传播(因速

度不同),见图

24

eg:对于土壤或某种材料,本构关系会有:

II0,=

II>0,=但<

对应图可表示为

图8-2

针对此类材料,塑性波波速大于弹性波波速,所以最终塑性波

能追赶到弹性波,一旦超过了弹性波会形成陡峭的波前,一旦应变速

度不连续会出现强间断面,若连续则形成弱间断波。

特征线:

针对波动方程

25

;=L—二是双曲线二阶偏微分方程,由数理方程

txax

知识可知解特征线解法如下:

依据偏微分方程原理,这类方程可以在物理平面(X,t)平面内沿

特征线进行数值积分。所谓特征线就是波界面的运动轨迹。

方程

A——+B—C1

tx

d—dt——dx2

tx

求解三,-

_____L_____2.3

t'X

AB

=AdxBdt

dtdx

CB

其中=CdxBd—4

ddx

=Ad

当0,且।=20时,此时曲线上导数由无穷多解,曲线

就1式的特征线,而I=20为特征线上的相容条件。由

.0=CdxBd0dxdtd

'(dx,dt,d)——=—5

20=AdCdt0BAC

由0得Adx-Bdt=0得包=H,将包=4代入1式,得

dxBdxB

噌一+一)c6

dxxx

A(一+—一)C7

tdtx

对于6式两边同乘以dx,得5(—dt+一dx)Bd=Cdx

xx

26

对于7式两边同乘以dt,得4(一dt+一dx)Ad=Cdt

tX

BAC

下面我们讲解典型的波动方程的解法

~2U_?-U

下“V

上式可以写成-%,=人两个函数代入上式,得

A、」=。2—,已知速度V和应变,满足式B、—包=,一。设(x,

tXtXXt

t)平面内有一曲线满足沿曲线速度V,应变变化,即

C、a7v=——Va,t——Va.x

tx

D、d=——dt——dx

注意dx和出是曲线上的X和t的全微分,所以与是曲线的

斜率。再重新整理A、B、C、D式得

vV

—dt~\----dxdv

tx

dtT----dxd

x

上式可以看成」,,,一,一的方程组,求解得

tXXt

式中

27

100c2

0110

=(dx)2=(cdt)2

dtdx00

00力dx

000c2

0110

=c'(dxddtdv)

dvdx00

d0dtdx

100

001

=dxdvc~dtd

dtdv00

Qddtdx

100

010

=dxdvc1dtd

dtdxdv0

00ddx

1000

0110

=dxddtdv

4dtdx0dv

00dtd

令=0得到特征线的特征方程

dt1,.…

—=—±dxCdt8

dxC

1、定义dt/dx=l/c,为正向特征线a+;

dt/dx-1/c,为负向特征线a.。

28

2^转向,正向特征线负向特征线,转向即x轴向t轴转;

3、图中a+,a一也即过平面(x,t)M点的两条不同的特征线。

积分8式可得两条特征线表达式,当然会出现积分常数,代表一族(一

系列)的特征线。

如果令1=23=4有

出_d_19

dxdvC

dv=Cd10

在特征线上满足上式,表达了V和沿特征线的变化规律。从9式我

们可以知道

dtd1

瓦=不'加C5正向特征线11

dt1d1

区=石'加?负向特征线

从8式和9式可知(x,t)和(v,)两个平面具有相同形式的

表达式。当然也说明了八=Cd是(v,)平面上的特征线,(x,t)

是物理平面,(v,)是速度平面,也可以表达成(v,)(x,t),

上一讲中也提到了该平面。为了更好的表达特征线和相容关系式,11

式引入应变函数C=C()满足()=°C(W,则d()=C()d=dvo

做一可以将11式改写为

dx+cdt=0

沿a12b

v+()=

29

相容条件

V+()=13

式中,在同一特征线上为常数,有时称为Riemann不变量。

22

如将方程-4=。2-4的解称作波,那么12a式表示波是随时间沿x轴

r

正向传播,即正向波(左行波),12b式称作反向波(有行波),其中

的v()表示正向波波前的质点的运动速度与应变关系。如是弹

性波,则G=co〃s/,则其特征线为x=Cot±ki2,这是两族各自平行

的直线特征线族,其坡度为士工

C

对于同向的不同的特征线,表示了不同波在不同质点引起的相

应。为用特征线法计算波的传播规律,这里定义过物理平面(x,t)

任一点曲线进行定义。

30

如果过M点的切线斜率满足

1dtpdt1

—>—及一>—

CdxdxC

该曲线方向为时间,如果满足

1dt1

—>一>一

CdxC

该曲线方向为空间。

在上图b中知,AA线是空间,BB线是时间,当曲线斜率满足

包=±工时,此时为特征线,含时间和坐标,且在曲线上,有(v,)

dxC

相容关系。

注意一下几个原则:

a、曲线方向的定义是对该曲线段上任一点来判定的;

b、过某点的正向特征线,负向特征线相互关系与(x,t)相

互关系一致;

c、如果说某曲线段是空间的,则该曲线段上过任一点的两条

特征线都位于该曲线的同侧,如图所示。

图8-5

这里AB是空间的,过该线段上点的所有的特征线位于AB

31

22

的上侧。对于波动方程/过(X,t)平面内任一点可

作两根不同的特征线。如果C2为常数,则这两条特征线是直线,

如方程中C?是应变或的函数,(例如非弹性材料),则其特征

线上的坡度变化,不再保持直线状。

不同问题的的特征线法(差分方法)

一、初值问题(Cauchy问题)

已知某时刻L,AB段上的各量值已知,AB是空间的(因为

特征线在同侧)。求:t>ti不同时刻的值。

由偏微分方程理论可知:在AB给出初值下,由且唯一确定

一个特征三角形ABP区域内的函数值。其中AP为正向特征线,

BP为负向特征线。ABP是AB的影响区,P点依赖于AB段,

该区域的值都依赖于AB°A'AM,BM“B,M依赖于MN.。

计算时采用差分法,对N1点,用AN[,M]N]线段为直线。得

XxA=C(ttA)

XX=

M\CMIQ,M1)

32

类似的应变与速度也满足

=CA(V叱)

M=CA(Vn“i)

二、Goursat问题

在(x,t)平面内的两根不同特征线上给出函数由相容条件存在

即函数(v,)满足

V+()=

求其它点的函数。

在偏微分方程理论中已证明,如已知特征线AB,AC上的函数值,

可确定特征四边形ABCD区域内任一点的函数值,在采用数值法求

解时,与Cauchy问题相似,用短直线段代替特征线的曲线段,用差

分方程代替微分方程。声速C对每步计算取常数,取已知点的C值。

计算次序从给定的特征线AB或AC开始,逐层向四边形区域内部推

移,当然四边形内结点的多少应根据计算精度而定。

33

三、混合边界问题

这里AB,BP是特征线,AP点的斜率在正负特征线斜率之间,

从前学过的内容,我们知道,AP是时间曲线。

已知AP函数,v或值在特征线AB上,给出两个函数的v和

值,构成混合边界问题,将AB点分多个小的线段,从结点1引另一

特征线与AP相交与2点(用短直线代替)在(v,)平面内A'B'

对应与AB的特征线,在AP上已经给出值,则2为已知,从1'引

特征线与2相交与2',于是(v,)平面内2'求出,也可求出对应

的v值,从结点2、3引特征线相交与4,相应的可求出4'(v,)0

类似下去可求出区域内的全部结点即其上的函数值。结点4,4值用

下式计算

xx1=C,(t4)

xx2=C2(/t2)

VVf=cf([)

vv.=C.(.)

22'27

一旦4坐标函数值求处后,可依Goursat问题计算特征线2、4上其

34

它的结点函数值。这样ABP区域内的结点、结点值可全部求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