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第15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2课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第15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2课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第15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2课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第15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2课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第15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2课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42课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本课主要阐述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化,伴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的劳作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主要表现在:1.古代:农业工具从石器发展到铁器,劳作方式也从集体耕作逐步发展为家庭式或庄园式劳作;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进步,出现手工业家庭和手工业作坊两种方式。2.近代:以两次工业革命为先导,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工具走向机械化和电气化,工厂制度形成,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3.现代:其次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科技革命起先并逐步深化,生产工具呈现出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对人类的劳作方式、文化生活等产生革命性意义。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更。2.相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3.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相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农业工具的变更1.耕作工具材质制作及方法(材质)应用(形制)石器从打制发展到磨制,工序较多原始农业,刀耕火种青铜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人类渐渐驾驭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在当时是宝贵的资源,青铜农具数量有限铁器(1)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领先驾驭冶铁技术(2)中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随着熔炉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中国历史上的三次铁农具改革(1)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于生铁冶炼技术的发展和生铁柔化技术的独创,韧性铸铁农具渐渐推广运用。(2)唐宋之际:由于“炒钢”技术的发展和“灌钢”冶炼法的进步,渐渐推广运用钢刃熟铁农具,大型厚重农具得以取代小型而壁薄的韧性铸铁农具。(3)明清时期:明代中期以后,“擦生”铁农具推广运用,锄、镰等小农具采纳“生铁淋”技术,制成“擦生”铁农具。“擦生”即在熟铁制成的农具刃部,运用熔化生铁淋口,再经过入水冷处理,制成刚劲的“擦生”铁农具。2.浇灌工具(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浇灌。(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浇灌。(3)中国东汉末期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改进翻车;唐朝出现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浇灌。3.畜牧业工具:古人用圈厩饲养禽畜,用马槽喂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官营手工业本身而言,这些生产单位的规模都很大,可以进行内部的精细分工。统治者又以政治权力组织了技术力气,这些集聚在一起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独创了更新、更有效率的生产工具和设备,另一方面也系统地不断培训技术工人。这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式渐渐扩散至民间。所以在中国早期历史上,官营手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使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加快了步伐。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纺织工具(1)中国: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运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运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当时的人们能够运用构造困难的提花机;元朝以后,纺织机在农耕家庭不行或缺。(2)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2.陶瓷工具:运用的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等。3.冶金工具:锻打工具有土炉、锤、锉等;铸造工具有坩埚、范等。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1)条件:随着铁器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2)表现家庭式庄园式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激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调西方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日渐普及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夫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坞堡(1)产生:坞堡,又称坞壁,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于王莽天凤年间(公元14-19年)。当时北方大规模饥荒,社会动荡担心,豪富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且耕且战,自保自存。(2)发展: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坞堡,但禁之不能绝,且由于西北边民常苦于羌患,故百姓多被迫自动组织防卫武力。黄巾之乱后,坞堡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故吏、来宾的避风港。坞堡后来又演化成南宋的义军、清代的团练。2.手工业(1)劳作方式:包括手工业家庭和手工业作坊两种。(2)传承: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3)管理: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大机器生产(1)条件: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工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在肯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2)表现:18世纪60年头,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特地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变更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2.工厂制度手工工场与工厂的区分(1)手工工场和工厂同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2)本质区分在于前者以手工劳动为主,后者实现了机器大生产。3.近代中国(1)状况: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2)发展:众多民族资本家主见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阅历,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鸦片斗争前,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先产生。(2)发展道路艰难曲折:初步发展于甲午斗争后;短暂旺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3)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更1.表现城市化发展缘由工业革命的促进表现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城市规划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步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运输革命”表现交通运输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输河的开凿影响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沟通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淌性城乡差别缩小背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影响大量人口从闭塞、安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时间观念加强缘由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表现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中公共区域多设有标准钟初等教化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养渐渐提升背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阔民众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措施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化,并加大政府对教化的经费支持;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化起到重要作用特点政府担当;立法爱护2.消极影响(1)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峻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2)结果: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史观看,除环境问题之外,工业革命还带来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人口集中带来的集群性社会问题;医疗健康、教化、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特别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等等。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1969年,美国建立起军用网络,后演化为互联网;20世纪90年头,互联网实现商业化人工智能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代表)计算机限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扮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极大地变更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航天技术自从1957年苏联放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已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航天技术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海洋技术20世纪60年头,美国深潜器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2012年,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胜利突破7000米新材料技术应用范围广泛,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生产力的进步(1)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2)20世纪90年头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标记的信息技术,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2.经济增长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1)经济增长模式:大量的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人们越来越依靠技术革新实现利润增长。(2)管理方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主动性。3.文化生活出现新模式(1)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快速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便利。(2)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沟通,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3)全媒体不断发展,能够最大程度汇合各种渠道的信息,为人们相识世界供应了不同的视角。4.视野(思维方式)产生新的变更: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沟通,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学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5.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新材料技术的价值(1)新材料技术是依据人的意志,通过物理探讨、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探讨过程,创建出能满意各种须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被称为“独创之母”和“产业粮食”。(2)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革命,而且对制造业、国防建设(传导材料、航空发动机材料、隐身材料等)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物流业(1)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系统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考点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劳作方式考向1|男耕女织的家庭劳作方式材料一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李绅《悯农》解读:材料一重点说明白“农夫”“妇人”的“分事”,分别是“耕稼树艺,多聚叔粟”和“纺绩积纴……”,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特点;材料二重点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一句,强调农夫的辛苦和负担的沉重。问题: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家庭劳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提示: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耕织结合);负担沉重,具有脆弱性。考向2|庄园经济材料一庄园经济与自然经济本身并不完全对立,甚至可以说庄园经济是扩大化的小农经济。诚然,庄园经济的发展干脆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进一步威逼到中心集权体制……也应看到,豪强地主庄园的发展,推广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大面积的土地得到经营,农田水利设施在庄园主的参加下得以快速完善;并且,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豪强地主往往也能够起到赈济贫民和灾民的社会作用。--樊遂桥《略论东汉庄园经济的社会功能》解读:从材料一出处可知论述的是东汉时期的庄园经济。第一句话,强调的是东汉庄园的经济特点,实质是说明其自给自足性。后面文字以省略号为界,前面叙述的是其发展的危害性,后面叙述的是其主动性。问题:东汉庄园经济形成的主要缘由什么?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学问,分析东汉庄园经济的社会功能。提示:缘由: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依靠政治权力和宗族关系建立起封建庄园经济。社会功能:东汉时期,封建田庄还能较好地组织生产,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封建庄园内部往往形成相对缓和的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受儒家思想影响,有利于传承文化;每当遇到战乱之际,豪强地主往往率领宗族来宾或择地避乱,或筑坞自守,客观上维护了部分下层民众平安。材料二学者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记载:“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解读:陈寅恪的这段记载,说明白魏晋时期“坞堡”主要是西晋末年,“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纠合宗族乡党而建,强调其“据险自守”的军事色调。问题:依据材料二,分析魏晋时期“坞堡”的特点。提示:为避难而建;以宗族乡党为中心组建;具有很强的军事色调;等等。一、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下的农业劳作方式1.家庭式劳作方式(1)存在时间:战国时期产生后,在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坚固存在。(2)存在类型①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私有制),以家庭为经济单位,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户。②佃农: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夫,也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劳作。③“屯田客”:国家强制农夫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屯田之民免服兵役和徭役。2.庄园式劳作方式(1)汉代田庄①建立:西汉初期形成;东汉大发展;同姓宗族与流亡农夫投身田庄,与庄主有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②性质:封建的大地产制,实行大规模的经营,自给自足;拥有私人武装,以宗法血缘维系田庄内社会关系。③经济模式:是一种耕林渔牧等合一进行劳动生产的模式;劳动者多是依附于地主的自耕农、奴婢、来宾。(2)汉魏坞堡①建立:汉魏之际,战乱频仍,人们纠集宗族或乡党建坞结垒,防卫敌对力气;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林立,而且呈现出区域特色。②性质:坞堡作为“小城”,组织功能比较完善,兼具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体现乡规民约,具有肯定的民主管理性质。③经济模式:依靠依附于坞堡的农夫劳作,汉人坞堡的经营方式带有庄园制经济的色调;而胡族坞堡则刻有部落制经济的烙印。(3)联系:六国北魏时期的坞堡经济脱胎于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制经济,表现为耕战合一;坞堡与地主庄园有所区分,二者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其性质和作用都是不同的。二、东汉田庄与西欧中世纪庄园的异同1.相像性(1)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内产品齐全,一般很少参加市场交换。(2)军事上都拥有私人武装。(3)劳动者与其领主有人身依附关系,劳动者都须要无偿地对其领主担当责任。2.差异性(1)欧洲中世纪的庄园是封建领主制。欧洲国王把土地和农奴赏赐给臣子,领主与农奴一般没有亲缘关系;而东汉的田庄是由皇帝赏赐及土地兼并而形成的,是封建地主制,大多聚族而居,事实上是经济关系和血缘关系融于一体的社会组织。(2)西欧庄园土地不能进行买卖,而东汉田庄土地可进行交易。(3)欧洲中世纪的庄园独立性强,庄园主在自己的庄园有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而东汉的田庄主没有这样权力,汉代的中心集权相对于中世纪的西欧更加高效。(4)结果不同。庄园制瓦解后,西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起先发展近代文明。而东汉田庄的消亡并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考点二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考向1|从工场到工厂材料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从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向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向工业占优势的经济的快速过渡。它包括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经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庄解忧《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解读:定时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找关键工场手工业向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过渡;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经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提素养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生产、工厂制),促进了经济、社会关系的变革(唯物史观)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怎样的变革?提示:生产方式:由手工操作到机器大生产。生产组织方式:由手工工场到工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变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更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考向2|工业革命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材料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浩大的雇佣劳动者,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干脆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绽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宝安排不同等,究其缘由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丢失。因此,他们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天赋权利。--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解读:定时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找关键“雇佣劳动者”“财宝安排不同等”“劳动权利的丢失”;“他们的理论家……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联学问“他们的理论家”指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争取政治经济权利问题: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有何影响?提示:社会问题:工业文明给广阔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但工人阶级丢失劳动权利,产品安排不同等,人权受到侵扰。影响:为争取政治经济权利,工人阶级渐渐兴起;社会主义思潮出现,马克思主义诞生,批判工业文明,指导工人运动。一、工厂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动力:大机器生产(机械动力)替代了人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2)规模:雇佣工人集中劳动,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加深。(3)生产:在封闭式厂房集中生产;实行流水线生产工艺和方式;进一步加强了生产分工(按产品或工艺分成了生产车间、工段或班组);实行倒班制等。(4)管理:生产、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出现了职能化组织结构;严格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和时间意识,实行统一管理。2.影响(1)大机器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人的专业化、集中化的生产模式也有利于进行科学管理,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2)工厂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更,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3)高强度的劳动、苛刻的工厂纪律、劳动环境的恶劣,都导致了工人状况的恶化,也加剧了人们心理的惊慌感。由于工人的劳动酬劳未得到相应提高,引发工人运动的高涨。二、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1.社会经济(1)大工厂制度的确立,创立了进行大工厂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供应了可能性。(2)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文明时代迈入工业文明时代。机器大生产的运用和推广,摧毁了国内一切资本主义前的小生产方式。(3)工业革命引起了经济格局的变动和产业结构的变更。工业革命使其次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更过程,也是一个城市化过程。2.社会结构(1)使社会表现形式发生了分化重组,社会日益分裂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2)工业革命引起上层建筑的变更,使社会又一次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或革命等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渐渐占据主导地位。(3)工业革命促进了思想、科学和教化的发展。工业革命使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4)社会转型: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反映了近代人类向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考点三新科技革命的作用考向1|人工智能技术材料人类劳动工作方式趋于简洁并提高效率趋向自由。就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看来,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结果)使人们的工作变得“省劲”。我们也必需相识到,“为省劲而费的劲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在工作中大大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甚至人工智能的一些“机器学习、记忆、自动推理”的功能,还可以极大地降低人类脑力劳动的强度,并协助人类进行数据分析或事物决策。--杜森《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反思》解读:抓核心论点:人类劳动方式趋向简洁、自由,工作效率提高。论据: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三个阶段),人工智能技术找关键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中“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降低人类脑力劳动的强度”,以及“协助人类进行数据分析或事物决策”提素养“信息时代”是在20世纪60年头以后,新科技革命以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为标记(时空观念);《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反思》论述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各个方面(历史说明)问题:作者将人类科技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示:依据:生产力的角度。影响:变更了社会阶层结构。解放了大量人力,改善劳动者的社会待遇,提高劳动者社会地位,有利于缓和社会冲突,稳定社会秩序;变更了产业结构。第一、其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变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大众的消遣生活;拓展了人们相识世界的视角。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更;促进了人们的信息沟通,亲密了世界联系,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考向2|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材料2015-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2015年676708.06.955.12024年744127.06.756.22024年827122.06.957.5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一般高于70%。解读:表格中,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从2015年的55.1%提高到2024年的57.5%,说明新时期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产生了很大成效,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高于70%”相比,还是有肯定差距。问题:材料反映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怎样的特点?提示: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GDP增长率时有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新科技革命的突出特点1.主导技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出现。这一次技术革命的主导技术不止一项,而是一个组合而成的群落。即由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构成的一个群落。群落之间有相应的联系:新科学技术组合探讨领域的指向性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人类物质活动的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是整个技术系统的基础生物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代表着人类发展的三个方向:空间、海洋、生命系统领域激光技术、新制造(加工)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2.科学含量高。主导技术群落的科学含量特别高,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所以,这一次技术革命往往称为新科技革命。3.信息化。新技术革命不仅使生产的技术方式信息化,而且使社会生活方式信息化。即:使生产过程与社会生活过程同时成为信息流的运行过程,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4.智能化。在自动化和大数据等发展的基础之上,人工智能正迎来发展新高潮。从智能终端到智能网络,从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到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新科技革命将不仅更有力地扩张着人类的体力,更有效地延长着人类的智力。5.高速化。每次科技革命的一个重点就在于交通手段的重大变革。新科技革命将带来更高速度的新交通、新物流和新动力,推动了更广泛的全球化。6.生态化。与以往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自然环境的野蛮式破坏特别不同的是,绿色生态可持续将是新科技革命的重要主题。二、新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电子计算机的独创和广泛运用,以及各种“人-机限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信息化时代。2.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记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陆海空立体新时代。3.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建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建力,标记着人类正在从“必定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4.引起人们的劳作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5.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便捷和无限可能的同时,还存在客观消极的一面。如科技革命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污染的威逼;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网络进行违法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真题展示】(2024·全国卷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觉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觉地分布状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运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命题人揭秘】找准题眼:抓住题干的核心信息“战国以前的……铁器实物”,及依据图片可知,铁器发觉地主要集中于新疆局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地区。⇓隐含信息:中原地区和新疆地区的亲密联系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