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设施设备编制说明_第1页
物流设施设备编制说明_第2页
物流设施设备编制说明_第3页
物流设施设备编制说明_第4页
物流设施设备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流设施设备的选用参数要求》(征求意见稿)国家标准编制说明一、项目来源《物流设施设备的选用参数要求》(以下简称《参数要求》)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列入2017年第四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编号20173991-T-469)的标准项目,也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承担的质检公益科研专项《支撑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的30项重要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510210)的项目之一。该标准由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园区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园区专委会”)等单位相关人员共同起草。二、标准编写的目的及意义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流业标准化发展。201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汪洋同志在全国部分城市物流工作座谈会上,将“物流标准化”列为六大任务之首,明确要求“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应用和推广力度”。2013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临沂视察时指出,物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要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将“物流标准化工程”列为十二大重点工程之一,接着制定了《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以促进物流标准化升级为主线,创新物流标准化工作机制,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加强重点标准研制”,并在“完善物流标准体系”中提到要不断提高物流标准间的协调性。2017年,质检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健全物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列为重要任务之一,要求“抓紧修订托盘、周转筐、包装、集装箱等集装单元器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标准,明确推广1200mm×1000mm规格标准托盘和600mm×400mm包装基础模数,使物流各环节标准相衔接”。物流设施设备是支撑物流服务体系的核心基础,物流设施设备间的协调衔接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手段。根据《物流标准目录手册(2018版)》,目前,我国现行的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共计1093项,其中通用性物流设施设备标准168项,占标准总数的15%,涉及了库房、货运场站、货架、托盘、叉车、集装箱袋等多种物流设施设备。然而,物流设施设备种类繁多,橫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涉及37家不同的标准归口单位。例如,公路场站、运输车辆、港口等归口于交通运输部,铁路场站归口于中国铁路总公司,设施布局归口于住建部,相关技术装备及信息化归口于工信部以及其他部门。不同的归口单位在制定标准时常常会从自身行业特点出发,而缺乏彼此沟通协调,导致同一设施设备参数有不同标准规定,从而使物流节点、相关企业在物流设施设备规划设计配置时的参数选用标准不一,设施设备间的参数协调性不好,容易出现物流作业衔接不畅、重复装卸、设施设备利用率低、货损货差率高等问题,影响物流作业整体效率,增加了物流成本,急需通过标准的制定对物流设施设备参数选用加以引导与规范。本标准制定的目的是,通过对物流设施设备的选用参数提出要求,推动物流设施建设的标准化与物流设备选用的科学性,提高物流设施、设备之间的衔接性与协调性,为港口码头、铁路货运场站、物流园区等物流节点的规划设计及物流企业物流设备选用提供参考,提升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促进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综上所述,本标准的制定满足国家的政策规划要求和行业发展需求,对于推进我国物流设施设备的参数协同和物流作业顺畅与运作高效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三、主要工作过程按照国家标准委的要求与项目组的进度计划,编写组主要工作过程如下:(一)奠定基础2014年,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和北京交通大学在参与《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对物流标准深入研究发现,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设施设备参数要求不明确、能力不匹配、衔接不顺畅等方面。因此,为提升物流作业的衔接性,确保物流节点规划设计时有据可依,对物流设施设备参数要求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参数要求》的草案。2015年8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标准化工作部在北京联合召开质检公益专项课题启动会议,《参数要求》被列入质检公益科研专项《支撑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的30项重要标准研究》项目之一,确定由北京交通大学和园区专委会主要承担《参数要求》的研究工作。为做好标准编制工作,2017年8月,编写组借助园区专委会在四川遂宁召开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的契机,组织物流专家召开了《参数要求》标准研讨会,会上因此组织代表和专家重点讨论了《参数要求》的主要内容、研究范围与研究意义。会后,编写组根据专家意见,本着“规范性、协调性、引导性”的编写原则,进一步整理了相关物流设施设备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对设施设备参数提出了要求,形成了《参数要求》标准初稿。2017年12月《参数要求》标准参加国家标准委组织的标准立项专家评审会。之后,《参数要求》顺利通过立项。(二)启动编制2018年3月,编制小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参数要求》编制进度讨论会。会议就标准编制的流程、各阶段时间进度安排和主要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会议还针对标准的框架、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在小组内取得了一致性意见,标准编制工作进展持续加速。会后,编写组落实《参数要求》编制计划讨论会的安排,持续对我国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发展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探讨我国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发展基础以及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并形成了物流设施设备研究范围的遴选原则:①物流核心功能直接相关的设施设备;②价格较高或难以更换调整的设施设备;③可以通过标准进行规范的设施设备;④通用性较强、应用广泛、相关标准数量较多的设施设备。根据上述原则,编写组从所有的通用性、衔接性物流设施设备中,明确了13类物流设施设备作为《参数要求》重点研究的对象,并据此确定了《参数要求》的框架结构。编写组将标准的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根据设施设备类型分为“术语与定义”、“总体要求”、“设施设备构成”、“道路参数要求”、“仓库参数要求”、“装卸搬运设备参数要求”等十三部分。2018年5月,编写组在园区专委会召开的标准座谈会上,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标准的研究范围与思路进一步达成了共识,并对研究具体内容与重点进行了讨论。会后,编写组根据讨论会主要内容,对《参数要求》主要研究的设施设备标准间参数关系进行了梳理,形成了标准的研究重点。2018年8月,编制组前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在园区专委会召开的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上,召集多家物流园区开展了《参数要求》标准研讨会,进一步了解物流园区在实际物流作业中遇到的设施设备参数问题,对《参数要求》中的研究重点进行了补充与完善。会后,编写组将会议主要内容及前期工作结果相结合,通过对既有标准中物流设施设备的参数要求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发现了24对存在于设施设备之间的选用参数冲突点或空白点,作为《参数要求》重点研究的参数对象。2018年10月,编写组在北京召开专家研讨会,针对重点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会后,编写组对《参数要求》的文稿结构和内容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参数要求》标准二稿。主要修改内容如下:①对“车道宽度”、“道路转弯半径”等含有参数取值要求的条目的研究方法进行确定,明确其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②对标准文稿中的“仓库”、“库房”等易产生歧义的用词进行统一修改。③增加了“线束”、“装卸线有效长度”、“物流设施”、“物流设备”等定义。(三)深化研究2018年12月,编写组针对《参数要求》中涉及参数取值的条目进行了重点研究。针对此类条目,编写组通过对相关标准及其编制说明的查阅,了解参数取值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专著查阅、专家访谈、企业资料查找等多种研究方法,确定参数取值的计算方法,并求得各参数取值的合理范围。2019年3月,编写组完成了《参数要求》中各条目参数取值的详细方案研究。编写组邀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标准化委员会、园区专委会、物流研究院等单位的知名物流专家开展研讨会,广泛征求意见,围绕标准具体条目的参数取值及各条目的取舍问题展开讨论,对标准结构进行了调整,并调整了标准后续的研究计划。会后,编写组结合会议内容,完成《参数要求》三稿。除修改具体条目的参数取值外,主要修改内容如下:①将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由“术语与定义”、“总体要求”、“设施设备构成”、“道路参数要求”、“仓库参数要求”、“装卸搬运设备参数要求”等十三部分改写成为“术语与定义”、“总体要求”、“设施设备构成”、“安全作业要求”、“能力匹配要求”、“衔接顺畅要求”六个部分。②对不符合标准规定的用词进行修改,针对“车道”与“道路”等易于产生歧义的用词进行了辨析。③舍弃了“堆场宽度”、“库房面积”等标准要求不够明确的条目。④增加了“库房跨度”“库房柱距”“高度调节板”等定义。(四)完善修订2019年4月,编制小组前往湖南长沙、山西临汾等多家物流园区展开现场调研,通过实地参观及调查问卷发放,编写组对物流园区中库房、铁路装卸线、门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等设施设备的参数进行了记录,进一步确定《参数要求》中取值的合理性,并与园区内物流企业展开了座谈,了解实际物流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参数不匹配现象,对《参数要求》中的条目进行补充调整。调研结束后,编写组将调研成果与标准文稿中的具体条目进行比对,对条目要求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得标准条目要求和取值更加可靠。2019年5月,编写组和物流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展开座谈,对《参数要求》的标准格式及表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后,编写组根据专家意见,对《参数要求》第三稿进行了完善,从而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即《参数要求》第四稿。主要修改内容如下:①将不属于标准要求的第五章“设施设备构成”删除;②目前的规范性技术要素分类方式不符合标准的编制要求,将分类方式改回“术语与定义”、“总体要求”、“道路参数要求”、“仓库参数要求”、“装卸搬运设备参数要求”等十二部分;③对于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用格式进行了修订,仅针对正文中引用了具体条款的标准标注了标准年份;④将标准编制时参考的企业标准、地方标准移至参考文献部分。四、标准编制原则及思路(一)编制原则1.规范性《物流设施设备的选用参数要求》严格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编写要求编写。2.协调性目前,我国物流行业技术方法不断创新,设施设备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各类物流节点的物流设施设备配置不断完善。《物流设施设备的选用参数要求》本着匹配协调发展的理念,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现状,综合考虑不同物流作业场景特点,以普遍性、通用性的作业需求和流程为基础,从类型匹配协调、选用参数协调等角度出发,提出设施设备的选用参数要求。同时,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及各条款内容应与国家及行业现行政策、法规、规划、标准、意见中的规定和要求协调一致。3.引导性《物流设施设备的选用参数要求》根据我国物流设施设备的发展状况,针对物流过程中设施设备相互衔接环节,对设施设备的尺寸、重量、数量等参数在取值等方面提出要求,引导物流作业中不同主体提高设施设备选用的规范性、衔接性和合理性,遗弃促进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二)编制思路根据《参数要求》编制原则与项目特点,绘制标准编制思路图如下图所示。图1《参数要求》编制思路图1.确定研究的设施设备类型本标准主要针对物流设施设备的参数进行要求,需要先确定标准研究的物流设施设备的范围与边界。通过对物流设施设备相关标准的查阅整理,发现标准中涉及的通用型物流设施设备有40余种,若考虑不同应用场景或不同的专业型设施设备,其类型会更多。而不同的标准及专著对物流设施设备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为明确本标准的研究范围,编制小组将物流设施设备分为以下四级分类,包括7种物流设施及33种物流设备,如表1所示。表1物流设施设备分类表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四级分类物流设施运输设施道路道路铁路线路铁路线路仓储设施仓库仓库堆场堆场装卸设施码头码头岸线装卸站台装卸站台配套设施停车场停车场物流设备运输设备公路运输设备货车挂车其他运输车铁路运输设备机车货运车辆水路运输设备货运船舶航空运输设备飞机仓储设备货架通用型托盘货架专业型货架装卸搬运设备起重设备桥架型起重机缆索型起重机臂架型起重机连续搬运设备输送机械装卸机械给料机械工业车辆叉车堆垛机械搬运车其他车辆手动装卸设备手动托盘搬运车包装与流通加工设备包装器具袋类桶罐类箱类包装特殊用途类流通加工设备流通加工设备集装单元器具托盘平托盘带有上部结构的托盘集装箱普通货物集装箱特种货物集装箱物流信息设备物流信息采集设备物流信息采集设备物流信息传输设备物流信息传输设备物流信息处理设备物流信息处理设备物流信息存取设备物流信息存取设备考虑到物流设施设备种类众多,涉及的行业广泛,《参数要求》应对物流设施设备中的关键点与核心点进行研究,而非对所有设施设备的全部参数一一进行研究。因此编制小组经过会议讨论,确定了物流设施设备研究范围的遴选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要求:①物流核心功能直接相关的设施设备;②设施设备的价格较高或难以更换调整的设施设备;③可以通过标准进行规范而的设施设备;④通用性较强、应用广泛、相关标准数量较多的设施设备。据此,编制小组筛选出了6个设施和7个设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如表2所示。表2.主要研究设施设备类型表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物流设施运输设施道路铁路线路仓储设施库房堆场装卸设施码头装卸站台物流设备运输设备公路运输设备仓储设备货架装卸搬运设备起重机械工业车辆集装单元器具托盘集装箱2.确定研究的参数类型针对研究的参数类型方面,编写组通过对物流设施设备相关标准的查阅,发现标准涉及的参数类型较多。将物流标准中涉及的各类参数进行整理分类,可以得到设施设备参数分类表,如表3所示。表3设施设备参数分类表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尺寸外廓尺寸长度宽度高度直径面积局部结构尺寸长度宽度高度间距外部间距内部间距运动距离运动距离重量载重量载重量自身重量自身重量额定重量额定重量数量数量数量性能速度运行速度升降速度角度角度半径转弯半径回转半径材质材质通过调研与专家研讨,在实际物流作业过程中,设施设备间的尺寸参数更容易出现不协调不匹配的现象,而且目前物流标准中的大部分标准也主要对设施设备的尺寸类参数进行要求,因此《参数要求》主要对尺寸参数进行要求。3.重点研究范围当物流设施间、物流设备间或物流设施设备间,存在物流共同作业、货物传递、流线交叉等衔接关系时,物流设施设备间的参数不协调、不匹配等问题更容易显现,降低物流作业效率,所以《参数要求》主要研究13类物流设施设备之间的衔接关系。编写组对常见的物流作业场地及物流活动中涉及到的物流设施设备衔接关系进行分析,确定了44对设施设备间的衔接关系可能存在着参数不匹配的现象。4.参数取值计算及校验编写组通过查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多个等级的上百部标准,发现在44对设施设备间的衔接关系中,有24对设施设备之间的选用参数存在着冲突点或空白点,需要进行明确要求。编写组通过参数相关国家标准的查阅,明确各参数需要符合的最低要求;对相关课本或专著中的计算公式进行推算,明确参数取值的计算方法,保证取值的科学性;通过专家咨询方式,明确参数取值的合理范围;通过现场调研校验的方式,明确参数取值的实际可行性,并编写相关条目及参数取值。最后编写组通过专家咨询、企业征求意见和强制性国家标准对标达标等方式,验证标准条目要求的可靠性,确定标准格式的规范性,形成了《参数要求》标准文稿。五、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一)主要内容本标准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道路参数要求、铁路装卸线参数要求、堆场参数要求、库房参数要求、货架参数要求、起重机参数要求、叉车参数要求、运输车辆参数要求、装卸站台参数要求和集装化单元器具参数要求等十四部分内容。(二)主要技术内容的来源与依据《参数要求》标准内大部分条目要求已经在物流行业内形成了共识或理解起来比较直观,但仍有部分关键条目的取值计算与思考过程不够直观,需要对其来源与依据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说明。技术指标3.8标准内容:库房净高——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或楼盖、屋盖底面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距离。制定依据:根据《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的定义2.0.15,室内净高的定义为从楼、地面面层至吊顶或楼盖、屋盖底面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距离。该定义同样适用于库房净高,据此制定本条目。技术指标3.13标准内容:起重机额定起重量——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对于给定的起重机类型和载荷位置,起重机设计能吊起的直接吊挂在可分吊具或固定吊具上的货物重量。制定依据:在实际物流作业中,起重机总起重量包含货物重量及吊具和属具的重量。但不同起重机的吊具重量存在较大差异,在起重机参数选用时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本标准定义额定起重量为实际起吊货物的能力,便于标准的实际应用。具体条目根据《GB/T6974.1-2008起重机术语第一部分:通用术语》中条8.1.8编写。技术指标5.2标准内容:物流节点内车道走向及宽度应满足消防、作业安全与行驶安全的要求,单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0m,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7.5m;车道转弯处应适当加宽。制定依据:车道是指在车行道上供单一纵列车辆安全行驶的地带。城市道路标准中的车道主要以客运车辆标准进行设计,宽度要求一般较窄,小于4m,不适用于物流节点内道路要求。根据《交通工程手册》,车道宽度主要取决于车辆的车身宽度以及车辆横向的安全距离。根据《GB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第4.11条,车辆宽度不超过2.55m。而车辆横向安全距离取决于车辆在行驶时摆动、偏移的宽度以及车身(包括装货允许的突出部分)与相邻车道或人行道侧石边缘必要的安全间隙,它同车速、路面质量、驾驶技术、交通秩序等因素有关,可利用波良可夫模型进行计算,具体模型如下所示。图1波良可夫模型示意图①对向行车的横向安全距离x为:x=0.7+0.02式中:v1、v②同向行车的横向安全距离d为d式中:v——采用各种车辆中最快的车速(km/h)。③车身与侧石之间的安全距离O为O=0.4+0.02一侧靠边,另一侧为同向车道时,宽度b1b一侧靠边,另一侧为对向车道时,宽度b2b两侧为同向车道时,宽度b3b一侧为同向车道,另一侧为对向车道时,宽度b4b两侧靠边时,宽度为b式中,a——车辆宽度(m)。以《GB4387-2008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规定的车辆最高时速30km/h进行计算,在单行道、双车道同向行驶、双车道对向行驶等多种情况下,车道宽度要求至少为3.8m,双车道宽度至少为7.5m。出于安全性考虑,本标准要求单车道宽度至少为4.0m,双车道宽度至少为7.5m。技术指标5.3标准内容:物流节点内道路的最小转弯半径应根据通行车辆载重与车辆最大长度确定,不应小于9.0m;集装箱堆场内道路的最小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5.0m。制定依据:《GB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中未对车辆转弯半径做出约束。根据车辆转弯原理,车辆转弯半径主要受汽车长度宽度、前后悬尺寸、前后轮距等多种参数的影响,车辆转弯半径的计算公式如下:图2半挂车转弯半径计算公式示意图r=其中:r——道路最小转弯半径(m); c——牵引销至后轴的距离(m); θ——转弯时牵引车与半挂车中心线之间的夹角; d——半挂车宽度(m)。图3货车转弯半径计算公式示意图根据上图,可得转弯半径的计算公式为r=其中:r——道路最小转弯半径(m); r1——车辆最小转弯半径(m) l——车辆轴距(m); b——车辆宽度(m); n——车辆前轮距(m)。根据工信部第320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公示的全部公路货车合规车型参数进行计算,常见车型的转弯半径最大为7m。为保证车辆通行安全性及通过效率,道路转弯半径应在车辆转弯半径基础上适当扩大。参考《GB51157-2016物流建筑设计规范》第8.1.4条、《JTS165-2013海港总体设计规范》第8.3.6条规定,规定物流节点内道路转弯半径的下限为9m。规定集装箱拖挂车的道路转弯半径的下限为15m。技术指标6.1标准内容:铁路装卸线侧面设置装卸站台时,铁路装卸线中心距离站台边缘距离应为1.75m。铁路装卸线侧面不设置装卸站台时,装卸线中心距离侧面运输车辆通道边缘或货位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2.5m。制定依据:根据《GB146.2-1983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中建限-1的规定,装卸线侧面设置站台且站台高度为1.1m左右时,站台建筑限界为1.75m。站台过近会侵入建筑限界,易与铁路车辆发生碰撞,造成事故;站台过远则需设置渡板,影响作业效率且存在安全风险。所以站台边缘和铁路线中心距离应恰好为1.75m。根据《GB146.2-1983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中建限-1的规定,货物最外侧边缘至铁路装卸线中心距要大于等于2440mm,因此近似取2.5m。技术指标6.2标准内容:铁路装卸线的线间距不应小于4.2m;有接发车条件的装卸线线间距不应小于5.0m;有列检作业的装卸线线间距不应小于5.5m。制定依据:无接发车条件的装卸线应留出安全间距,按《GB/146.2-1983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和《GB146.1-1983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中规定的建筑接近限界2.44m、机车车辆限界半宽度1.7m计算得到,满足限界要求的最小线间距为2.44m+1.7m=4.14m,近似取4.2m。有接发车条件的装卸线可以作为到发线使用,需满足技术作业的需要,应按到发线标准确定线间距,因此规定线间距不应小于5m。而有列检作业的装卸线需要预留出列检作业通道,机车车辆限界1.7m,列检小车宽度0.8m,小车运行最小间隙0.65m。线间距总和1.7+0.65+0.8+0.65+0.8+1.7=5.5(m),因此规定线间距不应小于5.5m。技术指标6.4.3标准内容:装卸线有效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具有到发作业功能的装卸线宜按1050m、850m、750m或650m系列选用。 (SEQ标准自动公式\*ARABIC1)制定依据:根据《Q/CR9133-2016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第11.2.3条规定,装卸线总有效长度设计为到发线有效长度的整数倍;;《Q/CR9133-2016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第6.5.1条规定办理接发车作业的装卸线应采用到发线的技术标准,因此具有到发作业功能的装卸线的长度应根据到发线的长度确定。而根据《GB50090-2006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第1.0.13条规定,到发线的有效长度应按1050m、850m、750m或650m系列选用,所以装卸线的有效长度应符合同样的要求。装卸线有效长度计算公式主要参考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铁路货物运输》。技术指标7.1标准内容:堆场内设置运输通道时,单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5m。堆场采用集装箱正面吊运起重机、空箱堆垛机、集装箱叉车等装卸机械作业时,宜设置作业通道。作业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5m。制定依据:堆场内作业通道主要供各种装卸机械作业使用,由于散杂货与件杂货的装卸机械类型众多,且和作业量、作业能力相关性较大,因此难以对此类型的作业通道进行规定。而集装箱装卸机械主要对20英尺、40英尺、45英尺集装箱进行装卸搬运作业,标准化及规范化较好,因此本标准仅对集装箱装卸机械的作业通道进行规定。40英尺集装箱横放长度为12.192m,两侧各留有1m安全距离,总计14.192m,因此作业通道宽度近似取整得15m,可以满足集装箱装卸机械作业使用。技术指标7.2标准内容:集装箱堆场两相邻箱位边缘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3m。采用集装箱跨运车时,两行集装箱之间应留出集装箱跨运车支腿走行通道,其宽度宜为1.5m。制定依据:为防止起落箱时碰箱及便于吊具对位,相邻箱位边缘间应留出一定距离。目前港口码头集装箱堆场的堆码层数较高,集装箱起吊过程中偏移量较大,相邻箱位边缘间距离一般采用0.4m。铁路集装箱堆场的堆码层数较低,相邻箱位边缘间距离要求较低,按不小于0.3m设计。因此本标准依照下限进行规定,箱位边缘间距离不应小于0.3m。此外,采用集装箱跨运车时,集装箱箱位间还应留出跨运车支腿走行通道,根据一般跨运车支腿宽度及安全距离,通道宽度按1.5m进行要求。技术指标8.2标准内容:通用性库房库门净宽不应小于3.6m,库门净高不应小于4.3m。有铁路运输车辆进出的库门净宽不应小于4.2m,净高不应小于5m。制定依据:库门净宽指库门门框内侧的距离,库门净高指库门顶端至库内地面的距离。《GB51157物流建筑设计规范》中第9.4.10条规定大门尺寸与车辆外廓尺寸的宽度之差不应小于600mm,高度之差不应小于300mm。根据《GB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要求,车辆宽度不应超过2.55m,车辆高度不应超过4m,计算可得宽度不应小于3.15m,高度不应小于4.3m。由于目前库门有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且库门尺寸过小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应适当提高库门宽度要求,参考《Q/CR9133-2016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中对大门宽度的要求,规定库门宽度下限为3.6m。有铁路运输车辆进出的库门需要满足铁路机车的限界的要求,参考《Q/CR9133-2016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编写。技术指标8.4.2标准内容:单层库房净高不宜小于9m,多层库房每层净高不宜小于5m。制定依据:库房净高是指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或楼盖、屋盖底面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距离。库房高度越高,单位面积堆货能力越大,库房的经济性越好。且库房高度应满足货架安装所需的高度要求,而一般货架高度不超过8.5m,同时根据《Q/CR9133-2016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及《GB/T28581-2012通用仓库及库区规划设计参数》中对库房高度要求,本标准规定库房高度下限为9m。对于多层库房,规定库房高度下限为5m。技术指标8.5标准内容:库房跨度不宜小于18m,不宜大于60m。库房柱距不宜小于9m,不宜大于12m。制定依据:跨度是指沿房屋横向两排柱子或两片承重墙轴线之间的距离,即屋盖结构中屋架或屋面梁的标志长度;柱距是指沿厂房平面长轴方向两根柱子轴线之间的距离。因此,跨度是描述库房宽度方向的名词,柱距是描述长度方向的名词。《Q/CR9133-2016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对于跨度要求为18m以上,而《GB51157-2016物流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跨度不宜大于60m,据此对仓库跨度进行要求。提及柱距的标准相对较少,《GB/T28581-2012通用仓库及库区规划设计参数》要求柱距为9-12m,且9-12m为柱距经济最优值,因此参考此标准对柱距进行要求。技术指标8.6标准内容:库房与库房间应设置停车装卸区、车辆牵引区及车行道。库房间距宜根据运输车辆长度和转弯半径等因素确定。单边作业时,库房间距不宜小于30m。两相邻库房对向作业时,库房间距不宜小于45m。中转分拨库的库房间距可以根据运输车辆长度适当减小。制定依据:库房间距指一侧站台边缘至另一侧库房或站台边缘的距离。大型车辆需要停靠在库房旁进行装卸作业,装卸时不能影响其他车辆通行,因此库房旁边应预留停车装卸区及车行道。由于停车装卸区及车行道方向相互垂直,需要预留车辆牵引区供货运车辆调整方向。一般要求牵引区长度为车辆长度的一半,即可满足车辆的转弯需求,根据《GB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中车辆长度要求,大型车辆单边作业的库房间距总需求为30m。对向作业时,库房可共用中间的车行道,所以库房间距45m即可满足两侧车辆作业要求。对于快递分拨及电商仓储等主要功能为中转分拨的库房,一般停放的运输车辆为城市或区域配送车辆,车辆长度较短,对牵引区及停车装卸区的宽度要求较低,可以适当降低仓库间距要求。技术指标9.2标准内容:托盘与两侧货架立柱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75mm,托盘与托盘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100mm。货格有效高度宜为50mm、75mm的整倍数。托盘单元货品与上层横梁之间的安全间隙应根据横梁高度进行调节。制定依据:货架货格尺寸应在长宽高方向留有安全间隙,主要包括托盘与托盘之间的安全间隙、托盘与两侧货架立柱之间的安全间隙以及托盘单元货品与上层横梁之间的安全间隙。具体取值主要参考《WB/T1044-2012托盘式货架》。其中随着横梁高度的提高,叉车作业的误差也会增大,需要预留的托盘单元货品与上层横梁之间的安全间隙也要更大,因此同一货架各层的托盘单元货品与上层横梁之间的安全间隙是不同的,应随着横梁高度增加而增加。技术指标10.2标准内容:集装箱门式起重机额定起重量不应小于40.0t。集装箱正面吊运起重机额定起重量不应小于42.0t。集装箱空箱堆垛机额定起重量不应小于8.0t。制定依据:当前系列1、系列2集装箱的额定质量最大为30480kg,集装箱吊具额定起重量最大为30500kg,考虑到铁路20英尺35吨敞顶箱等非标箱的广泛应用,起重机额定起重量应保证作业安全、适应各种情况,预留出充足的额定起重量。参考《GB/T14406-2011通用门式起重机》《GB/T19683-2005轨道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根据起重机额定起重量建议序列,规定额定起重量至少为40t。集装箱正面吊运起重机额定起重量参照《Q/CR9133-2016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第17.2.9条集装箱正面吊运起重机的额定起重量规定,第一排集装箱的额定起重量不宜小于42.0t,第二排不宜小于31.0t,此处取最大值42.0t。集装箱空箱堆垛机额定起重量参照《Q/CR9133-2016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第17.2.10条进行规定,集装箱空箱堆垛机的额定起重量不宜小于8.0t。技术指标11标准内容:叉车最大起升高度应根据库房的净高、货物堆高和货架最上层高度等因素确定;叉车最大起升高度及货物堆高的总高与库房的净高的差不应小于500mm;叉车最大起升高度与货架最上层高度的差不宜小于200mm制定依据:叉车在库房内作业时,应保证叉车可以顺利地从货架上叉取货物,同时叉车在最大起升状态下应与库房顶端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保证叉车在插取货物时不会碰到库房顶端。根据《WB/T1044-2012托盘式货架》第7.4条的规定,叉车和货架之间的安全距离为200mm。叉车和库房顶部如果发生碰撞,其后果较为严重,因此安全距离应该更大,充分保证作业的安全,规定其安全距离为500mm。技术指标13.1.2标准内容:装卸站台宽度不宜小于4.5m;当高度调节板不正对库门时,库房外墙轴线至站台边缘的宽度不宜小于5m。制定依据:库房装卸站台宽度应满足作业机械的作业要求,《GB51157-2016物流建筑设计规范》《GB/T28581-2012通用仓库及库区规划设计参数》均对装卸站台宽度进行了规定,其宽度不应小于4.5m。登车桥不正对库门时,应预留出能满足叉车在站台上绕行所需的最小宽度,保证叉车进行装卸作业时可以从高度调节板绕行至大门处。此时装卸站台宽度应适当增加,规定其宽度不小于5m。技术指标13.2标准内容:铁路侧通用性装卸站台边缘顶面高出轨面高度宜为0.95m-1.1m。道路侧通用性装卸站台边缘顶面高出作业场地高度宜为0.7m-1.5m。散堆装货物装卸站台采用重力装车时,站台高度不宜小于3.4m;采用机械装车时,站台高度宜采用0.3m-1.0m。制定依据:由于铁路主要货运车辆车底板距柜面高度的最小值为1053mm(C76B、C76C),而车门一般低于车底板35mm,转向架满载时比空载时低20-40mm。因此为满足满载时顺畅地打开车门,建议铁路侧站台距轨面高度为950mm-1100mm。对于道路侧站台,由于我国使用最广泛的货车、半挂车的空车地板高度为0.74m-1.52m,重载时一般下降0.15m左右,因此道路侧站台建议高度为0.7m-1.5m。散堆装货物装卸站台的站台高度参照《Q/CR9133-2016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第12.2.4条进行规定。技术指标13.3标准内容:装卸站台可根据需要设高度调节板,升降幅度宜为±0.3m。制定依据:高度调节板主要用于调节运输车辆与装卸站台间的高度差。公路运输车辆货厢地板高度为0.7-1.5m,高度差为0.6m,高度调节板升降幅度为30cm时,可以满足大部分车辆的地板高度要求,且参考《Q/CR9133-2016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中同样规定升降幅度为30cm。因此,本标准规定高度调节板升降幅度为30cm。技术指标13.4.2标准内容:防雨棚的整体宽度应考虑装卸站台宽度、车辆类型等因素。铁路侧的防雨棚有效宽度不宜小于2.05m。公路侧的防雨棚有效宽度不宜小于2m。防雨棚的整体宽度不宜大于10m。制定依据:为避免货物在装卸搬运时受到雨、雪等特殊天气影响,造成货物淋湿或损坏,并且保证在特殊天气时能够正常进行装卸作业,应在露天作业的库房装卸站台设置防雨棚。且防雨棚应伸出站台边缘,覆盖部分车体,防止雨水倒流。由于铁路和公路车辆外廓尺寸及停放方式不同,因此对防雨棚的宽度要求也不同。考虑到雨棚应覆盖车身宽度一半以上,参考《GB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46.2-1983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Q/CR9133-2016铁路物流中心设计规范》中铁路及公路车辆外廓尺寸及防雨棚标准要求,提出公路侧防雨棚有效宽度不宜小于2.0m,铁路侧防雨棚的有效宽度不宜小于2.05m。为防止因防雨棚过长,在雨雪天气承载过重而发生垮塌,应对防雨棚的整体宽度最大值进行限制,考虑到装卸站台宽度最大6m,防雨棚有效宽度3m可以满足大部分作业要求,并预留1m的弹性范围,因此规定防雨棚的整体宽度不宜大于10m。技术指标13.4.3标准内容:防雨棚的高度应考虑装卸站台高度、作业机械高度、运输车辆高度等因素,距地面净高不宜小于5m。制定依据:防雨棚距地面净高指防雨棚最低点至地面的距离。防雨棚高度的设置应满足停靠运输车辆载满货物时所需的最小高度及装卸站台上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所需的最小高度。取净高最小值为5m,比《GB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规定的车辆最大高度高1m。(三)参考标准一览在本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既有标准,涉及国标、行标等多种类型的标准。所有参考的标准如下表所示。表5参考标准序号标准号标准名1GB146.1-1983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2GB146.2-1983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3GB1589-2016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4GB5183-2005叉车货叉尺寸5GB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6GB50006-2010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7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8GB50072-2010冷库设计规范9GB50084-201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10GB50090-2006铁路线路设计规范11GB50091-2006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12GB50320-2001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13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14GB51073-2014医药工业仓储工程设计规范15GB51157-2016物流建筑设计规范16GB/T1413-2008系列1集装箱分类、尺寸和额定质量17GB/T2934-2007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18GB/T3220-2011集装箱吊具19GB/T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20GB/T5182-2008叉车货叉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21GB/T5600-2018铁道货车通用技术条件22GB/T6104.1-2018工业车辆术语和分类第1部分:工业车辆类型23GB/T6420-2017货运挂车系列型谱24GB/T6974.1-2008起重机术语第1部分:通用术语25GB/T6974.2-2017起重机术语第2部分:流动式起重机26GB/T6974.3-2008起重机术语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27GB/T6974.4-2016起重机术语第4部分:臂架起重机28GB/T10595-2009带式输送机29GB/T13145-2018冷藏集装箱堆场技术管理要求30GB/T14405-2011通用桥式起重机31GB/T14406-2011通用门式起重机32GB/T14521-2015连续搬运机械术语33GB/T14783-2009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34GB/T15233-2008包装单元货物尺寸35GB/T16562-1996港口高塔柱式轨道起重机技术条件36GB/T17275-1998货运全挂车通用技术条件37GB/T19683-2005轨道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38GB/T21072-2007通用仓库及库区规划设计参数39GB/T22126-2008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40GB/T23336-2009半挂车通用技术条件41G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